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通辽玉米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通辽玉米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通辽玉米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摘要:当前在我国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和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机制原理和通辽市玉米生产加工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了通辽市农民收入水平和在供给侧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和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综合分析给出提高通辽市玉米产业发展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辽市;玉米;供需失衡;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principle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maiz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Tongliao City,the income level of farmers in Tongliao City and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on the supply side are further analyzed.Finally,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nd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of maize industry and farmers'income level in Tongliao City are given.

Keywords: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Tongliao City;Maize;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一、绪论 (5)

1.1选题背景 (5)

1.2选题意义 (5)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通辽市玉米生产情况分析 (6)

2.1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机制逻辑分析 (6)

2.2通辽市玉米生产、再加工现状 (7)

2.2.1通辽市玉米生产概况 (7)

2.2.2通辽市玉米生产再加工现状 (8)

2.3通辽市玉米生产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8)

2.3.1通辽玉米产量过剩 (8)

2.3.2玉米价格持续下降 (9)

2.3.3玉米再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9)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通辽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影响分析 (10)

3.1通辽市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及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10)

3.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制约通辽市农民增收的因素 (11)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下提高通辽市玉米生产和改善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1)

4.1解决信息问题,形成市场机制 (11)

4.1.1农业经纪人的引入与培养 (11)

4.1.2政府提供基础供给信息并保证权威 (11)

4.2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 (12)

4.2.1多样化玉米再加工产品种类 (12)

4.2.2提高科技水平,增加中高端供给 (12)

4.3提升通辽市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3)

4.3.1加大政策投入,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13)

4.3.2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13)

4.3.3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完善金融支农精准度 (13)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一、绪论

1.1选题背景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团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中央1号文件也再次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和提升农业生产力。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来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转型,促进绿色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并因此推进农村进一步更好更快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的改善供需关系,使得农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升级,玉米等库存量较大的粮食作物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配置,转型农业生产方式和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而在全球三大谷物中,玉米的总产量和平均单产量均位于世界第一,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国内玉米供需不平衡问题日益显著,例如据国家数据统计局显示,在2015-2016年,我国玉米消费量为21750万吨,库存量为11077万吨,库存消费比高达50.93%。2016年玉米开始出现“二量齐减”,玉米产量14年来首次减少,2017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约为15445.2千公顷,较2016年种植面积减少约3.58%,而进口量也大幅回落,但年度结余量仍较大。玉米作为制造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以及作为初级的农产品,由其再加工形成的产品就有3000多种以上,每一条产业链都有着较大的升值空间和附加值,因此其的发展状况关乎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1.2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产品发展迅速,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但由于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外优质产品的冲击,在粮食供需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不断存在的供需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掣肘,玉米价格和产量的下降给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入损失。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其广阔的平原、富饶的土地以及温带季风性气候和充分的日照时间使得这里成为了天然的玉米种植地,其玉米种植面积占到了通辽市农作物耕种面积的80%以上,已然成为了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提供玉米产量的重要产粮基地。近些年来玉米加工业的发展,不断的促进了通辽市农业产值的提升,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随着玉米加工市场的需求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再加工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玉米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使得对于起步较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农村产业结构不完善的通辽市越来越难以取得竞争上的优势,因此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和完善通辽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策,提高通辽市玉米再加工产业发展链,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完善玉米加工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契合市场需求,合理分配农业资源,来切实提高通辽市玉米产业竞争力,这无疑

不仅可以给国内其他粮食生产基地起带头示范作用,还可以切实提高通辽市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通辽市玉米生产情况分析

2.1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机制逻辑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在调整中得到发展,与前两次打的农业结构性调整不同的是,在这次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针对我国的农业基本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化为农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低端产品供过于求,而优质高端产品供过于求这样不平衡的现象。具体来看,如玉米、大豆等产品供过于求、产滞于需,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再加工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善,生态农业以及旅游观光发展不足,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低以及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等问题严重。因此进一步明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机制,精准对症农业突出问题,使供给与需求保持平衡极为重要。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使得供给和需求之间有效衔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深入剖析购买者的需求结构和潜力,更需要通过购买者的需求目标在推动生产者不断完善供给以适应需求的发展。如孔祥智(2016)就指出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需求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以及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明确农业供给端的表征现象。本文通过总量、结构和效率这三个角度衡量农产品生产的表征。总量可以用农产品的产量来表示,结构即包括农产品产业、品种及品质结构,其表示的有效供给的均衡状态。效率指的是衡量农产品产出效率的指标,通常用单位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表示,如土地生产率、要素利用率等指标,其反映了农业产出的品质和竞争力。

再次,需及进一步了解生产端表征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其归纳为:要素供给的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两大块,这是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要素供给的优化配置主要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这几个要素来说明,如要素供给的数量和分配方式直接决定着不同农产品供给的比例和农产品供给的质量,这些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这供给侧的表征。另外,农业生产制度创新重点是如何使得过往零散化的种植、售卖、加工以及再加工的方式向产业化、组织化、专业化等高效生产体制转变,使得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也进一步的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品质化,不断改善农村农产品产业结构

最后,通过对以上分析,提出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对策,使得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具体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分析图如下图1。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供需是目标,总量、结构和效率是供给侧的表征,要素完善和制度创新是推进改革的路径,这三大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2.2通辽市玉米生产、再加工现状

2.2.1通辽市玉米生产概况

我国玉米最大的种植范围在东北地区,以春播玉米为主,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在地理位置上也处于东北地区,因此也以春播玉米为主。如2013年通辽市的玉米播种面积是74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以上。通辽市作为内蒙古主要粮仓之一,拥有耕地146.67万公顷,其土壤主要为栗钙土、风沙土等,年均降水量为550-6000mm。作为国家和内蒙古主要玉米生产基地来说,多年来其玉米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1/3以上。2016年全年粮食产量695.81万吨,其中玉米产量651.46万吨,占全市粮食产量高达91.04%。且近些年来玉米产量一直高居全市粮食产量的80%以上,具体参见表1,其玉米产量不断增加的原因一方面不仅仅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有着政府背后的政策扶持,例如玉米种植补贴,农业机械购买补贴,政府引入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玉米再加工产业链等的发展。但近些年来由于供需结构失衡,通辽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滞后,导致其近些年来产量滞销,农民收入下降等现象。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2.2.2通辽市玉米生产再加工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以及玉米产量的不断提升和玉米再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辽市的供求状况也在不断变化。通辽市目前有玉米再加工企业近200多家,重点企业有26家之多,已形成玉米再加工多条产业链条,如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顺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等龙头科技企业,可以将玉米再加工成饲料、淀粉、酒精等附加值高的企业,再加工能力从2013年的600万吨上升到2016年的800万吨,这些再加工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西辽河、新开河两岸冲击平原。另外通辽市玉米再加工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比较典型的如2010年利牛生化公司收购了通粮集团的一条乙醇生产线,改造后产能由原来的每年 1.2万吨上升到4万吨。其玉米再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离不开通辽市的产业政策扶植,以及政府的主动引进。

2.3通辽市玉米生产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2.3.1通辽玉米产量过剩

近些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的稳步增长,通辽市各县都加大了玉米这一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图2)。加上政府在玉米深加工产业给予的支持不足,从而导致玉米的严重过剩问题尤为严重。虽然近几年通辽市的玉米产量和消费整体上实现了平衡,但是产量过剩的问题依旧存在。

表1:通辽粮食作物历年产量(单位:万吨)

2007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玉米

332.97422.00414.35436.46485.06499.61607.23624.79651.46633.49小麦

8.50 4.40 4.44 3.26 3.53 3.02 1.80 1.72 1.61 3.20粮食

425.00503.00475.25525.50565.50608.00663.00663.05690.20695.81玉米

占比78.35%83.90%87.19%83.06%85.78%82.17%91.58%94.22%94.38%91.04%

图2:通辽市各旗县农业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头条信息整理)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是临储“保险”导致产量大幅上升。如2008-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中,56%来自于临储政策的实施,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产量;第二则是进口关税配额的保护政策使得进口玉米价格低于国内价格,从而玉米进口量不断提升;第三则是由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消费者对玉米需求持续不振,从而供大于求。

2.3.2玉米价格持续下降

在2016年时,通辽市玉米价格就出现了不断下降的问题。据统计,当时每斤玉米只达到4角~5角左右。与此同时,有些农户出售水份30%左右玉米价格已达到“一元三斤”的历年最低价,玉米价格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国内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饲料需求降低。由于通辽地区牛羊也较多,且玉米中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所以通常被作为牲畜、家禽生长中的主要食用饲料。由于国务院加强环保整治,近几年生猪存栏量不断降低,从2013年的4.7亿头降至当前的3.7亿头,对玉米消费需求严重下降,玉米消费也从每年1.6亿吨下降到15年的1.5亿吨,同比增速从高点时的10%左右下行至今年的-4.7%。

2.3.3玉米再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玉米属于初级农产品,具有很大的再加工可能性,且再加工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在发达国家的玉米再加工过程中,有效率可以达到94%,而我国先进的玉米再加工企业虽也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农产品再加工先进技术普及力度还比较低,而通辽市玉米加工企业更是发展比较晚,产品再加工只是局限于十几种初级加工产品上,处于玉米再加工产业链的低端,因此附加值低,带来的收益也低,从而使得农民收入水平受限。附加值高德深加工企业也只是局限于少数企业。另外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也由于再加工水平的局限从而难以符合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造成玉米供需结构失衡。因此这种再加工产业链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和通辽市玉米产业的长期发展。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通辽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影响分析

3.1通辽市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及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通辽市2016年农业占全市GDP为13.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从户籍人口角度看,2016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8.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4.52万人,乡村人口224.39

万人,从常住人口角度看,全市常住人口312.48,城镇人口比重47.54%,农村人口比重52.46%。无论从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看,通辽市农村人口比重都较大。通辽市是内蒙古的乃至全国的玉米主产区,玉米产量占全市粮食产量的8成至9成。玉米占全市粮食产量的绝对比例,并且通辽市玉米产量一直到2011-2015年都连续增加,直到16年才开始下滑。通过观察非玉米的其他农作物,如大豆,可以发现,首先非玉米的其他作物产量相较于玉米都极其少,其次2015年以前几乎一直是处于下降的状态并在16年出现大反弹。玉米代表了通辽市的农业。并且玉米在16年之后明显的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这意味着通辽市的农业,在2016年之后明显的遇到了瓶颈。其实这一问题在2014年已经凸显出来,2014年通辽市粮食总产量首次出现下滑,即使作为主要作物的玉米并没有减产。农业部2017年2月6日发布《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通辽市突破玉米产业现阶段瓶颈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85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比增长7.7%,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056元,增长10.7%,农牧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0.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7.6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如下表。

表2:通辽市2011-2016年粮食作物产量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3.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制约通辽市农民增收的因素

制约农民增收的第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通辽市玉米产业缺乏弹性。由于通辽市玉米产量占总粮食产量的比重太大,达到8成至9成的绝对比例,导致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全市的玉米销售出现较大困难,农民的损失非常大,这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容错率较低,一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通辽市玉米产业造成较大的暂时冲击,那么将导致农民利益受到较大冲击。因此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候。必须采取谨慎的措施而思前顾后。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法全面施展开来,无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制约通辽市农民增收的第二个因素是,通辽市玉米市场缺乏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供需信息不够充分,使得供给端和需求段出现隔离。由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隔离,农民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的品种和数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制约通辽市农民增收的第三个因素是,缺少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企业。由于市场对中高端需求的不断增长,但是从供给的角度看,通辽市缺乏农业供给人才和农业科技企业,从而导致中高端供给无法实现,阻碍农民增收。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下提高通辽市玉米生产和改善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4.1解决信息问题,形成市场机制

4.1.1农业经纪人的引入与培养

农业经纪人是指把农村的农产品推广至各地,并将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农户的提供中介服务的个人或企业。农业经纪人打破农产品需求端和供给端的隔离,将需求端和供给端进行连结。经纪人作为一个中介的单位,它能够解决信息的问题。经纪人这一个人或企业,能够通过大量了解不同市场的信息和不同供给方的信息,充当准市场的作用。经纪人具有了解信息的专业性,所以它能够识别出不同质量的农作物,包括玉米的质量等级,以及可以出售给不同的企业从而实现不同的质量能够有不同的定价,实现一个市场的最优化。同时经纪人可以减少企业的搜寻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使得交易能够更容易的进行。一旦交易成本降低,那么市场的摩擦会变小,市场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需求能够快速的反应到供给端,农民能够快速的掌握需求的变化。

4.1.2政府提供基础供给信息并保证权威

关于玉米产量数据的权威数据只有政府能提供,政府提供权威的基础供给信息,引导农民进行正确的选择。市场上的农业经纪人根据官方的数据形成正确和预期,在进行推广是可以和需求端的客户提前签约,从而更好的将通辽市的玉米推介出去。准确的信息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信息失真,农业经纪人形成错误的预期从而遭受损失,最后的损失归宿还将是农户。农业经纪人和农民是一个共同体。当政府提供准确的供给信息,农业经纪人就有

动机将产品推向全国,从而提升本是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自身因为获取信息而获利。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提供准确的产量信息,然后经纪商能够准确地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符合市场现状的定价,从而形成正确的价格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农民可以掌握市场的变化。从而选择种植的作物的是产量和品种。实现供给和需求相匹配,而不是错配。

4.2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

4.2.1多样化玉米再加工产品种类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质量上形成了等级区别。对于直接将玉米作为消费品而不是中间品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作为消费品的玉米的需求也存在不同质量层次。当玉米作为中间品的时候。由于其生产的最终的消费品具有不同的质量等级,对于你这个中间品的需求,也就有不同的质量等级。所以从质量等级上来说,产品的多样化,可以将产品分为不同等级的产品。另一方面,从产品的种类来说。玉米本身也分为甜玉米,糯玉米,甜玉米以及甜糯混合的玉米等不同品种。不同品种对应的也是不同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体系化,对应的产品的多样化和体系化。发展产品的多样化和体系化,能够使得棕油是在应对市场这一产品内部不同质量的结合,产品种类之间的需求变化的时候,能够灵活应对,从而提高玉米品种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变化,市场对于玉米的需求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并且还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由于通辽市现在的主要作物是玉米,甜玉米的产量占农作物的产量的比重过高。导致通辽市农业发展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需要发展其他农作物品种来实现风险的抵抗问题。由于农民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弱,所以。一旦政府放弃提供价格支撑政策以及补贴政策。将大大影响通辽市农民的收入以及玉米产业的竞争力。所以需要引入不同的作物品种。最后。通辽市可以引入玉米加工企业或者自己发展玉米加工企业。从而能够实现以玉米为核心的原料和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体系。

4.2.2提高科技水平,增加中高端供给

要完善产品的多样化和体系化,必须能够进行中高端供给。在一个企业的产品体系,或者一个地区的供给体系之中,低端的产品最容易被替代的,而中高端的产品往往是难以替代,并且利润较高的。所以发展中高端供给方面,能够完善自己的产品体系,提高玉米产业的竞争力。并能够实现农民的稳定长远增收。

增加中高端供给,需要提高科技水平,这需要依靠企业,政府和农户自身。需要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政府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扶持,包括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补贴,以及低息贷款等,并且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使得农业科技企业能够发展起来,一旦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起来,便要增加中高端供给的技术实力,推动中高端产品的供给,政府也需要对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支持。

4.3提升通辽市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4.3.1加大政策投入,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通辽市第一产业占比比较高,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也较高,可以达到近2/3的水平。从人均创造产值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创造产值较低,而城镇人口创造产值较高,所以有序转移农村人口而进行城镇化,有利于农村进行一个集约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城镇进行同城镇的那个效率提高。进而提升农村人口的收入,并且缩小城乡差距。只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才有可能实现机械化应用机械化对人劳动力的需求较少,所以农村人口较多,就能实现机械化,就更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能农民增收。

4.3.2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通辽市内139万个农业从业人员却只有4000多个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的占比太少。想要提高高端供给,必须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也就是农民的技能水平。这些技能水平包括种植技术的普及,以及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等。凡是能够创造产值的都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知识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能够增加人才的价值。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产出的增加,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都能够为农民带来收入。

4.3.3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完善金融支农精准度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风险比较大,但农民自身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所以需要政府来进行支持,完善金融支农精准度。实现农业产品的多样化和体系化,需要能够使农民在不同农产品的生产之间进行转换,而这个转换的风险需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该增加三农投入。对于农民购买农机的行为,以及购买新品种的农作物,使用新的种植技术,需要政府来补贴,并激励农民自我教育和提供免费教育。

五、结语

通辽市作为全国玉米的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都占全市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绝对比例,达到8成至9成。然而传统的以增量为主的增长模式逐渐遇到瓶颈并在2016年明显的显现出来。通辽市存在严重的市场信号缺失的情况,导致供给端和需求端出现隔离,并且以前的政策的支持导致玉米产量过度增长,并且在价格支撑政策解除后出现下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追溯学者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原理的研究,以及分析通辽市玉米种植和再加工的情况,发现通辽市存在严重的供给过剩的问题,并且供给侧存在三个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即通辽市玉米产业缺乏弹性,通辽市玉米市场缺乏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供需信息不够充分,通辽市缺少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企业。提高通辽市玉米供给质量与效率,需要解决信息问题,形成市场机制,这可以通过农业经纪人的引入与培养和政府提供基础供给信息并保证权威两个措施来实现,其次是提高供给质量,这可以通过产品多样化体系化和提高科技水平,增加中高端供给来实现。最后可以从三个政策角度来提高农民收入,首先是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其次要加强农业人才

培养,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最后是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完善金融支农精准度。

参考文献:

[1]杨晓东,李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粮食“去库存”的难点与对策——以国家临储玉米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7(5):59-64.

[2]舒坤良,王洪丽,刘文明,等.吉林省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与对策研究[J].玉米科

学,2016(6):165-169.

[3]孙学立,蒋天虹,吴晓清.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基于2009年以来我国

玉米市场供求变化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6(9).

[4]钟超,祁春节.玉米价格波动与小麦、稻谷、大豆价格波动的相关性研究[J].价格理论与

实践,2017(2):81-84.

[5]舒坤良,吴迪,徐晓红,等.玉米结构调整:实践、困境与政策支持——基于吉林省的分

析[J].玉米科学,2017(2):142-147.

[6]孙大鹏,王玉霞.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的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以铁岭市昌图县

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7(7):110-117.

[7]顿姣,何蒲明.基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农业供给侧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

2017(10):3-5.

[8]杨兴龙.基于效率视角的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9]彭玮.推进湖北省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

[10]王亚萍,张社梅,葛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四川省玉米产业转型发展策略[J].中国农

业资源与区划,2017,38(7):172-177.

[11]兰明昊.从储粮安全问题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建议以玉米为重点实施

整建制规模化休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6):27-29.

[12]姚华微.通辽市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评述[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13]王莉,胡胜德.我国玉米深加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10:61-63.

[14]孙凌宇.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2,04:32-3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知识讲解

供给侧改革专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供给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要在适度扩大的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 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六点 ①有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利于改善供给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利于创造新供给,增加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⑥有利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是什么 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B.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刘世锦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产能、行政性垄断行业、城乡发展、创新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等五个问题;最后在文末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驾马车;生产率 1.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

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2.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对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放缓,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些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 和理解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

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结构种植不够合理 多年来,我县的农业结构虽然不断调整优化,但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从全县粮食、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果瓜类、果树种植的统计数据来看,果树和粮食面积仍偏大。 (二)区域布局分散 我县农业产业布局及农产品产出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农业的区域结构不平衡性增加了**农业总体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调整的难度,也使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无法实现整体均衡一致,只能依据各乡镇农业结构特点进行分散性多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投入的规模化效应发挥。 (三)农业成本控制乏力 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农药化肥以及农用薄膜等农业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高投入、高消耗特征依然突出。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难以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紧张的问题。(五)科技支撑功能不强 **青壮年农民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农民文化普遍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低,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 (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较快,但规模化经营效应不显著

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长较快,截至2015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73家、家庭农场186家。从2016年1月1日到9月30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29家、家庭农场34家。但由于资金和经营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部划片经营管理,规模化效应程度低。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结合**农业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基础和地域种养习惯,要合理优化布局结构、深化产业融合、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生产与休闲旅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二)发展休闲农业 以**现有六美、向阳桃李等特色农业园区为支撑,大力发展休闲生态创意农业,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 (三)发展高效精品农业 随着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和区域特色,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精品农业,推动形成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四)发展品牌农业 引导企业进行品牌认知、品牌营销、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龙头企业的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形成以蔬菜、“三特”水果和食用菌为主的外销优质品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

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关注三大重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315687394.html,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关注三大重点 作者:孔祥智 来源:《前线》2016年第10期 [摘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努力在补短板、去库存、降成本、调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应始终把粮食产业放在第一位、坚持农民为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 供给侧农业改革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构想,这是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思路的深化。与1998年中央提出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同,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农业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农业领域新的革命。具体说来,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谁来改,二是改什么,三是怎样改。 谁来改 谁来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问题。我国是拥有近2亿农户的农业大国,户均土地不足1公顷,且被分成4块左右,农户经营呈现出高度的兼业化状态。这样兼业化的小农是很难承担建设现代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任的。从供给角度看,超小规模农户的显著特点就是同一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农产品供给的“蛛网”特征十分明显,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谷贱伤农的现象周期性出现,不仅农民收入很难持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一直十分脆弱,既经受不了较大的自然风险,又经受不了较大的市场风险。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繁出现的蔬菜、水果等不耐储存农产品的卖难现象,本质上就是经营主体不适应市场规律的结果。尽管全国已经注册了150多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平均每个合作社的成员数只有不足 70人,绝大多数只能做一些提供信息和技术推广工作,对本地市场都产生不了影响,更谈不 上区域市场乃至全国性市场,单个合作社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小规模农户面临问题的集合。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4.47亿亩,占比达33.3%,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超过430万户,但单个农场的规模依然偏小。事实上,前述农产品卖难现象,就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了一定发展水平的背景下出现的。 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的再造,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具体说来,主要有三个大问题亟须解决。第一,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步伐,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土地制度是农村制度体系的基础,几乎每一项制度都是在土地制度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农村改革也是从土地制度开始的。当前,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做好农户承包地的“确权、颁证、登记”工作,让农民精确地知道自己究竟承包了多少土地,这是实现《物权法》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基础,也是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 理解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根据组织的安排,xx年2月16至18日,我在自治区党校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训班。通过学习,使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生态养殖等重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自身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深刻领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xx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述。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含三方面要点。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农业经营收入这个农民收入基本点;二是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三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的“三个激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供给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农产品稳定供给、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压力加大。这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转变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效应,促进农民增收。 (二)深入把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十三五”示范区工作由创建和认定为主转入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阶段,工作重点也相应转入到加快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上来。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与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为工作抓手,加快构建各类资源要素协调有序配置的生产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紧密协作、共融共生的新型经营体系、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深入学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 __、 __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重点、三产为亮点相互促进发展。一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唯有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再次“化危为机”。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上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部署要求,我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这个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提质量、促融合、可持续”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立足调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立足金昌实际和产业基础,精准从市场供需、资源匹配、区域协调三方面入手,按照“突出发展高原夏菜和草食畜牧业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扶持发展现代制种、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培育发展花卉、香草、苗木等新兴农业”的思路,及时调整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在种植业方面,坚决压缩玉米、啤酒大麦等市场萎缩、价格低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围绕创建“永昌高原蔬菜”品牌,大力实施“百村万棚质量提升计划”,逐步扩大销路好、效益高、质量优、潜力大的高原夏菜、玉米制种、香草花卉种植面积,高原夏

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增加万亩;玉米制种面积万亩,较上年增加万亩;香草花卉种植面积万亩,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6%。在草食畜牧业方面,深入实施“舍饲养殖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推进永昌养羊强县和金川区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和牧草标准化生产,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达到203个,其中部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14个,畜禽总饲养量达到万头(只),羊饲养量达到万只,牛万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20万亩,永昌县被确定为全省优质苜蓿生产基地。 (二)立足降成本,着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内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部完成,水权转化机制进一步规范,金川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为进一步发展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二是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方式。金川区宁远镇探索出“3331”产业分工(30%的农户经营设施种植业、30%的农户经营设施养殖业、30%的农户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10%的农户种植高标准节水农田)模式,促进了土地集约经营,农业高效发展;双湾镇实行“以井定田、互换并地”与土地确权融合推进,有效破解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永昌县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 意义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就有到外国进口商品的做法,但近几年,这种做法逐渐变为习惯,中国游客在全球大手笔“扫货”让全世界为之惊讶,而这种做法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国内的商品质量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这时,我国迫切地需要对这种早已见怪不怪的现象从根本进行改变,需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这个良方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无可置疑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应用也有着其非比寻常的意义。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运行同样也是有着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结构性问题,我国的第二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非常突出,而技术产品的制造力量却很薄弱,这种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老百姓不得不到海外购买同类产品。这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就突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能够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把市场从海外带回国内。以美的集团为代表,制造业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在市场数据中也得到了直接体现。今年上半年,美的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智能电饭煲出货金额比重从27%提高到了45%,而上半年,中国家电业也出现了新变化,总体产量出现下降的同时,家电业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5%,利润不降反升,这些巨大成果,直接地体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减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副作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最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的通知》(X农函〔X〕242号)文件精神,根据《X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实施方案(X-X年)》和《X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年)》,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综改为统领,因地制宜,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个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从而达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目的。突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协调;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与新品牌,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三

产融合,适应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培育农业中长期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着力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加快促进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转变,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与新渠道,构建规模化、效益化、精品化、特色化、休闲化、生态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 到X年,全市农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大宗农产品得到有效保障,绿色安全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粮食产业“两区两片”、优质特色蔬菜产业“两区三基地”和生态畜禽产业“三大示范区”,打造茶叶产业“两核一带两基地”、草食动物“一区两带”、X特色鱼“两区一带”和花卉苗木产业“三大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到X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培育国家特色小(城)镇2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示范点4个以上,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个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X年,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三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产值、农林牧渔服务

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就业

供给侧改革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1.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型人才。大学生平时需要多积累,积极进行自我投资,这样才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创造额外的价值,才真正做到了供给侧的改革。 2.供给侧改革之后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 是要先创业还是先就业,还是先考研,因人而异。但不管是哪一项,必要的提前规划不可少。 3.供给侧改革委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等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专业设置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并不完全匹配,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 二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不能适应新兴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新兴职业的人才需求,人才供给差异化特征不明显,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而不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大学生就业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破解: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校转型发展,一是要明确发展类型之别、明确自身办学定位。二是引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 3.创新职业发展通识课程供给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产品产业的优化升级。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直接杀掉旧产业,而旧产业又是就业的重要解决方案,所以短期内可能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大幅失业。而政府最害怕的,莫过于失业。直接关闭某些工厂,则势必造成失业者的反抗。这也是政府投鼠忌器的一个东西。 对于广大找工作的90后年轻人而言,这些消息都不算是什么好消息。对于政府而言同样。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对根本的改革,难度大,而且危险性高,一不小心就会乱。一般来说,政府选择凯恩斯主义调整需求的原因,正是因为害怕“动蛋糕”。那么,供给侧改革之中,我们可能会将承受通货紧缩,失业,投资赔本之痛。

六大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六大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民日报》( 2016年02月27日 03 版)赵海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1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文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聚焦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对“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做了系统部署。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该文件的一大亮点和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研读和学习文件,以下笔者从六个方面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举措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是在农业生产上,强调“大食物观”的理念,即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些提法与过去着重强调粮食生产和产量增加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不再以粮食增产作为核心目标。具体来看,就是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玉米种植,扩大粮改饲规模,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变目前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 二是在农产品进口上,明确提出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农产品进出口,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这一提法首次将国内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纳入到了农产品进口政策调整的考察范畴,表明中央已高度重视当前农产品大量进口给国内农业

带来的损害及对农民收入带来的冲击。在应对办法上,提出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健全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打击农产品走私等措施,加强对国内农业的保护。 三是在农产品价格上,提出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调控制度和收储制度,做到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这与过去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收储价格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更多反映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精神。具体来看,就是要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新疆棉花和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把补贴直接发给生产者,从而避免政府行为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四是在农业业态上,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纳入到“大农业”的范畴,提出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已经由生产领域拓展到产加销各个领域,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这是对农业概念和内涵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五是在供给主体上,提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央1 号文件浓墨重彩,专列一部分进行阐述,提出要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显示了当前农业正经历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到专业化规模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并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金项目、养老保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 六是在产业支撑上,从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投融资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制度安排。文件规划了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的建设目标,明确了现代科技和现代种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强调了农业投入、农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Len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点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全面开放。 一、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核心是调整支柱性产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退二进三”:两个传统支柱产业要转为一般性产业,即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现在传统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对策是去产能,房地产业过去一直保持20%的增长速度,而且引发的产业链条很长,存在主要问题是资产泡沫;三个产业将上升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词:战略、新兴。有两个特点明显:市场巨大;短期内技术能够突破。未来将成为趋势,具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 2018年工作和改革要点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兴产业统计;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2018年至少降低30%。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和“互联网+”将是2018年改革的重点方向。 2、服务业 我国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消费服务业。包括餐饮与商贸、医疗与健康、养老消费服务、儿童消费服务、家政消费服务、信息消费服务等。中国目前特别缺乏养老消费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前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借鉴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滞胀,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供给学派,主要强调低税收、松管制、低福利的经济政策,以供给管理取代需求管理,典型代表是美国里根政府推行的经济复兴计划。而我国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政府在继续关注总需求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其手段包括淘汰落后产业和僵尸企业、房地产去库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社会环境等,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我国生产部门之间比例关系失衡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研究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论》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重要理论,可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做出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类:一是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商品;二是进入社会供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商品。这两大部类中,每一部类包括该部类细分的不同生产部门。为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否则简单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包括对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包括新增劳动力对追加的消费资料和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需要之间,也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社会总产品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大部类按照比例的平衡发展。不管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必须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两大部类各自生产的产品与对方的相互交换,处于市场出清状态。 两大部类的平衡意味着,两大部类中的各不同细分部门和各不同细分产品的生产,也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保证不同部门内及部门间生产的产品均能互相满足需要,这样才有社会再生产体系的正常运转。否则,社会生产体系会出现不均衡,有些部门生产产品过剩,有些部门生产产品不足。对整个社会而言,这会造成资源的配置不当甚至严重浪费。 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同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失衡。如钢铁、水泥、煤炭、石化及房地产等部门产能严重过剩,生产要素主要滞留于重化工业等领域,效率低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就有到外国进口商品的做法,但近几年,这种做法逐渐变为习惯,中国游客在全球大手笔“扫货”让全世界为之惊讶,而这种做法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国内的商品质量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这时,我国迫切地需要对这种早已见怪不怪的现象从根本进行改变,需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这个良方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无可置疑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应用也有着其非比寻常的意义。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运行同样也是有着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结构性问题,我国的第二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非常突出,而技术产品的制造力量却很薄弱,这种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老百姓不得不到海外购买同类产品。这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就突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能够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把市场从海外带回国内。以美的集团为代表,制造业企业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在市场数据中也得到了直接体现。今年上半年,美的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智能电饭煲出货金额比重从27%提高到了45%,而上半年,中国家电业也出现了新变化,总体产量出现下降的同时,家电业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5%,利润不降反升,这些巨大成果,直接地体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减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副作用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与净出口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等诸多副作用。而产能过剩则是重中之重,作为产能过剩行业的一个代表,前几年,煤炭由于价格上涨几乎成为黑金,因此大小煤矿一个接一个上马,到2015年至少有2亿吨产能过剩,导致煤炭企业纷纷陷入困境。除此之外,我国过剩产能中相当部分对应的是银行信贷,一系列的联系将会导致从实体经济到金融领域出现一连串风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其退出一批,优化一批,升级一批,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给予产能过剩这只猛虎一个个重大打击,并有望置其崩溃,从而让

2020考研政治必背考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2020考研政治必背考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必要性 考研政治频道为大家提供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一起来看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第三,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新需求变化,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延伸阅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懈奋斗。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行了广泛的民主实践,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 第三,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越来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