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言之有据_与_言之成理_史学叙事与文学写作的同与异

_言之有据_与_言之成理_史学叙事与文学写作的同与异

_言之有据_与_言之成理_史学叙事与文学写作的同与异
_言之有据_与_言之成理_史学叙事与文学写作的同与异

历史学被人称之为实证科学,而文学却不能这么称呼。虽然这里所说的“实证”两字,还不能与自然科学相提并论,不能混淆为“实验”。①它无非要表明:历史学是一门讲究事实根据的学科。所谓“言之有据”,是历史学的座右铭,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不管现代或后现代的史学理论家如何质疑“事实”的真实性和“证据”的可靠性,“言之有据”仍然是历史学安身立命之本。下面一段历史叙述,始终贯彻着历史叙事要“言之有据”的基本原则: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此时西汉开国已有六七十年了,经过汉初以来的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到武帝当政时,人口增值,经济富庶,国家强盛。史书的描写是:“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阶段。然而,也是在这六七十年间,西汉社会积聚了多种矛盾: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繁盛之中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正所谓“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一位历史学者在阅读上段文字时,会不时地停下来考量文中的叙述是否“言之有据”。他首先要考量的是诸如“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之类的叙述是不是“言之有据”,这是特定时空点上的历史素材(下文简称“第一类素材”);再要考量的是有关武帝时代社会的富庶、社会的矛盾等叙述是否“言之有据”,这是有关特定时段、或特定空间内的历史素材(下文简称“第二类素材”),然后还要考量诸如

“言之有据”与“言之成理”:

史学叙事与文学写作的同与异

*

张耕华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元问题研究”项目(05JA77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耕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62)。

①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可充任历史认识验证的“试验田”,这是安克施密特的一个观点(参见陈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基本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243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认识也可以“实证”,但这毕竟与自然科学的“实证”不同。

[摘要]历史叙事首先得“言之有据”,然后还要“言之成理”。如果我们用这八个字去衡量、比较历史叙事与文学写作的异同,起先(言之有据)的差异是明显的,稍后(言之成理)便逐渐模糊了,与其说是“殊途同归”,毋宁说是“异曲同工”。

[关键词]证据上之异说理上之同文史之异同

〔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

03-0005-04

2009年第3期

·史学与文学关系研究·

融会与超越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一类叙述是否也是“言之有据”,这是没有时空限定的历史素材(下文简称“第三类素材”)。一般的历史叙述,未必像上段材料那样典型(即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三类历史素材),但历史叙述要做到“言之有据”则是相同的,即要求史学著书所涉及的这三类历史素材都能够获得史实上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这是没有疑义的。

文学写作也同样要使用这三类素材,只是它没有严格的“言之有据”之规定。然而,没有严格之规定,不等于可以“胡乱编造”、“言而无据”。与历史叙事相比,文学写作可以虚构这些素材,尤其是第一类素材,文学家常常是有意地隐去真人真事,免得读者对号入座。然而,一部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它也要做到第二、第三类素材的“言之有据”。换言之,文学作品仍然是以第二、第三类素材的真实性为衡量评说的标准。①一位小说家如果不能在第二、第三类叙事上达到一种真实性,就会受到读者严厉的批评。作家浩然的《艳阳天》,写一个合作社在麦收以前15天里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书中的“阶级敌人”痴狂嚣张,不但党内外相勾结,还与城里的右派相呼应,书中不仅有思想路线上的对峙,还杀人闹事。今天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人们要质疑的不是书中第一类素材的虚构(书中的主角萧长春自然是虚构的),而在于第二、第三类素材的“言之无据”。人们会问:浩然塑造的农村景象,是上世纪50年代现实社会的真实吗?中国整个农村的普遍幸福感,在那个时代存在过吗?如果这一些素材都是虚构,都“言之无据”,那么《艳阳天》所叙述的农村社会就是50年前的“镇坪华南虎”,浩然就是50年前拍假虎照的“周正龙”。②

在浩然去世后半年,一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也走完了他奇特而坎坷的一生。然而,与浩然的命运不同,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受到世人很高的评价,俄罗斯政府还授予他“俄罗斯联邦人文成就国家奖”,人们称他为“俄罗斯的良心”,因为他“看到了真实并写下了真实,因此其作品将永世长存”。[1]毫无疑问,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男男女女都是虚拟的,但他借助这些虚拟的素材,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俄罗斯。为什么小说家借助虚拟的素材也能达到叙述上的真实呢?关于小说叙述的真实性,哲学家金岳霖的《真小说的真实性》(1937年)一文(下简称“金文”)曾有专门的讨论。金文在引录了英国小说家沃尔夫的作品《黛洛维夫人》中的几个段落后,这么写道:

一个访问过伦敦,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去过英国花店,和英国人接触过的人,在阅读了上面引用的段落后,可能会回忆起他所经历的场面。至于他是否曾去过马尔贝丽花店,在伦敦逗留期间是否看到过任何紫丁香和飞燕草,是否曾遇到过皮姆小姐,这并没有什么关系。他所需要关心的一切只是他曾经经历过薄雾弥漫、清新爽人和姹紫嫣红的英国花店,曾经看到像皮姆小姐那样的年轻女子正在来回奔忙,曾经看到像黛洛维夫人那样的太太,……总而言之,视觉上看到的花较之气味上闻到的花香更形象。从上面摘录的段落,就能给有上述经历的人一种真实性的意义。如果他停下来想要打听“存在蝴蝶花”这样的陈述句是否是一个基于历史研究的真命题,那么他很容易受人嘲笑。[2](P376)

—诸如“紫丁香”、“蝴蝶花”、“皮姆小姐”、“黛洛维显然,小说叙述的真实性,不在于它具体描写的——

夫人”等素材是否“言之有据”,而在于由这些素材组成的完整的社会生活场景是否“言之有据”。后者如能“言之有据”,读者就能从中产生出真实感上的共鸣。

如果小说家运用虚拟的第一类素材也可以塑造出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场景,那么,人们就会疑问:历史学要保证三类素材都“言之有据”是否有些多余呢?从实际的情况看,历史叙述大体上能做到第一类

①文学作品的衡量评说,自有许多种标准,如写作技巧、文字运用等,但客观真实当是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

②参见夏榆:《浩然,或那个时代》(《南方周末》2008年2月28日);王军:《浩然就是五十年前的周正龙》(《南方周末》2008年3月6日)。

素材的“言之有据”,但在此基础上的第二、第三类素材却未必也能“言之有据”。我们可以推断,与索尔仁尼琴同时代的许多苏联历史学家所著的历史著作,并没有写出真实的俄罗斯。一般说来,史家的历史叙事,不会在第一类素材上随意虚构(当然,虚构伪造第一类材料的也总是存在),都力求保证第一类素材的“言之有据”。但是建筑在“言之有据”的第一类素材上的叙事,却未必必然地能在第二、第三类素材中给出一种真实感。中世纪史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充斥着有关人类的战争、瘟疫、饥馑、灾难等事实的叙述,这自然都是“言之有据”的,然而以此为基础给出的有关中世纪的历史叙事却无法让我们体会到历史的真实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撰述的“中国通史”,选取和网罗了中国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自然也都是“言之有据”,但由此构建起来的中国古代史,也难以让我们肯定它的真实性。换言之,历史撰述虽然讲究、遵循“言而有据”,但素材的真实性并不能保证它叙事上的真实性;小说写作虽然不必事事“言之有据”,但它却可以达到叙事上的真实性。

正如金文所说,文学作品要能使“一位去过伦敦,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去过英国花店,和英国人接触过的人”回忆起他曾有过的经历,当记忆中的经历与小说叙述的场景一致时,他就会产生一种真实感。只有这时候,作家的文字叙述与读者的生活经历打成了一片,作家的“言之有据”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小说的真实性才得以实现。然而,如果一位读者从未去过伦敦,既没有见过英国的花店,也没有接触过任何英国人,那么,他的经验不足以验证小说叙述的真实性,也无法体会小说的真实性。于是就会产生两种情形:要么是他全盘相信、接受小说的叙述,要么以他本人的其他经验来曲解它。如果作家所描述的社会场景是全盘虚构,那么读者只能像50年前对农村一无所知的青年学生一样,相信《艳阳天》所写的是真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著作的写作和阅读也存在同样的情形,而且较之于文学作品更加复杂。因为没有人能回到过去,去重新观察历史上的那个社会、去经历那时的生活,也不可能像去英国花店与英国人接触那样,回到过去看一看汉武帝、秦始皇。因此,借助已有的经验去体会历史著述的真实性,较之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体验领会更为困难,也更容易产生认知和理解上的错误和差异。

如果我们孤立地考量叙述及其素材是否“言之有据”,那么历史撰述与文学写作的异同还是明显的。但是,孤立的、未经组织的素材如同一堆砖瓦石块。如果我们把历史著作或文学作品比作高楼大厦,那么,如同砖瓦石块只有经过了我们的构建组合才能建成高楼大厦一样,一部完整的历史著述或文学作品,也离不开事实素材的联结组合。然而,经过联结组合的历史叙述,是否也同样可以用“言之有据”的要求来审视它呢?下文是有关辽朝“南北面官制”的两段叙述:

叙述一:辽朝的官制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管理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的政事,南面官管理汉人的事务。辽朝不仅官分南北,刑律也分番汉。番律实行于契丹和其他民族,汉律适用于汉人和原渤海人。

叙述二:辽朝的官制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管理宫帐、部落、属国的政务,南面官管理汉人州县、租赋、军马等政务。史称“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这两段叙述所使用的素材都是“言之有据”的,但选材、编排上的少许差异,就能体现出叙述主题的不同:后者的主旨是突出此项制度的适宜性,故选取了“因俗而治,得其宜也”的历史素材;前者旨在反映当时的民族压迫,故加入了“不仅官分南北,刑律也分番汉”的素材。两者都是“言之有据”,但选用何种素材,配合何种素材,组合成何种叙述秩序,全出于历史叙事者想要说明的“理”。历史叙事者在进行素材选取、编排组合的时候,不仅要遵守“言之有据”的规范,还要贯彻“言之成理”,即表达叙述者想要说明的一种道理。奥古斯丁《上帝之城》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人世间的罪孽证明了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不断斗争的历史,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斗争的历史。所以他集中了有关人类战争、瘟疫、饥馑、灾难等素材,与此“理”无关的材料,一概略而不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撰述的“中国通史”是要说明“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个道理,所以史家详细具体地叙述了大

小不等的农民起义,不能用来说明此“理”的,就略而不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专题研究,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形,只是局外人不易察觉罢了。如发表于1949年的《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①选取并详细介绍的史学家有郭沫若、李大钊、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而陈寅恪、吕思勉、钱穆、董作宾等人则一笔带过,傅斯年、陈垣等人则没有涉及。此种叙述的目的在于“以唯物史观的观点对于中国过去的文化加以清算”。一部1985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发展史》,除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外,陈寅恪(约683字)、陈垣(732字)、吕思勉(560字)等人是置于“资产阶级史学中的爱国和进步倾向”一节而略加论及的,傅斯年是在叙述抢救明清大库档案时出现的,胡适、陶希圣、蒋廷黼、钱穆等是用作“反动”的典型。这样的取材和编排目的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与种种资产阶级史学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这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主线,由此,中国的历史学走上了真正科学的轨道等等。

一般说来,为了说明某一个道理,历史叙事者大多是在素材的选择、联结组合、乃至主次轻重上做文章、下功夫,而不会冒风险去虚构第一类素材。因为虚构素材,“言之无据”,明显违反学科规范,最易遭人批评而且无可辩解。而在素材的选择、组合、编排以及主次轻重上做文章,他人则无法以是否“言之有据”来检证它。至于是否“言之成理”,那是“软指标”,大都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你的“理”不同于他的“理”,却又不能否定他的“理”。如有关西汉武帝朝的封禅、改历法等礼制建设等历史素材,刘修明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有“稽古礼文”一章,在专述了武帝朝设太学、搜图书、重视文化典籍、重视文化人才(如司马相如、枚皋、音乐家李延年、史学家司马迁)之后,再写历法的改革(原先的历法如何不适用,如何组织人员,修改历法,新历法如何成功)封禅等事例。所有这些归类于“稽古礼文”里的历史素材,都属于发展和繁荣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的文化事业,对于巩固皇权,在古代政治、文化史上都有重要意义,用来说明武帝朝如何“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选拔、培养封建王朝所急需的科学文化人才,从而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使西汉王朝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雄伟壮丽的高峰。”杨生民的《汉武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改历法是放在“文化、科技方面的贡献”一章里来叙述,封禅、改礼制则安置在“祭祀礼仪大典与方士、神仙”一章来写。而庄春波的《汉武帝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封禅、改礼制、改正朔等都安置在“神秘主义的发轫与转轨”一章来叙述。封禅、改历法等历史素材,应该安置在哪个位置上来写才算是“言之有据”,我们无法进行验证比较。不同版本的汉武帝故事,何者表达了我们可以认可接受的“理”呢?读者或许也有所意向,却拿不出是非正误的检验标准。

总之,就“言之有据”而言,历史叙事与文学写作有同也有异,且其同、其异都还是可以识别的;就“言之成理”而言,两者的同异就不那么容易区分了。历史叙事从真实素材出发,在“言之有据”的基础上,力求“言之成理”;文学写作从虚构素材出发,也以“言之成理”为悬鹄,也能达到“言之成理”的效果,岂不是殊途而同归,异曲而同工?当然,即便如此,史学还是史学,文学还是文学,两者不可能等同。如此讨论,无意把两者等同起来,只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彼此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子雨.两位作家战士的凋零[N].中华读书报,2008-09-17.

[2]真小说的真实性[A].道·自然与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杨向艳

①以下案例均采自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一文。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工作案例(教育叙事故事)

工作案例 我们的故事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转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老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我班有个学生叫任子俊。高一上学期前段时间,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按时交送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班级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期中测试各科竟然不及格。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奶奶,通过其奶奶的介绍,我才了解到:原来他的父母两年前离婚,父亲为维持生计去外地打工,不理家事。只有七十多岁的奶奶看着他。原先,这个孩子可听话了,只是最近两年才难管的。他奶奶由于年龄大,也管不住他。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

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乒乓球。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乒乓球,给他讲打乒乓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世界杯,乒超联赛”等,谈论王浩,马龙等乒乓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乒乓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找热水........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能达到及格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老师都觉得他懂事了由于纪律表现不断好起来,学习成绩也不断好起来了。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我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他交流讨论学习生活。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午休、晚休及自习课,他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生。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看着他上课如此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活动时间仍然与学习委员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看着他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笔墨,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 范文(一): 爱在心中——呵护梦想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十年前,我无怨无悔地选取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是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为了他们我甘愿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 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应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比我还高的孩子们,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我最后实现儿时梦想了,但是我能胜任吗 在我教书生涯的最初一段时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威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盼等老师讲授新资料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看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虽然我是80后,可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严肃的,让人敬畏。用心回味

过去的求学生涯,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我初中的女老师。她温文尔雅,不爱发怒,爱学生因此我很喜欢她。曾几何时,我是那样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潸然泪下。她不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吗为何我此刻要背道而驰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务必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务必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天,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盼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一)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赵忠义特别地好动,一次能够坚持坐一分钟就很不错了,不仅他自己没学什么东西还影响了别人,有时候真让人头痛。有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刚巧碰到音乐老师也在,她有些生气地说:“赵忠义,你真的是经不起表扬!”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多问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没多久,赵忠义“老毛病”又犯了,我也气愤地说:“赵忠义,难怪刚才音乐老师也说你经不起表扬!”谁知,他却大声地说:“你又没有表扬我!”我一震,这一句突如其来的无忌童言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赵忠义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想起来,平时我总觉得他调皮,的确很少表扬他。从今天这件小事看来他还是挺在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是啊,调皮的学生也是学生,和大家一样都希望得到赏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比其他小朋友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吧――因为调皮,平时挨的批评肯定不少。我以前忽视了这一点,于是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调整方式。 从那以后,在课堂上,只要看到他认真听讲或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就马上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毕竟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把坏习惯全部改掉是不现实的。所以遇到他上课又很不认真,小动作不断,对要掌握的知识模模糊糊的情况,我并不灰心,因为我知道这种学生是需要时间磨的,也需要很大的耐心。我坚信,只要坚持把赏识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能取得成功。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希望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家长,其他老师的配合,来慢慢地改造这个孩子,让他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会坚持。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二) 从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就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还真有些无可厚非,又非常无奈。怎么说呢?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平时还是很认真,上课不太会说小话开小差的,而且甚至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但他们在抄写生字词、听写生字词时却一定会在6—8个生字里面错2—5个;写练习册等作业时,他们有可能已经把学过的生字忘得差不多,即必须打开书来抄写,通过多次订正达到把作业完成。他们关键是很难把字写对,记住。 一年级期中考试是孩子们第一次正规考试,可这几个孩子的成绩的确让我们在家长会上很难面对、让家长难以面对。为此我想来想去,于是在家长会上我专门拿出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和家长一起分析了解孩子做题时的情况,知道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知道孩子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趁机也便分析了这几个孩子的试卷,其中一个叫薛万鹏的孩子思维能力不错,上课也能举手发言,且能答对。他有些文字答题写不出来,他全部用图画来答题,而且图画表达得全正确,可我们这毕竟是语文,那是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扣分,却也能证明他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加强字词的积累……这位家长听完我的分析后如释重负,让家长看到孩子还是有希望的…… 另有一个孩子也是字词写不出来,他叫黄泽东,他也是字词记不住,半学期来,简单的字和拼音都较难识别,可他上课还是很安静的,会举手,可就是站起来说不上话。面对这个孩子,我们老师也为他着急,他需要多读多记多认,先要想办法让他自己学会记住一些东西,他需要大人把他引进门……他想学,要学,这是很可贵的,我们老师和家长要鼓励他、帮助他、理解他、宽容他,我们要相信他说不定哪一天他会开窍的,家

教育叙事

教育二三事 悄然回首,登上讲台已有五个春秋。毕业后我接触到的第一批学生当下应该正在为迎接高考而竭力奋斗……或许,他们以后会演绎更多的故事……但,作为我的第一届学生,他们留给我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三年中,他们或天真、或叛逆、或淘气、或懂事……似乎每一刻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也正是与他们长期的接触和不断的“较量”,激发着我对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 小小举动令他“感激涕零” 我曾经以一个“好老师”的形象数次出现在一个学生的周记中、作文里、甚至期中考试的语文卷里。为此,我欣慰了好一阵儿。之后,从他的字里行间我得之,只因我曾经一个小小的举动和偶尔的嘘寒问暖,就令他如此感激。记得初一时的课间,我无意中看见孙启晨同学在和同学玩时不小心将手指划破,我随即将他叫进办公室,为其贴上抽屉里常备的创可贴,并叮嘱了几句。加上孙同学平时爱问问题,每次问罢,我出于一种老师对学生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的心理,会顺便“嘘寒问暖”几句。可就是这在我看来不经意的小小举动,为我在学生心里树立了一个“高大”的形象,也因此,在教师节那天,在孙同学送来的礼物里,我得到了比其他老师多出一块儿巧克力的“待遇”。 是啊,老师不仅仅是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一次不经意的举动就可换来如此“丰厚的回报”,那么试想,如果我们平日把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对学习、生活困扰的关注也当做工作的一部分,并长期的坚持下去,而不仅仅是出现问题时求助于班主任。我想,最终我们收获的也会不仅仅是心灵上的慰藉吧? 一次宽容,使他“念念不忘” 王豪是班里出了名的一份子。调皮、捣蛋、基础弱。更可气的是每一位老师在他的嘴里都有一个“不雅”的绰号。一堂历史课上,当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听讲的时候,他在后排的座位上“活跃”了起来。我一顿批评,他倒也安分了下来,但也只是低头摆弄着手里的圆珠笔。可谁知,当我让全班开始做练习,随堂巡视的时候,却发现他在一张白纸上画着什么,旁边似乎还写着与课堂无关的文字。愤怒之下,我迅速抓起那张纸,想看个究竟。可看到之后,愈加气愤:纸上画的“肖像”旁“注释”着我的名字。下面竟写着因刚刚在全班同学面前受批评而对我的“辱骂”与“不敬”之词,及“不雅绰号”等等。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我恨不得让他立刻写检查,在全班道歉;很不得立即叫来他的家长,进行一次深刻的谈判;恨不得立即告知学校,记过、处分。我被他推到了愤怒的边缘,是选择发火,还是.……我看着他,但此刻的他好像已没有了文字中的“嚣张”,头低的似乎要贴住课桌,像极了一个等待着被判决的犯人。全班其他同学此刻也因好奇而等待着,似乎像等待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一番剧烈的心里斗争后,我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内涵,要实现这一目的,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历史教学作为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一门特定的学科,其每章每节相对来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历史知识通过趣味性、通俗化的故事形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这会比单纯化的讲述和阅读,效果要好的多。基于此,教学中,我在尊重教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艺术润泽,使之形成许多有情趣、生动、感人的历史小故事,由教师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把它讲述出来,使学生在听、想、记等方面形成较强的自我接受力和感悟性,充分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实践说明,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接受记忆的知识会更牢固。 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巧设一些疑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在故事中寻求答案。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把本节的知识点汇聚成了“一个北京古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故事,以北京地区原始生态为背景,把北京猿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融入其中,向学生娓娓道出了一个北京猿人短暂40年的人生历程。配合

这个故事,设计了五个问题:①北京人会不会使用工具?使用怎样的工具?②北京人获取食物的途径有哪些?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吗?③北京人能否使用火?他们怎样取火?有什么影响?④你认为北京人的生活快乐吗?说说你的理由。⑤你认为北京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激发起了他们积极参和探讨的兴趣,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对于教材中学生已了解的知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表述,其中的问题也可以以学生为主进行提问,教师进行配合和引导。例:《三国鼎立》一课中,以学生熟知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个故事情节为主线,让学生根据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来讲述,穿插着对其中人物的分析等,来完成“三国鼎立”知识板块的学习。 课堂中,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不由自主的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的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的多。同时,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去获取知识,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堂学习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的设计和调控好这个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找好每个“故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防止由于“故事”过多的文学色彩和其本身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历史课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教育叙事故事案 例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范文(一): 爱在心中——呵护梦想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十年前,我无怨无悔地选取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是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为了他们我甘愿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 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应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比我还高的孩子们,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我最后实现儿时梦想了,但是我能胜任吗在我教书生涯的最初一段时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威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盼等老师讲授新资料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看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虽然我是80后,可我们的

老师大多是严肃的,让人敬畏。用心回味过去的求学生涯,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我初中的女老师。她温文尔雅,不爱发怒,爱学生因此我很喜欢她。曾几何时,我是那样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潸然泪下。她不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吗为何我此刻要背道而驰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务必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务必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天,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盼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3、维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5、叙述法 叙述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史实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叙述一般以叙事为主,所以也称为叙述式讲授。 6、描述法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逼真的历史场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在必要时还要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形象进行描述。其特征是生动、形象、逼真。 7、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8、图表示意教学法 简称图示法,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字母、数字、表格、符号等表示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9、谈话法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10、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12、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双边互动、学生多边交流及教学模式等的转化技能。教师用对学生不同刺激方式变化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 13、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向学生展示直接教具和示范实验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已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14、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技能就是指导入的技术、能力。 15、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利于下次教学的改进。 16、组织技能 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引导学习,严格纪律,保持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关节点,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高中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我从事教育事业已经十四年了。在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十四年我无怨无悔。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从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十四年的日日夜夜,我心中装的是学生。为了教好每一个学生,我十四年如一日认真备课,每学期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写出了详细的教案;认真上课,充分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作用,注重课堂教学,做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批改作业,从不放弃对每一处错误的更正,也不忘记对每一位学生微小进步的鼓励;认真辅导学生,通过补缺补差,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尽量做到不让一位学生掉队。 回顾昨天,我们由衷地高兴,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骄傲莫过于受到社会的尊重,而我们回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出色,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让自己自豪地融入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与学生和家长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与学生和谐相处,真正得到做老师的乐趣。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我觉得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很难。在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两个字:“爱”和“严”。 1、有一颗爱心,细心、耐心、诚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年,班上有两个单亲学生,都比较自卑,脾气特殊,容易犯错误。我从不在教室批评,总是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去开导。毕业时,他们都变得自信了,自强了。 2、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做班任时我制定严格的班级文明公约,在班宣读、张贴后,师生一起严格遵守。特别是许多家长比较惯孩子,还得经常做家长的工作。没有家长配合工作会事倍功半。 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客观规律,学习新课标,正确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个规律的核心便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靠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才能得到。身为班主任的我,在班级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理解学生,按自由选择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积极的发展。如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表现主题,能画的画,能讲的讲,能唱的唱,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恬静而紧张,宽松而热烈的气氛中认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 我用新课改的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以构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为目标。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从而使课堂有序地“活起来”。自觉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从而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我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努力学会倾听、学会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通过我的努力,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经常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将时刻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让更多的人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今天的社会处于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巅峰时期,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要跟得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没必要也不能让学生完全接受我们的观念,把学生改造成我们心目中的乖娃娃,那样的话,他们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恐怕哪方面也得不到最好的发展。所以,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如何去引导我们的学生,而不是去改变他们。我们不但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更主要的是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懂得感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一) 那一天是七月二日,这是我代课第三天。备了一上午课,我走进了十三班教室。这是我为十三班代的第一节课。听办公室老师说,十三班是一个不错的班级,基本上不需要强调纪律。我知道,虽然如此,但现在是期末复习收尾阶段,而今天又是下午课,同学们大多处于疲劳期,很容易呼呼睡大觉的。如果学生们打不起精神听课,复习得再全面也没用。这节课该怎么上呢 | 我想,可以给大家讲得生动一些。这样也许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正好,这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大纲,而我研究生正是读的中国近现代史,对于知识我比较有把握,而且,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上课”,我故意提高嗓音,“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的确,从同学们的“老师好”三个字中,我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倦怠。但我毕竟是一个新面孔,大多数学生还是盯着我看,等着我说话。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告诉大家已经下发的复习资料哪些是必须保存好的,哪些是重要的。这时,我看到几个同学已经半趴在书桌上了。 ( “好了,请趴下的同学做起来,时代在召唤你们”。一句话给大家都逗乐了。趴着的同学也重新坐了起来。正式复习开始了,我从鸦片战争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人趴下,我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讲到太平天国起义,没有人趴下,我从太平天国起义讲到洋务运动,还是没有人趴下。而且,我发现同学们都瞪着眼睛在听。我知道是我讲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我又从洋务运动讲到了甲午中日战争。

铃铃……,在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明显比上课时大许多。 ; “咱们班的课落了一节,如果大家愿意,我们第八节课补上好不好”,“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喊。第八节课我又给十三班补了一节课,同学们仍然是一直没一人趴下或睡觉。 ` 走出十三班教室,我感觉特别轻松,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也许是初为人师又得到学生认可的快乐,也许是为自己摸索出一种讲历史课的新形势而快乐。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案例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图书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面对当今中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中学生早恋问题,很多同行们采取的是“暴光法”、“对立法”,说实在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曾处理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后来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有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处理这样的事情,焦点不在性质对不对,而应在于让学生明白为时尚早,现在应将这份不成熟的“感情”埋在心里。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1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叙事 在教学本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浮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时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质疑,一面则以快速的思考应对,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

初中教育叙事故事篇一

初中教育叙事故事 初中教育叙事故事(一) 用真诚去感化,用爱心去引导 从事农村教育十余年,从**年开始担任班主任,期间有乐也有苦,有喜也有忧,有得也有失,可不是吗?现在农村的孩子有四大特点:一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娇气、金贵。二是在农村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寄托给他人,家庭教育跟不上。三是新闻媒体连篇报道学生因教师管理不当出现的案例,使班主任心有余悸。四是班主任管理方法、措施稍有不当,虽有良好愿望,甚费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显得无奈、无助,感觉心苦、心累。班主任累!这话一点不假:每天7点半到校,早自修、晨会、午会、午间管理、课间巡视、读书时间,还有学校的各项常规检查、比赛,加上自己的任课和学生的各种偶发事件处理,一天差不多九个小时,战战兢兢,不敢出一点差错。暮色降临,关好门窗,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常常是一进门就倒在沙发上,连话也不想说。班主任是幸福的!这话也是真的!每天早上站在教室门口,看到学生欢快地进校门,微笑着对我说:“老师早!”,心里总有莫名的感动。 一、真诚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领头雁,在学生

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而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工作,在工作中,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不断总结过去工作的得失,探研新的工作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素质是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灵魂的引路人、手术师、护花使者。班级管理“柔”和“刚”都必不可少,该“刚”则“刚”,因为我们必须维护校纪班规的尊严。该“柔”则“柔”,因为教育需要我们去感化心灵,触动灵魂,以境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记得2008年9月,我接手七年级班主任不到一个星期,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王磊与班里另外一个男生闹矛盾,却把怨恨强加在与他闹矛盾的男生的好朋友素芹身上,他与几个要好的朋友晚上下自习后对素芹施加威吓行为。据了解,王磊是个聪明、能干的学生,自从学会了上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时甚至一个星期不归家??当时我第一反应是“请家长”,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提高嗓子说:“说你家长的号??”等了半天没有反应,我抬头看他,他由刚才傲气的面孔变为了仇视的面孔,攥紧着拳头,我震撼了:一个不满12周岁的孩子竟然有这样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我知道他唯一怕的是爸爸给的皮肉之苦。沉默了几分钟,我开口了:“王磊,老师知道你现在知错了,也知道你很聪明,你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那时老师夸奖你,同学们好羡慕你呀!自从你六年级迷上网吧后不能自控,发展成这个样子。现在新的学年开始了,你长大一岁了,老师知道你会痛改前非,努力学习,重造自我,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听了我的话,他满脸泪水,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让奉献与快乐相伴 --我的教育故事 时光飞逝,我的从教生涯已有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里,学生带给我无限的欢乐,我热爱他们,感激他们,是他们让我体验到了我的职业的魅力!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十几年来,我始终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我凭着自己的热情,凭着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教育园地上挥洒汗水,勤奋耕耘,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彰显着党员甘于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 岁月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多年来在讲坛上不断地上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却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还记得在我儿子出生刚刚满月时,学校工作安排遇到了困难,就急急的把我召回到学校,充当了一个班级后妈的角色,这个班级在一个多月没有班主任,也没有代理班主任的管理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非常差,作业常常不能完成,学习状况一团糟,许多同学还常在班级里招惹事非,打架、早恋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接手后的月考中,语、数、外三科成绩均为学年倒第一,特别是数学成绩,全班26人中, 35-7分的人数有17人,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这样差的学生怎么教啊更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我的排斥,学生公开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我们原来的班主任回来。回到家里,学生的话,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成绩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的头

脑中浮现,望着襁褓中的儿子,内心有些酸楚和纠结。我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在内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明天一定找领导谈谈,趁早放弃这个烂摊子。就在正在这时,电视里传出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西天取经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业绩……”听到这句歌词,我的内心为之一振,是啊,如果事情容易,学校还需要我干什么我必须坚持干下去!相信一切都会改变的! 从此,我每天起早贪黑和学生泡在一起,把全部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教学上。周末和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义务补课和四处家访。一个学期下来,所有的学生家里都跑遍了。班上有四名双差生号称“四大天王”,他们精力旺盛,从早到晚不是一起去打别的同学就是相互斗殴。“四大天王”之首陈志鹏在读小学一年级时父亲蹲监狱,母亲改嫁。孩子从此沾染上打架、偷盗、逃学、不做作业等很多恶习。为了挽救他,我几乎每天都要找他谈心,有了点进步就在班上公开表扬。但他常常是头天受表扬,第二天又犯事,但我并不放弃,仍坚持耐心细致的做他的思想工作。这样的“反复抓、抓反复”一直持续。最后孩子能够完成作业了,各方面都有了惊人的表现。班级里的刘海龙,父亲典型的家暴症,他有一次为保护母亲用啤酒瓶子将自己的父亲打的头破血流,还告诉父亲下次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畸形的家庭造就啦一个可怜的孩子,他养成啦沉迷网吧,逃学,甚至夜不归宿的坏习惯,闹得家里人都恨他。一天,凌晨一点多钟,孩子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已经两天没有回家啦,于是我和家长找遍了大大小小十几家网吧,终于把他带回了家。第二天,又语重心长的从正反两方面开导他,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他含着泪说:“老师,你放心,我以后

最新教育叙事:陈立富老师关于教育事件案例

陈立富老师关于教育事件案例 (获一等奖)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陈立富 课堂上学生不举手,教师就可以不提问了吗? 一、背景 2007学年上学期,政史地组布置每位教师至少要开一节校级公开课,然后进行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以聚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我是2007年12月11日上午第二节在初一(7)上的初一历史教材(上册)第23课《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虽说是“明清”,实际上主要是明朝的内容,清朝的内容只有教材138页的“军机处”一目。考虑到内容太多,我把“军机处”一目留作下一节内容,本节课全讲明朝的内容(在区里教研会议上,教研员已作了说明:教材上一节课的内容往往一节课上不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自行调整,尽可能科学),以便争取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关键教育事件的产生 1课前准备: 第一步,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挖掘;再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精选资料;再写出教案草稿,又请同组的组长王琴老师、王碧玮老师、历史高级教师姚生芳老师进行指导修改,我再修改、定稿、打印。 第二步,我根据教材内容做出了课件,王琴、王碧玮二位老师一面教我设计课件,一面帮我提高精选资料的技术。姚生芳、徐惠华二老师也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再由姚生芳、徐惠华老师直接主持修改课件,对文字进行压缩,对图片进行调整布局。结果,文字减少了3/4,图片减少了两幅;我又进行多次演练,作适当的调整。课件算是定下来了。 我在初一(4)、(5)、(8)进行了预备上课,王琴、姚生芳、茅学秀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听课,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我又全面地修改教案,把每个环节要导入的话、要举的每一个例子都定下来,并写下来;再根据教案修改课件,调整讲述顺序。至此,开课前的准备工作才算结束。我自以为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了。 2 问题的产生 在开课时,全组老师都来听课,很像搞一个重大的活动,给我了极大的鼓励。我要尽力表现自己,本着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提问,课件的辅助,启发学生思考,再回答问题,尽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