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谭力文

【内容提要】在回顾人类管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基础上,梳理了人们对管理活动描述、分析以及由此而提出的定义和基本理论。认为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以视同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构建它的基本条件有二:①充分注意管理理论的社会科学特征,以此为基础,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了解人类群聚建立组织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②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了解管理学经典专著中对人类管理活动的描述、抽象、总结以及分析和论证过程。

【关键词】管理学/普适性/构建

2008年暑期在杭州与同行一起探讨管理学课程的相关问题时,再次发现有关管理学课程的理解可谓多多,有关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此时不禁想起《管理学报》在2007年发起的《试问管理学》[1](简称《试问》)的学术探讨活动,再一次感受到《管理学报》在全国学术界发起研究和讨论有关如何界定管理学,如何开展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本文中,笔者谈谈自己对如何界定管理学问题的一些看法,并试图回答《试问》一文中的主要命题“究竟有没有普适性的管理学”及文中的部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提出“构建普适性管理学”的问题一定会引起许多的歧义和争辩,因为“普适”二字就往往会被人们理解为“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甚至“一成不变”。相比之下,用“一般”对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论进行描述可能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考虑到《管理学报》的设问,考虑到中国管理学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笔者认为,经过人们一个世纪以来的探索,在管理领域,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用来科学地阐释管理活动内在规

律和基本特征的理论已经形成,所以用“普适”来进行描述并无大错,也体现出对问题本源进行探索的渴望和勇气。

1 有关管理学的歧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正如《试问》一文所提出的诸多表象显示出管理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颇多。其中最明显的是,这些问题使得管理学很难按照一般学科的规律对其进行规范的界定和科学的梳理,也让管理学既像一门科学(学科),又似乎游离在科学大门之外,形成科学、艺术和实践混杂的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笔者认为,问起究竟,管理学科复杂与混沌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管理理论的研究者(也应包括一些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多角度、多视野的问题,甚至不乏一些随意,从而造成了这种其他学科不多见的自乱阵脚现象。具体而言,源自4个方面: (1)来自于对其核心概念“管理”理解的诸多歧义何谓管理,这本应该是管理学研究者必须首先进行科学界定和回答的问题,但是,由于对管理这一关键概念定义的多样、混乱和随意,几乎任何编写管理学教材的作者都有自我的定义。权威人士的定义也多种多样。试举几例如下: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泰勒);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通过或与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是在这样组织的团体中创造环境的艺术,是在组织中能够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组织目标的艺术,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消除障碍的艺术,是在有效地达到目标时获取最优效率的艺术(孔茨);管理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其成就是以管理结果来衡量的,而不是学术奖励(德鲁克);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罗宾斯)。虽然在以上的诸多定义中可以发现一些管理定义的共同点,但任何人只要面对语

意如此不同,甚至内涵也存在较大差异的定义,只能感受到管理学科的不科学和不严谨,而很难得出其他结论。

(2)来自于涉及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和流派当今管理理论涉及的研究对象就有企业、政府、军队、学校和医院等性质差异极大的各类社会组织,不同的组织在管理的核心理念、思想以及依据的管理原则存在巨大差异,也就形成了研究不同对象的管理理论。与此同时,就是在管理理论的核心部分——管理学之中,也存在着依据不同理论基础构建起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基础大致有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数学和系统论等,因此也就出现了依据不同理论基础而出现的、被孔茨描述为“管理丛林”的流派现象。众所周知,面对这样的丛林现象,孔茨是既出于无奈,也深感不满,更提出了他如何实现管理理论归一的希望。但是,面对不同性质的组织观察研究的结果,面对依据不同理论基础对管理活动(工作)研究的理论差异,面对应该是研究同一问题,但生长在不同“理论土壤”上的丛林大树,众多的研究人员,除了感叹和无奈之外,可能更多的是思考游离在这丛林之中的生存之道,而没有更多地去研究和探讨这种丛林现象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

(3)来自于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自身的模糊管理学应该包含什么内容?管理学范畴的边界在哪里?这可能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如管理学是否应包含涉及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与这种模糊体系有联系的就是人们一般不去注意区分管理学与企业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理论之间的界限。例如,在日常的研究中,不少文章没有将管理学与上述的种种理论进行严格的区分,在一些常见的管理学文献选读本中,一些编著者就将涉及上述诸多管理领域研究者的文章编辑在一起供人阅读。更有甚者,面对管理学科似乎存在的混沌与复杂现象,

干脆将混沌理论与复杂科学理论作为阐释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使得人们在研究与学习管理学时不仅更为“混沌”与“复杂”,也在这样的不经意中走得更远了。

(4)来自于中国管理学界发展的特殊经历众所周知,中国管理学科大规模的振兴与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看,此时的管理理论正走进“管理丛林”时代,显现了学派林立、繁纷复杂的学术现象。在理论基础上并未做好准备的中国学者也就很快出现了在丛林中徘徊,难以辨别主流学术方向的现象。中国管理学术界另一特殊的现象是“讨论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也许不能脱离中国管理学院的过去和现在。中国的管理学院从历史渊源和学术传统考查,基本上可以分为3类:①源于原计划经济时期的财经院校传统的;②源于工科院校传统的;③源于经济学传统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不同的学术传统为今天的管理学院分别留下了各自深深的烙印,至今影响着这些管理学院的发展路径,成为这些管理学院具备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劣势的根源。从劣势方面考虑,一些管理学院,包括一些著名的管理学院至今还没有跳出各自过去的‘影子’,给自己找到确切的定位,以至于影响到今后的发展。”[2]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管理学界的“三大主力军”的学术现象并未在20多年的时间内消除学术的“壁垒”[3],反而因传宗接代的学术特点与各个管理学院所处校园特有文化的影响,呈现学术藩篱逐渐高密的现象。中国管理学界的发展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几乎同步,“热闹”的市场与“严酷”的学术考评体系,使得相当多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难以在自己的面前摆放一张平静的书桌,进行深思熟虑的研究和认真的思考。孔茨[3]对管理理论特有的“丛林”现象的诸多原因已经进行过深刻的分析,但这些原因在中国管理学术界可能更为严重和复杂。

2 管理的本质及管理学的构架

学科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也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抽象、描述与界定,因而对一个事物的定义首先应该对这个事物的本质现象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描述。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所描述的管理活动属于人类最为基本的社会活动,管理学能否对其本质和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呢?这应该是管理学的研究者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管理活动基本上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应归结于人类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凶险的内外势力,为维护自我生存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群聚”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人类早就有充分的认识。马克思[4]认为:“一般来说,人们不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共同劳动。他们集结在一起就是他们进行协作的条件。”巴纳德[5]也曾对这种现象进行过简单的解释:“协作存在的理由就是克服个人能力的限制”。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其《王制》篇中精辟地解释到,人能“群”是人们“最为天下贵”的基本原因。并例举解释到,人的力量不如牛,行走不如牛,但牛马能为人们所用的原因就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协作而产生的“群”应该就是管理理论中称谓的组织。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人类为其群聚构建的各类组织,无论是强大的国家,还是成功的企业,它们多有其寿命,且寿命之短,一般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制度设计、度量衡和文字统一等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秦朝,其统一中国后政权维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5年;强盛的汉朝与唐朝,分别也只生存了426年和289年。谈到企业,其寿命之短,更是令人惊讶。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

命为40~42年,1 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6]。对完全处于竞争状态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虽估计不甚精确,但“有研究表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5年”[7]。对于人类组织短命的这一奇特现象,诸多管理学家早已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恰当的解释。巴纳德[5]指出:“在我们的西方文明中,只有一个正式组织——罗马天主教会——存在了很长时间。有少数大学、极少数的民族政府或正式组织起来的国家,超过了200年,有些市政当局稍微长寿一些,但其他法人组织很少有超过100年历史的。在人类的历史中,显著的事实是协调的失败,协作的失败,组织的失败,组织的解体、崩坏和破坏。”他还进一步指出:“在正式组织中,或由正式组织进行的成功的协作是非正常的,而不是正常的。目前所看到的是在无数的失败者之后剩下来的成功者。那些短命的组织能引起持久注意的只是例外,而不是常例,这样说可能是正确的,现代文明的特点是存在着在各个时期产生而至今仍存在着的大量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某个时期出现过的某个组织可能长期存在,或今后会长期存在下去。”德鲁克[8]也曾经十分简明地指出:“显然,公司是人为建立的机构,因而它不可能长盛不衰。对一个人为建立的机构而言,即使是维持50年或一个世纪的短暂时光也谈何容易,因此,天主教意味深长地指出,它的缔造者是上帝而不是人类。”在这里,巴纳德与德鲁克都有相同的看法,即把人类组建的组织所出现的短命现象归结为人们自身的问题。这样的看法在荀子的《王制》中体现得更加直白:荀子将人群的成功之道归结于必需的“义”与“分”,若人们建立的群体(组织)失去了“义”与“分”,则必将走向衰败和灭亡。

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实现“义”与“分”的目标来维系组织的发展,避免与

组织成立初期愿望相违背的短命现象呢?这就应该与人类为了维系组织正常运行的一类特殊活动——管理活动相联系了。马克思[9]对于这种人类特有的活动进行过十分精确的描述:“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虽然马克思在这段名言中没有提及“管理”个字眼,但却十分清晰地描述了人们基于群聚活动建立具有共同目标的组织之后,就必然出现需要指挥的工作来协调人们的活动。而且这是一种新的社会职能,它不同于这个群体活动中每个人所干的具体工作(乐手的工作),即一般职能,而是一种以协调个人活动(指挥的工作)以取得总体目标的社会职能。显然,这应该就是人们现在已经十分容易理解的管理活动(或工作)了。在这里,马克思十分简明地讲述了这种协调活动的基本特性:①它产生于人类的“共同活动”;②它的本质是“协调个人的活动”;③它的特征是有别于个人活动的“总体的运动”。德鲁克[10]对将管理工作视为乐队指挥的描述做过适当的修正,他认为交响乐指挥家只负责诠释作品,而管理者既要扮演作曲家,也要充当指挥家。虽然在诸多的管理学著作中对管理活动进行如此形象和细腻的描述并不多见,但对管理活动的特点和内涵的基本描述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如管理学概念与理论架构的奠基人法约尔[11]认为,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成6组: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前五组活动我们很熟悉,几句话就足以区分各组的范畴,而管理活动需要更多的说明和解释。”“管理职能只是作为社会组织的手段和工具,其他职能涉及原料和机器,而管理职能只是对人起作用”。德鲁克[12]也曾谈到:“管理的历史与发展演变——包括其成功的方面与存在的

问题——告诉我们,管理最初只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上,具体来说就是:①管理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其任务是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集体效益。②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③每一个企业都有责任坚定不移地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与统一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这种责任,企业将会成为一盘散沙,也谈不上存在企业。……一个管理者只有能够理解这些原则与功能,才能成为一个不断获取成功,成绩斐然的管理者。”巴纳德[5]则对管理人员维系组织的基本原理说得更为清晰:“协作的存续取决于以下两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过程:①同整个协作体系和环境的关系有关的过程;②同满足个人需要的成果的创造和分配有关的过程。协作的不稳定和失败是由于以上两种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的缺陷或两种过程结合起来的缺陷。经理人员的职能在于有效地适应这个过程”。虽然这些描述都是理论性的描述,甚至是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抽象,但到此,应该说,借用这些大师们的阐述,完成了对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社会活动——管理活动——产生的基本原因与特征的解释。

依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我们是可以得到具有普适性特征的管理理论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在对人类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归纳和抽象的同时,对由此而产生的管理学的内涵进行界定。据此,管理学的基本内容与特征应该是:①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群聚(即组织)以后所形成的一类特有的和维护人类组织社会活动正常开展的理论;②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中人类自身的问题;③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解决组织的协调配合,以提高组织的效果和效率;

④管理学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组织发展与环境匹配以及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的问题。

3 普适性管理学的构建

依据以上的分析,如何进行具有普适性特征管理学的构建呢?笔者认为,管理学的构建必须围绕着其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研究特色进行研究与分析。

3.1 管理的概念

管理概念的过多和混乱是造成管理学界自乱阵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经过前面的分析与论证,管理概念的内涵应该十分明确了,即无论如何定义管理的概念,依据管理工作的基本特性,管理的概念中应该而且必须包含人、组织、目标和协调这4个关键词。因为管理工作是管理者对组织成员开展的一类社会活动,即人对人的工作。管理活动是人类群聚后产生的一类活动,它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以达到提高组织效果(获取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和效率(获取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目的的社会活动(所谓协调,在不同的组织中有不同的方法,如宗教组织依靠的是宗教的教义与成员的虔诚,军队依靠的是等级纪律与权力结构,而企业作为一个依靠市场竞争生存的经济组织,它的协调机理和过程更为复杂),所以我们可以对管理给出这样的简单定义:在组织中,为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以达到提高组织效果和效率目的的社会活动。

3.2 管理学研究的内涵

管理学边界不清晰、混沌,甚至产生丛林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对管理学研究内涵的忽视。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管理工作是有其根本的特点的,这就是它必须围绕着组织的内在活动展开,围绕着人这个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与运行展开。例如,不少人认为管理活动应该包含“物”与“人”2个方面,甚至将会计学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生产管理理

论和物流管理理论等都视为管理学包含的内容,这显然存在一些误解,也是对管理学研究内涵不解的重要原因。前面已经讲到,作为管理概念与理论构架的奠基人法约尔在其确立管理概念(活动)中,就将上述这些活动因仅仅涉及“原料和机器”的职能(活动)从管理活动和概念中剔除。孔茨[3]也讲到:“要界定这个知识体系,还必须注意区分工具和内容,因此,数学、运筹学、会计、经济理论、社会计量学和心理学等前面曾提到的学科,都是管理学研究中有价值的工具,但它们本身并不是该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中,孔茨再一次提及:“在发展一种关于管理的有用理论或科学过程中,将那些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知识组织起来才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工作。它可以将那些运用于管理活动中的科学和技术,同运用于一些诸如营销、会计、制造和工程等非管理活动的科学和技术区别开来[13]”。根据上述看法,可以将涉及“原料和机器”的相关职能活动的知识与理论概括为工商管理理论,而在界定管理学的内涵时,必须将管理学与工商管理理论(即涉及技术、商业、会计、安全和财务等企业职能活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加以区分,必须将对物的研究与对人的研究加以切割。

3.3 管理学内容的构建

对诸多的管理学教材,人们一般是,甚至必须是按照法约尔构建,而后由孔茨定义的管理过程(运营)学派的理论体系进行编著的。应该承认,这是管理学构建的基本框架,也是人们在学习管理学,甚至是指导管理实践必须遵循的理论学习和工作路径。究其原因,可以用孔茨等[4]的认识加以说明:“我们在构思本书的体系时,考虑到了要以切合实用的方法来编写管理学知识,为此,我们选用了主管人员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作为本书的基本分类。然后,对每一项职能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再作进一步的分类。经验证明,管理学这

门学科中的任何一种新知识,无论是行为科学的,定量科学的,或是来源于实践创造的,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之中。”“我们在对管理学知识进行这种分类时,并没有把它看作是唯一的分类方法,而是把它看作为一种便于入门的体系。”可能会有人认为这种分析有些以偏概全,因为孔茨就是管理过程(运营)学派的信奉者。但是,这种“便于入门的体系”的看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稍稍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就不难发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一个组织建设、运行的基本程序和过程,也是管理人员面对日常工作思考和辨析的逻辑顺序。这样的理论架构设计既符合管理工作的实际过程,也便于人们的学习与接受。西蒙[15]在谈及管理学的建立时也曾谈到:“管理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系列概念,让人们能用这些与该理论相关的术语来描述管理状况。为了能够科学地应用这些概念,它们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它们的含义必须符合试验观察结果或状况。”进一步的探讨还可以依循巴纳德[5]提出的管理工作基本内容:“协作的存续取决于以下两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过程:①同整个协作体系和环境的关系有关的过程;②同满足个人需要的成果的创造和分配有关的过程。”管理理论中的主要内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显然与巴纳德所表述的“两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过程”密切相关,环环相扣。

3.4 管理学的普适性问题

人们对管理学中确定的基本概念、有关定义及其研究内容一般是容易接受和肯定的,但对管理学是否具有普适性的疑问主要来自管理学在实际的运用中总是显现出十分灵活的特征,甚至使人感觉理论的运用过程灵活得如同艺术,少有科学的成分。如有人认为,管理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环境、人,以及人的情感、观念都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适用于此时此地

的理论与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彼时彼地,这不仅说明管理研究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也说明对这种管理活动研究所获得的管理知识与理论的普适性是很弱的[16]。确实,在管理活动中,存在上述现象,甚至法约尔[11]还说过,“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我们在同样的条件下,几乎从不两次使用同一原则,因为应当注意到各种可变的条件,同样也应注意到人的不同和注意许多其他可变的因素。”显然,法约尔的这一看法是他对自己参与管理实践活动的全面概括,是对管理活动中科学规律的正确总结,也是对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最为精准的描述。法约尔在管理理论形成的初期就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出管理活动的鲜明特点,使人们注意到在管理工作中体现的一般规律,以及依据这些形成的管理理论与思想在实践中运用的特色,是对管理理论内在科学性的深刻揭示。而在同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科中,也存在着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和因地制宜的相同现象,但经济学界的同仁们是如何认识的呢?田国强[17]曾经讲过:“经常听到有人批评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太多不同的经济理论,觉得经济学流派观点各异,不知道孰对孰错,甚至有人借此讽刺经济学家,100个经济学家会有101个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从而否认现代经济学及其科学性。其实他们没有弄清楚,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才需要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学家之所以对于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恰恰说明经济学的严谨和完善,因为前提变了,环境变了,结论自然就要相应地变,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性的‘好’结论,否则就不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笔者十分赞同这一看法,因为管理学理论在实践的运用中出现了与经济学理论完全一样的问题。在管理实践中,由于组织的差异、组织成员的不同,管理工作所遇到的问题不完全一样,组织运行的环境也存在无

【参考文献】

[1]本刊特约评论员.试问管理学[J].管理学报,2007,4(5):549~555.

[2]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2):71~79.

[3]KOONTZ H.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 Th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61, 4(3): 174~188.

[4]马克思K.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巴纳德C I.经理人的职能[M].孙耀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佚名.公司寿命成为永远的痛[DB/OL]. [2005-1018].

https://www.doczj.com/doc/5b16302040.html,/books/read/2005/szww/lz/shtml.

[7]林景新.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7.5年为何会患上国企病[DB/OL]. [2006-10-13].

https://www.doczj.com/doc/5b16302040.html,/fortune//content_5197939.htm.

[8]德鲁克PF.公司的概念[M].罗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K,恩格斯F.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德鲁克PF.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1]法约尔H.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周安华,林宗锦,展学仲,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德鲁克PF.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M].李维安,王世权,刘金岩,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3]张钢.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4]孔茨H,奥唐奈C,韦里克H.管理学[M].黄砥石,陶文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5]西蒙H A.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6]林曦.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3):88~96.

[1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DB/OL]. [2006-12-31].

https://www.doczj.com/doc/5b16302040.html,/data/detail.php?id=12493.^

转自《管理学报》(武汉)2009年3期第285~290页

公共管理学作业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公共管理学》作业一 简答题 1、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就是:组织人员、物质因素、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分配、规章制度、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 答:(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1)人力资源的获取(规划、录用与选拔);(2)人力资源的发展(整合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发展、组织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4)人力资源的维持(人际关系与沟通问题、员工福利问题、工作环境问题、职业安全问题);(5)人力资源的研究(政策、规则、技术、方法)、 《公共管理学》作业二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答:(一)资源配置的职能:1、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3、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1、经济公平:强调投入与收入的对称(等价交换、按劳分配);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调节贫富差距);(三)稳定经济职能: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2、简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 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第一,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二,把组织瞧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第三,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第四,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第五,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第六,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也重视资历。 《公共管理学》作业三 论述题 1、谈谈您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 组织改革的动力 (一)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 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改革的本质动力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与机构进行改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与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就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2010年12月25日13:36 来源: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 谭力文 【内容提要】在回顾人类管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基础上,梳理了人们对管理活动描述、分析以及由此而提出的定义和基本理论。认为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以视同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构建它的基本条件有二:①充分注意管理理论的社会科学特征,以此为基础,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了解人类群聚建立组织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②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了解管理学经典专著中对人类管理活动的描述、抽象、总结以及分析和论证过程。 【关键词】管理学/普适性/构建 2008年暑期在杭州与同行一起探讨管理学课程的相关问题时,再次发现有关管理学课程的理解可谓多多,有关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此时不禁想起《管理学报》在2007年发起的《试问管理学》[1](简称《试问》)的学术探讨活动,再一次感受到《管理学报》在全国学术界发起研究和讨论有关如何界定管理学,如何开展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本文中,笔者谈谈自己对如何界定管理学问题的一些看法,并试图回答《试问》一文中的主要命题“究竟有没有普适性的管理学”及文中的部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提出“构建普适性管理学”的问题一定会引起许多的歧义和争辩,因为“普适”二字就往往会被人们理解为“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甚至“一成不变”。相比之下,用“一般”对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论进行描述可能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考虑到《管理学报》的设问,考虑到中国管理学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笔者认为,经过人们一个

世纪以来的探索,在管理领域,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用来科学地阐释管理活动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的理论已经形成,所以用“普适”来进行描述并无大错,也体现出对问题本源进行探索的渴望和勇气。 1 有关管理学的歧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正如《试问》一文所提出的诸多表象显示出管理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颇多。其中最明显的是,这些问题使得管理学很难按照一般学科的规律对其进行规范的界定和科学的梳理,也让管理学既像一门科学(学科),又似乎游离在科学大门之外,形成科学、艺术和实践混杂的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笔者认为,问起究竟,管理学科复杂与混沌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管理理论的研究者(也应包括一些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多角度、多视野的问题,甚至不乏一些随意,从而造成了这种其他学科不多见的自乱阵脚现象。具体而言,源自4个方面: (1)来自于对其核心概念“管理”理解的诸多歧义何谓管理,这本应该是管理学研究者必须首先进行科学界定和回答的问题,但是,由于对管理这一关键概念定义的多样、混乱和随意,几乎任何编写管理学教材的作者都有自我的定义。权威人士的定义也多种多样。试举几例如下: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泰勒);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通过或与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是在这样组织的团体中创造环境的艺术,是在组织中能够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组织目标的艺术,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消除障碍的艺术,是在有效地达到目标时获取最优效率的艺术(孔茨);管理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其成就是以管理结果来衡量的,而不是学术奖励(德鲁克);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罗

管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管理學基礎》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1 案例一:深深浅浅话海尔 问题: 1、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完美无缺的吗? 答: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完善的综合的,但不能说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一种文化理念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充实,在一定的时期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企业发展了,经济环境变化了,对原有的企业文化需要进行调整和充实,如果是完美无缺的,就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充实了,不能创造更新了. 2、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否全体海尔人共建的? 答:企业文化是一种员工共同拥有的哲学与价值取向,是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并发展的,因此,海尔文化必定是全体海尔员工共同创建并实施的。 3.海尔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企业文化,他为推动海尔走向世界,在企业员工中起了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在七个层次的海尔文化中,哪一层次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答:在七个层次的海尔文化中,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海尔文化内核”是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真诚到永远,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和社会融合到一体,推动社会进步.”在这个内核指引开展其余6种层次文化,如经营理念,企业形象,奋斗目标等无不围绕海尔文化内核而展开. 案例二拟定可考核的目标 问题: 1、当他们没有得到集团公司总裁的目标时,分公司总经理能够拟定可考核的目标吗?怎样制订?这些目标会得到下属的认可吗? 答:(1)当集团总裁目标没有下达时,分公司总经理可以制订考核目标。因为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管理是分公司独立经营,集中核算。独立经营,对分公司的经营管理可以自主,自负盈亏。是企业分析内外环境基础上确定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分公司经理在制订目标时,应制订可控目标。 (2)制订目标:首先应该确定制订目标方法。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订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定,有自上而下的目标制订法,即由高层管理者,提出企业目标再交给职工讨论,最后修改形成企业目标。还有自下而上的目标制订,即由下级部门或职工讨论,提出目标再由上级批准,形成企业目标。 分公司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由分公司经理提出目标,交由各职能部门领导及职工讨论,集思广义。 (3)分公司经理提出的目标,让人感到没有依据,他应该把他制订的依据制订方法及相关知识告诉下属,让大家发表意见制订目标,这个案例中制订的目标下属不会接受。 2、对于分公司来说,要制订可行的目标,需要集团公司提供什么信息和帮助?

电大形考公共管理学作业二

作业二 单选题:(共7道试题,每题3分) 1.下面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是()。 A.立法机关 B.行业协会 C.行政机关 D.法院 2. 非营利组织有其内部自主管理的程序,不受任何部门和人员的控制是指非营利组织的()。 A.组织性 B.志愿性 C.自治性 D.非营利性 3.公用事业组织属于【】 A.基本非盈利型服务 B.基本盈利型服务 C.选择非盈利型服务 D.选择盈利型服务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 A.信息原则 B.优选原则 C.预测原则 D.系统原则

5.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公共利益和总体目标为基本准则,这是()。 A.整体原则 B.自觉原则 C.动态原则 D.周密原则 6.公共决策应该对整体与局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等关系,加以综合分析,然后进行决策,这是()。 A.目标性原则 B.信息原则 C.优选原则 D.系统原则 7.根据决策问题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决策的类型可以分为() A.经验决策和理性决策 B.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C.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 D.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多选题:(共8道试题,每题5分) 1.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包括()。 A.非营利性 B.志愿性 C.公共性 D.合法性 E.非政府性 2.1997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提出,

影响全球未来发展的五大因素是冷战结束后全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 A.地方自治 B.信息技术革命 C.生态环境的保护 D.温室效应 E.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3.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A.管理体制混乱,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B.行为不规范,服务意识差 C.缺乏公共意识和国际意识 D.依附性强,“非政府性”弱。 E.法律法规不健全,对非政府监管不力 4.立法机关对行政的控制主要通过()方式进行的。 A.弹劾权 B.司法审查 C.不信任表决权 D.质询权 E.调查权 5.在各国实践中,公民参与促进政府责任方面的主要机制有 ()。 A.咨询委员会 B.公开听证 C.利益集团

2017年8月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整)2017年8月第一版 一、名词解释 1、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2、证据的证明力:是指在许可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许可证持有人可持许可证来证明自己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证据法学中的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3、自由心证制度:是指“证据之证明力,通常不以法律加以拘束,听任裁判官之自由裁量”自由心证是以证据的存在为前提,而不是以单纯的“自由”心证而认定事实。 4、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5、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被怀疑犯罪或者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确认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推定其无罪或假定其无罪之人。 二、简答题 1、简述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特征。 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诉讼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证据的关联性,又称为相关性,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某种客观的联系,从而使其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正是由于证据的关联性,才使证据具有证明力。 证据的合法性,又称证据的法律性,是指证据必须具有法定的形式、由法定的人员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审查和运用。证据的合法性又被称为证据资格、证据能力或可采性。 2、简述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如防止法官专断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意义。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4、法定证据制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规则。 3、简述直接言词原则所包含的内容:是指法官必须在法庭上亲自听取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口头陈述,案件事实和证据必须由控辩双方当庭口头提出并以口头辩论和质证的方式进行调查。直接言词原则包括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两项原则,因二者均以有关诉讼主体出席法庭为先决条件,紧密联系,理论上合称为直接言词原则。 4、简述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主要存在的证明规则:(1)相关性规则;(2)传闻证据规则;(3)任意性自白规则;(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最佳证据

教育知识普适性的利与弊

教育知识普适性的利与弊 【摘要】教育是人类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理论或思想,从古至今,这种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未发生改变。教育就与人文性、个性紧密相连,教育就是为了关怀人类的生活和学习,促使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教育知识具有个性、人文性、特殊性等特性。然而,在教育知识发展过程中,不免会有其他知识同样的遭遇——普适性。虽然普适性代表了一类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知识的总和,但是普适性不可避开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特征,进而使大众对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本文就教育知识普适性入手,着重阐述清楚教育知识普适化带来的弊端,趋利避害。 【关键词】教育知识;普适性;利;弊 1 概念的界定 普适性,它是指某一事物(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 事物普适性源于事物的共性和规律。普适性与针对性相对应。知识的普适性也是公共知识的基本性质。教育知识中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主要指那些被选进教育知识教材的那些教育知识,这样的教育知识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对正确和可被接受的。 2 问题提出的背景 公共教育知识具有普适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得个人的痕迹得到了过滤,一些不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中的理论被删除,剩下的知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公认为正确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可以被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说教育知识的普适性是有好处的,至少学习者可以学习到固定且有用的知识。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教育知识的普适化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3 教育知识普适性的优势 3.1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教育知识具有公理性质 教育知识的普适性和普适化使得教科书、百科全书、专著、指导手册、说明书、论文、图表、语录等广义的教育知识蒙上了一层公理性的色彩。公理,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人们虽然没有办法证明出来,但它在实践中被人们检验出来并作为人们生活、学习中普遍赞同的观点一代代流传和使用。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三角形最具稳定性”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3.2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教育知识成为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教育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普适化使得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得以用人们所普遍理解和适用的方式永久的保留下来,并一代代地改进和完善,而其中改进的方式就是依照知识的普适性来进行的。这样的教育知识必然超过个人的教育知识适用于任何人。 3.3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普适性的知识有普遍通用性 公共教育知识是普适性知识的典范。公共教育知识是公共的,只要掌握了认识领域的通用概念、术语和规则,那这样的知识就适用于任何个人。在普适性的知识中,我们看不到个人创作的痕迹,得到的只是知识本身。“越是教育学的知识,就越是人类一般的知识”,这是对教育学性质的极好概括。教育知识越来越普适化,也使教育知识普遍通用性日趋明显。人类一般的知识作为教育学的知识是不起眼的,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知识才最符合大众眼光,才最能体现人类共同

管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12管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一)(一)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一门纯书本的课程,但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可以把他用活,而管理的对象主要人,人与人之间沟通\接触是要有技巧的,即一些手段\方法,照搬书本上的东西只会把关系越处越差,所以说科学地艺术地运用才是最佳的方式.即活学活用.而这个艺术就是指一种巧妙的手段. 管理是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象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二)综合实践题(提供案例仅供参考)走访学校 1.他属于哪一层次的管理者? 答:属于中层管理者. 2.他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 答:担任副校长一职. 3.他管理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答:教师30人,学生800左右. 4.他认为胜任其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答:胜任其工作要具有良好的领导能力,教学能力. 5.观察他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并记录下来答:上课,组织学校会议 作业(二)(提供案例仅供参考)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况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即行业竞争对手,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生产商,买方,供应商。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行业的最终利润潜力。以手机业为例, 1.行业内竞争对手为各手机品牌商,主要竞争对手有,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等。其中,诺基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 2.潜在入侵者,已经有进入,变为显在的竞争者,比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谷歌Android 手机HTC Dream或者可以称为G1,以其推出的新概念及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使手机业竞争更加激烈。 3.替代品,比如小灵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威胁。 4.买方。现代人,对手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市场潜力良好,同时,由于各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使手机价格不断下降。 5.供应商。仅供参考。作业(三)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新特点企业决策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以及企业目标的进一步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只凭借领导者个人阅历、知识和智慧进行决策的经验决策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出现了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 1.决策的客体越来越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早已到来。企业

2020年电大考试《管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一 答: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雇员,培训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 (3)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差别计件工资制度就是确定两种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则以 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甚至使他们得不到基本的日工资。 (4)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是管理和劳动分离,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及工具,拟定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比较“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工作。至于现场的工人,则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的 操作,不得自行改变,即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论的产生对于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一下的作用: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就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挂你时间开辟了新局面。 (2)由于采用了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的需要。 (3)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泰罗科学管理思想,虽然反映了人类管理实践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实践条件,不同国家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我们今天所处环境与泰罗时代相去甚远,不可能完全照搬。况且,泰罗也一贯认为没有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固定的管理模式,理论必须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 任务二 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目1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是:管理的实践性 题目2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是:控制 题目3 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是最为重要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是:概念技能 题目4

2019电大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证据学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2、证明力:是指在许可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许可证持有人可持许可证来证明自己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证据法学中的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3、自由心证制度:是指“证据之证明力,通常不以法律加以拘束,听任裁判官之自由裁量”自由心证是以证据的存在为前提,而不是以单纯的“自由”心证而认定事实。 4、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5、直接言词制度:也称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事人主义的特点:(1)诉讼“当事人化”。诉讼活动都由当事人来发动、推动和主导。(2)程序公正。第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更强调程序公正的价值。(3)当事人有主动权。当事人主义给予当事人极大的权力。(4)法官中立。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 2、简述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如防止法官专断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意义。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4、法定证据制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规则。 3、简述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及例外:(1)对事实问题的裁判必须依靠证据。2)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3)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经过法庭调查和质证的证据。民事诉讼中具体证明对象的多数内容往往因存在其它证明方法而不具有以证据证明的必要性,从而削弱了证据裁判原则对事实认定的决定性作用。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证据裁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适用的例外。 4、简述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主要存在的证明规则:(1)相关性规则;(2)传闻证据规则;(3)任意性自白规则;(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最佳证据规则;(6)证人的特权规则;(7)交叉询问规则;(8)补强证据规则;(9)推定;(10)司法认知。 三、论述题法定证据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主要证据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神示证据制度相比,是审判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进步性。然而法定证据制度归根到底是一种唯心主义证据制度,机械而脱离实际。特别是法定证据制度把口供视为证据之王,造成了刑讯逼供泛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所谓法定证据制度,又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评断标准,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基本规则): 法律预先规定了证据的形式,根据证据的形式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

从企业看管理学的普适性和特殊性

从企业看管理学的普适性和特殊性 1对于管理学普适性的文献综述 “管理学的普适性”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产生的,2007年《管理学报》在一篇题为“试问管理学”的文章中,以探讨“管理学”同“管理科学”,“管理现象”同“管理活动”以及“管理哲学”同“一般管理学”等管理学名词的内涵为起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怎样界定管理学,怎样在研究中国式管理学的讨论;2009年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谭力文教授在其“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一文中,通过梳理管理学的基本定义及基本理论,回答了“究竟有没有普适性的管理学”这个问题,他认为社会科学领域内存有“能够视同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 (1)对管理学普适性的研究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不同的视角,论证管理学普适性的存有。例如,以历史和哲学的视角,认为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在持续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完善并形成的,反映着特定文化的,关于特定的人性条件、组织条件及环境条件下实行管理的观点,这些管理观以文化演进规律为基础,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依然存有着产生这些管理观的条件,所以从过去的管理观那里仍然能够找到处理现代管理问题的启发和演进力量,因而认为管理学的本质是普适性的。 (2)通过研究管理与文化的关系,进而研究管理学的普适性。文化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对文化的定义不同,则对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的看法也不同。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对管理有决定作用;另一种是“文化推动论”,认为文化对管理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包括:价值定位、优先选择、惯习支配、思维方式等,而管理学研究应该形成超越特殊性的常说。管理学中的文化研究需要回归管理的普适性。 (3)在管理实践中,不同管理的思想通过形形色色的管理模式表达出来,其中,丰田模式就是现代管理模式的代表之一,多年来,这种

管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理论分析题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知识点见教材P4 ) 1.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实践来衡量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并使其不断丰富,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所谓管理艺术。仅凭背诵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就如读了游泳的书并不意味着会游泳了;管理者必须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因地制宜的将管理知识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3.所以说,管理既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和 艺术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靠背诵条文进行管理等于纸上谈兵”,必然脱离实际、效率 低下,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反之,不懂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时只是凭感觉经验或者碰运气 ,则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满意方案。所以既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学习,又不忽略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是每个管理者走向成功的保证。 二、综合实践题(提供案例仅供参考) (原题略,建议学生在本单位走访) 提示:1.要回答这个问题,请翻开教材第6页,根据你的采访对象决定 2.你的采访对象可能是:经理、主任。。。 3?你的采访对象管理几个下级? 4.要回答这个问题,请翻开教材第10页;根据你采访对象的阐述归纳;要注意不同管理层应掌握的管理技能是不一样的; 5.你的采访对象是如何安排一天工作的?如实记录。 作业二(提供案例仅供参考,知识点见教材P89-90) 我国苗木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新的时尚,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的要求日益高涨,从而带动了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利润可观,各种苗木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赢得2008年奥林 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双重利好,进一步推动了园林绿化苗木市场的快速发展。下面试图对园林绿化苗木的行业竞争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供行内同仁参考。 按照迈克尔?波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理论,有5种竞争力量影响行业的竞争状况,这5种力量是: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强度,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的威胁,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实用管理基础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实用管理基础 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实用管理基础作业1 学完教材前二章内容后,完成本次考核任务。 案例分析一 文化到位找到新感觉 四川华诚银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华公司)坚持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互为促进,企业保持连续八年盈利,去年又创利润 1 ,680 万元,居省纺 织行业第二位,保持了省优秀企业、省文明单位称号的本色。 一、认识到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银华公司这个棉纺织企业同大多数国有纺织企业一样,企业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严重困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出路何在?公司调查分析后认为,社会的巨大变革、企业生存空间和职工心态的变化,使得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理念、制度、方法已成为桎梏,必须改革,把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经营管理。 高度的重视带来自觉的行动。20 世纪90 年代至今,银华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头等位置。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胥明东说:“在新的世纪,拥有文化优势,也就拥有竞争优势。”全公司各部门高度一致,“一把手”抓“两手” ,“两手”都要硬。 二、机制到位 银华公司创建企业文化狠抓了各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建立考核机制。结合企业实际,公司出台了15 个实施细则,实行量化考核。 其次,建立民主管理监督机制。银华公司把企业的产量、质量、利润、成本、发展规划等重大情况定期公布,并经过摸索形成公司、分厂、轮班三级公开制度,职工对应知的事情了如指掌。 再次,完善分配制度,各个岗位的工作全部量化,职工对照公开栏公布的个人奖罚、产质等情况就能算出自己本月的收入。 最后,人才选拔机制。银华坚持实施四个人才培养“工程” ,仅“九五”期间就造就人才560 人。在选择使用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面向市场择优,实行公推公选制度。 三、教育到位银华公司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先进的企业精神,并在职工的工作中得到体现,培育的途径则是教育。 职工日常行为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银华公司注重引导和规范。首先,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管理人员掌握各自负责的情况,准确把握企业总体情况和职工具体情况。其次,以先进典型引导群体行为。公司建立劳模培养制度,每年评选百名劳模。公司还常年开展“巾帼建功”、“百千万无疵” 、“操作明星”等竞赛。

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_2010_.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公共性(2)利益选择性(3)目标指向性(4)权威约束性(5)功能多极性(6)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P84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 (1)政策本身的因素: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2)政治因素: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4

替换词表 极具普适性~

throughin term of/via operatemanipulate offspringdescendant inevitableindispensable detailspecific explaininterpret obviousconspicuous hurtvulnerable useemploy/utilize valuemerit providelend->offer trueaccurate leading tocontribute to/ conduce to/result in more and moreincreasing/growing hardlymerely/barely well-knownoutstanding largemiraculous/marvelous althoughalbeit/notwithstanding in factactually/virtually wantintend to/tend to/be inclined to

becausein that may beprobably to sumto summarize/in conclusion explaininterpret/illustrate changealter chancealternative customconvention/tradition thinkcontemplate/muse/meditate/retrospect arouseignite/stimulate/spur/motivate limitstress/hinder/hamper keycrucial/vital/consequential oldancient emphasisaccentuate devote todedicate to charactertrait/individuality/idiosyncrasy/personality expectanticipate joinparticipate delegaterepresentative biasprejudice/discriminate/tendency thrivepalmy/flourishing/prosperity clash conflict/collision

2018年的管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

2018管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 管理学基础作业1 一、理论分析题 1.什么是霍桑实验?通过霍桑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答: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 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①员工是“社会人”。提出了与“经济人”不同的“社会人”的观点,强调金钱并非刺激员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所谓士气,就是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一体的精神状态。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即工作士气的提高。而士气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满意度,这种满意度首先表现为人际关系,如员工在工作中的社会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所承认等;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员工的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③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企业的经营结构是由“技术组织”和“人的组织”所构成的。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组织“中则以感情的逻辑为重

要标准。”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题 1.你同意哪个人的意见?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我同意王平的观点。 本案中的四个人物,王平、老张、小乔、赵利由于处在不同的管理岗位,所担负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所以他们都从各自岗位出发来认识管理问题,因而观点与结论迥然不同。小乔从事销售管理工作,可能更关注产品的信誉,、质量、价格等问题,因而他力图从系统理论中的内外因素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观点来考虑销售。赵利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可能更注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规范性、程序性、纪律性,因而更同意权变理论,即根据不同的产品设计、工艺、时间、批量等要求来合理安排人员、任务以及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管理能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王平从事的是销售工作中的推销工作,直接与各种顾客打交道,因而她认为权变理论更为实用,即根据不同顾客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促销方式。而老张则也是从事基层生产管理工作的,他就同意赵利的观点,更加认同权变理论。 2、如果你是王平,你如何使老张信服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向,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有效,也不见得绝对无效,采用哪一种理论和方法,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因此要让别人信服,就得从权变理论的观点入手,向对方强调任何理论都要结合实际运用才有用,而实际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定。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1 《公共管理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含案例分析)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 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 3、罗伯特 达尔 赫伯特 西蒙 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 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 公益性 正规性 6、公共权力 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 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 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 政策分解 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 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公共性(2)利益选择性(3)目标指向性(4)权威约束性(5)功能多极性(6)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P84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 (1)政策本身的因素: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2)政治因素: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4 第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重在公共利益。 第二,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统一,重在政府组织。 第三,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统一,重在问题解决。 第四,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统一,重在结果管理。 第五,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统一,重在公平。 第六,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统一,重在外部管理。 第七,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统一,重在服务。 第八,管理制度与技术统一,重在制度创新。 2、分析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40 (1)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的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这样,既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也消弱了政府的正常职能。 政府职能错位,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 (2)政府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主要是指一些政府的职能只能体现在文件上、书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操作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 3、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对策。P90 必要性: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政策要表达公共意志,维护公共利益,这就需要更好的了解公共需求,利用公众的智慧,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上,就是要鼓励和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参与。二、个人认识的局限性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个人受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具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认知上是具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 可能会造成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败。这就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用自己的优势对个人局限性进行补充,通过利益博弈削减认识的局限。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这种利益取向都被诉诸公共政策,这就形成了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必须对于公民的这种积极性加以引导。四、公共管理职能部门的转变要求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 基本对策:一、树主现代化的公共决策观念。 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系统机制。 三、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的法治建设。 五、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弄明白我们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由此可见交费就可生育二胎这一政策是与我们国家的的基本国策相悖的,是违反政策规划原则的错误措施。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政策规划的原则很多,主要有: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原则、优化原则。 (1)公正原则是指政策规划时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坚持公正的原则才能得到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政策规划。 受益原则是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实际,有具体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够从中得到益处。受益有普遍性的,也有局部的。有的政策规划反映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分配中普遍受益。交费就可生二胎,实现了少数人想多要子女的想法,维护了少数人的利益,却极大地损害了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这种受益是少数人的受益,局部的受益,不具备正确政策规划受益的普遍性。 (2) 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如果仅仅注意局部而不顾全局,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横向系统性。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政策规划的科学性。由此可见交费就可生二胎的政策是违反政策规划的系统原则的,政策目标与执行措施相矛盾、相冲突,执行越有效,结果离目标越远。 (3)执行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反映出政策问题构建的错误。如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基层干部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他们怎么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受经济利益驱使,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措施建议: (1)加大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少 生优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2)计划生育的推进工作应该是依法进行的,不应该是人治的、不应该是可以用钱妥协的,计划生育国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能在钱的面前低下腰。 (3)沟通不畅,政策对象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政策目标缺乏认识和理解,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所以政策执行者应大力度宣传,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 (4)完善和落实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政策倾斜和照顾,要解决独生子女家庭的后顾之忧。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社会性 权威性 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 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 事务官 8、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 “公共” 11、资源配置 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 2A 3ABD 4ABCD 5A 6C 7C 8C 9B 10D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P115 (1)政治性。 (2)社会性(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P124 (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P126 (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以外延为主的变革侧重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征,其特点是易于实行、政治效应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其成果不易巩固。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着眼于公共组织的职能范围、权力体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管理层次与幅度的调整,是常见的组织变革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公共组织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则着眼于公共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其观念、态度的更新以及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激进式的变革也成突变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在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