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 IBM 集成虚拟化管理器上进行 Linux 分区的 DLPAR 操作

在 IBM 集成虚拟化管理器上进行 Linux 分区的 DLPAR 操作

在 IBM 集成虚拟化管理器上进行 Linux 分区的 DLPAR 操作
在 IBM 集成虚拟化管理器上进行 Linux 分区的 DLPAR 操作

在IBM 集成虚拟化管理器上进行Linux 分区的DLPAR 操作

第1 部分

动态逻辑分区(DLPAR)是IBM System p 服务器上的一种虚拟化特性,该特性允许用户在分区运行的时候动态调整分区的资源分配,使得系统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并且不影响应用或者服务的正常运行。集成虚拟化管理器(IVM)是一种与HMC 类似的用于管理System p 服务器的平台,也同样支持DLPAR,不过与HMC 上的DLPAR 存在不少差异。本系列文章介绍IVM 上Linux 逻辑分区的DLPAR,分成四个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介绍了IVM 和Linux 对DLPAR 的支持情况、Linux 分区上DLPAR 环境的准备过程、以及IVM 上Linux 分区DLPAR 的基本过程等背景知识。

IBM System p 服务器从POWER5 开始支持动态逻辑分区(Dynamic Logical Partitioning,简称DLPAR)虚拟特性,该特性允许用户在分区运行的时候动态调整分区的资源分配,这种调整在分区运行的时候随即生效,不需要重启操作系统。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工作负载来动态调整系统的资源分配,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并且不影响客户的应用或服务的不间断运行。除了System p 平台的硬件和固件外,DLPAR 还需要分区操作系统的支持。Linux 是一种开放源码的操作系统,以其开放性、稳定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它支持多种硬件平台,能够运行在System p 服务器上并提供DLPAR 功能,这使得System p 上的Linux 用户可以利用DLPAR 这一重要的虚拟化特性来优化业务的运行。

HMC(Hardware Management Console)是用户熟知的System p 服务器管理平台,它提供了简单有效的DLPAR 操作界面,包括图形界面和命令行界面两种方式,用户可以通过该界面对Linux 分区进行处理器、内存和适配器DLPAR 等操作。IVM(Integrated Virtualization Manager)-集成虚拟化管理器是System p 上的类似于HMC 的另外一种管理平台,在设计和操作方式上与HMC 存在较大差别。那么IVM 是否也支持Linux 分区的DLPAR 操作,IVM 上Linux 分区DLPAR 的基本执行过程究竟是怎样的,用户如何通过IVM 进行DLPAR 操作,IVM 和HMC 上的DLPAR 又有哪些不同呢?本系列文章将逐一解答这些问题。

本系列文章介绍了IVM 上Linux 逻辑分区的DLPAR 操作,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IVM 对DLPAR 功能支持的变化过程、主流的Linux 发行版本对DLPAR 的支持情况、Linux 分区上DLPAR 环境的准备过程、以及IVM 上Linux 分区DLPAR 的基本过程等背景知识;第二部分介绍了处理器和内存的DLPAR 操作;第三部分介绍了虚拟适配器和物理适配器的DLPAR 操作,并比较了IVM 和HMC 上DLPAR 的联系和区别;第四部分介绍了虚拟磁盘和光学设备的动态调整,这种动态调整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DLPAR,但是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使得用户能够方便的动态调整这些资源。为了更加直观有效的讲解IVM 上Linux 分区的DLPAR 操作过程,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本系列文章使用实例贯串全文。本文是本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

虽然本系列文章所面向的读者是System p 上的Linux 用户,但是由于AIX 和Linux 上的DLPAR 在原理和操作方面都非常类似,因此AIX 用户也可以从中获益。为了更好的阅读本系列文章,要求读者对IVM 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界面有初步的认识,了解DLPAR 的基本原理,并熟悉HMC 上的DLPAR 操作和Linux 的使用。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文所提供的参考资料1、2、3 和 4 了解或熟悉这些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果读者有IVM、DLPAR 和Linux 方面的配置和使用经验,则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系列文章所描述的内容。

IVM 和Linux 对DLPAR 的支持

IVM 简介

在IBM System p 上,IVM 是与HMC 类似的另外一种服务器管理方式,同样可以进行AIX 或者Linux 分区的创建、编辑和删除,分区状态的控制,虚拟网络和存储的创建、分配和删除,DLPAR,动态分区迁移(Live Partition Mobility)等操作,同样提供了图形操作界面(基于Web 的UI)和命令行操作界面。

既然有了HMC 这种通用的System p 服务器管理方式,为什么还要提供IVM 呢?首先,虽然HMC 被设计成能够有效管理各种System p 机型的管理方案,但是却使得该方案显得比较复杂和过剩,对于某些简单的应用(比如用户仅购买了一个低端的System p 机器,并且只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分区划分和使用,而不需要HMC 所提供的管理多台服务器的功能或者多台HMC 管理同一服务器的冗余功能等)而言,一个能够实现快速部署和降低学习代价的管理方案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其次,HMC 是独立于System p 服务器之外的一台机器,用户需要单独付费购买,对于购买低端服务器的用户来说,HMC 的价格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该管理方案并不能给用户带来很好性价比。最后,HMC 不能管理刀片服务器,如果需要对刀片服务器进行分区划分和管理,那么HMC 就无能为力了。

为了解决上述HMC 的缺点,IBM 提供了IVM 这种简化的管理方式(如图 1 所示),可以说,IVM 是一个简化版的HMC 。为了支持分区管理,VIOS(Virutal I/O Server)不仅能够为其它分区提供虚拟资源,还增加了IVM 这个功能部件。由此可见,IVM 不是独立的,而只是VIOS 的一个组成部分。在IVM 管理下,整台服务器被划分成几个分区,包括一个VIOS 和其它几个分区(称为客户分区)。基于Web 的UI(图1 中Web Browser 部分)是由IVM 中的“ Web Server ”部件提供的,用户通过浏览器连接到VIOS 就可以使用

该界面了;用户还可以使用telnet 或者ssh(图 1 中Telnet/SSH 部分)登陆到VIOS,通过VIOS 提供的“ Command Shell ”来使用命令行界面。用户通过图形或者命令行界面发出操作指令后,IVM 或VIOS 根据操作的类型进行命令分发。如果是跟虚拟资源管理相关的操作(比如创建或分配虚拟磁盘等),那么就由VIOS 提供的“ VIOS CLI ”进行处理;如果是跟分区管理相关的操作(比如创建或删除分区),则由IVM 提供的“ LPAR CLI ”进行处理。IVM 通过VMC(Virtual Management Channel)这个虚拟设备与POWER Hypervisor 进行通信,对分区进行管理或控制。由于VMC 只能与它所在的服务器上的Hypervisor 进行通信,因此每个IVM 只能管理一台服务器。同时,由于IVM 的市场定位和功能的局限性,通常它只用于中低端服务器,而高端服务器仍然由HMC 进行管理。

图1:集成虚拟化管理器

IVM 功能的变化

IVM 作为VIOS 上类似于HMC 的一个部件,其功能随着开发过程的进行在不同的VIOS 版本中不断得到增强。图2 显示了这一变化过程,图中主要列出了跟DLPAR 相关的一些变化。

VIOS 对IVM 功能的支持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版本1.2 才开始的。这时候的IVM 主要关注一些基本的分区管理功能,如分区的创建和删除,分区定义的修改和状态的控制,虚拟网络和虚拟存储的创建、分配和删除等,但是不支持DLPAR 和客户分区端的物理适配器(Physical Adapter)等功能。

从版本 1.3.0.0 开始,IVM 开始支持处理器和内存等资源的DLPAR 。不过在该版本之前,IVM 已经支持VIOS 上资源的动态调整,从而支持分区的创建、修改和删除等操作,比如在创建分区的时候,IVM 需要在VIOS 上为该分区创建相应的虚拟SCSI 服务器端适配器(Virtual SCSI Server Adapter),如果IVM 不支持VIOS 上资源的动态调整的话,那么就没办法在VIOS 运行的时候使新的分区配置马上生效(由于VIOS 在IVM 这种管理方式下的特殊性,如果没有特别指定,本系列文章所讨论的内容都是针对客户分区而言的)。IVM 对处理器和内存的DLPAR 和适配器的DLPAR 在实现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别,对后者的支持并没有包含在版本 1.3.0.0 中,而是到版本 1.5 之后才开始支持的。至此,IVM 支持对所有分区(包括VIOS、AIX 客户分区和Linux 客户分区)上各种资源(处理器、内存和适配器等)的DLPAR 操作。

IVM 对客户分区物理适配器的支持是从版本1.5 开始的,与适配器DLPAR 的支持同步出现。在此之前,IVM 只支持虚拟适配器-虚拟网卡和虚拟SCSI 等,虚拟资源的使用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却降低了分区的性能。对物理适配器的支持使得系统管理员能够在系统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将物理适配器和磁盘等直接分配给分区来使用,从而提高分区的性能,同时满足不同客户对系统配置的不同需求。

图2:IVM 功能的逐步增强

Linux 对DLPAR 的支持

在IBM System p 上,DLPAR 的类型有处理器DLPAR、内存DLPAR 和适配器DLPAR 等。与AIX 类似,Linux 也支持DLPAR,但是不同的Linux 发行版本对DLPAR 的支持情况不尽相同。图 3 列举了两个主流的Linux 产商Redhat 和Novell/SuSE 所发行的Linux 企业版本RHEL(Red Hat Enterprise Linux)和SLES(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中的若干版本对DLPAR 的支持情况:RHEL4/5 和SLES9/10 均支持处理器和适配器的增加、减少和移动等DLPAR 操作;而对内存DLPAR 的支持是逐步增强的,RHEL4 和SLES9 不支持任何类型的内存DLPAR,RHEL5 和SLES10 开始支持内存的动态增加,但是不支持内存的动态减少和移动,这两种内存DLPAR 操作有望在将来的版本中得到支持。

图3:RHEL 和SLES 对DLPAR 的支持

回页首

Linux 分区DLPAR 环境的准备

通过上面一节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IVM 上的Linux 分区支持DLPAR 操作。要使用DLPAR,首先必须准备DLPAR 所需的环境。在IVM 上准备Linux 分区的DLPAR 环境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在选配了APV(Advanced Power Virtualization)特性的System p 机器上安装和配置IVM,包括虚拟网络和磁盘存储等资

源的配置

2. 定义Linux 分区

3. 激活Linux 分区,安装Linux 操作系统

4. 在Linux 上安装DLPAR 所需的工具包

5. 确认Linux 分区的DLPAR 能力

因为本系列文章所讨论的是DLPAR,并假设读者对IVM 和Linux 有一定的了解和使用经验,因此就不再具体讨论IVM 和Linux 的安装和配置了(步骤 1 和3)。如果读者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请翻阅参考资料IBM 红皮书《Integrated Virtualization Manager on IBM System p5 》(参考资料1),以及Redhat 或Novell 官方网站上提供的相关文档(参考资料2 和3)。

定义Linux 分区

本系列文章将以实际的例子来讲解如何在IVM 上进行Linux 分区的DLPAR 操作。IVM 被安装在一个基于POWER6 的IBM JS22 刀片服务器上,该系统包含 3 个分区:uli14 是分区标识为 1 的VIOS,版本为 1.5.1.1-FP-10.1 ;而uli13lp1 和uli13lp2 是两个Linux 客户分区,标识分别是2 和3(如图4 所示),其中uli13lp2 是本系列文章所使用的实验系统,安装了SLES10 Service Pack 2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们将基于该实验系统以实例来详细讲解IVM 上Linux 分区各种资源的DLPAR 操作。

图4:IVM 所管理的分区

分区uli13lp2 使用的是共享处理器模式,处理单元数的最小值、已分配值和最大值分别是0.1、0.2 和0.4,而虚拟处理器数的最小值、已分配值和最大值分别是1、2 和4(如图 5 所示:uli13lp2 分区属性页面中的“处理”标签)。最小和最大值的不同为DLPAR 操作提供了可能,整个系统剩余 1.5 个处理器单元(如图 4 所示)可供处理器DLPAR 使用。

图5:uli13lp2 的处理器配置

分区uli13lp2 已分配的内存为1GB,而分区定义中内存的最小和最大值分别为128MB 和1GB +256MB(如图 6 所示:uli13lp2 分区属性页面中的“内存”标签)。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该系统的逻辑内存块(Logical Memory Block)的大小被设置成32MB,用户必须以该大小的整数倍为步长对内存进行DLPAR 。整个系统仍然剩余608MB 内存(如图 4 所示)供DLPAR 使用。

图6:uli13lp2 的内存配置

分区uli13lp2 使用了一个虚拟以太网适配器(如图7 所示的适配器1:uli13lp2 分区属性页面中的“以太网”标签),网卡被连接到VLAN (虚拟以太网)1,该VLAN 通过VIOS 上插槽U78A5.001.WIH1106-P1-T7 中的物理网卡连接到外部网络,与其它系统进行通信。该分区还有一个空闲的虚拟以太网适配器(适配器2)可以增加,如果用户需要更多的虚拟网卡,可以点击“创建适配器”按钮进行添加。

图7:uli13lp2 的虚拟以太网适配器

分区uli13lp2 还占用了一个虚拟磁盘,该磁盘是由逻辑卷组rootvg 中的逻辑卷clientlv01 提供的,大小为 1.5GB,作为该分区的系统盘(如图8 所示:uli13lp2 分区属性页面中的“存储”标签)。整个系统还剩余一个虚拟磁盘可以使用,即rootvg 中大小为256MB 的逻辑卷clientlv02,用户可以把该磁盘分配给需要它的分区来使用。

图8:uli13lp2 的虚拟磁盘

由于本系列文章的例子中所使用的VIOS 版本为 1.5.1.1-FP-10.1,因此IVM 支持物理适配器的分配。IVM 在分区属性页面中增加了“物理适配器”标签(如图9 所示),用户可以通过该页面来查看和修改逻辑分区上物理适配器的分配。从图9 可以看出,当前分区uli13lp2 不占用任何物理适配器,整个系统中也没有任何空闲的物理适配器可供分区使用。

图9:uli13lp2 的物理适配器

安装DLPAR 工具包

要使DLPAR 正常工作,必须安装IBM 所提供的DLPAR 工具包(见参考资料5)。工具包中所提供的工具或守护进程如RMC (Resource Monitoring and Control)负责与IVM 进行通信,协同进行DLPAR 操作,并执行客户分区端的资源动态调整等操作。关于如何在Linux 上安装DLPAR 工具包,请翻阅参考资料 4 中“安装Linux 对动态LPAR 的支持”一节,或者参考资料 5 中所提供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清单1 中所列的是uli13lp2 上安装的DLPAR 工具包,“ Package Name ”列显示的是工具包的名称,“ Installed ”列显示的是安装上的工具包的版本,而“ In Repository ”列则是当前最新的工具包版本。由于工具包一直处于开发更新之中,而且不同的Linux 版本所需要安装的包也不尽相同,因此这里所显示的信息与参考资料 4 中表 1 所列举的或者读者在其它地方看到的工具包的名称或版本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清单1:uli13lp2 上安装的DLPAR 工具包

Operating System: Novell/SuSE

Version: 10

HMC/IVM Managed? yes

Package Name Installed In Repository

------------ ---------- -------------

librtas 1.3.4-0 1.3.4-0

libvpd 1.4.1-1 1.4.1-1

lsvpd 1.4.0-1 1.4.0-1

powerpc-utils 1.0.6-0 1.0.6-0

powerpc-utils-papr 1.1.1.8-0 1.1.1.8-0

servicelog 0.2.9-0 0.2.9-0

diagela 2.2.3-0 2.2.3-0

sysdiag 0.2.2-0 0.2.2-0

IBMinvscout 2.2-5 2.2-5

rdist 6.1.5-792.1 6.1.5-792.1

src 1.3.0.2-07305 1.3.0.2-07305

rsct.core.utils 2.5.0.1-07305 2.5.0.1-07305

rsct.core 2.5.0.1-07305 2.5.0.1-07305

csm.core 1.7.0.1-57 1.7.0.1-57

csm.client 1.7.0.1-57 1.7.0.1-57

确认DLPAR 能力

即使安装了DLPAR 工具包后也不意味着DLPAR 就能够顺利进行,因为DLPAR 还依赖于IVM 和Linux 系统以及各种相关进程的正常运行。比如可能某些守护进程在运行时意外退出,导致IVM 和Linux 分区不能正常通信;再如分区可能在安装完工具包后的某个时候被关闭了,这时候DLPAR 也不能正常运行。IVM 上有几种查看和确认Linux 分区DLPAR 能力(DLPAR Capability)的方法,分为图形界面方式和命令行方式。

图形界面查看方式

在分区的属性页面中,IVM 为DLPAR 提供了相应的属性区域-“动态逻辑分区(DLPAR)”(如图10 所示),包括以下 5 个域:

?分区主机名或IP 地址

?分区的RMC 通信状态,包括“不活动”和“活动”等状态

?内存DLPAR 功能是否打开,包括“否”,“未知”和“是”等状态

?处理器DLPAR 功能是否打开,可能的状态与内存DLPAR 相同

?I/O 适配器DLPAR 功能是否打开,可能的状态也与内存DLPAR 相同

图10 显示了安装DLPAR 工具包之前uli13lp2 的DLPAR 能力属性。分区主机名或IP 地址域显示了uli13lp2 的IP 地址;因为此时RMC 守护进程还未运行,因此分区通信状态为不活动状态;而各种资源的DLPAR 能力就像预期的那样,处于未激活的状态。

图10:安装工具包前uli13lp2 的DLPAR 能力属性

在成功安装完工具包并等候RMC 与IVM 建立握手后,再次打开分区属性页面,用户可以看到如图11 所示的DLPAR 能力。可以看到,分区通信状态已经处于活动状态,但是由于打开该属性页面的时候IVM 并没有扫描分析该分区的DLPAR 能力,因此各种资源的DLPAR 能力处于一个未知的状态。

IVM 提供了“检索功能”按钮,用户可以通过该按钮通知IVM 扫描、分析并提取当前分区的DLPAR 能力。按下该按钮后,用户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之后IVM 完成扫描和分析,显示出分区的DLPAR 能力。在本文的例子中,DLPAR 所需的环境已经准备妥当,因此各种资源的DLPAR 能力均处于激活状态(如图12 所示)。

图11:安装工具包后uli13lp2 的DLPAR 能力属性

图12:点击“检索功能”后uli13lp2 的DLPAR 能力属性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DLPAR 正确设置的情况下,分区也并非能够对各种类型的资源做DLPAR 操作,因为这还要取决于分区上所安装的Linux 操作系统对DLPAR 的支持情况(如图 3 所示)。以RHEL4 为例,假设分区所安装的操作系统是RHEL4,在安装工具包前,内存DLPAR 能力的状态是“否”;在安装完工具包后,该状态变成“未知”;而在扫描完成后,该状态变成预期中的“否”,表明RHEL4 并不支持内存DLPAR 。在本文例子中,由于我们安装的是SLES10 Service Pack 2,因此处理器和适配器的DLPAR 能力的状态都是“是”,虽然不支持内存的动态减少操作,但是由于增加操作是允许的,因此内存的DLPAR 能力的状态也是“是”。

命令行查看方式

从图1 可以看到,IVM 中图形界面的操作最终还是被分发到命令行中去执行。那么IVM 和Linux 究竟提供了什么命令行方式去查看分区的DLPAR 能力,而图形界面的操作又是对应到哪种命令行方式呢?清单 2 和 4 显示了两种方式,分别在VIOS 和Linux 分区上执行:

?命令lssyscfg 是IVM 上查看分区DLPAR 能力的通用方式,不论客户分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该方式都能正常使用。

dlpar_proc_capable、dlpar_mem_capable 和dlpar_io_capable 分别表示处理器、内存和适配器的DLPAR 能力,输出值

1 表明该资源类型的DLPAR 处于激活状态,否则表示不支持或未激活。该方式是图形方式的后端,用户可以通过对比IVM

进行分区DLPAR 能力扫描操作前后应用程序日志的变化得到这一结论。清单 3 显示了HMC 上相应的查看方式即命令

lspartition,DCaps 域表示了分区的DLPAR 能力,输出值的具体含义在这里就不介绍了。通过对比可以看到,lssyscfg 仅适用于IVM,而lspartition 仅适用于HMC 。

?Linux 分区上的drmgr 方式则要看该命令是否支持--capabilities 选项,并且只能在分区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在本文例子所用的SLES10 SP2 中,命令drmgr 由DLPAR 工具包中的powerpc-utils-papr 提供,该RPM 包从版本

1.1.1.6-0 开始支持--capabilities 选项,即支持该查看方式。该方式的优点是:不论Linux 分区是由IVM 还是HMC 来管

理,这种查看方式都适用。清单 5 显示了在HMC 管理下的RHEL5 U2 分区上使用该方式的一个结果。

清单2:在IVM 的VIOS 上用lssyscfg 来查看

清单3:在HMC 上用lspartition 来查看

清单4:在IVM 的Linux 分区上用drmgr 来查看

清单5:在HMC 管理的Linux 分区上用drmgr 来查看

回页首DLPAR 的基本过程

IVM 从版本1.3.0.0 开始支持处理器和内存DLPAR,与HMC 使用命令chhwres 不同,此时IVM 不提供命令chhwres,而是使用chsyscfg 进行DLPAR,但是该命令只能用于处理器和内存DLPAR,而不能用于适配器DLPAR 。从版本1.5 开始,IVM 增加了命令chhwres 用于支持适配器DLPAR,不仅如此,该命令还可以用于处理器和内存DLPAR 。至此,用户可以使用命令chsyscfg 或chhwres 进行处理器和内存DLPAR,使用chhwres 进行适配器DLPAR 。那么,处理器和内存DLPAR 与适配器DLPAR 分别是如何进行的,它们的基本运作过程之间存在什么差别呢?还有,使用chsyscfg 和chhwres 进行处理器和内存DLPAR 是否存在不同呢?为了更好的讨论IVM 上DLPAR 的基本过程,先来看看分区的profile 和属性(Properties)。在HMC 上,profile 描述了分区期望得到资源,用户可以使用chsyscfg 来修改profile ;分区属性则描述了分区当前拥有的资源,用户可以使用chhwres 来动态调整分区的资源分配;用户对分区profile 和属性的修改之间不互相影响,也就是说,profile 中资源描述的变化不会马上应用到分区属性,用户需要通过关闭然后重新激活分区的方式来使新的profile 生效,分区属性的变化也不会影响profile 的资源描述,当分区关闭后,通过DLPAR 产生的资源分配的变化不再起作用。但是在HMC 上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在IVM 上却显得不分彼此:首先,IVM 仅提供了如图10 所示的页面来修改分区的profile 和执行DLPAR 操作;其次,用于修改分区profile 的命令chsyscfg 也可用于DLPAR ;最后,有IVM 上的DLPAR 操作经验的读者可能发现,DLPAR 产生的资源分配变化在分区关闭后仍旧可以在图10 所示的页面中看到。实际上,IVM 并不存在分区profile 的概念,命令chsyscfg 和chhwres 都直接修改分区的属性,分区关闭后分区的属性仍然有效,并在下次分区激活时得到应用,这样上述现象就变得很自然了。即便没有profile,IVM 还是提供了与之相关的命令(比如lssyscfg 等)与HMC 保持兼容,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用户还可能在这些命令的参考手册中看到profile 这个词。

图13 描述了IVM 上DLPAR 的基本过程。处理器和内存各存在两个值:暂挂值(Pending)和当前值(Run Time),前者描述了用户期望得到的资源数量,后者表示分区当前占用的资源数量。命令chsyscfg 和chhwres 只修改暂挂值而不修改当前值,而暂挂值到当前值的应用或同步则是由DLPAR Manager 守护进程来执行的,其中包括逻辑分区上处理器和内存的vary on/off 操作。既然命令chsyscfg 和chhwres 是等效的,并且已经有了chsyscfg,命令chhwres 为何还要提供相同的处理器和内存DLPAR 功能呢?目的是为了与HMC 保持兼容,使得用户能够使用相同的命令行在IVM 和HMC 执行DLPAR 操作。适配器则不存在暂挂值的概念,命令chhwres 直接修改分区属性中的适配器信息,并在DLPAR 能力激活的情况下在逻辑分区上vary on/off 适配器,从而实现DLPAR ;命令chsyscfg 仅修改分区属性中的适配器信息,而不执行vary on/off 操作,用户可以在分区上手工执行vary on/off 操作来使chsyscfg 的修改生效,从而达到DLPAR 相同的效果。由于适配器DLPAR 不依赖于DLPAR Manager,因此如果这个过程中产生错误,用户可以马上看到错误信息;而处理器和内存DLPAR 中,资源动态调整的错误只能在DLPAR Manager 执行同步操作时才能发现并报告给用户。

图13:IVM 上DLPAR 的基本过程

图14 描述了基于DLPAR Manager 的处理器和内存DLPAR 更加详细的执行过程。命令chsyscfg 和chhwres 完成暂挂值的修改后唤醒阻塞中的DLPAR Manager,然后命令结束;DLPAR Manager 被唤醒后执行暂挂值到当前值的同步,同步完成后该守护进程重新阻塞直到下一次被唤醒。DLPAR Manager 的执行过程如图14 右部所示,从该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步所依赖的条件。首先,如果某个分区属于工作负载组(Partition Workload Group),并且该组包含多于 1 个逻辑分区,那么DLPAR Manager 不同步该分区,而是由工作负载组的管理软件自行处理。其次,分区应该处于运行状态,否则,DLPAR Manager 仅把当前值修改成暂挂值,而不执行vary on/off 操作。还有,分区的RMC 连接应该处于活跃状态,这样IVM 才能与之协作完成资源的动态调整。最后,资源的暂挂值和当前值应该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当这些条件满足后,DLPAR Manager 就修改当前值为暂挂值,并协同分区的RMC 守护进程等进行资源的vary on/off 操作(当然,前提是分区支持该资源的动态调整)。至此,一个完整的处理器和内存DLPAR 过程就完成了。

图14:基于DLPAR Manager 的处理器和内存DLPAR

回页首小结

本系列文章介绍了IBM 集成虚拟化管理器— IVM 上Linux 逻辑分区的DLPAR,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介绍了IVM 对DLPAR 功能支持的变化过程、主流的Linux 发行版本对DLPAR 的支持情况、Linux 分区上DLPAR 环境的准备过程、以及IVM 上Linux 分区DLPAR 的基本过程等背景知识。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涉及处理器、内存、适配器、虚拟磁盘和光学设备等各种资源的DLPAR 操作过程,这些内容将在本系列文章的后续篇章中分别介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之观点,不代表IBM 公司之观点。

IBM 和System p 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美国和/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第2 部分处理器和内存DLPAR

动态逻辑分区(DLPAR)是IBM System p 服务器上的一种虚拟化特性,该特性允许用户在分区运行的时候动态调整分区的资源分配,使得系统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并且不影响应用或者服务的正常运行。集成虚拟化管理器(IVM)是一种与HMC 类似的用于管理System p 服务器的平台,也同样支持DLPAR,不过与HMC 上的DLPAR 存在不少差异。本系列文章介绍IVM 上Linux 逻辑分区的DLPAR,分成四个部分。本文是第二部分,介绍了处理器和内存的DLPAR 操作。

本文是介绍IVM 上Linux 分区DLPAR 操作这一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在上一部分内容中,我们介绍了IVM 上Linux 分区DLPAR 的一些背景知识,使读者对IVM 和Linux 对DLPAR 的支持情况、DLPAR 环境的准备过程和DLPAR 的执行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开始介绍具体的DLPAR 操作过程,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只涉及处理器和内存的DLPAR 操作,其它类型的DLPAR 操作留在后续篇章中介绍。处理器和内存的DLPAR 操作十分类似:1)执行过程相似,都是首先修改暂挂值,然后通过DLPAR Manager 实现暂挂值到当前值的同步;2)处理器和内存的当前值都受最小值和最大值的限制;3)执行添加或者删除操作时都需要指定具体数目的处理器或内存资源。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这两种资源的DLPAR 操作在本文中一起讨论。

本文所举的例子都是基于本系列文章第一部分中“Linux 分区DLPAR 环境的准备”一节所描述的实验环境,该环境是一个安装了

SLES10 SP2 的IVM 客户分区,分区名称为uli13lp2。如有需要,读者可以回过头去熟悉这一DLPAR 环境,这里不再赘述。

处理器DLPAR 操作

图形界面操作方式

IVM 上的DLPAR 操作可以使用基于Web 的图形界面来进行,主要是使用如图1所示的分区属性页面。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打开该页面:

?进入“查看/修改分区”页面,在“分区详细信息”区域(如图2所示)直接点击“名称”栏中分区的名称,比如uli13lp2

?进入“查看/修改分区”页面,在“分区详细信息”区域的“选择”栏中选取所要操作的分区,然后从“--- 更多任务---”下拉列表中选择“属性”选项

要执行处理器DLPAR 操作,首先打开分区属性,然后选择“处理”标签,就可以看到如图1所示的页面。从图中“处理单元数”和“虚拟处理器数”区域的“当前”栏可见,分区uli13lp2 当前已分配的处理单元数是0.2,而虚拟处理器数是2。用户通过修改“暂挂”栏中的值,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就可以进行处理器资源的DLPAR 增加或者删除操作(IVM 不提供逻辑分区之间的处理器DLPAR 移动操作,用户可以组合使用删除和增加两种操作来达到相同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分别输入新的暂挂值0.3和3,即增加0.1个处理器单元和1个虚拟处理器,用户可以输入比当前值小的暂挂值来删除处理器资源。

图1:通过图形界面进行处理器的DLPAR 操作

从本系列文章第一部分中“DLPAR 的基本过程”一节的讨论中我们知道,处理器的DLPAR 包括DLPAR 命令修改暂挂值和DLPAR Manager 执行资源同步这两部分。暂挂值的修改相对简单,通常很快就能完成。DLPAR Manager 执行的同步过程则需要经过两个步骤:1)通知固件把暂挂值同步到当前值;2)通知Linux 操作系统使用drmgr 命令来vary on/off 处理器资源。由于Linux 操作系统只知道虚拟处理器,而不需要管理处理单元,因此Linux 只vary on/off 虚拟处理器,这也说明虚拟处理器的同步要比处理单元麻烦。Linux 操作系统上资源同步的速度依赖于当前系统的负载,当负载较高时,同步操作可能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点击“确定”按钮后,处理器DLPAR 开始执行,图形界面返回“查看/修改分区”页面(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区uli13lp2 的“处理器数”(虚拟处理器数)和“授权的处理单元数”(处理单元数)两个域已经变成用户期望的数值了,但是由于DLPAR Manager 还未全部完成虚拟处理器的同步,因此“处理器数”栏显示了一个警告标志和一个“详细信息”链接,用户可以点击该链接来查看详细的同步信息(如图3所示)。从图3可见,DLPAR Manager 已经完成了处理单元的同步,而虚拟处理器的同步还在进行,Linux 正在使用drmgr 命令执行虚拟处理器的同步。当同步完成后,IVM 就会清除掉警告标志和详细信息链接。不仅仅是处理器,当内存资源处于不同步状态时,IVM 也会以相同方式告知用户。

图2:处理器DLPAR 的同步

图3:处理器DLPAR 详细的同步信息

命令行操作方式

除了上述图形界面操作方式之外,用户还可以使用命令chsyscfg 或chhwres 进行处理器DLPAR。清单 1 显示了使用命令行操作方式的一个例子,读者可以通过查看用户手册了解更多的选项。两个命令实现相同的处理器DLPAR 功能,图形方式下处理器和内存DLPAR 所使用后台命令是chsyscfg 而不是chhwres,读者可以通过对比DLPAR 前后应用程序日志的变化得到这一结论。

清单1:使用命令chsyscfg 和chhwres 进行处理器DLPAR 操作

DPLAR 前 uli13lp2 的处理器配置:

$ lssyscfg -r prof --filter "lpar_names=uli13lp2" \

-F min_proc_units,desired_proc_units,max_proc_units

0.10,0.20,0.40

$ lshwres -r proc --level lpar --filter "lpar_names=uli13lp2" \

-F curr_min_proc_units,curr_proc_units,curr_max_proc_units

0.10,0.20,0.40

用 chsyscfg 增加处理器:

$ chsyscfg -r prof -i "lpar_name=uli13lp2,desired_proc_units+=0.1"

chsyscfg 后 uli13lp2 的处理器配置:

$ lssyscfg -r prof --filter "lpar_names=uli13lp2" \

-F min_proc_units,desired_proc_units,max_proc_units

0.10,0.30,0.40

$ lshwres -r proc --level lpar --filter "lpar_names=uli13lp2" \

-F curr_min_proc_units,curr_proc_units,curr_max_proc_units

0.10,0.30,0.40

结果的验证

虽然用户可以在IVM 上使用图形或命令行界面来查看DLPAR 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来验证DLPAR 是否正确执行,但是由于各种可能的原因(比如Linux 上的DLPAR bug 等),Linux 操作系统所能看到的资源并不一定和IVM 上看到的相同。尽管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在经过良好测试的System p 系统中应该不会出现,但是还是建议用户在完成DLPAR 后登陆到Linux 上去验证DLPAR 是否成功执行。对于那些从事开发或者测试DLPAR 相关功能的用户,DLPAR 结果的验证是非常必要的。清单 2 和 3 显示了上述DLPAR 操作前后uli13lp2 上处理器的相关信息,使用了4种不同的查看方式,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lparcfg 文件:即/proc/ppc64/lparcfg,该文件记录了Linux 分区的配置信息,比如所属服务器的机型和序列号、分区的ID、处理器和内存的配置等,其中partition_entitled_capacity 和partition_active_processors 分别表示分区所使用的处理单元

数(以0.01为单位)和虚拟处理器数。该方式的优点是能够看到处理单元数和虚拟处理器数,而其它方式只能够查看虚拟处理器数(Linux 操作系统只需要知道虚拟处理器数,而不需要知道处理单元数,虚拟处理器到处理单元的映射由固件去处理)。

对比两个清单可见,上述处理器DLPAR 操作是成功的。

?cpuinfo 文件:即/proc/cpuinfo,该文件显示了各个处理器的频率和版本以及服务器的机型等信息。由于POWER5 之后的处理器支持SMT(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并且本系列文章所使用的实验系统是基于POWER6 的JS22 刀片服务器,因此Linux 分区可以使用SMT 来充分的利用处理器的计算能力。由于uli13lp2 上的Linux 操作系统激活了SMT,因此实际上看到的处理器个数是partition_active_processors 的两倍。对比两个清单可见,上述处理器DLPAR 操作是成功的。

?open firmware 设备树:该设备树在/proc/device-tree/ 下面,由Linux 操作系统从open firmware 中导出并创建在proc 文件系统中,处理器相关的信息被存储在/proc/device-tree/cpus/ 子目录下。可以看到,这里所显示的处理器个数并不考虑是否有SMT,而是与lparcfg 文件中的partition_active_processors 相同。对比两个清单可见,上述处理器DLPAR 操作是成功的。

?sysfs 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通常被挂接在/sys/ 目录上,与open firmware 设备树类似,该文件系统记录了分区所使用的资源。与处理器相关的信息记录在/sys/devices/system/cpu/ 目录下面,所显示的处理器个数是考虑了SMT 后的结果。对比两个清单可见,上述处理器DLPAR 操作是成功的。

清单2:处理器DLPAR 前

images/imagepartition_entitled_capacity=20

images/imagepartition_active_processors=2

查看 proc 文件系统中的 cpuinfo 文件:

uli13lp2:~ # ppc64_cpu --smt

smt is on

uli13lp2:~ # cat /proc/cpuinfo | grep processor

images/imageprocessor : 0

images/imageprocessor : 1

images/imageprocessor : 2

images/imageprocessor : 3

查看 proc 文件系统中的 open firmware 设备树:

uli13lp2:~ # ls /proc/device-tree/cpus/

#address-cells ibm,drc-names ibm,drc-types linux,phandle

images/imagePowerPC,POWER6@0

#size-cells ibm,drc-indexes ibm,drc-power-domains ibm,phandle name images/imagePowerPC,POWER6@2 smp-enabled

查看 sysfs 文件系统:

uli13lp2:~ # find /sys/devices/system/cpu -name purr

/sys/devices/system/cpu/images/imagecpu3/purr

/sys/devices/system/cpu/images/imagecpu2/purr

/sys/devices/system/cpu/images/imagecpu1/purr

/sys/devices/system/cpu/images/imagecpu0/purr

清单3:处理器DLPAR 后

查看 proc 文件系统中的 lparcfg 文件:

uli13lp2:~ # cat /proc/ppc64/lparcfg | grep \

-E "partition_entitled_capacity|partition_active_processors"

partition_entitled_capacity=30

partition_active_processors=3

查看 proc 文件系统中的 cpuinfo 文件:

uli13lp2:~ # cat /proc/cpuinfo | grep processor

processor : 0

processor : 1

processor : 2

processor : 3

processor : 4

processor : 5

查看 proc 文件系统中的 open firmware 设备树:

uli13lp2:~ # ls /proc/device-tree/cpus/

#address-cells ibm,drc-types PowerPC,POWER6@0 smp-enabled

ibm,drc-indexes ibm,phandle PowerPC,POWER6@2

ibm,drc-names linux,phandle PowerPC,POWER6@4

ibm,drc-power-domains name #size-cells

查看 sysfs 文件系统:

uli13lp2:~ # find /sys/devices/system/cpu -name purr

/sys/devices/system/cpu/cpu5/purr

/sys/devices/system/cpu/cpu4/purr

/sys/devices/system/cpu/cpu3/purr

/sys/devices/system/cpu/cpu2/purr

/sys/devices/system/cpu/cpu1/purr

/sys/devices/system/cpu/cpu0/purr

暂挂值的约束关系

在处理器DLPAR 中,暂挂值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关系,否则IVM 会检测并报告错误,导致该次DLPAR 操作不能顺利完成。在专用处理器模式(Dedicated Mode)下,有效的暂挂值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处理器的最小值< = 已分配的处理器的暂挂值< = 处理器的最大值。而在共享处理器模式(Shared Mode)下,这种约束关系则更加复杂,不仅有处理单元数值之间的约束关系,虚拟处理器数值之间的约束关系,还有两者之间的约束关系:

1. 处理单元数之间的约束关系:处理单元的最小值< = 已分配的处理单元的暂挂值< = 处理单元的最大值

2. 虚拟处理器数之间的约束关系:虚拟处理器的最小值< = 已分配的虚拟处理器的暂挂值< = 虚拟处理器的最大值

3. 处理单元数和虚拟处理器数之间的约束关系:0.1 < = 处理单元数/ 虚拟处理器数< = 1.0,处理单元数和虚拟处理器数的最

小值、已分配和最大值这三组数值都必须满足该关系,即

1. 0.1 < = 处理单元的最小值/ 虚拟处理器的最小值< = 1.0,且

2. 0.1 < = 已分配的处理单元的暂挂值/ 已分配的虚拟处理器的暂挂值< = 1.0,且

3. 0.1 < = 处理单元的最大值/ 虚拟处理器的最大值< = 1.0

回页首

内存DLPAR 操作

操作方式

要使用图形界面执行内存DLPAR,首先打开分区属性,然后选择“内存”标签,就可以看到如图4所示的页面。从图中可见,分区uli13lp2 当前所占用的内存是1GB。要进行内存DLPAR,用户在“暂挂值”栏中输入期望分配到的内存数量,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内存DLPAR 的暂挂值必须满足如下关系:1)最小内存< = 分配的内存的暂挂值< = 最大内存;2)暂挂值必须是LMB(Logical Memory Block)大小的整数倍,在这里,LMB 大小是32MB,用户可以在“查看/修改系统属性”页面-> “内存”标签-> “Memory Region Size”区域中查看或修改LMB 的大小。当暂挂值大于当前已分配的内存数量时,IVM 执行DLPAR 增加操作;当暂挂值小于当前已分配的内存数量时,执行DLPAR 删除操作;与处理器类似,IVM 也不提供内存DLPAR 移动操作。

在本例中,新的暂挂值为1056MB,也就是说增加32MB 内存。虽然SLES10 SP2 不支持内存的DLPAR 删除操作,但是由于支持增加操作,因此内存DLPAR 能力处于激活状态,而且IVM 并不限制用户使用比当前值小的暂挂值。当用户使用了比当前值小的暂挂值进行内存DLPAR 时,IVM 显示内存的不同步状态。由于SLES10 SP2 不支持内存DLPAR 删除操作,因此DLPAR Manager 不可能在Linux 分区运行时完成内存资源同步,用户只能关闭然后激活分区来使该暂挂值生效。

图4:通过图形界面进行内存DLPAR 操作

同处理器DLPAR 操作一样,用户也可以使用命令chsyscfg 或chhwres 进行内存DLPAR 操作。内存和处理器DLPAR 操作的命令行非常类似,清单4显示了使用命令行操作方式的一个例子,读者可以查看用户手册了解更多的选项,这里不再赘述。

清单4:使用命令chsyscfg 和chhwres 进行内存DLPAR 操作

DPLAR 前 uli13lp2 的内存配置:

$ lssyscfg -r prof --filter "lpar_names=uli13lp2" \

-F min_mem,desired_mem,max_mem

128,1024,1280

$ lshwres -r mem --level lpar --filter "lpar_names=uli13lp2" \

-F curr_min_mem,curr_mem,curr_max_mem

128,1024,1280

用 chsyscfg 增加内存:

$ chsyscfg -r prof -i "lpar_name=uli13lp2,desired_mem+=32"

chsyscfg 后 uli13lp2 的内存配置:

$ lssyscfg -r prof --filter "lpar_names=uli13lp2" \

-F min_mem,desired_mem,max_mem

128,1056,1280

$ lshwres -r mem --level lpar --filter "lpar_names=uli13lp2" \

-F curr_min_mem,curr_mem,curr_max_mem

结果的验证

清单5和6显示了上述内存DLPAR(增加32MB 内存)前后Linux 操作系统上内存信息的变化。这里同样使用了与处理器类似的4种不同的查看方式,用户可以选择合适的或者其它可行的方式。由于文件lparcfg 和meminfo 以及命令free 等查看方式简单明了,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了,让我们来看看open firmware 设备树和sysfs 在DLPAR 前后的变化。

?open firmware 设备树:在设备树的根目录/proc/device-tree/ 下,存在着若干以“memory@”开头的子目录名称。每个子目录代表了一个特定的内存区域,子目录下的reg 文件记录了该区域的起始地址和大小(见参考资料4《PowerPC

Microprocessor Common Hardware Reference Platform (CHRP) Binding》中的5.4.1节),子目录名称中“memory@”后面的16进制数字部分表明了该区域的起始地址。比如“memory@0”代表了一个起始地址为0(0000 0000 0000 0000),大小为128MB(0000 0000 0800 0000)的内存区域;而其它内存区域(如memory@8000000)的大小则为32MB,与LMB 大小相同。这样在DLPAR 前,内存的大小为128MB * 1 + 32MB * 28 = 1GB。在DLPAR 后,设备树中增加了一个大小为

32MB 的内存区域memory@4e000000,显然,这符合我们的预期。“memory@0 ”用于系统启动过程中的实模式,通常由

若干个连续的LMB 组成(见参考资料5《Logical Partitions on IBM PowerPC》中的2.3.2节),因此该区域通常大于其它内存区域。注意:不同的固件版本可能以不同方式组织设备树,因此在其它环境下Linux 所导出的open firmware 设备树

可能与读者在本文中见到的不一样。

?sysfs 文件系统:sysfs 也记录了一些跟内存相关的信息,在SLES10 SP2 中,这些信息存放在目录

/sys/devices/system/memory/ 下(其它Linux 版本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内存信息,用户可以针对具体的版本在/sys/ 目录下搜索与内存相关的文件)。该目录下有若干以“memory”为开头的子目录名称,每个子目录也代表了一个特定的内存区域。

与上述open firmware 设备树所描述的内存区域不同,这里的区域是Linux 对内存的逻辑划分。每个内存区域大小相等,

文件block_size_bytes 存储了该大小的值。在uli13lp2 上该值是16MB,因此DLPAR 前内存的大小为16MB * 64 =

1GB;DLPAR 后增加的memory64 和memory65 表明内存增量为32MB,也就是说上述内存DLPAR 是成功的。

清单5:内存DLPAR 前

uli13lp2:~ # cat /proc/meminfo | grep MemTotal

MemTotal: 1011732 kB

uli13lp2:~ # free -k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1011732 248672 763060 0 43556 144660

-/+ buffers/cache: 60456 951276

Swap: 0 0 0

查看 proc 文件系统中的 open firmware 设备树:

uli13lp2:~ # ls /proc/device-tree/

#address-cells ibm,drc-types ibm,migratable-partition memory@0 memory@28000000 memory@a000000

aliases ibm,eeh-default ibm,model-class

memory@10000000 memory@2a000000 memory@c000000

chosen ibm,enable-ci64-capable ibm,partition-name memory@12000000 memory@2c000000 memory@e000000

clock-frequency ibm,extended-address ibm,partition-no

memory@14000000 memory@2e000000 model

compatible ibm,extended-clock-frequency

ibm,partition-performance-parameters-level

memory@16000000 memory@30000000 name

cpus ibm,fault-behavior ibm,pci-full-cfg

memory@18000000 memory@32000000 openprom

device_type ibm,fru-9006-deactivate ibm,phandle

memory@1a000000 memory@34000000 options

event-sources ibm,fw-bytes-per-boot-device

ibm,platform-hardware-notification

memory@1c000000 memory@36000000 packages

ibm,aix-diagnostics ibm,fw-net-compatibility

ibm,plat-res-int-priorities

memory@1e000000 memory@38000000 rtas

ibm,converged-loc-codes ibm,fw-net-version ibm,preconfigure-usb-kvm memory@20000000 memory@3a000000 #size-cells

ibm,drc-indexes ibm,lpar-capable ibm,serial

memory@22000000 memory@3c000000 system-id

ibm,drc-names ibm,max-boot-devices interrupt-controller@0 memory@24000000 memory@3e000000 vdevice

ibm,drc-power-domains ibm,max-vios-function-level linux,phandle

memory@26000000 memory@8000000

uli13lp2:~ # ls /proc/device-tree/memory@0

#address-cells available device_type ibm,associativity ibm,phandle linux,phandle name

reg #size-cells

uli13lp2:~ # xxd /proc/device-tree/memory@0/reg

Linux下硬盘分区详解

Linux下硬盘分区详解 2009-06-29 01:28:08 标签:linux硬盘分区fdisk建立文件系统挂载文件系统[推送到技 术圈] 将硬盘某个分区挂载到系统中以便存取文件,先fdisk进行分区,然后mkfs建立文件系统,接着便可以mount 它。 一.Linux 的分区规定 1. 设备管理 在 Linux 中,每一个硬件设备都映射到一个系统的文件,对于硬盘、光驱等 IDE 或 SCSI 设备也不例外。 Linux 把各种 IDE 设备分配了一个由hd 前缀组成的文件;而对于各种 SCSI 设备,则分配了一个由sd 前缀组成的文件。例如,第一个 IDE 设备,Linux 就定义为 hda;第二个 IDE 设备就定义为 hdb;下面以此类推。而 SCSI 设备就应该是 sda、sdb、sdc 等。 2. 分区数量 要进行分区就必须针对每一个硬件设备进行操作,这就有可能是一块IDE硬盘或是一块SCSI硬盘。对于每一个硬盘(IDE 或 SCSI)设备,Linux 分配了一个 1 到 16 的序列号码,这就代表了这块硬盘上面的分区号码。例如,第一个 IDE 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在 Linux 下面映射的就是 hda1,第二个分区就称作是 hda2。对于 SCSI 硬盘则是 sda1、sdb1 等。 3. 各分区的作用 在 Linux 中规定,每一个硬盘设备最多能有 4 个主分区(其中包含扩展分区)构成,任何一个扩展分区都要占用一个主分区号码,也就是在一个硬盘中,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一共最多是 4 个。对于早期的 DOS 和Windows(Windows 2000 以前的版本),系统只承认一个主分区,可以通过在扩展分区上增加逻辑盘符(逻辑分区)的方法,进一步地细化分区。 主分区的作用就是计算机用来进行启动操作系统的,因此每一个操作系统的启动,或者称作是引导程序,都应该存放在主分区上。这就是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及逻辑分区的最大区别。我们在指定安装引导 Linux 的bootloader 的时候,都要指定在主分区上,就是最好的例证。 Linux 规定了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 1 至 16 号码中的前 4 个号码。以第一个 IDE 硬盘为例说明,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了 hda1、hda2、hda3、hda4,而逻辑分区占用了 hda5 到 hda16 等 12 个号码。因此,Linux 下面每一个硬盘总共最多有 16 个分区。 对于逻辑分区,Linux 规定它们必须建立在扩展分区上(在 DOS 和 Windows 系统上也是如此规定),而不

linux各分区作用

Linux根目录”/“下各个 系统文件夹的含义和用途 安装linux分区大小分配: 1:/boot ——100M 2:/usr ——大于800M 3:/home ——50M*用户数量+FTP服务预留空间 4:/var ——大于1GB 5:/swap交换空间:一般为1.5~2倍物理内存。 /boot 该目录默认下存放的是Linux的启动文件和内核。 /initrd 它的英文含义是boot loader initialized RAM disk,就是由boot loader初始化的内存盘。在linux内核启动前,boot loader 会将存储介质(一般是硬盘)中的initrd文件加载到内存,内核启动 时会在访问真正的根文件系统前先访问该内存中的initrd文件系统。/bin 该目录中存放Linux的常用命令。 /sbin 该目录用来存放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管理程序。

/var 该目录存放那些经常被修改的文件,包括各种日志、数据文件。/etc 该目录存放系统管理时要用到的各种配置文件和子目录,例如网络配置文件、文件系统、X系统配置文件、设备配置信息、设置用户信息等。 /dev 该目录包含了Linux系统中使用的所有外部设备,它实际上是访问这些外部设备的端口,访问这些外部设备与访问一个文件或一个目录没有区别。 /mnt 临时将别的文件系统挂在该目录下。 /root这个就是超级用户的主目录。 /home 如果建立一个名为“xx”的用户,那么在/home目录下就有一个对应的“/home/xx”路径,用来存放该用户的主目录。 /usr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文件几乎都存放在该目录下。 /lib 该目录用来存放系统动态链接共享库,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会用到该目录下的共享库。 /opt 第三方软件在安装时默认会找这个目录,所以你没有安装此类软件时它是空的,但如果你一旦把它删除了,以后在安装此类软件时就有可能碰到麻烦。 /tmp 用来存放不同程序执行时产生的临时文件,该目录会被系统自动清理干净。

linux下磁盘分区详解 图文

linux下磁盘分区详解图文 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时间:07-10 21:28:58【大中小】linux分区不同于windows,linux下硬盘设备名为(IDE硬盘为hdx(x为从a—d)因为IDE硬盘最多四个,SCSI,SATA,USB硬盘为sdx(x为a—z)),硬盘主分区最多为4个,不用说大家也知道 Centos下磁盘管理 1.磁盘分区格式说明 linux分区不同于windows,linux下硬盘设备名为(IDE硬盘为hdx(x为从a—d)因为ID E硬盘最多四个,SCSI,SATA,USB硬盘为sdx(x为a—z)),硬盘主分区最多为4个,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所以主分区从sdb1开始到sdb4,逻辑分区从sdb5开始,(逻辑分区永远从sdb5开始…)设备名可以使用fdisk –l查看 2.分区详解 使用ssh远程连接工具登录到系统,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磁盘状态 此处可以看到两块硬盘hda和hdb,第一块硬盘hda是装好系统的。hdb硬盘是未进行分区的。 本例将这个10G的硬盘分区,分区计划:分一个主分区,大小3G,文件格式ext3.三个逻辑分区,大小分别为2G,2G,3G。实际分区个数和大小可论情况所定。 下面就是分区的详细步骤,由于是每一步都进行了截图和说明,内容略显复杂,其实很简单。输入 fdisk /dev/hdb 然后回车,给硬盘进行分区。如下图

输入n回车新建分区,接着再输入p回车新建主分区,如图 此处要求选择分区号在1-4间,输入1回车 First cylinder (1-20805, default 1):这里是设置分区起始的柱面,直接回车选择默认即可,回车后如下图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20805, default 20805):此处是设置分区结束柱面,+3G表示从起始柱面开始向后3G结束,也是是设置分区大小为3G,输入+3G后回车,如下图所示

RedHatEnterpriseLinux5SERVER安装手册linux分区注意详解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 安装手册 ◆准备工作 硬件 硬盘空间:5G以上; 内存容量:256 M以上; 光盘介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 安装光盘(五张CD); 设置BIOS为从光盘引导; 启动计算机,将安装盘的第一张放入光驱; 注意: 您计算机硬盘上已经装有一个系统的话,请参考①准备;如您的硬盘没有装任何系统请直接参考②准备。 ① 1.如果您已经装有一个Windows系统,且硬盘没有剩余空间的话,请您按如下步骤先装硬盘腾出5G或更大(如果您希望的话): 鼠标选择“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存储/磁盘管理”,此时您可以在窗口的右下方,就能看到当前整个硬盘的分区情况。您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区进行右击“删除逻辑分区”,不用格式化。注意事前做好相应的重要数据的备份工作。 腾出足够的空间了之后,请您重启计算机。 2.设置BIOS为从光盘引导; 3.请将安装盘的第一张放入光驱; 4.参考具体安装步骤进行后续操作。 ② 1.设置BIOS为从光盘引导; 2.请将安装盘的第一张放入光驱; 3.后续操作请参考后面的具体安装步骤进行。 当安装程序运行至分区时,请您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分配安装Linux的空间。 说明:此文档用VMware Workstation,进行模拟安装,因此请在“第八步正在分区”,选空闲的空间来安装Linux系统,以免对您原来的硬盘数据造成破坏。 具体安装及基础设置步骤: 第一步启动安装程序 从光盘启动安装程序后,就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画面。 图1安装引导界面 安装界面上有3个选项供用户选择: (1)按键,直接进入图形模式(graphical mode)安装模式; (2)“boot:”之后输入:“Linux text”,然后按键,则以文本模式(text mode)安装; (3)用下面以红色字体列出的功能键(function keys)来获得更多信息的方式安装。 这里选择图形化模式来安装,直接按键。 第二步CD媒体检测 从开始安装后,系统一般要花费一段时间来检测计算机的各种硬件配置,当系统识别相应的设备后,出现如图2所示界面。 图2 CD检测 选择“Skip”,按键。 第三步欢迎界面 该界面如图3所示,单击“Next”。 图3 欢迎界面 第四步语言选择 该界面如图4所示,我们在此选择“Chinese(Simplified)(简体中文)”,单击“Next”。 图4 语言选择 第五步键盘配置 该界面如图5所示,默认为“美国英语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选项,单击“下一步(N)”。 图5 键盘配置 第六步安装号码 这一步不同于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要求输入安装号码,当然您有该号码那就更好了,选择“安装号码”,在之后的文本框中输入该号码。如果没有,可以选择“跳过输入安装号码”。此处选择后者,单击“确定(O)”。如图6.1所示。 那么跳过输入安装号码后,安装程序会给出如图6.2所示的对话框,说明一些情况。单击“跳过”。 注:输入安装号码和跳过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安装过程中可能会添加其他额外的服务,而后者则只安装核心服务。 图6.1 安装号码 图6.2 跳过 第七步磁盘分区设置 到这时,安装程序会出现如图7.1所示的对话框。选“是(Y)”。 图7.1警告

IBM服务器安装

前几天一个客户说他们IBM服务器起不来了,公司就让IBM服务器公司的人过去看了,看了后的结果是硬件没有问题(他们跟我说的),然后就走人了,偶昨天过来本来是要把系统装起来的,可是怎么样也找不到硬盘,用IBM的引导盘启动又怎么都启动不了,后来这边的网管跟我说那个盘坏了,我汗。。看我弄那么久也不跟我说一声,还说之前装是用刻录的盘,偶就问他要那个盘,他说不知道,唉昨天下午下班时偶就给公司打电话说磁盘阵列有问题,如果重新创建的话数据会丢失,让公司叫IBM的人过来看看,能不能把数据恢复回来;吃完饭后,老总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之前那张IBM引导盘这边的网管有,让他刻一张。。。。我呀,只能冒汗了。。。。咋这样呢。。唉。。。。有了引导盘也没用,磁盘阵列需要重新创建的话数据还是会丢,还是让IBM来人好了。。。。也就只有等他们来了。。。。 以下是IBM引导盘安装WINDOWS 2000的步骤: 使用Server Guide: Setup and Installation光盘引导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 (Windows 2000 advance server) 安装步骤: a)使用Server Guide: Setup and Installation光盘引导服务器,当出现语言选择画面时,选择 “English”; b)出现选择键盘语言和国家后,按默认全部选择“United States”,点击“NEXT”继续;

c)出现许可协议界面时,阅读许可协议内容,如果接受的话选择“I accept”,并点击“NEXT” 继续; d)出现“Welcome to ServerGuide”任务向导,点击“NEXT”继续; e)选择要安装的操作系统,点击“NEXT”继续; f)设置正确的日期和时间,点击“NEXT”继续;

Linux下如何调整磁盘分区

环境 服务器安装有一个60G的硬盘,目前已经划分为/、/home、/chroot和/swap,详细的分区信息如何下所示: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a: 61.4 GB, 6149283840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7476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a1 * 1 915 7349706 83 Linux /dev/hda2 916 1414 4008217+ 83 Linux /dev/hda3 1415 7476 48693015 5 Extended /dev/hda5 1415 1477 506016 82 Linux swap /dev/hda6 1478 7476 48186936 83 Linux 然后现在希望从/home分区里面分出大约4GB的空间用于安装FreeBSD。 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调整文件系统的大小(注意是文件系统,而不是分区的大小),然后对调整完毕的文件系统进行检查,然后再进一步调整分区的大小。 文章以我自己用的系统为例子,实际操作时根据情况调整即可。 用惯了传统调整硬盘工具的人可能会认为文件系统和硬盘的分区之间是统一的,实际上他们之间并不是完整的整体(这也就是为什么BSD可以在一个硬盘分区里面制作多个文件系统分区)。想像一下带有移动式书架的书橱。你可以通过移动式书架调整书橱里面书籍的位置。把书当成文件系统,你可以在书橱里面放满书籍,也可以通过移动式书架调整书橱的空间。当然也可以通过书架调整书橱里面书籍存放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 hda1------>;|<-- hda2------>;|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

Linux添加新盘及分区格式化-fdisk图解

简单介绍一下在linux系统下连接磁盘阵列的方法,使用的是RedHat linux。 将磁盘阵列与主机连接好后,首先要查看设备 [root@localhost ~]#cat /proc/scsi/scsi 如图1 找到了两个,下面的是自己的硬盘,上面的是Infortrend公司的一台U12U-G4020。找到了设备,下一步我们来查看一下硬盘 [root@localhost ~]#fdisk –l 如图2 下面分好区的是主机上的硬盘,设备/dev/sda是我们要连接的那台U12U-G4020磁盘阵列,下面我们就要对磁盘阵列进行分区及写入文件系统 [root@localhost ~]#fdisk /dev/sda 如图3

输入m显示help菜单 Command (m for help):m 如图4 写分区表 Command (m for help):p 如图5、6 添加一个新的分区,分区号为1 写入分区表后退出 Command (m for help):w 如图7 下面要加载文件系统,选择ext3文件系统进行加载[root@localhost ~]#mkfs.ext3 /dev/sda 如图8

文件系统已经写好了,下面我们建一个文件夹把盘阵挂载上去,文件夹建在mnt下,名为sda [root@localhost ~]#mkdir /mnt/sda [root@localhost ~]#mount /dev/sda /mnt/sda 如图9 现在已经挂载好了,磁盘阵列可以开始使用了。 挂载iscsi设备的方法有些不同,也做一下简单介绍。 如果没有安装iscsi-initiator首先要下载适合系统内核的iscsi-initiator-utils [root@localhost ~]# yum install iscsi-initiator-utils 下载好后可寻找iscsi设备,下面显示的为找到的设备 [root@localhost ~]# iscsiadm -m discovery -t st -p 172.16.60.147 172.16.60.147:3260,1 https://www.doczj.com/doc/5016901560.html,rtrend:raid.sn7051919.00 在设备ip后所加的为上面查到的设备iqn号 [root@localhost ~]# iscsiadm -m node -p 172.16.60.147 -T iqn.2002- https://www.doczj.com/doc/5016901560.html,rtrend:raid.sn7051919.00 -l 此时,重启iscsi服务 [root@localhost ~]# /etc/init.d/iscsi restart Stopping iSCSI initiator service: [ OK ] Starting iSCSI initiator service: [ OK ] 此时查看磁盘即可发现iscsi设备 [root@localhost ~]# fdisk -l Disk /dev/hda: 60.0 GB, 60011642880 bytes

IBM X3350服务器装机过程

启动ServerGuide 设置和安装CD 时,提示您完成以下任务: 选择语言。 选择键盘布局以及国家或地区。 查看概述以了解ServerGuide 功能。 查看自述文件以了解您的操作系统和适配器的安装提示。 开始安装操作系统。您将需要操作系统CD。 下面以通过ServerGuide 7.2.02 引导安装光盘安装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为例。 1. 用ServerGuide CD启动后出现的屏幕,选择“English”后显示“Keybo ard and Country Selection”选择键盘布局以及国家或地区屏幕,在这里全部选择“United States”,然后点击下一步。 2. 出现“Program licensing agreement”屏幕选择“I accept”继续。 3. 出现“Welcome”了解ServerGuide 功能屏幕,请在使用前仔细查看相关使用说明,点击下一步。 4. 出现“Select your NOS version”屏幕,选择要安装的操作系统,本例中选择“Microsoft?Windows 2000 Server”,点击下一步。 5. “Server Configuration tasks”屏幕列表显示了将要做的配置,第一项提示设置日期和时间,点击下一步。 Tasks: Set date and time Clear hard disk drives Configure ServeRAID adapters Create and format a NOS partition View server summary report Install the device drivers and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6. “Date and time selection”屏幕设置日期和时间后点击下一步。 7. 下一步提示将清除硬盘上所有数据“Clear all hard disk drives”,点击下一步。

Linux服务器硬盘分区的最佳方案

Linux服务器硬盘分区的最佳方案 对于Linuux服务器站长们是否了解呢,在这里专职优化、域名注册、网站空间、虚拟主机、服务器托管、vps主机、服务器租用的中国信息港来为你详细分析Linuux服务器硬盘分区的方法!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知道当前安装LILO的版本,因为 LILO2.21及早期版本对硬盘大小有限制,如果安装LILO到1023磁道以外即8G的空间以外,LILO就无法启动。但一些BIOS较老的机器,LINUX仍然无法突破1024磁道的限制,因此这些BIOS无法认出大于1024的硬盘空间。 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 是否限制用户可使用的磁盘空间大小? · 在系统中需要安装哪些软件? · 交换分区需要多大? · 系统是否有多个硬盘? 下面,我们按系统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分区的划分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系统工作需求的前提下,下面的分区大小也可以灵活的变动。 基本工作站的分区方案 假设系统的硬盘大小是10G。 /boot 20M Swap 128M /root 9.85G 建立一个20M的/boot分区是为了避免将系统内核文件放到1024磁道以外,如果将/boot做为root分区的一个子目录,内核文件就会安装在root分区的任何地方,因为硬盘的大小超过了8G,所以在启动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建议将交换分区的大小设置为内存的两倍,在这里我们假设系统的内存为 64M。最后我们将硬盘的剩余空间全部分给了root分区。 Red Hat Linux 6.2 及其早期版本上的基本服务器硬盘分区方案 这里的服务器我们假设只提供几种通用的服务,如WWW服务及FTP服务等几种服务,通过telnet登录的用户数很少。假设其硬盘大小为 25G。 /boot 20M Swap 128M

中文版Linux 桌面操作系统初级教程

《中文版Linux 桌面操作系统初级教程》郭守华宋雪娇编著 Linux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安装方式。本章将讨论从硬盘安装对红旗Linux、共创Linux等各种版本的Linux都适用的通用方法。从硬盘安装Linux操作系统,首先要准备安装包,Linux操作系统的安 装包通常是一个或多个ISO镜像文件(一般通过网络下载就可以得到);其次,要通过某种手段启动镜像 文件中的系统安装程序;接下来,按照安装程序的提示信息进行安装就可以了。安装过程中,需要指 定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位置,这主要涉及硬盘分区的一些知识。 综合来看,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关键要学会两点:第一、如何Linux操作系统准备硬盘 空间?第二、如何启动ISO镜像文件中的安装程序。 硬盘分区 通常,在使用硬盘时,都要进行分区。如果把未分区的硬盘比做一张大白纸,那么分区后的硬 盘就相当于这张大白纸被画上了几个大方框。一块硬盘被分成多个分区之后,各分区之间是相对独立 的,每个分区都可以有自己的文件格式,例如FAT16、FAT32、NTFS等等。 Linux操作系统需要的硬盘分区 要安装一个操作系统,一般来讲都要为它准备专门的分区。专门,意味着不能与其他操作系统 合用一个分区,也意味着不要与用户自己的数据文件合用一个分区,前者是因为不同的操作系统可能 需要不同格式的磁盘分区,后者则更多地出于用户数据安全和系统维护方便的考虑。从最低配置角度 讲,Linux 操作系统需要一个EXT2或EXT3格式的硬盘分区作为根分区,大小在2~5G就可以。另外还 需要一个SWAP 格式的交换分区,大小与内存有关:如果内存在256M以下,交换分区的大小应该是内存 的两倍;如果内存在256M以上,交换分区的大小等于内存大小即可。 Windows硬盘分区管理工具 管理硬盘分区的工具有很多,在网上也可以找到详细的使用指导。为了方便读者,本书整理收 录了Windows 环境下运行的PQMagic4.0 的使用方法,其它版本的PQMagic的使用方法也基本相同。

Linux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4磁盘

《Linux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

实验四 实验题目:磁盘管理 实验目的:熟悉并掌握磁盘管理常用命令;掌握利用虚拟机增加新硬盘,使用fdisk对磁盘分区操作;熟悉和了解磁盘显示信息内容;掌握使用卷组进行磁盘管理操作。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必修 仪器设备:计算机 实验内容、方法、步骤: 1,使用GUI方式建立用户user01,具体属性如下: 登录shell为/bin/bash, 主目录/user01, 用户id: 520, 用户组grp01 2,使用修改配置文件方式建立用户user02,具体属性如下: 登录shell为/bin/bash, 主目录/user02, 用户id: 530, 用户组grp02 3,使用命令方式建立用户user03,具体属性如下: 登录shell为/bin/bash, 主目录/user03, 用户id: 530, 用户组grp03,附属组grp02 4,对user01,user02,user03,设置密码并登录。 一、磁盘和分区信息查看 1 fdisk查看当前系统硬盘及分区情况,在实验报告中说明当前的磁盘容量,分区数量、名称和大小,分区挂载点,分区使用方式(卷组名称、逻辑卷名称和大小)。 步骤:fdisk –l 2 显示当前文件系统使用情况,在实验报告中说明当前主要文件系统信息及使用情况(包括主要文件系统名称、挂载点、容量、使用量及百分比等)

步骤:df –h 二、添加新硬盘 内容:关闭虚拟机操作系统,添加2块硬盘,大小分别为5G和10G。开机后查看新硬盘是否成功添加。 步骤: 1 关机:init 0 2 添加新硬盘:右键单击虚拟机,选择setting(设置)。在Add中按照要求添加2块新硬盘(HardDisk) 3 开机后,打开终端。输入命令fdisk –l 或ls /dev/sd*查看新硬盘是否添加成功。 三、对新添加硬盘进行分区 内容: 1. 将第二块硬盘sdb分区(5G),要求分区1(sdb1)为主分区,类型为swap (82),大小为500M;分区2(sdb2)为主分区,类型为linux(83),大小为2G;分区3为扩展分区(sdb3),大小为sdb所有剩余容量;分区5为逻辑分区,类型为lvm(8e),大小为2G。分区后,查看sdb新添加所有分区,将截图添加到实验报告中。 2. 将第三块硬盘sdc分区(10G),要求分区1(sdc1)为扩展分区,大小为10G;

Linux基础及应用习题解析

1、Linux是所谓的“Free Software”,这个“Free”的含义是什么?() A、Linux不需要付费 B、Linux发行商不能向用户收费 C、Linux可自由修改和发布 D、只有Linux的作者才能向用户收费 2、Linux系统各组成部分中哪一项是基础?() A、内核 B、X Window C、Shell D、GONME 3、Linux内核管理系统不包括的子系统是哪个?()还包括设备管理系统 A、进程管理系统 B、内存管理系统 C、文件管理系统 D、硬件管理系统 4、下面关于Shell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个?() A、操作系统的外壳 B、用户与Linux内核之间的接口 C、一种和C类似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D、一个命令语言解释器 5、以下哪种Shell类型在Linux环境下不能使用?() A、B Shell B、K Shell C、R Shell D、Bash 6、安装Linux至少需要几个分区?() A、2 B、3l C、4 D、5 7、RHEL Server 5系统启动时默认由以下哪个系统引导程序实施系统加载?() A、GRUB B、LILOl C、KDE D、GNOME 8、/dev/hda5 在Linux中表示什么?() A、IDE0接口上从盘 B、IDE0接口上主盘的逻辑分区 C、IDE0接口上主盘的第五个分区 D、IDE0接口上从盘的扩展分区 9、系统引导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步:(1)MBR中的引导装载程序启动;(2)用户登录;(3)Linux内核运行;(4)BIOS自检。以下哪个顺序是正确的?()A、(4) (2) (3) (1) B、(4) (1) (3) (2) C、(2) (4) (3) (1) D、(1) (4) (3) (2) 10、KDE中要调整桌面墙纸及字体需要打开哪个组件?() A、文件管理器 B、我的电脑 C、控制中心 D、屏幕保护程序 11、Linux有几个虚拟终端?() A 、5 B、6 C、7 D、8 12、输入命令的时候,选项和参数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隔开?() A、% B、! C、空格 D、~ 13、pwd命令的功能是什么?() A、设置用户的口令 B、显示用户的口令 C、显示当前目录的绝对路径 D、查看当前目录的文件 14、输入“cd”命令并按【Enter】键后,将有什么结果?() A、从当前目录切换到根目录 B、屏幕显示当前目录 C、从当前目录切换到用户主目录 D、从当前目录切换为上一级目录

从硬盘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方法步骤(精)

从硬盘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方法步骤来源: ChinaUnix博客日期:2007.04.22 18:30(共有0条评论我要评论从硬盘安装Linux操作系统,首先要准备安装包,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包通常是一个或多个ISO镜像文件(一般通过网络下载就可以得到;其次,要通过某种手段启动镜像文件中的系统安装程序;接下来,按照安装程序的提示信息进行安装就可以了。安装过程中,需要指定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位置,这主要涉及硬盘分区的一些知识。综合来看,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关键要学会两点:第一、如何为Linux操作系统准备硬盘空间?第二、如何启动ISO镜像文件中的安装程序。硬盘分区通常,在使用硬盘时,都要进行分区。如果把未分区的硬盘比做一张大白纸,那么分区后的硬盘就相当于这张大白纸被画上了几个大方框。一块硬盘被分成多个分区之后,各分区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每个分区都可以有自己的文件格式,例如 FAT16、FAT32、NTFS等等。Linux 操作系统需要的硬盘分区要安装一个操作系统,一般来讲都要为它准备专门的分区。专门,意味着不能与其他操作系统合用一个分区,也意味着不要与用户自己的数据文件合用一个分区,前者是因为不同的操作系统可能需要不同格式的磁盘分区,后者则更多地出于用户数据安全和系统维护方便的考虑。从最低配置角度讲,Linux 操作系统需要一个EXT2或EXT3格式的硬盘分区作为根分区,大小在2~5G就可以。另外还需要一个SWAP 格式的交换分区,大小与内存有关:如果内存在256M以下,交换分区的大小应该是内存的两倍;如果内存在256M以上,交换分区的大小等于内存大小即可。Linux 硬盘分区管理工具在安装Linux 操作系统时,如果选择了手工的分区方式,将启动硬盘分区工具Disk Druid。这个程序是安装程序自带的。下面讨论一下该软件的使用。Linux下硬盘分区的标识在Linux 下用hda、hdb 等来标识不同的硬盘;用hda1、hda2、hda5、hda6 来标识不同的分区。其中,字母a 代表第一块硬盘,b代表第二块硬盘,依次类推。而数字1 代表一块硬盘的第一个分区、2 代表第二个分区,依次类推。1到4 对应的是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或扩展分区(Extension Partition。从5开始,对应的都是硬盘的逻辑分区(Logical Partition)。一块硬盘即使只有一个主分区,逻辑分区也是从5开始编号的,这点应特别注意。系统上有一块硬盘,名字为/dev/hda,它上面有一个NTFS 格式的主分区hda1 以及

IBM服务器系统安装步骤

1、首先找到IBM服务器配套光盘,找出其中的SERVERGUIAD光盘,放入IBM服务器的光驱中,启动系统; 2.选择“English”后显示如下选择键盘布局以及国家或地区画面,在这里全部选择“United States”,然后点击下一步; 3.这里是ServerGuide International License Agreement,点击“I accept”继续即可; 4. 查看概述以了解ServerGuide 功能,请在使用前仔细查看相关使用说明,点击下一步; 5.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您要安装的操作系统,选择后点击下一步; 6.列表显示了下来将要做的配置,目前提示要设置日期和时间,点击下一步; 7.设置日期和时间后点击下一步; 8.这一步提示将清除硬盘上所有数据,点击下一步; 9.这一步有两个选项,如果您想保留RAID卡上的原有阵列信息,请选择“Skip this task”,否则请选择第二项(注意这一步将清除硬盘上所有数据); 10.当选择了“Clear all hard disk drives and restore ServeRAID to defaults”后显示如下界面; 11.下一步将进行RAID 卡的配置过程,点击下一步; 12. 进入了ServeRAID Manager配置界面后,有两个选项“Express configuration for controller 1(快速配置)”和“ Custom configuration for controller 1(手工配置)”,快速配置将按软件默认选项进行配置,如果想定制配置请选择手工配置; 13.选定“Express configuration for controller 1(快速配置)”后即进入以下界面,一切为软件默认设置,检查无误后点击Apply执行配置; 14.选定“ Custom configuration for controller 1(手工配置)”后,进入如下界面,左边是控制器1上连接的硬盘,将左侧硬盘拖进右侧“New array A”中,然后点击下一步: 15.在如下红圈处输入逻辑驱动器的大小,推荐一个控制器上只有一个逻辑驱动器。点击下一步; 16.检查配置信息是否有误,点击Apply执行配置;. 17.点击“Apply”确认配置,弹出确认对话框,点击Yes做确认;

linux下磁盘分区详解

Centos下磁盘管理 1.磁盘分区格式说明 linux分区不同于windows,linux下硬盘设备名为(IDE硬盘为hdx(x为从a—d)因为IDE 硬盘最多四个,SCSI,SATA,USB硬盘为sdx(x为a—z)),硬盘主分区最多为4个,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所以主分区从sdb1开始到sdb4,逻辑分区从sdb5开始,(逻辑分区永远从sdb5开始…)设备名可以使用fdisk –l查看 2.分区详解 使用ssh远程连接工具登录到系统,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磁盘状态 此处可以看到两块硬盘hda和hdb,第一块硬盘hda是装好系统的。hdb硬盘是未进行分区的。 本例将这个10G的硬盘分区,分区计划:分一个主分区,大小3G,文件格式ext3.三个逻辑分区,大小分别为2G,2G,3G。实际分区个数和大小可论情况所定。 下面就是分区的详细步骤,由于是每一步都进行了截图和说明,内容略显复杂,其实很简单。输入 fdisk /dev/hdb 然后回车,给硬盘进行分区。如下图

输入n回车新建分区,接着再输入p回车新建主分区,如图 此处要求选择分区号在1-4间,输入1回车 First cylinder (1-20805, default 1):这里是设置分区起始的柱面,直接回车选择默认即可,回车后如下图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20805, default 20805):此处是设置分区结束柱面,+3G表示从起始柱面开始向后3G结束,也是是设置分区大小为3G,输入+3G 后回车,如下图所示 此处可输入p查看分区是否成功,输入p回车,如下图:显示分区成功 接下来我们就划分扩展分区,按n回车 这里输入e,表示创建扩展分区,输入e回车

Linux(Ubuntu)硬盘”分区“图文教程

Ubuntu 硬盘”分区“图文教程(用于光盘,U盘安装Ubuntu) 关于Linux系统下的“分区”问题,对于新手来说一直是很头疼的。我来简单写一下,它的“分区”方法,规则。 郑重声明: 1.我为了让没有接触过Linux系统的人,理解更加简单。所以在言语表述上不是很规范,专业。我只需要新手们能够明白基础知识,以后想提高,延伸。大家可以去Linux专门的论坛,看帖子学习。这个帖子,只给新手们起到“入门”的作用 2.本教程虽然标题是Ubuntu分区,但其实大部分linux发行版系统,“分区”的方法,形式,都是基本相同的,我后面会给出另外几个发行版本的图,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3. 对于Ubuntu来说,其安装方法现在有:wubi 硬盘安装,普通光盘安装,U盘安装,三种。其中wubi安装不需要涉及到“分区”,另外2种安装方式,必须先学会“分区”方法再谈安装! 大家都看到了,我一直是给“分区”,加了引号,因为在任何的“类Linux”系统里(比如红旗,红帽子,Ubuntu),他们并没有硬盘分区这个概念,这个和Windows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挂载点 在Linux系统里面,“分区”,被称作“挂载点”,简单明了的说,“挂载点”意思就是:把一部分硬盘容量,“分”成一个文件夹的形式,用来干什么事情。这个文件夹的名字,就叫做:“挂载点”。所以,和Windows有着本质上的超级大的区别,你在任何linux发行版系统里面,绝对不会看到C盘,D 盘,E盘这样的,你能看到的,只有“文件夹”形式存在的“挂载点”。在Linux 系统里面,有一些已经定义好,用来干一些事情的挂载点,常见的“挂载点”有: 1. Boot 大家应该很常见这个英文,是引导的意思。对于Linux来讲,一部分容量,用来“挂载”Boot,就是用于存储系统的引导文件 2. / 或者/ROOT 就一个符号,是Linux系统特有的,是“根目录”的意思。根目录,用来存储用户的一些基本配置文件,软件设置文件等等很多 3. home “家”的意思,在Linux系统里面,它是用来存储用户的程序,文件,文档等等所有资源。因此,进行“分区”操作的时候,它是要分的很大很大很大的。 4. SWAP 这个,是Linux和Windows最大的区别了。Windows没这个东西,只有Linux才有。其实它也不是一个“挂载点”,为了菜鸟们理解方便,我这里姑且把它当作一种挂载点。SWAP分区,是让“内存”临时存储文件的专用空间。 小知识:对于大部分常见的Linux核心的系统,上述的2,4.有它们2个“挂载点”,就够了。

LINUX安装系统如何分区及LINUX分区介绍

LINUX安装系统如何分区 为了安装L i n u x ,你必须为它准备硬盘空间。这个硬盘空间必须和你的计算机上安装的其他操作系统(如Wi n d o w s ,O S / 2 或着其他版本的L i n u x )所使用的硬盘空间分开。这项工作就是我们马上要进行的硬盘分区。 1. Linux 硬盘分区的基础知识 一个硬盘可以分割成不同的分区。访问每个分区就像访问不同的硬盘。每个分区甚至可 以有一个类型用来表明这个分区中信息是如何存储的。例如,D O S 、O S / 2 和L i n u x 使用不同的硬盘分区类型。你可以这样处理你的L i n u x 分区: 1) 可以将L i n u x 安装在一个或多个类型?quot;Linux Native "的硬盘分区,通常称为"L i n u x原始分区"。同时还需要一个类型为"Linux Swap "的分区,也叫做"L i n u x 交换分?。 2) Linux 对分区的最小要求是:一个"Linux Native "加一个"Linux Swap "分区。要特别注意的是,L i n u x 一定不可以安装在D O S / Wi n d o w s 的分区内! 3) 即使你将L i n u x 安装在一个专门的硬盘,或者一不安装其他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你仍需要为L i n u x 创建分区。相对而言,这种情况非常简单,因为不必为硬盘的其他分区操心。 对于网站建设者而言,我们推荐采用这种方法,你甚至可以不要D O S / Wi n d o w s ,因为在你的网站对外发布(供外界访问)的时候,你只能使用L i n u x 系统,而且,一般网站总是处于"发布"的状态,你将几乎没有机会运行你的D O S / Wi n d o w s 。 4) 对于一般用户,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将L i n u x 安装在已经含有其他操作系统的硬盘上。这种情况就有一点复杂,因为一个错误就可以毁了你现有的分区,更不用说它含有的数据! L i n u x 通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来标识硬盘分区,如果你习惯于使用类似"C 盘/ D 盘"来标识硬盘分区的话,可能会搞混。L i n u x 的命名设计比其他操作系统更灵活,能表达更多的信息。 归纳如下: 1) 分区名的前两个字母表明分区所在设备的类型。你将通常看到h d (指I D E 硬盘),或s d(指S C S I 硬盘)。 2) 第三个字母表明分区所在的设备号。例如:/ d e v / h a d (第一个I D E 硬盘)或/ d e v / s d b(第二个S C S I 硬盘)。 3) 最后的数字代表分区。前四个分区(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用数字1 到4 表示。逻辑分区

IBM_服务器阵列配置及安装系统

PXE网启安装法 这一次我采用了WEB BIOS来配置阵列,用光盘引导盘配置阵列虽然简单,但是如果想随心所欲的配置的,这一种方法比较好,可以配置成复合型阵列。 一.启动WebBIOS 启动WebBIOS有两种方法 1.配置有ServeRaid MR 5000阵列卡的服务器,在开机自检的过程中会有CTRL+H的提示。按下CTRL+H组合键后会出现阵列卡配置界面 2.开机按F1进入UEFI配置界面 选择System Settings->Adapters and UEFI Drivers,可以看到配置的阵列卡,按回车选中后,按1进入WebBIOS

二.配置RAID0,RAID1,RAID5 1.在WebBIOS中选择配置向导Configuration Wizard

2.选择New Configuration,选择后会清除现有阵列卡上的所有阵列信息;如果此时阵列卡上已经配置了其他阵列,此处请选择Add Configuration。 选择Yes确定

3.选择手动配置Manual Configuration 4.选择要配置在阵列中的硬盘,按Add to Array从左边的Drivers中选到右边的Driver Groups中,配置RAID1需要2块硬盘,配置RAID5至少需要3块硬盘。

5.选好硬盘后,选择Accept DG后点击Next 7.在左侧的ArrayWithFreeSpace中选中刚刚做好的Disk Groups按Add to SPAN添加到右侧的span中,然后选择Next

8.Virtual Disk配置界面,选好Virtual Disk参数后,点选Accept接受配置,最后选择Next。·RAID Level中可以选择要配置的RAID级别; ·右侧的Possible RAID Level中显示可能的RAID级别的磁盘容量,比如示例中三个73G 的硬盘配置raid0容量约为200G,而如果配置RAID5容量约为134G; ·Select size选项中可以修改Virtual Disk的容量,通常这个值设定为该磁盘组RAID级别的最大容量。注意单位选择G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