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足跟痛症治疗方法的选择

浅谈足跟痛症治疗方法的选择

浅谈足跟痛症治疗方法的选择
浅谈足跟痛症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病因与病理 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

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 治疗 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 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 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 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脚跟疼的治疗方法

脚跟疼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足跟处不红不肿,但行走时疼痛难忍。中医认为,该病多与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素有关,以下三类方法对治疗足跟痛疗效明显,且操作简单,患者不妨一试。 【外敷】 1、取仙人掌适量,刮净两面的毛刺,切成两片,先将一片剖面敷于足跟疼痛部位,外用纱布绷带固定好,12小时后换另一片,连用1-2个月。 2、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共研细末,加米醋调成糊状,分成5份,每次取1份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重者可连续用2-3剂。 3、足跟痛福舒膏精选白芷、川穹、伸筋草、红花、川乌、乳香、没药、肉桂、丹参、杜仲、制何首乌、桃仁、威灵仙、牛膝、冰片等六十余种中药 做法:秀顺堂百年秘传之法,严谨炮制而成。30贴为1疗程。每天坚持外敷即可。用法:保持肌肤清洁干燥直接外敷在患处,每贴可以使用一到两天 4、取制川乌30克,研细末,加白酒调成糊状,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浴脚后,将药涂在疼痛处,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去掉,5-7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隔2-3日。 5、取苍耳子叶(新鲜)适量捣烂,每次取20-30克敷于患处,外用塑料薄膜包住,干后换药,不拘次数,如有小泡发生,应立即停敷,待伤好后继续贴敷。一般5-7天为1个疗程,隔2-3日再行下1个疗程。 【药袋】 1、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装在3个布袋里,每袋15克,将药袋放在鞋里,直接与患处接触,每次放1袋,3个药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可继续使用,1剂药可用5天。

2、取花椒、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共研细末,将上药末装入2个布袋内,每次将1个布袋放入鞋内直接与患处接触,1剂可用5天。 3、取发丝少许,朱砂0.5克(研粉),混合一起用纱布缝包,踩于脚下患处,也可固定在袜底或鞋内,10天换药1次。 【熏浴】 1、取黄豆根50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水煎取汁,趁热先熏后浴患处30分钟左右,每日2次,1剂药可浴3次,一般3-6剂可愈。 2、取臭椿叶(鲜)250克或干叶100克,加水约1000毫升,煎沸取汁,再加食醋150毫升,趁热先熏后浴患处30分钟左右,每天1次,连用20天可愈。 3、取夏枯草50克,放入1000毫升陈醋内浸泡3个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趁热先熏后浴30分钟左右,每天1-2次,每剂药可用3天,轻者4-5剂,重者8-10剂可愈。 4、取茄根500克,洗净加清水浸泡30分钟,水煎取汁,先熏后浴30分钟,每日2次,每剂可用2-3天,10天为1个疗程,轻者1-2个疗程,重者3-4个疗程可愈。 5、取防风、荆芥、川芎、甘草各5克,当归9克,苍术10克,苦参15克,黄柏6克,将上药煎沸15分钟后,药液趁热先熏后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左右,每剂药可用3天,一般用5-7剂可愈。 足跟痛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足部的护理并使用一些有效的偏方进行辅助治疗: 1、用一热水袋,裹几层干布或毛巾,贴敷于痛处(足跟底或足跟后部),次日起床时去除; 2、可进行简单的自我按摩,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3、用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 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 (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突起; (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 (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 (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 (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侯诊断

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 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 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左右,煎煮30 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雨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擦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3、中药贴敷:局部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等敷贴,每日1贴。 (二)冲击波疗法 1、适应症:在足底周围或跟腱附着点处有明显压痛,局部无红肿者。 2、禁忌症:儿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安装心脏起搏器,精神疾患及其他特殊 体质者。 3、操作:采用俯卧位,治疗时将患足固定,在足跟部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并标 记,瞄准器对准,建议初始冲击能量为8.0kv,适应后可将能量逐渐调高,

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干货)

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 更新日期:2011—08-05 点击: 李玉梅足跟痛也称足骨痛,指足跟底及足跟疼痛。笔者运用针灸辨治此病30余例,疗效满意。兹介绍于次: 1风寒湿滞 证候:足跟底疼痛,甚或剧痛,行走或站立时更明显。疼痛从足跟沿后侧向上发展,足跟底不能着地,行走困难。有时足跟部肿胀,两足跟部窜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病机为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经气阻滞。 治则: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取穴:主穴:督脉、跟中;配穴:足空、足风府、内跟骨、中焦俞. 操作:督脉、跟中、足空,用捻转泻法.督脉隔生姜灸3~5壮,壮如麦粒大,以红晕为度;足风府、内跟骨,用捻转补法,其中内跟骨透外跟骨;中焦俞,用平补平泻法,可兼服独活寄生丸,每次9g,2~3次/d.风湿重者加昆仑、中脉,昆仑温外灸20~30分钟;寒气盛者加太溪,隔生姜片或附片灸3壮,或用其条温和灸30分钟. ......感谢聆听

2 气滞血瘀 证候:足跟部疼痛,肿胀,有瘀斑,不能行走与负重,有时刺痛.舌质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病机多为外伤引起气血瘀滞,阻遏经气。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取穴:主穴:跟中、跟陵泉;配穴:顾步、阳郄、中昆仑、阳跷。 操作:跟中、顾步、中昆仑,用捻转泻法;跟陵泉、阳郄、阳跷用呼吸泻法,跟陵泉用温针灸30分钟。可兼服三七粉,每次5g,3次/d。也可用三七粉10g,用食醋调敷局部. 3 肝肾亏虚 证候:足跟部疼痛,有时隐痛,酸胀,双足乏力,行走不利,胫膝酸软,怕冷,麻木,有时向上放射.舌质红少苔,脉细弦。病机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有关。 治则:补益肝肾,舒经活络. 取穴:主穴:太溪、督脉;配穴:下申脉、下昆仑、髓府、足穴卯。 操作:太溪、督脉、下昆仑、足穴卯,用呼吸补法;下申脉、髓府,用捻转补法;督脉、太溪,隔黄精片灸3~5壮,壮如麦粒大,以红晕为度;

治疗脚后跟痛的一些方法

治疗脚后跟痛的一些方法

足跟痛的危害 ?足跟痛在老年人中是非常常见的足部疾病,虽然足跟痛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是异常的疼痛也令患者非常痛苦,并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范围,给行动带来了极大不便。 ? 如此难忍的痛苦常常使得患者懊恼不已,尤其是中老年人本就行动不便,再加上足跟痛的威胁就跟约束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妨碍家人的正常工作、学习,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致。可用一些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 像...{足跟骨防世贴}外敷于足跟肌即可

?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用拇指指腹按揉足心部,并向足趾方向做推法6~8次。按揉涌泉穴。依次牵拉各足趾。尽量使脚趾向背伸,这样可以牵拉跖筋膜。或抬起足跟,足趾着地蹲一会儿,也可达到同样效果。 ?鲜苍耳叶治足跟痛: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数次,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 续使用。注:一般5-6天见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发展。

注意事项 ?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补充维生素C。 ?多食含钙的食物。 ?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中老年人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假性足跟痛是什么意思严重吗

中老年人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假性足跟痛是什么意思严重 吗 中老年人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假性足跟痛是什么意思严重 吗 导语,中老年人脚后跟痛是风湿吗,假性足跟痛是什么病,严不严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老年人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假性足跟痛是什么意思严重吗,欢迎阅读参考, 中老年人脚后跟痛的原因, 中老年人脚后跟痛是病吗 脚后跟疼对于中老年的朋友而言是非常普遍的,而引起的原因也是不同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吧! 许多老年朋友有脚后跟痛的经历,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按摩后会逐渐缓解,但如果反复发作,则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造成该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外伤或退行性变后出现足跟脂肪垫萎缩、骨刺等。 由于跟痛症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有些老年人认为这是人体逐渐衰老的一种副产品,因此无须治疗,其实并非如此。对于跟痛症的人来说,一般休息、理疗、封闭、消炎镇痛药等均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也有学者认为,对于无外伤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骨质疏松的警示,因为骨质疏松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现出来。 总之,避免外伤、注意劳逸结合可以减少跟痛症的发病几率。预 防骨质疏松也有利于跟痛症的预防和缓解。老年人一旦出现脚后跟痛应到医院检查、咨询。 避免外伤、注意劳逸结合可以减少跟痛症的发病几率

假性足跟痛 足跟痛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 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 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两种足跟痛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连带关系。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受寒邪所致。 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是现在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像白领一族,上班穿着时尚款式的凉拖鞋,足后跟部长期暴露,在空调房内易受寒邪侵袭,下班后忙于逛街、跳瘦身操,足部又未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足跟长期受压、运动过度和受风寒,引起足跟脂肪纤维垫无菌性炎症,最终诱发疼痛。 假性足跟痛是可以预防的,平时注意足跟部的保暖,避免过度行走或站立,睡前 可用温水泡脚,或对足部予以热敷,平时尽量选择穿软底鞋,至于扁平足者,更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最好还能穿上矫正鞋。 脚后跟痛者当心犯“跟痛症” 坐久了站起来时脚后跟痛,站久了走起来脚后跟痛,没有拉伤也没 有扭伤,没有肿也没有破,为何脚后跟如此痛?不少中老年妇女在骨科门诊中或 疼痛科门诊中常常会这样描述自己的困扰? 倘若接受x光片照射,可以看到足跟部位出现了骨质增生,其余一切正常。其实,这是一种病症。学名叫“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多种足跟部疼痛综合症,主要指足跟底面疼痛,目前认为有跖腱膜炎、脂肪垫劳损、神经卡压等均可造成足跟痛,其中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 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人体在站立时有50%以上的体重是由跟骨与距骨来承担的,中老年人,由于跟骨后内侧的骨质增生、跟骨脂肪垫的萎缩、跖腱膜的弹性

荐读:常见足跟痛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荐读:常见足跟痛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在门诊总会遇到很多足跟疼痛的患者,从儿童到老人都有,不少人已经辗转就医于多家医院,希望能被治愈,但结果却总是不理想。下面我用几张足部图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最常见最多发的几种足跟痛。内部结构图 首先熟悉一下几张足部图,重点看图标区! 外侧面: 内侧面:足跟痛常见以下几类:1、跖筋膜炎;2、跟下脂肪垫炎;3、跟腱末端病;4、Hagland畸形;5、跟腱炎;6、跟腱腱围炎;7、跟骨高压症;8、跗骨窦综合征;9、跟骨及周围肿瘤;10、腱周滑囊炎;11、其他原因。 跖筋膜炎 跖筋膜炎疼痛区位置图:实体图位置:进一步标示:典型的疼痛表现为走路的起始几步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疼痛,行走十余步后缓解,但长时间步行或久站则疼痛又加剧,疼痛可向跖筋膜远端放射。具有高弓足、扁平足等畸形的患者容易罹患该病。疼痛表现在跟底及足心,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 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当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

维化,导致跖筋膜炎。久而久之,跖筋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筋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加强此处的强度,就引起附着处钙盐沉积和骨化而形成骨刺。 治疗:1、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2、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 3、药物治疗: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 4、矫形器具: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 5、手术,对于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以关节镜微创治疗为主。 跟腱炎 跟腱标示图: 跟腱炎标示图:跟腱炎可导致跟腱断裂,也可直接暴力致断裂!跟腱断裂恢复期用的跟腱靴!跟腱炎一般指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反复过度牵张力导致的。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扁平足人群增加了跟腱炎的风险!症状: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

脚后跟疼怎么样治疗好

脚后跟疼怎么样治疗好 脚后跟疼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哦,很多人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其疼痛,那么大家知道脚后跟疼怎么办吗,脚后跟疼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脚跟痛有肿胀、疼痛和麻木、局部压痛、行走困难等特点。脚跟疼痛也叫跟骨骨质增生。中医学中属于“骨”范畴,病因和老年人的肾脏、创伤和感觉寒冷。可以外用萄宝的中药,足跟骨方.世贴。 中药治疗 传统中医对脚后跟疼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 膏药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等说法。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 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一、气虚血瘀型 多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液缓慢、血瘀、脉络膜被阻塞,、血液运行缓慢且疼痛和疼痛固定的地方,疼痛不肯按,限行。 二、肝肾亏虚型 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 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可以打封闭针,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 “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时间长的可管数年以上,短的数周,视病情轻重,时间长短不定。

中药治疗足跟痛

中药治疗足跟痛 ___李飞足跟痛病是一种常见病,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对该病的病因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并摸索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笔者自2010年6月~2013年5月共接触足跟痛病患者151例。诊断标准以跟下或跟后疼痛在0.5个月以上,除因鸡眼、胼胝及感染等因素引起外,不论起因如何,也不论摄片与否,或有无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均诊断为足跟痛病。在这151例足跟痛患者中,男81例,女70例,病程1周~18年,而以发病0.5年内就诊者为最多见。年龄<20岁22例,20~40岁68例,41~60岁49例,>60岁12例。其中双足跟痛32例,其余均为单足跟痛,患足共183只。跟痛部位以足跟跖面内侧为多见,中间次之,外侧最少。 治疗方法 用中药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等份焙干碾碎过筛制成粉剂三生散。取配制好的三生散适量用鸡蛋清调匀涂患处,卧床休

息,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控制病情。或用镇江膏药(江苏镇江中药厂生产)在火上烤化,用上述配制好的三生散适量掺于膏药内调匀趁热贴于患处,外加绷带或胶布固定,穿好鞋袜仍可走路。每5~7天换药1次,换药2次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在外敷治疗的同时,可每日用紫丹参10g分两次冲茶喝或六味地黄丸内服,每日两次口服,连续用1个月为1个疗程。使用三生散需注意:(1)三生散内药物均是中药剧毒药物,只可外用,禁止内服;(2)用药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洗干净,擦干,敷药后患处请勿湿水;(3)在治疗期间最好少走长路,勿过久站立。 结果 (1)疗效标准:鸡蛋清调药外敷法连续应用1个月,或膏药外敷法连续外用10次,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负重无影响,停止治疗3个月内未再发生疼痛者为痊愈;用上述方法治疗,次数不限,疼痛能明显减轻,行走负重基本无影响,停止外敷治疗1个月内疼痛未再加重者为效果良好。凡经过上述方法治疗,疼痛减轻不甚明显,治愈后短期内又反复发作或外敷1~2次未见效而放弃治疗者为无效。(2)治疗效果:151例患者中,痊愈者113例,占74.8%,效果良好者32例,无效者6例,总有效率为96.0%,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1年,共随访了116例,在治疗后不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如何治疗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如何治疗 脚后跟是身体重要的一个部位,而脚后跟也是常常会出现问题的一个地方,很多人经常会出现疼痛。那么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种:脚跟受风湿。这类病人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天气忽冷忽热时,行走时脚后跟疼痛难忍。 第二种:脚跟血脉不活。这类病人症状表现为:如早上起床下地行走{或者}在沙发做一段时间下地行走时,脚 后跟就像针扎一样疼,但是行走一会疼痛的症状逐渐消失,再在沙发做一段时间下地行走又疼,就这样反反复复。 第三种:跟腱炎,脚跟骨刺,跟垫炎。这类病人症状表现为下地行走脚后跟就疼,严重时脚跟浮肿最严重时脚跟侧面起包。 脚后跟疼痛的治疗包括西医和理疗: 西医疗法一般指手术治疗: ①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片证实有骨刺者,在跟骨内侧作一切口,进入跟骨,将跟骨内侧骨刺全部锉除。 ②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无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内侧切口,达跟骨后,将跟骨内侧钻孔7~10个,效果达90%。 ③跟骨神经切断术:对于无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此法,不过是一种破坏性手术,将跟骨胫后神经支和腓肠神经支切断。 ④跟骨滑囊切除术: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目的是通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

外翻的跟骨摆正,使跟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其他治疗: 1.理疗; 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压痛点注射腊酸强的松龙,每周一次,往往2~3次治愈。跟后滑囊炎常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摩擦损伤引起,表现囊内积液,肿胀压痛。避免摩擦及囊内注射醋酸强的松龙有效。 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和治愈脚后跟疼: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使用海绵跟垫,减轻足跟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足跟痛怎么办

足跟痛怎么办 概述 足跟痛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且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或者是长期、慢性轻伤引起。侧位X 射线片会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发生足跟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足跟部的骨骼出现老化、增生,或者有跟骨骨刺。病人在行走时或负重后,就会产生足跟痛的现象。在治疗时首先可嘱咐患者减少活动量,在足跟部可以进行足浴或者进行中药熏洗,也可以采用针刺等办法。如果患者自觉足跟部位疼痛较重,还可以进行封闭处置。或者是口服镇痛药物。 有足跟痛怎么治疗 1、冷敷热敷 剧烈运动或损伤后及时冷敷,受伤后48小时适当的热敷,可以缓解疲劳和疼痛。 2、理疗 超声波、短波等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3、药物治疗 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跟后滑囊炎常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摩擦损伤引起,表现囊内积液,肿胀压痛。一定要避免摩擦。也可以外敷逃宝的中要‘足跟.骨.方世贴’治疗。效果比较好。 4、食疗 取鸡肉90克、川鸟6克、黑豆60克、红枣12克,洗净后同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3小时,至尝无麻辣感为度,随量饮用。适用于足风寒湿痹阻经络者。 也可用羊肉90克(切块)、淫羊霍9克,枸祀了15克,洗净一起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至羊肉熟烂为度,调味即可随量饮用。适用于足跟痛偏寒湿者。 怎样预防足跟痛 1、量身定制矫正鞋垫 许多足跟痛的患者都存在足部结构变形、足弓塌陷等一系列异常的问题,这样导致足部不能正常受力才会出现足跟痛。 2、温水泡脚 晚上用温水泡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足部锻炼 坚持足部锻炼,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但是要在松软的地面上,比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硬地面不可以。 4、不要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行走。不要踩鹅卵石。 5、选择合适的鞋子 一双合适的运动鞋可以减轻体重对脚后跟产生的压力,不要穿软的薄底布鞋。 6、控制体重 如果比较胖的话要减重,减轻足跟负荷。不要做会对脚后跟产生冲击的运动。

左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

左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 文章目录*一、左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二、脚后跟的日常护理*三、脚后跟疼怎么治疗 左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1、左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 1.1、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 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1.2、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2、脚后跟疼痛怎么办 2.1、首先,患者必须要做到及时治疗。正常情况下,脚后跟疼痛如果能在发病后一个月内进行治疗,大多患者都可以达到完全康复。如果发病三个月以上才展开治疗,大多情况下症状都会得到缓解,但日后复发的几率会变得更高。 2.2、其次,患者应该减少患足跟着地的几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脚后跟疼痛的症状都是因为慢性的疲劳性损伤。为了更好更快的摆脱病症,减少复发的几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该减 少脚后跟着地的几率。

2.3、最后,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脚后跟疼痛的治疗效果好与不好主要和患者的配合程度有关。有医生指出,不少患者在治疗后症状都得到了缓解,但这并不代表就痊愈了,患者必须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按时用药。 3、脚后跟疼痛注意什么 3.1、多做脚底蹬踏动作 为了让患处尽快恢复,患者应该多做脚底蹬踏的动作。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增强跖腱膜的张力,还能加强后脚跟处抵抗劳损的能力,让炎症更快速的消失。 3.2、每天使用温水泡脚 每天泡脚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出现后脚跟疼痛的朋友也可以尝试。但要注意的是,为了不刺激患病部位,大家应该使用温水泡脚。这属于辅助的理疗方式,对脚后跟的炎症有着很好的消散作用。 3.3、口服药物 如果脚后跟的疼痛感十分强烈,患者可以按时服用医生开的止痛药,不要硬扛着。 脚后跟的日常护理1、老年人应节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临床发现肥胖的足跟骨刺患者,比相似病情而体重标准者的治疗时间要长,恢复要慢。原因很简单,就是肥胖患者自身

中医治疗脚后跟疼

中医治疗脚后跟疼 6月13日《燕赵老年报》3版刊登了《脚后跟痛怎么治疗》一文。看过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自己用醋泡脚治好脚后跟疼的事。 我今年73岁,是石家庄市皮鞋厂退休职工。去年10月,我的右脚后跟一走路就疼,到医院拍片,发现长了两个骨刺。一天,我到公园活动时,一位老同事告诉我,以前她的脚后跟也疼过,她到理发店找了一些稍长一点儿的头发,将头发装在袜子里,这样穿了一段时间,脚后跟就不疼了。于是,我也找了一些头发,装在袜子里。这样一来,感觉确实好一些。但是,头发弄得到处都是。这时,又有一个老同事告诉我,用醋泡脚治脚后跟疼,也挺管用。 回家后,我买了2斤零散米醋。晚上,我将醋倒进沙锅里,放在炉子上加热到能放进脚的温度,再倒进一个小塑料盆里,然后把脚放进去,将脚后跟整个泡起来,30分钟左右即可。第二天早晨,我把醋重新加热,再泡一次,也泡30分钟左右。这样,每天泡两次脚后跟,脚后跟疼痛慢慢减轻了,泡了将近20天,脚后跟一点也不疼了。直到现在,我的脚后跟也没有疼过。 后来,有个比我小1岁的老同事也脚后跟疼,我将这个办法告诉她,她用醋泡了一段时间,结果脚后跟也不疼了。

现在散醋不好买,用袋装的的米醋泡脚,效果是一样的。你看,治这个病只用了2斤醋,多实惠呀,病友们不妨也试试。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经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 方义: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入跟中”,配照海强健筋骨、宣痹镇痛;昆仑、申脉位于足跟部,属于足太阳经,与肾相表里,能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补髓壮骨.又能通经活络;阿是穴作用直达病所,以疏通局部经气,化瘀定痛。 加减:痛及小腿加承山、阳陵泉柔筋止痛;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血瘀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复溜补益肝肾。 操作:太溪、昆仑常常采取互相透刺法;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其他穴位常规针刺。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 点穴按摩法治双足跟凉痛: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双足

足跟痛中医治疗

足跟痛中医疗法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一、足跟痛病因 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

1.分型治疗1.肾阴虚型:足胫时热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 2.肾阳虚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3.挟湿型:重着而肿,用换骨丹、史国公药酒。 4.湿痰流注型:用导痰汤加木瓜、萆薢、防己。 5.气血两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6.川芎、当归猪脚汤:川芎、当归各15克,猪后脚一只。将猪脚与二味中药炖一小时,喝汤吃肉。通经活血,濡养经络。四、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二、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三、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引起足跟疼痛的原因

幻灯片1 引起足跟疼痛的原因 幻灯片2 足跟痛的病症 ●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 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 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足底脂肪垫萎缩: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 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幻灯片3 足跟痛疼的原因 ●足跟痛疼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足跟 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两种足跟痛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连带关系。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所致。 ●足跟痛疼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是现在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 白领一族上班穿着时尚款式的凉拖鞋,足后跟部长期暴露,在空调房内易受寒邪侵袭,下班后忙于逛街、跳瘦身操,足部又未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足跟长期受压、运动过度和受风寒,引起足跟脂肪纤维垫无菌性炎症,最终诱发疼痛。 幻灯片4 中医解析足跟痛疼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 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外敷中医保守治疗,找,足跟骨防世贴。贴于足跟肌表可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既避免口服药物对脏腑器官引起的副作用又无手术治疗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足跟痛的症状图

足跟痛的症状图 概述 足跟痛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蹠面疼痛、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加重。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的发生率较高。通常会出现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的工作者。其包括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跟骨骨刺等疾病。开始发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时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患处不红不肿,在跟部前方偏内侧常有局限性压痛。 足跟痛的症状图示 1、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感,压痛明显,压痛点在跟下负重区及其内侧。X线片可见跟骨负重区下方的软组织影像密度增高。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站立或走路时,足底或跟骨前下方疼痛,尤其在早晨起床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走一段时间后疼痛有所减轻。检查时跟骨结节前下方压痛明显,牵扯患者跖筋膜可能使其疼痛加重。骨刺较大时还可能摸到有隆起。但有跟骨骨剌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跟痛症。而跟痛症在经过治疗疼痛消失后,跟骨骨刺仍然存在。且大小与跟部疼痛程度不成正比,跟骨骨刺是老年人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的特征性表现。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的跟腱增粗变大,有摩擦感。踝关节背伸、跖屈时疼痛加重,不能踮脚。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加重疼痛。部分患者的X线片可见局部钙化影像。 4、肾虚性跟痛:站立或行走时双侧足跟部酸痛、隐痛、乏力,但局部无明显压痛。X线片显示,跟骨本身稍有骨质疏松外,无明显异常。 5、跟骨骨骺炎:足跟后下部疼痛,走路呈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跟骨后下部压痛,有轻微肿胀。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线增宽。 如何预防足跟痛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

中医治疗足跟痛

中医治疗足跟痛 论述 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多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长时间站立,运动劳累过度,长时间穿不合适的鞋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可能因为慢性劳损得了骨关节的病。该病主要为足跟骨刺、跖筋膜炎、跟垫痛、跟骨后滑囊炎、跟腱炎等引起的,是会出现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发病原因多与肾亏劳损,外伤和受到寒湿有关。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会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中医治疗足跟痛遵循其治病必求于本之理念,疏肝益肾以生髓充骨、荣养足跟,驱除风寒湿邪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标治本。 足跟痛的中医疗法 1、药物鞋垫法 花椒、吴茱萸、五味子各等分,研末,按鞋子大小缝制布袋,将药末装入布袋内,封口,放入鞋内,每五天更换袋内药末一次。 2、药物外敷法 可外敷绹宝的中药贴‘足跟骨.方世.贴’。效果也不错。 3、药物足浴法 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川椒、海桐皮、鸡血藤、地龙、川乌、草乌、红花、黄柏各20克,丝瓜络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钟,加入白酒100毫升,将药汁放在盆内,熏洗、浸浴双足,每次20分钟,然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3日。 4、指压按摩法 取穴昆仑、太溪,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内踝高点。每天按摩早晚各1次,早晨用按揉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向里转三下,向外转三下,每穴5分钟。晚上用按压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抬,每穴5分钟。 如何预防脚足跟痛 1、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 2、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3、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4、对使用外用药的患者,用药前最好用温水泡脚,然后再外用擦剂或膏药。 5、推动足心用拇指指腹先向足趾方向做推动运动,然后向反方向做6-8次,1正1反为一次。 6、滚揉圆球找个健身球或高尔夫球圆形的球类,取坐位,将球踏在脚下,在脚心与足跟间慢慢滚揉,做3-5分钟为宜。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概述 足跟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疼痛通常发生在足跟或足跟后面,跟腱连接到足跟骨。有时疼痛会蔓延到足跟侧面。脚跟下发生的疼痛称为足底筋膜炎。这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足跟痛临床上常常诊断为跟腱炎或足底筋膜炎。有些足跟痛会自行消失,但大部分的足跟痛会长期存在。原因可能会有感染、自身免疫问题、创伤、神经问题等。足跟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多。往往不是由于某一次的扭伤造成的,有可能是由于长期久站,跑步等重复压力引发炎症。也可能是因为足弓过高或者过低造成脚部受力不均匀造成。 足跟出现疼痛不排除是足底筋膜炎或者以前经常接触冷水后导致的后遗症。还有如果女性在坐月子的时候没有注意保暖,比如在坐月子的期间身体会相应的比较虚弱,此时如果不注意保暖的话可能会导致寒气入体落下月子病。或者穿着露脚跟的拖鞋活动,脚后跟着凉,就容易出现脚后跟疼痛的症状。建议可敷桃宝的中药—‘足跟骨方.世贴’,效果显著。 足跟痛的主要原因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一条非常坚硬的弓弦状韧带,从跟骨(足跟骨)延伸到足尖。足底筋膜过度被拉伸会导致纤维发炎,感觉疼痛,如果跟腱收缩,甚至会出现小腿肌肉痉挛。 2、足跟滑囊炎: 炎症可发生在足跟后部的滑囊中,充满液体的纤维囊。往往可能是因为着地撞击、或鞋子过硬造成。跟腱可能会有肿胀现象。疼痛往往在运动后加剧。这可能是由于脚跟上的笨拙或坚硬着陆或鞋子的压力造成的。在足跟内部或足跟后部深处可能感觉到疼痛。有时,跟腱可能会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通常会变得更糟。 3、脚跟垫的慢性炎症: 这是由于脚跟垫变得太薄或脚跟沉重引起的。 4、应力性骨折: 这与重复性压力,剧烈运动,运动或繁重的手工劳动有关。跑步者特别容易在脚的跖骨中发生应力性骨折。它也可能由骨质疏松症引起。 5、跟腱炎: 这也称为退行性肌腱病,肌腱炎,肌腱病和肌腱病。它是与跟腱进行性退化相关的慢性病。有时跟腱不能正常运作,因为肌腱有多处微小的显微撕裂,无法正常愈合和修复。由于跟腱接受的张力超过其应对的程度,因此会出现微观撕裂。最终肌腱变厚、变弱,产生疼痛。足跟痛的预防和锻炼 1、拉伸跟腱:手撑墙,前腿弓,后腿伸直尽量不要弯曲。脚跟不要离地尽量延长拉伸。保持1分钟左右。当然可以根据疼痛适当的下压自己的身体,增强自身的拉伸力度。重复多组。 2、被动拉伸:用毛巾或者是弹力带帮助,一腿屈坐,一腿伸直,膝关节尽量不弯曲。脚部进行直立,用毛巾将足面向身体方向进行牵拉,维持1分钟左右。重复多组。 3、跟痛者肥胖的患者相对比较的多,所以尽量减轻自身的重量。 4、选择自己合适的鞋子,比如说穿软底(偏软而已,并不需要非常软)的鞋子,减少脚的磨损以及伤害。 5、有长跑以及健身习惯的人群,运动之后要重复的进行拉伸,参考上面的几个动作,拉伸自身的肌腱。还可以用泡沫轴或者是小球,舒缓足底减少炎症的发生。 6、不要进行长期的剧烈运动,健身应该需要循序渐进。

足跟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已用) 论述 足跟痛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与其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可能会加重。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发生率高,主要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症状。往往发生在长久站立或行走者,很多是由长期、慢期的轻伤引起。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足跟或脚底部酸胀、如针刺般疼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跟骨下脂肪垫损伤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同时也可以外用啕宝中药‘足跟骨方世.贴’。效果明显。引起足跟痛的原因 1、足底跖腱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2、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3、足底脂肪垫萎缩 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4、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5、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足跟痛调理方法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在症状早期应注意。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软底、后跟部垫一软而圆型垫,圆垫中央凹陷,高度约2~3厘米高,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减肥治疗。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在足底中央垫一软垫,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