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习题及答案2

国际经济学习题及答案2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单个厂商从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中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或平均成本的下降属于( )。
A、规模经济 B、内部性经济
C、外部性经济 D、规模不经济

2、在存在规模经济时,国际价格可能不等于比较成本,其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 B、国际分工的不完全性
D、要素生产率的差异 D、要素报酬的差异

3、在国际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市场结构是( )。
A、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完全垄断 D、寡头垄断

4、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
A、Xi/(Xi+Mi) B、Mi/(Xi+Mi)
C、1-[(Xi-Mi)/(Xi+Mi)] D、1+[(Xi-Mi)/(Xi+Mi)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包括( )。
A、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差异 B、绝对优势
C、要素禀赋差异 D、市场的不完全性
E、规模经济

2、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有( )。
A、厂商供给的产品是同质的 B、市场上存在众多的厂商和消费者
C、长期内,厂商可以自由进出市场 D、厂商对价格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E、厂商供给差别产品

3、产品差别包括( )。
A、不同类型产品的差别 B、同一类型产品在品牌上的差别
C、同一类型产品在规格上的差别 D、同一类型产品在商标上的差别
E、同一类型产品在包装上的差别

三、判断题
1、内部规模经济即通常所言的规模报酬递增。
2、内部规模经济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
3、以外部性经济为基础形成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可以与要素禀赋毫不相干。
4、外部规模经济是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
5、在存在规模经济时,商品的国际价格可能不等于边际成本。
6、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贸易模式具有不确定性。
7、在寡头垄断情况下,厂商的决策是相互独立的。
8、发生于垄断竞争市场上的贸易模式是固定的。
9、产业内贸易指数为1时,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
10、产品差别即为不同类型产品的差别。
11、产业内贸易只可能发生在同质产品之间。

四、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
3、内部规模经济
4、垄断竞争
5、寡头垄断
6、产品差别
7、产业内贸易
8、产业内贸易指数

五、简答题
1、简述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2、试用图形说明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产业内贸易?为什么会出现产业内贸易?

六、论述题
1、使用图形说明生产要素的增长对一国贸易

的影响。
2、试说明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联系。
3、请论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实际说明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C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BCE 3、BC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四、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
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所有投入按既定的比例增加(生产规模扩大),所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或平均成本的降低(边际收益递增)。
2、外部规模经济
指单个厂商从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中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或平均成本的下降。
3、内部规模经济
指厂商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或平均成本的下降。
4、垄断竞争
指存在众多厂商和消费者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当代国际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市场结构。
5、寡头垄断
指存在少数厂商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每个厂商的供给量占市场的较大份额,具有价格影响力;各大厂商的决策通常互相影响。
6、产品差别
指同一产品在质量、包装、品牌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
7、产业内贸易
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又称双向贸易。
8、产业内贸易指数
用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其公式为IIT=1-(Xi-Mi/Xi+Mi),Xi-Mi 取绝对值,Xi、 Mi分别代表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组合的出口值和进口值。产业内贸易指数之值在0到1之间。当T=0时,则无产业内贸易;当T=1时,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
(1)联系:两者都是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以它们为基础形成的贸易模式均具有不确定性;
(2)区别: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或平均成本的下降。而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单个厂商从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中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或平均成本的下降。内部规模经济对应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外部规模经济对应的一般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2、答案提示:

当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产量增长比率大于要素投入增长比率。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如图所示,沿MN曲线由N移向M,曲线斜率越来越小,表明随着X产品产量的增加,X产品的机会成本减少。
为突出规模报酬递增对贸易的意义,假定A、B两国的要素禀赋、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完全相同。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重合,均在E点生产和消费,且两国商品价格同等于Pd,按照传统贸易理论,两国不存在互利贸易的基础。开放条件下,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A国在增加X产品产量的同时,其生产成本趋于降低,生产点从E移向M,直至在M点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同时以高效率产出的X对外进行交换。B国则同样可以借助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效率在N点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又因两国需求一致,故双方按照国际价格Pw(M和N的连线)进行交换,消费点移至代表更高福利水平的E1,A国用Q1M的X产品换取Q1E1的Y产品,B国用Q1’N的Y产品换取Q1E1的X产品,互利贸易得以展开。当贸易实现平衡时,Q1M=Q1E1,Q1’N=Q1E1。

3、答案提示
(1)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又称双向贸易。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同一产业既可能生产同质成品,也可能生产出异质产品,两种情况都会发生产业内贸易,这与经典贸易理论所讨论的不同产业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是有区别的。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具体情况:同质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
(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垄断竞争);消费者偏好。

六、论述题

1、答案提示:
(1)小国情形
Y
PM=PB=1
210 E” Ⅶ 120X、160Y(纯粹增长利益)

160 Z


80 E E’
70
B M
20
10 PB=l
0 70 120 130 270 X

小国出口偏向型要素增长:小国,进出口不会影响世界产品的相对价格,所以面临的贸易条件不变。生产是产生贸易的,消费也是产生贸易的,人均财富减少。
小国进口偏向型要素增长:进口品产量增加,出口品减少,增长后贸易减少,因为人口不变,人均财富增加,福利增加。

(2)大国情形
大国,进出口会影响世界产品的相对价格,所以面临的贸易条件改变。增长使本国贸易量增加,则贸易条件恶化;使本国贸易量减少,则贸易条件改善。出口偏向型增长时贸易条件恶化,进口偏向型增长时贸易条件改善。对于人均财富的改变。如果人均财富增加,则为正的财富效应;人均财富下降,为负的财富效应。
Y
PM=PB=1 纯粹增长利益
210 Ⅶ
100X、100Y(贸易条件恶化)
160 Ⅳ Z

100 T
80 E E’
70
B N
20 M PN =1/2
10 PB=l
0

70 100 130 240 270 X


2、答案提示:

罗默模型以阿罗的“干中学”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知识溢出模型。罗默假定代表性厂商的产出是该厂商的知识水平 ,其他有形投入 (例如物质资本和原始劳动等)和总知识存量 的函数: 。对于个别厂商的自身投入 和 而言,该生产函数表现出不变规模收益,满足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假定。
然而,如果将 考虑在内,则这一生产函数对于代表性厂商和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含义:代表性厂商将总知识水平 视为给定的变量,因此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但对整个经济(假定它由N个同质的厂商组成)而言,由于对于任何常数 有 ,因此生产函数 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在这里, 总知识水平 成为外部性的来源。此外,罗默还假定 的增长率取决于 水平和投资数额(产出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这样,罗默模型实际上同“干中学”模型一样,通过知识积累的“副产品”性质和知识存量的外部性得到了内生增长。
卢卡斯模型核心假定是: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们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比例的线性函数(这与纯粹的“干中学”模型有所不同),从而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每一经济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不考虑这部分影响),这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 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第一个假定在性质上基本介于外部性模型和R&D 模型之间外,卢卡斯模型与“干中学”模型和罗默模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3、答案提示:
(1)国家竞争优势的内涵
波特认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是企业,而不是国家。因此试图解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在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应是为什么异国会出现那些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研究:一方面是国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后天创造的物质环境、国家制度;另一方面,要研究企业和产业在具体环境中是如何制定并实施其竞争优势的。

(2)国家竞争优势的菱形体系
在《国际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著名的波特菱形体系理论,说明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4项基本因素。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论,即指波特的菱形体系理论,这个理论是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角度提出来的。












(a)要素条件:包括一国的天然禀赋与人为创造的高级要素,即一个国家将基本条件,如天然资源、教育、基础建设转换成特

殊优势的能力,后者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
(b)本国需求条件:包括本国的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
(c)相关支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d)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经贸理论、企业家才能等。
波特认为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由此而产生具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明星产业。

(3)对中国的启示
当代国际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价格机制与企业机制都起作用,因此,赢得国际竞争力,需要同时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而且,在当代强调获取竞争优势更有必要。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 )
A.幼稚工业理论 B.夕阳工业理论
C.国防论 D.资源禀赋论

2.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
A.保护幼稚工业 B.保护成熟工业
C.保护垄断工业 D.保护衰退工业

3.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 )。
A.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B.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
C.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D.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4.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自由化和新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出现了( )制度。
A.新重商主义 B.综合商社
C.地区经济一体化 D.管理贸易


二、多项选择题

1.支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观点有( )。
A.改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 B.国内市场扭曲
C.改善贸易条件 D.增加国内就业
E.反倾销

2.战后发达国家实行贸易自由化,表现为( )。
A.工业品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B.机械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贸易自由化
C.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超过机械设备的贸易自由化
D.实现经济一体化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
E.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管制

3.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
A.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B.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C.转向更系统化的贸易惯例制度
D.受到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E.组成货币集团,瓜分世界市场

三、判断题
1.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主张不仅保护幼稚产业,还要保护衰退产业。
2.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一定的倾销政策。别国的反倾销或报复行为可能会影响到该项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3.

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倾向于进行关税保护。

四、名词解释
1.幼稚产业
2.战略性贸易政策
3.进口替代战略
4.出口导向战略
5.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6.新贸易保护主义

五、简答题
1.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有哪些?
2.凯恩斯贸易保护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区别有哪些?
3.战后贸易自由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六、论述题
1.如果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收益矩阵为下表,则各国政府还有动力对本国厂商进行补贴吗?

空中客车公司
波音公司 不生产 生产X 生产Y
不生产 (0万,0万) (0万,100万) (0万,100万)
生产X (100万,0万) (-5万,-5万) (50万,50万)
生产Y (100万,0万) (50万,50万) (-5万,-5万)

2.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评价并举例说明现实中的使用。
3.试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形式及其优缺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BCD

三、判断题
1 × 2√ 3×

四、名词解释

1.幼稚产业
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为了实现潜在的优势而对该产业实行暂时性的保护是完全正当的,因为如果不提供保护,该产业的发展便难以继续,潜在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保护应该是暂时的,当该产业成长起来以后就应该撤除保护,实行自由贸易。

2.战略性贸易政策
政府所施加的,能够维持或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使市场竞争朝向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政策。

3.进口替代战略
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4.出口导向战略
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5.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

6.新贸易保护主义
不同于以关税为主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这种以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被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被保护的商品日益增多,从传统的产品、农产品扩展到了工业品和劳务产品;保护措施日渐多样化,非关税壁垒的广泛流行;保护措施日趋法律化、制度化;奖出限入政策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
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

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1)穆勒标准: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时候,如果政府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使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那么该产业就可以作为幼稚产业来加以扶植。
(2)巴斯塔布尔标准: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将来是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之后才能确定。如果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小于目前的保护成本,那么对该产业进行保护是得不偿失的。
(3)坎普标准:幼稚产业保护应以实现说保护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为前提,即如果某一产业将来在经过保护之后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则暂时性的保护是可以考虑的。
 
2.答案提示:
凯恩斯贸易保护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收支的顺差是不可以无限量地增加下去的,因为当贸易收支顺差过大时,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过多,从而使商品价格过高,影响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能力。
(2)贸易收支过度顺差还会使本国的利息率降低,进而引起资本外流,造成本国投资的减少。
(3)凯恩斯认为,政府干预、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这只是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才偶尔使用的手段。

3.答案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居绝对优势地位。为了营造一个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在美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相继实行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1)贸易自由化就是逐步削减各国的贸易障碍,实现贸易政策的中性化。各发达国家经过双边或多边谈判相互削减对进口商品的关税水平,各国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从1947年的40%左右,降到目前平均3%左右,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2)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不仅仅限于他们之间相互提供贸易便利,而且对发展中国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贸易便利。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普惠制待遇。

六、论述题
1.答案提示:
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纳什均衡有两个:(空中客车公司生产x,波音公司生产y)以及(空中客车公司生产y,波音公司生产x),在每种情况下,两个公司各得50万美元。
如果只有欧洲政府对空中客车公司的生产进行补贴(10万美元),此时纳什均衡不变,收益方面也只是空中客车公司多得10万美元,恰好为补贴额,所以政府的干预并没有实际效果。
如果两国政府都对各自公司进行补贴(10万美元),此时纳什均衡仍不变,收益方面两个公司各多得10万美

元。
可见,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政府都没有动力对本国厂商进行补贴。

2.答案提示: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论证了贸易保护的必要性,但是自提出伊始就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与批评。
 (a)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必须以利润转移部分超过补贴额或关税保护成本为先决条件。
 (b)战略性贸易政策行为视厂商的竞争行为类型而定。
 (c)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是以对手不采取行动为前提的。
 (d)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现实运用中还会受到多边规则的约束。
事实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合理性。虽然自由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但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下,单方面的贸易自由化只会损害本国的利益(因为存在利益转移),所以谁都不愿意单方面进行贸易自由化。但如果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使得大家采取统一行动,共同进行贸易自由化,那么各国福利都会改善。

(2)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三种: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保护本国进口以鼓励出口的政策。而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典型国家是日本,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
(a)日本一直是西方国家所指责的封闭市场、鼓励本国出口的典型国家。
自70年代起日本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鼓励其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及通讯电器业的发展。结果其相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不但减少了进口,还占领了美国等一些传统出口国的市场。
(b)美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4年美国专门提出了“国家贸易战略”,该方案提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对美国的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分别采取不同的出口战略;为保护本国市场,美国也不断引用其国际贸易修正案中的“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以公平贸易的名义迫使别国开放市场,并以反补贴、反倾销为理由,限制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总的来看,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政策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市场开放与公平贸易并重;二是强调出口的重要性。

3.答案提示: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形式主要有三种:
(1)初级外向的贸易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贸易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总的来说,一国出口产品集中在少数初级产品上是不利的,出口收入极易受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国内经济政治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二由于工业品主要依靠进口,发展中国家要受发达国家的控制,也影响了本国经济

的全面发展。
(2)进口替代的贸易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国内产品来代替主要的进口品,有意识地努力促进国内工业的成长与扩大。其目的是要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扶植新建的本国工业、减少外汇支出和改善国际收支。(需进一步说明)但这种贸易形式也带来一些严重问题,在保护政策下建立起来的工业往往成本高、效率低,资源分配也不够合理;保护措施还会使出口工业因竞争力弱或汇价不利而受到打击,影响工业的发展。
(3)出口替代的贸易形式。从实际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用出口替代贸易形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由单一经济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外汇储备增多,外债偿还能力也相对提高。但在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以及加强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的基础上实现的,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