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印度除了孕育出印度教、佛教外,亦为锡克教发源地。公元1469年,锡克教教主纳拿克(Nanak)就在印度教﹑回教风行的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诞生。

纳拿克属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二阶级- 剎帝利族(Kshatriyas)武士阶级。虽然纳拿克的父母亲都是印度教徒,但纳拿克在七岁入学时便对教导他的印度徒教师反应﹕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圣典吠陀经,还不如确实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赖祂的慈悲。

纳拿克对宗教富有热诚,对世事极为淡泊,最后甚至离开妻儿至旷野过修道生活,38岁时悟道,人称古鲁(Guru)。「古鲁」为圣教师的意思,自纳拿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锡克教每任继任者的专有称号。

有鉴于当时强大的回教势力与印回两教不断的宗教纷争,纳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与回教阿拉神加以融会调和,衍生成非印非回、亦印亦回的锡克教。

悟道后的纳拿克回到家中,将所有变卖,施予穷人,并与一位回教徒仆人开始游行布道。主仆二人一面唱歌、一面传讲锡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相信这位神而得到拯救。」纳拿克并在身上缠了一条修行腰带,向大家宣布说﹕「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也无回教徒。」

纳拿克终身致力游行布道,足迹北到喜马拉雅山,南至锡兰岛,游行布道期间虽有不少回教徒袭击殴打他,但也有许多人皈依他,这些信徒多是中下阶集的印度百姓。经过了30年的传道生活,纳拿克终于年老力衰,于公元1539年撒手归天,享年六十九岁。

纳拿克死后,由弟子安格达(Angad)继任,是为第二代古鲁(祖师)。接着有三代、四代 至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Govind Singh)。

◎教义与经典

「锡克」(sikha)一词在梵文是门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锡克教徒自称为教祖的门徒,故而得名锡克教。

印度教是整个锡克教的信仰核心,然而回教的影响也相当大。锡克教撷取印度教的轮回(transmigration)与业报(karma)观念,认为个人灵魂只有和神结合时,方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境界。

锡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创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转生的,全宇宙中只有这一位神,除他以外别无他神,经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称呼这位神,是具回教与印度教色彩的一神论宗教,特别在强调人神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方面,与基督教的一神论(神人分离,神是神,人是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大有分别。

锡克教徒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不满妇女受差别待遇,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他们也不赞同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繁琐祭祀仪式与朝圣,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励信徒积极入世,严禁信徒抽烟或是吸毒。

锡克教徒一生中有四次重要仪式﹕出生到寺庙命名﹔到了适当年龄接受洗礼(又称剑礼),成人举行婚礼,死后实行火葬,但是祖师不行火葬,而以建墓掩埋。

锡克教最早的入教仪式始于第十代祖师- 郭温达辛格。最先五位接受洗礼的人分别来自五个种姓,象征各种姓之间的团结与平等。行剑礼时,入教者将剑

插入盛有糖水的容器中不停地搅拌,并随着祭司或是长者反复念诵信条,之后将容器中的一些水洒在身上,喝完剩余的糖水,并且在神面前发誓,一生要身为锡克教徒,忠心爱神,为锡克教尽力,至死不渝。受洗后的男信徒名字加"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信徒则加"考儿"(Kaur),是公主的意思。

郭温达辛格并规订信徒需严守五K﹕(1)着短裤(Kacch)(2)蓄长毛发(Kes)﹕身上的毛发,如胡须、头发皆不可剃去。(3)插发梳(Kangha)﹕将梳子插在长头发上,但因锡克教徒头上包有头巾,不易看见长发与梳子。(4)戴腕环(Kara)﹕锡克教徒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在右手腕上戴上铁制或金制的腕环。(5)佩短剑(Kripan)﹕从前锡克教徒每人身上挂有一把三尺长的刀子,现在仅以一寸长的短剑作为象征而已。

锡克教唯一正典是由五代祖师阿尔琼(Arjan)于公元1604年编纂成的『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格兰特是书籍的意思),又称『格兰特?沙哈卜』(Granth Sahib)或是『本初经』。全部经典是一些歌颂神明、劝人为善、阐明教义的作品,记载历代祖师的赞歌及生平事迹,也有印度教和回教方面的演说与言论内容。此部经典一直都存放在锡克教最大寺庙,也是锡克教徒圣地及活动中心的金寺内。

◎锡克教徒的全民皆兵与现况

由于锡克教希望融合印回二教,遂引起回教徒的不满,自始祖纳拿克起就不断受到回教徒的迫害,第五代与第九代祖师甚至还被当时回教统治者处死。为了抵抗回教徒的逼迫,第六代祖师郭温达(Guru Govind)下令锡克教徒全部武装起来,到了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更是加强信徒皆兵主义,并宣称每位信徒都是狮子,使其与敌人交战时,更显得勇猛。

锡克教徒长期不断地和回教统治势力交战,十九世纪初叶,被称为旁遮普狮子的锡克教徒兰奇达(Ranjit Singh)联合锡克各部族首领,在旁遮普省的拉合尔建都,成立锡克帝国,但最终仍敌不过大英帝国的势力,被英国纳入版图。二次大战后印度独立,旁遮普省也成为印度的一省。

根据1995年资料,全印度约有一千七百多万锡克教徒,他们大多分布在旁遮普省,占该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强,锡克教徒的大本营- 金寺,亦座落在此。除了印度外,美国、英国、加拿大、东非、东南亚等地也有锡克教徒的踪迹,但为数并不多。

由于锡克教徒实行人人皆兵,目前印度军队中有百分之十是锡克教徒,印度前总统辛格也是锡克教徒。为了能在旁遮普省享有更多的自治权,甚至希望脱离印度政府成立独立的锡克教国家,锡克教极端份子与印度政府仍时有冲突。较大的一次冲突发生在1984年,当时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下令袭击锡克教大本营金寺,金寺被印度军队攻占,锡克教徒死亡人数高达一千二百多人,但随即不久,甘地夫人就被她的锡克教徒卫士暗杀身亡。现今锡克教激进份子仍因旁遮普省的自治问题与印度政府处于敌对状态。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八卦解说及八卦方位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

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 河图 洛书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

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仓颉造字说 仓颉像仓颉 书迹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 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

版式设计中的图片运用

当一份风格独特、版式新颖的报纸在报摊上脱颖而出时,惊讶之后是欣喜;当市场上一份标新立异的报纸出现时,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现代报纸的版面设计越来越重要,报纸的设计已经突破了作为报纸美术编辑的传统概念: 从平面的角度讲,它在平面二维空间展开丰富的艺术造型,以更加丰富和形象的方式来有效的传播信息。 当报摊上的报纸变的越来越厚,各种信息都铺天盖地的涌向你的时候。不仅使读者感到眼花缭乱。因此在整个版面的设计当中图片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长文章读者一般都不会读完。长文章读者在心理上较难接受。图片越好,越吸引读者阅读。读者最常浏览的是标题。读者一般不会把所有的文章都读完。 记得有一份调查显示当读者阅读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被报纸的大图片所吸引。而阅读大标题的人还不到一半的数量,阅读图片说明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文章的阅读者却仅剩百分之二十五。通常阅读的顺序也是按照大图片、头条标题、图片说明、文章来进行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精彩、具有创新的图片是版面能否抓住读者眼球和整个版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结果其实告诉我们,你给的越多,你得到的实际上越少,而反过来则是,你给的越少,越精,你却越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怎样才能把信息更有效的传达给受众。 而这个时候,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视觉元素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如何挑选图片 在挑选图片时要考虑到画面是否富有动感、矛盾是否激烈、人物表情是否丰富。首先,图片选择要从特定的角度来观察和反映新闻事件。在地震、海啸、爆炸以及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中,尤其如此。在最近的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的重大新闻中。大部分报纸都采用了大图片,并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并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一张航空俯拍的图片。从图片的构图和角度上讲,图片场景宏大,表现力很强,一时间图片在报纸的运用当中体现出短兵相接、箭弩拔张的架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张国雄 (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所广东江门 529020) 摘要:中国碉楼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至迟在汉代已经广泛分布。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碉楼的称呼、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本文从语意的角度,通过国内外不同类型碉楼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和特征,首次对碉楼进行了定义。 关键词:碉楼乡土建筑定义中国 作者简介:张国雄(1955—),男,江苏宜兴人,武汉大学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广东五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华侨史,乡土建筑。 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碉楼这种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碉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则是至今乡土建筑史研究还没有讨论而有待确定的问题。本文准备就此进行考察,提出初步的意见,求教于方家! 一,语意学的考察 从字义上考察,“楼”字的使用最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收录的是时俗常用字,共有9 543个,“楼”字就是其中之一。其语义为“重屋也”,也就是多层的房屋。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的《尔雅》其“释宫”篇云:“陕而修曲曰楼”。这里的“陕”与“狭”相通。同样成书于汉代,主要探讨字词由来的《释名》在其“释宫室”篇中对“楼”字有这样的解释:“楼,言牖户、射孔娄娄然也”。它进一步描述了楼的建筑形体特征:不仅有门、窗等建筑设施,而且有防卫建筑设施射击孔。在汉代,尤其是东汉,随着构架式楼阁建筑技术的成熟,居住型、储藏型、警卫型等各种功能的楼普遍出现①,最高的有7层(16米),一般为2层(5米)至4层(9米)②,这应该是“楼”字得以成为汉代日常用字的社会基础。 在英文中,“楼”为“Tower”,建筑形体上首先也是指多层的“塔”或“楼塔”,同时又有“城堡”、“碉堡”的含义,即不仅突出了建筑的形体而且增加了建筑功能的内容。这一点是与中文不同的地方,中国的“楼”没有城堡、碉堡这样的军事建筑的含义。在英文里,Tower又与Watch结合,增加了瞭望的功能,所以有的英文书将碉楼称为“Watch Tower”。 “碉”字没有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里,这可能反映了“碉”字在汉代还不是常用的字。笔者所见最早使用“碉”字来解释这种建筑的,是唐朝人李贤。他在注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冉駹夷的石结构防御建筑“邛笼”时注:“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雕”与“碉”可以通假,说明唐朝时当地民众已经改用“碉”来称呼这种建筑了。《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就记载今四川大渡河中上游有三王蛮,“叠甓而居,号‘雕舍’”。《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宋祁撰,应该是对“碉”字在民间时俗常用的一个例证。“碉”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军事上防卫或了望的工事建筑。英文里“碉”有两个发音,即:Pillbox、fortification。前者表示独立的小地堡,后者语意更宽,表示防御工事、堡垒和要塞。可见“碉”在中外文字里的本意,都主要是指一种起防御作用的建筑。 根据以上的字义考察,“碉楼”一词在中文里是“楼”的建筑形体与“碉”的防御功能相结合而构成,

论网页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

论网页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 作者:刘斌专业班级:资源0802班学号:012080828022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网页设计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网络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在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的年代,网页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网页设计师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是未来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得到非常诱人的薪水,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特别是专业的技能,要立志做一个有竞争力的网页设计师。 【关键词】 网页设计网站策划网页设计师工资发展趋势未来前景 【正文】 美国市场调研机构ComScore NetWorks提供的报告显示,2007年1月,全球15岁及以上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达到了7.47亿,同比增长10%。ComScore发现,美国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53亿,依然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但增长率仅为2%,中国网民数量仅次于美国,为8670万,但增长率却高达20%。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网络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那么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成了我们这些高校专业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作为一名有竞争力的网页设计师,不但要做到有美术修养,还要做到懂编程,这样一来我们的网页设计师就可以既能胜任前台的设计工作又能胜任后台的编程工作了。 一、网页设计的发展趋势 网页设计是成功网站平台建设成败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中国真正普及全职的网站设计员严格讲是2002年,在之前更多是由技术性人才担任此项职位,随着中国互联网环境转晴,网站的高竞争使网站策划的地位突显。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真正处于领军性地位的网站平台90%具有一个特点——网站策划思路清晰合理,界面友好,网站营销作用强;因此专业的网站设计是未来网站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沮诵、仓颉作书。(《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 但是上引《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司马迁、班固..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确据。魏晋以后人把仓颉说成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就更荒诞无稽了(参看唐兰《中国文字学》53—54 页。以下引作“唐书”)。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仓颉并提的沮诵,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汉魏间的宋衷的《世本》注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初学记·卷二十一·史传第二》引)恐怕也是想当然的说法。近人唐兰、高亨怀疑“沮诵”就是“祝融”(唐书52 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27—28页。高氏认为祝融是仓颉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说 这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一般认为作于战国晚期的《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 又说: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 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 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 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 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 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 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最新《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案例

精彩与高效并不矛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的记与思【案例背景】 高中历史新课改理念和课标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还要重视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感触、有感动、有启发;要力争史料丰富、新颖;突出研究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上课前,经过思考和备课,我力争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把《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上得精彩。 我设计把教学亮点设置在新课的导入上,我认为罗马史属于世界古代史内容,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与学生交谈后发现,学生对于初中学过的罗马史部分的记忆只剩下凯撒和屋大维的故事。学生虽然不熟悉罗马史,但“法律”距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课上用“南京醉酒驾车伤人一案”导入新课。 面对高一学生,应该把新课上得简洁,不能繁琐难懂。《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线索清晰,因此我决定教学时以课本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因此,上课前我对集体备课的课件进行删减,只留下了重要的幻灯片,其中最重要的两张分别为罗马疆域扩展的图片和伴随罗马的扩张,罗马法与之相对应发生变化的示意图。我删除了“罗莫洛”分遗产的故事等历史故事,然后把故事简要地更改为口语化的语言,在纸片上整理好故事后,贴在课本上。我删减课件是为了让课件更加重点突出,罗马人繁琐的名字放在课件上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来我发现课本的图片已经清晰地显示了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版图的变化,决定本课用口述和板书的形式上课,不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新课了。 经过细致的备课,我满怀信心和期待走进了教室。 【教学过程】 在《罗马的起源与发展》课上,我首先问学生:“你们将来谁想当律师啊?想当律师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你看我我看你,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这样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于是就询问道:“你们说说不想当律师的原因吧!”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大致是说大学法律专业学起来很难,背的又那么多,还不好找工作。我一下子没有了跟他们聊法律的兴趣。然后跟他们讲:“法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问哪位同学敢在公路上无视红绿灯,横冲直撞呢?” “我就敢!”“我也敢,红灯就是用来闯的……”说这话的男生们很明显是在起哄。“有听说过我们南京有过一起醉酒驾车撞人案吗?那人不是已经受到法律的严惩,被判处死刑了吗?”“老师,你讲错了,那个人不是没被判死刑吗?”“真的,你听谁说的?”……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我看了下时间,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于是我喊了声“安静!看看你们的纪律!!”把课本翻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高中历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省级研讨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意识。 2)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综合法 【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打出恺撒和屋大维的图像,配乐《Hero》以烘托气氛,创设情境。“提到罗马除了能让我们想到这些英雄人物之外,还能让我们想到什么……” (罗马的宏伟建筑,罗马的军队,罗马的法律……) 提问:宏伟的罗马是因为什么而成就的? 师: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罗马,一方面靠强大的罗马军团来支撑(展示罗马军团在战场中的卓越表现,视频资料《角斗士》片断),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罗马的军队不断进行军事行动,由此而逐渐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那么如此庞大的国家应该怎样管理呢,这

关于汉字的起源及历史

关于汉字的起源及历史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 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 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 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 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 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 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 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 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 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 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 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

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 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 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 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 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 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 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 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 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 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 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 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 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 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 源广泛性的特征。 传说仓颉造汉字。《说文解字》记载仓颉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 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出现,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了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问题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作用。 了解罗马重要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便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为当今的政治生活服务。 分析材料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 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 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罗 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 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 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 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

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重点: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 的作用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 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 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 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 无名火,贝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你怎样 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 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生丙:我觉 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 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 法制。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给学生案例:罗莫洛是一 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 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 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 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在罗马法产生的初

中国建筑铝材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建筑铝材的起源及发展 建筑铝材包括了建筑用板材及建筑用型材(习称建筑铝型材) 门窗中国传统的门窗是木门窗;19世纪初钢窗传入中国,1925年中国开始生产钢窗;20世纪70年代铝窗传入中国,1980年中国开始生产铝门窗用建筑铝型材。铝门窗,70年代首先是外国驻华使(领)馆和少数涉外工程上使用,1978年上海玻璃机械厂曾是国内最早开发制作铝门窗而获全国科技奖,随后普及甚快。 幕墙80年代,1983年北京长城饭店是中国较早建成的玻璃幕墙工程。 隔热铝窗1984年隔热铝窗在中国首例使用,华北铝业有限公司阿鲁克(ALUK)合作完成中国最早应用隔热铝窗的北京国际饭店以及天津滨海大厦工程。 铝门窗及建筑幕墙迅速被中国建筑业接受和看好,大量采用,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中国进入铝门窗幕墙应用高潮建筑铝材,门窗幕墙迅速应用及发展大大地刺激了铝材行业的发展、兴旺和进步,特别是建筑用铝型材。 二、铝材 中国铝材工业起步于50年代,1956年哈尔滨101厂(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其中包括压延车间生产铝板、铝箔,挤压车间生产挤压材,锻造车间生产铝锻件,供给航天航空等国防工业用,从此谱写中国铝加工业历史。历程了50年至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铝大国

和铝材消费大国。 世界前五名产铝大国: 1993年排序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 2003年排序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 2001年起,中国电解铝产量已经居世界之首。2005年中国电解铝产量780.60万吨,与2004年相比增长17.02%。2005年中国电解铝产量占世界电解铝总产量3193万吨的24.45%。 世界前五名铝市场大国: 1993年排序美国、日本、中国、德国、俄罗斯 2003年排序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 2005年中国铝消费总量710.5万吨,占2005年世界铝消费总量3187万吨的22.29%。中国人均铝消费量仅是4.2公斤/人,美、日的是30公斤/人。 2005年中国铝材总产量583.7万吨,比2004年增长32.76%,2005年铝挤压材产量350万吨(包括建筑铝型材),约占铝材总产量60%,板材228万吨。 铝挤压材包括,管材、棒材、型材,建筑用铝挤压材被习惯称为建筑铝型材,事实上建筑用铝挤压材中除了型材之外也还有管材和棒材,不过其中型材最多。铝挤压材在建筑业主要用途是制作门窗框材、幕墙结构材以及天花龙骨与装饰材;建筑用铝材的另一部分是铝板材,幕墙及装饰用铝板或铝塑复合板,铝板材是属于铝加工的压延产品,铝板幕墙也只是现代幕墙墙体的一种,还有玻璃幕墙、石材幕墙等等,不过幕墙

浅谈版式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版式设计概述 版式设计又被称为编排设计,即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当下的版式设计由传统纸质媒介扩展到数字媒介,不仅有传统的报刊、画册设计,还有网页设计、APP设计等。版式设计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方式。在版式设计中,并不是文字、图片等信息内容越多就越能引起读者的注意。版式设计并不是让信息充满整个版面空间,也不是单纯的文字与图片的摆放和编排构成。版式设计看似简单,实际上并非如此,设计者设置文字、图片等都要经过深思熟虑,通过筛选数种排列方案,最终形成既有可读性又有设计感的人性化设计。在版式设计中,如何使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使读者在阅读时感觉更舒适,使整个版面更加生动、更具有感染力,这些都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版式设计的历史发展 1.近代版式设计的发展 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机械印刷机,印刷从此与机械密不可分。经过不断地发展,印刷成本逐渐降低。后来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版式设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影响了编排设计,大色块的对比和装饰性越来越强,现代版式设计发展迅速且初具规模。20世纪,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建立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此设计终于有了功能性这个概念,并促成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这个时期推崇简约的设计,艺术家根据19世纪的无饰线体设计出了由弧形和直线形组成的包豪斯字体,同时推崇几何抽象图形的运用,将几何图形大量地 应用于版式编排中,探索以摄影作品作为 平面插图进行版式设计。此时的设计理 念为功能决定形式,以市场要素和人的需 求作为设计基础。现代主义的后期,瑞士 的设计家研究骨骼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这种骨骼版式设计法一直延续下来,至今 仍应用于报纸、杂志的编排设计中。 2.传统版式设计原则 传统版式设计原则首先是突出所传 达的主题。要想突出主体形象,设计者就 要增强版式的条理性,区分主次信息,按 照主次信息的视觉形象大小和关系顺序 进行版式设计,从而达到明确主题的目 的。在传统版式设计中,为了突出主体的 视觉形象,设计者往往在主体四周进行留 白处理,减少文字或者将文案等细碎的文 字信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编排。其次是 版式设计中的形式与内容要统一。版式 设计的前提是版式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 须符合主题,再通过新颖的形式表达主 题,而没有文字的版面最难设计。最后是 强化版式设计的整体布局。设计者要对 版面内的所有元素和色彩进行合理的、整 体的设计,选用的颜色要配合版式的内 容,在不影响版式编排结构的同时恰当地 表现设计主题。加强版式的整体布局更 有利于体现版式的条理性和可读性。 三、版式设计的发展趋势 1.强调版式的创意与个性 版式设计中的创意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内容本身的创意;二是编排组织 的创意。内容本身的创意为文案创意、图 形元素创意、拍摄广告片时的拍摄创意 等;编排组织的创意与设计者息息相关, 设计者要以最佳的形式和风格传达作品 的思想。 创意表现与版式设计相当于中国画 中的“置陈布势”或“经营位置”,是对版面 中各视觉元素位置、元素之间关系的排 布、经营。犹如一盘棋中每个棋子的位置 关系到全局的胜负,版式设计中各种视觉 元素的版式布局同样直接影响视觉信息 传达效果。因此,创意与个性在未来的版 式设计中是主流趋势。 2.极简主义的版式设计 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每天 都有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现 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没有大量的 空闲时间进行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 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版式设计就要便于 受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 的有用信息。极简主义的版式设计有助 于受众分清信息的主次层级,更能突出重 点信息和提升传播效果。 3.以人为本的版式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即人性化的设计,就 是设计者在设计的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注 入人性化因素,使设计具有情感、个性、情 趣和生命。版式设计的未来发展要遵循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注入情 感,通过颜色、尺度、空间等,给人以人文 关怀,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版式设计更具有 人情味且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琦.版式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2]成朝晖.平面港之编排设计.中国美术学 院出版社,2001. [3]张学忠.对创意表现中版式设计问题的思 考.甘肃教育,2010(16).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 编辑倪昌立 浅谈版式设计的发展趋势 □寇俊瑶 摘要:版式设计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版式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编排技术的体现,而且是设计师设计修养的体现。现今的版式设计虽然已经拥有许多编排设计原则和基本程序,但这并不会限制未来版式设计的发展,未来版式设计的发展必将是编排技术与艺术思维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版式设计编排构成设计思维 56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 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 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 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 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 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 1954 年秋至 1957 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 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 6000 年 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 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 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 4500 多年),出土了 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 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 10 多个单字。 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 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 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 比甲骨文要早 1000 多年。因此,“象形 字” 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 文字的特征。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象形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 写成, “月” 写成, 水写成, 牛写成等等。这 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 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意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 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 象的意思。例:“明” 字写成,意为“日” 和“月” 带来光明。“旦” 字写成, (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爸” 字是表音的“巴” 字和表形的“父” 字的结合;“芭” 字是由“巴” 和“++”搭配而成。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 汉字的 90%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 汉文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记事符号,了解、探索和研究汉文字,必须追溯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并在汉文字的演进过程中找出它的发展和渐趋成熟的轨迹。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也是我国汉文字的起源、发生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的文字还处于汉文字的原始时期。中国的汉文字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生过程。我们应当把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从其结构中追溯它的历史发生、整合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汉文字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文字起源发生 汉文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记事符号。了解、探索和研究汉文字,必须追溯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并在汉文字演进过程中找出它发展和渐趋成熟的轨迹。我们在研究、探讨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时,可以从一些古代岩画遗迹和石器上考察到一些汉字的意向和形迹。 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也是我国汉文字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的文字还处于汉文字的原始时期,但这时汉文字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汉文字起源与劳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不断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并日臻完善且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始

终。 关于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传统的说法有结绳说,刻契说,八卦(牺氏:即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又戏牺皇,皇羲,中国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易.系词上》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背负“河画”而出,伏羲据之以作八卦。)说等。这些在早期文字中都可以找到痕迹,但都没有形成一种符号系统。但从战国开始,又在民间流传一种“仓颉造字”的说法;汉代在谶讳迷信流行的情况下,这一说法更为流行,并加以神话性的润饰。这种说法虽不可信,但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个别英雄人物对长期流传约定俗成的表意符号进行整理、润色,推动原始文字的发展,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迷,主要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文字方面的资料掌握挖掘甚少。尽管如此,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辛勤探索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关于汉文字的起源发生理论,已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一历史性课题奠定了基础。 史前岩画(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中的某些符号已近似于文字,在中原和沿海地区也有不少重要的发现。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岩画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神灵、动物、舞蹈、战争、房屋、车辆、生殖、手印、图案、符号等,其中有些符号已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