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史观习题

唯物史观习题

唯物史观习题
唯物史观习题

唯物史观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

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

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

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B.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根本区别

B.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有相同的规律

C.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D.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是等同的

4.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

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

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

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

A.唯生产力论

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7.胡适曾说过: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认为( )

A.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必然的

B.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必然

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

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8.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D.无伟人就无历史

9.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0.下列日常用语中蕴含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

A.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心想事成

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祔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交换过程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者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3.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1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生产关系的改革需要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社会革命

C.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无须人的参与的自发过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1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6.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进步论

B.历史倒退论

C.历史循环论

D.历史唯物论

17.我国目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主要是由于( )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决定的

C.党的发展经验的政策决定的

D.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

1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1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20.哲学基本问题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是同一个问题

B.哲学基本问题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具体化

C.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D.没有必然的联系

2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规律,是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一般过程

B.它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C.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规律

D.它决定并制约着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22.一些思想家认为社会历史有自己的必然规律,是“神意”,“天命”,人是无能为力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

D.不可知论

23.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不相适合的过程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相适合的过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不适合到适合再到新的不适合的过程

2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25.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骨骼”,判断一定性质社会形态的标志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26.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2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2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规律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3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生产工具本身是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相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是活跃的革命的因素

3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主要区别是(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D.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3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宗教信仰变迁史

D.政治制度演变史

34.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

A.杰出人物

B.人性

C.人类之爱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3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人口增长的快慢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6.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

37.生产关系包括很多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8.用人们的政治观点来划分阶级的理论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折中主义39.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C.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D.分配的多少

40.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因此它适用于分析()

A.一切现象 B.一切社会现象

C.阶级社会的一切现象 D.一切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

41 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是()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

B.政体

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D.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里

42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

A.人口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4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44.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哲学

B.政治法律思想

C.艺术

D.道德

4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最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4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B.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48.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C.表现精神文明的物质设施

D.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9.社会的精神文明是指()

A.社会意识形态

B.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C.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

D.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

5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5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B.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5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54.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

B.人们的普遍愿望

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其它国家的影响

55.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上层建筑的变革

D.社会形态的更替

56.当前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

A.自然规律

B.人民的需要

C.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57.经济基础是指()

A.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的总和

B.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个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8.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B.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和政府组织部门

C.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59.在上层建筑各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思想

B.道德

C.哲学

D.政治

6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

C.武装力量

D.道德

61.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6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情况()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6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

A.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

B.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C.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6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说明()

A.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

B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C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65.决定一个社会形态性质的依据是()

A.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

D.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66.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6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68.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A.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C.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6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偶然性支配的

70.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史观的观点

C.历史主义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71.下列各项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的是()

A.一切唯物主义者

B.某些唯心主义者

C.马克思主义者

D.二元论者

72.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条件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C.科学文化的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73.历史人物的产生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统一

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的统一7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完全必然的

B.偶然的

C.有时是必然的,有时是偶然的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7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宿命论的观点

B.机械论的观点

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76.人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先天属性

D.物质属性

77.“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观点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78.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

A.人的自私性

B.人的阶级性

C.人的个体性

D.人的意识

79.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80.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81.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D.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8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个不同阶段

B.两个不同的道路

C.两个不同的结果

D.两个不同的状态

83.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

A.选择的自由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D.摆脱必然性而独立

8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8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工具的状况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8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的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的关系

87.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8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90.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9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92.人的个性决定于()

A.先天的禀赋

B.家庭出身

C.生理状况

D.后天的社会实践

9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的科学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是( )

A.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B.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能够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并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现实的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 )

A.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它决定各种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形态

C.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

D.它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E.它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应理解为()

A.是第一生产力

B.是独立的生产力

C.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D.是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生产力

E.是已经转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

4.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动的反作用在于它()

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排除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社会改革

D.社会革命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提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说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度8.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

A.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B.可以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C.可以加速一定历史的进程

D.可以延缓一定历史的进程

E.可以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对历史起作用

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从个别到一般,在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秩序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

E.群众的一切意见都必须遵从的观点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内容 ( )

A.承认群众有绝对自由的观点 B.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

E.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11.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1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社会运动同自然运动一样,无须人的意识活动的参与而照样进行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人们有可能以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眼光来研究人类社会

E.社会同自然界遵循完全相同的规律

13.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为( )

A.是历史事件的发动者

B.决定历史事件的个别特点和面貌

C.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D.对社会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E.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

是指( )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还能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D.某些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1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社会运动同自然运动一样,无需人的意识活动的参与而照样进行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人们有可能以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眼光来研究人类社会

E.社会同自然界遵循着完全相同的规律

1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含以下的内容( )

A.承认群众有绝对自由的观点

B.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

E.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17.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

A.他们能够揭示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发展趋势

B.他们是革命事业的倡导者

C.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决定者

D.他们能够决定历史发展规律

E .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发动者

1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这是指( )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仍能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19.列宁认为以往的历史理论根本的缺陷是( )

A.至多考察了人们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注重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C.强调了法的作用

D.看到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E.只注重历史人物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20.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合力”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

D.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活动,因而历史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E.人们预想的目的,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基本实现,而不能完全实现

2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2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3.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2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25.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经济基础

E.社会生产力

27.“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功失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E.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 )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

29.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社会改革( )

A.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B.是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C.可以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

D.可以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现

B.人的各种欲望无限制的满足

C.人的需要全面丰富和满足

D.个人潜力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E.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1.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主要包括(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阶级意识和非阶级意识

C.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D.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E.自然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式

32.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D.没有客观的说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E.忽视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

A.国家政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阶级构成

E.生产方式35.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C.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D.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E.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

36.面临环境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发展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37.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增长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增长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力制约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方式构成内容的是()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宗教关系

E.生产力39.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E.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40.下列各项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哲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D.军事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41.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E.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42.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4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E.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4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段话说明()

A.革命运动的成功需要革命的理论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先进的革命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D.革命的理论是革命运动的来源和决定力量

E.革命的理论可以不来自实践,但能指导实践

45.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A.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力的水平

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E.生产力的构成

46.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它()

A.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

B. 同生产力没有矛盾

C.为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

D.一经建立,生产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前发展

E. 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4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

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B.彻底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C.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代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D.对原来经济体制的“扬弃”

E.用全新的经济体制代替原来的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孙正聿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 【专题号】B1 【复印期号】2007年11期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07年9期第3~7页 【作者简介】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编者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是哲学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哲学研究》继今年第3期发表了孙正聿教授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后,又刊发了商榷和回应的文章,以作为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的开端。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对它的研究乃至发展、创新,不能仅仅限于抽象的概念思考或文本解读,而是必须面向生活实践。今天,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化的推进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提供了大量的新经验、新问题。善于把时代的问题转化为哲学自身的问题,在解释和解决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中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是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唯物主义对全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有指导意义。当前,理论和现实中的大量争论都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我们应当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关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并显示出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文发表后,得到学界的关注。读过李荣海先生与之商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及其世界观意义》(见《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以下简称“李文”)后,我感到有些理论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仍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的问题。 一、世界观及其解释原则 当人们把哲学定义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时,人们对“世界观”概念本身的理解不仅是有歧义的,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歧义构成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这就是说,在对“世界观”的理解中,蕴含着各不相同的解释原则;只有揭示这些不同的解释原则,才能澄明各种不同的哲学世界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揭示了由三种不同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世界观理论:一是以客体的或直观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二是由抽象的能动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三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这三种解释原则构成了三种世界观,亦即构成了三种不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正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全部旧哲学,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解释原则,这是我所写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文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该文构成与“李

最新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的上层建筑 D.地理环境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D.三者的统一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现存的种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符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5.判断一种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取决于: A.它是否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B.它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它是否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D.它是否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6.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不是人对于自然的意识,而是人对于社会生活的意识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全部意识现象的抽象,因而是永恒不变的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7.生产方式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8.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社会心理 B.自然科学、语言学和普遍逻辑学等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D.群体意识 9.在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各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的条件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文化水平 C.传统观念 D.科学技术水平

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复习材料

《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复习材料 ☆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主义历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一、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总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练习题精选及 答案

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一、绪论练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指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6.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专题八:唯物史观(一)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教材:生活与哲学主备人:颜景耀制作日期2018-3-21 使用班级:高三(文)全第5周第3--4课时 专题八: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 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日期总分112分得分 高考练兵:选择题(每题4分) (YJY)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3).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展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上述论断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YJY)2(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1).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说明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LW)3(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LW)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YJY)5(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2).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①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②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③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④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LW)6(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YJY)7(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3).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 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LW)8(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YJY)9(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LW)10.(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30). 2016年年初,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网站,这一净网行动的哲学依据有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④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YJY)1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练习 1.(2019年全国Ⅰ卷28题)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2019年全国Ⅰ卷33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3.(2019年全国Ⅰ卷34题)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4.(2018全国Ⅰ卷 24题)《墨子》中有关“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5.(2018年全国Ⅰ卷32 题)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 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6. (2018·全国II卷35题)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 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7.(2018·全国Ⅲ卷30题)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8.(2017·全国Ⅱ卷33题)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唯物史观 【概念内涵】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 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 【真题回顾】 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与应用(历史唯物主义) 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唯物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唯物史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

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 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 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 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5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 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 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 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为本质的方面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7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存在”要素有() A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B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 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D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和信息系统 8在社会存在各要素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的自然增长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D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10李瑞环同志说:“没有食就会反。”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下列哪个选项反映了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解析版)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 (教师版) 概念释疑: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答案:A 2.(2018·全国I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

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 一、概念解读 (1)课标定义: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基本观点: ①生产是所有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③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④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⑤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注意事项: ①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纵向看,经历了一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横向看,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 ②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单一经济决定论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③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所有人的合力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研究历史既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英雄人物的作用。 ④阶级因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阶级分析法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 ⑤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是唯物史观的目标,为此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避免一切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课堂训练 1.(2019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点评:考查晚清的社会转型,联系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材料反映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有了新的选择,从而形成为新的社会阶级,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 2.(2019年全国Ⅰ卷33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点评:考查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联系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的变迁,而生产方式的落后阻碍历史的发展。因此,拉丁美洲独立后发展的停滞主要原因是继承了宗主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3.(2019年全国Ⅰ卷34题)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

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

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王小雪 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资本主义作风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一、历史唯物主义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了21世纪中叶之前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2、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人民政府的宗旨。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纠正了过去制定中长期国家经济计划时只重视产值、产量、速度,忽视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偏差,而是着眼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战略的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3、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 过去,我国曾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几度出现严重脱离我国的国情,超越了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起大落,遭到巨大损失。欲速则不达,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所以,分“三

唯物论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政治复习唯物论专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 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2.(2016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 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3.(2016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 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6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 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 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 (2015?江苏卷31.)“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 (2015?上海卷24.)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