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导论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应是以往世代所形成的以()为主体、体现该主体的精神气质和特

殊追求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的综合体。

2、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期指的是以()为标志的一种历史变化。

3、冷战结束后,两大世界性文化景观在广度与深度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展,这两大世界性景观一为现代化,一为()。

4、在中国近代史充分展开的前夜,古老的华夏族连同它的最高统治者,陶醉在自造的完美无缺的梦境中。佩雷菲特形象地将这种想象的优越感称之为()。

5、从中国传统文化起源的内部人文因素来看,文化的生成只有当其找到了自己的()的形式时,才是充分可能的。

6、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转型期指的是()。

7、断裂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次大的断裂,一次是五四运动,另一次则是()。

8、宋明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儒学的复兴,但究其实质,已无()的进取气象。

9、就统一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而论,包含儒道的先秦诸子各家都发挥了作用,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是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和文化机制。

10、文明是文化的可测量可表述的()方面。

二、单选题

1.提出文化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整套的‘生存式样'”著名观点

的西方人类学家是()

A.爱德华?泰勒;B.柏拉图;C.克莱德?克鲁克洪;D.菲力浦?巴格比

2.中国的一位著名学者,把文化比喻为人的生命,认为文化是国家或民族生活的绵延。这位学者是()

A.钱穆;B.李泽厚;C.辜鸿铭;D.梁启超

3.“停滞”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西方那样的辩证否定的历史精神,因此,中国的历史在本质上是没有历史的。持此观点的两位著名西方学者是()

A.苏格拉底与柏拉图;B.卢梭与伏尔泰;C.巴格比与泰勒;D.黑格尔与佩雷菲特

4.提出“轴心时代”这一著名概念的西方学者是()

A.雅斯贝尔斯;B.海德格尔;C.斯宾格勒;D. 爱德华?泰勒

5、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一个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B.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C.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满汉民族战争;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三、简答题

1、现代新儒家

2、危机语境

3、儒教伦理精神

4、道家风格态度

5、停滞说

四、论述题

1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语境?

2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导论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华夏族

2、1840年鸦片战争

3、全球化

4、集体孤独症

5、民族和国家

6、春秋战国时代

7、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8、原典儒学

9、儒道互补 10、物质实体

二、单选题

1、C;

2、A;

3、D;

4、A;

5、C

三、简答题

1、“现代新儒家”:指五四运动以来,以复兴儒家文化精神为追求的一种文化主张和文化思潮。近代以来,在文化危机语境中,一些人文知识分子,对儒学传统的隳堕痛

心疾首,于是他们便以儒家精神的传承者自命,力图恢复儒家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中

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要继承宋明理学的道德本体精神,主张由“内圣”开出“外王”,从而为拯救中国人的精神、使中国走向富强、进而裨补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缺陷,提供

良方。

2、危机语境: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危机语境,以 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标志。危机语境具有多重含义。首先,它是指现实的危机状态。在生产力性质和生产水平方面、在

上层建筑和统治制度方面、在意识形态的开放度和自由方面,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和

人民的首创精神方面,一种明显的不足和衰弱迅即暴露出来,并很快达到了危机的局面。

3、儒教伦理精神:所谓儒教伦理是指儒学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之后,

经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宣扬与提倡、人文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思与践履,

成为一种信仰或准信仰形态的儒家伦理教条。这些教条代表某些绝对的人文价值,在

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于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人们自觉依循的行为准

则和立身行事的价值尺度。

4、道家风格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除儒教伦理为其精神主干外,尚有一迷人

之表现,这就是一种飘逸潇洒、与世推移的风格气度。它不凝滞于物,不为外在关系

所累,推崇玄妙的“道”的精神,以与“道”为一的境界为做人的极致。围绕着“道”,老子发展出一套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世界观,庄子继承

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以其独特的人格与思想魅力,成为影响、塑造中国传统文化面

貌的重要因素。

5、停滞说:“停滞”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中国传

统文化本身是一个稳定的结构,缺少否定与扬弃的环节,因而就缺少西方文化那样的

辩证发展的历史精神。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停滞不前的。持此观点的西方

人士以黑格尔、佩雷菲特为代表,前者认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后

者则进一步认为,直到现代,这种局面都没有改变,“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

里都带有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

四、论述题

1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语境?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宏观语境,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是在全球化与现

代化总体语境中提出的,离开这一语境,就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第二个方面,具体语境,分为五点。第一,初始化语境;第二,危机语境;第三,救亡与启蒙语境;第四,革命与战争语境;第五,改革开放语境。

2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巴格比和钱穆对文明与文化关系的看法,大体见出了二者的主要差异,他们都肯定文

化与文明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关于二者的差别,我们将其简略地表述为:文明是

文化的可测量可表述的物质实体方面,而文化则是文明的不可测量难以表述的精神虚

体方面。这也就是二者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物质与精神、文明与文化、实体与虚

体是不可分割的,即近代的科学技术及其产物,必然要求着近代的科学文化精神,现

代的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必然要求着现代的科学精神和现代的企业制度管理方式。

在中国近代,人们曾经尝试将西方的近代工业生产与它的科技文化、价值观念分割开来,实现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与近代工业的某种嫁接,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

这也说明近代性与现代性的建构是实现文明进步的关键所在。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文化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孕

育发生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那么自觉的历史阶段。如果要为这个阶段命名,也

许把它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文化时期比较确当。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时期。这个历

史阶段大体上是指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转

型时期。这个时期指的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原典创制时期,其文化表征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吸收、渗透、融合,对当时的社会、历史和人生的大变局深入思考,提出自己

的政治、经济方略,建构适应未来的文化思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这一时期绵延久远,从秦汉两代一直到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经历了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期。这个转型期指的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的一种历史变化。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儒教伦理精神。所谓儒教伦理是指儒学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之后,经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宣扬与提倡、人文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思与践履,

成为一种信仰或准信仰形态的儒家伦理教条。这些教条代表某些绝对的人文价值,在

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于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人们自觉依循的行为准

则和立身行事的价值尺度。

第二、道家风格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除儒教伦理为其精神主干外,尚有一迷

人之表现,这就是一种飘逸潇洒、与世推移的风格气度。它不凝滞于物,不为外在关

系所累,推崇玄妙的“道”的精神,以与“道”为一的境界为做人的极致。显然,我

们指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精神。

第三、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尚无

充分体系化和高度自觉的宗教世界观,统治着中国人信仰的是形形色色的祖先崇拜和

自然神崇拜。宗法集体主义的传统、儒道对立互补的内在循环,使得中国人发展出与

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高度重视人伦日用的平实的经验理性,在这种实用的经验理性的笼

罩下,不大容易形成极端的狂热的宗教情感和对某种彼岸价值的绝对崇拜。佛教传入

中国之后,由于其本身固有的调和性,逐渐与中国本土儒教伦理、道教追求、宗法政

治制度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国化的极致是禅宗。

5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在当代文化学话语中,简单、绝对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早已失去了市场。

综合、融会、借鉴的趋向日益明显,这体现了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多元共存、相互

渗透、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熔铸成新的文化姿态。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问题的

时候,我们主张一种实事求是的理解与阐释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生活于当代世界的

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正视这一点。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坎坷和磨难,但至今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实体,这一事实最

简单、最直白、最雄辩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仅没有丧失,而且充满了生机,

它就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但不容否认的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现

代化竞争的激烈,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命运,所有这一切因素都昭示我们:文化创新

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有成效的文化创新,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

文化传统,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只有如此,才能

使我们的当代文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第一章儒家文化精神

一、填空题

1 、 ( ) 成为后世儒学发展的源头基础、经典依据,故又称原始儒学或原典儒学。

2 、()被认为是最直接承继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3 、孟子他继承并丰富发展了《尚书》中的“()”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4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其中的“正”,

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基本内涵,一是(),二是()。

5 、荀子早就心领神会了孔子所说“义”的精妙内涵,注意到“制”与“宜”的辩证

有机统一,故特别强调之。荀子的学生韩非得其精神,发展为“()”的思想。

6 、孔、孟、荀构建的社会政治思想系统的核心精神,也是其终极价值取向和理想是以“()”为基础,实现“()”,进而“()”。

7 、南宋陆九渊把儒家思孟之学与佛教禅宗结合,其学派被称为“心学”,是因为()。

8 、总体说,理学是以()为核心的精致的哲理化儒学。

9 、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门以()为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学问。它始于孔子删定六经,战国时初具规模,两汉时大兴。唐为义疏之学,清为考据学和新今文经学。治经学者除对儒家经典阐发其思想外,还要诠释文字,考订名物典章制度,故又称训诂考据之学,或简称汉学。

10 、《论语》中提出的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二、单选题

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曾经提出“轴心时代”这一著名概念,用来指称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五百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出现的古典文化昌盛期。中国“轴心时代”观念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A.程朱理学;B.新儒学;C.佛教;D.儒家思想

2、宋、元、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是儒学正统体系中的理(道)学,因其主要讨论()而得名。

A.孔子的“仁”学思想;B.理、道与心、性;C.禅理;D.社会实用的道理

3、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其中“礼”的含义是()

A.只要求人们要恪守的“礼”条规;B.恪守的“礼”条规,理解“礼”的精神实质和多层面的社会作用;C.指君臣之礼;D.接人待物讲礼貌

4、先秦儒学,不包括()

A.孔子的“仁”学思想;B.荀子的学说;C.公孙龙的学说;D.孟子的思想

5、下面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评述的不正确的是()

A提出了行“仁政”、兴“王道”,意在反对“霸道”暴政的“以力服人”

B孟子注意到了“仁政”的物质性的支持

C 孟子认识到“仁政”思想的保守性问题

D 把“仁”从道德范畴提升为政治理念

三、简答题

1、孔子承继并发展了“周礼”的思想。这种承继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孟子对孔子的“仁”学的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5、什么是近现代出现的“新儒学”?

三、论述题

1、评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

2、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3、何谓中国儒家文化的“刚健有为”?

4 、如何理解和评价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5 、如何理解和评价儒家的“贵和尚中”思想?

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先秦儒学

2 孟子

3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4 礼,道德

5 法、术、势

6 齐家、治国、平天下

7 特别强调“心”的作用

8 伦理道德、

9 儒学经典 10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单选题

1 D 儒家思想 2B 理、道与心、性 3 B 恪守的“礼”条规,理解“礼”的精神实质和多层面的社会作用 4 C 公孙龙的学说 5C 孟子认识到“仁政”思想的保守性问题

三、简答题

1 、孔子承继并发展了“周礼”的思想。这种承继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其一,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对一切人“齐之以礼”。其二,孔

子所言之“礼”基本涵义是礼仪和礼制,淡化崇敬鬼神色彩,突出现实政治的涵义和

价值。其三,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并非仅仅要求人们被动地恪守“礼”的条规,更要求理解“礼”的精神实质

和多层面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孔子将“礼”与“乐”相结合,用“礼乐”陶冶培养人

的情感、精神、人格,养成尊从等级制度和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秩序、维护和谐

人际关系的自觉意识。其四,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以“仁”释礼,把外在的

社会规范化为人的内在道德伦理意识和自觉要求。

2 、孟子对孔子的“仁”学的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答:第一,较之孔子,他更充分、深刻意识到人、人心在这个系统的保证和效能的发

挥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把“仁”从道德范畴提升为政治理念,提出了行“仁政”、兴“王道”,意在反对“霸道”暴政的“以力服人”,反对对人心、人与人和

谐关系的伤害,防止由此可能产生的对这个系统的破坏。

第二,从人心和人的生存关系角度,孟子注意到了“仁政”的物质性的支持,以及“仁政”实施的物质性内容,发挥了孔子“富之、教之”(见《论语?子路》)的思想,提出经济上使民有恒产,省刑罚,薄税敛,使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以保持耕织结

合的小农经济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因为“民有恒产乃有恒心”,只有在生存保障的

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推行礼、德的教化,以形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淳朴民风,实现这个系统的全面实施、稳定运行。

3 、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民力困乏。所以汉初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为指导,

行“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间,陆贾、贾谊、晁错等儒家学者一方面从

儒家“王道”、“仁政”思想出发,另一方面又能依据现实政治需要有所变通,故其

建议也为统治者接受。经数十年惨淡经营,出现所谓“文景之治”太平景象。汉武帝

即位后,为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政治和思想统治,再图大业,便改无

为政治为有为政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一统于天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

4、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答:理学的产生,首先是适应于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大汉与盛唐由顶峰滑落之后,

继之而来的是两个闻名的乱世。尤其唐代繁荣辉煌所伴随的腐败奢糜、人伦混乱、纲

常松驰、道德式微,竟成为大唐崩塌的重要内因。理学,是儒家学者革除时弊、整顿

人心,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的举措。其次,理

学是复兴儒学运动的延续。面对佛、道的弥漫和挑战。唐中叶,韩愈猛烈抨击佛教,

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

儒家的传道世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启发后来儒者弘道传道、复兴儒学。李

翱以“性善情恶”论为儒家性善论作出新论证,其“复性”的思维方式和把儒学当做“性命”之学的观点,以及融会儒佛的思路,启发了理学家。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构筑起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

理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实开理学端绪。宋明理学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儒

学的复兴。魏晋玄学曾将三教进行了一次融合;唐代三教并行,又在独立发展、相互

论争中交融。其间,儒学实际上处于劣势。理学则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道入儒,以期建立一个能融合“百家之学”的思想体系,来完善自我,取代佛、道。

5、什么是近现代出现的“新儒学”?

答: 20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近现代新儒学。第一代是大陆的梁漱溟、熊十力、张

君励、钱穆、冯友兰、贺麟等。第二代是主要活动于港台的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徐复观等。第三代是70年代后,在美国、东亚、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华裔学者。新儒学尊崇宋明理学,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他们认定儒家心性之学为中

国文化之本源大流,强调以“内圣”致“外王”,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但又不是简单复归儒学,而是以儒学为本体或本位,融合佛道以至“援西学入儒”、“儒化西洋文化”,其目的在于抵制西方文化和马列主义。

四、论述题

1、评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

答:为适应封建专制政治和思想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之神学

化了。其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君权神(天)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性三品、三统循环等。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不同于先秦儒学和张载的“天人合一”观。他把先秦儒学

已怀疑甚至否定的天命观,与尚有一定唯物成分的阴阳五行中某些说法杂揉捏合,对

孟子以来以伦理道德为特定内容的“天人合一”论,进行了神学唯心主义的阐释发挥。他把“天”说成是既超越、又主宰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有意志的人格神,“天者,万

物之祖也”,“百神之大君”(《春秋繁露》)。他把阴阳说成是天的意志体现,阳

尊而阴卑,天尊而地卑;又把五行也说成是天命体现,五行相生,体现天的恩德,五

行相克,体现天的刑罚。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他的“天人合一”论有三层含义:第一,形体上的合一。如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个关节。第二,情感道德上的合一。如“人

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天有金、木、水、火、土,人有仁、

义、礼、智、信。第三,规律上的合一。如天有四时,人有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董仲舒还认为,天所有的道德品质,在人心内本来就有。只要“内规反听”,通过内

心体验,就可以认识天意。“修身省己,明善心以反道”,即所谓的“以人合天”。

但只有圣人才能“知天命鬼神”,凡人非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是其思想观

点的哲学基础、阐释模式。

他的君权神(天)授论认为,君权上天所授,“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尧舜汤武》)。天至高无上,故天子也至高无上,反君就是逆天。而“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他的天人感应论认为,大自然各种现象都是天意的体现,是对人、对人君的监视和示意。若顺从天意,天降各种“符瑞”,风调雨顺,表示赞许;若违逆天意,就会受到

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再严重就会遭到“天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行“天罚”,如兵刀雷击等。人要以行为感动上天,以消灾解难。此论直接成为两汉“谶纬”迷信的理论根据。

他的三纲五常理论认为,“阳尊阴卑”、“阳贵阴贱”,是永恒不变的“天意”,“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合于“天意”的永恒不变的伦常关系秩序;仁、义、礼、智、信“五常”则是与“五行”相配,具有永恒合理性的道德规范。

他的性三品说则以天有阴阳之气论证人具有善恶两重人性,并把人性分为天生能善的“圣人之性”、只能为恶难以为善的“斗筲之性”和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

他的三统循环说在战国末期“五德始终”说的基础上,提出“三统”说:夏为黑统、

商为白统、周为赤统,汉代又回到黑统,如此循环不已。服色、正朔之类具体形式的

改变,并不影响封建根本制度的延续。因“道”原于“天”,贯古今,永恒不变,故“王有改制之名,而无易道之实”。此说被概括为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天不变,道

亦不变”(《举贤良对策》),其实质是把封建制度神圣化后又凝固化。

董仲舒之说,是思想学术研究阿谀献媚于专制政治的恶劣表现。虽多是胡言谬说,但

由于他摘取了先秦儒学及其它学说中已被人们认可的某些理念和概念,又利用了人们

思想中某些模糊和局限,进行了较为圆通的编排阐发,更由于它作为官学与统治者许

多社会和政治的举措相配合,故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广泛和久远的影响,对中

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负面作用,甚于宋明理学。

2、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答:“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基本观念。无论是儒、道、墨、佛,还是法、兵、农、医,各家各派都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

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而“天人合一”的基本和主要涵义,也来自儒家的阐说,且儒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分、广泛、深入的运用。

“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

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有着极其深刻和合理的一面,能为人

类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性原则和智慧。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充分认识把握上述统一性基础上,主张达到一种依据天

地人普遍规律的高度自觉,从而将其应用贯彻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社会关系的调整、

政治伦理秩序的建立、为人处事的原则和谋略、道德的认识和修养、人生价值的理想

定位等方面。进而在个体身上体现出心胸的宽广大量、情感的丰富纯净、心态的平和

健康、举止的优雅得体、才学的渊深灵动。由此延伸出整体统摄、辩证通变的思维模式,以及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

不过也应看到,中国古代某些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释,把社会规律完全等同于自

然规律而不作区分,是不科学的;而用天和人作简单的比附,有肤浅、牵强以至荒诞

的一面,董仲舒之说便是典型。由此也产生一些负效应,如迷信天命、消极宿命、以

理杀人等。

3、何谓中国儒家文化的“刚健有为”?

答:刚健有为是儒家文化精神在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之时所倡导的一个基本

原则,也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还说:“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强调

要刚健又要文明,刚健而中正,不过刚、不妄行、不走极端,坚持原则。把《易》作

为自己经典的儒学直接继承发扬了刚健有为的精神。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强调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

颜元则对“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周易内传》)的思想作了引伸,他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

斋言行录》),指出了“健动”自强的重要作用意义。与之相联的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日新”、“革新”观念,《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积极进取精神。儒学不断自我批判扬弃、改造发展,许多儒者积极投入变法维新,

都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与刚健自强有密切关系的,是儒家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坚持“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人生准则,决不与黑暗统治、暴君独夫同流合污。孟子认

为要做“舍生而取义”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说:“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

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劝学》)。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

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愈是深陷苦难愈是刚健有为,越是挫折坎坷愈是奋进不

息的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历尽坎坷磨难而不衰,并将

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4 、如何理解和评价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答:儒家文化精神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常常把“人”摆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对“人”的价值与地位作高度的肯定。人的问题是儒学考虑的中心议题。儒学的这种“人本主义”倾向,是影响和决定中国传统文化之为典型的伦理道德型文化的主要因素。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谓“以人为本”,并非西方近代或现代意义上的人

本主义,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对人的一种基本理解,作为血缘宗法关系色彩浓郁

的集体(家国)主义的“人本主义”,它迥异于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

依据“天人合一”,儒家把人的伦理、道德、心性和行为活动归依为“天理”的体现

和“天道”的流行,用“人事”去附会“天命”。但这仅仅是一面,甚至是表面。另

一方面,儒家实际是将伦常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念灌注于“天道”,并将其人格化,使

其成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天”成了理性和道德的化身,但却实在成了

儒家实现其理想的伦理社会和道德人生的手段。

儒家的“以人为本”,首先是把伦理政治关系作为社会核心和根本问题,把人放入这

一关系中来考察。每一个人既处于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网

络中,又同时处于整个社会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中,必须依一定规范,扮演

一定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社会义务责任,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以维系社会井然

有序、良性互动、稳定运转。

家、国、天下,是第一位、甚至是神圣的,那么人生价值就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求每个人大公无私、存理灭欲,强化群体意识和责任感。而途径,除了严

格遵从社会礼法

规范的限定,更主要的是培育和高扬人的主体性、自觉性,以“正心、诚意”进行刻

苦而持久的道德精神境界的升进,不断实现更高层面的“正心、诚意”;并通过“为己”、“成己”,达到“成人”,“修己以安人”、“内圣外王”,最终实现社会责

任和人生人格理想。人人当如此,君王也不例外。中国人内心向来重视为政者的道德

人格魅力,甚于权力,正源于此。

在道德认识和修养实践中,儒家着重于价值观的培育。强调能群者存、爱群利群、明

别公私、公重私轻、先公后私;强调明辨义利、正义明道、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求

利有度;强调存欲勿纵、以理导欲。这些都成为中国文化中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和基本

构成内容。

儒教伦理精神以道德教化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觉抵制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

文化的人文精神;不仅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及独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道德自我的建立、人性提升和人的精神智慧的开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中国人重气节、操守,成为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

成就了无数为中国人所敬仰、奉为人生楷模的志士仁人。

当然,儒家人文主义中的道德至上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其一,忽略并限

制了人的自然性的合理发展、人性的丰富和全面提升,以至导致庄子所抨击的“以人

灭天”、戴震所痛斥的“以理杀人”的不良倾向。其二,在培育了大批可为民族脊梁

的志士仁人的同时,也制造出了一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和衣冠禽兽。科举选官制使知

识分子人生只有一条路,为了最终猎获深藏于心底、梦寐于朝夕的黄金屋、颜如玉、

千钟粟、车簇簇,要求知识分子必须在口头上、纸面上称礼义廉耻、贬利斥欲、灭情

克己,于是伪道学者由此而生。一旦权在手,便数十倍地对“十年寒窗”作连本带利

地疯狂补偿。独裁专制下的政坛险恶,宫闱密室中的暗算阴毒,逼迫人潜心于“功夫

在诗外”,防人之心绝不可无,害人之心也不能不有,阿谀之徒和阴谋政客一奶同胞。而大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者,可怜连自己的死都没有弄个明白,更不用说活的

明白了。知识分子心灵人格的扭曲和人生的阉割,也许并不是具有真正人文关怀之心

的儒学家、更不是孔、孟、荀希望看到的,但确是将道德宗教戒律化的后儒与封建专

制政治和科举制交媾而生的恶果。其三,“重群轻己”藐视个人权利和自由。“重义

轻利”和“重理轻欲”无视人、人生的全面需求和生存动力,也消解着社会发展的内

在活力和生机,加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文而轻自然的倾向,这些因素是导致中

国古代文明在近代逐渐落后的重要因素。

5 、如何理解和评价儒家的“贵和尚中”思想?

答: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本质性区别。贵和尚中虽然并

不是儒家独有的思想,但是只是在儒家那里,贵和尚中的思想才得到最充分的阐释,

并发展为一种规范和境界。

在儒家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西周末年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

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就是说不同因素配合均衡,和谐统一,最利于事物健康生长发展;而相同因素虽完全一致,却丧

失了内在生命力。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思想,要求君子一方面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一方面又要把握和坚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周而不比”(《论语?为政》)。而且儒家

还将其提升到“道”的哲学高度,构想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将行而不悖”(《中庸》)的“太和”境界。“太和”的观念源自《易传》,即至高无上的和谐状态。不过,张载指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现、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

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就是说,这种和谐是蕴涵诸多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消长、转化过程的和谐。

儒家将这种重和去同之“道”,广泛应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既包含君臣、派别、朝野、父子、亲友、邻里等各种关系,也包括汉民族与

少数民族、本国与外国的关系。儒家还将这一思想应用贯彻到思想学术领域,在坚持

自己基本观念、核心思想前提下,不仅对儒学产生以前的思想文化遗产采取批判继承

态度,也对道、法、佛、阴阳五行等家思想进行批判吸收、融汇兼容,从而不断充实

完善、更新发展自己。佛道等家虽也有对它家学说的兼容渗透,但不及儒学,故儒学

能成其大。这也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有容乃大”

的宏伟气魄。

如何才能实现“和”呢?孔子将(《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思想继承并

提升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后来,宋明理学从哲学角

度对“中庸”进行阐释发挥,朱熹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庸”被儒家视为贯穿万物万事的“道”和“理”。“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不过度也无不及。“中”也指对事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狷”。“中”还指人对事物处理

原则与方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善为之者,损其有余,益其不足;抑其太过,举其不及,大要归诸中和而已矣”(《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答李大卿书》),凡事叩其

两端而取中,便能实现和,保证和谐。

在中国文化中影响久远的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虽然也包涵有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但在实行时,也常在是非、善恶、美丑

间兼顾,甚至抹杀界限,力图使对立双方达成平衡,求得经久不渝的稳定。而且儒家

还主张“中”以“礼”为原则,“礼”对“和”有制约指导作用,“中庸之道”便显

示出保守性。

不过,贵和尚中思想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的。它使得中国人着力维护集体

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无论对国家、集体还是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是有益的。同时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

平的价值观。它还教中国人为人处事力求中正适度,把握好分寸火候,防止因走极端

而走向反面。

第二章道家文化精神

一、填空题

1、《老子》一书,亦称()。

2、齐国在威王、宣王之际,国家在都城的稷门之下设稷下学官,邀集天下学士毕集齐都。为首的一些“稷下先生”如环渊等以老子哲学为基础,依托黄帝之言,史谓()。

3、“道可道,();名可名,非常名。”

4、《老子》一部书,其所推崇的最高价值就是(),它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中心价值。

5、“彼是莫得其偶,谓之()。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6、“(),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

8、“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班固《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二、单选题

1、老子讲“反者道之动”,下列选项中最接近“反”的意思的是()

A.反对;B.返回;C.后退;D.反面

2、先秦道家的“反智”,其深意并于()

A.否定人类的智性与知识累积; B.警醒人们不要为已有的知识体系所累;

C.人类的智慧是浅薄无益的;D.对于社会的绝望和回避

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原出于

A.《老子》;B.《庄子》;C.《孟子》;D.《击壤歌》

4、魏晋时期的玄学也被称为()

A.新佛学; B.新儒学; C.新易学; D.新道家

5、与《老子》相比,《庄子》一书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更倾向于()

A.个体的精神自由问题;B.社会的和谐问题;

C.帝王的统治之术;D.经济的发展问题

三、简答题

1、轴心时代道家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2、先秦道家主要有哪那个代表?

3、简述道家社会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论的内涵

5、道家思想经历了哪些重大变化?

四、论述题

1、《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请谈谈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2、试论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形成的条件

3、老庄思想中返朴归真的人生论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4、如何理解老庄学说中的去蔽澄明主张?

5、如何理解道家理念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地位?

五、古汉语翻译句段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

2、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此是乎哉!(《庄子》)

3、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

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

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

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

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

6、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

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

8、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

第二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道德经》;

2 、“黄老学派”;

3 、非常道;

4 、“自然”

5 、道枢;

6 、绝圣弃智;

7 、自化;

8 、不敢为天下先;

9 、圣人; 10 、史官

二、单选题

1.B;2.B;3.D;4.D;5.A

三、简答题

1、轴心时代道家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答:( 1)别于“认知”的“体知”认识论;( 2 )通过相对主义而导向辩证思维的方法论;( 3 )观念、心态上的开放精神与恢宏气象。

2、先秦道家主要有哪个代表?

答:( 1)老子;(2)庄子;(3)稷下学派。

3、简述道家社会论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对战争的态度。“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第二,理想国的描画,老子所代表的道家主张由顺乎自然

的方式去构建起理想国家——小国寡民。第三,和谐的伦理向度。《老子》:“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简述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论的内涵

答:三层含义:不胡为;自然而为;以不变应万变。

5、道家思想经历了哪些重大变化?

答:(1)由主流进入非主流的变化;(2)道家思想与玄远之风;(3)儒、道、释三家鼎立与中国文化的格局。

四、论述题

1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请谈谈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答:魏源《老子本义》释此二句时说:“苟美善而使天下皆知其为美善,则将相与市

之论之,而不可常矣。”这就如同《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说是“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这是相对待地看问题,才如是说。相对待地看问题,只是方法,关键不是“相

对待”,关键是在相对待中看出的问题是什么。

《老子》一部书,其所推崇的最高价值就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中

心价值。“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如“自发”。自发的美与善,是最本然的、最

真实的美与善。而这种自发的美、善,是不计其美耶善耶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当其时、适其情的。一自觉,则易假。而当天下自觉地共逐于美与善时,则往往追逐的是人们

事先赋予的“美”与“善”的“名”。天下若只为此名相上的“美”与“善”生活,

则如生活在被遮蔽的世界里,生活在假象的世界里。则“美”是假美,“善”是伪善,则“恶”矣,则“不善”矣。

2、试论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形成的条件

答: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之形成,应该说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从道家思想发

展的谱系上说,这是以“天道”作为其思想依据的,《吕氏春秋》在其《序意》中引

用黄帝教诲颛顼的话说:“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此即

老子法地法天法自然之论,而“无为而治”本就是一种以天地为依据,不违自然的一

种政治运作的理想方式。另一个条件即是现实政治的坏象激发出的一种反思。此诚如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所说:“老子首次能由广阔的背景上透视了作为人类政治核心的权力问题,他十分敏锐地观察到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安,是起因于在上

位者的予取、予求及横加干涉。政治上的种种扰民是引起上下之间紧张关系的主因。

无为的政治理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化解这政治的核心问题”。

3、老庄思想中返朴归真的人生论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老子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克欲之说;有“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之说,这是与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态度相适应的一种修身的工夫论。这些修为

的工夫,就是要使人的一生是绝假纯真的一生,是澄明的而非遮蔽的一生。所以他讲

返本复初,返朴归真。返回到、恢复到婴儿的状态,成一种“昏昏”“闷闷”的“朴”的状态。这就叫“复归其根”、“复归于朴”。返朴归真的人生论,所针对的是人文

的异化。这显然有助于人性的真实体现。少私寡欲,致虚守静,为的是去蔽澄明。避

免造作与异化,这是一种心灵的修为,一种人生的锻炼。

4、如何理解老庄学说中的去蔽澄明主张?

答:《老子》书中讲“涤除玄鉴”;《庄子》书中讲“坐忘”讲“朝彻”讲“见独”。都是讲要内心澄明,去除遮蔽。

能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这就是内心澄明。由此内心澄明,

而对万物变化、人之死生,都能超然看待,不为所动。这是道家思想推尊的一种健康

人格和理想境界。这种人格,颇类似于西方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描述的“自

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自我实现者大多伴随着个人力量无限增强的体验,这很像道

家所说的圣人、至人、真人的状态。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的确有这种内心修为的传统,所谓修身养性,也是为了涤除内

心的遮蔽,而能超然物外,站在更高处来观照世界,即老子所说的“涤除”与“玄鉴”。若不能“玄鉴”,则无以看清大事小事的分别。内心不澄澈,也无从对事物洞

若观火。

5、如何理解道家理念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地位?

答:(1)功成身退、安贫乐道的处世之道。老子讲“反者道之动”,主张“功遂身退”,认为这是“天之道也”。道家时时提醒着人们要归根,要返本、要复初、要慎

终如始,就是认识到事务的发展是有个限度的,无限夸大事功,就会过度,就会走向

反面。

(2)内心澄明、超然淡泊的人格精神。能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这就是内心澄明。由此内心澄明,而对万物变化、人之死生,都能超然看待,不

为所动。这是道家思想推尊的一种健康人格和理想境界,在历代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中,也蕴藉着这种澄明的人格力量。

(3)负面影响。道家之于中国文化最大的负面影响在于有意无意间变得“超脱老猾”。“超脱老猾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最大缺点是与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相抗衡。它击碎了人们任何改革的欲望,它嘲笑人类的一切努力,认为它徒劳无益,它使中国

人失去了理想,不去行动。”(林语堂《中国人》)

五、古汉语翻译句段

1 、参考译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由于丑恶已存在的缘故;而皆知何为能,才会

訾议 " 不能 " 。有无相互依存而生,难易相对而言才成,长短相互比较才有,高对比

于下才会有盈,高低音相配音声才可相和,前后相互跟随才有方位不同,这是具有普

遍性和永恒性的自然规律。

2 、参考译文: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 、参考译文: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

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4 、参考译文:懂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懂;没有对外交流,没有外出的大门,神光内敛,纯朴如尘,不露锋芒,没有纷杂,这种封闭原始的精湛状态,就叫做玄同——与

玄的状态相同。所以,因玄同是不可能得到的而存在亲近,也因其不可得而存在疏远;因其不可得而存在利,也因其不可得而存在害;因其不可得而存在高贵,也因其不可

得而存在低贱。因此,玄同就是天下最可贵的状态。

5 、参考译文:弃绝圣贤之誉、奸诈巧伪之智,百倍有利于民众;弃绝尊卑分明之仁、善恶立判之义,百姓就会恢复孝慈;杜绝智巧之谋、可欲物之利,则盗贼自然就会绝迹。这三句话,仅以其为文还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因而还需要再进一步阐释如下:

不饰雕琢,保持本色;不谋私利,清心寡欲;弃绝那些自以为是的有为之学,就可以

万事无忧了。

6 、参考译文:抛却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

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他们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他们死

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他们不思考,也不谋划。光亮但不刺眼,信实却不期求。

他们睡觉不做梦,他们醒来无忧患,他们心神纯净精粹,他们魂灵从不疲惫。虚空而

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7 、参考译文:道,永远都是清静无为,一切顺应自然造化。侯王若能遵行这个原则,则万物都将自然治化。若治化之后侯王又欲争名夺利,我将用默默无名之朴为例去警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__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 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3.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4.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5.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 D、突变性 6.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7.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8.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9.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10.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_朝的____。 A、魏九品中正制 B、秦三公九卿制 C、唐三省六部制 D、宋三省六部制 11.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12.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13.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伦理学 D、自然哲学 14.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15.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中国传统文化》(本科)复习资料及答案

期末练兵多选题 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 ) A、重人事,轻天道 B、天道自然 C、天人相分 D、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 ) 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 B、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 C、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 D、较强的功利性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ABCD ) A、以人为本 B、强大的延续力 C、以和为贵 D、重道德 4、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主要有( ABCD ) A、腐败的专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 B、腐败专制的官僚政治 C、禁海锁国,画牢自封 D、文化专制,扼杀异端 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ABCD ) A、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B、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C、有助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 D、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6、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包括( ABD )

A、实用功利性 B、辨证整体性 C、科学实践性 D、经验直观性 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ABCD ) A、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 B、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 C、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D、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做细部论证;注重对道理的直觉体悟,而较少做逻辑分析 8、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ABCD ) A、天台宗 B、唯识宗 C、华严宗 D、净土宗 9、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 ABCD ) A、造纸术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再到欧洲 B、火药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很快被应用于军事 C、中国美术、绘画、陶瓷对欧洲人来说不仅实用,而且是有价值的艺术品 D、在学术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由传教士传播到欧洲 10、中国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包括( ABCD ) A、求实精神 B、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 C、以史为鉴的经邦致用精神 D、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 1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仁爱孝悌、谦和好礼 B、诚信知报、精忠爱国 C、克己奉公、修己独慎 D、见利思义、勤俭廉正 1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 ABC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附答案)

传统文化知识题库 (2018.1) 注:比赛试题参照题库内容,但有可能超出题库范围,备赛时请尽量丰富备赛内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一、选择题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A.射B.御C.礼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A.阮籍B.嵇康C.刘伶D.向秀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D)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 4.“豆蔻”是指(A)岁 A.十三B.十五C.十八D.二十 5.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A.莫逆之交B.金兰之交C.刎颈之交D.点头之交 6.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资治通鉴 7.“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老子 8.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A.嵇康B.曹植C.山涛D.阮瑀 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C) 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 1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 A.慧思B.慧能C.神秀D.玄奘 12.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C)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孟子老子庄子B.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C.孟子孔子庄子老子D.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13.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A ) A.汉元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明帝 14.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 D ) A.诗佛B.诗仙C.诗圣D.诗鬼 1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 ) A.白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刘禹锡

2020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答案

2020年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题及答案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间的诗歌500篇。 答案: (错) 2.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答案: (推己及人) 3.《红楼梦》中被称为“混世魔王”的人物是 答案: (贾宝玉) 4.中国书法的载体是什么 答案:(汉字) 5.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所批判的是? 答案:(墨家的“兼爱”思想) 6.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包括哪些? 答案:(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 7.中唐时期诗坛上出现了比盛唐时期更多的风格流派,具体来说主要有 答案:(现实主义诗派/浪漫诗派/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8.下列属于道家人物的是 答案:(庄子) 9.《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在史学史上有开拓性的意义。 答案:(正确) 10.《诗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艺术手法是 答案:(赋) 11.“吾丧我”的意思是南郭子綦将自已杀死了。 答案:(错误) 12.书法的章法要 答案:(有节奏感/有秩序感/气息贯通) 13.“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中国传统史学 答案:(为政治服务的) 14.从文化阶层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答案:(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15.最具有代表性的唐代人物绘画的主要题材是 答案:(仕女画) 16.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观念的核心。 答案:(对) 17.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是《诗经》中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下列不属于“风”的是 答案:《生民》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 答案-推荐下载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自强不息 2. 厚德载物 3. 实用主义(实践理性) 4. 超脱圆滑(辩证思维) 2、自强不息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觉上进 ☆.勤恳劳动 ☆.不怕困苦 ☆.爱国主义 自强不息不仅是君子应有的风范、也是一般男子汉应有的风范,而且还是民族、国家应有的风范, 3.厚德载物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易·坤卦·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宽厚待人。宽即宽容、厚即厚道。 ☆.和合兼容。文化兼容,宗教兼容,神仙兼容 4.汉字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阶段,到汉晋时期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 ①象形, ②指事, ③会意, ④形声, ⑤转注,同义互训。 ⑥假借,同音替代。 6.“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是指哪些人? 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正统观点)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7.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 龙最初是生殖图腾,后演化为政治图腾。 1.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 2.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 3.农耕文明需要雨水保护。龙主管雨水。 8.简述《易经》包含的哲学思想。 1. 对立统一的思想 2. 变化发展的思想 3. 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 4.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5. 无限发展的思想 3.简述“九五至尊”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4.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作品? 《阴阳鱼图》:据明朝初年的赵挥谦说,南宋时,朱熹派蔡元定到四川搜集这些图,蔡得到三副图,这是其中之一。不知什么原因,朱熹没有见到这幅图。赵挥谦也是好不容易才搜集到的。 李申认为,我们最好相信,这图是元朝末年的人创造的,也可能就是赵挥谦创造的。 5.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简述孔子君子观的知命思想。 尽人事而待天命 孔子被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回复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儒家讲“无所为而为”,因为为的价值全在于做的本身之内, 孔子认为,他的仁、义、礼、中等是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良方。因此,他一道以贯之,死守善道,矢志不移,他周游列国,明知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记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6.简述孔子“君子观”的主要内容。 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 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 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 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 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 5. “知命” 尽人事而待天命 7.简述儒家之“儒”的本质含义。 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 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 8.述评儒家的“穷独达兼”的为人处世之道。 穷独达兼。(义) 孔子:“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对此有很好的表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启发式教学方法 4.实事求是的学风 14、儒家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 内涵

最新中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选择题)资料

中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 (选择题) 春节、元宵 一、选择题 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2.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 B藏族 C 彝族 D苗族 3.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A汉高祖 B汉元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4.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A4500年 B4000年 C3500年 D 3000年 5.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 A岁日 B元日 C正旦 D元首 6.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在那一年举办的?()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7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源于() A 春秋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8.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 A1912年 B1937年 C1949年 D1951年 9.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A吃元宵 B赏花灯 C舞龙、舞狮 D贴窗花10.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11.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12.元宵节又被称为()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下元节 D灯谜节 13. 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B汉文帝纪念平吕 C点彩灯 D敖年守岁 14.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猜灯谜源于() A周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1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 A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 D元朝 答案1-5BACDA 6-10CDABD 11-15DADCC 清明 1.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 A.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前十天或后十天 D.前五天 3.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 A.扫墓 B.踏青 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D.种花 4. 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5.中国有多少个名族过清明节( ) A15 B.50 C.25 D.30 6.以下不是清明节的别称的是( )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 一、选择题 1.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3.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4.迄今所知,我国较成熟的最古老文字是( )。 A.陶文 B.甲骨文 C.简牍文 D.金文 5.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早在先秦就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节仪式和礼仪制度。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为( )五类,称为五礼。 A.吉、凶、军、宾、嘉 B.温、良、恭、俭、让 C.恭、宽、信、敏、惠 D.天、地、君、亲、师 6.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的七声音阶有别。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 )。 A.仁、义、礼、智、信 B.宫、商、角、徵、羽 C.天、地、君、亲、师 D.麻、黍、稷、麦、菽 7.“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老子》、《庄子》、《孟子》、《墨子》 C.《老子》、《庄子》、《孟子》、《孙子》 D.《周易》、《论语》、《孟子》、《大学》 8.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A蒿饼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9.《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许多名篇佳句传唱千古。其中,首篇《关雎》就有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C.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0.《道德经》是我国先秦一部重要的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 )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1.先秦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期,诸子百家的多部经典产生在这一时期,下列经典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A.《孟子》 B.《荀子》 C.《孙子》 D.《三国志》 12.《论语》是记录孔子的门人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下面( )的范畴概括。 A.仁、礼 B.忠、信 C.道、命 D.智、勇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14.“兼爱”、“非攻”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孟子B.荀子C.墨子D.孔子 15.“名不正则言不顺”是( )的思想。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6.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17.“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 )。 A.孔子讲学的地方 B.老子讲学的地方 C.庄子讲学的地方 D.墨子讲学的地方 18.《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下列史书中,也属于编年体的是( )。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 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 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9、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 粥 D饺子 11、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 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1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5.“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17、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 A.285 B.286 C.287 D.288 1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19、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 羊 D楚汉相争 20、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 洛阳 21、“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 书 D行书 2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 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24.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25.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 山 D峨眉山 26.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200道题)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道题)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 河南甘肃陕西山东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出自()。 赵普王安石房玄龄魏征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仁者爱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大一统 .“一门三文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是指() 曹操、曹植、曹丕苏洵、苏轼、苏澈 班彪、班固。班超杜甫、杜牧、杜苟鹤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 《礼记》《中庸》《周易》《春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是由提出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和两大类。() 官学私学正学私学 国学民学国学家学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论语春秋诗经史记 .我国最古老的字典是() 诗经尔雅说文解字七录 .截止民国,我国规模最大,数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是? ()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在于,而道家学说思想核心在于() 道仁博爱思辨仁空仁道 .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包括 () 地动仪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设计的 () 孙叔敖郑国李斯李冰父子 .《史记》是 () 编年体史书纪传体通史 纪事本末体史书纪传体国别史 .《窦娥冤》的作者是 ()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 古筝琵琶古琴箫笛 .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第一讲绪论 1、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答: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与“新文化”相对】 2、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两者有何区别? 答:文化本义:文,纹理。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 文化定义: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3、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A、时代性——承传与变异B、地域性——差异性C、民族性——与地域性紧密相连D、阶级性——E、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4、文化有哪些作用?请简单分析。 答:A、满足需要的功能。B、认知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 D、凝聚的功能。 分析,暂略 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请简单阐释。 答:(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重乡土情谊 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

《周易》的哲学观 名词解释:《周易》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答:《易经》和《易传》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答:阴阳二爻 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4、《周易》的核心思想及其变化观是什么? 答:变化观: 1、矛盾观 2、发展观 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 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上面四个小问题,可以成为该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 5、“三才”指什么? 答:天—人(君子)—地 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卷 (答案在后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 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C

中国传统文化题库

绪论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绪论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5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5 ?第1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A. 以人为本 B. 崇德重义 C. 载道化成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A. 《周易.贲》 B. 《周易.艮》

C. 《周易.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 A. 天文 B. 地文 C. 物文 D. 人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儒道互补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C. “易”、“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A. 中和为美 B. 中庸之道 C. 阴阳五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第一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4 ?总分数 4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4 ?第1部分 ?总题数:4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儒家八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史称“儒家八派”。 2、密宗 佛教发展到公元七世纪后,出现衰落的趋势,神秘化密教的出现就是重要标志。密教,是大乘佛教一些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成,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基本特征,着重宣扬口诵真言即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观佛尊(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就能即身成佛。密教至迟在三国时就已传人我国,通称“杂密”。杂密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术和民间巫术有许多是相通的,以至在宗教实践上相互影响,很难区别。中国密宗的正式建立,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密教与政治结合紧密是其特征,这一点被藏传佛教所继承。 3、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释迦牟尼去世后,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分化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谓“乘”,是“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即小道。 4、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概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一词在当今世界哲学和各门科学都取得重要发展的历史环境下,它的实质性含义应该是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社会和自然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其实现成果的体现,既表现在各种自然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和发展,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1)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緸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2、简述经今古文学之争与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经今古文学之争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五经的传授全靠记诵,在师徒之间一代代口耳相传,由汉朝人用当时同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汉武帝所尊崇的儒学,就是今文经学派。 汉武帝以后,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称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但是在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致,而爆发了经今古文学之争。经今古文学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单元测试题答案

精心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C)。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A)。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B)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B.宋代理学学风 C.唐代诗学学风 8、道教创立后逐渐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一支为天师道,也称“五斗米道”。A A.对 B.错 9 A.对 B.错 10、“”这一概 A.韩愈 B. C. A.西学 B.心学 C. A. B. C.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A)。 A.《尔雅》 B.《康熙字典》 C.《永乐大典》 日、俄两国的一些汉学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是具有威胁性的。A A.对 B.错 要研究和传承国学,必须实现的贯通是(ABC)。

A.文理贯通 B.古今贯通 C.中外贯通 第四章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花鸟等物,赋予他们特殊的品格与寓意,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A A.对 B.错 儒家所说的“修身”就是对个人的(B)的提高,类似道家的修炼养性。 A. B. C. “礼”、“ A.对 B.错 A.对以 B.错 A. B. C. A.孤僻 B.自觉 C.谨慎 “ A.朱熹 B.左丘明 C.杨振 戒、定、慧三学是循序渐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A A.对 B.错 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一是修德,二是修心。B A.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二套习题试题与答案

第二套习题试题 一、填空类 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6.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7.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8.“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9.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 10.“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11. 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12. 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 13. 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 14. 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 15.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16. 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17.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有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有答案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 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B《中庸》C、《周易》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B松花江流域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人_B_ A、秦 B、鲁 C、卫 D、宋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B饴糖C腊八粥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B三年C三个季度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