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的荒诞意味

论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的荒诞意味

论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的荒诞意味
论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的荒诞意味

第15卷第4期2010年8月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R NAL OF HUNAN UN I VERS I TY OF TEC HNOL OGY S OC I AL SC I ENCE ED I T I ON

Vol115No14

Aug.2010论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的荒诞意味

刘起林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王跃文小说既具图书畅销效应又得文坛充分重视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和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精神深度。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故事情节的展开、官场常规生态及其/游戏规则0的剖析、整体社会环境荒诞现象的描述等方面,王跃文对客观现实的荒诞特征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揭示。象征隐喻性情节的荒诞意味,人物/发疯0、失踪事件和诡异、神秘体验的渲染,融反讽、戏拟于写实性白描的艺术笔调选择,体现出建构荒诞审美境界的主体自觉。以荒诞为意蕴核心的形而上感悟,使王跃文小说形成了既具批判现实主义深度、又有独到精神探索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荒诞意味;精神深度

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7X(2010)04-0013-04

R esearch on the Fantastic M eaning in Aest hetic Real m ofW ang Yue wen.s Novels

LI U Q ili n

(Schoo l of Journa list m and Comm un i cati on,Sou t h Ch i na U n i versity o f T echno l ogy,Guangzhou,Guang D ong,510006)

Abst ract:The key reasons whyW ang Yue w en.s novels are both the best-sellers and been attached i m portance to by Chinese Literar y are because they reflect socia l issues fro m the c u ltural point of vie w,possess a k i n d o f aesthetic vision to disp lay the rea l life i n a generalw ay like the custo m,sho w fantastic m ean i n g i n the tex t of aesthetic real m and conta i n the unique dept h of sp iri.t I n t h ose aspects,i n cl u di n g descri b ing the fate of characters,expand i n g the plots,ana l y zi n g the bureaucratic eco-env ir on m ent routi n e of o ffi c ialdo m and the officia l/ga m e r u les0,describing absur d pheno m enon o f t h e overa ll socia l env ir on m ent and so on,W ang Yue w en has revealed the absurd characteristi c s of t h e reality fro m m ulti-latera l and mu lti-level aspects.M oreover the absurd m ean i n g sy mbo lizi n g m etaphorica l plots,characters/going crazy0,d isappeari n g events and strange a nd mystical experience,m i x ed w ith iron ic and par-ody w riti n g sk ills i n to the rea listic art tone w ith si m ple and straightfor w ar d style ofw riti n g,reflect the w riter.s se lf-consi o usness.A ll th i s contri b ute toW ang Yue w en.s novels critical rea lis m depth a nd un i q ue sp iritual seek i n g.

K ey w ords:W ang yue w en.s nove ls;aesthetic rea l m;absurd m ean i n g;spirit u a l dept h

/官场小说0是新世纪图书市场长盛不衰的一种文学类型。广大读者之所以普遍青睐/官场小说0,关键原因自然在于作品所传达的信息贴近现实、所反映的问题切中时弊。但是,一般/官场小说0都不过是以世俗视角、问题意识和批判立场兼具的姿态,写实性地展现官场原生态,着意揭示官场的权势状态、庸琐习性和腐败内幕,审美境界大致处于世俗性日常经验传达的层面,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思想立场和自然主义艺术倾向。结果,文学本位论者对于/官场小说0精神深度和艺术创造性不满意的现象,就相应地出现了。

王跃文作为/官场小说0的代表性作家,却既获得了历十余年而/不衰0的图书畅销效应,又能得到中国文坛的充分重视。当初5国画6和5梅次故事6

13

1收稿日期:2010-06-10

作者简介:刘起林(1963-),湖南祁阳人,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文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总第75期)

均获国内最重要的大型文学期刊之一5当代6杂志全文发表,5西州月6的各部分作为中篇小说发表时5小说月报6、5中篇小说选刊6等也纷纷转载,就是明显的例证。笔者认为,形成这种审美境界的关键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王跃文的作品将繁复的官场事像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官场伦理融为一体,概括为官场的日常习性和生态规律进行考察和描述,从而形成了一种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纵览王跃文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他早期的5国画6、5梅次故事6、5西江月6之所以被不少读者作为/官场宝典0来学习和模仿,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超越官场现象和腐败案件纪实的层次,抓住对官员日常生活、行为心理的描述,切中肯綮地揭示出官场普遍存在的规律和习性。他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5苍黄6,则表现出更为自觉的风俗化审美意识。小说选择县级市官场为叙事环境、县委办主任为叙事线索、一届县委书记任期为故事情节段落,总体构思就表现出作者对当代官场的透彻认识与整体把握。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者往往淡化对热点事件及其是非曲直本身的关注,而将尖锐沉重的社会问题,描述为官场按习惯和常规处理的/工作任务0,进而通过揭示人物完成/工作任务0的情态和心态,着重展现出他们隐藏于种种处理行为背后的规则与逻辑。一种意在探究官场习性的创作动机,就由此显示出来。而且,通过描述新县委书记上任伊始即转变思想和行为态度等诸多内容,作者特意揭示出,当代官场的现实情形,已经不仅仅是由于某个重要官员偶然性、个人性的原因形成的问题,而具有了如生态系统自我运转一般的周期性、规律性特征。作者在对故事情节和官场生活的场景、细节进行白描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笔墨来阐发隐含其中的官场生态的规律与习性,以至形成了一种王跃文所特有的/笔调从容0的叙事特征。小说的具体叙述过程中出现许多比如将/刘半间0、/刘差配0等称呼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同类特性进行联接,借/宝钱0、/白鼻孔陪考0等等民间俗语剖析现实官场的现象,则从审美思维特征的角度,显示出5苍黄6揭示官场文化习性的自觉性。

由此可见,王跃文小说已经超越生活表象、事件进展描述和政论性社会问题剖析的层次,进入对当代官场的风俗形态或曰当代/官俗0进行审视与呈现的审美境界,达成了一种从文化生态层面对于世风人情的认知功能。

第二,王跃文的创作显示出一种荒诞的审美意识,这种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体现出创作主体独具特色的从形而上层面体察现实、感悟生存的精神深度,其小说在对现实的践摹写中,蕴含着丰富的/荒诞0意味。

王跃文小说的荒诞意味最为重要的表现,存在于对客观现实本身的荒诞特征多层次、多侧面的揭示方面。虽然王跃文认为,/如果把小说比作化学试验,那么人就是试验品,把他们放进官场、商场、学界或者情场等等不同的试剂里,就会有不同的反应0,/作家充其量只能提供一把把化验单,一张张透视底片0,[1]他的作品也以严谨细微、从容不迫的写实型白描为主,但源于表现对象本身蕴含的诸多不合社会正常逻辑、不近人生日常情理而实际上无意义、无价值的悖谬特征,文本的审美境界,反而相当强烈地显示出/正因写实,转成荒诞0的审美意味。

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形成的故事情节展开方面,这种荒诞意味就有相当深刻的体现。5国画6通过捕捉一种官场人生与人格的典型状态,对其具体的官场命运、身心状态和人格蜕变过程予以揭示,深刻地剖析出了/官道0与/人性0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体生命力低质量消耗、生命本质意义虚悬,越诚恳、精细地经营,离生命终极意义反而越遥远的荒诞现实。主人公朱怀镜的官场命运及其心灵状态的基本情状是,官场蹭蹬则万事憋屈、曲意逢迎而平步青云、官运顺遂则金钱美女和别人的巴结样样送上门来、一朝失势即/门庭冷落车马稀0以至心境虚无。而他从庸常到得意到黯然收场,一切皆因偶然获得了一个曲意巴结进入了市长皮德求/圈子0的机会,整个过程似乎是一场纷乱无序、不由自主的南柯一梦。以至最后在郁闷之中细细品味,朱怀镜不觉/恍恍惚惚,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0。一种官场生存和个体命运的荒诞感,就从中浓烈地升腾出来。5梅次故事6中,朱怀镜因为5国画6中所描述的官场经历的教训,费尽心机地洁身自守,妻子香妹更对他以前的恣意放纵耿耿于怀、纠缠不休。正当他逐渐摆脱躁动与迷茫,而且终于获得一展胸襟的权位之时,妻子香妹本人却陷入了受贿的泥淖。在荆山寺的/法乐如雷,唱经如潮0中面壁感悟,朱怀镜自然只能是/心烦意乱0、/如同困兽0,转而干脆重回俗界,/不去烧香了0。5西州月6中的关隐达本为具有文人情怀的读书人、/诗人0,作了领导秘书而获得官场进身的可能。但因为做了地委书记的女婿,以至/成也陶凡、败也陶凡0,长期处于处于官运困顿的状态。就在他慢慢领悟了

14

刘起林:论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的荒诞意味

现实的生存智慧,似乎寻求到了达与隐的微妙平衡之际,却意外地时来运转、官运亨通起来。人格嬗变无声无息,宦海沉浮不由自主,/命运沉浮,全凭一只看不见的手。他只能在无可奈何的喟叹中顺应那只手的操纵0,一种命运无法把握的乖戾、悖谬之感,竟使作者自己在描述和品味关隐达这/自己的亲兄弟0一般的人物形象时,也觉/心头隐隐作痛0。[2]在文本对主人公官场命运和人格状态条分缕析的描述之中,一种颇具生存感悟深度和心灵震撼力的荒诞意味也蕴含其中。

在王跃文的作品中,主干性故事情节一般是简略、淡化处理的,大致不过是作为叙事的线索而已;文本叙事的重心,落在官场常规生态的揭示及其内在/游戏规则0的阐释方面。作者往往站在世道人心常情常理和社会道德底线的角度,采用白描形态的戏拟与反讽笔法,对官员的日常生活及其心理状态娓娓道来,不仅对人性在官场人生场景中的扭曲状态予以深微、细致的刻画,对其背后所隐含的/游戏规则0与价值逻辑予以不动声色的揭示与戏拟,而且时时对作品人物的言行举动,进行设身处地的辩解、阐释与慨叹。既冷眼旁观又感同身受,文本就在一种亦庄亦谐的艺术传达中,将官场人物身在/游戏规则0中事事处处/不自在0、尴尬无奈却还煞有介事的荒诞、滑稽状态,/归谬0式地暴露无遗。

王跃文的小说还对整个社会环境五花八门的荒诞现象,进行了信息量相当密集的揭示与描述。在人物性格与言行的呈现方面,从权贵公子皮杰、王小莽的狐假虎威、为所欲为,到/气功大师0袁小奇的高深莫测、大行其道,从派出所长宋达清的媚上欺下到招待所长于建阳的俗气逢迎,从记者成鄂渝/狮子大开口0的嚣张无赖到局长舒泽光仅因工作不配合就被逼成上访者乃至投进精神病院,包括市委书记王莽之偷烧荆山寺开年/头炷香0、暴发户/裴大年0取名的忌讳,等等,对于诸如此类的社会病态现象,王跃文均敏锐而尖锐地捕捉住其中或猥琐可鄙、或滑稽可笑、或狂悖可恨的特征,以漫画化的笔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5苍黄6更是从乌有县换届选举/差配0问题的真相写起,广泛地描述了诸如上访与截访、农村/六合彩0、矿难、食物中毒、有偿新闻、官商警匪勾结等等热点事件,并对其中隐藏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官场荒诞、悖谬的处理方式,给予了有力的揭示。痛切的揭露背后,一种令人啼笑皆非、悲苦莫名的审美意味,也就蕴含其中。对于这种种社会之/怪现状0广泛、深刻的描述,大大丰富了文本审美境界荒诞意味的内涵。

在对客观现实荒诞性进行深刻揭示的基础上,王跃文小说还存在大量具有象征隐喻意味、怪诞诡异色彩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其中鲜明地体现出创作主体建构荒诞性审美境界的艺术自觉。

王跃文作品不少具有明显象征、隐喻意味的情节,都显示出明显的荒诞意味。5国画6中的朱怀镜,竟因为/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0的画家李明溪在看球赛时一阵/狂放的笑声,无意间改变了他的命运0。作品开头的这一细节描写,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目的就在于强化整个事件的偶然性与荒谬、滑稽特征。5苍黄6贯穿全书的主干线索之一,是设计了县委书记/刘半间0和基层干部/刘差配0两个/刘星明0。县委书记刘星明冠冕堂皇而又蝇营狗苟,仅仅因为/一把手0的位置,就能专制到在盘根错节的体制内为所欲为;疯子/刘差配0不时来到县委大院慷慨庄严、一本正经地宣讲,其内容却恰好是中规中矩的体制内话语。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构成了极强的反讽效果和荒诞意味。5西州月6由/诗人0关隐达做秘书开头,又以龙飞做关隐达秘书、/又一个诗人死了0结尾,更以一种具有命运循环意味的人生模式概括,具体而微地揭示出官场生态的荒诞性。

王跃文的小说还着力渲染了不少人物莫名其妙的/发疯0、失踪事件和诡异、神秘的生命体验。5国画6的李明溪由文士轻狂性的/跟疯子没什么两样0,而真的表现出心理恐惧的精神病症,最后果然莫名其妙地消失;5苍黄6的/刘差配0是作者施以更充分的笔墨进行隐喻性描述的疯子;5亡魂鸟6的男主人公陆陀则随时准备着自己的发疯。5苍黄6中富有整体象征意味的油画/怕0和比喻/哑床0等核心意象,对官场生态的概括与感悟也具有明显的滑稽成份和怪诞色彩。他作品的结局,往往是权势者要么/出事0要么/失事0,受害者或沾染官场者则不断地疯掉、自杀或失踪,落了个/白茫茫大地0。只剩下主人公面对一个个生命被吞噬的现状,因人格底线受冲击、心理情感受伤害、灵魂被无情地拷问,或者如5国画6的朱怀镜,沉湎于置身且坐亭谷口/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0的恍惚与虚无;或者如5苍黄6的李济运,陷入到进了电梯却/不知该按哪个键0、/仿佛四处有人在悄悄说话0的惊恐与彷徨;即使官场圆满如5大清相国6的陈廷敬,也只有在逃离一辈子置身其中的官场,方可舒畅而饱含苦涩地仰天大笑。

而且,王跃文小说对于官场的揭示与描述,既

15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总第75期)

没有采用看似义正辞严实则浅显简单的批判性口吻,也不着意渲染诗意化叙事的伤感情调,而主要运用了调侃、揶揄、嘲讽、体谅、慨叹皆融入其中的反讽、戏拟式笔调,并以不愠不火、严谨写实性的白描形态出现。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0,艺术笔调实际上是作者对于客观现实整体感悟的审美凝聚与集中体现。/反讽0笔调最重要的特征是抓住表现对象表面形态与真实内涵的矛盾,着力揭示二者之间含义歪曲和颠倒的具体状态,哲学根基在于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荒谬的,只有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其矛盾的整体特征这样一种价值认知。戏拟作为一种戏谑性的仿拟,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解构意识;一种参透对象悖谬、荒诞、不合理的特性后,无奈与悲怆之下率性地戏弄与嘲笑。可以说,王跃文创作对于反讽、戏拟笔调及其相应艺术气韵的热衷,正是对官场生态荒诞、悖谬特征深刻把握后的具体表现。而他融诡异、怪诞于严格的写实性情节之中的艺术构思,更使审美境界的荒诞色彩极具充分的/间隔效果0和/陌生感0,又让读者觉得感同身受,以至不可不信、不可不细品深究。

荒诞感作为一种生存感悟和社会认知,往往产生于旧的生存体系受到彻底拷问而新的生存体系尚未建立的间隙,其中既体现了传统理性在创造新文明时所遇到的失败,也体现了人类在适应新文明中所产生的精神觉醒。也就是说,荒诞意识其实是创作主体心智清醒、与审美观照对象保持精神距离的一种标志。因为在荒诞的现实面前,精神主体往往只能在保持自己文明本质的基础上,以荒诞意味在审美境界中的贯注,构成一种针对客观现实的否定性的提醒,从而引导人们打破无望,唤醒灵魂深处固有的对合理价值的追求,领略到人的真正的存在、真正的生存价值、真正的自由与激情。这正是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终极价值之所在。

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态官本位的历史转型期,权力欲至上成为个体生命的核心推动力,正是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阵痛0。但是,作为无法复制和重来的生命个体,如果置身官场者只能遵循病态的游戏规则,在无可奈何中屈己求成,那么,不管成败得失的具体效果如何,个体精神的自主性和生命存在的常态、常理不断被扭曲,个体生命价值追求逐步走向自己的反面,就只能是无可逃避的宿命。这种/人类决心在世界上发现目的和秩序,然而这世界却不提供这两者的例证0、/世界的不合理性与人的灵魂深处竭力追求合理之间的冲突0,[3-4]以及由此构成的紧张关系,正是构成/荒诞0型生存感悟的社会现实基础。王跃文的作品基于对官场真实处境的洞察,冷峻地描述出其中的不合情理、不合逻辑之处,揭示出历史与理性所建构的确定性世界图景的崩溃和主体意识的虚无、恐慌和绝望感,进而衍生出相应的,恰与西方/荒诞派0文学存在深层相通之处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这就使文本审美境界以形而上层面的深刻感悟,显示出独到的精神深度。

王跃文的非/官场小说05亡魂鸟6,更全面、鲜明地显示出他对于荒诞审美意识的精神自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层面/一代年轻人真实的苦难0。[5]序作者以极为沉痛的抒情笔触,提炼出了一个关于理想主义由高扬时的浪漫到破灭后的颓废的精神内核。/理想主义是最容易滑向颓废主义的。,,颓废自然不是好事,但颓废到底还是理想干瘪之后遗留下的皮囊。0这样一种生存命运,不能不说是颇为/曲折、凄美、无常、荒诞0的。[5]封底语实际上,题材并不是决定或拘囿作品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官场小说0虽然是一种基于现实信息和社会问题的文学创作类型,但同样完全可以具备与精英文化类文学创作相一致的审美追求,从而在保持市场效应的基础上,达成深刻独到的审美境界和良好的文学前途。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与艺术开掘。王跃文创作主体意识和艺术境界的荒诞意味,就是将社会性内涵的剖析与世态人生感悟的精神深度追求融为一体的突出表现。正是这种审美努力,使王跃文的作品超越一般的/官场小说0,形成了既具批判现实主义深度,又有独到精神探索的审美境界,从而赢得了文坛内外共同的高度推崇。

参考文献:

[1]王跃文.拒绝游戏#代后记[M]//国画.南昌:百花洲文

艺出版社,2010:490-492.

[2]王跃文.5西洲月6代后记[M]//西州月.北京:新世界

出版社,2010:1.

[3]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批评术语词典[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7:1.

[4]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M].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

店,1987:6.

[5]王跃文.亡魂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黄声波

16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萧红7个最知名的经典小说_排行榜

萧红7个最知名的经典小说_排行榜 7、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6、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写于1941年7月,发表于同年8月《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5、生死场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 4、马伯乐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的足本于1981年整理出版。该故事的主人公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能力,仅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为此不惜忍受家人的白眼和轻视,第一次“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 3、旷野的呼喊 《旷野的呼喊》作者萧红,《旷野的呼喊》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茅盾(1896-1981)原名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茅盾"是他创作<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医生,10岁是父亲去世,母亲是一位有知识,有远见的妇女,可以说她是茅盾的启蒙老师,191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同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管编译所工作从此步入文坛,1920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同时他也参与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工作,并写了一大批文学论文,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和社会,1982年由 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他辟居日本,直到1930年回国与鲁迅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文化部部长,197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1981年3月27日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奖励长篇小说的创作. 二创作: (一)小说: 1.长篇小说:<蚀>是矛盾的第一部作品,由三个系列中篇组成,它们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创作于1927年9月-1928年6月. 2.<虹>创作于1929年4月-6月,是一部整体感侵强的显示主义作品. 3.<子夜>原名<夕阳>,1933年发表,它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是他的代表作. (二)短篇小说: <野蔷薇>,<农村三部曲>,<泡沫>,<幻象,感想,回忆>,<烟云集>,<林家铺子>,<委屈> (三)散文: 茅盾的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27年,大革命后,创作的一系列散文,包括<严霜下的梦>,<卖豆腐的哨子>,<雾>,<叩门>. 2.30年代,他创作的散文有<故乡杂记>,<乡村杂景>,<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 3.40年代创作的散文有<风景谈>,<白杨礼赞>.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徐志摩写过一首爱情诗( D 《雪花的快乐》),其中化用了冰雪红梅的典故。 [A] 《我的失恋》[B] 《我不知道风——》 [C] 《小河》[D] 《雪花的快乐》 2、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D现实主义者)。 [A] 理想主义者[B] 颓废者[C] 浪漫主义者[D] 现实主义者 3、巴金创作的《家》塑造了多种青年的典型形象,其中的(B觉慧)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 [A] 觉新[B] 觉慧[C] 祥子[D] 天保 4、《诗八首》中对爱情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它的作者在写作时仅仅24岁,这位作者是( C穆旦)。 [A] 冯至[B] 徐志摩[C] 穆旦[D] 戴望舒 5、在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女作家( C丁玲)脱颖而出,以迥异于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婉转低回的笔墨,大胆书写五四之后知识女性的苦闷,她的自叙传小说是对五四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传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A] 冰心[B] 凌淑华[C] 丁玲[D] 淦女士 6、巴金的《家》是其( D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A] 《春秋三部曲》[B] 《雷电三部曲》 [C] 《风雪三部曲》[D] 《激流三部曲》 7、《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D周作人)的散文集。 [A] 朱自清[B] 冰心[C] 梁遇春[D] 周作人 8、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文前有一篇用( A文言)写成的小序。 [A] 文言[B] 白话文[C] 文白夹杂[D] 韵文 9、1933年,23岁的曹禺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B雷雨),出手不凡,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 《日出》[B] 《雷雨》[C] 《原野》[D] 《北京人》 10、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B论语),创刊号即一鸣惊人。 [A] 《莽原》[B] 《论语》[C] 《人间世》[D] 《语丝》 11、曾和废名共同创办了《骆驼草》的作家是( C周作人)。 [A] 鲁迅[B] 茅盾[C] 周作人[D] 钱钟书 12、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A]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B] “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 [C] “有后劲的年轻诗人”[D] “中国抒情诗人” 13、《酒后》中没有出现的人物是(B孩子)。 [A] 妻子[B] 孩子[C] 一个男子[D] 丈夫 14、下列作家不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的是( C何其芳)。 [A] 鲁迅[B] 周作人[C] 何其芳[D] 林语堂 15、关于《死火》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色彩华丽)。 [A] 色彩黯淡[B] 色彩华丽[C] 平直淡泊[D] 通俗明快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论鲁迅对文学的影响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精神和气节人格,使鲁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不仅仅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在他对革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不懈努力和奋进之心,鲁迅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华民族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峰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正是对那个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的最强的反抗之音,他以自己的笔写下对那些,亦或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亦或扮演吃人角色的人最有力的控诉。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疯子,才是最不受那些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萧红小说研究

萧红小说研究 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出现、发展、和流变,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第一次正式把20年代台静农、许杰等人的创作称为“乡土文学”,并作了理论阐释,从此,“乡土文学”的理论观点被广泛接受,乡土文学作品被视为重要的文学现象,以自己常青的生命之树不断发展衍变,[1]并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萧红便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这位被鲁迅称为“最又前途的女作家”,以本人在个性上的质朴和真诚,以饱蘸感情的笔墨,用心灵的巧手绘织出一幅幅乡村场景的瑰丽图画,展示出东北乡村独有的地域风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反映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鲁迅《〈生死场〉序》),[2]以及更广阔的世事人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乡村风貌和乡村内在神韵与魂魄的重要载体。 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畔。这块质朴淳厚又充满苦难的土地,给了她一双灵秀敏感的眼睛河一颗聪慧多情、热爱生命的心灵,也给了她文学创作无尽的源泉与灵感。萧红虽然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封建地主家庭,可是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给她提供一个响应的精神家园。[3]生母的早逝,继母的难容,复杂的家庭关系,使萧红有效的心灵滋生了忧伤和多愁善感,冷酷的生存环境使萧红的内心点燃了反抗的火种,邻居们的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红文学作品的题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呼兰这个北国小城的生活,[4]充满了北方乡村所独有的乡风乡俗。 《呼兰河传》是萧红萧小说创作的颠峰,这部诗化小说充分体现出东北农村的自然风光、北国田园的村野风情,意境自然、疏淡,火烧云的描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她对严寒的北国冬天的描写也又独特之处。作品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现出一派北国严冬大地强烈、粗犷的乡味儿,字里行间,饱含着萧红对东北大地的深切体验,带给曾经历过东北严寒的人一种真实感,带给外乡人一种难以想象的奇妙的北方世界的新鲜感。[5] 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还突出的体现再对黑土地民风民俗的详实记述。翻开萧红的作品,带着黑土气息和东北人生活习俗的画面迎面而来:日夜不息祈求治病除灾的大神鼓;每年阴历四月十八人山人海的姑娘庙会;热闹非常的野台子戏;走街串巷的货郎挑子、凉粉担子麻花箱子、豆腐盘子……萧红笔下对东北人民生活习俗的描摹是毫无雕饰原汁原味的,是黑土地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于再现。[6]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也用大部分的笔墨描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乡村一群旷夫愚妇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7]以及这种生存状态下所具有的“文化性格”,表现了对人类生存意义层面上的文化关照,以及对生死等终极问题的探讨于思考。[8] 萧红善于使用东北方言俗语,如“隔长不短”、“小灵花”、“胡家”、“出马”等,这使她的作品洋溢着醉人的乡土气息,除此之外,她还在《呼兰河传》中对北方老百姓的饮食文化作了渲染,如黄米年糕:“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塘的加红塘,愿意加白糖的加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9] 萧红对故乡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有深情的怀恋,也有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及落后生活的厌倦。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味别国过注意。”这地方色彩就是地域文化底色,包括地理风貌、民俗民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饮食衣着、房屋建筑、语言符号、心理定势等。现代不少作家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正如鲁迅之于浙东社会文化,矛盾之于沿海畸形都市文化,老舍之于北京市民文化,巴金之于四川封建家庭文化,沈从文之于湖南土著文化一样,萧红那充满乡土风情、蕴含着浓重文化意识的作品,填补了北大荒地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 茅盾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 [1] [14]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15]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功能 摘要:比喻,被称作“语言艺术之花气”,是古今中外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语言学家沈谦在他的《修辞学》“自序”中说:“研读奋修辞学,就是要探讨语言文辞之美,透过有意识的努力,有系统地归纳分析,享受寻获宝藏的欣喜和愉悦。只要能稍微下番功夫,能欣赏、运用修辞之美,一定可以净化心灵,拓展胸襟,提高精神生活的美境,享受无穷尽的美感经验,进而开创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比喻,文学作品,意象美,形象美,情感美,新奇美 比喻的审美功能,它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必须是美的,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巨大的艺术震撼;而具有这种艺术魅力的作品,它所拥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比喻等,也应该是美的。美学家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写道“当艺术作品能从审美上被感受之时,它的物质材料就能相应地变成为一种给人以美感的东西,它足以构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等都派上了得天独厚的用场,显现出巨大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真正的文学,它的审美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美 意象这个概念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们祖先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总结,同时它也赋予我国审美、艺术构思和绘画表现的特色。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比喻提供新的意象,刺激欣赏者的想象,唤起人们丰富的感情。我们知道,比喻离不开语词符号,而语词符号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各自有着不同的品质。在非艺术语体中,比喻借助喻体与本体之间现象上的相似关系,去认知主体,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工具,是认知事理的桥梁。正如钱钟书所说“譬喻为致知之具,穷理之阶”。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人们熟知的经验信息,它并不需要被认知。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比喻的喻体提供的意象是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审美对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诗歌: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我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我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表达了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 鸽子《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凤凰涅槃(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提高了声调

看无数白云 喝滚滚洪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无比自豪 迎着狂风 我高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不为凛冽的寒风动摇 顶着它冲上去 才能为铮铮铁骨索取回报 天狗 太阳礼赞 夜步十里松原 瓶·春莺曲 伊底眼 繁星(一、七、十、七十五、一百三十一)春水(五、一○五) 夜 弃妇 采莲曲

雨景 晚祷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 云游 忆菊 死水 发现 静夜 十二月十九夜 蛇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雨巷 寻梦者 乐园鸟 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断章

2018年度尔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标准答案

对“文学”的理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学是能指的自由游戏,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弗洛伊德 B、海德格尔 C、德里达 D、王德伟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文学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叶芝 C、华兹华斯 D、别林斯基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文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副对联纪念的人物是()。窗体顶端 A、鲁迅 B、李济 C、胡适 D、吴宓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窗体顶端 A、 胡适 B、 刘半农 C、 俞平伯 D、 鲁迅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如何与伟大的文学相遇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多选题】关于《巨流河》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A、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 B、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 C、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 D、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我的答案:ABCD得分:50.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润物细无声,这是文学发生作用的独特方式。()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文学与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号 11040021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 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中,萧红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女性作家。萧红孤独寂寞、执着倔强的鲜明个性,使小说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将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相结合。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描写小人物悲苦、爱情不幸的悲剧主题,苦难生活中屈服或抗争的女性形象,清新自然的儿童视角,体会萧红孤独寂寞的个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探究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性格、人生经历等之间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性格特征;人生经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发表时间:2018-10-29T10:13:05.6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王春红 [导读]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那么,意境是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巩义 451250) 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构成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这种景象背后的情感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去细细体会。 2、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以杜甫的名作《清明》来具体分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细雨纷纷落下,简直让人断了魂。此时他便向路边的牧童打听酒店在哪里,牧童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那么诗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酒店,其情形如何?读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时,诗歌戛然而止,让读者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去想象,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就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另外,杏花村这个名称本身就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似乎整个村落全被粉红色的杏花包围,到处都能闻到熟透的桃子散发出的阵阵香气。 二、意境的美学特征 1、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一般情况下,作者创设的意境都很真实、自然。因为只有真实、自然的意境才能激活读者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从而在读者心中创造出新的更加丰富的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够写真景物,表达真情感,他把这种自然的真实的意境叫做“不隔”的意境。这种真实、自然的意境美学特征既可以体现在绚丽奇特的意境中,也可以体现在朴素平淡的意境中。我们以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为例来分析。 林黛玉喜爱竹子,她所住的潇湘馆就有掩映在翠绿的竹子中。文中写竹的地方很多,比如第十五回写竹影: “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使得潇湘馆更显静谧、凄凉、清冷。作者创设的这种朴素平淡的意境让人感到很自然,也很真实。第四十四回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出的: “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其实象征了林黛玉艰险狭窄的人生路。但作者的描写还是那么地平淡自然。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比如《葬花吟》表面上写的是落花,实写的是林黛玉的悲惨处境。其文笔极其优美。 这首诗是才华横溢、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所做,文辞很美、很忧伤。林黛玉很美丽,所以用花来比喻。林黛玉寄人篱下,孤独忧伤,体弱多病,生死难卜,这恰似那落花,美丽芬芳,但却葬身污垢,无人收拾。两者的命运是多么地相似。所以读来是那么地自然真实。作者以花喻人,写得很隐晦,这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身份,所以也显得很真实也很自然。 2、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变化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落下来,忽明忽暗,斑斑点点,清澈的泉水在沙石上缓缓流过,我们似乎听到那淙淙流动的声音。翠绿的竹子在风中飒飒作响,洗完衣服的少女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莲花在轻轻地摆动,那是打鱼的船儿正准备起航。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再比如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

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呼兰河传》为例 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级:2010级1班 学号:102001010062 学生姓名:田甫 指导教师:朱伟华(教授) 完成时间: 2013年 10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田甫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田甫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引言 (1)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1) (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1) (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 (2) (三)女性自身视角 (3) 二、独特的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 (3) (一)语言的陌生化 (3) (二)语言富有浓厚的美感和情感色彩 (4) (三)修辞使用多样化 (4) 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5) (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 (5) (二)小说和散文没有明显的界限 (6) (三)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茅盾作品全集

茅盾作品全集茅盾作品全集 茅盾《子夜》 茅盾《蚀》三部曲 茅盾《虹》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茅盾《锻炼》

茅盾《多角关系》茅盾《腐蚀》 茅盾《动摇》 茅盾《追求》 茅盾《幻灭》 茅盾《林家铺子》茅盾/创造 茅盾/报施

茅盾/石碣 茅盾/自杀 茅盾/有志者茅盾/烟云 茅盾/小巫 茅盾/水藻行茅盾/手的故事

茅盾/色盲 茅盾/大鼻子的故事 茅盾/春蚕茅盾/诗与散文 茅盾·腐蚀/第一部分 茅盾·腐蚀/第二部分 茅盾·腐蚀/第三部分 茅盾·腐蚀/第四部分

茅盾《子夜》[5] 茅盾《子夜》[4] 茅盾《子夜》[3] 茅盾《子夜》[2] 茅盾《子夜》[1] 茅盾《林家铺子》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下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中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上 茅盾介绍 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年5月到延安。1940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

文学概论

文学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有着漫长的发展 过程。先秦《庄子》的“自由之境”和《易经》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是意境这一概念的最早萌芽。三国著名的 经学家王弼在对《易经》注释时说道:“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意”对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接下来的历朝历代,都有人对意境概念做过论 述,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将“境”作为诗歌理论。盛唐之后,文学意境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将意境作为诗歌概 念或艺术理论正式提出。他认为诗歌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山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 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接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提出了诸如“缘情不尽曰情”“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中唐以后,刘禹锡提 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 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意境确立。但是,真正的意境论集大成者是晚清的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宋元 戏曲考》等著作中,反复论述了意境及其与之同义的另一个术语“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而已。”“沧浪所谓… 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到其面目,不若鄙人拈来…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那么,对意境我们该作何界定呢?由于意境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尤其是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丰富复杂,几乎有以 “情景交融”说,“典型性像”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占主要的四大类十种以上的含义和界说。今天我们吸取一个概念因被引 申得无所不包而失去理论意义的教训,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即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文学意境概念虽历经上千年的发展,但关于意境的分类,理论上尚待深入。中国的古典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类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即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所谓“花鸟缠绵”,是指一种明丽鲜艳 的美,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云雷奋发”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 清的美,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雪月空明”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如“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二种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 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有我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