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课学案

第四课学案

第四课学案

一·考点诠释

考点1 自然界的物质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宇宙中一切天体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界是物质的,即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例题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制造出各种转基因产品,还可以克隆出一些动物。人们可以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这一成果的哲学意义是()①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②证明了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水平在逐步提高③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④人类进入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自然物的时代

A.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②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③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例题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④人类有可能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考点3 物质的含义

(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准确理解物质概念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

特性,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②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总

结,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

(3)明确“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①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实在”就是指物质。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比如,他人的思想对于我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承认他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就是承认了他人的思想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又包括意识。

【例题3】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②物质具体形态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④⑤

D.④⑥

考点4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第三,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总之,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把对世界物质性的证明过程及其结论图示为:

【例题4】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

二自然”。关于二者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的②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③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④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A. 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5 运动与静止

(1)运动的含义: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静止地看问题。

(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例题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 神创论观点考点6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固有的,因而具有客观性,可以被认识和利用;是本质的,只能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是必然的,确定不移的;是稳定的,不是变化无常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一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③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3)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表现在:第一,人们能够认识客观规律。第二,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人们也可以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利用规律。因此,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例题2】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1. 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

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2.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为前提。()

A. 承认自然、社会的可知性

B. 承认自然、社会的永恒性

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 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

①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决议②2012伦敦奥运会③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科学发展观

⑤学校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4. 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科学发展观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②③⑤

5.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物质是不可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认识的

C.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

D. 物质包括所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6. 2012年8月21日,沈阳降下鸡蛋大小的冰雹并伴随大风,而气象部门却没有提前预报。对此,

专家解释,冰雹形成短促,雷达难以捕捉,以目前的技术难以准确预报。这表明()。

A.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7.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以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HAIBAO)。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海宝问世说明了()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D.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8.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这一网络流行语来自社会现实说明()

A.物质是客观的

B.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基因技术能回避吗?为什么?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4.继2009年夏天出现日全食之后,2010年1月15日出现的日环食再次点燃了人们的“追日”热情。实际上,太阳、地球、月亮都在运动,但是大自然却呈现给人们的是月亮从静止的太阳下经过,从而掩盖了太阳的光辉。日食的形成能够印证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运动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6.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看其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________联系

A.固有的、现象间的、稳定的

B.客观的、经常出现的

C.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D.客观的、现象间的、必然的

7.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8.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9.胡锦涛主席指出:科技界应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等规律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这说明

A.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只能去研究、不能去创造

B.社会发展在社会基本规律运动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科学技术能发明和利用规律,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10.2010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五省出现罕见的持续严重干旱,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生产和农业。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体现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④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也让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航天员翟志刚在“神舟”七号飞船外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太空漫步”,由此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按此计算,他的“第一步”迈出了9 165千米。但是我们通过电视画面可以看到,翟志刚与飞船之间的相对距离是稳定的。这说明

①运动和静止是一回事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4.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5.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这种智慧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能使客观规律主观化

B.人类能认识和改造规律

C.人类能使自然规律社会化

D.人类对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把握

17.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2.4探究世界的本质

1.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是指( )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实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

2.漫画《山中无柴草,挖根换酒钱》讽刺某些人无视(

)

A.自然界的客观性B.意识的创造性

C.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D.实践的创新性

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4.2011年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1%,涨幅连续两月回落。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价格背后的种种矛盾问题,这说明( )

A.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B.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C.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绝对不运动状态

D.是否存在相对静止,在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5.《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6.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8.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上之前的智利、海地及中国汶川大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漫画《没有过不去的桥》告诫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没有过不去的桥

A.能够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

B.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

C.就能办好一切事情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12.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下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出一条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中国下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哲学依据是( )

A.人可以改变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B.规律是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C.客观规律本身是不变的,人们只能顺应规律

D.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受人类自身活动的支配

13.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能力。①是对物质概念的正确表述,

②是物质概念的形成,③不是从物质概念上讲的,④说法错误。故选A项。

答案 A

14.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________为前提。()。

A.承认自然、社会的可知性

B.承认自然、社会的永恒性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客观性。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不科学;C项不是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前提;只有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才是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因此正确答案应为D项。

答案 D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

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决议②2012伦敦奥运会③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科学发展观

⑤学校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①④是第二性的东西,属意识范畴,因此不符合题意;②③⑤都是物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项。

答案 B

16.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科学发展观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⑤⑥D.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理解把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仅指物质现象,不包括精神和意识现象。②④⑥都属于意识范畴,①③⑤符合题意。

答案 A

B级能力提升

17.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物质是不可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认识的

C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

D .物质包括所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不是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因此A 、B 、D 三项均错误。 答案 C

18.2011年8月21日,沈阳降下鸡蛋大小的冰雹并伴随大风,而气象部门却没有提前预报。对此,专家解释,冰雹形成短促,雷达难以捕捉,以目前的技术难以准确预报。这表明

( )。

A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解析 A 、D 两项不符合题意;C 项本身错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B

海宝

19.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以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HAIBAO)。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海宝问世说明了 ( )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D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解析 D 观点错误,排除;A 、B 不能体现。 答案 C

20.2011年8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这一网络流行语来自社会现实说明 ( )。

A .物质是客观的

B .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C .物质决定意识

D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解析 B 项本身错误,A 、D 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21.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200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萨姆索岛居民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18.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当地时间2010年3月20日午夜、4月14日,冰岛的一座火山两度喷发;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点34分,智利发生8.8级地震;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7.3级地震。 辨题: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

参考答案

例题答案:

【例题1】【解析】本题真正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荒谬性,同时说明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在逐步提高。创造新物种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不能随心所欲,④错误。故应选C项。

【答案】C

【例题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首先,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故①符合题意;其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又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历史”过程,故②符合题意;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和客观性都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故④说法正确;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故③说法错误。

【答案】B

【例题3】【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非客观存在。它不同于物质具体形态,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抽象。故①②③⑤都是错误的认识。

【答案】D

【例题4】【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人类的改造,其物质的形态有没有发生变化,但无论人类是改造自然还是不改造自然,都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因此③④说法正确;“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物质的,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①②说法错误。

【答案】D

课时练习七

1——8 ADBAC BCC

9. (1)新型的物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人们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制造出来的新物种。但是,在人们制造新物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物质自身属性,按照人的需要,有意识地改变事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新的具体事物。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表现。如果认为这种表现是创造自然界万事万物,那就等于承认人先于自然界而存在,这是创世说的翻版,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2)基因技术属于生产力范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因技术是高新技术,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谁也阻挡不了、回避不了的力量。我们应该积极研究、运用、掌握与发展这一科学技术。

1.D 2.C 3.A 4.C 5.A 6.C

7.B8.A9.C

10.A根据“气候变化”可选出③,根据“防不胜防”可选出①②,④的说法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故本题选A项。

11.A“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①;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体现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排除④。故本题选A项。

12.A“翟志刚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太空漫步’”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翟志刚与飞船之间的相对距离是稳定的”体现了事物是静止的,可见②③④的说法正确体现了题意。

①的说法混淆了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3.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意思是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据此可选出C项。

14.C②的观点明显与题中的“不动”相悖。用排除法,选C项。

15.A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人们无视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遭到其惩罚的结果,故选A项。④的说法与运动的绝对性相悖。

16.D题意旨在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还能在此基础上使之为人类服务,故选D项。A、B、C三项的说法都是对规律客观性的违背。

17.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强调了运动变化,因而是正确的。

(2)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克拉底鲁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解析:本题实质是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组织答案时,要分别运用相关哲理说明这两人的观点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18.答案:(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但人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提前预报、灾前预防、灾后抢救)。

(4)因而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问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这给人一种假象: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但事实是人完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四课

1.D [解析]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由上可知,A、B、C不符合题意。

2.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漫画中某些人的做法是将主观意志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错误行为,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的,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

3.B [解析] 毕尔生承认了事物是运动的,但却认为运动的承担者是某种概念,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应选B。

4.A [解析] 我们从暂时相对静止的数据入手,来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说明了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故A入选。B错误,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C错误,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D错误。

5.D [解析] 题干中古文的意思:遵循时令变化进行耕种,粮食就吃不完;根据季节进行砍伐,材木就用不完。这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6.D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通过科技创新”,然后具体分析各题肢,①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错误。②正确,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合,题中解决的是高排放问题不是高耗能问题。

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应选。

7.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从题干的关键句“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是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可以看出,只有A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B表述不准确。C表述不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8.D [解析] “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知的,故选D。材料未说明社会的产生,排除②。③混淆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9.B [解析] “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了①③。“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体现了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错误。

10.D [解析] 漫画中的人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必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告诫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B不合题意,A、C说法欠合理。

11.A [解析] 本题为引言类选择题,考查对引言的阅读理解和迁移知识的能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B否认了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C错误。D不符合题意。

12.B [解析] A错在“改变”。C错在“不变”,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人类社会的变化受社会本身规律的支配。

13.[答案] (1)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猪肉生产供不应求是导致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②价值决定价格。在通胀压力下,生猪养殖和流通成本的增加推动了猪肉价格上涨。③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在饲料和生猪流通环节存在着囤积投机等问题体现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2)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政府对猪肉市场的调控,必须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政府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识和把握猪肉生产和流通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研究治本之策,促进猪肉市场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解析] 回答第(1)问,需要对应材料中有关猪肉价格上涨原因的三层信息,逐一调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要明确知识范围要求“运用规律的知识”,以及题目指向“政府如何稳定猪肉市场”,由此推断,需要调动的知识是规律客观性的两个方法论要求,即一要按规律办事,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4.[答案]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产生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尊重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气候变化对该岛的影响表明人类活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萨姆索岛居民在生活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该地居民坚持了联系、发展的观点,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解析] 本题考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措施,可以调动哲学中尊重客观规律、联系的观点、价值观等知识来阐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