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诗歌欣赏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诗歌欣赏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诗歌欣赏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诗歌欣赏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诗歌欣赏资料)

复习内容:八下有关的诗歌赏析的部分。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中考语文资源

复习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相关的古诗词,

复习步骤:,

1、自行背诵。

2、同学之间相互背诵,指出不足。

3、全班讨论交流,进一步把握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原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一个个“昨日”弃我而去,不可稍留;接踵而至的“今日”,多少烦恼忧愁涌上心头。遥望秋空,万里长风吹送鸿雁南飞,面对这样的美景,激起高楼畅饮的豪情。您的文章有建安时代的风格。我的诗句像谢眺那样清新秀发。都怀着高雅超越凡俗的兴致,雄心壮志飞动,想上晴天把明月揽取在手中。抽刀断水,水流得更急,举杯消愁,更增添许多无法排遣的愁思。人活在尘世间不能称心如意,那我明天就散着头发,驾一叶扁舟,归隐江湖。

(一)填空

1、从内容上看,本诗是一首饯别诗,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2、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愁。

3、这首诗通过在谢眺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露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4、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二)问答

1、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3、“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4、“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什么心情?“散发弄扁舟”怎样理解?

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5、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6、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渔家傲》范仲淹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塞下秋来风光凄凄,不似江南清爽美丽。鸿雁毫不留恋这荒寒的地方,一群群急匆匆向衡南飞去。军中号角一吹,边地特色的各种声音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太阳西沉,暮霭苍苍,烟雾茫茫,一座孤城的城门紧紧关闭。

饮下这杯粗酿的浊酒聊以解忧,家乡远隔万里,不曾破敌立功,归去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清越悠扬,月色如霜铺满大地。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各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

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的流泪。

(一)填空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异。

2、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描写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自抒怀报,表达了作者慨叹功业未力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5、这首描写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片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下片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二)问答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3、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慨叹功业未立和守边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结尾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起你哪些思考?

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一)填空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2、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地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苦的心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问答

1、结合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谈谈这首曲子“情”和“景”的关系。

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前面一些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铺垫。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是“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原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江精神。

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我如同一艘沉船,侧畔仍有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深受感动,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一)填空

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

(二)问答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新意?

“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侧畔仍有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7、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包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8、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A)。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王安石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传说中的任务王质。颔联写贬谪过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无题》李商隐

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一)填空

“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尾联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二)问答

1、你是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是什么意思?

“丝”即“思”,泪也因思而落。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春蚕吐丝、蜡炬成灰,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4、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一)填空: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李商隐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何时能够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再_;[话]:_回叙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问答

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3、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4、成语“剪烛西窗”源于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6、下面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地憧憬。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

《论诗》赵翼

原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一)填空

1、解释词语

才人:有才华的诗人风骚:文学才华

2、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二)问答

1、“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句话有人认为是故意贬损李杜,说说你的理解。

“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读者需要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2、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3、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①“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4、阅读赵翼《论诗》这首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D.“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文学写作的事叫“风骚”。

【语文】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诗歌赏析】12-2《黄鹤楼》崔颢 主题:描写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明丽的阳光下,诗人从黄鹤楼上眺望对岸。阳光照耀下的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绿绿的芳草覆盖,生机盎然。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答: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诗人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4、试比较文中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百云,空自飘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诗歌赏析】12-3《使至塞上》王维 主题: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1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总体:这一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为千古名句。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描绘景色: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笔记资料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笔记资料 第一单元 第一课藤野先生 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 第二部分:在仙台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 和帮助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 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注释:1选自《朝花夕拾》 2烂熳(man):即烂漫 3富士山:日本第一高峰, 日本人奉为“圣山” 4油光可鉴: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5兼以:加以 6斗乱:飞腾杂乱。斗通“抖” 7芦荟(hui) 8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 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9模糊:指马虎、不讲究 10落第:考试不及格 11《新约》: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的简称,记载耶稣和他的门徒的言行 12托尔斯泰: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3不逊(xun):无礼。逊,谦逊 14匿(ni)名:不署名或不署 真实姓名。匿,隐藏 14犹言:如同说 15诘(jie)责:质问并责备 16托辞:借口(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话选自《呐喊》自序) 18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19 适值:正好遇到美其名曰: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 第二课我的母亲胡适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 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本文分层: 一、(1-4)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 理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共同纲领: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内容:①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⑤以北平(北京)为首都⑥采用公元纪年 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解放军总司令。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4).中国历史由此拉开新的篇章。 5、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国旗象征:红色,革命;大五角星,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6、土地改革: (1)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2)影响: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7、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6月美国侵略朝鲜):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抗击美国侵略者(“联合国军”)。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严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解析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八年级语文下笔记资料

八年级下笔记资料 第一课藤野先生鲁迅 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1—3) 第二部分:在仙台(4—35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36—38) 第一层(4—5):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 第三层(24—31):写弃医从文的原因:①匿名信事件;②看电影事件。 第四层(32—35):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事例思想品质高尚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总结: 本文通过对这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作者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完整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望丘 m 、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 (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_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___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____________ 、________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 山________ 、______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 “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 ?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 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八年级下册历史主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筹建新中国)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国徽没有确定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时鸣炮28响的含义: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 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1年10月 概况: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唐朝文成公主入藏②元朝设宣政院③清朝设驻藏大臣)

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抗美援朝(1950、10---1953、7)★★★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掌握其事迹) 结果: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影响(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抗美援朝精神: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内容:1950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0年代的“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 ①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③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

八年级上诗歌赏析及答案

八年级(上)诗歌赏析 (一)赏读下面的古诗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 7、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然后答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四)阅读下面《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然后答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笔记资料全套1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笔记资料全套1 第一单元 第一藤野先生 本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 第二部分:在仙台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能以公正心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 本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注释:1选自《朝花夕拾》2烂熳(an):即烂漫3富士:日本第一高峰,日本人奉为“圣” 4油光可鉴: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兼以:加以6斗乱:飞腾杂乱。斗通“抖” 7芦荟(hui)8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制度的传说或故事。9模糊:指马虎、不讲究10落第:考试不及格11《新约》: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的简称,记载耶稣和他的门徒的言行12托尔斯泰: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13不逊(xun):无礼。逊,谦逊14匿(ni)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14犹言:如同说1诘(ie)责:质问并责备16托辞:借口(鲁迅弃医从的一段话选自《呐喊》自序)18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19适值:正好遇到美其名曰: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 第二我的母亲胡适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2单元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注意打“★”为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重点。第1课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 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

八年级初二上课外古诗赏析习题

欢迎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表现诗人晚年生活十分凄凉的一句:(1分) 僵卧孤村不自哀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4、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笔记资料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笔记资料 语文 第一单元 第一课藤野先生 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 第二部分:在仙台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 性和帮助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注释:1选自《朝花夕拾》2烂熳(man):即烂漫3富士山:日本第一高峰,日本人奉为“圣山”4油光可鉴: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5兼以:加以6斗乱:飞腾杂乱。斗通“抖”7芦荟(hui)8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9模糊:指马虎、不讲究10落第:考试不及格11《新约》: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的简称,记载耶稣和他的门徒的言行12托尔斯泰: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13不逊(xun):无礼。逊,谦逊14匿(ni)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14犹言:如同说15诘(jie)责:质问并责备16托辞:借口(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话选自《呐喊》自序)18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19适值:正好遇到美其名曰: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第二课我的母亲胡适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本文分层: 一、(1-4)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汇总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3、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1课时备课时间 2019年 2 月 11 日 (主备人:)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读整本书,了解全书内容。 2.熟悉、摘抄其中精彩的片段,从保尔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3.从名著中汲取养分,树立伟大的革命理想,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钢铁般的意 志,具有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1.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摘抄其中精彩的片段,从保尔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2.从名著中汲取养分,树立伟大的革命理想,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钢铁般的意志, 具有勇于献身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读完整本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八年级下学期推荐阅读书目,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 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 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学情分析】通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鉴赏,能够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意,分析人物性格。 【导学设计】充分利用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被罗曼?罗兰誉为“最罕见的道德、最纯洁的勇气的同义词”;有一部文学 作品被视为“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这位作家就是前苏联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这部 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内容回顾 (一)梳理保尔的成长史 活动要求:每一组选出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答对得10分,答错不扣分,但其他组有纠 错机会,纠错正确,得10分。 1.保尔因为什么离开了学校,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禁烟运动达到高潮 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6月3日国际禁烟日6月26日国际反毒日)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2.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1842年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接口:保护鸦片走私 结果: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5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联军结果:占领北京后,1860年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抗击洋枪队: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阅读 专项复习题精选 命题热点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1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模式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 (一)赏析字词 1.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闻笛赋”怎么理解?—— 2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集锦(课内)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集锦(课内) 1.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筏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

(7)“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9)请从“钟”字人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钟是聚集的意思本自然集神奇秀丽于泰山。 2.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列各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这首诗寓情于写景叙事之中,句句都有言外之意,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4)古人论诗“凡景语,皆情语”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作简要赏析。 答:这一联诗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 3.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颈联实写塞上秋景,也写出了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答: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

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解析与答案

八年级诗词鉴赏上 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4题。 春望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2分)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 答案:1、破、深 2、望(1分)山河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3、忧国思家4、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答案:(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

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答案:D 4、阅读下面古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 喻(1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 是。(1分)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答案: 1.(1 分)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儒家经典(1分)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重点笔记归纳(完整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一、现代文知识 1、《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就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坟》等。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她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1-3);第二部分:在仙台(4-35);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后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1)帮“我”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2)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3)关心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学习关心、既热情,又诚恳。 (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她对骨学的兴趣与求实精神。 :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厌恶、讥讽与轻视。 “她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日暮里(源自“日暮乡关何处就是”):勾起了鲁迅对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就是富有民族气节与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就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就是她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中国就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就是低能儿,……也无怪它们的疑惑”: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与抨击。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2、《我的母亲》作者就是学者胡适。文章选自《胡适自传》。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这篇文章写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与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与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 写母亲作为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与善良的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