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维度视角下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融合

多维度视角下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融合

多维度视角下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融合
多维度视角下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融合

多维度视角下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融合

曹曙 孙晨菲

摘要:本文从城市设计内涵及实践意义入手, 探索将城市设计融入法定规划的具体方法。以天津侯台项目为例,探究在“一规两导”的特殊规划体系下,城市设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其在定位与地块划分、功能与交通、空间界面和时间几个维度下与法定规划的融合模式及其意义。

关键词:城市设计;一规两导;多维视角;天津侯台

1城市设计实践价值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出现以来,城市设计的内涵随着人类文明尤其是城市文明的推进不断扩展。Rob Cowan曾说,城市设计是在充分阐释政策的基础上,评估地方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形成结合了土地使用、生态、景观、地形现状、社会要素、历史、考古、城市形态与交通等诸多方面来评估一块土地的评价体系,组织并推动居民的参与,形成设计原则,最终推动城市的发展进程。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状况,城市设计未列入法定规划,如何与法定规划结合发挥其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的作用成为重要的命题。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们对城市设计的效力和实践价值进行了各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归根究底,这些研究和探索都回归到规划落地的根本问题上。

根据现有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宏观层面的总体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至微观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再到具体地块的建筑、景观设计方案,这是从规划构思到落地必经的过程。而城市设计作为衔接上述任意两个层面的必经环节和方法,是不同层面规划之间的纽带,是延续上级规划精神及对下级规划的引导。通过城市设计,这一具体实施构想的中间环节的介入,规划将不再只是计划与预测的展望。这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产生了结合总体规划的总体城市设计、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以及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等。

但是,笔者必须强调的是,城市设计要充分发挥其实践价值,不能只是在总规、控规编制内容中增加空间设计方案,附着型城市设计方案无法打破固有的竖向规划体系(见图1)。蓝图蜕变成现实需要漫长的过程,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段中,面临无数变量,尤其是国家

权力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各方利益的协调统筹。

图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单线竖向结构图 图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双线互通结构图 所以,我们这边所讨论的将城市设计融入法定规划,并不是简单机械的内容增加,而是将城市设计作为一个整体,从规划编制伊始,将规划与设计两者高度结合,变单线竖向结构为双线互通结构(见图2),增强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互相调节,在成果中彼此完善和补充,使两者的成果内容都具可操作性,从整个规划体系中保障城市设计的实施效力。

下文将以天津侯台公园周边地区为例,详细解析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融合。

2.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多维度融合——以天津侯台公园为例

天津侯台城市公园城市设计项目始于2011年,从国际方案征集中选取优胜方案进行深化细化,2012年结合“一控规两导则” (一规指控规,两导为土地细分导则和城市设计导则)的编织进行修改和完善,并于2013年年底基本完成所有规划成果的编制审批工作。控规在城市设计方案基础上修改完善,法定规划并不是单纯作为城市设计项目的“上位规划”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城市设计的成果再根据法定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调整(见图3)。笔者从定位与地块、功能与交通、空间、时间几个维度出发,从天津特色的“一规两导”入手,具体研究该城市设计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法定规划的具体方式。

图3:侯台项目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融合结构图

2.1维度一——城市设计先行原则下的定位与地块划分

天津侯台项目的规划编制过程遵循“城市设计先行”原则,即原有控规仅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依据。首先就体现在对基地发展定位把握上。基地位于西青区和中心城交汇区域,总用地695公顷。东临城市快速路,与汇聚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综合服务产业集聚区的南开区相望,西隔外环路为中北工业园,南靠复康路及西青新技术产业园,北侧为五金商贸城(见图4)。城市设计整合侯台地区的发展背景和资源条件,通过对地区发展的整体研判,打造天津西部门户区,率先提出了建设集生态公园、高品质住宅、假日休闲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区的规划定位。

在确定了整体发展方向定位之后,需对具体地块进行研究。地块,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元素,是规划落地的根据。而在天津“一规两导”体系中,两导中土地细分导则的出现使地块概念被进一步强化。土地细分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规划的进程。在美国,土地细分被写入法律,有效控制空地开发,将大地块划成与建设的小地块,避免土地被任意分割,而在日本土地细分是技术手段,用以整理土地产权,进行土地权益核算,达到地块发展和产权人利益的平衡。那么在土地国有化的中国,情况又如何呢?

在我国,土地细分是介于控规和城市设计之间的编制内容,是城市设计融入控规的纽带。它被纳入控规之中,使其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也可以与城市设计结合,使设计成果可落地,能够针对实际开发项目。天津采用的前者的方式,但根据《天津市土地细分导则管理暂行规

定》中第十二条的内容,土地细分导则成果也需要与城市设计相互衔接。在新建区域,城市

图5:城市设计与土地细分编制过程融合

图4:侯台城市设计项目区位图

设计先行能进一步保证城市设计的效力和三者的衔接。

天津侯台项目的做法既是如此。在中标方案的基础上,叠合产权分割线,合并现状不合理小地块,根据道路重新划分,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深化,控规和土地细分导则根据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并局部调整反馈至城市设计,最终确定了可落实到单一地块布局的城市设计方案(见图5、图6)。结合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不仅能弥补控规地块过大过粗的缺陷,能够强化土地经济在规划中的作用,使开发进程更规范化。

2.2维度二——趋同存异的功能与交通 2.2.1功能布局

传统附着性城市设计一般在控规或总规之后进行编制,控规或总规成为上位规划条件,城市设计功能基本确定,易受局限。但侯台项目中,城市设计先行原则也体现在功能布局上。例如作为方案特色之一的绿轴的引入。对于总占地158公顷的侯台大型城市公园,倡导城市空间的融合,增加从南侧入天津主城区干道复康路进入公园的50米宽城市绿轴能够有效的带动两侧地块开发,提升其价值,扩大公园效应。但在实际操作中,绿轴沿复康路区域涉及拆迁面积8.27公顷,拆迁建筑量6.41万平米,且多为企事业单位,搬迁难度大(见图8、表2)。可考虑到绿轴能够带动的两侧地块面积14.53公顷,建筑量31.4万平米(见图7、表1),以及对打造整体空间形象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建造绿轴的利远大于弊,该方案才得以保留。对绿轴存亡的探讨其实质就是城市设计方案与控规的衔接,美好的方案设想如何落地,如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过程。

1现状地块权属

4调整后城市设计方案

2中标方案建筑布局

3调整后土地细分地块权属 根据规划道路布局

结合新土地细分调整

建筑布局

图6:天津侯台城市设计与土地细分融合

地块划分零乱不规则

原土地细分地块根据城市设计调整

但城市设计与控规用地布局也并非完全一致。侯台公园以南两者经过协调后达到统一,而在香泽道以北,城市设计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和公园效应的扩展,规划居住及其配套功能为主,而控规中则仍保留现状仓储和工业用地(见图9、图10)。这种趋同存异结果的出现,正是由于城市设计和控规在规划体系中不同作用所决定,平衡了远景设想和实际操作。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确定功能,对应到控规用地布局中,最大限度实现方案特色部分的落地,对部分超越目前现实的非核心区域可保留两者的差异,提供多种可能性。

带动地块单

位 用地性质地块面积 建筑量 (ha) (万㎡)08-05 商业 1.44 1.01 08-08 商业 1.50 1.43 12-11 住宅 3.08 7.70 12-13 住宅 3.23 8.08 15-07 住宅 2.66 5.32 15-12 商办混合 1.75 6.13 15-17

住宅

0.87 1.73 总计

14.53

31.40

拆迁地块单位

地块面积 (ha) 拆迁量(万㎡)市城市建设管理学校 1.44 1.01 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培训中心

1.5 1.43 静文高级中学 1.19 1.30 市物资贸易学校 1.94 1.57 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院勘测总队

0.79 0.50 365日健身会馆

1.41 0.60 总计

8.27

6.41

图8:绿轴涉及拆改留地块分析图

图7:绿轴带动开发地块分析图 表1:绿轴带动地块一览表

表2:绿轴地块拆迁规模一览表

涉及现状

拆迁区块

图9:侯台控规用地规划图 图10:侯台城市设计用地规划图

2.2.2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往往是城市设计中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传统城市设计基本无法改变上位控规所制定的交通方案。而侯台项目中,城市设计和控规在交通方面的衔接同样存在博弈。

城市公园与天津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是该项目的重点,在东西南三侧被高等级道路包围的现状条件下,如何打破这种隔离,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打造一条连通公园南北的公园环路是城市设计的交通特色,与原控规方案相比,不仅能够打破公园本身对南北地块的隔离,同时通而不畅的设计思想还能限制公园周边车速(见图11、12)。而在与主城区联系上,城市设计在原有控规基础上新增两个对接通道,旷怡道下穿隧道过快速路接南开区主干道长江道,公园环路地面接保泽道,东侧快速路整体上跨,对接道路处旷怡道外均以地面道路相接方式,降低造价(见图13、14)。

城市设计方案在原有控规的基础上对交通组织进行调整,并反馈至控规进行交通流量测算和合理性论证,最终确定最优交通组织方案,完成城市设计方案与控规在交通组织方面的协调统一。

图13:原控规对接天津中心城区交通分析图 图14:调整后对接天津中心城区交通分析图

2.3维度三——界面塑造与指标控制

空间控制是城市设计最为关注的核心内容。传统城市设计对空间形态的把控较为松散,常规的做法就是提供整体意向,能够与控规指标相衔接。而在侯台项目中,提出空间形态控制是通过城市设计中界面的塑造和控规地块指标控制两个

方面来完成的(见表3)。城市设计的界面塑造包括对沿街建筑的高度、退界、贴线率等,还有对整体公共空间结构的打造,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控规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等指标数据。指标体系无疑是控规成果内容的核心,也是控规评估各地块设计方案的依据,而界面也是城市设计的空间内容体现,两者相互结合,是理性数据和感性空间风貌的

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

建筑退界、贴线

率、建筑高度、公共空间结构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

绿地率 综合

界面塑造

地块控制指标

图11:原控规公园南北对接交通分析图 图12:调整后公园南北对接交通分析图

表3:城市设计与控规空间控制内容一览表

统一协作,能够有效加强规划对空间要素的控制效力,最大限度体现和保障设计特色。

打造三条主要景观界面通道是侯台城市设计方案的特色之一,包括南侧复康路入市口景观界面以及环绕公园的南北两条保泽道和香泽道景观界面。这三条东西向通廊结合绿轴、公园及基地东西边界的快速路绿带、外环绿带共同构成了该区域的景观系统骨架(见图15、16)。

对沿界面地块而言,除了传统的控规指标对其约束外,城市设计中也提出了具体的界面控制要求,主要体现在对沿线建筑高度及退界控制上。以香泽道为例,参照天津市三边规定要求,提出沿街商业不高于20米,形成延续的商业公建界面,首排主体高层高度不高于40米,第二排主体高层高度不高于80米,分层分类控制有助于构建整体性且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线(见表4)。

通常,对地块建筑高度的控制只体现在建筑限高这一个数值上,但这并不能体现控规中城市设计方案内容。将城市设计的空间控制内容具体化、数据化,并融入城市设计导则之中,例如侯台项目中对界面的控制,这要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城市设计的融入不走样、不片面,同时通过控规赋予其法定效力,使城市设计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导性内容”。控规仍然是对其控制要素进行了总量控制,但城市设计使这些控制更具体、形象,反之,控规也对城市设计在设施布局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使城市设计成果更具备可行性。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设计在整个规划体系中扮演着核心作用,但与控规的结合又是必不可分的。

图15:侯台景观界面分析图

图16:侯台景观界面效果图

图17:侯台城市设计开发时序分析图

表4:侯台界面控制具体要求列表

界面 控制内容

备注

1复康路入市口景观界面

沿街商业高度:24米以下高层建筑高度:100米以下,局部不超过120米

2保泽道

景观界面

沿街商业高度:16米以下首排高层高度:40米以下第二排高层建筑高度:

80米以下

参照天津市三边规定中具体要求

3香泽道 景观界面

沿街商业高度:20米以下首排高层高度:40米以下第二排高层建筑高度:

80米以下

参照天津市三边规定中具体要求

2.4维度四——统筹开发时序

第四维度是时间维度。正如前文所述,规划从编制完成到实施完成时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如果说土地细分导则能够从技术上保证方案建设的有序进行,那么开发时序的设定则是从设计上保障规划的实施。合理的开发时序安排是规划的延续和补充。侯台项目划定了四个规划时期,通过与开发商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具体的投资估算和明确的实际操作方式讨论划定(见图17)。一期首先考虑建设侯台公园主体以及配套设施,同步开发周边居住地块来平衡公益设施的大量投入;二期建设香泽道以北地块;三期则完善复康路沿线地块开发。开发时序也体现在城市设计导则中,通过对土地细分确定开发地块规模、分期,有助于城市设计方案更偏向于实际,而城市设计仍旧发挥着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等作用。

3.思考与展望

通过对天津侯台城市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控规、土地细分导则之间协作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非法定的城市设计方案要增强实践效力,必须与法定规划相配合,甚至先于法定规划或同步展开,加强彼此的互通合作,让城市设计的控制引导内容在控规指标体系中体现,使城市设计方案落地,成为实施依据。

同时,笔者也认为城市设计进入法定规划体系的方式仍在探索阶段,当面对新老城区,控规先行等不同情况,存在不同的融合方式。在《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中,将城市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划分为形态、认知、社会、视觉、功能和时间六个维度,但文中也指出,这六个维度并非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叠合也是城市设计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侯台案例中所分析的四个维度选取了该方案中与法定规划融合的特色领域,无法独立纳入Matthew Carmona所定义的六个维度之中,是打破原有分类下创造的新联系。所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要求,存在不同维度的融合形式。但必须强调的是,城市设计作为一项从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到实施方案之间的中间环节,它的存在无法忽视,它的作用是对城市和区域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设计将不再只是单纯的空间意象,切实地嵌入法定规划体系,将使其成为能够从空间上控制和引导整个区域的建设发展的规划手段。

参考文献

[1]城市设计的纬度 公共场所-城市空间,[英]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Taner Oc Steven

Tiesdell编著,冯江 袁粤 万谦 傅娟 张红虎 译,段进 译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1版

[2]城市设计的实践与检验,齐康,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4期P10-11

[3]城市设计实践的反思与转机,吕斌,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2期P10-12

[4]城市设计实施评价初探——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为例,孙施文 张美靓,城市规划,2007

年第4期P42-47

[5]城市设计后期介入的实践与探索,刘婧 周科,城市规划与设计2012年第4期P19-22

[6]以详细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引导成片开发街区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践——纽约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

设计探索,黄大田,规划师2011年第4期P90-93

[7]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的整合运作——新加坡实践与借鉴,陈晓东,规划师2010年第2期P16-21

[8]我国城市设计的实施困境分析,李锴,上海城市规划,2010年第3期P41-44

[9]城市设计的控制引导及实践探讨,李翅 马赤宇,城市规划2003年第3期P73-78

作者简介:曹曙,董事长,博士,教授,法国达思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孙晨菲,项目负责人,国家注册规划师,法国达思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 1.0.5.3a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 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术语、代号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城市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

城市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 年级:2013级专业:工程管理学分:0.5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项目设计,运用《城市规划原理》所学习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巩固学生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内容、深度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等知识,使之具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运用相关法规标准,理解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关系,理解城市用地与空间管治的复杂性。 本课程教学的任务,要让学生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法规规范、资料收集处理、现场调查、书面图文表达以及沟通交流等能力;有效地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等各门课程所学联系起来综合运用,结合课程设计题目,培养学生综合认识、处理城市问题的素质。 二、基地概况: 该宗地位于西昌市城南大道四段,西南侧为阳光中学;南侧不远处有邛海、庐山; 三、主要规划控制指标 1、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兼容商业,兼容性≤15%; 2、用地面积:1号用地40798.3平方米,2号用地38200.5平方米,(或以地形图实测为准) 3、容积率:2.5 4、建筑密度:≤29% 5、建筑高度:≤60米 6、绿地率:≥35% 7、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多层建筑后退红线距离5米; 8、机动车出入口方位:地块的东、西、北侧,出入口距离道路交叉口应大于50米; 9、停车泊位:≥1车位/100平方米;其中地下停车位数宜不少于总车位的2/3,公共停车场车位数不少于总车位数的1/3; 10、户型比:居住建筑90平方米以内的户型≥70%; 11、建筑风格:现代建筑,并协调好周边相邻建筑; 12、其他: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规定。留出观山观海的视线通廊; 四、理论要求 1、注重建//筑布局与视线的视觉环境; 2、注重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邻里和谐的社会环境、“绿色”的生态环境; 3、注重住区功能的多样性,,赋予居民以场所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五、图纸要求 1、所有图纸采用手绘或cad绘制,上色可以加分;凡有抄袭均视为不及格; 2、采用标准的1、2号图纸;凡图纸不标准扣20分; 3、总平面图:须标注建筑高度、层数、道路宽度、绿地、小品布局、停车位等; 比例1:500或1:1000; 4、竖向规划图:建筑立面、道路断面、绿化、小品等;须标注建筑层高及高度;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

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条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90180-93(2002 年版) 1、修订原则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的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修订。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效落实有关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技术措施,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有效衔接,保证标准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主要修订内容 增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涉及对城市排水防涝有利的做法、设施等技术 措施,主要将涉及现行规范的第1章“总则”、第7章“绿地”、第8章“道路”、和第9 章“竖向”。 第 1 章“总则”现有条文 1.0.5 条(共包括八款 1.0.5.1-1.0.5.8)中修改 1.0.5.3 款,增加1.0.5.3a 款; 第7 章“绿地”增加两个条文,7.0.6 、7.0.7 ; 第8 章“道路”增加一个条文8.0.7 ; 第9 章“竖向”删除第9.0.4 条,在现有条文“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共包括六款9.021-9.026 )”中,增加两款9.027、9.0.2.8 。 3、具体修改条款 1 总则 本章建议修改第1.0.5.3条文,并增加一个条文,即: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条件、民族习俗、传统风貌等地 方特征条件; 1.0.5.3a 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满足内涝灾害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条文说明】为提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居住区规划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同时控制面源污染,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落实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建议修改的第 1.0.5.3 条内容如下: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7 绿地 在本章现有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条文,即: 7.0.6 居住区的绿地应结合场地雨水规划进行设计,可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兼有调蓄、净化、转输功能的绿化方式。 【条文说明】城市居住区的绿化用地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设计、建造或改造。居住区规划、建设应充分结合现状条件,对区内雨水的收集与排放进行统筹设计,如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坑塘、沟渠、水面,设计为适宜居住区使用的景观水体;采用下凹式绿地、浅草沟、渗透塘、湿塘等绿化方式,但必须注意,承担调蓄功能的绿地应种植抗涝、耐旱性强的植物。这些具有调蓄功能的绿化方式,即可美化居住环境,又可在暴雨时起到调蓄雨水、减少和净化雨水径流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居住区绿化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7.0.7 小游园、小广场等硬质铺装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 【条文说明】

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所属学科及专业名称、代码 学科门类:工学 类别:土建类 中文名称:景观建筑设计 英文名称:Landscape Architecture 代码:080708W 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外观与环境设计、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具有项目策划、景观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及景观工程施工图绘制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业务培养规格 本专业按照国家对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以景观建筑设计为主线,拓展建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室内外环境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接受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的训练,全面掌握景观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的技能和技巧,在毕业时,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建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景观建筑及设计美术基础,较高的美学修养,掌握一门外国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2)掌握各类景观建筑设计、公共建筑和各类居住建筑室内外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城市景观、园林、建筑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及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3)了解中外景观建筑发展规律,理论前沿和动态,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及室内环境的关系、人体工程学原理;了解景观建筑与社会文化、习俗的关系及相关专业的法规与法律。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体系,建筑装饰工程、建筑及室内安全、经济、功能、室内环保等知识;了解并掌握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特征、主要技术及环保指标。 (5)了解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近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 (6)具有景观建筑及装饰工程管理、评价、预算的能力。

重要!居住区规划要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 一、容积率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万科深圳研发中心总结的各类建筑分别对应的容积率数值。可以据此做初步的项目判断。容积率低于0.3,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容积率0.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密度偏大。穿插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可适当降低密度提高品质。 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 容积率0.8-1.2,全多层项目较多。如与低层或联排别墅组合,密度较高。 容积率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品质较好。容积率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容积率3.0-6.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 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二、居住区入口 (一)、住宅区出入口的选址要求: 1.保证安全通畅(主要指机动车对外出入口): 交通分区单元的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控制在250辆/小时以内。说明:按照交通分区原则设计的交通分区基本能满足此项要求,实际操作中如未满足交通分区要求或者交通分区单位的机动车出入口个数不是建议值(2个),那么应该参考上页计算方法对出入口交通流量进行核算。尽量避免在大流量城市干道上开口。

2.便利居民出行: 人车混行主要出入口和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跟附近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要求不超过150米。住区各类出入口尤其是人行出入口在尽可能前提下靠近周边大型服务设施。 3.满足出入口之间距离的要求: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与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50M。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 (二)、出入口的数量: 交通分区单位的适宜的车行出入口个数为2个; 小于4公顷的项目可以考虑设置1个车行出入口; 个别项目交通分区单位可设置3个车行出入口,但一般情况不建议采用; 交通分区的车行出入口不得超过3个。 (三)、消防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当沿街的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该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道通道口。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四)、出入口的设计要求: 1.机动车出入口的车道设计: 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连。 2.交叉口采用的形式: 住区道路与城市主干道:不建议设置交叉口;

城市设计概论论文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浅谈城市设计的维度 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教师:刘皆谊 团队成员:

摘要 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归纳起来,城市设计的两大任务就是整合城市系统和城市特色塑造。当代的城市设计更强调综合效益。对于现实中的公共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和实施,城市设计需要从6个不同维度切入,包括形态维度、感知维度、社会维度、视觉维度、功能维度和时间维度。 关键词:城市设计,维度,发展趋势 Abstract: City design is a means to achieve the idea of the physical aspects of human social, economic, aesthetic or technical goals, it relates to the city environment may take hold. To sum up, the two major tasks of city design is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systems and city characteristics shaping. Contemporary city design is more empha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For the reality of public spa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 urban design needs to be six different dimensions. Morphological dimension, perceptual dimensions, the social dimension, the visual dimension, functional dimension and time dimension. Keywords: city design, dimension, development trends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姓名:韩忠强 班级:城乡规划2015级 学号:1563166104 指导老师:赵勇强

互利共生居住区规划设计 地理位置: 基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一街以西,南至规划外环路,西至西河槽,该块基地近似梯形,用地面积为266315.95平方米,基地三面邻路,西面为干涸的河槽,北面挨着一个工业厂区和110国道,基地离乔家金街较近,缺乏其他商业设施。交通较发达。 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住宅设计规范 (3)、《包头市总体规划》 (4)、基地地形图 总体想法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区。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主题 互利共生从字面理解是两个小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分成了两个小区来设计,但是两个小区之间还是互相联系,并且共用一套公共建筑,例如幼儿园、商场、物业。并且从景观和广场方面来相互呼应。 设计构思 一条南北的直线形城市道路将小区分隔成两个次级小区,道路为车行道,上下班高峰期更方便。沿街商业,中心公建,住宅居中。建筑布置北高南低,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通风,节能环保,造型上丰富天际线。建筑色彩提取周围建筑,和谐暖调。 交通系统 “道路开放,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首先在每个小区单位都设置了一个外环车行道,使汽车进入不到小区内部,小区内全部为人行道,关键时刻可以使消防车进入,平时坚决不让进车,保证小区内不进车。 曲线形道路宽度为9m,且从一个小区一直延续到另一个小区,每个小区被这条道路划分为两部分,定义为次级小区,两4个次级小区地上部分只能通过步行通达,无法行车。次级小区内部均设环形的车行道,为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9m。组团级道路和宅间路只能人行,道路宽度分别为6m和3m,但组团级道路在特殊时候可作消防车道,满足消防需求。同时在两个次级小区车行入口处均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降低地面行车数量,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居民可以从各个入口进入小区,营造和谐小区。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原理试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原理》课程试题A卷 2005.05 1.汉长安城的位置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是( )。 A.与隋唐长安城在同一位置 B.在隋唐长安城的东北 C.在隋唐长安城的西北 D.即明代长安城的位置 2.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不少于多少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 A.1/2; B.1/3 C.1/4 D.1/5 3.家庭人口结构中的“主干户”是指: A.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B.一对夫妻和一对已婚于女所组成的家庭 C.一对夫妻和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D.—对夫妻组成的家庭。 4. 下列各项中,哪项内容不是城市设计的原则? A.以人为本,与自然亲和 B.历史延续的原则 C.方便舒适的原则 D.个性表现的原则 5. 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的理论。 A.田园城市 B.卫星城镇 C.山水城市 D.邻里单位 6. 居住区干道布置原则,下列何者正确? A.平坦地区,干道可以不作坡度,或其纵坡可小于0.3%; B.干道标高应稍低于附近居住区用地的标高; C.干道标高可稍高于附近居住区用地的标高; D.地形坡度较大时,道路一般可与等高线斜交,必要时也可以与等高线相重垂直布置. 7. 步行商业街的设置,下列是哪条不符合规定? A.改,扩建两边建筑与道路成为步行商业街的红线宽度不宜小于10米; B.新建步行商业街可按街内有无设施和人行流量确定其宽度,并应留出不<5米的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C.步行商业街长度不宜大于800米,并在每间距不大于160米处宜设横穿该街区的消防车道; D.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 8. 对外交通设施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铁路 B.城市干道 C.水道 D.航空 9. 我国目前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Ⅰ。劳动平衡法;Ⅱ。职工带眷系数法;Ⅲ。加权统计法;Ⅳ。综合平衡法。 A.Ⅰ、Ⅱ、Ⅲ B.Ⅰ、Ⅱ、Ⅳ C.Ⅰ、Ⅲ、Ⅳ D.Ⅱ、Ⅲ、Ⅳ 10. 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下列那种方法有误? A.设计等高线法 B.高程箭头法 C.纵横断面法 D.四角标高定位法 11. 广场地面坡度通常采用()。 A.0.1% B. 0.2% C. 0.5% D.0.4% 12. CIAM的准确含义是()。 A.国际建筑师协会 B.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国际规划师协会 D.现代建筑师协会 13.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不包含下列哪项?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2.doc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 页面功能[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推荐] [投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编辑:zjx ] 浏览2825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总则 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课程安排

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评估标准》是检查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基本情况的系统化指标, 也是检验城市规划课程安排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依照《评估标准》中智育标准的有关条款,我校统合所有课程,调整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各课程针对具体智力条目在教学中所负担的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1. 主授课程:解决具体条款的专业核心知识内容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 2. 辅助课程:提供相关知识与背景,支撑主授内容; 3. 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过程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 课程相互关系见附表 : 《依照〈评估标准〉中智育标准的有关条款所作课程安排总表》针对课程在不同学习内容所担负的不同角色, 系统分配和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城市规划设计方面 ⑴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的教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安排上分两类课程一个环节, 两类课程由理论方面的主授课程和辅助课程组成, 首先通过主授课堂讲授, 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规划目的、任务, 掌握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 同时通过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的相关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原则。其次以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结合一定的实践课程, 构成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规划中应用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课程的安排有:

主授课程:《城市规划导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概论》、《居住环境规划原理》辅助课程:《区域规划概论》、《城市经济》、《城市地理》、《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及风景园林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史》、《社会学》 实践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规划设计实践》、《规划师业务实践》 ⑵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 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二方面途径, 一方面专门开设有关原理和知识课程进行课堂讲授, 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理和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规划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浅到深,从小到大, 使学生有能力参与区域分析及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构思方法,从确定目标,提出优选方案,制定文件图纸,到审批、实施,管理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课程安排如下: 主授课程:《城市规划原理》、 辅助课程:《居住环境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工程地质》、《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及风景园林规划》 实践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规划设计实践》、《规划师业务实践》。 ⑶综合分析与组织方面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

1、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因此,包括两个方面: ①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 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 2、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 3、城市设计的内容 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从三维的角度将平面的土地使用转化为立体的建筑布局、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的安排,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从而可做为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包括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新旧建筑艺术形式、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使用活动设计、不同时间和季节的景观变化等。 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城市设计的成果完成,并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以后,将被作为地方法规指导城市建设。因此,城市设 计成果有一个向法律文件转化和立 法的过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 设计师不但参与立法,还应是执法群 体中的一员。 4、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 开发型城市设计 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 社区设计 5、城市设计元素 主要设计元素有:土地使用/建筑布 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 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 /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 (1)、土地使用:目的对用地定性, 进行使用性质分区。性质一般划分 为: 混合利用区。商业、办公、住宅、旅 馆或混合建筑(底商住宅楼、公寓楼、 交通建筑等) 特殊功能区。对某些具有地理特征和 历史意义的地区,规定其特殊的利用 性质,只供某些特殊项目建设之用。 如作商业中心、会议中心、展览中心、 少数民族集居区等等。 有条件开发区。规定了特定的开发条 件。 群集建设区。指在保证居住密度不变 的条件下,允许将单栋住宅集中建设 的某些居住用地。可提高基础设施的 集中利用率和增加公共绿地。 鼓励性建设区。在此区内采取一些鼓 励性措施,如允许提高建筑物的高 度、增加建筑面积,以获得地面的一 块绿地、一条拱廊或一段通道等等。 趋势:现代城市土地使用的趋势是多 样化,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促进城市空间24小时保持活力。 (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城市 建筑的形状、色彩、材质及其组合等 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劣起着决定性 作用。一般来讲要满足控规中规定的 规定性指标、指导性指标和有条件规 划许可指标。 ①、规定性指标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 控制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容积率 /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 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②指导性指标 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 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等 ③有条件规划许可指标:一般指容积 率变更的奖励和补偿。 设计重点: 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 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 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 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 比例 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 (3)、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也称公共 空间或开敞空间,指城市中向全体市 民开放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 广场、公园、河流、街道绿地等。 新型的公共空间还包括对公众开放 的建筑物的公共大厅、中厅、室内街 道、室内广场和建筑的灰空间等。 城市生活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生活 闲暇化,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 视。 趋势:使用上步行化,内容上多样化 和文化性 四个特性: 开放性:空间不应封闭 可达性:方便到达 大众性: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 是少数人。 功能性:聚会、游憩、休闲、交往、 活动等。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 极空间。 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 设。 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 系。 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4)、使用活动的组织 杨·盖尔(丹麦)在《交往与空 间》一书中把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 划分为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 出差等,一般讲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 属于这一类。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 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 下才会发生。是人们所希望的活动, 在天气、时间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形 体环境质量的好坏与这些活动的发 生频率有很大关系,如散步、户外停 留、休闲、晒太阳和看热闹等。 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 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 戏、互相打招呼、交谈等。社会性活 动是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引发 的活动,所以也称之为“连锁性”活 动,当人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从事前两类活动时,在一定的社交距 离内就可以引发社会性活动。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1、邻里单位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使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综合体 :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3、居住区用地构成: 4、居住区: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所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8 居住小区: 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指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结构等级: ⑴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

⑵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⑶独立组团结构 6、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⑴“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了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⑵“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 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⑶“轴线式”布局形态: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空间轴线 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⑷“隐喻式”布局形态: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或建筑与环境的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 ⑸“片块式”布局形态: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 ⑹“集约式”布局形态: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7、套型的功能空间设计: 套型功能: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功能空间可归纳划分为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大部分。 套型构成:睡眠、起居、工作、学习、进餐、炊事、便溺、洗浴储藏及户外活动等功能空间 8、 幼儿园: ⑴远离各种污染源,避免交通干扰,日照充足,场地干燥,功能分区合理,创造符合幼儿生理、心理转折的环境空间。 ⑵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以500m左右为宜 ⑶应该有集中绿化园地,并禁止种植有毒、带刺植物 ⑷分区明确,避免相互干扰,杂物应与幼儿活动场地隔开,并设专用入口 ⑸活动室容纳人数为30人左右,面积为50~60平方米,净高2.8~3.1地面材料宜用保暖,弹性地面,墙面所有转角做成圆角,门窗坚固耐用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总则 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城市的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