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

【高考题组】

高频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2014·重庆文综·T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选B。由材料可判断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但出现了南移的趋势;A、C、D的表述都是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这应该是在南宋实现的,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故选B。

2.(2013·海南单科·T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解析】选A。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3.(2013·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

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选B。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不符合史实,排除A。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4.(2013·海南单科·T8)图1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解析】选B。读图分析,图片上半部分是铁犁牛耕,下半部分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2013·安徽文综·T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选B。此阶段安徽农业没有领先全国,主要还是北方地区水平较高,A错误。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主要趋势是兴修水利工程的次数不断增加,体现出农业稳步发展的态势,B正确。C表述与材料关系不太

紧密,不能以安徽来扩展到长江流域,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错误。

高频点2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2013·天津文综·T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解析】选B。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A、C、D不符合题目要求。

2.(2013·北京文综·T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解析】选C。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但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才成立。故只有C最符合题意。

3.(2013·四川文综·T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解析】选C。A为汉代,与题干商代不符;B发生在元朝;D中《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

字典,主要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不能证明题干信息。C中甲骨文为商代的卜辞,时间吻合,“祭祀蚕神”说明统治者对纺织业的重视,故选C。

4.(2012·江苏单科·T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等主要手工业部门,如“攻木之工”,详细地记载了车的制作方法,“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等。这表明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2013·福建文综·T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根据试题材料信息,可以知道唐代工匠不可随意转行,并且政府严格规定了工匠技艺传授培养的对象和年限。再结合所学古代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控非常严厉这一事实,即可判断①④的说法有违材料和史实,只有B是符合题意的。

【模拟题组】

1.(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尚书》中说:“伊陟相大戊,毫有祥(指妖怪)桑谷共生于朝。”《史记·殷本纪》亦载:“帝太戊立,伊陟为相,毫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据此,有学者认为商代十分重视种桑养蚕,其理由是

( ) A.丝织技术的进步 B.帝相均参与农桑

C.桑树的大量种植

D.桑与谷相提并论

【解析】选D。材料中“桑谷共生于朝”体现的是种桑养蚕与五谷相提并论,说明当时十分重视桑蚕业。【拓展延伸】精耕细作与因地制宜的不同

二者是按照不同的标准确立的不同概念。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我国农业耕作因纬度、日照、积温、农业机械化程度、农耕农艺措施及技术水平不同,各地在制定农业区划、规划时针对地域特点作出不同的方案,在农业上称“因地制宜”。

2.(2015·驻马店模拟)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解析】选B。“有荒无救,有年无成”反映出中国古代多数农民家庭遇到灾荒后陷于贫困,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依赖很小,A错误;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体现出封闭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错误。

3.(2015·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亩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不是反映粮食在民间的价格,A错误;材料是把秦国粮食亩产与其他诸侯国相比较,不能说明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B错误;材料反映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是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兴建,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错误;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

【加固训练】(2015·皖南八校联考)《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来

C.南朝政府仍推行重农政策

D.重视兴修水利农业产量提高

【解析】选B。我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A错误;从材料“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故B正确;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故C错误;材料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并非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故D错误。

4.(2015·保定摸底)下表信息反映出( )

A.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越来越紧

B.政府专卖制度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

C.政府对工商业由官营向管理转变

D.政府专卖范围呈扩大趋势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可得知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渐松,故A项错误;B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等信息,可得知对于工商业的经营,政府主要是加强管理,故C项正确;由汉朝的盐铁专卖到明清只有盐专卖,可得知专卖范围在缩小,故D项错误。

【拓展延伸】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超过官营手工业的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5.(2015·湛江调研)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解析】选A。从题干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A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 错误;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故D错误。

6.(2015·南昌三校联考)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 )

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

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

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1302年”“江西行省”等信息可知,“支粗布(棉布)”的现象出现在元代,这与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的产量增多密切相关,故选D。A与材料无关。B、C也以D为前提,排除。

【加固训练】(2014·永州二模)“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

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

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解析】选C。从材料中“雪、弓、云、索、踏车”等词可知题干所指为纺织生产活动,且应该是棉纺织,从时间段“元”来看,应该不是民间手工工场,C正确。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模式、土地制度等方面归纳。第(2)题从政治、经济及思想方面分析归纳。第(3)题第一问据材料三归纳明朝矿冶业的特点;第二问从经济、政治等方面说明其受阻因素。

答案:(1)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②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③井田制

瓦解,土地私有。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特点: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 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 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f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考点3、知道 《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 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一一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 (即:庸)。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 )、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0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4.(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doc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知识梳理】 一、农业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运用, 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 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耦犁)。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演进根本原因:推动耕作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总结: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演变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2、确立:,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确立的过程: 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②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又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为了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无论

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私田主人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耕种地主土地的人转变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4、封建土地私有制特点: ①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 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般了解) 总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 (三).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联系: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期间,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形成原因:①、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②的确立。------生产关系的变革 3.地位: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特点:①以为生产生活单位,注重精耕细作(分散性); ②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5.评价: 积极性: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农业起源、耕作方式、经营模式、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8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 .生产效率的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 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 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C 2. (2018 ?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从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 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B; 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Co 答案:D 3. (2018 ?黑龙江省大庆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 (1 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古代农业及手工业》

2016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13《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含解析) 课时训练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3.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4.《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 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6.十字绣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下图中的十字绣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落后的原始农业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D.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7.2010年在安徽省蚌埠市发掘出双墩1号墓,出土随葬品2400余件(如图),据考古专家论证,该墓主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当时人们还不会烧制瓷器 B.当时冶金业特指青铜铸造 C.当时金属乐器铸造术先进 D.当时钟离国国君身份是大宗 8.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 ) A.年代久远B.存世量大 C.造型别致D.工艺高超 9.《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 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D.知识水平 10.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B.西汉 C.南北朝D.北宋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②商代青铜器繁 荣时期。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 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 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 (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 (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 (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明朝中后期,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6、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1)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2)六朝:出现草市; (3)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且夜市繁盛;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统考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人教版.doc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历史认知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1页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发明了犁壁,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并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实际上是奴隶社会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确立: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 (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①冶金业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 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选C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 项正确||。 3.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 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 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解析:选B根据“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 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 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高中历史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01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发达的古代农业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土地所有制:私有。 (2)基本生产单位:家庭。 (3)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 (4)特点:____⑤____。 (5)优点:具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 (6)缺点:规模小,脆弱,孤立。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概况 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经营特点:政府____①____;集中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 (2)重要成就 Ⅰ冶金业 铜、青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治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钢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汉时期采用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___②___。中国的冶铁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Ⅱ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有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___③___、珐琅瓷等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Ⅲ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有丝织品。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官营丝织业规模较大。唐朝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政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中国民间手工业的地位:自然经济的补充。 (2)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曾有发展;魏晋时期遭受摧残,隋唐得以恢复。唐朝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于农夫织妇之手。两宋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开始出现___④___。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广东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 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4.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6.(2016·临沂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知识梳理】 一、农业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 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 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②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又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为了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私田主人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耕种地主土地的人转变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4、封建土地私有制特点: ①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 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般了解)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总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 (三).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联系: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期间,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形成原因:① 、 技术的出现和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班级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 编号:02 1 专题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专题线索】 【主干问题提示】 3.手工业的成就、特点。 1、领先世界,广受赞誉,但没有实现重大突破。 2、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明中后期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人教版)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三、丝绸之路 ㈠.概念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㈡.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补充】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1、政治: (1)实力下降,陆路中断;(2)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比较: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5、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㈢、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㈢影响:1.促进了内地和边疆各族经济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1、农业的发展 【课程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梳理】

【难点分析】

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 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第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第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Word版含解析(202102070

第19 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1. (2019洛阳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 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2 . (2019河南八市测评)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A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没有科学可信性 C.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 源于农民的无知 3 . (2019肇庆一模)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 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 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C.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D.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4 . (2019皖南八校联考)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 计口卖余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镈(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5 . (2019洛阳一模)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 3 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 政府推行以土地税为主的赋税政策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夏朝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以及蚌铲、骨 铲、和木制耒、耜等。⑴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 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 力乎”。《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门)浍(kuai )致之川”, 《集解》注引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 中,如分布在上流及其支流、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齐家 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生产工具为石器、,挖土工具为、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 内蒙赤峰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 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二、西周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较省 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幵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39] 三、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幵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幵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整地农具有耒、耜、耰、铲、锸、锄、犁等,中耕农具有钱、等,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磨盘、杵臼等。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显然,耒耜是两种独立使用的整地农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米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 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易。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另I」。各地出土的商周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二十六)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作业时间:月日 1.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社会层次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手工业产品反映出丝织业的发展,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与其他贵族的差异,说明封建礼制对贵族丧葬的规范,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故C项正确;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强化了等级制,D项因果关系错误,故排除。 2.汉代盐铁官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由此可见,盐铁官营( )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盐铁官营。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可知,盐铁官营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正确;C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仅就盐铁官营一项体现不出汉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排除D项。 3.下图《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B.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