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课题组

栾川是豫西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山区县,近年来却以旅游业为突破点,在短短几年间,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级贫困县迅速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强县。它以旅游业为龙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性发展,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被传媒界概括为“栾川模式”。“栾川模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概念?在其称谓提出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呢?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调研组在广泛搜集和认真研读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栾川实地考察,深深感受到了栾川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所蕴含的经验和意义。

正是因为“栾川模式”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因此也才有进一步发掘和总结的必要。很显然,通过深入探讨“栾川模式”的强大效应、内涵演进,以及发展方向,不仅可以为旅游发展和旅游管理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而且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路的借鉴和工作的启示,从而也就具有了其理所当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进程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基本地貌为“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之前,栾川是河南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32万人口中有25万是农村人口,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以矿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虽然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与全国整体的发展和河南整体的发展仍然有较大的距离。尤其在1998年至2000年间,由于矿业的不景气,栾川经济走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甚至到了靠借贷为公务员和学校教师发工资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栾川结合着全国总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一边努力学习“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边考虑着栾川百姓的需要和栾川资源赋存的可能性,从第一要义、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多个层面去进一步思考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并最终确定了以旅游为突破口,走上了后来被誉为“栾川模式”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自2000年至今,栾川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转变;旅游业的影响由点到面,旅游产业链从短变长,从而带动了栾川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以下的相关资料可以作为栾川发展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证明:

——近年来栾川旅游业始终保持稳定、快速、健康的增长势

头。2005年栾川旅游接待达到389万人次,比2000年翻了4番,旅游总收入10.8亿元,是2000年的20倍。200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40.1万人次,门票总收入1.21亿,旅游总收入13.5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25%和29%。2007年1至6月份,栾川完成游客接待269.6万人次,门票收入8357.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22.8%和20.4%。

——栾川培育了一批知名的景区,正在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栾川已建成了15个具有一定档次的不同门类的旅游景区,包括鸡冠洞、龙峪湾和重渡沟三个4A级景区,以及道教圣地老君山、九龙山温泉度假区和洛阳伏牛山滑雪度假区等正在开始“更新换代”的旅游景区,形成了以老君山为代表的山水游,以龙峪湾为代表的森林游,以鸡冠洞为代表的溶洞游,以重渡沟为代表的农家游,以九龙山为代表的温泉游,以海明农耕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伏牛山滑雪度假区为代表的滑雪游和以抱犊寨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组成的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系列。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栾川现有各类旅游景区15个(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7个)。有旅游定点宾馆、饭店37家,农家宾馆750余家,总接待床位达到3.5万张;其中,中档以上饭店和家庭宾馆数量分别增加了4倍和120倍,总床位和标准床位数分别增长663%和400%。有旅行社12个,导游员325人。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45类190多个品种,建设旅游购物市场12个,特色街区3条。开发旅游娱乐项目23个。旅游直接

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9万人。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效益提升,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栾川县旅游总收入已达22.13亿元,在全省各县中排名第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税收达6700万元,相当于三年前(2003年)全县财政收入的总和,旅游税收占县财政的21.6%。目前,栾川GDP增幅、财政收入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财政收入绝对额、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项指标在洛阳市均位居第一(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绝对额、占GDP比重、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和占GDP比重4项指标,均首次位列河南省第一)。

——旅游业带动了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栾川县产业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栾川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巨大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7.5:50.1:32.4优化为2004年的17.8:40.3:41.9。栾川旅游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农副土特产品开发销售等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办农家宾馆,搞农家餐饮,销农副产品,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脱贫致富步伐。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大促进了农村居住环境、交通、卫生、精神文明等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重要变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栾川还把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终贯穿于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涌现出了一大批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个人。栾川县也先后

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全省经济发展环境五十优、全省最佳人居环境等5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三、“栾川模式”的提出与演进

(一)“栾川模式”的提出。

基于栾川2000年到2005年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总结栾川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一些研究者将其称之为“栾川模式”。

作为栾川旅游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征概括,2004年,就有研究者指出,“‘栾川模式’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发展经济的典型,是部门协力、群众参与办旅游的典型,同时也是一个市场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典型”。2005年3月,“栾川模式”旅游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栾川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肯定,与会者认为,“栾川模式”是栾川县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鲜活经验,是贫困山区依靠发展旅游业激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样板和典型;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闯出的一条特色之路。由此,“栾川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与传播。

(二)“栾川模式”的演进。

说到“模式”,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词典上说,模式,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使人可以照着做的

标准样式。这个定义,往往容易让人把“模式”理解为凝固的范式。其实,如果从各个学科的发展来理解,模式实际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用来解决特定背景下的某一问题的方案或最佳实践。因此,随着环境和事物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是在不断演进的。

栾川模式就是这样的与时俱进的模式。

经过不断的总结,现在栾川同志把关于“栾川模式”的经验,概括为这样四句话,即“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

现在的陈述与过去曾经有过的表述比起来,也许变化不大,但是它的内涵却实实在在地在与时俱进。

1、党政主导。

上面媒体所说的“政府主导”,如果结合着栾川的实情来说,应该是栾川人自己所说的“党政主导”。栾川模式得以成功,党政主导的作用的确是第一位的。栾川的实践证明,是否由党政主导,决定了执行力的高低;而执行力的高低,又决定了旅游资源和制度资源能否有效融合,互为支撑,从而保证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通常的政府主导旅游相比,党政主导旅游的执行力更强,协调也更为顺畅。它确立了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思路的权威性,问题获得解决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政策解释和执行的一致性。

在具体实践中,栾川已经实践的“党政主导”,主要表现为:

A、主导旅游规划。在旅游开发中,栾川县委、县政府始终

不渝地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为主”的原则,严格按照《栾川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三不准”: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论证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从而确保了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开发的有序进行。

B、主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至今,栾川县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修建了老君山、龙峪湾、重渡沟、倒回沟、滑雪场等25条共计310公里旅游公路,使栾川的对外旅游通道由以前的2条增至5条,初步形成了连接全省,远通陕、晋、鄂等周边省份的公路网络。为打造中原最佳旅游目的地,2004年9月至今,县里先后三期总投资达20亿元,实施了旅游县城建设工程,旅游县城的框架已由原来的4.2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0.2平方公里,使城区的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C、扶持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县里先后为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等景区创4A建设投入数百万元,拆迁居民户130多家,搬迁工厂2个,并支持3个景区完成了中心广场建设等美化、绿化、亮化的项目。2002年8月鸡冠洞、龙峪湾荣膺4A级旅游景区,2005年10月重渡沟景区申报4A成功,栾川成为当年全国拥有4A级景区最多的县份。

D、主导旅游业发展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县各职能部门围绕旅游强县目标,制定了旅游发展措施60多条,为旅游发展办实事150多项,真正形成了同心同德,共唱旅

游发展一台戏的良好氛围。

与时俱进,是发展的必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栾川的“党政主导”也对自己的历史有了新的超越。虽然党委、政府仍然在主导,但是主导方式正在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手段,实现栾川旅游从快速发展阶段向高位提升阶段转变。“主导”的宗旨一直没有改变,有所改变和补充的,是“主导”的思维理念,从而引导着栾川旅游实现新的“提升”。比如为适应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崇尚健康、追求身心愉悦的潮流,确立了栾川旅游“由‘卖山水产品’向‘卖健康理念’转变”;根据营销学原理,确立了“政府主打栾川旅游形象塑造,企业开拓客源市场”的促销分工机制,……也就是说,领导栾川旅游业的发展的“党政主导”,已经完成了从“既主导政策,又主导工作”向主抓“政策主导”的重要转变。

2、部门联动。

大家可能还记得这样的一个实例。那是2001年,栾川县委、县政府为了尽快扩大栾川旅游客源市场,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旅游宣传营销工程,动员全县47个县直单位和33个旅游企业共同参与栾川旅游促销,为此并制定了“经费自行解决,人员统一培训,方案详实可行,考核方法具体,奖罚严格分明”的整体工作方案,要求各单位必须有一名领导带队,组成18个工作组分赴省内18个地市开展工作。由于组织精心,措施过硬,促销活动果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在省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各地旅游

考察团、旅行社采线团、新闻记者采风团蜂涌而至。栾川旅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

而现在,栾川全县的县直单位也同样在大力支持栾川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在“联动”。但是,各自却更多体现为自己的职能范围内的努力工作。

比如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局在景区建立“卫生脸谱公示制度”、“食品进货台帐制度”,从而使卫生质量的管理和游客的监督更加经常化;为了保障居民和游客的人身安全,公安局进一步加强了交通、消防、社会治安的管理,在节假日就干脆放弃了休息;工商局深深懂得自己在市场准入、市场规范和保证公平交易中的作用,一方面作出努力以利企业获准开业的快速与顺畅,同时又注意监督和检查买卖的公平;质检局也围绕着旅游强县的目标做好监督与服务,诸如对旅游目的地索道、滑索、电梯的安检,对土特产品包装的规范,对农家乐标准的制定,以及指导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运用等等;发改委和招商局着力于推动城市的建设,并且努力对外引资;建设局的建设安排,更致力于栾川从工业城市向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休闲城的转变;交通局除了积极改善栾川的内外交通之外,还注意了公路建设与景区建设的相互配合;林业局也在洛栾快速路旁营造了观光林;文化局努力寻找突破口,营建栾川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其中还包括了栾川民间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培育栾川的文化产业;为了支持企业的发展,信用联社使用信贷方式为旅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农业银行除了

贷款之外,还利用自己的网罗系统上门为旅游企业服务,增添自动服务设备以便利旅游者;即使是新成立不久的市政局,为了适应建设旅游强县的需要,在认真执法的前提下,也主动选择了从“严管重罚”向“管理服务”的转化;……

也就是说,这种“部门联动”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地调整的,是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在不断地调整的。从旅游业初创时期的培育市场,到市场逐渐成熟时期的推动市场、适应市场。

3、市场化运作。

前面说到了“部门联动”与市场发展程度的关系,其实,“市场化运作”这一表述所反映的,也正是“党政主导”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而现在,由于我们常常还处于市场经济的不太完善阶段,所以我们的政府就负有培育市场经济,或者发挥政府的职能以使市场经济的规律更进一步得以发挥,从而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这,或者也可以称为“市场化引导”。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应该接受宏观调控的。

栾川在旅游发展初期,就十分注意了市场的开拓,尤其是在市场的促销方面。在现在,面对市场的新发展,面对市场运行诸多因素变化的时候,栾川的旅游营销自然也在相应地改变。只是在变与不变之间,他们选择的原则是:

——不变的营销力度与多变的营销方式;

——不变的市场运作机制与多变的运作手段;

——不变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多变的发展模式。

从上面的三个重要环节中,可以发现,今天的‘栾川模式’,已经增添了很多新的内涵。

其实,在对待产业的发展上,情况也是这样,比如此前为了发展栾川的旅游业,他们做得最有力的,就是“以资源招商”;而现在呢,却是积极以政策为引导,鼓励工业资本投向旅游产业,而且还取得了极大的实效。

4、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便是近年栾川致力于提升和深化“栾川模式”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回顾2005年的时候,栾川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还处在一个初始的阶段,那时,河南同志和栾川同志已经深深地认识到,要使对栾川经验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在实践中推动它的完善和发展。回顾近两年栾川旅游的新发展,可以说,“栾川模式”的基本经验,就在于它昭示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上产业化之路,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形成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机制,旅游的发展才会有持久

的活力,也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要真正提升旅游产业化的水平,就应该在产业化的认识上有一个新的提升:一是企业的观念,旅游的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要通过改制、重建,建立现代旅游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壮大旅游企业的实力。二是市场的观念,发展旅游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资源的开发要看市场,宣传促销要找市场,管理服务要赢得市场。三是产品的概念,要不断地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营销水平。四是产业链的观念,要以景点为依托,发展饮食、娱乐、购物等相关行业,拉长和优化整个旅游业的产业链,特别针对河南省旅游业目前购和娱两个薄弱环节,要高起点地规划建设一批专业购物市场,策划并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旅游娱乐节目。五是资本运作的观念,要从资本运作中筹集资金,拓宽旅游的融资和投入渠道,要注重吸引民间和境外的资金来开发建设。所以说,近年栾川的新发展,也正是对那时已经树立的这样的几个观念的实践。

如果将“栾川模式”的“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四句话,对应着栾川县这些年来的实际发展,那么它的演进的阶段性表述则是,从前五年的“政府主导,培育市场,部门联动,配套建设”转入了近三年的“政府主导,依托市场,深度协调,做强产业”。

应该说,“栾川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内容,比如“民

众参与,普遍受益”,“一业先导,带动百业”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同志们共同总结。

三、创建旅游强县的成功与对模式的讨论

(一)“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成功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努力,栾川“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努力,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07年11月,河南省“创建中国旅游强县”验收组进驻栾川对栾川的这一创建工作进行了验收。经过综合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抽样调查和随机检查,并认真与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强县》的试行标准对照,经反复研究,形成了验收组对检查标准、包括附加项目的9大项、166个评分点的具体意见。

栾川的成绩是:关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共有7个评分点,其中6个得了满分;关于旅游产业定位与政府主导机制共有18个评分点,其中17个得了满分;关于旅游产业综合功能共有11个评分点,其中10个得了满分;关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共有28个评分点,其中25个得了满分;关于旅游设施与服务功能共有30个评分点,其中25个得了满分;关于旅游市场管理与游客满意率共有19个评分点,其中16个得了满分;关于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和教育培训共有12个评分点,其中7个得了满分;关于旅游安全共有10个评分点,其中9个得了满分;关于附加项目共有31个评分点,其中17个得了满分。虽然其中仍然有一些有待

继续努力的地方,但是栾川的成绩仍然是十分突出而令人信服的。

验收组的意见认为,栾川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正是由于栾川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工作思想高度统一、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合力,从而提升了栾川县旅游目的地的品位,打造和完善了栾川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服务平台,营造了旅游的大环境,进一步丰富了栾川县旅游产业链条。

验收组还认为,栾川创建中国旅游强县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是由于栾川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干部群众共同认为:“创建”不单单是为了争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在于,“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创出旅游发展的新高度,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建设,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要发展栾川全县的经济。正是基于目标的正确,所以,栾川的这次“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活动,终于实现了原来所预期的使城市增值,使产业升级,使人气升高,使素质提升,使就业增长,使百姓致富的初衷。

(二)关于“栾川模式”的讨论

就像其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事物一样,“栾川模式”在学界、业界和管理层也引起了一些讨论。主要异议集中在有关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和政府部门是否“错位”或“越位”的问题。

如果按照一般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不宜越位或错位,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栾川曾经出现的做法,是发生在栾川旅游市场几乎并不存在的时候。自己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因为没有袖口还伸不出去,外面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还没有伸过来。这个偏远的山区县,是等待“看不见的手”慢慢出现,还是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拓自己的市场呢?栾川的做法是,一方面用自己的看得见的那只手为自己看不见的那只手剪开袖口,一方面又伸出自己看得见的那只手去牵引着外面的看不见的手进来。这是在并非一般时期产生的非常规办法。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也就不能不面对当时的现实。现在,在市场经济已经成长起来的时候,它便以自己独特的成绩完成了自己原来的历史使命。

四、“栾川模式”的具体启示

“栾川模式”使栾川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性发展,使栾川旅游业走上了一条既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在对待它时,我们不仅要认识和把握它不断变化、发展和充实的内涵,还要跳出这一模式,将其放到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审视、去学习、去借鉴,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推动效应。因此,它所带来的启示也是极为丰富的:

(一)对旅游业的真正重视

现在全国各省市县当中,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已为数不少。然而对旅游业真正重视的程度并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就能解决的。不少省市县对旅游业所宣称的重视程度和实际的重视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旅游业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正因为有的地方对旅游业没有真正重视,所以才缺少发展旅游的原动力。旅游主管部门在平行各部门中的地位和分量是旅游业有否被真正重视的试金石。一个没有相应地位和分量的旅游管理部门的地方,是不可能驾驭以强综合性为特征的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的。虽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抉择并不是处处都适用的,但是如果经过可行性研究认为可行,则需要真正与之相应的实际行动。

(二)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善于研究旅游、具备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领导集体

任何一项开创性事业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来推动。发展旅游也是如此。旅游是关联性强,不能完全模仿,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工作方法的事业。推动这样的工作迫切需要有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一任接着一任继续坚持推进的领导集体。1998年至2000年间,栾川矿业经济走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低谷,单一矿业经济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当时栾川决策层敲响了警钟。狠抓产业转型是当时县委、政府思考最多的问题,发展旅游再一次摆上了议事日程。从那时起,县领导开始认真研究旅游,学习旅游工作,把握旅游发展规律;四大班子带领景区负责人分两批到九

寨沟、张家界、武当山参观学习,借鉴人家的成功经验;又借全县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召开“旅游论坛”等方式,请旅游专家到栾川来为四大班子领导“洗脑”,……如此等等。栾川县领导集体对旅游的领导并没有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他们说了算、定了干、要干就干最好。正是凭着这种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才有了栾川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全面贯彻“旅游惠民,民众参与”的理念

在旅游业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旅游“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从理论上讲,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当地居民受益,是旅游科学已有的原理。然而从实践上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当地居民切实获益,当地居民也并非一定能够实质性地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地区的旅游业为外来资本控制,漏损问题严重,贫困地区和当地居民获益有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是在栾川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惠民,民众参与”的理念却得到了极好的落实。栾川始终把旅游业当成一个富民产业,在栾川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群众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和主要动力。重渡沟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重渡沟村东距洛阳市118公里,西距栾川县城50公里,总面积2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320户人家,1300余口人。旅游开发之前全村平均年收入不足500元,40%以上的村民吃粮靠政府救济,花钱靠挖药、卖菜、卖竹为主,是潭头镇的一个典型贫困

村。旅游业的发展,使重渡沟村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拥有农家宾馆328多家,有固定床位1.3万张,可同时接待高中低档万余名游客住宿就餐。2007年全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6.5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6000余万元,带动社会综合收入2.5亿元。不仅农民富了,而且“失学儿童没有了,光棍汉没有了,聚众赌博的不良陋习没有了,靠借贷生活的人没有了”。村民们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都有了新的飞跃。2007年重渡沟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卫生村”。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实地考察后,称“重渡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是农家宾馆的楷模,是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

栾川旅游是如何保障“旅游惠民、民众参与”的呢?这归功于栾川提倡全员参与旅游开发接待,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换,形成了导致经济改善的手段或机制。这包括:合理使用扶贫基金扶助示范,同时利用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等方式,解决了农户介入旅游的资金瓶颈和信用不足问题。同时景区为还当地农户提供生产技术、管理技能等有益的培训,甚至包括培训村民学跳竹竿舞、学唱竹字歌、自编竹字戏,以及按照不同文化层次,分级分批对村民进行现代礼仪礼节、旅游接待服务技能、普通话水准等业务培训,从而有力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合作与参与。

(四)注重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把青山绿水

传之久远,从来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我们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生态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栾川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相当出色的。

第一,打造和推广绿色旅游的整体品牌。为了顺应旅游发展崇尚健康、追求身心愉悦的潮流,充分发挥栾川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栾川及时地发掘和树立新的旅游发展理念,确立了“由‘卖山水产品’向‘卖健康理念’转变”,打造‘绿色栾川,健康乐园’品牌”这一基本原则。

栾川在县城的建设中,也同样深入贯彻了这一理念。栾川先后投资30多亿元,在《栾川县旅游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营造山水与文化、生态与健康相融的休闲健康旅游环境。在新的旅游县城规划中,栾川紧紧围绕“城即景、景即城”的基本思路,以伊河为轴线,全面对县城进行升级改造,建成2.5公里横贯县城中央的伊滨休闲公园、龙泉山公园、伊尹公园、栾川植物园、君山广场等绿地景观主题公园,使栾川县城的绿地面积占到县城规划面积的25%以上。

第二,注重资源开发方式。栾川的旅游开发,十分注重资源的开发方式,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多开发文化,少开发实体”,“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为主”,这些都是栾川在旅游开发中始终贯穿的原则。除了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聘

请专家编制《栾川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外,2000年年初,县委、县政府还曾针对部分己开放景区建设随意,或景区开发建设混乱的局面,及时研究下发了《关于加强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管理的规定》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旅游景区建设的若干规定》,并成立了“栾川县旅游开发评审委员会”,提出了没有规划不上项目,规划不通过论证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的决定。

(五)重视示范带动工程

打造旅游产业,需要整体推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工作前期抓好示范带动,就尤其重要了。栾川旅游讲究工作艺术,抓龙头、树典型、以点带面。开发景区首先抓鸡冠洞。鸡冠洞开发成功带动龙峪湾、老君山、重渡沟景区开发热潮。重渡沟的开发成功又促进了生态类景区的开发,又催生了养子沟、通天峡、倒回沟等一批景区。农家宾馆重渡沟又当示范,乡里拿出5万元扶贫资金扶持20家农户示范,一发不可收拾,带出了全县750户家庭宾馆,20000张床位的接待容量,使大批农民得以摆脱贫困。民营企业投入旅游,县内扶持养子沟,带动一批民营企业纷纷投入旅游业。对于酒店业,县里全力支持君山饭店上三星、创四星,为宾馆、酒店树立了榜样,培养了人才,带动全县饭店建设及管理整体水平提高。

为了吸引外地资金前来栾川,县内不惜投入巨资为伏牛山滑雪场配套,使这家北京人投资的企业顺利落户。宽松的环境使其他投资者看到了希望,又在栾川投资两条索道,3家四星饭店。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干部学习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倒计时 一、判断题(10 道) 1.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 正确 错误 2.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3.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正确 错误 4. 现代经济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一旦现有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地区发展,便会迅速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损害。() 正确 错误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6.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7.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正确 错误 8.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9.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正确 错误 10.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A. 利润 B. 雄心 C. 热诚 D. 专注 2.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A. 村 B. 县 C. 市 D. 省 3.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A. 科技落后 B. 体制性障碍 C. 市场过小 D. 需求不足 4.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B. 50万 C. 100万 D. 1000万 5.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A. 市场化 B. 高科技化 C. 城市化 D. 高素质化 6.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A. 培育高素质人才 B. 培育新品种植物 C. 发展高科技 D. 进行科学研究 7.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 B. 服务业 C. 纺织业 D. 工业 8.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A. 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向适宜创业居住的国际化社区转型 B. 从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主动参与转型 C. 从移植型向内生型经济区转型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2020上半年栾川县事业单位招聘《财务会计知识》试题及答案

2020上半年栾川县事业单位招聘《财务会计知识》试题及答案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以下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都强调的是:()。 A、保持职业敏感 B、接受后续教育 C、考取职业资格 D、全面关注风险 【答案】B 2、从数量上看,企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会有一定数额的()。 A、所有者权益 B、支出 C、负债 D、权益 【答案】D 【解析】“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源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反映占用情况,后者反映来源情况。两者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注意这里的“权益”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不要单纯理解为“所有者权益”。故选D。 3、审查应付账款时,可完全交给被审计单位办理的工作是()。 A、根据应付账款明细表核对总账 B、对选定的账户向债权人发询证函 C、检查、核对应付账款分类及过账 D、编制应付账款明细表 【答案】D 4、下列记账错误中,能通过试算平衡查出的是()。 A、重记某项经济业务

B、漏记某项经济业务 C、本期所有账户借方额与贷方发生额不相等 D、某项经济业务在账户记录中颠倒了记账方向 【答案】C 【解析】ABD三项的记账错误使借贷双方同时增减相同数额,不会影响到借贷双方平衡关系,不能通过试算平衡查出。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实现垄断利润的主要方式是()。 A、规定交易规则 B、制定垄断价格 C、垄断原料资源 D、垄断商品销售 【答案】B 【解析】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为获得垄断利润,凭借垄断地位,在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产品时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6、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通常称为()。 A、社会制度 B、生产模式 C、经济框架 D、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7、我国按课税对象分类,将税收分为()。 A、工商税收和关税 B、从价税和从理税 C、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D、直接税和间接税 【答案】C 【解析】税收按课税对象分类,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按计税依据分类,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分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征税机关分类,分为工商税收和关税。 8、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河南精神与“焦作现象”和“栾川模式”

河南精神与“焦作现象”和“栾川模式” 近年来河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高出全省GDP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以上,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旅游特别是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29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由7%上升到10%。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旅游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已经确立。其中,以“焦作模式”、“栾川模式”为代表的旅游发展模式已成为旅游业界的经典案例,引发学术界研究热潮。许多学者和会议多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锲而不舍的旅游市场开拓、迅猛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等要素,对河南文化和河南精神很少关注,实际上中原大地所特有的河南精神对河南旅游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最主要促进作用。我要探讨的就是由河南精神视角来看河南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何谓“河南精神”? 河南,古称中州,为天下之中,同时也是华夏文化之源。河南处于中国的腹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共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因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盖河南之传统精神,可以概括“中和坚韧”、“大新求真”、“以人为本” 中和以纳万物,“平正通达”为河南精神的特征之一,平正通达则近乎中,不偏不倚,能容济天下,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的优秀成分,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新石器时代,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有富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期间传入中原,融入到了中原文化之中。也有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的和谐共生精神,佛、道、儒三教合流于嵩山,都在中原大地上大放光彩。太极是中国先秦黄老思想的集中体现,源于中州,阴阳共生调和,天人自然之和是其思想特征。 坚强而韧性足,北宋的覆亡和宋室的南迁,文化经济中心转移使河南由盛及衰,丧失了往日的辉煌,中原地理形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据《明两京十三司战例分布表》记载,从先秦到元明,中原有记载的著名战争就有820起,诸如武王伐纣、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楚汉争霸、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岳飞抗金鏖战、李自成中原血战、蒋冯中原大战等等。历史上从春秋至建国,黄河共决口1590次,大的绝口高达26次,此外,干旱、蝗灾、盐碱地等天灾重生,但河南人民却始终不屈不饶,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生成了河南精神中贯穿始终的“坚”性、“韧”性。 大气而敢为先,河南历史上为王气所聚之地,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直大气有加。若凝大气,其行必成,人必有正果。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落的第一次融合,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陈胜揭竿而起,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农民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近代二七铁路大罢工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新者,求新求异。远在新时期时代,河南人民就创造出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都源于中原,东汉蔡伦在洛阳发明了造纸术‘北宋毕昇在开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在北宋初年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指南针在宋代大量用于航海。李约瑟也曾评价:“11-12世纪(宋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已达到了世界的顶峰”。而当时的中心就在河南。此外,中医技术也源于河南,南阳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温新建.建设山水型的城市环境[J ].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6).[2][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维,译.北 时代,风水文化也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学术,因此有针对性地在专业院校培养风水人才,为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从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让城市群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张睿智,聂炎.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J ].科教文汇,2008,(2).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 2012年第·1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6期 Ja n2012 [摘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文章就发展山西长治县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长治县;县域经济;意义;途径[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15-03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孟烈钢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接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治县围绕着“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推动了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分析(一)基本情况 长治县位于上党盆地的中心,长治县辖11个乡镇(即韩店镇、苏店镇、荫城镇、西火镇、八义镇、贾掌镇、南宋乡、西池乡、东和乡、郝家庄乡、北呈乡),2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人口32万,面积483平方公里。县内现有耕地36.56万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 县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达242平方公里,储量34亿吨以上,素有“煤乡”之称。工业有电力、燃料、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原煤年产达200万吨。太焦铁路和太原至大口干线公路穿越西部,中部有长治至陵川,长治至晋城二级公路和长治至晋城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比较发达。 长治县名胜古迹颇多,较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观、看寺正觉寺、南王庆龙泉寺、东呈古佛堂、八义法云寺、李坊洪福寺、原家庄的东泰山庙和八义瓷窑遗址等。 (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 调控政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旺市融城、兴工促农、科学跨越”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几年来,长治县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县域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4亿元,是2005年的3.4倍;财政总收入达到30.3亿元,是2005年的5倍,跃居全市第一,进入全省五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0元,两项民生指标位居全省前茅。煤矿企业技改扩能扎实推进;非煤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振东制药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紧实施,以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成功举办了天下都城隍祈福节暨第一届文化旅游节,开通了长治县“一日游”,旅游经济日趋活跃。长治县坚持以改革推动全局,以开放促进发展,机制体制活力迸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长治县更加注重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万个。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国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第一县;率先 15--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416765068.html,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作者:曹群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 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关于学习河南栾川旅游资源开发的考察报告

关于学习河南栾川旅游资源开发的考察报告关于赴焦作、栾川 学习旅游业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 市旅游考察组 6月10日至14日,我市旅游考察团一行11人在市政府副市长刘希运同志、市政协副主席刘玉荣同志带领下,赴河南省焦作市、洛阳市栾川县考察学习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考察团一行先后听取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经验介绍,并实地考察了焦作市云台山、栾川县鸡冠洞、养子沟等景区。这次考察活动筹划周密细致,组织领导得力,准备充分,目的明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全体考察团成员通过参观考察都深深地感到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启发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对做好滕州的旅游业信心倍增。现将这次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焦作市、栾川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邻黄河,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45万。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焦作市是韩愈、李商隐等历史名人的诞

生地或生活地,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竹林七贤”的隐居地。xx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7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前列。焦作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云台山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面积190平方公里,是集世界地质公园和六个国字号(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云台山景区xx年接待游客170万人次,门票收入1.03亿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门票收入2380万元。焦作山水已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认识。xx年3月31日,“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xx年1月8日,焦作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xx年 2月13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青龙峡五大景区共同被评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入选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行列,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被社会各界称为“焦作现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xx年9月12日,“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在人民 大会堂隆重举行。xx年2月17日,焦作旅游服务顺利通过国际评估,被评为“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距洛阳市148公里,全县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万。栾川独特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形成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

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

洛阳栾川导游词_导游词

洛阳栾川导游词 篇一:洛阳栾川导游词栾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嵩县毗邻,西与卢氏接壤,南与西峡抵足,北与洛宁摩肩,素有"洛阳后花园"和"洛阳南大门"的美誉。栾川县东西78.4千米,南北宽57.2千米,总面积2478平方千米,现辖14个乡镇,全县山多地少,有名的山头达1.2万个,人均耕地0.59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县城面积10.2平方千米。栾川县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科技先进县等56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栾川还是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和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是洛阳市下辖经济强县之一,也是洛阳市重点规划建设的卫星城市。 栾川是国家首批十七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并开创了叫响全国旅游界的"栾川模式"。拥有两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六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内尚属首例。 目境内拥有龙峪湾、重渡沟、养子沟、伏牛山滑雪场、抱犊寨等7个国家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十余级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初步形成了老君山山水游,龙峪湾森林游,鸡冠洞溶洞游,重渡沟农家游,养子沟休闲游,九龙山温泉游,伏牛山滑雪游、抱犊寨红色游组成的旅游景区群。境内旅游设施齐全:目前县城和旅游景区周边兴建有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有2家五A级旅游休闲酒店(还有2家正在兴建),三家四A级酒店,和众多星级旅游服务酒店。 1 / 10

交通设施四通八达:通往洛阳和周边各县快速通道畅通无阻,洛栾高速公路正在兴建,计20xx年底建成通车,经过栾川的其他两条高速公路也将在今年开工建设。 栾川旅游资源丰富。按国家制定的调查与评价体系,全国旅游资源分为8大类31个亚类155种基本类型,栾川有8大类26个亚类84种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100%、83.9%和54.2%。 栾川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1℃,年日照2103小时,年均降水量862.8毫米,无霜期198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青山、老林、险峰、峻岭、幽谷、飞瀑、蓝天、白云、奇石、溶洞、温泉、翠竹、小桥、流水、人家,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平均3万个/立方厘米,最高达6万个/立方厘米,被权威专家测定为中原空气最清洁的地方。 篇二:洛阳栾川导游词栾川县位于本省西部,伊河上游。属洛阳市。面积2185平方公里,人口30万,辖15个乡镇,214个行政村。伊河以南为伏牛山地,海拔1500米,高峰在大门扇哑,海拔2212米。老君山2192米,小河以北为熊耳山地,三条山脉纵贯全境。由于山系复杂,沟深且狭,溪流纵横,汇集成河。主要河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泉水分布很多。年平均气温12.1℃年平均降水量为946.7毫米,全年无霜期171天。 国内生产总值81364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18元。现有耕地17.7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等;森林2 / 10

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思考

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思考 纵观全球,园区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园区经济的一种类型和途径,在我国各地也呈日益蓬勃发展之势。跨入新世纪以来,望城县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到今年4月初,该县入园企业已达150余家,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火车头。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集中围绕县域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县域工业园为地方提供了最重要财源,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望城工业园区经过10年来的开发建设,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水、电、路、气、有线、互联网等配套设施完善,35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内六纵六横道路骨架已经拉开,引进落户企业150余家,近三年来园区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工业产值、财税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可用财力连年翻番。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40.2亿元,财税收入7.03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财税收入的47%,占全县财政收入半壁江山。 望城经开区实缴税金指标 单位:亿元 年份实缴税金总额增长率(%) 2007年 3.01 2008年 5.03 67.67 2009年7.03 39.76 由于县域工业园区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那么,在企业引进上就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首先考虑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设立中介机构和提供各种交流场所、交流机会,通过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望城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集群:食品医药产业集群,有色材料深加工及先进制造机械产业集群,印刷包装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产业群。园区的努力促进了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了全县产业的集结力、影响力,推动了全县工业化进程。同时,也为县域其它乡镇工业园提供了成功模式,促进了全县工业化共同发展。 望城园区产业聚集率指标 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产业聚集率(%)备注

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_调研报告.doc

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_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速度。 山区县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思想解放上的差距。例如在区部分乡镇,特别是深山区的乡镇,由于边远闭塞,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由此深受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这一先导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四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重点做好“四破四立”,即破除认为山区客观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发展的宏观观念;破除条块所有和部门利益的封闭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共求发展的开放观念。二是体制创新。要围绕加快发展突破制约山

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改革,大胆放开搞活;加快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机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利益和风险保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山区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三是科技创新。山区县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落后,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山区科技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技进步奠定雄厚基础。四是工作方式和用人制度创新。山区干部要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和解决山区经济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上,放在搞示范、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上;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过去用人问题上的旧框框,大胆选拔重用敢干、能干、实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干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 作为山区县,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而言,大的方面说,就是要大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目前湖南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主体经济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89个县市区,县域占居全省%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其GDP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此可见,振兴湖南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县域经济,而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是做大做强县城经济。一、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县城建设滞后县城的建设主要看县城的骨架是否拉开,城市的水电路讯设施是否完善,能否为城市的拓展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能否为工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这个方面看,在湖南省的89个县城中,只有浏阳、望城、耒阳等10余座县城是较好的,而大多数

县城,有的是县城的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拉开,有的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当多的社区仍像村庄一样,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没有消防通道,甚至街道路面还没有硬化。有的县城公共活动场所少,绿地少,不但不能满足县城居民生活需要,也影响县城形象,使得其缺乏对农民应有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部经济资源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了县城经济的发展。2.人口规模较少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县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县城的商贸服务业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才能得以发展,所以人口规模太少同样会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如衡阳市的七个县城中,只有耒阳县城人口达到了30万以上,衡阳县和常宁市两个县城人口突破了10万,祁东县城人口在9万左右,其他3个县城人口均在6万以下。一般来说,县城的人口规模在20万左右,才能支撑县城经济的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此可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