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摘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宣扬“拥刘反曹”的立场为刘备塑造一个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的仁君形象,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 而是立体的、 多面的。《 三国演义》 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 可争议之处, 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 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本文将会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尊贤、谋略、虚伪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使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爱民,尊贤礼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
一、仁德爱民
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在《 三国演义》 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日: “我为天子, 当乘此车盖 ”。与关羽、 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 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兴复汉室 。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 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 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 始终注重仁德爱民, 宽厚待人。初任安喜县尉,“ 与民秋毫无犯, 民皆感化” ,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 。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 “ 军民皆喜,政治一新” ,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 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 的卢” 马妨主,让他将此马先送给意中仇人。刘备

闻言变色斥责徐庶“ 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刘备对徐庶坦诚相待,拜他为军师,打败吕旷、曹仁之后 ,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 允其离去。刘备拒绝了孙乾所设留住徐庶的计谋,说“ 吾宁死, 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挥泪送别。可见刘备爱才之深又仁义之极。刘备对同宗刘表父子也表现出大仁大义。曹操南征荆州, 适逢刘表病死 , 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 刘备垂泪答道“ 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 ” 于是决定走樊城以避曹操。在生死关头, 刘备表现出的仁德爱民品德更为感人。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退时十几万百姓愿追随他渡江,因而只能日行十余里,曹兵追来,情况危急,众将劝刘备“ 暂弃百姓, 先行为上” , 刘备竟哭着说 :“ 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人归我, 奈何弃之? ” 行至当阳, 果然被曹操率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至天明, 身边仅剩百余骑,他不禁大哭道:“ 十数万生灵, 皆因恋我, 遭此大难 ;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虽遭到惨败,但在道义上却赢得 了极大胜利。从此,刘备的“ 仁德爱民” 更加名扬天下,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成为刘备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因而刘备入川时,其军队“ 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在复杂的斗争中,刘备领略到遵循儒家思想道德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至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正是这“ 惟贤惟德 ,可以服人” 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受人敬重的品格 , 成就了刘备的一方霸业。
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亦引此语,可见刘备之仁德有道,已得到历代史家的普遍承认。[2]

二、尊贤礼士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广发檄文,招纳人才。刘备,流落在民间的“龙子龙孙”,在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认真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后,奋起直追,表现尤为突出。先看"伐树望徐"。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见刘

备,便被刘备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职。樊城大战,先后打败吕氏兄弟和曹仁,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难以割舍,不难看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再看“三顾茅庐”。作为徐庶,司马徽等人竭力推荐的卧龙——诸葛亮,刘备不惜屈驾,一而再,再而三的亲自登门拜访,以求其出山.初见孔明,刘备见其仰卧在草堂几席上休息,便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愣是拱立阶下半晌;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但闻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事实证明,刘备的这一招棋走对了。诸葛亮出山后,感恩戴德,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刘蜀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尊贤礼士的另一面,便是知人之明,用人之长。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之明”,对此不必多论;而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

三、智谋过人
刘备出身卑微,论经济,背景无法与曹操,孙权相比,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采用依附的处世策略。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称王天下的雄心大志,刘备在创业时期准确把握天下情势,精心谋划并采取了两种主要的政治谋略:一是打起“ 汉室宗亲” 的旗帜,标榜正统。汉末动乱群雄割据,拥兵自重。刘备家境贫寒,其实力和名气无法与曹操、孙氏父子等诸豪强相比。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汉室之胄、皇族宗亲。在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刘备“ 汉室宗亲”的出身自然成为他与群雄争霸的一张王牌和独特优势。刘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并不断地打出这面旗帜。每逢遇到生人作自我介绍时,刘备都会说:“ 我乃汉室宗亲” 。初见张飞,他说“ 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一句话把张飞镇服。随

即见到关羽,自然也如是说,令“ 云长大喜” 。于是“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共同起事,很快聚集乡勇 5 0 0人。刘备率领人马投奔邹靖和刘焉,又对刘焉说起宗派,刘焉大喜。刘备任平原县令时,跟从公孙瓒参加诸侯联合讨董,见到诸侯盟主袁绍,公孙瓒将刘备的出身对 袁绍细说一遍, 袁绍即给刘备这小小县令取座,并对刘备说:“ 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拜见汉献帝时,刘备自然先奏明“ 汉室宗亲” 的身份: “ 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 汉献帝令取宗族世谱检看确认后,“ 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 , 遂倍加信任,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其名声和地位陡然上升。刘备在占据蜀川后,便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名正言顺地做了汉中王。汉献帝病逝,诸葛亮等群臣又奏表劝进:“ 王上乃汉室苗裔, 理合继统以延汉祀”, 至此,刘备终于登极做了蜀汉皇帝。二是树立“ 仁德宽厚” 的形象,争取人心。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也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 霸道昌而王道衰,诸豪强为了夺取天 下而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弃仁义而不顾,凭恃的是实力、武力和暴力。《 三国演义》 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与诸豪强相比,刘备势单力薄,既无实力,又无地盘。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劣势明显。曹操占尽天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承父兄之业,据长江之险而守江东,占尽地利;刘备几乎是靠白手起家来与他们争天下,依靠的主要是人谋,即以仁德忠义来争取人心,招揽人才,扩充实力。 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深知自己实力弱小,更懂得“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从起事之初就刻意树立自己的仁德宽厚形象,并由此广泛地赢得民心,聚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竭忠尽智,死而后已。刘备曾对庞统 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 吾不忍也。” 此段话清楚地表明刘备之所以行仁履忠,是出于一种反曹操之道而行的政治智慧或日权谋,是以仁义忠厚为招牌,争取天下人心 以达到自己夺取天下的目的。在汉末动乱年代 ,刘备审时度势,乘势而起,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雄,证明了他打起“ 汉室宗亲” 的旗帜标榜正统、 树立仁德忠厚形象争取人心的政治谋略是得当的。
《 三国演义》 中的刘备能屈能伸, 随机应变。俗语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乱世

枭雄亦应审时度势,当屈则屈,当忍则忍,韬光养晦,随机应变。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吕布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靠刘备,却趁刘备与袁术相攻之机,夜袭徐州,致使刘备失去立足之地,只得与吕布讲和,屯驻小沛。关羽、张飞心中不忿,刘备则能屈身守分 ,以待天时。后又受到吕布的攻击,刘备只好屈身投靠曹操。不久,曹操擒了吕布,是用是杀,尚在犹豫。此时刘备是曹操的座上客。当吕布求刘备念“辕门射戟”之恩救他一命时,刘备对曹操说 :“公不见丁建阳、 董卓之事乎?”致使曹操杀了吕布。此后,刘备随曹操至许都,可谓暂栖虎穴。许田打猎时,曹操与汉献帝并驾齐驱,关羽要上去怒斩曹操。刘备一怕力量不够, 二怕伤及汉献帝,及时制止了关羽。随后汉献帝下玉带诏要除掉曹操,刘备则积极参与皇舅董承等人的密谋。刘备胸怀大志和杀机,又怕曹操看破 ,就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曹操还是看出刘备“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同他煮酒论英雄,竟说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曹耳” 。刘备以为自己的心机被识破,吓得筷子脱手掉在地上。恰在这时,大雨将至,响了个炸雷,刘备从容地拾起筷子,巧作掩饰:“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 。正如小说中诗日: “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为避祸,刘备遂以截击袁术为名,离开许都,逃离曹操的樊笼。后来刘、关、张被曹操打得失散。兵败暂降曹操的关羽,为报曹操厚待之恩,上阵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此时,投在袁绍处的刘备又处险境,他两次花言巧语释袁绍之疑, 随即以劝说刘表共攻曹操为由,巧妙脱身。凡此,均可见刘备的机变权略。
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引得东吴孙权寝食难安,于是密谋周瑜设下“东吴招亲”的鸿门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备携着赵云来到江东。一到南徐,刘备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孙权,周瑜想软硬皆施扣住刘备时,刘备使出瞒天过海之计,智激孙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围困,得以顺利逃脱。最终,孙权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值得重要一论的是刘备独特的交际手法。哭,在很多人眼中刘备会感动下属,动不动就鼻涕眼泪一起来,所谓哭出来的江山不无道理。弱的时候哭让你觉得他可怜,这么舍弃他有些不忍心;强的时候又会让你觉得他心软挺有人情味。虽然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作为身在乱世,想有所作为的豪杰来说,哭又有何妨呢!毕竟,成功的滋味最甜。[3]
刘备善于

利用皇族的地位和身份,打起“复兴汉室”的旗号,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威望。在汉末群雄逐鹿中, 刘备屡遭挫败 , 有时甚至败得很惨。 但刘备败而不馁,折而不挠,不懈奋斗。成就一方霸业的过程中,刘备或韬光养晦,把自己的雄心大志隐藏起来,待机而动隐忍示弱,或以哭感动别人,赢得同情和支持。赤壁之战后, 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 乘周瑜率东吴大军追击曹军之机, 抢占荆州、 南郡、 襄阳等地,后又设计夺取蜀川 ,即为此证终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抓住历史机遇, 逐步发展壮大,占据蜀川。
四、仁中有伪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看待任何事物应一分为二.刘备虽处处以爱民为本,待士诚心宽厚,肝胆相照,但其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身上必不可少的存在着一些虚伪的东西。
例《 三国演义》中的“携民渡江”把刘备不忍弃众而逃的做法简直被吹捧成了圣人,可是,小说夸大了这一点,写出了这样的一个场面: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道:“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其实刘备欲投江而死与曹操的收买人心一样,都是假的,但不同之处是曹操的假百姓知道,而刘备的假百姓不以为假;“摔阿斗”刘备携民南逃,自己不知哭了多少回搞得百姓不能自持,盲目相随。等到曹军一到,刘备抛妻弃子,比谁跑得都快,为了掩盖自己行为的失态,刘备不得不用摔孩子的假扯,邀买人心。赵云长坂坡救得后主追上玄德;云下马伏地而哭,宣德亦泣。云把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得接过,置之与地曰:为汝这儒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包起阿斗,泣拜曰:云随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后人有诗云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抱亲儿掷马前。标准一虚伪收买人心的举动;“白帝托孤”刘备遗昭托孤时,泣对孔明曰:“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如毛宗岗批曰:“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话乎?恐知其必不敢,心不忍,而故令之闻此言,则真辅太子之心愈不得不切矣。”知子莫如父,明知儿子不才,却如是说,实为结孔明之心,使其死心为蜀汉效力。
《 三国演义》中的“携民渡江” 、“摔阿斗” 、“白帝托孤”这些情节中看出了刘备的“仁中有伪” 。精明的读者读出“仁中有伪” 的感觉,深层的原因并不是这些情节处理夸张过头,而是受到整部小说历史叙事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这一形象,

其性格十分鲜明,富于典型性,具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对其仁德忠厚形象的描写有些过于理想化乃至虚伪,读者每每情不自禁地随着他命运的起落沉浮而悲喜忧乐,这一方面是因为小说“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引导读者的情绪所致,但另一方面与小说成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紧密相关。我们不难看到,刘备是按照儒家道德规范塑造出来的“仁君明主”的典型形象,他是封建时代统治者的理想化身。总的来说,刘备作为一位白手起家,最终建功立业的明君,其性格虽有不足与缺陷,但其仁义,智慧,胆识等风范却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借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