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氏源流

杨氏源流

杨氏源流
杨氏源流

杨氏源流(九)--旷世精英(隋文帝·杨坚)

杨坚

杨坚(541-604),即隋文帝,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人,杨震十四代孙。其父杨忠,体格魁伟,武艺超群,识量深沉,有将帅之略。杨忠曾随周文帝狩猎,独挡一猛兽,左手扶其股,右手拔其舌,文帝很敬佩他。北方以猛兽为"挢子",因以"挢子"为字。河桥之役,与五壮士力战宋桥,阻敌不能前进,以功拜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跟随周太祖关西起义,赐姓普六菇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死后赠太保,谥日桓。杨坚母吕氏,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公元541)六月癸丑之夜,生杨坚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对其母说:"此儿生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坚舍于别馆,亲自抚养。一次,其母抱坚时,忽见坚头上角出,遍体鳞起,母大骇,坠坚于地。尼从外入,见此情形忙说:"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杨坚妻,独孤氏(公元552-02),

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之女。信见杨坚有奇表,故以女妻之,时年十四岁。妻姐为周明帝皇后,长女杨丽华为宣帝皇后,贵戚之盛,莫能超过。而独孤氏常常谦卑自守,世以为贤。杨坚称帝独孤氏为皇后之后,突厥曾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叫独孤氏购买。她说:"非我所需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疲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百僚闻之,皆贺其德。独狐氏与杨坚每每言及正事,往往合意,宫中称为二圣。独孤氏颇仁爱,每闻大理决囚,未尝不流涕。然性尤妒嫉,后宫莫敢进御。太子杨勇多内宠,由是讽坚废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皆独孤氏之谋。

杨坚十四岁时,被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为其总理事务。十五岁时,以功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纪成县公。十六岁,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即可以成立署府,自选僚属)。周太祖字文泰见而叹日:"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公元557),授杨坚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明帝曾派遣擅长相面的赵昭为杨坚相面,赵昭诡对明帝说:"杨坚的前途不过作个柱国而已。"过后赵昭又偷偷对杨坚说:"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公元560),杨坚迁任小宫伯,出任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回朝后,恰遇其母卧病三年,他昼夜侍奉不离左右,当时人称他纯孝。宇文护执政,特别妒忌杨坚,多次想将杨坚杀害,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千方百计予以保护,始得幸免。后来杨坚袭父爵隋国公。周武帝聘杨坚长女杨丽华为皇太子宇文赘的妃子,使杨坚的权位越来越重。齐王宇文宪对皇帝说:"普六菇坚相貌非常,臣每次见到他,不觉自失,恐非人

下之人,请你早早除掉他。"皇帝说:"他只不过是个将才而已。"内使王轨急忙对皇帝说:"皇太子非社稷之主,普六菇坚貌有反相。"皇帝听后很不高兴地说:"必然天命有在,该怎么办呢?"杨坚知道后,十分惧怕,就从言行上深深地把自己藏了起来。

建德中年(公元575),杨坚率水师三万,在河桥大败齐军。第二年他又随从皇帝平齐,被封为柱国。他还与宇文宪一起在冀州打败任城王高{皆,因功封为定州总管。先前定州城门久闭不能通行,齐文宣帝时,有人请求开门,以便行路,文宣帝不许,说:"当有圣人来启之。"及到杨坚来至,城门开了,众人莫不惊异。不久杨坚转任毫州总管。周宣帝宇文赘即位(公元578),杨坚以皇后父征拜为上柱国、大司马。大象初年(公元579),杨坚升任大后丞、右司武,很短时间又转任大前疑。皇帝每次巡行各地,都委任他守护京都。当时宣帝制定了《刑经圣制》,其法过于苛刻,杨坚指出这不是教化人的根本办法,切谏,宣帝不予采纳。杨坚的地位和威望越来越高,宣帝颇为妒忌。宣帝有四个幸姬,并为皇后,相互争宠,相互攻击,而杨皇后对这四个皇后十分敬爱,关系密切。而宣帝暴喜暴怒,杨皇后婉言规劝,宣帝大怒说:"必族灭尔家。"于是召杨坚入宫,并密对左右说: "若杨坚脸上变色,即杀之。"杨坚入宫后,容色自若,于是免祸。

大象二年(公元580)五月,杨坚被封为扬州总管,将要赴任时,突发足疾,不能成行。就在此月,宣帝去世,当时杨丽华子周静帝宇文阐年幼,只有八岁,处理不了朝政,内使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肪以

杨坚为皇后父,众望所归,遂假托君命,引杨坚入官总理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当时周氏诸王均在藩地镇守,杨坚害怕他们据兵叛乱,就以赵王宇文招嫁女于突厥为辞,将五王召回京都。周静帝拜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文武百官一致拥护,以正阳宫作为丞相府,以郑译为长史,刘肪为司马,将文武百官一一作了安排。宣帝时,刑政苛酷,群心崩骇。杨坚这时大力推崇惠政,法令清简,亲自带头节俭,天下臣民心悦诚服。

这年六月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迥都从藩地回到长安。相州总管尉迟迥自以为自己是朝廷重臣宿将,让杨坚辅政,心里不满,志不能平。于是举兵东夏,征讨杨坚,跟随他的人达十多万人。同时,宇文胄在荥州,石愁在建州,席毗在沛郡,毗弟叉罗在兖州,皆响应尉迟迥,尉迟迥还以儿子作为人质请陈朝出兵援助他。这时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及赵、陈、越、代、滕五王以天下之望归于杨坚心怀不满阴谋作乱,企图杀死杨坚。面对这种情况,杨坚先以宇文贤谋反为名,连同其三个儿子一并处死,对五王佯装不知,暂安其心。接着令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出兵讨伐尉迟迥等。

七月,陈将陈纪、萧摩诃等在广陵作乱,杨坚令吴州总管于颉将其打败;广陵人杜乔生聚众造反,杨坚令该州刺史元义将其讨平;韦孝宽在相州将尉迟迥打败;当初尉迟迥作乱时,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据州响应,淮南州县多数跟着造反,杨坚命襄州总管王谊将其讨平,司马消难兵败后逃到陈国;荆、郢群蛮也乘衅作乱,杨坚命毫州总管贺若谊将其讨平。先是上柱国王谦任益州总管,他见幼主在位时由杨坚辅佐,心里很不平,

遂起巴蜀之众,以匡复社稷为名,举兵造反。王谦兵屯剑阁,攻陷始州。杨坚命行军元帅、上柱国梁睿将其打败。鉴于巴蜀险阻,人好为乱,于是杨坚命令重开平道,毁剑阁之路,并立碑石垂诫后人。

当时五王互相串联阴谋除掉杨坚。首先赵王宇文招欲谋杀杨坚,就邀杨坚过其府第饮宴。杨坚已料到宇文招有阴谋,但为了弄清底细,观察动静以便采取措施,就以赍酒为名,到赵王府赴宴。宇文招进入寝室,其子宇文员、宇文贯及妃弟鲁封等皆在左右佩刀而立,又藏刀于帷席之间,埋伏壮士于寝室后,随时准备斩杀杨坚。杨坚到赵王府第后,跟随的武士皆不准进入,只有从祖弟开府大将军杨弘、大将军元胄陪同杨坚坐于户侧。杨弘、元胄皆武力过人,又系杨坚心腹。当酒喝到正浓盛时,宇文招想动手刺杀杨坚。这时元胄进来说:"相府有事,不可久留。"宇文招大声喝叱元胄说:"我正与丞相说话,你跑来干什么!"企图让元胄退出。元胄怒目愤气,提刀站在杨坚身边。宇文招一看元胄不但不退出,而且做好了应急准备,就立即改变脸色,给元胄赐酒并笑着说:"我怎么能有不善之意呢,你何必如此猜疑警惕?"元胄不理。宇文招这时假装呕吐,准备进入后阁,元胄恐其为变,当即拉宇文招上坐,如此再三不让其出。宇文招假装喉干,命令元胄到厨房去取水,元胄不动。恰在此时滕王宇文迥来了,杨坚下阶相迎。元胄对杨坚耳语说:"事势大异,可速回去".杨坚说:"彼无兵马,怎么害我。"元胄说:"兵马皆彼物,彼若先动手,大事去矣。元胄不怕死,只是死而无益。"杨坚又进入席问坐下。元胄听到室后有兵器声响,立即请示说:"相府事急,公何得如此!"便扶杨坚离坐而去。宇文招往外追,元胄站在门口以身蔽户,

宇文招出不了门,杨坚出了赵王府大门元胄方离开。宇文招十分悔恨,恨未能抓住时机除掉杨坚,将手指头都拍出了血。杨坚回到相府,立即诛杀了赵王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九月,杨坚官拜大丞相,又诛杀了陈王宇文纯;十一月诛杀了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迥。至此,五王均遭诛杀,杨坚的地位得到巩固。

大定元年(公元581)二月甲子,杨坚受周禅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建年号"开皇",时年四十岁。

开皇四年(公元584)二月,突厥苏居部万余人来降;突厥可汗阿史那玷率其属来降;五月契丹主莫贺弗遗使请降。五年七月,突厥沙钵略上表称臣。

开皇七年(公元587)九月,灭梁国。

开皇八年冬十月,杨坚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以伐陈。于是晋王杨广出六合,秦王杨俊出襄阳,清河公杨素出信州,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宜阳公王世积出蕲春,新义公韩擒虎出庐江,襄阳公贺若弼出吴州,落丛公燕荣出东海,共出兵五十一万八千,皆为晋王杨广节度。东接沧海,西据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开皇九年(公元589)春正月,贺若弼攻陷陈京口,后又大败陈师于蒋山,获其将萧摩诃、韩擒虎,攻陷陈南豫州,并进师建邺,获其将任蛮奴,获陈主叔宝,陈国灭。这样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分立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

杨坚统一中国后,针对时弊,狠抓改革。在政治制度上,先改革官制。在中央机构中废去北周摹仿《周礼》的大官,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较优闲,内侍省全为宦官,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审议机关为门下省,长官是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民部)、都官(刑部)、工部六曹,六部尚书分管全国政务。五省以外有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大府、国子、将作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作为荣誉名号,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员。地方官制,隋以前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滥立名目,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资费日多,租调岁减。于是,开皇三年,杨坚下令废去郡这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给州县裁汰冗官。还规定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且县佐必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地方政务。地方长官每年终到中央上课考(报告工作),称为"朝集".皇帝还经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政绩好坏。

接着改革兵制和刑律。魏、晋以来,兵民分离。开皇十年杨坚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自此兵籍与民户同隶州县。刑律在北周甚为苛酷。开皇元年,杨坚令高颖、杨素、郑译制定刑律,开皇三年又命苏威、牛弘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废除了枭首、辗裂、孥戮、宫刑等酷法,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刑名分死、疏、

徒、杖、笞五等。还特别制定了"十恶"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触犯者严惩不贷。

在科举制度上正式废除了历代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岁贡士三人。开皇十八年还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于济(有才)二科举人。

在经济上,杨坚推行均田制,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一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农人,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奴婢受田与农人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户限四牛。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

杨坚还整顿赋役与户籍,规定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四至十岁为小,十一至十七岁为中,十八至六十岁为丁,六十以上为老。丁要负担赋役,老就免去赋役。缴纳租调,丁男一床(一夫一妇为床)纳租粟三石;未婚单丁和奴婢减半缴纳。开皇三年规定,从二十一岁起,丁男每年服役二十天,五十岁免收庸。这些都减轻了农民负担。

开皇五年,杨坚在全国"大索貌阅",按人查对户口,以防诈老诈少逃避租役。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又悬赏令互相告发。这次户检结果,"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杨坚还统一钱币和度量衡,隋以前钱币混乱,关中有五行大币,永通万国等钱,大小轻重不一,

影响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开皇三年,杨坚下令"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从关外来,勘样相似,然后得过,样不同者,即坏以为铜,入官。"开皇五年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同时还统一度量衡。规定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合今29.51厘米);以古斗为斗,三升为一升(合今594.4毫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合今668.19克)。这就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杨坚在当政期间,很注意体察民情,爱惜人民。开皇十四年秋季,关中地区大早,百姓饥荒,杨坚派遣左右侍臣察看老百姓的食物,左右侍臣拿回了百姓所吃的豆屑杂糠献给杨坚。杨坚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看,并深深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八月初九,杨坚率领关中百姓前往洛阳地区度荒,并下敕令警卫的士兵不得驱赶百姓。百姓们男男女女参杂行进在禁卫和仪仗队伍中间。杨坚如果遇到扶老携幼的逃难者,总是牵马让路,好言慰勉而去;到了艰险难行的地方,遇到挑担负重的逃难者,就命左右随从上前扶助。

冬季,齐州刺史卢贲因饥荒时关闭义仓,不让粜粮给老百姓被朝廷除名为民。

杨坚躬行节俭,为政清廉,在历代君王中堪称楷模。开皇十七年(公元597),他的第三子秦王杨俊担任并州总管时,生活逐渐奢侈,违犯制度规定,大规模修建和装饰宫殿府第。杨俊又好近女色,杨坚因此而罢免了杨俊的官职,以王爵回家闲居。左武卫将军刘升上言谏道:"秦王并没有别的罪过,只不过是耗费了国家钱财营造宫舍府第而已,我认

为可以宽容他。"杨坚回答说:"国家的法律不可违背。"尚书右仆射杨素又进谏说:"秦王的过错,不应如此惩处,请陛下再慎重考虑!"杨坚又回答说:"我难道只是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五个儿子的父亲,而不是天下百姓的君父?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为何不专门制定用于天子儿子的法令?以周公姬旦的为人施政,尚且诛杀举兵造反的管叔、蔡叔,我确实比周公差得很远,又怎么能枉法徇私呢?"始终没有答应群臣的请求。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夏,秦王杨俊久病不起,他派使者向父亲杨坚上表陈谢。杨坚对使者说:"我竭尽全力创此大业,制定了典章制度颁布下来,作为人们遵守的准则。杨俊作为我的儿子,反而要破坏它,不知该如何责罚他。"太子杨勇曾在精美华丽的铠甲上再加装饰,杨坚看到后很不高兴,他告诫杨勇说:"自古以来帝王无一喜好奢侈而能长久的。你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应当以节俭为先,这样才能继承宗庙。我过去的衣服,都各留一件;时常取出它们观看,以告诫自己,恐怕你已以当今皇太子自居而忘却了过去的事。因此,我给你一把我旧时所佩带的刀,一盒你旧日为上士时常常吃的腌菜。要你能记得你以前的事,你就应该懂得我的良苦用心。"杨坚性格谨严持重,办事令行禁止。每日清晨听理朝政,到日偏西时还不知疲倦。虽然吝啬钱财,但赏赐有功之臣则不吝惜。将士战死,杨坚必定从优抚恤,并派使臣慰问死者家属。他爱护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自己生活务求节俭朴素,所乘车驾及所用之物,旧了坏了,都随时修理使用。如果不是祭宴,吃饭总是一个肉菜。后宫都身着洗旧了的衣服。天下人都为杨坚的行为所感化。开

皇、仁寿年问,男子都身穿绢布衣服,不穿绫绮;衣带饰品,用的不过是铜铁骨角所制,没有金玉的装饰。

由于杨坚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治国措施,使农业人口大增,垦田面积扩大,国家粮库丰实。隋夺北周政权时全国仅有四百一十万户,人口约三千万。到大业二年(公元606),总户数达八百九十多万户,四千六百多万人。在二十六、七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千六百多万。同时还修复许多水利工程,在寿州修复的芍陂,灌溉农田达五千余顷。在粮储方面,开皇十二年有上司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屋。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一书,从世界各国选一百人,隋文帝杨坚名列第八十二位。

姓氏源流教案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了解中国姓氏发展的脉络,提高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 2、通过网上搜索、分组讨论、合作讨论归纳出姓氏发展的脉络。 3、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教学重点:利用互联网搜索来查找关于自己姓氏的资料。 难点: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中国姓氏的来源及发展进行归类、整理。 活动准备:与主题相关的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全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的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全对自己的姓的尴尬。而著名学者孔庆东教授每次出来讲学,总是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可见,姓名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我们的姓氏是如何来的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到网络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答案。 二、展示问题: 1、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姓氏的来源。 2、利用互联网找出自己姓氏在本地的分布情况。 3、思考姓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分组:按姓氏和人数将班级学生分成六小组。 三、上网查阅资料、讨论、最后展示成果。。 优秀成果展示 第一组 我们组每个人的姓氏来源: 杨姓: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杨姓属于以封地为姓。在我们中牟县,杨姓的分部比较广泛,在各个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官庙乡,九龙镇一带。 第二组 贺姓: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

杨氏族谱修谱动员大会

《应城杨氏族谱》修编筹备大会开幕词 尊敬的杨氏家族父老乡亲们:你们好! 今天荣幸应邀参加家谱修编筹备大会,感到无比亲切和高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杨氏宗族向你们致以由衷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并对新家谱的修编表示热烈祝贺! 我与在座的都是杨氏的后裔,杨家的子孙,我们同根、同脉、同宗、同源,今天能其乐融融欢聚一堂,真是无比激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从血脉的渊源传承关系来看,不管何地、何代的家谱,只要姓杨,就必定与我们是同祖同根,他们的体内拥有与我们相同的遗传密码——DNA!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与我们相同的血液——天下杨氏是一家! 历史上,杨氏家族名人辈出。我们的祖先曾辉煌过、显赫过。众所周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杨姓是中华大帝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是中国百家姓中第六大姓氏,是文化昌明,底蕴深厚的名门,是精忠报国,功勋卓著的望族,也是泱泱中华最具影响的族群之一。 每当我们追根溯源,回首往事,无不为我们杨氏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而感到光荣,无不为我们杨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而感到鼓舞,无不为我们杨氏忠贞报国,孝道传家而感到自豪! 今天,我们杨氏后裔都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缮谱、修谱、续谱,这一壮举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

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完全吻合的。 修编《应城杨氏族谱》,将有选择性地收录各地新旧《杨氏族谱》中珍贵的文字史料,让后世比较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杨氏家族从古到今的悠久历史,搞清枝繁叶茂的宗支流向分布概况,满足天下杨氏追根溯源、寻根问祖,从而达到天下杨氏从未有过的团结统一,开创天下杨氏在当今太平盛世齐奔小康的和谐局面! 我提议,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杨氏家族的优良族风奋发努力! 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陈氏始祖陈胡公以国为氏

陈氏始祖陈胡公以国为氏 拙文《试论“陈氏立氏始祖”》,己初步论证了周武王对陈胡公“封国命氏”的史实。然言未尽意,意犹不足,故再而论之。 有一谱在《陈氏源流世系》中,叙述陈胡公时说:“因昔虞舜居妫水,故周武王赐以妫为姓也。”对于此说法的出处,该谱未曾言及,可能依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之载:“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这样,就有四点需要弄清楚: 一、虞帝舜的子孙后代,何时始有妫姓? 现考证,虞舜生前及薨后到夏初,有三个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亦载:“姚姓,虞舜生姚墟,因以为姓”;《史记·陈杞世家》言:“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对此,《史记·五帝本纪》可证:“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以二女妻舜……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可见,“舜居妫汭”,是在“年五十摄行天子事”之前,此时,舜子商均己成人,作为尧帝的外孙,应以居在妫汭而姓妫氏。舜“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后为有虞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士”,正如《陈氏源流世系》所言:“舜禅位于禹,禹封商于虞(今河南省虞城县),为虞侯,以国为氏,为虞氏之始。”综上说:舜生姚墟,姓姚;舜居妫汭其子孙姓妫;“舜帝为有虞”,其子商均封虞,以国为氏为虞氏。由此证实,舜当天子之前,其子孙后代早己为妫姓。而在1100多年后的周初,己不需要周武王为“虞帝舜之后妫满”再赐妫姓。 二、周武王对陈胡公封国时,所命何氏? 《史记》、《左传》均有“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之载。有人言此“赐姓”实为“赐氏”,其实总谓“赐姓命氏”。《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今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别属,则各自为氏。”聂其兵《中华姓氏起源》云:“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又云:“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

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

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卷3) (2010-04-07 08:55:16) : 湖南 湖北 杨氏 字辈 字派 慎踪追远,饮水思源,问祖寻根,传承后世。我最近重新整理了《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希望对同样在苦苦“问祖寻根”的杨家子孙们有所帮助。上接《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卷2)》。请您提供并修正,更新中……共15卷:卷1 卷2 卷3 卷4 卷5 卷6 卷7 卷8卷9 卷10卷11 卷12 卷13 卷14 卷15 湖南省(湘) —————————————————————————————————————————— 湖南长沙市杨氏字辈:“惟大祈光,以承先志,玉树崇荣,声华克继,文学昌明,道德农裕,国献家猷,达人善士,祖泽永延,植基有自”。 湖南长沙市浏阳市杨氏字辈:“玟元芳志,忠德遇永,兴良丰锡,先馨振结,梅召发祥”。 湖南长沙市浏阳市/株洲市醴陵市/益阳市沅江市/益阳市/岳阳市湘阴县(始祖杨以良,祖籍福建龙岩州大池社九曲岭)杨氏字辈:“以贵高吾万廷显,京元志绍文承武,世绪宏开光宗耀祖”。

湖南长沙市浏阳市(始祖杨友贵,元至正十二年四月初四出生,祖籍江西白水)杨氏字派:“友大永日兴,青本一应朝,正守义方训,人端品自超”。 湖南长沙市宁乡县靳江(祖籍江西吉水,始祖杨万宝)杨氏字辈:“德友伸志,胜时春朝,正大光明士,经纶奕世宗,文章培国运,忠孝振家声,策建功名永,才高事业隆,爱亲敦教化,笃本重彝伦,道备智仁勇,箴铭滇慎勤,日星昭令范,杞梓会群英”。 湖南辰州府(清白堂)杨氏字辈:“宗成万代,清白流长,珍林嘉树”。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祖籍江西吉安市吉水县千丘田永兴坊鹅公桥铁炉巷,泸溪县一都阳始祖杨景聪)白羊溪、达岚、洗溪、永兴场乡/怀化市辰溪县株木冲、火马冲/邵阳市武冈市/四川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贵州铜仁市/陕西汉中市勉县杨氏字辈:“伏宣子廷杨,仲元启秀荣”。----本支QQ群:56191035。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洗溪镇河溪、青草、毛坪、杨家坡(祖籍江西吉水县关西靖白传家,始祖杨胜龙)十甲杨氏字辈:“元如楚正祖德长,天钟英贤必连芳,家声大振光显耀,世泽昌明永发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始祖杨自义)上堡、排口、小龙头五甲杨氏字派:“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始祖杨自信)能滩、瓦槽八甲杨杨氏字辈:“开庭通万胜,起绍中文杨,文仕希光大,家元时泽龙,秀景如开载,永昌必显红”。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祖籍,江西吉水县长田坎,始祖杨仲荣)桐木溪、浦市杨家同、下广/贵州铜仁市马脚岩/湖南怀化市麻阳县峦溪、常德市杨氏字辈:“杨胜孟仲季,宗元桂子荣,清正兴永代,福德后贤英”。

原广济县(今武穴市)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原广济县(今武穴市)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鄂东广济县(今武穴市)一境,并非穷乡辟壤、地老天荒之处,自来人口出入频繁,氏族兴衰无算。但要查自古原居民是谁呢,却是个很难骤然回答的问题,只有从地名留下的痕迹和口口相传留下的历史中寻觅根源了。 武穴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从远古起,就是东夷人民的地盘,世居徐、舒、蓼、六、英等夷民,基本都属于皋陶后人以偃为姓的东夷小国。大约四千年前,据《今本竹书记年》记载,夏代的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左传·哀公元年》也引伍员话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于)夏后相”,如是,有一支住在北方名为“斟寻”(或称之为“寻人”)的部族避难逃到长江来,在长江中游和和平平生生藩息了近三千个年头,他们过着“火耕水薅,稻饭羹鱼”的安谧生活,参加了长江流域文明的开发,亲历了由田家镇至安庆直线上一条人工河的疏浚和逐渐湮灭的过程,创造了像“尺山文化遗址”般的长江文明,还参加了早期对铁矿石的冶炼。到了公元前七世纪,楚国完成了对江汉地区的兼并支配之后,势力逐渐由古云孟泽扩张到古彭蠡泽来。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灭徐,公元前646年,楚成王灭英。公元前601年楚庄王灭舒、蓼、六,浔阳也同时进入了楚国的“版图”。从此蛮、夷逐渐融合,开始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楚文明之路,为中华文

明的铸就,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时,与皖县、六安、柴桑、松兹一道,在古浔阳中心地段的长江主流北岸设立了寻阳县,以示不记忘“寻人”的这儿进行的开拓。寻阳县治设在今长江北岸黄梅下乡的蔡山附近;今黄梅大部分、武穴下乡和九江的少量地方皆其治辖。七秩龄童曾撰《漫话斟寻部族与浔阳九派》,详记其事。 至今,关于以上所述的远古历史,是很少有人道及了。民间于口头流传的武穴居民来源则有:“先有黎骆简,后有万罗苏,未立永宁县,六姓还在先”;加上民间认定武穴江岸有一支邬姓船民移岸定居,共是七姓。永宁立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也就是说,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在武穴定居的原居民,在武穴后人的记忆里,留下了黎、骆、简、万、罗、苏、邬七姓。说巧也巧,民间传说武穴远古居民七大姓氏,在中华民族传统姓氏的源流里,都是大姓巨族,既古又强。比如黎姓,出自南方九黎与公元前三千年顷祝融氏一支人南来时的混合氏族,是老百姓们称之为“黎民”一词儿的本意。七姓中万、罗、邬、苏四姓,均出于祝融氏一脉,是与楚国王族同源共祖者。如其中的苏姓,先祖帝郜生子祝融,祝融生子陆终,陆终长子昆吾。昆吾名樊,字衍。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个儿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其子封于苏,公元前1600年夏桀项,苏国被灭于商汤。周初,

杨氏族谱

目录 前言 杨氏宗支字派 杨光盈、杨光耀支谱 (1) 一、字派 (1) 二、郡名 (1) 三、祖籍 (1) 四、各房住址 (5) 五、忌用事项 (5) 六、香火下坛 (6) 七、九族称谓 (7) 八、祖坟茔地 (7) 九、宗支世系 (17) 十、地名【注】 (24) 十一、附言 (25) 十二、颁发族谱 (25) (1)颁发人 (25) (2)地点 (25) (3)时间 (25) (4)册数 (25)

前言 我光耀、光盈公,从蜀至黔,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目今五世同堂,六代共寨,人多族大,各地遍遍然。有经营成业于他乡、结婚、求食而居异地,星落密布,派序加快,当前虽无遗忘错乱之忧,弟恐世远年湮,异性乱宗,世废而后生,为此,根据一九八六年秀芳公的提议和各房老幼之要求,故建此谱遗教尔众,世代遵循。 家谱者,乃家史之缩影,载予功臣、义士、孝子、贤孙为后世之楷模,序鼻另幼,清支派,分亲疏,以免昭穆不分,混肴派序。家有谱如水有源,木之有根,水无源而流不长,树无根而枝不茂,人理亦然,而史知之然,这是建谱的必须,吉祥昌盛之愿望。 目前,当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泰民安,提倡大同世界于天下,我们还来大谈宗支派系,不免有违潮流之嫌,但就家谱之价值,在今天仍有不可忽视之处,古语云:欲治齐国者,先齐其家。我祖震公暮夜拒金,提出“四知”训教后世子孙清廉,则其予社会之贡献。吾等虽学识浅陋,对建此谱谍感荣幸尔。 撰谱:杨正清 建谱:杨再先杨正锡 杨再富杨正清 杨再林杨通华 杨正才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日

杨氏宗支字派 一,再正通光昌胜秀; 二,再正通光昌盛秀; 三,再正通光昌顺赠秀; 四,再正通光昌顺俊秀; 五,再正通光昌用秀,仕德延玲永兴长; 六,再正通光昌胜秀,承先宗序顺天长,世代常存宏绿远,文章华国绍书香; 七,再正通光昌胜秀,忠心思祖守汉邦,世代常存宏作远,文章华国兆书香,孝悌永为本,信义值千斤,勤俭科甲弟,德厚发万春。 八,朝都永世英,斯大高正学,光忠庭仕尚,应政士永昌,祖德游荣方,实城明惠显,喜再继宗良。

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

人文西阳梦里水乡 —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杨立新网名西阳之老土(湖北省直研究员)文配图 “西杨镇——谁还知道在哪里, 有过怎样的人物和往事?五十年代建水库, 决绝地让它与未来告别,如今 碧浪连天三十里烟波一派永恒的气象, 水底西杨镇的枪声有谁能够听见, 连同它的恩恩怨怨熙来攘往刀光剑影, 谁曾用目光细细打量?” 这是我在互联网上读到一个叫三流诗人的博客文章里关于西杨镇的记载,是啊,西杨镇,曾经有过怎样的荣光,可谁曾用目光细细打量?西杨镇,现只为麻城市浮桥河水库下游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默默无闻,渐渐淡出历史深处,风华已过,留在风尘烟波之中,留下的是无限的记忆…… 一、西杨镇纪事 西杨镇,原名为西阳镇,翻开清光绪八年麻城寨堡图及民国二

十四年麻城地图可以清楚看到西阳镇为湖北麻城进入河南光山大路上的重要集镇,清光绪八年麻城寨堡图中所标示通往河南光山的大路无疑应为光黄古道,认识西阳镇,揭示西阳镇,甚至可以揭示出许多发生在麻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关于西杨镇,有必要先交代一下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据民国三十五年《杨氏族谱》记载,该支杨氏由江西入麻,始祖为明初万户侯杨仲祥公支系,《麻城县志》(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1999年12月第一版乾隆六十年刻本第143页)记载:“明武勋,杨仲祥,万户”。该支族谱应为明洪武十四年由仲祥公封万户第二年首修;二修为六世祖杨润公,关于杨润公,《湖广通志》、《麻城县志》、《杨氏族谱》皆有记载,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亚魁,初任四川广安知州,后升浙江佥事、山西提学副史;三次编修为九世祖杨王庭,关于杨王庭,最早见于康熙九年《麻城县志》仕绩中,《杨氏族谱》记载王庭公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初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县,山东莱州通判,江西广信府同知,署饶州府知府,崇祀乡贤,德政载牌位,乡进士,奉政大夫;康熙十二年由杨氏十一世儒士百龄公第四次编修,此次编修杨氏族谱时将西阳镇易阳为杨,始名为西杨镇;经明清至民国三十五年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续编九次,九修由六房第十八世孙大福字桂芳主持。 据一九九二年《杨氏族谱》十修族谱记载,截至1959年兴建湖北省麻城市浮桥河水库以前,此地仅杨氏居民就多达500余户,修建浮桥河水库后,整个古西阳镇及周边被淹没,为了兴修水利,支援祖国建设,西杨镇杨氏及周边居民再一次背井离乡,仅留下少数居民沿

朱氏近代世系源流

朱氏近代世系源流 朱氏近代世系源流(2009-02-26 22:41:59) 标签: 百家姓 曹氏 曹氏家谱 曹姓 家谱 新泰曹氏 新泰曹姓 休闲 杂谈 分类:曹姓曹氏与其他姓氏渊源 朱氏近代世系源流<2> 第八世 聪公之子钹字声远,生于宋嘉佑七年壬寅,殁于建炎四年庚戌,任仪封主簿。娶高氏,生子二:臬、乐。 绚公之子虬行十五。 绚公次子蟾行十六。 绚公三子耆行念一。

绚公四子森行廿二,字良林,号退翁,生于元丰甲子,殁于宣和庚子。公迁闽建阳,赠承事郎。葬政和县感化村四都桂林坊寺傍,地名索谷岭。娶程氏,葬政和县将溪铁炉岭。生子三:松、柽、槔。 仁秀长子文金一名玉,葬上墓林壬山丙向。娶戴氏,葬西岸口亥山丙向,生子一:芳。 仁秀次子文銮娶陈氏。 仁秀三子文俊 仁秀四子文实娶戴氏。 第九世 钹公之子臬字汝时,号彦臬,生于政和元年辛卯,殁于隆兴六年戊子,葬赤松下。娶李氏,生于政和元年辛卯,殁于淳熙元年甲午,葬金竹桥侧。生子三:成、孟、恒。孟恒俱迁黄梅县。 钹公次子乐字彦圣,生于政和四年甲午。娶李氏。生子一:斌。迁陵都。 森公长子松行百二,字乔年,号韦斋。生于宋绍圣四年丁丑又二月,享年四十七岁,殁于绍兴十三年癸亥三月廿四日,葬建宁府安县白塔山五夫里后,改葬梅里寂历山中峰之源。娶祝氏五娘歙处士之女,殁葬建阳崇太裹寒泉岭,仰天湖癸山丁向。生子:熹,生女淑贞适右迪功郎,长汀县主簿刘子明。实录公性至孝,有高志大节,落笔语辄惊人。宋徽宗政

和七年,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尉承事,始从龟山杨氏门人,为大学中庸之学,复调南建州尤溪县尉,监泉州石井镇税循,授从政郎。绍兴年间,历司勋吏部两曹,兼史馆校勘,丞相赵忠、简公张忠献公,皆知其贤,秦桧以是忌之,而公又率同列晏敦复等,上疏极言和戎不便,桧益怒,出知饶州,后病,且亟嘱其子熹公曰:籍溪胡原仲屏山刘彦冲曰和刘致中三人皆吾与也,学有渊源,吾所畏敬,吾即死,汝往师之。寻卒。公所著有《韦斋文集》十二卷,《韦斋诗集》彖刻,以行于世,追赠通议大夫。赞曰:人豪特起,功裨后先,道伤褊急,佩韦省愆,棱棱忠胆,披沥奏篇,权奸排济,相对怡估,通伊洛之,蕴广文献,三传微言,将诲而复,朗大义几,绝而旋绵,天之生公,有意用浚,理学渊源。实录:孺人祝妣,性仁厚端淑,年十八归于松,公事舅姑,孝谨淳笃,有人所难者夫卒。生子一:熹;生女一:淑贞。孺人辛勤抚教,虽贫病因蹙,而处之怡然,后熹集诸儒之大成,淑贞有才节,署女孝经时称:孺人为孟母,封孺人,后赠淑人。 森公次子柽行百三,字大年,授承信郎。 森公三子槔行百四,字逢年。实录:公膺建州乡贡,秉性超轶,不肯俯仰,于时有诗数十篇,词旨高远,号《玉涧集》传世。 文金之子芳行一,字兰玉,生于宋政和壬辰,殁于宋淳熙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大全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我谭氏始祖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系姓姬,皇帝子孙,颛顼zhuanxu之后,衍至谭国襄王、子爵,名尚诤。风氏,在山东莒县,生子:祁qi公,以谭为姓,为一世祖,传至39世书奇、卷达二房分衍。卷达次子建极生宫,字博仁。宫生可奕、可祥。可奕衍至45世进峰生9子,进鸿生4子,进颇生5子,共18子,称18宏世系。十一郎宏亮,即进峰公第五子故又称五郎世系。衍至63世朝祯、朝祥、朝贵等诸兄弟,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湖北麻城孝感起程入川后,又分房衍移至今,其流源世系如下: 居山东莒县 1世谭祁zhi 妣胡氏生子锦 2世谭锦妣陈氏生子春 3世谭春妣方氏生子梅 4世谭梅妣李氏生子奕yi 5世谭奕妣朱氏生四子:儒、会、积、标 6世谭儒 谭会妣谢氏生子珍 积 标 7世谭珍妣于[又俞]氏生二子:云、雪 8世谭云妣周氏生子照 雪 9世谭照妣徐氏生子轩 10世谭轩妣马氏生子伍 11世谭伍妣陈氏生子:秉、菁jing、辉、耀 12世谭秉 菁妣吕氏生子:与[兴]、文 辉 耀 13世谭与[兴] 妣黎氏生子裕 文 14世谭裕妣童氏生二子:简、端 15世谭简妣焦氏生子:时英

居山西太原16世谭时英妣晋氏,自莒迁太原,生子典书 谭杰升字端子,妣齐氏,升二子:佾yì、任 17世谭典书妣郝hao氏[又曰郭氏]生子:济、淡[又曰:谟] 谭佾妣夏氏生子姜孟 谭任 18世谭济妣夏氏生子青杨 谭淡[谟] 谭姜孟妣颜氏生二子:恭宗、敬宗 19世谭青杨妣姒si氏生三子:太定、太德、太常。[“太”:川东谱记为“大”]。 谭恭宗 谭敬宗妣曹氏生: 叔胜,由南海[今广州市]徙始兴衍大庾yǔ 20世谭太定 太德 太常妣郭氏生二子:玉成、玉润 叔胜 居河南弘 21世谭玉成讳顷,居金陵[江苏南京清凉山,即南京别称],西汉时吕后末[公元前179年],佐齐王起兵诛诸吕有功,封元侯[老谱称顷元侯是也],为弘农郡主[今河南灵宝县北],遂开弘农谭氏,又曰弘农氏,居弘农, 妣杨氏生三子:章宪、章斐fei、章文 谭玉润讳珠,妣李氏生子质 22世谭章宪妣姜氏生子:祥昭、祥瑞 谭章斐 谭章文 谭章质字文彬,妣王氏生子善信 23世谭祥昭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至前141年间],任江西西昌巡司。妣沈氏生子:晋康,维康、经康、纶康 祥瑞 24世谭晋康 谭维康 谭经康 谭纶康妣秦氏生三子:运明、暄太[泰]、永益 25世谭运明 谭暄太 谭永益讳京, 汉昭帝元风时[公元前80至75年间],任朝奉大夫。妣有氏生子:芳明26世谭芳明妣蒋氏生二子:湘灵、湘湖 27世谭湘灵妣唐氏生子:崇道、崇德、崇仁 谭湘湖 居浙江绍兴 28世谭崇道 谭崇德由弘农迁会稽[江苏苏州市]。妣程、陈氏生子:荣宝

百家姓廖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廖姓姓氏源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百家姓廖姓姓氏源流》的内容,具体内容:廖姓人口较多,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台湾、浙江、贵州、安徽、云南、海南、辽宁、甘肃等地区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等姓氏的来源。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百家姓廖... 廖姓人口较多,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台湾、浙江、贵州、安徽、云南、海南、辽宁、甘肃等地区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等姓氏的来源。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百家姓廖姓源流,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廖姓姓氏源流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

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6、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姓迁徙分布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

杨氏家族历史论文2021字

杨氏家族历史论文2021字 篇一:杨氏家族历史 杨氏家族历史 「弘农」,是杨姓家族的大郡望,具有双层深远的意义:在地缘方面,代表了当初培育他们成长的地方。那远在我国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一带,在血缘方面,则说明了他们是姬周王室的后裔,一脉相承自三千多年前的圣君周文王,当然更是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嫡传子孙。 所谓「弘农」,是汉代的一个郡名,范围包括现在河甫省洛阳、嵩、内乡等县以西,至陕西省商县以东之地。这个地方,又是如河跟杨姓家族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的? 要了解杨姓与「弘农」地区结缘的本末,必须从他们的得姓谈起。 杨姓的起源,在「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阳俟,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二曰杨氏。突生职,职生赤,赤生容胖,字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县,其后以邑为氏。」根据这项考证结论可以知道,周文王的后裔当中,先后有两支以杨为氏: 一支是传自大约两千八百年前西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另一支则传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公族,当时的晋国公族,是由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所传,所以这一支杨氏,当然也是唐叔虞的后裔,跟上述嫡传自周成王的一支,显然同出一祖,只是在血统的分支上略有不同而已。

周宣王之子尚父首先受封的杨国,根据考证,位置是在今山西省洪洞县的东南。这个小国,后来于春秋初期被当时强大的晋国所灭,并且改置为晋国的羊舌邑。也大致在这个时候。 尚父的子系,开始以杨为氏,正式诞生了这个著名的姓氏。 第二支以杨为氏的姬周后裔,实际上也是孕育于古杨国的故址,因为,古杨国被晋国改置为羊舌邑之后,邑下又分设了铜崼、杨氏、平阳三个县,而其后晋武公之子伯侨的五世孙叔向,由于高官至晋国的太传而食采于杨氏县,后来叔向的后裔又「以邑为氏」而姓了杨,所以,上述两支杨氏的得姓虽有先后的不同,但发祥的地点则一,当然,现在山西省洪洞县的东南地方,也正是普天之下杨姓中国人的最早根源所在。 发祥于山西洪洞县东南的杨氏,后来又怎会以代表河南和陕西地区的「弘农」两个字为表记,长时以来名闻天下? 说起来或许是同一血统的心灵感应所致,因为,不论是传自古杨国的那一支,还是系出晋国公族的那一支,其后他们在面临到国亡或出仕等不得不离开老家的因素时,大家几乎有志一同,全都跑到弘农地区去另立基业了,如此日积月累,到了汉代初期,杨氏已在弘农地区汇为巨族,加上其间又出了许多分别在各方面著有成就的杰出子弟,于是,「弘农杨氏」的名号自此闯出,弘农地区当然也成为了杨姓的最主要繁衍中心。 关于杨氏茁大于弘农地区的过程,刚去世不久的李济博士在其所著「中华民族的形成」一书中,有如下十分的记述:

陈氏族谱

陈(Chén 陳)姓来源有五: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实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陈氏。4、齐国王子轸的后裔。秦灭齐后,轸逃到楚国为相,被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颍川陈姓的开始。5、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

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卷1) 慎踪追远,饮水思源,问祖寻根,传承后世。我最近重新整理了《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希望对同样在苦苦“问祖寻根”的杨家子孙们有所帮助。下转《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卷2)》,请您提供并修正,更新中…… 共15卷:卷1 卷2 卷3 卷4 卷5 卷6 卷7 卷8卷9 卷10卷11 卷12 卷13 卷14 卷15 四川 ————————————————————————————————————————----------- 四川安岳县横庙/鱼龙/协和/石板/新建乡/湖南泸溪县杨氏“清白传家”(祖籍湖南泸溪县一都阳)字辈:“伏宣子廷杨,仲元启秀长,景荣宗德远,清白永触芳”。----见:《杨氏字辈考证》,本支QQ群:56191035。 四川安岳县鱼龙乡南泉村1组(祖籍江西泰和,始祖杨智通)杨氏字辈:“治世彦永兴,万焕杨有洪,昌盛其本正,文光玉斗星”。 四川安岳县杨家湾杨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天道成其德,忠和玉大元,明星光上国”。四川安岳县两板桥镇杨氏字辈:“再正通广昌,胜秀显文章”。 四川安岳县龙台镇/射洪县杨氏字辈:“亭秀昌祖德,春选必登芳”。 四川安岳县建华乡长岭村3组杨氏字辈:“祖廷永正,朝世大明,诗书义礼,文行忠信”。 四川安岳县护建乡6村杨氏字辈:“盛朝大有奇,简拔中书普”。

四川安岳县周礼镇/千佛(祖籍湖南会同县若水乡管洲村)乡杨氏字辈:“于文明盛世,龙凤呈祥,先泽攻博,兰桂腾芳,忠勇建树,孝友定张,笃信修睦,端庄纯良,景星永兆,集庆经常,麒麟献瑞,华祚繁康,善化寰宇,福萌乡邦,清廉恪守,四如馨香,佐熙宏治,勋书天章,北极之贵,奕代辉煌,行文布智,源远流强”。 四川安岳县九龙乡/驯龙镇(祖籍江西省瑞州府新昌县,始祖杨天开)杨氏字辈:“高登文章祖,世代永联兴,有志青云汉,名魁显朝廷”。(17—36世);“一德言青节,三元肇大成,贤才叠钟秀,长发胜东京”。(37—56世)。 四川乐至县宝林杨家祠杨氏字辈:“华国文明,世代永芳”。 四川乐至县杨氏字辈:“再政通光,朝廷文武,云汉中华,秉承咸仁”。 四川内江市杨氏字派:“贤书堂华庆,仁义礼至昌,永远洪升达,忠孝节义长”。 四川资中县(祖籍湖南羊子县)太平杨家河杨氏字派:“汝大守光明,天星应朝廷,祖宗诚(承)实代,国泰永安升”。 四川资中县渔溪镇杨家坝村(祖籍广东省兴宁县)杨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传世守清,乾坤开泰运,道学启贤明,嘉应贻谋远,齐昌衍祚荣,汝其承祖泽,名达绍先声”。 四川资阳市(江西吉安迁川)杨氏字辈:“元孟才仲,万志再明,宗延景秀,大兴文仁,义礼智信,诗书继远,孝友传家,光显祖德,清白匡华”。 四川隆昌县响石(祖籍福建)杨氏字辈:“振志富川思守德,存心建省克成宗,国恩家庆荣华远,光前裕后世泽隆”。

苑与宛的姓氏源流与历史地理考辨

苑与宛的姓氏源流与历史地理考辨 苑、宛两姓作为读音相似的古老姓氏,从文献记载来看两者源流并不相同,从本义上来看苑义的“养禽兽之地”与宛义的“屈草自覆”有明显差别。另从《左传》的记载来看,苑、宛家族没有姓氏互替现象,同一人物也没有苑、宛两字互替现象,这都反映出其为两个不同的姓氏。通过历史地理的考辨,苑陵作为汉唐时的县名,其地大致在今新郑之北。而之所以会在文献中出现苑陵、宛陵和菀陵,则因为该地最初与苑氏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所以在地理志书中写作苑陵。但在东周时期,该地又与宛姓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文献中有时将苑陵写成宛陵,甚或中和为菀陵。苑、宛、菀三字的变化,实际上是苑陵历史变迁的具体反映,而新郑苑陵故城则可能为苑姓祖根地。南阳作为宛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认知,但是南阳之宛,从来没有写作苑。其与苑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关键词:苑;宛;姓氏祖地;历史地理 苑姓与宛姓,虽然都不是中华大姓,但两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各自的源流,有着各自的辉煌。因此在看待苑、宛读音相似,流变重叠的问题时,必须对两者的本质问题进行梳理,从而为两者的流变,提出更为科学且符合实际的解释。 一、苑、宛两姓有各自的源头 (一)苑、宛两姓来源不一 苑姓的源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说法。《通志》二十六云:“状云:‘商武丁子先受封于苑,因以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阮载:“唐人《家谱》云:‘商武丁孙,受封于苑,因氏焉。’”《姓觿》十三阮曰:“《姓源》:‘武丁封其支子于苑,后因氏。’”《氏族典》四二三:“《尚友录》:‘……武丁子文封苑,因氏。’”《姓氏寻源》亦载苑氏:“《姓纂》云:‘殷武丁子文封苑侯,其后因氏。’”这里除个别谈到苑姓为“商武丁孙”外,一般都认为是武丁“子”或“支子”,其名字为“文”,也就是说,苑氏为黄帝、帝喾的直系后代,为子姓商王宗室之后,受封的祖地为苑,实际应该是以邑为氏。 《通志》有“苑氏亦作宛氏”的说法,《氏族典》引《尚友录》也谈到苑“亦作宛”,如是,则苑氏与宛氏的源头就应相同。但《姓氏寻源》载有:“宛氏,伏羲师有宛华,黄帝时有宛朐,此宛姓之始。”这说明宛氏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而且并不与苑氏同源。《姓觿》在谈到宛氏时,引《姓纂》云:“魏大夫食采于宛,后因氏。”如果宛在南阳的话,则显然与魏国的疆域不合,且在战国时期已有宛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也 1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453-49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杨,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很深奥的文化。于是,我对杨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杨氏的起源。 2. 阅读相关的报刊、教科书,搜集有关杨氏名人的资料。 3. 上网浏览有关杨氏人口数量的资料,记录下来。 4. 查阅书籍和相关资料,了解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 上网浏览有关于杨姓族谱的资料。

6.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姓迁徙史。 7. 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地位。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杨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二、赐姓转姓三、少数民族杨姓四、出自姞姓五、出自扬姓 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杨姓名人 杨纂、杨坚、杨广、杨炯、杨玉环、杨行密、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 上网 杨姓人口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祖籍山东杨氏家谱字辈字派一览卷杨氏春秋

祖籍山东杨氏家谱字辈字派一览(卷8)杨氏春秋(2016-04-22 09:42:54) 慎踪追远,饮水思源,问祖寻根,传承后世。我最近重新整理了《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希望对同样在苦苦“问祖寻根”的杨家子孙们有所帮助。上接《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卷7)》。请您提供并修正,更新中…… 共15卷:卷1 卷2 卷3 卷4 卷5 卷6 卷7 卷8卷9 卷10卷11 卷12 卷13 卷14 卷15 山东省(鲁) —————————————————————————————————————————— 山东济南市杨氏字辈:“家崇振汝,兆玉传福”。 山东济南市杨氏字辈:“树学景玉宝,光兴耀明朝”。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杨氏字辈:“培锡清春炳,均镇洪来焕,致钟泳本照,先铭淑格然”。 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杨家屯杨氏字辈:“学风宝(景),鸿庆钦思,安德允,可和万邦”。 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大桥镇杨家村杨氏字辈:“作国广源士,东方照大明”。 山东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街道办事处(原济阳县孙耿镇堤口村,回族)杨家家谱:“化子继福清,殿登耀戴海,怀德国用印,万利千年后,永寿太平恩,兴家立业财,源世志几安,邦富真长* ”。

山东济南市天桥区北洛口(回族)杨氏字辈:“运玉宝国,安康食水”。 山东济南市宁阳县杨氏字辈:“标文福龙廷,建润振续庆,洪云彦培禄,云怀玉大公,春美雷兴瑞,殿立士兆学,百万传家风”。 山东济南市济阳县老店子镇、回河镇回河南街、大杨村、中杨村杨姓字辈:“……付,称玉乃月,吉善延庆,照明为正,光传万花,……”。 山东济南市济阳县回河镇小营村,王圈乡孙家村,孙耿镇丁杨家村、大路村,辛集乡,济阳镇粮食口村(祖籍河北衡水市枣强县,回族)杨氏字辈:“已学志(单字),明凤承太云,教化振万方,修德保世大,积善玉庆长”。 山东济南市济阳县钦天监(祖籍安徽黄山市歙县,始祖杨光先)杨氏字辈:“儒立西堂建,发松照元明,志应奉圣舜,俊美吉康宁,忍让邦本睦,升平四时春,山河永久固,大地庆洪恩”。 山东济南市济阳县孙耿镇杨家堤口村/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涝坡村涝坡庄(回族)杨氏族谱:“帮世闻天峰,云春林在承,志禄朝家风,万年延寿长”。 山东济南市商河县韩庙乡站南村(始祖杨茂,回族)杨氏字辈:“进学太文大,玉凤振明(德),丙圣广顺宗,世传贵恩,承志立宝坤”。 山东济南市商河县大杨家、小杨家、于屯、蒿子孙、陈坦、康家、丁赵、白桥、燕家、吕常、东付李、梯门、泮桥(祖籍河北衡水市枣强县)杨氏字辈:“同好春光华,敬其希来星,明宗建泉茂,俊才振原峰”。 山东济南市章丘市杨氏字辈:“兆呈启曰广,慎继维恒祥,怀仕锡振梁”。

广东罗定陈氏兴濂公世系

广东罗定陈氏兴濂公世系 时间:2006-3-22 19:41:09 来源:陈氏宗亲网作者:ccf006089 阅读5481次 陈氏血缘先祖黄帝世系 1 黄帝,是少典三子,姓公孙,名轩辕,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居轩辕丘上(今河南开 封),遂名轩辕。他代神农氏为天子,有土德王之瑞(土德之色为黄色),故曰黄帝,号有熊氏。黄帝经历了五十二战,打败了榆罔,诛杀了蚩尤,降服了神农(炎帝),平息战乱,统一了三大部落,人类文明从此开始。黄帝被尊为三皇之一,五帝中中央之帝,活到111岁而崩,葬在陕西黄陵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汉朝建黄帝陵,供后世祭祀纪念。黄帝第一正妃是西陵氏嫘祖,第二妃是方雷氏的女儿,第三第四妃是彤鱼女之女和嫫母。四妃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佶、环、依。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他俩继承了黄帝的姬姓。黄帝不单是陈氏的先祖,也是许多姓氏的先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2 昌意,封侯若水,妣蜀山氏名昌仆,生四子:颛顼、安、转流、悃。 3 颛顼,字高阳。其父没有继承帝位,由高阳继承,称颛顼帝,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自幼多谋善断,大显政治才能。二十岁时,黄帝就把帝位传给他,在位78年,寿年98岁。妣生二子:穷蝉、鲧。 4 穷蝉,妣生一子:敬康。 5 敬康,妣生一子:句望。 6 句望,妣生一子:桥牛。 7 桥牛,妣生一子:瞽叟。 8 瞽叟,性顽,继妻性嚣,次子象劣,三人协同虐待舜,皆欲杀舜。妣握登氏生一子:舜,继妣东泽氏生一子:象。 陈氏血缘太祖舜帝世系 1 舜,字都君,号重,尧帝四十一年(公元前2293年)生于姚圩(今山东濮县),故姓姚。舜生母握登氏贤而早丧,至其童年,苦难深重,然舜素行孝义,宽厚温良。因之深得尧帝重用与天下百姓拥戴。尧帝以长、次女娥皇、女英配之。《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号有虞,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县)。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舜治天下时,大行仁政,至孝笃亲,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平盛世之年。舜亦以尧为榜样,不以帝位为私有,112岁时,让位于禹。舜帝南巡狩猎时,崩于苍梧(今广西苍梧县)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零陵(今湖南零陵宁远县南九嶷山上)。妣陶唐氏娥皇无生育,陶唐氏女英生二子:商均、季厘。 2 商均,舜帝禅位于禹,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为虞侯,后改封于陕西商城,故史称其为商均。妣生一子:箕伯。 3 箕伯,袭侯爵。妣生一子:强余。 4 强余,袭父爵。妣生一子:虞颉。 5 虞颉,袭父爵,妣生二子:梦熊、虞思。 6 虞思,袭封虞侯,有贤德,佐夏室中兴,世称虞宾,妣生一子:友龙。 7 友龙,袭虞侯,妣生一子:寿肸。 8 寿肸,袭父爵,妣生一子:叔仪。

姓氏源流考

姓氏源流考 追本溯源,瞻英仰烈;览古明今,承先启后。孙氏自得姓以来,枝荣叶盛,分布大江南北,宗裔繁衍展派系,茫茫九州播血脉。仁义代有昭闻,文武代出英才:东周孙武,世尊兵学师祖;吴国孙膑,史赞军事名家;三国孙仲谋,继父兄之衣钵,江东称帝;北魏孙僧化,以《星经》获誉,为名星象学家;唐代孙思邈,有扁鹊之妙术,医界尊王;孙过庭之书法,有草圣之殊荣;孙光宪之诗篇,享名作之美誉;孙位之画作,以笔力雄壮名世;孙樵之古文,获奇趣多刺美称;宋代孙莘老精《春秋》,朝野知其名;一代大儒康二孙奭公,为帝王师。驸马伯仲四九成公,以武功封富春侯,延至明清,亦名家辈出,孙慎行以抗魏阉忠贤获誉;孙承宗以抗击外侮传名;孙克文以刑部主事催攒粮储,秉先斩后奏之权。堪称能吏。孙奇逢之理学,孙诒让之经学,孙蘅塘之诗学,孙星衍之校勘,孙家鼐之洋务,无不闻名士林;而孙中山先生,华夏尊称国父,名振环寰……' 考孙氏之源,一出于姬姓卫国孙氏,即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后周文王的第十二世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其采邑地为戚(今河南濮阳县北面)。一为芈姓楚国孙氏。为春秋初期楚国国君熊晌(号虫分冒)之后,至第四世孙楚国贤臣孙叔敖为孙氏之源。一为妫姓齐国孙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一支“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我华

溪孙氏即源于此。从《史记·三代世表》和《孟子》详考其源,即昔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油,故以为姓,曰妫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至周武王克殷纣之后,复寻舜之后人,得虞遂公希之子曰遏父,徵为陶正,悦其能,以元女大姬妻之。遏父配姬而生满,封于陈,以奉虞帝舜祀,卒谥胡公。至九世之后,陀生完,完字敬仲,为陈大夫,及宣公杀太子,完惧其祸之加于身,奔齐,食采于齐,改姓田氏。又三世之后,无宇生书,书字孙占,为齐大夫,伐莒而功成其大,即以孙占之字受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一带)。(孙权《富春瓜邱孙氏宗谱·天子自序》)此为孙氏自妫至陈至田至孙得姓的由来。孙氏之所以称“乐安世家”亦即溯源寻柢于此。 孙书生冯,字起宗,为齐卿。冯生武,字长卿,以兵机动吴王阖闾,吴王用以为将,著书陈策,以兵法十三篇行于世。武生三子:驰、明、敌。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子孙及弟侄等各治业于富春之江南,居宅繁盛,奕叶流芳。 孙明生沂,沂生膑。膑字嘉谋,仕魏,为将军,为庞涓所嫉,阴谋而刖其膝。膑受知于齐,为军师,以计斩涓于马陵,虏魏太子申。膑生胜,字国辅,为秦将。胜生盖,为秦汉中太守。盖生知,秦封武信君。知生念,秦御侍尚书。念生二子:长丰,次益。益为东吴侯,生卿,汉文帝时侍中。卿生凭,汉武帝时大将军。凭生洵,为汉宣帝安定太守。洵生三子:长鸾,次骥、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