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肖丹凤1 张佩胜2 王玲1 黄世文1,

*(1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浙江杭州310006;2浙江省富阳市农业局,浙江富阳311400;*通讯联系人,E -

m a i l :h s w 666@s o h u .c o m )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o nP o p u l a t i o n sa n d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R a c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R i c e B l a s tP a t h o g e n (M a g n a p

o r t h e g r i s e a )i nC h i n a X I A O D a n -f e n g 1,Z H A N G P e i -s h e n g 2,W A N G L i n g 1,H U A N G S h i -

w e n 1,*(1R e s e a r c h &D e v e l o p m e n tC e n t e ro f R i c eP r o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R i c e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H a n g

z h o u310006,C h i n a ,2F u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eB u r e a u o f 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u y a n g 3114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E -m a i l :h s w 666@s o -h u .c o m )

X I A O D a n f e n g ,Z HA N G P e i s h e n g ,WA N G L i n g ,e ta l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n p o p u l a t i o n sa n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r a c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i c eb l a s t p a t h o g e n (M a g n a p

o r t h e g r i s e a )i nC h i n a .C h i n JR i c eS c i ,2013,27(3):312-320.A b s t r a c t :M a g n a p

o r t h e g r i s e a p o p u l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t h e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r a c ec o m p o s i t i o ni n m a j o rr i c e g r o w i n g r e g i o n s i nC h i n a a r e s u mm a r i z e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r a c e s o f M .g

r i s e a Z F ,Z D ,Z Ea n dZ A w e r e t h e d o m i n a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s 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r i c e g r o w i n g r e g i o n s ,w i t ht h eo c c u r r i n g f r e q

u e n c i e so f23.2%,22.2%,15.6%a n d12.3%,r e s p e c t i v e l y .H i g h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v i r u l e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so fZ A a n dZ Ba r et h e m a j o rs t r a i n s i nS o u t h w e s tC h i n ar i c e -p r o d u c i n g r e g i o n s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Z Ba n dZ Ar e a c h e d53%a n d22.3%i n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I nG 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 ,t h e r a c e s o f Z B ,Z Aa n dZ Gw e r e t h e d o m i n a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sw i t h o c c u r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41.4%,18.5%a n d 10.7%,r e s p e c t i v e l y .Z Ba n dZ Cw e r e t h em a j o r p o p u l a t i o n s i ns o u t hC h i n a s r i c e

g r o w i n g a

r e a sw i t h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 28.0%a n d 37.0%.W e a kv i r u l e n c e r a c e s o f Z E ,Z Fa n dZ Gw e r e t h em a j o r p o p u l a t i o n s i nN o r t hC h i n a r i c e g r o w i n g r e g i o n sw i t h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21.5%,22.1%a n d 44.3%.R a c e s o f Z B ,Z G ,Z Ca n dZ A w e r e t h e d o m i n a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s i nE a s tC h i n a r i c e p l a n t i n

g a r e a sw i t

h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43.3%,25.0%,13.9%a n d 12.3%,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m a

j o r p o p u l a t i o n s i n c e n t r a l C h i n aw e r e Z A ,Z B ,Z Ea n dZ C ,w i t h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34.9%,28.8%,21.4%a n d 14.1%,r e s p e c t i v e l y .F e wr i c ew e r e p l a n t e d i nn o r t h w e s t C h i n a ,h o w e v e r ,t h e s t r o n g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r a c e s o f Z Aa n dZ Bw e r e d o m i n a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M a g n a p o r t h e g r i s e a ;p o p u l a t i o n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r a c e ;o c c u r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 肖丹凤,张佩胜,王玲,等.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中国水稻科学,2013,27(3):312-320.

摘 要:着重概述了中国主要水稻产区稻瘟病菌的种群分布与生理小种的组成状况三目前东北稻区稻瘟菌主要种群为Z F 二

Z D 二Z E 和Z A ,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3.2%二22.2%二15.6%二12.3%三西南稻区以强致病力菌株Z A 和Z B 为主,四川省内Z B

种群频率高达53%,Z A 为22.3%;贵州省的优势种群为Z B 二Z A 和Z G ,出现频率分别为41.4%二18.5%和10.7%

三华南稻区主要种群为Z B 和Z C ,出现频率分别为28.0%和37.0%三华北稻区以致病力较弱的Z E 二Z F 和Z G 群体为主,

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1.5%二22.1%和44.3%三华东稻区主要种群为Z B 二Z G 二Z C 和Z A ,出现频率分别为43.3%二25.0%二13.9%和

12.3%三华中稻区主要是Z A 二Z B 二Z E 和Z C ,出现频率分别为34.9%二28.8%二21.4%和14.1%三西北地区水稻种植较少,

但以致病力强的Z A 和Z B 群为优势种群三

关键词:稻瘟病;种群;生理小种;发生频率

中图分类号:S 431.11;S 435.111.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216(2013)03-0312-09

由半知菌类梨形孢属灰梨孢菌[P y

r i c u l a r i a g

r i s e a (C o o k e )S a c c .]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三大主要病害之一三在中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可造成严重的影响三当前,选育和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三但是,稻瘟病菌容易发生变异,同一水稻产区稻瘟菌的种群结构及生理小种经常发生变化三抗病品

种在种植数年后,抗性水平下降甚至丧失[1

]三因

收稿日期:2012-05-08;修改稿收到日期:2012-11-30三

基金项目:农业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 A D 19B 03

)三2

13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 JR i c eS c i ),2013,27(3):312-320

h t t p

://w w w.r i c e s c i .c n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1-7216.2013.03.012

此,实时二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组成及生理小种变化动态趋势,对育种家开展针对性抗稻瘟病育种,生产者选择针对性抗性品种及进行合理布局,长期二有效防控稻瘟病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三

1稻瘟菌生理小种鉴别体系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是代表致病性不同的菌株类群,根据菌株对不同抗病和感病级别品种的致病性反应进行划分的[2]三1922年日本学者佐佐木[3]首次报道了稻瘟病菌存在致病性不同的菌系,发现对水稻品种致病性不同的两个生理小种A和B,率先开始了稻瘟病菌生理分化的研究,之后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鉴别品种三使用较多的日本鉴别品系是清泽茂久改进的12个鉴别品种(新2号二爱之旭二藤坂5号二草笛二梅雨明二福锦二K1二P i-4号二砦1二K60二K L1和K59)[4]三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全国各地从事水稻稻瘟病研究的学者,开展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攻关,经多年研究,筛选并确定了一套中国自己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以下简称统一鉴别寄主),建立了鉴别技术体系三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统一鉴别寄主有7个,分别是特特普(T e t e p)二珍龙13二四丰43二东农363二关东51二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三根据稻瘟病菌对鉴别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划分为7个种群(Z A二Z B二Z C二Z D二Z E二Z F和Z G)[5],各种群下再划分生理小种三中国稻瘟病菌统一鉴别寄主是国内使用最普遍的鉴别品系,从确定二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目前鉴定稻瘟菌生理小种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部分省区根据稻瘟菌的遗传分化,研究并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鉴别品种,或在统一鉴别寄主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二完善三李进斌等[6]比较研究了日本鉴别品系与以2个日本鉴别品种和7个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I R B L鉴别品系)对云南省稻瘟菌株的鉴定能力三结果表明,后者的鉴定能力强于前者三杜宜新等[7]运用不同的鉴别品系鉴定福建省菌株,指出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C O39近等基因系作为福建省的鉴别品系较合理,优于丽江新团黑谷(L T H)近等基因系的鉴别能力三上述研究表明全国统一鉴别寄主与其他鉴别品种在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时,其鉴定效果与稻瘟病菌株的遗传背景有关三C O39近等基因系是用籼稻C O39作为轮回亲本筛选而来,更适合鉴定籼稻区的稻瘟菌系,而L T H近等基因系则更适合鉴定粳稻区的稻瘟菌系三对我国不同稻区稻瘟菌种群鉴定很难说哪一套鉴别品系更好,鉴别寄主的鉴定能力与水稻区域及稻瘟菌种群存在联系三因此,全国统一鉴别寄主至今仍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中使用并发挥作用三

2鉴别方法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主要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三将单孢分离二纯化的稻瘟菌株接种在鉴别寄主上,根据鉴别品种的反应表型不同将菌株划分成不同的小种三人工接种鉴定又分为活体稻苗人工喷雾接种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方法三活体秧苗喷雾接种是在稻苗3叶1心期喷雾稻瘟菌孢子悬浮液(一般浓度约2?105个/m L),接种后置于温度26?~ 28?二全黑暗下保湿培养24h,随后光暗交替培养5 ~7d后,参照标准[8]调查发病情况三离体接种一般是将4~5叶期的稻苗叶片剪下,用0.05m g/m L的保绿剂苯骈咪唑处理后,用孢子悬浮液点滴接种,也可使用喉头喷雾器喷雾接种在叶片上,接种后培养条件和时间与活体秧苗接种相同,调查病情[9]三离体叶片接种较秧苗活体接种方法简便,且培养条件较易控制,但离体接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调查标准,相对活体接种其规范性不强三

3稻瘟病菌在水稻主产区的优势种群及

演化

自从我国建立自己的稻瘟病菌鉴别寄主和技术体系后,30多年来,全国各地采用这套鉴别寄主和鉴定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三中国北方稻区主要种植粳稻,南方稻区则以籼稻二籼型杂交稻为主,少数地区也种植粳稻,长江中下游稻区为籼二粳混栽区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二耕作栽培制度二习惯二品种类型等差异很大,稻瘟病菌的遗传背景,致病性差异巨大,造成稻瘟病菌遗传出现多样性,种群出现差异三

3.1东北稻区(黑龙江二吉林和辽宁)稻瘟病菌变化动态

东北地区现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水稻)生产基地,长期种植粳稻品种,稻种类型单一三从表1可以看出,Z D二Z E和Z F一直是辽宁省的优势种群,Z D 在90年代前期出现频率较高,达到32.5%,随后有所下降,但频率维持在10%以上,Z F则在同期有所

313

肖丹凤等: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表1东北地区稻瘟菌种群的分布

T a b l e1.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M a g n a p o r t h e g r i s e a p o p u l a t i o n s i n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地点与鉴定年份S i t e a n d y e a r

菌株数目

N o.o f s t r a i n s

种群出现频率P o p u l a t i o n f r e q u e n c y/%

Z A Z B Z C Z D Z E Z F Z G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辽宁L i a o n i n g

1991-19952945.012.45.232.512.121.89.6[10] 19997917.78.91.311.420.338.02.5[11] 2000-200541112.410.76.113.118.336.33.4[12] 1999-20059226.110.95.410.917.428.31.1[13]吉林J i n i n g

2002954.42.28.434.99.522.118.9[14] 2002-20053065.93.910.721.921.917.318.3[15] 2002-20075689.74.29.716.827.613.118.8[16] 200614818.24.710.84.144.67.410.1[17] 20081008104352914[18]黑龙江H e i l o n g j i a n g

199511000026.944.122.66.5[19] 2001-200618942.317.52.628.63.72.13.2[20] 20025710215421650[21] 20061307.73.90.843.124.65.41.5[22] 20061346.73.0015.048.514.226.1[23] 2008-200935634.816.619.414.66.74.53.4[24] 2008-20101392.12.89.428.84115.80[25]

上升,从21.8%上升至1999年的38.0%三综合看来,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的主要优势种群为Z D二Z E和Z F;优势小种为Z D1二Z E1和Z F1[10-11],强致病力种群Z A,1999-2005年在辽宁省丹东地区成为主要优势种群,值得重视三近年来,辽宁省优势种群发生了一些变化,Z F成为绝对优势种群,除Z C 和Z G种群出现频率较低外,其他各种群出现频率较稳定且相当,优势小种为Z E1和Z F1[12]三吉林省的优势种群为Z E和Z G三种群的变化趋势明显, Z D和Z F种群的出现频率从2002年的34.9%和22.1%,分别下降到2008年的4.0%和9.0%三而Z E种群的出现频率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9.5%上升到2008年的52.0%,Z G种群在吉林省较稳定,出现频率平均为15.8%三Z A二Z B和Z C种群在吉林省均有分布,且各年份间相对稳定,没有明显差异三2002-2005年,Z E1和Z F1是吉林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0.0%和16.0%[15]三2005-2008年间,Z E1和Z G1成为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达到37.0%和14.0%,Z F1由16.0%下降至9.0%[16-18]三

Z D二Z E和Z F为黑龙江省1995年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6.9%二44.1%和22.6%三优势小种为Z E1和Z F1,出现频率达到31.8%和19%[19]三2001-2006年稻瘟菌鉴定的结果显示,优势种群为Z A二Z B和Z D,其中Z A的频率达到42.3%,优势小种为Z A49和Z D1,频率分别为21.7%和21.2%[20]三2008-2009年该省优势种群为仍为Z A,出现频率达到34.8%,而Z B二Z C和Z D种群频率相近,处于14.0%~20.0%,优势小种为Z D3和Z E3,频率分别达到20.1%和33.8%[24]三

目前,黑龙江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有空育131二龙粳14二垦稻12二龙梗20二松粳9号二绥粳7号二松粳6号二松粳10号二龙稻5号二龙粳18二龙粳21二龙粳16二三江1号二垦鉴稻6号等[26]三2007年空育131二垦稻12和松粳9号的种植面积达到近95万h m2,占黑龙江省水稻总面积的40%左右[27]三由于大面积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导致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极速下降三强致病力种群Z A和Z D成为黑龙江省的绝对优势种群,对该省水稻生产造成巨大威胁,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间的互作加快了稻瘟菌种群的变化三稻瘟病菌种群分布相对复杂,优势小种更替频繁,可能还与黑龙江省的地理环境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有关三各积温带间稻瘟菌种群的分布也存在差异,但这些推测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三

3.2华中(河南二湖北二湖南)稻区稻瘟病菌变化动态

华中地区是中国水稻主要产区之一,主要种植籼稻品种(组合)三1987-1988年,Z B是湖北省稻瘟菌的绝对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达到50.0%,Z A和

413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 JR i c eS c i)第27卷第3期(2013年5月)

图1湖北省[28-29]和湖南省[31-32]稻瘟菌种群分布及频率

F i g.1.P o p u l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o c c u r r e n c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M.g r i s e a i nH u b e i[28-29]a n d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s[31-32].

Z G分别为11.6%和13.3%三优势生理小种为Z G1二Z B15二Z B21和Z B37,出现频率分别为13.3%二8.2%二8.6%和8.2%[28]三2003-2004年对湖北省稻瘟病菌进行鉴定,发现Z A种群成为优势群体,出现频率达到66.8%,Z B种群下降到9.2%,Z G种群由13.3%下降到4.9%,其他各种群也稍有变动,Z A1二Z B1成为当地的优势小种,频率达到21.2%和13.2%[29]三2008-2009年,杨小林等[30]监测结果显示,Z A种群比例相对下降,Z B二Z C 种群有所上升,出现频率分别为36%二24%和26%,其他种群均有出现,但分布较少三从图1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优势种群为Z A二Z B和Z C,其他各种群出现频率相当低三

黄红梅等[31]对2009年湖南省的稻瘟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Z B是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46.5%,其次是Z G和Z C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7.5%和11.6%,优势生理小种为Z B13和Z E11,频率都是11.6%三其他各种群均有出现,但出现频率在5%左右三与李亚等[32]对湖南稻瘟菌的鉴定比较,Z B种群上升最快,2004年出现频率为22.1%, Z F种群略有上升三Z A二Z C二Z E和Z G均下降了4.0%~6.0%,Z G1和Z E3出现频率分别为23.38%和10.3%,是当时的优势小种三从图1可以看出,湖南稻区稻瘟病菌以强致病力的Z B二Z C和Z G为优势种群,优势小种的变化频率相对较快,应引起育种和推广部门高度重视三

由于该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大二品种多,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差异大,采集二鉴定菌株有限,代表性存在限制性,需要同行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交流和协作,以明确这一稻区的稻瘟病菌种群二小种更加详细的分布三

3.3华东(山东二江苏二安徽二上海二浙江二江西二福建)稻区稻瘟病菌变化动态

何烈干等[33]对江西省的稻瘟菌鉴定结果表明, Z D二Z E二Z F和Z G在江西省分布比较少,强致病力种群Z A二Z B和Z C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8.1%二50.3%和15.4%,Z B5二Z B13和Z B15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13.3%二14.4%和14.4%三从表2可以看出,Z A种群在安徽出现频率较高,达到28.0%;在福建,Z A除1986-1987年出现频率达14.6%外,其他年份出现频率均较低三Z B种群虽然不同年份出现频率有差异,但一直是福建二安徽两省的优势种群三1983-1989年,Z B15二Z B13是福建的优势小种,频率达到32%和13%[34],1995年后,Z B13成为福建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达到26%以上[36-38],2003-2006年,Z B13小种出现频率甚至达到58%三Z C在福建的遗传较稳定,年度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三Z C种群在江苏,浙江分布较少;Z D在浙江二安徽分布较广,在福建和江苏出现频率较低三Z E种群在浙江出现频率较高外,其他各省出现很少,是华东稻区较少的种群三Z F种群在华中地区是弱势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频率低于5%三生理小种Z G1是江苏省的绝对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超过50%三1980-1990年,Z G1在福建出现频率达到10%以上,进入21世纪,出现频率下降到5%左右三Z G1群是稻瘟病的常见致病种群,出现频率变幅明显,可能与粳稻种植面积的变化有关三陆凡等[44]对江苏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

513

肖丹凤等: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表2华东地区稻瘟菌种群的分布

T a b l e2.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M a g n a p o r t h e g r i s e a p o p u l a t i o n s i nE a s t C h i n a.

地点与鉴定年份S i t e a n d y e a r

菌株数目

N o.o f s t r a i n s

种群出现频率P o p u l a t i o n f r e q u e n c y/%

Z A Z B Z C Z D Z E Z F Z G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福建F u j i a n

1986-198724014.628.826.70.82.511.715.0[34] 1990-19911931.962.819.5001.914.3[35] 19922269.347.423.03.12.22.712.4[36] 1995-20002048.468.317.7-0--[37] 2003-20061893.281.512.20003.2[38] 2007-20092237.249.832.7-1.43.15.8[7]福安F u a n

1983-19893502.363.422.305.73.72.6[39]浙江Z h e j i a n g

1991-199648827.31.00.839.324.81.45.3[40] 1996-19981761.757.01.123.912.52.74.5[41]庆元Q i n g y u a n

1981-1988629.851.616.13.212.906.5[42]龙泉L o n g q u a n

1981-19881134.455.716.70000[42]景宁J i n g n i n g

1981-1988303.380.017.30000[42]丽水L i s h u i

1981-198852075.920.73.4000[42]缙云J i n y u n

1981-198858032.125.625.710.35.110.3[42]温州W e n z h o u

1981-1984--80.2-0 - - -[43] 1991-199335491.5------[43] 1980-199610323.13.65.35.28.38.066.2[44] 2001-20108181.316.98.14.85.35.458.3[47]安徽A n h u i

199610728.031.825.213.11.900[48]江西J i a n g x i

2006-200819528.150.315.41.61.302.7[49] - 表示文献中未有具体数据三

- t h e r e i s n od a t a i n t h e r e f e r e n c e.

变与水稻品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Z G1是江苏省稳定的优势小种,247个水稻品种中有189个水稻品种上分离到Z G1小种三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江苏省种植的主栽水稻品种与其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其他种群对水稻品种的侵染能力低三大面积单一种植水稻品种会导致稻瘟菌种群出现定向的强致病力小种,同时,即使是抗病品种在种植数年后也易丧失抗性三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一定范围内维持稻瘟菌种群的多样性对防治稻瘟病存在一定的意义,那么水稻品种的种植规划对稻瘟菌种群的分布影响很大三K o i z u m i等[45]的研究也表明,用水稻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混合栽培,可大大降低感病品种稻瘟病的发病,朱有勇等[46]的研究表明,遗传多样性品种的混合栽种可以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三3.4西南(四川二重庆二贵州二云南二西藏)稻区稻瘟病菌变化动态

西南地区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广泛而复杂三从表3中可以看出,Z A在四川省内出现频率较稳定,但2002年和2008年对重庆市稻瘟菌的鉴定表明,Z A和Z B种群在出现频率上有明显变化三1997-2003年,Z A种群是贵州省的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达到35.6%,优势小种为平均频率为22.4%[60-62];2005年,Z A种群在贵州省的频率下降至9.0%,Z B频率上升至53.4%,Z B15和Z B13分别以20.5%和18.2%的频率成为当地的优势小种三Z B种群是西南地区的绝对优势

613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 JR i c eS c i)第27卷第3期(2013年5月)

表3西南地区稻瘟菌种群分布

T a b l e3.P o p u l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M a g n a p o r t h e g r i s e a i n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

地点与鉴定年份S i t e a n d y e a r

菌株数目

N oo f s t r a i n s

种群出现频率P o p u l a t i o n f r e q u e n c y/%

Z A Z B Z C Z D Z E Z F Z G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四川S i c h u a n

1986-199077816.259.418.05.02.12.30[50] 1994-19964928.774.610.41.20.82.81.0[51] 199723013.470.212.903.500[52] 199917518.349.723.417.10.606.3[53]泸州L u z h o u

1996-20004229.367.415.00.70.15.71.1[54]黔江Q i a n j i a n g

1996-200022320.266.59.41.002.01.0[55]重庆C h o n g q i n g

20024055.032.55.05.000.30[56] 200818916.958.27.42.65.33.26.3[57]贵州G u i z h o u

1987-19881678.413.816.84.25.311.440.1[58] 1996-19971689.653.711.43.011.337.1[59] 1997-199818035.635.09.47.26.73.92.8[60] 19979933.337.212.14.002.03.0[61] 2002-200312933.349.67.03.12.304.7[62] 2003-2005889.053.413.610.113.53.46.8[63]云南Y u n n a n

200063036.514.34.84.86.427.0[64]

种群,出现频率最高时达到74.6%,主要的生理小种为Z B1和Z B13,出现的平均频率超过15%和10%[51]三Z C种群在四川,贵州两省的分布较稳定,出现频率稳定在10%~20%三Z D二Z E和Z F在西南稻区的出现频率均低于4%三近年来,Z G种群在西南稻区出现频率都较低,但该种群是贵州省1987 -1988年的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达到40.1%,随后该种群出现频率快速下降三云南省的主要优势种群为Z B二Z C和Z G,出现频率分别为36.5%二14.3%和27.0%,优势小种为Z B13和Z G1,频率分别为20.6%和27.0%[64]三西南地区多山,气候条件利于稻瘟病的流行,防治稻瘟病对于水稻生产意义重大三3.5华南(广东二广西二海南)稻区稻瘟病菌变化动态

邹寿发等[65]1987-2003年间共收集广东省稻瘟菌标样3865份,从中分离得到2621个有效单孢三对其进行鉴定后,表明Z C为广东省优势种群,平均出现频率达到45.7%,Z B和Z G平均频率分别为20.9%和19.1%三Z 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达到23.5%三赖星华等[66]从广西83个市(县)采集分离了2065个稻瘟菌菌株,鉴定了1976-1990年广西稻瘟菌小种,分析了种群分布特点:1977-1984年,Z G为广西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达50.8%,优势小种为Z G1,1987-1990年,Z B和Z C种群上升较快,出现频率分别为28.8%和24.5%,Z G种群下降到36.2%,但Z G1仍然是优势小种三2008年, 2006年颜群等[67]鉴定了来自广西各地的稻瘟菌标样,分析区内稻瘟菌种群的分布三结果表明,Z B是绝对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达67.6%,Z C为13.0%, Z G种群出现频率只有4.32%,优势生理小种为Z B1和Z B9,出现频率为25.2%和19.4%三30年内广西稻瘟菌种群分布出现显著的变化,可能与稻瘟菌小种的遗传变异和品种完全更替及大面积单一种植杂交水稻有密切关系三

3.6华北(北京二天津二河北二山西二内蒙古二河南)及西北(宁夏二新疆二青海二陕西二甘肃)稻区稻瘟病菌变化动态

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条件及水资源不太适合种植水稻三李华等[68]研究表明,Z A二Z B和Z C种群2003-2006年在宁夏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3.8%二43.8%和12.5%,未发现Z D二Z E二Z F二和Z G种群三张淑平等[69]比较研究了1978-1981年二1987-1989年稻瘟菌在河北省的种群动态,1978-1981年Z G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达到70.8%,1987-1989

713

肖丹凤等: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年出现频率下降至33.9%三同时,Z E和Z F种群分别上升至21%和45%,优势小种Z G1出现频率从70.8%下降到33.9%,Z F1频率稳定为13.9%, Z E1和Z E3上升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45.2%和19.4%,未检测到Z A二Z B二Z C和Z D种群三

4稻瘟菌生理种群研究展望

4.1生理小种鉴定体系的完善

相同的菌株采用不同的鉴别品种进行鉴定时结果会存在差异,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其鉴定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精确性三一方面,部分鉴别品种的抗病基因不清楚,一个鉴别品种存在多个抗病基因,会影响整个鉴别品系的鉴别能力三另一方面,水稻品种含有多个抗病基因对稻瘟菌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的影响;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定相对精确三根据鉴别品种的抗病表型进行生理小种划分也存在人为偏差:实验采集稻瘟菌样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随机采集,而不是科学的随机分布采集样本;稻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是依据鉴别品种苗期的抗二感病表型划分,苗瘟的接种方法主要是喷雾接种,接种过程中,孢子在液体内很难达到均匀分布,导致接种后稻叶上的孢子量分布不均,易造成实验误差;发病调查一般在接种7~10d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稻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范的苗期调查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这种调查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调查结果也会有偏差三

针对以上不足,使用同一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的鉴定意义重大,同时确保鉴别品种对各地区内稻瘟菌的鉴别能力水平相当重要三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生理小种的鉴定研究也有了更深的意义三稻瘟病菌与寄主间的互作遵循基因对基因学说,水稻抗瘟基因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生理小种的鉴定也可预测稻瘟菌内的无毒基因三显然,现有的鉴别品种(系)无法满足研究的要求三近年国内外虽相继育成近等基因系和单基因系的鉴别品种[70-72],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如适用的范围二拥有者的意愿(出于知识产权保护,有的已申请专利,不愿公开或无偿提供使用),造成新的鉴别体系不能广泛使用,公开发表的资料二结果有限,故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统一鉴别品种的鉴定结果进行论述三但要想全面了解生理小种的分布甚至无毒基因的分布,中国急需形成一套单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生理小种鉴别体系三当然,这项研究需要多个研究团队一起努力,才能在相对短时间内完成三稻瘟菌样本收集对病菌种群鉴定结果有很大影响三样本采集应该遵循科学的采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定点采集并统一收藏,进行实验研究三4.2稻瘟菌种群研究的趋势

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深入到了稻瘟病菌种群研究的领域三使用由特定的探针或引物产生的D N A指纹图谱的相似性划分稻瘟菌的遗传宗谱及分析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三然而遗传宗谱与生理小种可能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宗谱内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同一生理小种也可分属不同的遗传宗谱三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单纯的生理小种鉴定研究不能满足抗病机理研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国内已经开始了无毒基因的鉴定,以及水稻品种内抗病基因的利用三周鸿江等[73]采用3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我国南北方的10个水稻栽培省份(吉林二辽宁二河北二江苏二浙江二四川二湖南二福建二广东和云南)采集的322个稻瘟菌株的毒力基因进行鉴定,结果表明A v-k h+二A v-z+二A v-z5+和A v-9(t)+属于弱毒力基因,相应的抗病基因在我国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三雷财林[22]等采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二9个日本鉴别品种二3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12个当地主栽品种鉴定出P i9基因对黑龙江省内的173个供试稻瘟菌株具有广谱抗性,同时P i z-5 (C A)二P i z-5(R)二P i t a-2(R)二P i t a-2(P)二P i12(t)和P i20(t)也具有较好的抗病利用价值三生理小种的研究是为了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互作的动态变化,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信息三选育具有广谱抗病性的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三稻瘟病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为育种家提供有效的抗病基因,育种专家通过生物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水稻品种内能快速培育出抗病的水稻品种三掌握一个地区内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优势小种,获得有价值的抗病基因信息及材料,有利于育种家采用分子标记等方法选育抗病品种三因此,生理小种的研究热点必然会从鉴定小种型向生理小种包含的无毒基因研究转变,对生理小种的分布也将转化为无毒基因的分布研究三通过生物技术对稻瘟菌遗传变异的动态研究将是引导稻瘟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三

4.3构建稻瘟菌生理小种研究及稻瘟病宏观防治的信息系统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813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 JR i c eS c i)第27卷第3期(2013年5月)

品种繁多二类型多样,耕作栽培制度千差万别,可能

是造成中国稻瘟病菌种群时空分布复杂,稻瘟菌生

理小种繁多的原因三了解各稻作生态区稻瘟菌生理

小种的分布,明确主栽品种的抗病性及可能存在的

抗病基因,对于防治稻瘟病具有重要意义三因此,构

建稻瘟菌生理小种的研究信息系统对于统一防治稻

瘟病的发生具有现实意义三建议有关研究工作者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1)对各地区的稻瘟菌统一进行生理小种二无毒基因和主栽品种抗病基因的鉴

定工作,建立研究成果数据库,创建便捷的资源共享

平台;2)对稻瘟菌小种的流行二水稻品种抗性及稻瘟病发生面积实行监测,提早掌握菌株的动态变化二水稻品种的抗病现状,为合理种植抗病品种,防止大面积发生稻瘟菌提供参考信息;3)严格控制稻瘟病菌在各地区间的人为传播,防止弱势种群在没有抗病阻力的条件下,短时间内成为优势小种三

参考文献:

[1]宋成艳,王桂玲,辛爱华,等.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空育131稻

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类及发病原因分析.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7(1):41-42.

[2] L i n g K C,O uS H.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o f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a c e

n u m b e r so f P r i c u l a r i ao r y z a e.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1969,59: 339-342.

[3] S a s a k iR.E x i s t e n c eo fs t r a i n si nr i c eb l a s tf u n g u s.J p nJ

P l a n tP r o t,1922,9:631-644.

[4]马军韬,张国民,辛爱华,等.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

定与分析.植物保护,2010,36(3):97-99.

[5]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

究.植物病理学报,1980,10:71-81.

[6]李进斌,李成云,张庆,等.两套鉴别品种对云南稻瘟病菌株

鉴别能力的比较.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486-491.

[7]杜宜新,李科,石妞妞,等.2007-2009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的

生理小种变化研究.福建农业学报,2011,26(2):275-279.

[8]M a c k i l lDJ,B o n m a nJ M.i n h e r i t a n c eo fb l a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n e a r i s o g e n i c l i n e s o f r i c e.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1992,82(7):746-749.

[9]林代福.应用离体接种技术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耕作与

栽培,1999,24(4):29-30.

[10]刘志恒,吴芷君.1991-199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

析.植物保护,1998,24(4):3-6.

[11]潘月卓,刘志恒.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垦殖与

稻作,2001(6):28-30.

[12]徐成楠,白晓穆,刘志恒,等.2000-200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

种群动态分析.植物保护,2007,33(2):30-33. [13]孙振东,刘志恒,徐成楠,等.近年丹东地区稻瘟病发生动态

分析.辽宁农业科学,2007(3):9-12.

[14]郭晓莉,任金平,刘晓梅,等.200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种群动

态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367-370. [15]郭晓莉,刘晓梅,苑克凡,等.2002-2005年吉林省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消长动态.吉林农业科学,2008,33(1):33-35. [16]郭晓莉,刘晓梅,李莉,等.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

与消长动态.吉林农业科学,2009,34(3):33-35. [17]刘晓梅,郭晓莉,李莉,等.2006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的类型与分布.吉林农业科学,2008,33(5):39-41. [18]刘晓梅,郭晓莉,刘明一,等.吉林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

析.吉林农业科学,2012,36(5):47-49.

[19]王延锋,时新瑞,梁嘉陵,等.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

鉴定.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3):15-17.

[20]吕军,靳学慧,张亚玲.2004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的测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19(1): 14-17.

[21]张亚玲,靳学慧.2002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

种鉴定.植物保护,2006,32(2):31-34.

[22]雷财林,张国民,程治军,等.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

力基因分析与抗病育种策略.作物学报,2011,37(1):18-27.

[23]肖佳雷,张国民,辛爱华,等.黑龙江省2006年水稻主产区

稻瘟病生理小种动态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3): 12-15.

[24]孙洪利,潘春清,张明,等.2008-2009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鉴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1(12):15-21.

[25]时新瑞,王延锋,刘春光.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生理小种致病

性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32-34.

[26]黄晓群,张淑华,赵海新,等.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现状分析及

研发对策.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40-43. [27]马军韬,张国民,辛爱华,等.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瘟性改良

对策.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2):38-40.

[28]陈永坚,赵永静.湖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湖北农业科

学,1992(6):22-24.

[29]杨小林,陈其志,张舒,等.湖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

与分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2):132-133. [30]杨小林,张舒,吕亮,等.基于中国鉴别品种及单基因品系的

湖北省稻瘟病菌的致病型分布.湖北农业科学,2010,49

(11):2779-2781.

[31]黄红梅,张丹,刘二明.湖南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及湘资3150

抗谱测定.湖南农业科学,2010(8):74-77.

[32]李亚,刘二明,戴良英,等.湖南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

病菌致病型的关系.中国水稻科学,2007,21(3):304-308.

[33]何烈干,黄凌洪,兰波,等.2006-2008年江西省稻瘟病菌生

理小种的消长动态.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6):1030-1034.

[34]张学博.1986-1987年福建省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福建农

业科技,1990(6):6-7.

[35]甘代耀,罗榕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田间监测及控瘟研究简

报.福建农业科技,1992(3):9-10.

[36]黄志鹏,张学博.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5,24(1):39-44.

[37]郑武,王崇华.1995-2000年福建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组成与

分布动态.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1):

913

肖丹凤等: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46-49.

[38]杜宜新,杨秀娟,阮宏椿,等.福建省稻瘟病菌遗传谱系与致

病型的关系.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2): 124-128.

[39]罗仰奋,周文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时二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1993,23(3):197-201.

[40]柴荣耀,金敏忠.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及毒

性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5):497-502. [41]林凌伟.董国.浙中沿海稻区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群消长和

分布研究.江西植保,2000,23(4):97-102.

[42]项寿南.浙西南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控制对策.植物保

护,1990,16(1):2-5.

[43]杜新法,徐静,林再卿,等.温州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

及主栽品种的抗性分析.中国水稻科学,1996,10(2):110-114.

[44]陆凡,王法明,郑小波,等.江苏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

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4): 31-34.

[45]K o i z u m i S.E f f e c t o f f i e l d r e s i s t a n c e o n l e a f b l a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m i x t u r e so fs u s c e p t i b l ea n dr e s i s t a n tr i c ec u l t i v a r s.A n n

P h y t o p a t h o l S o cJ p n,1994,60(5):585-594.

[46]Z h uY Y,C h e n H R,F a nJH,e t a l.G e n e t i cd i v e r s i t y a n d

d i s

e a s e c o n t r o l i n r i c e.N a t u r e,2000,406:718-722.

[47]刘永锋,陈志谊,刘邮洲,等.2001-2010年江苏省稻瘟病菌

种群变化分析.江苏农业学报,2010,26(6):1233-1237.

[48]李宪,夏景玉.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品种抗谱的研究.安徽农

业科学,1996,24(2):167-169.

[49]何烈干,黄凌洪,兰波.2006-2008年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

种的消长动态.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6):1030-1034.

[50]冯代贵,彭国亮,罗庆明,等.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

测四川省杂交稻抗瘟性变化.植物保护,1992,18(3):4-5.

[51]彭国亮,涂建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应用.云南农业大

学学报,1998,13(1):25-28.

[52]黄富,程开禄.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西南农业学报,

1999,12(4):69-73.

[53]黄富,程开禄,潘学贤,等.四川省主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

评价及病菌生理小种监测.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15(3): 192-196.

[54]金良,刘科,王培华,等.泸州和黔江稻区稻瘟病生理小种组

成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821-8822. [55]金良,鲁远源,张鹤,等.黔江稻区稻瘟病生理小种组成分

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7):111-113. [56]杨水英,肖崇刚,杨静,等.重庆稻瘟病菌遗传谱系与生理小

种的关系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535-538.

[57]邸仕忠,韩海波,勾治琴,等.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其

毒性.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946-949. [58]裴桦,袁洁.贵州省稻瘟病菌(P y r i c u l a r i a o r y z a e)生理小种

种群变化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9(4):1-6. [59]林代福,余显权.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与应用.山地农业

生物学报,1998,17(4):200-204.

[60]袁洁,刘燕黔.贵州省稻瘟菌致病性分化的动态研究.种子,

2000(2):9-12.

[61]袁洁,刘燕黔.贵州省近期稻瘟病菌生理分化研究初报.贵州

农业科学,1999,27(3):33-35.

[62]袁洁,杨学辉,何海永,等.贵州省稻瘟病菌种群变化研究.

种子,2004(11):7-9.

[63]黄培英,向红琼.祖庆学.贵州山区稻瘟病菌遗传谱系与生理

小种关系初步研究.杂交水稻,2008,23(3):63-66. [64]杨静,何霞红,王云月,等.水稻遗传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生

理小种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004,34(5):468-471. [65]邹寿发,黄德超,李建丰,等.广东省稻瘟菌生理小种变化研

究.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4):36-41. [66]赖星华,高汉亮.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规律与水稻品

种布局的关系.广西农业科学,1993(1):38-40. [67]颜群,高汉亮,张晋.2006年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

与分布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09,40(8):1004-1006. [68]李华,白武星,武绍湖,等.宁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毒力的

研究.宁夏农林科技,2007(5):4-5.

[69]张淑平,潘勋,高俊全.河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华北农学报,1992,7(1):107-111.

[70]F u k u t a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i f f e r e n t i a l v a r i e t i e s f o rb l a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I R R I-J a p a n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j e c t//K a w a s a-k i S.R i c eB l a s t:I n t e r a c t i o n w i t h R i c ea n dC o n t r o l.N e t h e r-l a n d s:K l u w e rA c a d e m i cP u b l i s h e r s,2004:229-233. [71]万建民.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10.

[72]K o b a y a s h iN,Y a n o r i aMJ,F u k uY.D i f e r e n t i a l v a r i e t i e s b r e d

a t I R R I a n d v i r u l e n c e a n a l y s i s o f

b l a s t i s o l a t e s f r o mt h eP h i l i p-

p i n e s.J I R C A SW o r k i n g R e p,2007,53:17-31. [73]周江鸿,王久林,蒋琬如,等.我国稻瘟病菌毒力基因的组成

及其地理分布.作物学报,2003,29(5):646-651.

023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 JR i c eS c i)第27卷第3期(2013年5月)

【完美奉献】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药理名解来源:徐翔的日志 1、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的过程为分布。 2、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3、吸收、首过效应: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大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效应。 4、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质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者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 5、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应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6、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 7、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8、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浓度成正比。 9、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10、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11、ED50, LD50:ED50为半数有效量,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即LD50。 12、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1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兴奋时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毛果芸香家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14、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_任鄄胜

第15卷第1期2008年1月 现代农业科学M ode rn 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 V o.l 15N o .1 Jan .,2008 文章编号:1005-4650(2008)01-0019-05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 任鄄胜 1,2,3 ,肖陪村2,3,陈 勇2,3,黄 湘 2,3 ,王玉平1,李仕贵 1 (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成都611130;2.内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内江641000; 3.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四川内江641000) 摘要:稻瘟病菌(Phy ricularia grisea (Cooke)Sacc .)是全球水稻产区最为流行、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原体,也是研究病原菌和寄主互作的主要模式病原菌。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稻瘟病菌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就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致病性和遗传宗谱的关系、稻瘟病菌功能基因和基因组的研究进行了归纳论述。 关键词:稻瘟病菌;致病性;生理小种;遗传宗谱;功能基因;基因组中图分类号:S511;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The R esearch Progress on R ice B l ast Fungus REN J uan -sheng 1,2,3,X I AO P e-i cun 2,3,CHEN Y ong 2,3,HUANG X iang 2,3,W ANG Y u -pi ng 1,L I Sh-i gu i 1, (1.R ice Res earch Instit u te of S i chuan Agricultura lU n i vers it y ,C hendu 611130,Ch i na ;2.Agri cu lt u ral S ci ence Res earch Instit u t e of Neiji ang ,Neijiang ,S ichuan 641000,C hina ;3.N eiji ang hybri d iz ati on R ice Technol ogy D evelopm ent C enters ,Neiji ang ,S ichuan 641000,C hina) Abstrac t :M agnapor t he grisea i s the m ost ep i de m i c and destructi ve pa t hogen of r i ce w or l d w i de.And it is also the pr i ncipa lm ode l o rganis m for research on i nteracti on bet w een f unga l pathogen and host p l ants .Sc i entists a t ho m e and abroad have round l y done re -search i nto rice b l ast fungus .It is rev ie w ed and su mm ar i 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v iru lence spec i a li za ti on o f rice blast f ungus ,viru -lence ,relationshi p bet w een pathogenicity and genetic li neage ,f unctional gene and the geno m e of t he r i ce blast fungus . K ey word s :M agnap orthe gr isea ;pathog en i c ity ;physio l og ic race ;genetic li neag e ;f unc ti ona l gene ;genom e 收稿日期:2007-12-18 作者简介:任鄄胜,男,1978年生,山东鄄城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稻瘟病及其抗性遗传育种。E-m ai:l rjs heng @163.co m 通讯作者:李仕贵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口以此为主食;同时,水稻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为适应全球人口的增长,国际水稻研究所估计到2020年水稻产量要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三分之一[1]。水稻稻瘟病是我国稻区和世界其它稻区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发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流行年份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40%~50%,甚至绝收。据测算,每年由稻瘟病造成的水稻损失产量足以养活6000多万人[2]。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Phyric u l aria gr isea (Cooke )Sacc .引起的,被称为灰梨孢=Pyr icul ar i a oryae Cav .或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M agna -p ort he gr isea (H ebert)Barrnov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水稻稻瘟病菌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该病菌不仅侵染水稻,还能侵染小麦、大麦和粟等农作物,甚至侵染植物的根部[3,4]。基于水稻作为农作物的重要地位和稻瘟病菌对水稻危害的严重性,人们对稻瘟病菌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前人和近几年来稻瘟病研究的情况加以综 述, 并对其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图1 M agnzporthe grisea 的生活史F rom:D ean e t a.l N ature ,434:980~986 1 致病性分化 1.1 鉴别品种 早在1637年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5天工开物6中记载了稻瘟病的发生,将稻瘟病称之为/发炎火0。到1922年日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绪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题库

药理学总论习题 选择题 一. A型题 1.副作用是指 A.受药物刺激后产生的异常反应 B.停药后残存的生物效应 C.用药后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反应 D.用药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引起的反应 E.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 副作用是在哪种剂量下产生的不良反应 A. 最小有效量 B. 治疗剂量 C.大剂量 D. 阈剂量 E. 与剂量无关 3.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时引起的口干称为药物的 A. 毒性反应 B. 副作用 C. 治疗作用 D. 变态反应 E. 后遗效应 4.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次晨的“宿醉”现象称为药物的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 D.变态反应 E.特异质反应 5.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 停药数月后仍不恢复, 这种现象称为药物的 A.副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特异质反应 E.停药反应 6.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称为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后遗效应 D. 停药反应 E.变态反应 7.副作用的产生是由于 A.病人的特异性体质 B.病人的肝肾功能不良 C.病人的遗传变异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药物的安全范围小 8.感染病人给予抗生素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为 A. 全身治疗 B. 对症治疗 C. 局部治疗 D. 对因治疗 E.补充治疗 9. 部分激动剂的特点是 A.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较弱 B.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弱,但内在活性较强 C.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弱,内在活性也较弱 D.被结合的受体只能一部分被活化 E. 能部分增强激动药的生理效应 10.受体拮抗剂的特点是,与受体 A. 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B.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C. 有亲和力,有较弱的内在活性 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水稻稻瘟病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植花生积极性,保证花生质量。 3.3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速品种更新换代 要建立优质花生出口基地,就必须有符合外贸要求的优良品种。目前,濮阳市种植的花生品种,由于种植时间较长,存在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不高的问题。近年来濮阳市农科院先后培育出濮科花1号、濮科花2号、濮科花3号、濮科花5号、濮花9519等花生新品种,对这些新品种,要加速繁育推广,尽快完成品种的更新换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一村一种,推广区域化种植,以保证品种的优良性状。 3.4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推动花生产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是产业化链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着力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花生产品,以此拓宽花生的消费渠道。濮阳市目前花生加工环节极为薄弱,在产、加、销龙头企业中,应重点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由产后的加工业发展,牵动花生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书波,等.花生学报,2008(10):5-10. [2]禹山林,等.花生科技,1999(12):23-26. [3]吴继华,等.优质花生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M].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由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性的毁灭性水稻病害之一,常导致病发区水稻产量损失重大,是阻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 ~30%[2],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所造成的稻谷损失达数亿千克[3],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稻瘟病的化学防治成本高、污染严重,而利用遗传抗性、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最经济、最利于环境保护的防治策略[4],因此,开展稻瘟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稻瘟病菌小种的遗传复杂性及易变性,推广品种稻瘟病抗性周期短已经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5]。2011年,广东省植保总站从全省35个县(市区)采集稻瘟病样本464份,利用7个中国鉴别的品种和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对菌株进行小种鉴定,结果显示:广东省多年的主栽抗病品种如天优998、培杂泰丰、博优998等在稻瘟病生理小种监测结果中显示在多个地区存在极高的感瘟风险,被认定为高抗品种的五山油占、粤晶丝苗2号在曲江、龙川、雷州等多个地方种植存在一定的风险[6],这对粮食生产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延长品种的抗病周期,普遍提高栽培品种的抗性水平是当务之急。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并将多个基因聚合到一个水稻品种中,培育新的广谱抗性的水稻品种是获得持久抗性的关键。文章就稻瘟病的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稻瘟病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赵二生玉洪昊张波 (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湛江524006)) 摘要:如何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和延长抗病周期一直是育种家研究的热点,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基础上的多个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文章就稻瘟病的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性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结合育种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稻瘟病;持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 作者简介:赵二生(1985-),男,本科,从事水稻育种工作。E-mail:hnnydxzes@https://www.doczj.com/doc/5715403467.html, 18 --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会考到的实验汇总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会考到的实验汇总 组织兴奋性的观察 预习要求:知道什么是阈强度阈上刺激兴奋性兴奋的概念神经肌肉接头化学传递机制骨骼肌收缩原理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问题:讨论刺激强度,频率和肌肉收缩关系? 普鲁卡因对神经作用原理? 为什么要将制备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先放在任氏业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说明骨骼肌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发生机制(细胞分子水平)? 脊髓反射 预习要求:复习反射,反射弧组成,反射中枢和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内容。问题:决定和影响反射时长短的体内外因素主要有那些?(屈肌反射,搔抓反射)反射弧试验中利用了几种反射?反射途径如何? 除屈肌反射和搔抓反射以外还有那些脊髓反射? 去大脑僵直 预习要求:复习肌紧张调节机理 问题:在中脑水平切断兔脑,其肌紧张性为何发生变化? 如在上述结果基础上切断延髓或切断脊髓背根将对肌紧张产生什么影响? 红细胞渗透脆性 预习要求:红细胞的生理特性血浆的理化性质 问题:为什么科研临床上要用各种浓度的NaCl溶液? 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张溶液? 蟾蜍心起搏点分析 预习要求: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 问题:为什么正常起搏点能主导心脏节律性活动? 试讨论窦房结的起搏离子流基础 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预习要求:心肌的生理特性 问题:心肌的生理特性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关系,并与神经骨骼肌相比较

期前收缩后,是否就一定出现代偿间歇? 蟾蜍心脏的神经支配 预习要求: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 问题:心脏神经支配和作用机制? 刺激迷走交感混合神经时,为什么以迷走神经的兴奋作用为主? 化学物质对蟾蜍离体心脏活动影响 预习要求: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脏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理论问题: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理? 有那些因素影响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人体心电图描记 预习要求:心电图产生原理及各波形的生理意义了解各波形的形状,大小,以及正常值范围 问题:P-R间期和Q-T间期的正常值和心率有什么关系? 用心肌细胞电位来解释心电图各波及间期的形成? 家兔动脉血压的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预习要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的理论减压反射在维持动脉血压稳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短期夹闭对侧颈总动脉对全身血压的影响?为什么?加入夹闭部位在颈总动脉窦以上影响是否相同? 刺激减压神经向中端与离中端对血压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迷走神经为何要切断并刺激离中端,结果如何?为什么? 蟾蜍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预习要求:微循环的组成及其功能的相关理论 问题:为什么不同血管中的血流流动状态不同?动脉中的血流为什么有轴流和壁流之分? 家兔呼吸运动调节 预习要求: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试卷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 1.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ED50与LD50的比值 B.LD50与ED50的比值 C.LD50与ED50的差 D.ED95与LD5的比值 2.药物与受体结合后, 激动或阻断受体取决于药物的 A.剂量 B.脂溶性 C.亲和力 D.内在活性 3.β1受体主要分布于以下哪一器官 A.骨骼肌运动终板 B.支气管粘膜 C.胃肠道平滑肌 D.心脏 4.具有较强中枢兴奋作用的拟肾上腺素药物是 A.多巴胺 B.麻黄碱 C.去甲肾上腺素 D.间羟胺 5.能够同时阻断α和β受体的药物是 A.普萘洛尔 B.吲哚洛尔 C.拉贝洛尔 D.阿替洛尔 6.先应用α受体阻断剂再用肾上腺素,则血压变化为 A.升压作用基本不变 B.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C.升压作用加强 D.取消升压作用 7.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产生 A.锥体外系副作用 B.抗精神病作用 C.口干、便秘、视力模糊 D.体位性低血压 8.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A.外周神经痛 B.牙龈增生 C.过敏反应 D.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9.吗啡镇痛作用的机制是 A.阻断中枢阿片受体 B.激动中枢阿片受体 C.抑制中枢PG合成 D.抑制外周PG合成 10.使血浆肾素水平明显降低的抗高血压药是 A.氢氯噻嗪 B.哌唑嗪 C.普萘洛尔 D.硝苯地平 11.利多卡因对哪种心律失常无效 A.室性早搏 B.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C.心室纤颤 D.心房纤颤 12.强心苷治疗心衰最基本的作用是

A.正性肌力作用 B.增加自律性 C.负性频率作用 D.缩短有效不应期 13.硝普钠主要用于 A.高血压危象 B.中度高血压 C.肾型高血压 D.轻度高血压 14.可用于加速毒物排泄的药物是 A.氢氯噻嗪 B.呋塞米 C.氨苯喋啶 D.乙酰唑胺 15.肝素过量所致出血可用的解救药物是 A.右旋糖酐 B.硫酸鱼精蛋白 C.垂体后叶素 D.维生素K 16.雷尼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机制为 A.吸附胃酸,降低基础胃酸分泌 B.阻断组胺H2受体,抑制胃液分泌 C.抑制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 D.中和过多的胃酸 17.对绿脓杆菌和抗药金葡菌均无效的药物为 A.阿莫西林 B.哌拉西林 C.头孢他定 D.头孢拉定 18.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50S亚基,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是 A.庆大霉素 B.红霉素 C.四环素 D.青霉素 19.氨基糖苷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血液毒性 B.肝脏毒性 C.变态反应 D.耳毒性 20.5-氟尿嘧啶抗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酶 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C.抑制核苷酸还原酶 D.抑制胸苷酸合成酶 1.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 2.具有保钾作用的利尿药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的受体可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型。 4.阿司匹林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这些作用的机制均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5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期末章节大题整理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盗来的,大家加油背啊﹞来源:★梁怡★的日 志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沁 写在前面:这份东西是根据一位马师兄(很抱歉我忘记名字了)的题目提纲整理的,里面的一些对章节学习的提示也是来自于他。大题基本都COVER到了,答案我是尽量按照书上的,可能会有漏的点请大家自己补充,PS,由于我只是一名考试党,只能说尽量帮助大家度过考试。对于考试中的非主流题目虽然不能担保了,但是背完它大题基本就没问题的。另外,下划线表示我没找到书上的答案。 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降。 3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是阿托品。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心血管:阻断心肌β1受体,产生负性肌力、负性节律和负性传导,心输出量、

中国药科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章节复习试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绪论&人体的基本组成 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快速、精确 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准确、简单、有限 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为负反馈。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为正反馈。 单位膜的液态镶嵌模型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何谓细胞周期、何谓神经元,神经纤维? 细胞周期:细胞经过生长和分裂完成增值的全过程,称细胞增值周期,简称~ 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索外包胶质细胞所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分类。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有哪几种? 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人体基本组织的分类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一、被动转运(顺浓度,不耗能) 1.单纯扩散(不需膜上蛋白质帮助):脂溶性高,小分子,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 子:O2 N2 CO2 乙醇尿素水(渗透) 2.易化扩散(需膜上蛋白质帮助) 二、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耗能) 1.原发主动转运(需ATP直接供给能量) 2.继发主动转运(不需A TP直接供给能量) 三、出胞和入胞(膜的流动性) 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和类型 特点见上。 类型: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被转运的物质与载体蛋白特异位点结合→载体蛋白变构→被转运物质反转到膜的另一侧被脱离。 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通道蛋白(离子通道) 离子的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何谓原发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 原发主动转运: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泵,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 钠钾泵:每水解一分子A TP,可以逆浓度梯度将三个钠离子移出胞外,同时将两个钾离子移入胞内。 继发主动转运:一些物质借助于钠泵的工作所建立的钠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势能,逆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何谓静息电位,简述其生产机制 在安静状态下,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习惯以膜外作为参考,膜内电位表示膜电位)机制:主要是因为钾离子的外流。P45 何谓动作电位?简述骨骼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逆转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复极化) 机制: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膜首先去极化达到阈电位,随之钠电导迅速增加使大量钠离子内流导致去极。此后钠电导减小,钾电导增加,大量钾离子外流导致复极。 (海豚毒素可阻断钠离子电流。四乙胺可阻断钾离子电流) 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 试比较局部兴奋和动作电位的不同 局部兴奋:如果所施加的去极化的刺激强度不足以是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但仍然可以引起细胞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这就是局部兴奋。如肌细胞的终板电位,感受器细胞的感受器电位和神经元突触处的突触后电位等。

中国药科大学毒理学期末重点考研药理复试重点

毒理学上半部分总结 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补充和细化的地方: ⑴代谢活化的两相 ⑵癌基因的分类,具体机制 ⑶细胞恶性转化后的特点 第十六章药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及其试验方法 一、Ames试验 (一)原理 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 上培养,可产生回复突变,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成为野生型,能在缺乏组氨酸的的培养基上生 长成为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的强弱。 正向突变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野生型)回复突变(突变型、营养缺陷型) S9混合液 受试物 (二)常用试验菌株 菌株名称突变基因附加突变突变类型 修复LPS R因子 TA97、TA98 hisD △uvrB rfa PKM101 移码突变TA100 hisG △uvrB rfa PKM101 碱基取代TA102 hisG △uvrB rfa PKM101 移码突变、碱基取代注:hisD,组氨酸脱氢酶的结构基因;hisG,磷酸核糖ATP

合成酶的基因,TA100和TA98可推荐用于大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检测 (三)计量设计 西药<=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最低剂量1ug/皿或0.1ug/皿,至少五种不同剂量(药物不溶于水可用DMSO或乙醇作溶剂) (四)对照组 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致突变作阳性对照;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注意平行设加S9与不加S9的对照。 (五)代谢活化:S9(经诱导剂处理过的肝脏微粒体酶) (六)试验方法:渗入法;点试法 (七)结果判断 1、渗入法:当药物浓度达到5mg/皿仍为阴性者,可以认为是阴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片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如只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回变菌落,则为阴性。 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象,选材,剂量,实验设计(理解),结果判定,公式(考试不给)) (一)动物 1、细胞:中国仓鼠肺细胞(CHL) 2、剂量:至少三种不同剂量,高剂量以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但最高不要超过10mmol/L, 中低剂量采用倍量稀释法。 3、代谢活化:S9(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进行体外代谢活化。 4、药物作用时间:非活化组分别作用24和28小时收获细胞,活化组作用6小时以上。 5、标本制作时间:分别在24和48h收获细胞制作标本,活化组可省略48h时间点。 6、对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溶剂对照和S9对照。 1 7、镜检:每种浓度至少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完整版)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复试真题整理

第一篇药理学总论 一绪论 附加题:试述你对未来研究工作的设想(设计)或建议(或对药理学的见解)93 比较用离体标本和整体动物研究药物的优缺点95 一个新药的研制,从初筛到上市,需经过哪些研究步骤00 试列举评价药物毒性的参07 药物在组织内浓集对其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毒性作用均有影响,请各举一例说明这两方面的影响07 试述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参数有哪些07 什么是GLP?GLP的目的及实验范围?10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何谓生物利用度,试述其实用意义95 列举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产生的后果95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99 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消除速常数(Ke)为1.0h-1,求出该药的t1/2.9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产生的后果00 何谓半衰期?其临床意义是什么01 对口服给药,静脉滴注,采取何法使血药浓度循序达到稳态浓度01 何谓半衰期,有何临床意义03 半衰期是不是一个固定数值04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06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在从事新药的药效学研究中,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94 何谓“首过效应”,如何避免它95 请解释:高敏性,耐受性和变态反应95 激动剂的量-效关系有三种作图方式,试作图和解说97 Sigma受体激动时的药理作用97 何谓受体数目的上调(up-regulation)和下调(down-regulation)00 何为不良反应?举例说明其分类07 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其特征07 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何谓血脑屏障,哪些药物不易通过它?举例说明新生儿血脑屏障的差别95 试举例说明躯体依赖性与psychological dependence与药物依赖性之间的关系97 何为身体依赖性?简述其产生机制。如何评价之07 什么是药物的身体依赖性,简述其评价方法和原理07 第二篇化学治疗药 五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复试 药理部分

传出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的药理学概论 1.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该物质为神经递质? 2.何谓神经递质的自身反馈调节? 3.试述从酪氨酸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步骤。 4.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如何失活的? 5.用化学结构式表示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并指出 参与合成及代谢的主要酶。 6.去甲肾上腺素在体内的最后代谢为何物,写出它的名字。 7.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如何消除? 8.多巴胺有几种亚型,如何区别。 9.多巴胺的合成与代谢(注明所需之酶)。 10.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中枢和外周)的药物有哪些?并举例说 明其临床应用。 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 11.M-胆碱受体的亚型的分布和阻断药。 12.切断动眼神经并变性后,用eserine和pilocarpine各对眼 压有何影响?为什么?

13.切断动眼神经后,反别滴入毒扁豆碱和毛果芸香碱,对瞳孔 和眼内压各有何反应? 14.P ilocarpine的药理作用及用途。 15.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的药理作用有何不同。 16.哌仑西平(pirenzepine)的用途和作用机理。 17.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表现(包括作用部位和临床表现)。 18.耳缘静注百分之五的敌百虫,兔子会出现哪些症状?静注百 分之0.1的硫酸阿托品后还保留何中毒症状?再用何药除之,为什么? 19.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特点比较与用途 20.筒箭毒碱中毒用哪类药物解救,并写出药名。 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21.简述儿茶酚胺类的构效关系。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分类,并举例药物说明。 23.如何证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出前膜上有受体存在? 激动剂对它有何影响? 24.α1受体激动剂在整体情况下对血压和心率各有何影响?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综合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总集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综合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总集 第一章绪论 1.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活动生命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2. 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从活着的动物身上取出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置于近乎生理状态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或观察。 3. 活体解剖实验法:一般在动物失去知觉(麻醉或去大脑)而仍存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4. 慢性实验法:以完整健康清醒的机体为对象,在外界环境尽量保持自然的条件下,对某种功能进行研究。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1. 液态镶嵌学说:细胞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以a-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2. 嵌入蛋白:镶嵌在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蛋白质。 3. 表在蛋白:只附着在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蛋白质。 4. 单纯扩散: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 5. 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的或是很难溶于脂质的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分子,和Na K Cl 等离子,借助细胞膜上某些特殊的蛋白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6. Na泵: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7. 出胞:内分泌细胞内的激素或神经末梢内的递质,外分泌腺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在分泌 时向细胞膜靠近,然后分泌颗粒膜或囊泡膜与细胞膜相互融合,最后在融合出破裂,将 其中的物质排出细胞。 8. 入胞:细胞外的物质被细胞膜“识别”后与其粘附,然后该处细胞膜内陷形成吞饮泡 进入细胞内。如物质是固体称为吞噬,是液体称为吞饮。 第三章略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1. 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2. 兴奋性: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外界发生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 兴奋:将机体受到刺激产生生物电现象的过程及表现称为~。 4. 反应:刺激所引起的机体或组织细胞的代谢改变及活动变化。 5. 可兴奋组织: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某种特殊生物电反应的组织,包括神经,肌肉,腺体。 6.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7. 阈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8. 化学门控通道:它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蛋白质,兼有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可以和一种特异的化学物质直接结合,从而引起通道的开放,这种由化学物质而引发的通道 开放称为~★ 9.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控制开放的通道。 10. 机械门控通道:由机械刺激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而控制的通道。 11. 生物电现象:组织细胞不论在安静或活动时都具有电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12. 静息电位(跨膜电位,静息电降,膜电位):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上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3. 去极化:细胞原来静息时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状态。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2019年第2期27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江一博,葛馨木,浦彻,黄巧丽,林雪松 (浙江省奉化中学315000) 1前言 水稻,作为我国长江流域种植历史最悠久的粮 食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因病虫害问题而 减产。其中最主要的三大病害分别是稻瘟病、纹枯 病和稻白叶枯病。稻瘟病是由稻瘟病真菌引起的,是该作物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它的严重性可从以下 3个方面来看。首先,其地理分布广泛,稻瘟病在 世界所有水稻种植区都有发生;其次,本病以叶 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 产;最后,控制稻瘟病要用到大量的杀菌剂,这样 一方面在水稻生产中产生额外的成本,另一方面会 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据 农业部2014年统计我国水稻区稻瘟病发生58000km2,我国从1980年到1990年,用杀菌剂处理 防稻瘟病面积从24000km2增加到8900(_)km2。使用农 药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减轻病虫害,但是会造成环境 污染,长期使用会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降低农药 的效果。同时农药的残留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 浓缩,污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尽管存在有效的杀菌剂,从长远的利益出发,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是防除该病的最好途径。 2 水稻稻癌?病的分类及发病症状 水稻上由各种真菌、细菌、病毒或线虫引起的 多达70种不同疾病。其中,稻瘟病是真菌引起的最 具危害性的病害,病菌小种变异快,广泛分布于稻 田,造成引起该病防治困难。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 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 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 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 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 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 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秧苗发病后变成黄 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 灰色霉;稻瘟病在我国南、北方稻区都有不同程度 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 40%~50%,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病,可使叶片 大量枯死,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 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 出短小的穗,孕穗抽穗期发病、节瘟、穗颈瘟严重 发生,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损失极大。 3抗病育种方法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育种方法为发挥杂种优势,将两个或多 个性状互补遗传上具有差异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在子代中连续选择出符合育种要求的品系,或将有 明显优势的第一代杂交品种直接用于种植。这种方 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显著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但是,此育种方式育种周期较长,水稻的品质受微 效多基因、水肥条件和气候环境以及基因的作用机 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水稻的育种途径将从常规 的杂交育种转向分子设计育种,用基因编辑技术, 转基因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极大地 缩短育种周期,目的性更强,而且可以不受环境的 影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体细胞杂交等方法,将 不同的抗病基因转人遗传背景较好的水稻材料中,可以得到更持久,更高抗性水平和抗谱更宽的新种 质。 _宁波市科技新苗计划资助,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2016C11017)资助。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药效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稻瘟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性育种防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姓名:周云云班级:植保11-2学号:2011638 摘要:稻瘟病是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三大水稻病害之一,对稻瘟病的防治的研究对其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稻瘟病的遗传育种防治上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并对我国稻瘟病防治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关键词:水稻稻瘟病防治遗传育种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sistance breeding on blast Name:ZHOU Yun-yun Class:Plant Protection11-2Student ID:20116384 Abstract Rice bla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ree rice diseases which af fect the production of rice seriously,the research of the prevention of blast pla 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rice.In this paper,I will review the la test progres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sistance breeding on blast an d discuss the problems our country is facing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we can expect. Key words Rice;Blast;Prevention and treatment;resistance breeding; 1.稻瘟病概述 稻瘟病是由异宗配合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的无性世代Pyicularia grisea(Cook)Sacc.产生的无性孢子浸染水稻引起的真菌性病害[1]。是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稻瘟病的危害面积和危害程度较大,严重阻碍水稻高产稳产。全球每年由稻瘟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美元[2]。稻瘟病在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苗期或者分蘖期发病严重时可使水稻植株死亡;穗期发病将导致白穗或半饱和穗,大大降低产量,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绝收。稻瘟病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多,并且变异复杂,对稻瘟菌群体的研究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实践证明,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稻瘟菌变异性强,很多抗性品种种植几年就丧失了抗性[3]。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分离和克隆优异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以及多抗性基因聚合育种。本文从稻瘟病的病原菌角度出发,概述了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以及接种稻瘟病菌的方法,然后从水稻和稻瘟病菌互作的角度概述水稻抗源筛选、抗性基因定位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并对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