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试题

《温病学》试题

《温病学》试题
《温病学》试题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於: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後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

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着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B.叶天士C.王孟英D.吴鞠通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後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後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着是: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後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着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麽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着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23.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焦辨证理论:E

A.刘河间

B.吴又可

C.雷少逸

D.王孟英

E.以上均不是

24.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着,影响最大的是:D

A.薛生白

B.王孟英

C.吴鞠通

D.叶天士

E.陈平伯

25.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着是:C

A.温热论

B.疫病篇

C.湿热病篇

D.温疫论

E.外感温病篇

26.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E

A.病因学说的确立

B.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

D.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糸的确立

27.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之下不同,其主要导源於下列哪部医着:D

A.卫生宝鉴

B.医经溯涸集

C.类证活人书

D.伤寒补亡论

E.外合秘耍

28.下列哪项不是吴又可的主要学ポ观点:A

A.温疫致病的病因主要是时行之气

B.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C.感邪途经是从

口鼻而入

D.治疗以法邪为第一要义

E.病邪致病有一定的选择性

B型题

A.薛生白

B.王孟英

C.王安道

D.吴鞠通

E.戴天章

1.(医经溯涸集)的作者是:C

2.(温热经伟)的作者是:B

3.(温热病篇)的作者是:A

A.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B.B.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

C.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

D.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

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E.研究四时温病的证候类型和辨治方法.

4.温病学的概念:A

5.温病学的任务:D

A.“冬伤於寒,至舂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温气而病者,亦谓之

温”.

B.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

清热等药.

C.“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日温病”.

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E.“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

6.宋朱肱(类让活人书)提出:B

7.晋葛洪(肘後备急方)提出:C

8.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提出:A

A.伤寒六经传变皆为热证,治应以寒凉为主.

B.温病是伏热由里外发,治应清里热为主.

C.不独有伏邪温病,且有新感温病.

D.温疫的致病原因并非六气,而是”疠气”

E.温热之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9.吴又可提出:D

1O.叶天士提出:E

11.王安道提出:B

A.叶天士B吴鞠通C.吴又可D.王孟英E.薛生白

12.组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着的作者:C

13.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了完整理论体系的最杰出的代表医家是:A

14.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各种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的温病学家是:B

A.(外感温病篇)

B.(温热论)

C.(疫病篇)

D.(温热经伟)

E.(湿热病篇)

15.余师愚着:C

16.陈平伯着:A

17.薛生白着:E

A.温疫的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B.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C.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D.温病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

E.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

18.刘河间的着名论点有:B

19.王安道在温病学形成方面的重要贡献是:C

2O.汪石山在温病发病学上提出新感温病之说,认为:D

A.王安道

B.张仲景

C.庞安常

D.王叔和

E.郭雍

21.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D

22.提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医家是:B

23.提出”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的医家是:C A.温病条辨B.湿热病篇C.温热经伟D.温热论

F.温疫论

24.确立三焦辨证,完善温病辨证体系的着作是:A

25.提出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的疠气所致的着作是:E

26.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证治作了专门的论述的医学着作是:B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伤寒温疫条辨D.温热逢源

F.时病论

27.戴天章着作有:A

28.扬栗山着有:C

29.柳宝诒着有:D

A.温病的理法方药可以气括伤寒的内容.

B.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一脉相乘,是发展和补充了(伤寒论).

C.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内容都在伤寒学说之中.

D.温病与伤寒同属外感热病,但病因、病机各异,治疗完全不同.

E.(伤寒论)中的方药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温病.

30.温病学派对温与伤寒的观点是:B

31.伤寒学派对温病与伤寒的观点是:C

C型题

A.热者寒之

B.温者清之

C.両者都是

D.両者都不是

1.(内经)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是:C

2.刘河间对温病治法的观点是:C

A.认为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

B.认为病邪可受自口鼻的医家

C.両者均是

D.两着均不是

3.吴又可是:C

4.薛生白是:C

A.避其毒气,正气存内

B.以药物薰烧袪温气

C.両者皆是

D.両者皆不是

5.(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

6.(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预防温病的方法为:B

A.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B.辨治斑疹白痞的方法

C.両者都是

D.両者都不是

7.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C

8.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D

A.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

C.両者均有D两者均不能

9.刘河间对温病治疗上提出的观点是:A

1O.王安道对温病概念上提出的观点是:B

K型题

1.刘河间对促进温病的发展的出了重大贡献,他最主要的学ポ主张有:A

(1)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2)六气皆以火化

(3)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

(4)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2.王安道对温病学说的王主要论点是:A

(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2)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

(3)认为温病的表证是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

(4)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内伏而後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

病者.

3.创立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辫证纲领的医家是:

(1)叶天士(2)吴又可(3吴鞠通(4)柳宝诒

4.民国时期温病学不同於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E

(1)力图勾通中西医学,丰富了治疗内容.

(2)编选保存大量珍贵的医案.

(3)创办中医学校,培养人才.

(4)创办中医刊物,进行理论探讨和交流.

X型题

1.叶天士的主要着作:BCE

A.温疫论

B.三时伏气外感篇

C.温热论

D.尚论篇

E.临证指南医案

2.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CDE

A.病因方面

B.预防方面

C.流行特点方面

D.发病方面

E.治疗方面

3.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着作有:BCDE

A.伤寒温疫条辨

B.温病条辨

C.临证指南医案

D.温热经伟

E.温热论

4.王安道温病学说主要论点是:ABE

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B.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

C.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

D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伏而後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者.

E.认为温病的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

5.属於清代着名四大温病学医家是:BDE

A.吴又可

B.叶天士

C.陈平伯

D.薛生白

E.王孟英

6.标志温病学理论己形成完整体系的着作是:BD

A.温疫论B温热论C.湿热病篇D.温热条辨E.温热经伟

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方

2.寒凉派

3.温病学派

4.经方

5.伤寒学派

6.温病学

7.时行之气

8.疫病

二、填空题

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温病学发展史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_________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书_______-.

4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_______时期;成长阶段是___________时期.

5王孟英”以经,________为纬”编着了(温热经伟)一书.

6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因是_________,感染途径是_________治疗上强调________.

7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________,温病的表证多为_______而致.

8吴又可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_______及天地间另有一种______________. 9吴鞠通”历取渚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编着了___________,创立了

___________辨证理论.

10学习温病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温病的病因、___________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__________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於: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後方

E.诸病源候论

2.余师愚的代表着作是: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3.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

A戴天章B.叶天士C.王孟英D.吴鞠通

E.余师愚

4.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病因学说的确立

B.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

D.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糸的确立

B型题

A.(素问.评热病论篇)

B.(素问.至真耍大论篇)

C.(素问.玉版论耍编)

D.(素问.热论篇)

E.(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5.“冬伤於寒,春必病温”出自:

6.”热者寒之”出自:

A.温疫的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B.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C.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D.温病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

E.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

7.刘河间的着名论点有:

8.王安道在温病学形成方面的重要贡献是:

C型题

A.热者寒之

B.温者清之

C.両者都是

D.両者都不是

9.(内经)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是:

1O.刘河间对温病治法的观点是:

A.认为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

B.认为病邪可受自口鼻的医家

C.両者均是

D.两着均不是

11.吴又可是:

12.薛生白是:

K型题

13.刘河间对促进温病的发展的出了重大贡献,他最主要的学ポ主张有:

(1)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2)六气皆以火化

(3)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

(4)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14.王安道对温病学说的王主要论点是:

(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2)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

(3)认为温病的表证是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

(4)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内伏而後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病

者.

15.标志温病学理论己形成完整体系的着作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湿热病篇D.温热条辨

16.民国时期温病学不同於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力图勾通中西医学,丰富了治疗内容.

(2)编选保存大量珍贵的医案.

(3)创办中医学校,培养人才.

(4)创办中医刊物,进行理论探讨和交流.

17.叶天士的主要着作:

A.温疫论

B.三时伏气外感篇

C.温热论

D.尚论篇

E.临证指南医案

1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CDE

A.病因方面

B.预防方面

C.流行特点方面

D.发病方面

E.治疗方面

1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着作有:

A.伤寒温疫条辨

B.温病条辨

C.临证指南医案

D.温热经伟

E.温热论

2O.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A.温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有发生,男女老少皆可罗患.

B.起病突然,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大多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数威胁很大.

B.有全面系统理论知识和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

C.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防治多种急性热病,取得显着效果.

D.国内外医药界普遍重视.温病学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

遗产的瑰宝.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一般指张仲景以後的医家,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所创立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效大的发展,补充以前的不足.

2.金元时代医学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刘河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用寒凉药为主,後世称为寒凉派.

3.继承并发展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学ポ观点,对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较深刻认识,而逐步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称为温病学派. 4.经方指汉代以前所载方剂.其说有三:1.(汉书.艺文志)医家类所载经方十一家,是指汉以前医家的方药.2.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所载的方剂.3.专指(伤寒论)、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5.继承和发扬张仲景(伤寒论)的学ポ观点,并主张外感热病的辨证治疗必须遵仲景之说的医家形成的学派称之为.

6.研究温病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称之为温病学. 7.简称”时气”、时邪”,指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病邪并具有季节时与气候相关.

8.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疾病.

二、填空题

1.叶天士吴鞠通

2.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3.吴又可温疫论

4.战国---晋唐宋----金元

5.轩岐仲景之父叶薛诸家之辨

6.疠气邪从口鼻而入以驱邪为第一耍义

7.混称伤寒里热郁表

8.非寒、非暑、非湿、异气所感

9.温病条辨三焦

10.发病、病理变化治疗和预防

三、选择题

1.A

2.B

3.B

4.E

5.E

6.B

7.C

8.D

9.C10.C11.C12.C13.A14.A15.C16.E17.BCE18.ACDE19.BC DE20.ABCDE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A型题

1.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於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2.温病的概念的外是指:A

A.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B.外感类疾病的总称

C.指现代医学的传染病

D.一门学科名称

E.某一部经典着作的通称

3.”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B A.刘河间B.王叔和C.张仲景D.吴又可E.陆九芝

4.”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B

A.王叔和

B.庞安时

C.吴又可

D.雷少逸

E.陆九芝

5.关於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E

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传性

B.病因是感受温邪

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E.起能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6.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B

A.风温

B.舂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7.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於:E

A.发热

B.头痛

C.脉数

D.口渴

E.局部红肿热痛

8.下列哪一项不属於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9.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O.温邪特异性的体现,下列哪项提法不对?E

A.从外侵袭人体

B.温热性质显着

C.易消耗人体阴津

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

11.认为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之总称的代表医家是:D

A.郭雍

B.王安道

C.汪石山

D.吴鞠通

E.王孟英

1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温疟”,见於下列哪部着作?D

A.温疫论

B.疫疹一得

C.温热论

D.温病条辨

E.温热逢源

13.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其主要依据是:B

A.发病季节

B.四时主气

C.临床证候

D.流行情况

E.季节与主气结合

14.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5.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D

A中风B.伤寒C.湿温D.暑温E.热病

16.下列哪种温病是属於湿热类温病?E

A.风温

B.舂温

C.秋燥

D.暑温

E.伏暑

17.下列哪种温病是属於温热类温病?E

A.湿温

B.暑温

C.伏暑

D.霍乱

E.大头瘟

18.下列哪一项不属於温病的临床分类方法?C

A.根据病证性质

B.根据发病迟早

C.根据发病季节

D.根据表里不同

E.根据发病部位

I9.下列哪种温病不属新感温病?A

A.舂温

B.风温

C.秋燥

D.大头瘟

E.烂喉痧

2O.下列哪种温病属於伏邪温病?C

A.暑温

B.湿温

C.春温

D.风温

E.秋燥

21.对于广义伤寒的定义,下列哪一种提法较为妥当?C

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

E.除外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

22.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D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E.具有传染性的温病可称之为温疫

23.下列哪一项不属於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24.”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E

A.吴又可

B.余师愚

C.王孟英

D.雷少逸

E.陆九芝

B型题

A.舂温

B.风温

C.湿温

D.暑温

E.大头瘟

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A

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E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金匮要略)

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や”,语出:A

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C

A.风温B暑温C.伏暑D.秋燥E.烂喉痧

5.上述哪种温病属於湿热性质的温病?C

6.上述哪种温病属於伏邪温病?C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E.温疫是独立於温病之处的一种疾病

7.温疫的概念是指:D

8.陆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B

A.”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卢,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

B.”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C.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张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广义,温疫义狭

D.温疫是独立於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

E.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

9.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现代医家认为:C

10.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陆九芝认为:B

A.吴又可

B.叶天士

C.戴天章

D.陆九芝

E.余师愚

11.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A

12.所谓”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别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是哪位医家所说?D

A.所有的外感热病

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

A.具有传染性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方法

E.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

13.温病概念的含义中包括:B

14.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D

A.并列关系

B.从属关系

C.相同关系

D.无关系

E.继承与发展关系

15.(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伤寒是:B

16.温病与狭义伤寒是:A

A.发病季节

B.四时主气

C.流行情况

D.特殊的临床证候

E.季节与主气结合

17.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根据是:B

18.大头瘟、烂喉痧的命名根据是:D

A.传染性强,流行显着

B.多数具有传染性

C.不具有传染性

D.病情较轻

E.病情较重

19.温病是:B

20温疫是:A

A.湿温、霍乱、暑湿、伏暑

B.舂温、伏暑

C.风温、秋燥、暑温、春温

D.大头瘟、湿温、疟疾

E.疫疹、烂喉痧、霍乱

21.属於伏温病的是:B

22.属於温热类温病的是:C

A.湿温、伏暑、霍乱

B.暑湿、霍乱、秋燥

C.舂温、风温、大头瘟

D.疫疹、伏暑、烂喉痧

E.暑温、舂温、疟疾

23.属於湿热类温病的是:A

24.属於新感类温病的是:B

C型题

A.湿温、伤寒

B.风温、暑温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没有

1.(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疾病有:A

2.(温病条辨)中提到的疾病有:B

A.风温、暑温

B.秋燥、大头瘟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3.属於湿热类温病的是:D

4.属於新感温病的是:C

A.温邪在人群中染易

B.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

C.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

5.温病的传染性是指:A

6.温病的流行性是指:B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

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C.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

7.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C

8.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D

A.某些温病只发生於某一特定季节,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B.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多见,而在其他地域则少见

B..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

9.温病的地域性是指:B

10.温病的季节性是指:A

K型题

1.温病的概念是:D

A.以发热为主症

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

C.由温邪引起

D.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是:D

A.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C.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D.共有的临床表现

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有:D

A.起病急骡、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

C.易出现险恶证候

C.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4.温病分类是根据:A

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

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

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

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

X型题

1.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ACDE

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

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

C.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E.(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BCD

A.所有的急性传染病

B.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C.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

D.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E.所有的寄生虫病

3.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ABCD

A.从外侵袭人体

B.温热性质显着

C.易消耗人体阴津

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

4.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ABCD

A.人体体质

B.自然因素

C.社会因素

D.传染性强弱

E.治疗得当与否

5.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

A.斑疹

B.动风

C.动血

D.闭窍

E.癌变

6.温疫的特点是:ABCD

A.发病急骤

B.有强烈的传染性

C.可以引起大流行

D.病情多较险恶

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

7.温病的命名可根据:AB

A.季节与主气结合

B.特殊的临床证候

C.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

D.发病的迟早表里不同

E.病情轻重

8.湿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ABC

A.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

B.发病迟早表里不同

C.发病的脏腑部位

D.特殊的临床证候

E.季节与主气结合

9.根据病变部位,属於肺系温病有:ABC

A.风温

B.秋燥

C.烂喉痧

D.舂温

E.湿温

10.根据发病仪的迟早表里不同,可把温病分为:AB

A.新感类温病

B.伏邪类温病

C.温热类温病

D.湿热类温病

E.脾胃肠类温病

11.风温病之特点在於:ACE

A.初起发热徵恶寒,口徵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咳嗽.

B.初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无汗,脉浮紧

C.邪多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

D.邪多从皮毛而入,先受於足太阳膀胱经

E.病因为风热病邪,初起治疗宣辛凉解表

12.温疫概念是指:AC

A.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B.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C.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D.温病中具有传染性

E.也不引起流行的发热疾病

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温病

2.温疫

3.流行性

4.季节性

5.新感温病

6.伏邪温病

7.天行

8.地域性

9.传染性

10.伤寒

二、填空题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__________为主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邪的特性主要在於它是_______,故与内伤杂病的病因不用;它又具有________,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不同.

3.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过来看,多数是由表传

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致虚.

4.___________认为:温病的发生原因是云六淫之外的一种特殊致病物欣质,称之为____________.

5.温病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_________,来势_______,传变_____,变化_________. 6.温病根据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7.温病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邪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

8.温病的范围效广泛,_________中除外________的急性热病皆属於温病范围. 9.温病病程中容易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险恶证候.

10.(温病条辨.上焦篇)等一条说:”温病者,有风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燥、有冬温、有温疟”.

二、选择题

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A.王叔和

B.庞安时

C.吴又可

D.雷少逸

E.陆九芝

2.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A.风温

B.舂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3.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於:

A.发热

B.头痛

C.脉数

D.口渴

E.局部红肿热痛

4.下列哪一项不属於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B型题

A.舂温

B.风温

C.湿温

D.暑温

E.大头瘟

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

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金匮要略)

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や”,语出:

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

C型题

A.风温、暑温

B.秋燥、大头瘟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属於湿热类温病的是:

2.属於新感温病的是: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

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C.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

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

4.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

K型题

1.温病分类是根据:

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

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

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

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

2.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

B.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C.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D.(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

A.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B.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

C.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D.所有的急性传染病

4.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A.从外侵袭人体

B.温热性质显着

C.易消耗人体阴津

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X型题

1.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

A.人体体质

B.自然因素

C.社会因素

D.传染性强弱

E.治疗得当与否

2.温疫的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有强烈的传染性

C.可以引起大流行

D.病情多较险恶

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

3.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

A.斑疹

B.动风

C.动血

D.闭窍

E.癌变

4.根据病变部位,属於肺系温病有:

A.风温

B.秋燥

C.烂喉痧

D.舂温

E.湿温

参考答案

一、名河解释

1.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的特点.

4.是指温病的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的特性. 5.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於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6.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於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7.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出自(时後方).

8.是指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其他地域较少见的特性.

9.传染性古代又称染易,即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移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特性.

10.伤寒有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的伤寒包括伤寒、温病.

二、填空题

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2.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

3.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4.吴又可疠气

5.急骤较猛较快较多

6.新感类温病伏邪类温病

7.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

8.外感热病风寒性质

9.斑疹动血动风闭窍

10.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

三、选择题

1.B2B3.E4.E5.A6.E7.A8.C9.D10.C11.C1

2.D1

3.A1

4.E1

5.A1

6.E1

7.BACD1

8.ABC1

9.ABCD20.ABC

第三章病因与发病

A型题

1.导致人体卫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脆脏腑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的病邪是:B

A.寒邪

B.温邪

C.湿邪

D.疟邪

E.风邪

2.温病的病因是: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3.不属於温邪范围的病邪是: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4.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5.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6.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7.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徵象是: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8.下列哪项不属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C

A.伤人急速,经犯阳胆

B.暑胜酷烈,伤气耗津

C.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D.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E.易於兼挟湿邪,郁阻气分

9.暑热病邪致病初起多经犯:C

A.上焦肺卫

B.中焦脾胃

C.足阳明胃

D.手阳明大肠

E.手太阴肺

10.对暑邪的认识,下列哪项欠妥?D

A.暑乃火热之气

B.暑多兼挟湿邪

C.暑可兼寒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人文医学试题及答案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本文档,请点击下载@_@ 人文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30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是(1分) A 培养良好行为方式 B 药物治疗 C 心理治疗 D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E 病情变化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A 2/30A型行为性格与何疾病有关(1分) A 癌症 B 癔症 C 冠心病 D 关节炎

E 溃疡病 答案:C 3/30心身障碍是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1分) A 持久的生理功能变化并伴有器质性变化 B 持久的生理功能变化但不伴有器质性变化 C 短暂的生理功能变化并伴有器质性变化 D 短暂的生理功能变化但不伴有器质性变化 E 应激反应 答案:B 4/30患糖尿病的某人,想好好治疗疾病,但又工作繁忙,属(1分) A 角色行为异常 B 角色行为减退 C 角色行为缺如 D 角色行为强化 E 角色冲突 答案:B 5/30消极安乐死是指医生停止使用抢救措施而仅给适当的维持治疗或者撤除所有的治疗和抢救措施,任其自然死去的(1分) A 自然死亡 B 他人干预死亡 C 无痛苦死亡

D 脑死亡 E 自己结束生命 答案:C 6/30以下哪点不是病人的义务(1分) A 如实提供病情和有关信息 B 避免将疾病传播他人 C 尊重医师和他们的劳动 D 必须接受相关医学科研试验 E 在医师指导下对治疗作出负责的决定并与医师合作执行 答案:D 7/30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新闻媒体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公益宣传时应是(1分) A 有偿 B 无偿 C 免费 D 自愿 E 义务 答案:B 8/30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指(1分) A 意志过程 B 情感过程 C 认知过程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最新《温病学》笔记

《温病学》笔记2019年10月17日阅毕 第一章总论 温病学形成的时期是清代中期,距今约260年时间。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热证。太阳温病为什么不恶寒呢?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天感寒,邪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腠理开泄时,从里向外发,它不是新感受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伏气温病以里热为主,它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为伏邪自发;有的伏气温病初起也可以有表证,但不是单纯的表证,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感引动伏邪。而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同,它初起必然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再由表入里。 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 暑证不分表里,不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邪,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侵入人体的途径,寒邪是下受,温邪是上受。其侵犯的部位,伤寒是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系。其传变的途径,向里传变的过程,伤寒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是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 中医历史: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时期以后,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大概成书于公元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的辩证诊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它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在《伤寒杂病论》之后,再一次重大的突破,就是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朱丹溪是养阴派的代表,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公分母之后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这是又一次重大的突破,这个突破是明清时代完成的,实际上最好后完成于清朝的中期,与金元四大家又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什么是温病?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的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特点:奇异的致病因素—温热邪气;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易伤阴液。 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 伤寒的足太阳表寒证非辛不散,非温不化,所以要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发散表寒;温病的表热证非辛不散,非凉不清,所以要用辛凉解表的药物清解表热。 第三章温病的成因与发病 从伤寒病来看,病因是寒邪,寒为阴邪,其性下行,先犯足经,所以伤寒学派认为是中太阳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医学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两侧声带之间的裂隙称为( ) A.咽腔 B.腭腔 C.前庭裂 D.声门 2.气管软骨,具有弹性,使管腔保持开放,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呼吸作用 B.弹性作用 C.支架作用 D.固定作用 3.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于肺的地方称为( ) A.纵隔 B.肺门 C.肺尖 D.肺底 4.在组织学上,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端的大量肺泡又称为( ) A.肺间质 B.肺实质 C.两者都对 D.两者都不对 5.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 A.心 B.肝 C.肺 D.脾 6.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A.进行气体交换 B.进行水液代谢 C.呼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 D.进行血液循环 7.气管在4、5 胸椎处分成( ) A.上下主支气管 B.左右主支气管 C.前后主支气管 D.大小主支气管 8.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 ) A.消化器官 B.循环通道 C.发音器官 D.分泌器官 9.鼻腔附近含有空气的骨腔叫做( ) A.鼻道 B.鼻旁窦 C.鼻甲 D.鼻前庭 10.肺表面具有活性物质,可以保持肺泡表面张力,保证肺泡结构稳定性,主要由( ) A.肺间质细胞分泌 B.巨噬细胞分泌 C.Ⅰ型肺泡细胞分泌 D.Ⅱ型肺泡细胞分泌 11.肺叶由于叶间裂的存在而被分割,一般是:( ) A.左二右三 B.左三右二 C.左三右三 D.左二右二 12.肺的功能血管是( ) A.肺动脉和肺静脉 B.支气管动脉和静脉 C.冠状动脉 D.腹主动脉

13.肺动脉发出的部位是(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4.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叫( ) A.呼吸 B.吐纳 C.换气 D.新陈代谢 15.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吐纳 C.肺通气 D.新陈代谢 16.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肺换气 C.肺通气 D.新陈代谢 17.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新陈代谢 18.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 A.间脑 B.中脑 C.小脑 D.延髓 19.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是( ) A. CO2. B. CO C.NO2. D.NO 20.当CO2 浓度轻度升高时,可以导致( )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 D.以上均不对 21.轻度低氧可以导致( )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 D.以上均不对 22.心脏在人体位于( ) A.前纵隔 B.中纵隔 C.后纵隔 D.上纵隔 23.心脏一共有多少个腔?( ) A.1 B.2 C.3 D.4 24.左房室瓣膜又叫( ) A.一尖瓣 B.二尖瓣 C.三尖瓣 D.四尖瓣 25.右房室瓣膜又叫( ) A.一尖瓣 B.二尖瓣 C.三尖瓣 D.四尖瓣 26.心脏瓣膜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血液循环 B.防止血液流过 C.防止血液倒流 D.防止血流过快 27.心脏本身的营养血管是( ) A.微血管 B.冠状血管 C.肺动脉 D.主动脉 28.心传导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主要( )

中医温病学说

一、概念、特点及发展规律 概念:温病就是由1感受温邪引起,2以发热为主症,3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就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特点:1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就是温病发生发展总就是趋势就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正气由实致虚。 二就是其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其病变过程可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或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来概括。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是起病急,传变快;二就是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就是易化燥伤阴;四就是易内陷生变,而出现一系列重险证候,如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 二、发展概况、时期: (一)战国~晋唐时期(萌芽时期) 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就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二)宋金元时期(发展时期) 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就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与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三)明清时期(成熟时期) 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五大特点学术思想:明末.吴又可(有性),继承前人学术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写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说明温疫病的致病原因就是自然界另有一种特殊物质--杂气中的厉气所致。不同的病的厉气也不同,又指出使人的病气亦能使动物得病,而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对病气的感受性不同,说明厉气致病既可人畜共患,又有一定的选择性。叶天士《温热论》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吴瑭《温病条辨》,并于条文之后加自注,把方药附于证后,就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温病学的必读著作。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制订三焦分证治疗大法;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了不少温病方剂,便于临床运用与推广。三、温病的分类 其分类在于执简驭繁,有利于指导辨证与治疗,及学习与研究。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依据就是否兼夹湿邪,可将温病大体分为纯热无湿的温热类与有热 有湿的湿热类。 温热类温病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等。 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暑湿、伏暑、霍乱等,这类温病起病较缓,兼备湿热证候,初起时热象不十分显著,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临床医学考试题目及答案汇总

一、A l/A2型题(单选题):每道考试题下面有 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 择一个最佳答案。 1、典型苯丙酮尿症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给予 A.低苯丙氨酸饮食 B.酪氨酸 C.四氢生物蝶吟 D.5-羟色胺 E.左旋多巴 2. 下列关于难免流产的叙述中,哪个不正确 A.阴道流血增多 B.出现阴道流水 C.阵发性腹痛加重 D.有部分胎盘嵌顿于宫颈口,部分胎盘排出 E.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或略小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活化的酶均具有活性中心 B.能提高反应系统的活化能 C.所有的酶都具有绝对特异性 D.随反应进行酶量逐渐减少 E.所有的酶均具有辅基或辅酶 4. 下列那一项提示小气道梗阻 A.吸气时出现喘鸣音伴吸气相延长 B.呼气时出现喘鸣音伴吸气相延长 C.呼气时出现喘鸣音伴呼气相延长 D.吸气时肺部是否有固定的湿哕音 E.吸气时肺部是否有不固定的中、粗湿啰音5. 下列肾脏病中哪种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性肾炎 A.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 B.膜性病变为主的肾炎 C.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炎 D.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E.狼疮性肾炎 6.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的感染途径是 A胎内 B产道 C肠道D脐部 E口腔黏膜 7. 初孕妇,28岁,孕32周因全身浮肿及头痛来诊,妊娠前即有面部及下肢浮肿,查血压160/110mmHg,尿蛋白(+++),可见颗粒管型,经治疗孕37周自然分娩,产后6周,血压降至128/75mmHg,尿蛋白(++),浮肿(+)。下列诊断以哪项可能性大: A.先兆子痫 B.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C.妊娠合并肾炎 D.慢性肾炎基础上并发先兆子痫 E.原发性高血压基础上并发先兆子痫 8. 24小时尿最少于多少为少尿 A. 100m1 B. 200m1 C. 300ml D. 400m1 E. 500m1 9. 营养不良测定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的部位 A、脐上 B、脐下 C、脐旁 D、肋下 E、锁中线上平脐处10. 下列组合哪项正确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病例绿色瘤常见 B.急粒白血病-特异性皮肤损害多见 C.M3-多伴DIC D.慢淋白血病-多见急变 E.慢粒白血病-多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11. 下列哪条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 A.小脑下后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脊髓前动脉 D.小脑下前动脉 E.大脑前动脉 12.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 A.新生儿肝炎 B.胆道闭锁 C.新生儿溶血病 D.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13、下列哪些项目诊断肋骨骨折是不可靠的 A.间接疼痛 B.胸壁反常呼吸运动 C.骨擦感 D.局部疼痛 E.受伤后胸部变形 14、下列哪些症状不是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表现 A.面色苍黄。疲乏无力 B.虚胖,毛发稀疏发黄 C.肝脾轻度肿大 D.异食癖 E.舌炎,腹泻 15、下列哪些疾病属性传播疾病 A.阴茎结核疹 B.阴部疱疹 C.口腔皮肤结核 D.假性湿疣 E.鲍文样丘疹病 16、麻疹疫苗的初种年龄为 A.4个月 B.5个月 C.6个月 D.7个月 E..8个月 17、下列哪项不是内脏性腹痛的特点 A.疼痛部位含混 B.疼痛部位接近腹中线 C.常伴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D.腹痛可因体位变化加重 E.疼痛感觉模糊 18、下列哪项不是风湿活动的指标 A.不规则发热、乏力 B.面色苍白,心率增快 C.血ASO大于500单位 D.血沉增快,粘蛋白增加 E.心电图示P-R间期延长 19、下列哪项不是孕激素的作用 A.促进乳腺腺管发育成熟 B.促进宫颈口闭合,减少黏液分泌 C.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D.增强子宫平滑肌对宫缩剂的敏感性 E.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引起促性腺激素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临床医学试题及答案

福和卫生院急救医学测试题 选择题:(每题 2分,共 40 分) 1. 慢 性进 展型 头痛 是 下列 哪一 项 临床 特征 A 慢性 颅内压 增高 B 急性 颅内 压增 高 C 急性 血压增 高 D 神经 衰 弱 2. 全 心衰 属于 哪一 类 型紫 绀 A 中心性 紫绀 B 周 围性 紫 绀 C 混合性 紫绀 D 以 上都 不 是 3. 劳 动后 呼吸 困难 是 下列 哪种 疾 病的 早期 表 现 A 肺 炎 B 胸 腔积液 C 心功能 衰竭 D 肺 梗 死 4. 下 列哪 项是 喉头 水 肿的 临床 表 现 5. 钻 顶样 腹痛 是哪 种 疾病 特点 A 阑尾炎 B 胰 腺炎 C 胆道蛔 虫病 D 溃 疡 病 6. 频 繁剧 烈呕 吐后 呕 血见 于 A Mallory-Weiss syndrome B 胃 溃 疡 C 食道静 脉曲 张破 裂 出血 D 胃 癌 A 37 C B 38.2 C C C D 41 C 9. 发 热 4 日出 现皮 疹 见于 A 水痘 B 猩红热 C 天 花 D 麻 疹 A 吸气性 呼吸 困难 B 呼气 性呼 吸困 难 C 混合性 呼吸 困难 D 以上 都不 是 7. 幽 门梗 阻的 特点 A 呕吐胆 汁伴 胃型 C 呕吐蛔 虫伴 肠型 8. 高 热是 指体 温超 过 B 呕 吐 宿食 伴胃 型 D 呕 吐 物恶 臭伴 肠 型

10.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是 A肺炎支原体B肺炎衣原体 C军团菌D新型冠状病毒 11.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 应首先选用 A多巴胺B地塞米松C异丙嗪 D肾上腺素E钙剂 12. 院前处理突发昏迷首先选择 A呼叫120急送医院B行心肺复苏术 C测量血压D检查瞳孔 E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一个体重60kg 的人, 全身总血量约为 A4000ml B4500ml C4800ml D5500ml E6000ml 14. 关于结扎止血带,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结扎止血带前,应先加衬垫 B手断离后,止血带应结扎在上臂的中段 C 每隔40~50, 放松2~3 次 D结扎不要过紧或过松,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即可 E标明结扎止血带的时间 15. 对下列哪种胸部损伤的伤员, 应优先抢救A胸部挫伤B肋骨骨折C开放性气胸 D张力性气胸E闭合性气胸 16. 判断心脏骤停最可靠的指征为 A心电图B血压C神志和呼吸 D瞳孔 E 口唇紫绀 17. 开放性骨折的正确处理方法为 A必须先将骨的断端还纳后,再止血、包扎、固定 B先止血、再固定、最后包扎。 C立即复位后,再止血、固定、包扎。 D止血、包扎后、不固定也可以。

温病学笔记详解

温病学笔记 前言: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和证治,具有临床课的性质;而其理论和诊断治疗内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所以又具有基础课的功能。 现代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辨证理论、特色诊断方法、治则治法、预防护理以及各种温病的具体诊治方法。 温病的概念: (1)温病病因是感受外界温邪,发病是由于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人体 而造成。 (2)温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各种温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 程度的发热。 (3)温病的病理特点是在病变过程中热象偏重,且很容易- 损伤人体的阴液,特别是温病的后期阶段伤阴的现象尤为明显。 (4)温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的范 畴。 基本特征: (1)起病急,传变快 (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易化燥伤阴 (4)易内陷生变 分别温热与湿热之不同

分别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区别

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网、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上的意义: (1)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 (2)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网领 (3)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 (4)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四、医学基础知识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2.预防医学是( C)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 11.除( 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1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 ) A.慢性中毒 B.急性中毒 C.亚急性中毒 D.迟发性反应 E.致敏作用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