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本科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复习大纲

06本科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复习大纲

06本科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复习大纲
06本科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复习大纲

艺术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讲

一、设计艺术的概念与定义

1、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

设计(Design)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 )

艺术设计

设计艺术

2、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

美术工艺

实用美术

图案纹样

设计艺术设计设计艺术

[释义]

工艺美术:设计概念的初期形态

蔡元培:“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等,”

“近如Morris(即威廉·莫里斯,英国艺术手工艺运动创始人,现代设计之父)痛恨美术与工艺的隔离,提倡艺术化的劳动,倒是与初民美术的境象,有点相近。这是很可以研究的问题。”

《美术的起源》,1920

柳林《提倡工艺美术与提倡国货》

“工艺美术即日常生活用品而经美术设计制造之技术,此种技术的结果世人称为工艺美术品或美术工艺品以与寻常有简易粗笨的工艺制品相对立。”1930

[释义]

图案:设计的早期概念

俞剑华:

“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芽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杂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

《最新图案法》总论1926

20世纪初“设计”概念产生的背景

柳林《提倡工艺美术与提倡国货》

“工艺美术即日常生活用品而经美术设计制造之技术,此种技术的结果世人称为工艺美术品或美术工艺品以与寻常有简易粗笨的工艺制品相对立。”

[释义]

设计的概念

设计(Design),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新华辞典》将设计解释为“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

“设”

“设”,在汉语中作为动词,有安排、建立、构筑、陈列、假使等含义,由此复合为设置、设想、设法、陈设、设施、设计等词;

“计”

“计”,在汉语中动词、名词兼用,名词有如计谋、诡计,动词如计算、计议、计划等等;计议、计划诸词又有名词的词性,因此,“计”作为动词有计划、策划、筹划、计算、审核等义,“设计”一词几乎综合和包容了“设”与“计”的所有含义,从而具有较为宽泛的内涵。

“Design”:设想与规划

作为与英语“Design”对译的词,设计主要指设想与规划。

外研社《实用英汉辞典》“Design”:

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风格、图案、心中的计划(设想)等义。“Design”为复合词,由词根“sign”前缀“de”组成,在英语中“sign”含义广泛,具有方案、计划、标记、构想等语义,着重标识已成的状态;前缀“de”则含有实施、制作等的动态语义,强调组合、重复、肯定、否定等动作行为。

“Design”一词的根本语义

“通过行为而达到某种状态、形成某种计划”,是一种思维过程和一定形式、图式的创造过程。

发展与演变:

在数百年中,“Design”一词的词义内涵和重点不断发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古典、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古典阶段

15世纪前后,意大利语的“Desegno”标示为“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这种意念以草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其定义是:“以线条的手段来具体说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有所构思、后经想象力使其成形,并可借助熟练的技巧使其现身的事物,”即将艺术家在心中构思的作品现实化。

近代阶段

18世纪,“Design”的词义仍限定在艺术范畴之内,1786年初版的《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对“Design”的解释是:“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Design’与构成同义,可以从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等诸方面加以思考,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产生了比预想更好的效果。”

现代阶段

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导致设计观念的变革,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的观念由此而确立起来,“Design”的概念及其语义开始突破美术或纯艺术的范畴而趋于宽泛。

从词源上看

从词源上看,“Design”的名词词义是综合了法语Dessei n(图案)和表示素描的Dessin两词的结果。作为动词的“Design”,由来于拉丁语的“Desig nare”,一是意味着指示;第二是建立计划、进行构想、规划;第三是指画草图、制作效果图等。

西方学者的定义与论述:

凡是以现存情景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

[美] 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1页

工业设计的定义:

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CSID) 1964年定义: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目的是决定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这些造型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它从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工业设计扩大到包括人类环境的一切方面,仅受工业生产可能性的限制。”

新论

设计:再次将艺术和科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连接起来。它能破译我们满足需要的无声的激情。新时代的产品将满足我们对于兴奋、刺激和功能性的渴望。产品必须是既有趣、迷人又有用。”

[美]布鲁斯·克莱斯顿

设计是一种研讨生活的途径。是研讨社会、政治、食物和设计本身的途径。说到底,它是建造一种关于生活形象的途径。设计不应该被限制于赋予蠢笨的工业产品以形式。

[意大利] 索特萨斯

设计是一种实际工作,涉及到物质生产的整个过程,在使用、废弃、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创造文化内涵。它通过独特的创造赋予事物以人文主义、社会、艺术、工业、经济的内涵,以此创造与物质相关的体系。

[日本] 荣久庵宪司

设计即政治法案。每一次我们设计某个产品,就是在为世界将何处去所发表的声明。因此,我们务必不断反问自己:我们正在设计的产品贴切吗?有没有环保责任?我们所选择的解决方案是政治决策,而不是设计决策,而且政治决策正变成全球性的力量。

[意]斯丹法诺·马扎诺

定义:

[释义]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

二、设计艺术的范畴

设计,根据不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1)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

2)产品设计;

3)平面设计;

4)广告设计;

5)织品与服饰设计。

第二讲

一、设计艺术学的形成:

从威廉·莫里斯到赫伯特·西蒙

1、威廉·莫里斯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思想:为大众而设计,为生活而设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生产而生产

表现:手工艺艺术运动

作品形式:装饰,纹饰

2、包豪斯学院(1919—1933)

现代设计教育的滥觞

思想:艺术与科学技术新统一

方式:工艺师、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一体。

作品形式:艺术的,风格化。

3 乌尔姆(1953—1968)国际化设计学院

学生共560,来自49个国家

主要专业:产品造型、视觉传达、工业营建、信息。61年又增设影片研究所。

设计范围:从汤匙到都市

思想:理性和社会性优先,反对为美和造型去设计物品

作品形式:功能的,技术的

4 赫伯特·西蒙:广义设计学

定义:凡是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主要著作:《人工科学》

二、设计艺术学的结构与体系

1、设计艺术学释义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关于设计艺术的科学。

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设计艺术学是对人类艺术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艺术规律的科学体系。

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设计艺术学研究是以设计艺术的个性研究为主体并包容了广义设计学共性研究在内的科学研究。结合中外设计学研究的思路,当代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拟包括十个方面。

1 设计艺术哲学研究,包括设计艺术的定义、设计艺术的感性与理性、设计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设计艺术的美学、设计艺术的哲学基础、设计艺术的认识论等;

2 设计艺术形态学、符号学研究,包括设计艺术的形态分类、形态的组织与结构、形态的特征、视觉与形态、形态与符号、设计艺术的符号学等;

3 设计艺术方法学研究,包括各种设计艺术的方法及方法学、方法学理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艺术创作等;

4 设计决策与设计管理研究,设计决策理论、建模理论、设计任务的管理、设计组织的管理、设计过程的管理、设计质量的管理等;

5 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包括设计艺术思维本质、思维机制、创造学理论、设计心理、接受与消费心理、理性与感性工学研究等;

6 设计艺术过程与表达研究,艺术设计任务分析、艺术设计过程模式与一般设计过程模式、艺术设计过程的特殊性、艺术设计方案搜索策略、控制机制、设计艺术表达等等;

7 设计艺术的经济学、价值学研究,设计艺术生产的经济学性质、客户关系、设计与市场、设计艺术的经济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及其互为关系等;

8 设计艺术的文化学、社会学研究,设计与文化、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与本质、造物设计与社会设计、设计艺术的社会学等等;

9 设计艺术的教育研究,设计艺术教育宗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体系、历史经验分析、设计师的素质、职责等;

10 设计艺术批评学与设计艺术史学研究,艺术批评与设计艺术批评、批评模式与理论、设计艺术批评的标准与理论、艺术史与设计艺术史、设计艺术史学理论等等。

第三讲

一.艺术与设计的艺术

问题:

1、何为艺术?

2、艺术中有技术吗(以绘画为例)?

3、艺术中的技术是什么?

4、如何看待艺术中的技术问题?

1、何为艺术?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的故事》

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艺术的概念或定义;只有艺术门类的概念: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等等;难以定义的理由:历史性、广博性、变异性、艺术与非艺术难以区分;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我的意思是说,艺术这个词在不同时期指称不同的东西。”

《艺术的故事》第602页

艺术的不同分类

不同的分类角度:听觉、视觉艺术、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等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专业分:音乐、美术、戏剧、电影;按阶层分:民间艺术、文人艺术;按材料分、按技术分、按时代分等等;

实用艺术与纯艺术

两大类:以实用功能为分类的尺度;

从混沌一体到分离;再到相对的合;

“艺术”:从混沌走向“美”与“自由”

将艺术区分为实用艺术与纯艺术的做法是从18世纪开始的。在这之前,人类有着各种形态的艺术,既有绘画、雕塑,又有工艺和工艺技术,这些都是艺术,也就是说“艺术”是一个包容所有艺术现象和技术的大概念。

2、艺术概念与内涵的演变

当“艺术”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即“纯艺术”之后,对艺术的解释不仅缩小了范围,而且进了哲学——艺术哲学的层面上。

康德:艺术是某个事物的美的表象;是建立在人理性基础上的自由的创造活动。

具有两种规定性:1、艺术是天才的活动;2、以自身为目的无任何功利目的的活动;

《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是自由的艺术:

“我们所要讨论的艺术无论是就目的还是就手段来说,都是自由的艺术。…”

《美学》

美学家克罗齐: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科林伍德:艺术即想象

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恩斯特·卡西尔:艺术是一种符号语言

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

托马斯·门罗:艺术作品是人类技艺的产品

3、设计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设计

{简答}之设计的共性与艺术的个性

艺术中的设计这一命题包括了两方面的意味:一是艺术领域或范畴中的设计,一是艺术创作或艺术作品中的设计因素;而设计中的艺术,主要是对设计中艺术因素的认识与分析。

艺术范畴中的设计作为艺术的设计艺术

作为艺术的设计艺术,其艺术因素因设计品类的不同其含量和结构亦呈现不同的状态,染织、平面设计、包装设计、时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到作为组织型艺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再到最复杂的机械、电子工程设计如航天飞机等等,这样一个人类造物的巨大系统和世界随着科技含量和工程量的增加,艺术因素(含量)则相对减少。

不仅是艺术含量的多少,而且因品类的不同,其艺术表现方式、呈现角度、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也不相同。平面的染织、平面招贴可以一幅绘画作品作为设计的主体或当作绘画来设计,而工业产品设计上的艺术因素,就不是用“绘画”来表示或表现的,它必须从产品结构的艺术表现方式的思考入手,因此,不同的设计品类有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含量呈现不同的艺术状态。

设计的共性与艺术的个性

在设计艺术中,艺术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而设计的存在则是一种共性的存在。无论是平面设计而是产品设计,其设计的本质和内在规定性是一样的。

二、艺术造型与设计造型

造型的共同性:

平面绘画、立体产品雕塑的都是造型;

产品造型与雕塑造型的共同性;

共同性决定了其可交叉性、互融性、互渗性;

第四讲

一、艺术中的技术与技巧

1、艺术、基础、技巧

艺术无论是表现、是再现,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除创意外,需要一定的造型能力,即艺术作品往往是一定造型能力的反映。

2、艺术的技巧、技术具有不同的层面

(1)纯技术性、技巧性的层面;

素描的排线、执笔方法、解剖等等;

(2)技术性与艺术性互融的层面;

中国画笔墨,既属于技术层面又属于艺术层面;构图、比例、透视技法等等;(3)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可变性、可控性:

从技术到技术;

从技术到艺术;

交融不留痕迹:大匠不雕,大匠即技术,大匠即高手,不雕即技术发挥到极点而看不到技术的痕迹。

(4)艺术的高低以技术的高低为基础,以艺术家素质的高低为根本。

专业基础训练主要是技巧训练,这种训练最终走向艺术、成就艺术;

专业基础训练无论艺术还是设计,都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一个长期的过程;

(5)认真和真正理解、把握艺术中技术的地位、作用、可变性等等,是学好艺术的不二法门。

也是一个人艺术智慧的表现。

(6)艺术教育是科学,因此,学习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即康德所谓艺术是在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表现。

二、设计中的技术与科学

设计是一种整合:艺术与科学、技术

在技术与科学整合的层面上,技术具有基础性,而科学具有决定性

技术的概念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l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言词、演说)的组合,其含义是完美的手工技艺与实用的讲演技艺。1615年,美国出现了“technology”一词,177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克曼在文献中正式使用了这一术语,对各种应用型的技术进行论述,这时的技术主要是指技艺,具有制作物质产品的原始意义。20世纪初,“技术”一词开始广泛地使用,其含义越来越广,既包括工具、机器,又包括工艺程序、技术思想等意义。

技术定义

现代技术是“依据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物质、能量、信息进行变换、加工,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实践活动。它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手段;工艺和方法;劳动者掌握劳动手段的技能。”

邹珊刚编:《技术与技术哲学》,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舒尔曼定义

技术是“人们借助工具,为人类目的,给自然赋予形式的活动。”

[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第11页。

手工技术、大机器技术与信息技术

人类的技术形态从古至今,大概可以分为手工技术形态、大机器技术形态和信息技术形态三大类,或三种不同的技术方式。

工艺技术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技术作为设计艺术的动力性基础,不仅是设计产品产出的根本性条件,亦是设计产品形态、样式、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手工技术决定了手工产品的存在方式和意义;大机器生产技术决定了大机器工业产品的存在方式和意义;同样,信息技术决定着信息产品的存在及价值,也决定着与之相应的设计存在与意义。

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两类不同的活动,“科学的目的在于推进知识的进展,而技术的目的则是改造特定的实在。科学旨在获得关于实在的新信息,而技术则在于将信息注入(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现存系统。更确切地说,科学力图构造解释和预言系统。……在技术领域,根本的问题是干预事件的进程,或者是预防某种状态的发生,或者是造成某种不能自发出现的状态。”

[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与科学结合,成为现代技术的根本特征之一,技术的科学化是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技术的主体。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技术将变成更为复杂、尖端、精密的技术;汲取最新最多的科学成果的技术是最容易产生革命性突破的技术和推动产业革命的技术。

设计艺术的理性层面

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设计艺术首先是一种造物的科学,具备一种科学的精神,即理性精神。理性又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规范着设计的行为和趋向。

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亦可理解为是理性与感性统合的产物,即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结合。理性作为设计艺术所奉行的科学态度,表现在它相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并自觉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客观规律设计;它相信自然界是可以认知和被理解的,因此,设计艺术与其他科学一样具有探索和求知精神,不断开拓新领域,探索新知识,创造新形式。

第二,科学理性体现在设计技术的各种方法学中。最早在石器制造技术中人们即已开始探索方法的问题,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方法,如果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并具有普遍性,规律性,那么这种方法必定是科学的、理性的方法。现代设计中的系统论方法、功能论方法等等,无不与科学理性联系在一起。即使是艺术造型方法,其中也有科学理性的因素,如形的分析、形的综合、形的数字化、形的分类、黄金比律、视知觉、符号学、图像学方法等等。

第三,设计技术具有显见的“规范”和“程序”,而重视“规范”和“程序”正是科学理性的特征之一。规范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设计技术的规范是设计中所遵循的“方圆”和“规矩”,包括着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程序等内容。

第四,设计技术的实践和运用遵循着因果关系这一理性原则,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设计技术作为因与造物之果形成的因果关系;一方面是设计技术本身运用中的因果关系,一定的设计技术会形成相应的设计成果(包括但又区别于最终的造物之果)。因此,“它既改造现实又属于现实,因而有自身的规律。”

第五,设计技术是由一系列技术发明所组成的,设计技术是积累型的,从古及今;它又是组合性的,可以由多种技术的组合成为一体,因而,这种技术的积累、组合乃至发明有着自己的逻辑:即设计技术是进化的。

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互相作用、互为关系、缺一不可;

艺术设计:理性是基础,感性是关键;

纯艺术偏重感性、设计偏重理性,讲程序、条件、方法、规范;

既是思维方式,又是设计或艺术创作的方式。

四、基于新知识和创造能力的设计

1技术发明与设计创新

技术史是由无数的技术发明事件所组成的。

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

贝尔发明电话、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前者属于技术发明,代表着制成某种新产品、创建新事物;后者是发现,因为在发现以前,引力是客观存在的。

技术发明是使事物从理想变为现实;

科学发现是从观察中、研究中产生思想,并使思想符合客观存在。

技术发明与设计创新

3 设计的新知识

当代设计日益展现出创新的价值与趋向。这种创新表现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前者是新知识的创新,后者是新形式的创造。

在设计创新的内涵和过程中,新知识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设计是新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新知识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新知识即创新的知识,新知识的含量愈高其创新内涵愈大。

4 设计艺术中的新知识

既来自科学技术,又与艺术的创造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创造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在设计艺术中,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由“赋形”来展示的,艺术的“赋形”不是纯艺术的那种出自艺术家个体情感和艺术表现的“自由赋形”,而是根据功能、结构、材料乃至与生产技术条件相适应的“构形”,其造型是限制中的“非自由赋形”。

5 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

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知识创新中心正全力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设计艺术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艺术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集中体现。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一直处于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开阔视野,掌握新方法、新知识、新观念,使设计真正成为创新的设计,成为新知识的一部分。

问题与讨论:

1 为什么说技术是设计的核心内涵?如何建构设计艺术的技术学?

2 知识创新对于艺术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对待知识创新?

3 如何认识作为艺术的“设计”?

4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和整合是否具有必然性?其可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讲

一、造物与用物的哲学

形态(造型、语言)、符号等等,都是设计的“碎片”或片断。

完整地理解设计,必须将设计作为造物的一部分即从造物的角度来认识。

而造物的本质是什么?即造物的哲学是什么?

人的造物即人的劳动、人的生活、人为生活的设计。

分析:1

人造物(设计)的出发点是人的生活——生存活下去。

即人(群体、类、个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即维持生命的存续,即食、衣、住、行、用。要食、衣、住、行、用,就要造物,就要生产、设计和劳动。

分析:2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马恩选集,1卷,p32,人民,1972)

分析:3

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和我都没有肯定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保障衣食住行用的造物生产(设计)对人的生存具有第一性和绝对性。恩格斯所说的“历史过程中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造物生产、为衣食住行用进行的生产。这种生产必然性地与技术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因此,科学技术对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造物中的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产品设计、生产的过程即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如果说人和动物都能进行生产,那么,动物只是按照它自身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而人则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即人既可以按外在的尺度,又可以按内在尺度进行生产。

马克思“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造物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造物的目的是在用物的过程中实现的。

设计-造物-用物三阶段

设计-造物-用物

设计-生产-消费

设计:确立目的;

生产:实现目的的中介、手段、方法

消费:目的的实现

设计、生产的过程是经济价值的生产过程消费是价值的实现过程

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

自然价值是自然界的物质价值,是人不可或缺的价值,如人没有空气和阳光就不能生存,这即是自然价值对于人的价值意义。

经济价值,从哲学的意义上看,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能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需要的价值。

{简答}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三、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作为概念,内容与形式首先是一个有着广泛含义的哲学概念,它既可应用于艺术现象,又可应用于生活领域中所存在的各种事物。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为了分析研究,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家对这些生活的认识、评价作为艺术作品的内容;题材和主题作为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因素;把用来表现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作为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语言成为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

艺术设计的内容

艺术设计的内容

第一要素是结构和功能所体现的内容。

艺术设计内容的另一方面,是由装饰、纹样、符号、标志等表现的。

艺术设计的形式

艺术设计的形式,也可以分为与内容相应的两类不同形式

一是由功能、结构所体现的形式,这是共性的、理性的形式;

二是艺术化、装饰化的审美形式,他往往是个性的、感性的形式;

分析

前者是内在的、立体的;后者往往是外在的、平面的;

在产品设计中,仅从外形来看,它有结构的形、纹样装饰的形、色彩的形等等,结构的形是主

要的本质的形,但又常处于不为人所注目的状态,而那些装饰的形、色彩的形则多为人所关注。内容与形式一体

艺术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体的。内容与形式的划分应该说是相对的,准确地说是研究分析时采用的一种分析策略。在设计产品的实际存在中,内容与形式不是分离的两种存在。内容与形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关系。

艺术设计的产品犹如生物一样,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虽然可以界定在不同的层次上,两者的互为关系也处于不同的层面中,但一般而言,两者是一体的,有时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他们是同一而互为的。

问题及讨论

1 如何理解设计的哲学结构关系?

2 论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第八讲

一、工业时代的美学:设计的美学

1、时代与审美风尚

2、功能美

3、形式美

4、技术美

1、时代与审美风尚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风尚;

时代的审美风尚是由这一时代的主流趋势所决定的;

各时代审美的层次性;

审美风尚的几种呈现方式

1、精神层面:对艺术(诗歌、小说、戏剧、书画)的鉴赏、审美喜好等等

2、物质层面:衣食住行用

3、综合层面:化妆、行为之美(人物品藻等等)

时代的主流趋势:手工业、机器工业、信息工业······

同一时代有不同的层次性:贵族与平民、统治阶级与民众、宫廷与民间、文人与平民……

设计美学

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社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加了产品产量,而且改变了产品的质量和形态,改变了人类传统的造物方式,艺术生产方式实际上也逐渐改变了。

以机械设备为手段的艺术生产如摄影、录影、电子音乐乃至当代的数字化图像艺术等,都具有现代工具和科技的色彩和特征,因而在形态上,艺术图像的形式不仅符号化、抽象化了,更趋于多元化、综合化。

这一切,最终改变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乃至视听接受方式,从而产生了一种与大机器工业和高科技性能相适应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标准,产生了工业社会特有的新美学:设计美学。

2、功能之美

设计和生产产品两种基本特征:一是产品本身的功能;二是作为产品存在的形态。

功能即其使用的价值,是产品之所以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没有功效的产品是废品,有用性即功能是第一位的。

功能美的因素

产品的功能之美,以物质材料经工艺技术加工而获得的功能结构的价值为前提,以与之相适应的感性形式的统合而确立。

功能美的因素,一方面与材料本身特性的发挥联系着;另一方面标志着感性形式本身符合美的形式规律。

拉罗

拉罗把工业产品的美分为五个范畴(所谓声部):一是功能的结构,功能的结构自身是美之外的东西,只有当它与其它结构统合时,才显出美的意义;二是材料的结构;

三是有机的结构,拉罗认为机械或产品也同有生命的东西一样,包含着各种器官,有主要的有附属的。从美的观点看,本质的器官优于附属的器官,其重要性的显著程度决定了人的喜好;

四是形式的结构,形式结构是功能结构的一个互补,包括几何学图形、对称、均衡、色泽、光洁度等诸多形式要素;

五是环境的结构;这五种结构作为基础结构,整合成一个“超结构”,是各结构互为依存、作用而形成一个整体所获得的美的意义。

功能与功能主义

“功能美”最本质的内容是实用的功能美。

功能主义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美的,明确表现功能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是本世纪初在设计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功能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所谓“功能决定形式”。

举例:沙利文:非装饰

建筑家沙利文写道:“装饰从精神上说是一种奢侈,它并不是必须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在若干年内抑制自己不去采用装饰,以便使我们的思想专注于创造不借于装饰外衣而取得形式秀丽完美的建筑物,那将大大有益于我们的美学成就。”

TWM系统功能理论

西德工业设计师们曾指出TWM系统功能理论,对产品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释。他们认为产品的功能应包括技术功能(T)经济功能(W)和人相关的功能(M)三方面。

技术功能主要指产品物理化学方面的技术要求;经济功能涉及产品的成本和效能;与人相关的功能涵盖面较大,包括产品使用的舒适、视觉上的愉悦美观等等。这样的功能美实际上包括了设计美的全部内容,与我们的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有一致性。

历史分析:

在设计中重功能的思想并不是现代人所独有的,早在人类创物之初这一思想已经成为设计的基本思想了,见诸于文献的功能主义思想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学说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论辩中已作为一个哲学、经济学的命题而深入研讨过,并成为历代功能主义的先声。

举例:

墨子为木鸢;

韩非子:千金玉卮与瓦器;

苏格拉第的鼻子与粪筐;

1、“形式服从功能”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作为功能论者的第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从产品设计的本质特征而论,形式服从功能是正确的、基本的。作为为人而用的工业产品其形式必然来自功能的结构,而不是功能来自于形式。

“如果现在我需要把玻璃杯作为饮具使用,那末,我完全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形状是否完全是圆筒形,它是不是真正用玻璃制成的,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底上不要有洞,在使用这个玻璃杯时不要伤了嘴唇,等等。”

《列宁选集》,第4卷,452页

2、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

功能与形式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功能与形式密切相联。一个合理地表达了内在结构或适当地表现了功能的形式应当是一个美的形式,这就是中国古代就提倡的“美善相乐”的思想,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因而必然也是一个美的形式。

2、科学之美

“科学中有美吗?”

“科学是在追求美吗?”

3、技术之美

传统的手工技术

大机器生产技术

在美的本质上它们有共同之处:技术所造就的美。

技术美界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主要指机械工业技术的美。

技术美与功能美有着内在的联接和一致性。

首先,有用的技术对象为了作为承担美的价值的事物而为人所体验感知,必须按照内容与形象统一的美的规范,它的内在意义在与之相适应的形态中得到表现,以致从这个外形就可以见出其中普遍渗透的内容。

工程技术虽然同造型艺术一样也是创造可视的直观形象,但却看不到美术品所表现的那样的对象内容。

第二,功能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即通过具体而鲜明的形象、为人所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工业品独特的内容,而技术美就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美。

技术美与功能美是密切相联的,因为技术美具有很强的功能因素,而这种功能因素不仅与功能所体现所固有的有效价值或合目的性的价值相联系,而且也与材料特征以及造物形式的感性因素相联系,

功能之中浓缩着各种因素:形式是由功能决定和演化的形式,材料是为功能结构服务的,功能是结构的力,同时也是技术的力。

1·3 设计的审美尺度(审美境界)

审美尺度即审美的价值尺度。

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范畴。

人类的审美活动或者过程包括了客体和主体两方面,是两者结合统一的产物;

在价值意义上,即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审美即关系)

{简答}之如何理解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主客观特殊关系上的一种特殊价值。这种价值具有客观性,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是它与使用价值的联系以及它的物理属性。

使用价值体现着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某种联系。马克思在分析黄金白银一类的物质材料时,曾认为金银在消费意义上可说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在审美意义上它们具有价值的意义。

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内在联系:

首先,产品的审美价值是在其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人类社会中最早产生的价值形式,是由产品的实用功能性所体现的;

这亦可以理解为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第二,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美与效用、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一起构成了产品的综合价值,审美价值是产品造型形态和色彩所体现并为人所感受的东西。产品美的形态与物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甚至不可分离;

第三、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又有密切的联系。中国自古即有“美善相乐”、美善相通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称之为“美德”,因而善就是美。但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价值,有时善的不一定就是美的,大自然之美在道德意义可以说是中性的,但具有审美价值。

1·4设计的伦理(道德)尺度

伦理道德也是一种价值,从价值尺度而言,道德是价值的一种尺度。

道德价值实际上即是善的价值,是人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人格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价值。

道德价值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正义事业发展的真正价值。

道德与利益

道德与利益有密切的相关性,在中国古代所谓的“义利之辩”和“理欲之辩”,实质上是道德与利益关系的论争。

在义利之间即在道德与利益之间,两者具有同一性。

在设计上,功能第一的原则,实际上是伦理尺度中利益原则的反映。

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理想的色彩,如共产主义道德,人们以其高尚的理论为精神动力和行为指南。

道德价值作为善的价值,在产品设计上,不仅是由产品的合目的性所体现出来的;

重要的是,作为设计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一种尺度的意义。

问题及讨论

1 如何理解设计的美学内涵?

2 如何理解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

第十讲

概说:

设计,既是艺术现象,作为艺术而存在;

又是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

作为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的成果,是消费的主要对象。

一、设计与经济

{简答}之设计作为经济活动的特征

设计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

一)设计活动是经济活动:

1 作为经济生产的一部分,从事商品生产;

2 设计具有一般商品生产的属性,又具有艺术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

3 设计通过产品生产,创造价值,包括经济价值。

设计作为经济活动的特性:

1、具有一般经济活动的属性,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以经济的原则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

2、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是一种“艺术经济”,即这种经济活动是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特殊经济活动,具有艺术活动的特性和内在性;

3 其价值往往不能单纯用一般价值规律来衡量,其内含的艺术价值往往具有特殊性。但整体而言,仍遵守价值规律。

4 经济是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和重要环节,也是其归属之一。

2、人的需求与市场需求

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满足人的需要,即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设计可以说是人需要的产物,是满足人对产品及其它非产品的需要的产物。

从需要看设计的必然性

人的造物行为,首先伏根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所谓“需要是发明之母”,人的造物行为、设计行为是在人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性的行为。

理论基点:

社会和人生活的丰富性是由需要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产品和设计的丰富性也是由需要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设计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分析:造物、设计与需要

1、人的不同需要导致了人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设计创造;人的设计、造物行为和结果,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上述五种需要的内在规定性。

需要的层次与造物的层次相应

2、由于造物总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它首先把为满足人生存基本需要的那些造物品类如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放在第一位。为适应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又导致造物生产中诸如审美、装饰之类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发生以及陈设欣赏品类的形成。

3、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来看,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往往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能力和力量,人才能超越动物性需求走向更高一级的文明。

{简答}之如何理解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需求

设计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设计的产品首先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流通渠道,然后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市场需求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设计的成败,而现代成功的设计,又总把市场调研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这几乎已经成为新设计产生的必由之路。

设计与市场

设计与市场:适应、引导

设计既有对市场需求的适应,又有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

市场需求的适应,表现在满足市场需要、使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期待方面;

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则是由设计本身所具备的创造性和未来性所决定的。它不仅适应市场需求,而且还能创造市场需求。

设计创造新市场

新设计、新产品,它在进入市场即进入人的生活并为人所接受时,就会进一步形成新的市场需求,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由新设计引发的,因此,也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设计创造了一个新市场。

二、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

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在市场学中,市场也可以解释为消费需求。“市场是由一切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并且愿意和可能从事交换,来使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的潜在顾客所组成的”,(菲利浦·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

市场对设计的需求

市场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即是消费需求;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实际上是消费对设计的需求,这种需求通过市场这一中介得以反映和表现出来。

1、生活方式:概念与意义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形式,克鲁柯亨在《文化之镜》中把文化具体定义为十个方面,第一个即“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

第一是“生活方式”

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阿瑟·普罗斯1997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专题演讲中曾提出当代设计有三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核心概念,第一是“生活方式”,第二是“文化”,第三是“情感”。

生活方式决定着设计

设计大师索特萨斯把设计作为一种研讨生活的途径,他认为这是研讨社会、政治、及衣食住行用和设计本身的途径。说到底是建造一种关于生活形象的途径。他说,设计不应该被限制于赋予蠢笨的工业产品以形式,而应加以引导,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设计。

概念

作为科学范畴的生活方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及在一定的价值观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全部稳定的活动形式的体系。”

{简答}之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生活方式概念的三要素

生活方式概念的构成要素是生活活动的主体、生活活动的条件和生活活动形式。生活活动的主体是生活方式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生活方式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群体乃至一个社会、人类共同体等。

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

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互为关系。

1、它提供了人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2、艺术设计是人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化而设计出的一种创造性方法。亦是人通过日常生活而理解纯艺术、进入艺术境界的一种普及化的方法。

3、艺术设计是对物的设计,也是一种物的使用方式的设计。物的使用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具体内涵之一,使用方式的改变对生活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定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设计

生活方式是历史和限定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设计,设计是生活方式适应的产物。因此,设计的现代化还有待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中国设计而言,需要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以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设计与消费

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消费方式,一种对产品的消费方式,而艺术设计或产品设计和生产实际上直接是为消费服务的,因此,生活方式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密切相关。

消费的地位群体

韦伯曾指出,特定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消费商品的特定规律,即研究商品消费可以认识生活方式:

“地位的社会分层是与对于观念的和物质的产品或机会的垄断并存的。……除了特定的地位的荣誉——它总是依赖一定的距离和排外性,我们还看到各种对于物质的垄断。此类受羡慕的爱好可能包括若干特权,如穿特殊的衣服,吃特殊的、对外人来说是禁忌的食物……”等等。

因此,“可以简洁地说,‘阶级’是按照它们与商品生产和商品获取的关系而划分的,而‘地位群体’是按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消费商品的规律来划分的。”

一定的产品为一定的群体所消费,这种“地位群体”的消费无疑给相应的产品打上了“地位群体”生活方式的烙印。这在西方现代产品设计中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考工记》

记载三代的设计和造物制度的文献

作为第一份设计和造物规章的文献,是设计思想史上的一个纪程碑

从规章制度中见思想

是《周易》、《周礼》思想在设计和造物中的具体化

与《周易》、《周礼》和诸子思想一起组成了中国设计思想的原点和基础

《考工记》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由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考工记》材美工巧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第12讲

{简答}之设计思维的特点

设计思维特点

(1)以艺术思维为基础,与科学思维相结合。艺术思维用形象来思维,没有明确的形象就没有设计,就没有设计的具象表现。设计的艺术形象不完全是幻想式的,完全自由的。其思维的方式不是散漫无边的,而必须与科学思维相联系,互为沟通、互为反馈。

(2)艺术思维是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独立和相对重要的位置。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艺术的造型设计,即美的形态的设计。用科学思维的逻辑方式不能够建立明确的形象,他必须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进行形象的组合、形象的变化,去创造新的形象。

(3)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的、跳跃性的特征。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都具有创造性特征,艺术家和科学家都需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才能取得成功。但设计思维的创造性特征似乎比科学思维的创造性特征更为显著。

(完整版)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模版

青岛胶南珠山职业学校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概论课程类型: 基础课 适用专业:广播与影视主撰人:殷兵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影视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原理,熟悉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了解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熟悉各种影视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从影视艺术本质、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影视生产规律、影视前后期设备操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影像诞生历史、影像视听语言发展、影像产品分类、现代影像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本质及生产规律,通过对影视前后期设备的使用,熟悉影视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能鉴赏不同影视片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影视艺术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基本原理及影视艺术的发展史。 理解:影视基本特性、传媒特性和发展趋势。 掌握: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 2、能力要求: 增强影视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绪论:中国电影电视发展之路(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电影的发展 2、中国电视的发展 第一章影视艺术基本概念(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艺术的本质和影视艺术的特征 2、影像和镜头的概念 3、影视声音的概念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的本质和影视艺术的特征 2、理解影视艺术相关的基本概念性的东西 3、理解影视声音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影视艺术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构成及声画关系 第二章、影视创作(4学时) 教学内容: 影视创作的概念 影视创作流程及编剧、导演、表演、摄影、摄像的概念和操作教学重点: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涵义、理解设计的本质,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设计的规律与基本特征。使学生能够“从设计中来,到设计中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艺术设计思维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 2、介绍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传达理念及制作方法等。 3、介绍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区域影响等。 4、介绍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特征、适用功能及技术流程等。 5、介绍艺术设计的图形创意、材料选择、功能与形态等。 6、介绍批评意识对艺术设计健康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设计形态论 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设计的基本含义,艺术设计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范围; 2、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特征; 3、对以上三种艺术设计类型的制作方法及流程的把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家 生存价值、知识范围、个人行为等。 第二节视觉传达设计 基本特征、传达理念、制作方法等。 第三节公共艺术设计 基本特征、功能、区域影响等。 第四节工业产品设计 基本特征、适用功能、技术流程等 第二章设计创意论 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设计的图形创意方法的掌握; 2、图形确定、符号运用、形式构成的掌握; 3、对艺术设计制作材料和人体工程学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与创造 题材、主题、符号运用、构图、节奏、色调等。 第二节古材料与美感 天然材料、符合材料、声光材料、物化意义、视觉审美等。 第三节功能与生态 人体工程学、人的生理、人的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第四节精神与道德 造物观念、知识产权、道德价值等。 第三章设计文化论 本章重点、难点: 1、对艺术设计文化发展脉络的掌握; 2、“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的正确处理; 3、艺术设计批评方法和手段的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与文明

《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标准

《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工业设计概论/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Design 课程编号: 1303070014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课程学时/学分:24课时/1.5学分 实验(创作、制作、上机)学时/学分: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的:设计概论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介绍设计的概念、分类、各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以及设计的历史和发展,使学生对工业设计学科的性质和历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和专业学习思想。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1章工业设计概述 第2章工业设计的本质及原理 第3章工业设计的范畴及相关学科 第4章工业设计的原则 第5章工业设计与文化、市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6章工业设计展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设计的概念、范畴和分类,理解工业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设计师及设计工作范畴、性质以及素质和技能要求。 3、了解工业设计在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研究内容。 4、理解人机工程学、心理学、工业工程的研究内容、范围及其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5、探讨文化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关系以及设计文化的生成机制;理解设计与产品附加价值、市场导向和设计管理的关系;探讨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6、了解生态设计,探讨商品化、生态化、本土化等未来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之路。 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总学时分配

2.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 六、实验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工具、器具名称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以考试和命题设计形式作为全部作业为依据进行综合的评价考核(作业数量、质量、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出勤等)。 评价参考标准:期末成绩100%; 八、参考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程能林编著:《工业设计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柳冠中编著:《工业设计概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2第三版 3.李砚祖著:《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赵江洪编著:《设计艺术的含义》,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9 5.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 执笔人: 编写或修订日期:2019年12月5日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数:34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艺术概论》是艺术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的: 1)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 2)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对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相关课程: 该课程涉及到《大学语文》、《中外美术简史》、《设计史》等相关课程。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2、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的眼光,力除教学中的僵化思想。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

2、录像片:与本课程相关的VCD和经典艺术作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及教学法建议 1、教学重点、难点: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方法 艺术的风格与流派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2、教学法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面授与配合多种媒体进行的艺术作品赏析。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讲授艺术理论的同时加入必要的艺术实践内容。 七、学时数:34课时 学分:2学分 教材:《艺术概论》孙美兰主编 参考书:《美术概论》王洪建 《美的历程》李泽厚 《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 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美术教育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期末采用闭卷形式考核。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教学内容及主要章节安排: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3课时)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章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5课时) 艺术的形象特征 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 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课时) 1、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艺术的社会作用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5课时) 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五章艺术的种类(3课时) 艺术的分类 几种主要艺术门类 各种艺术的联系 第六章艺术的创作过程(3课时) 创作过程的实质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 文章以哲学本论为基础,从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对设计中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解决设计当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提出与设计实践活动相关的概念,以更好地发掘艺术设计中的本质,更好地对艺术设计中的某些思维特征进行归纳。 标签:艺术设计;设计思维;本体论 一、蕴含在设计中的形而上学思维 1.追溯设计的含义 翻阅文献和书籍,关于设计的定义有很多种,但都与其本质含义离不开关系,即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预先制订一个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执行。在艺术方案的设计方面,我们要考虑到机能、美感和生产要素等问题。虽然设计是一门艺术,但也有很多科学的思维蕴含在里面。 2.对设计思维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进行深刻的反思 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观念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時候,前者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后者则加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都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一个设计者也一样,其设计活动是建立在其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上的,创作灵感与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设计活动虽然看上去和思维模式有关,但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从事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和我们的想象产生差异。 通常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只会单纯地围绕着目标,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考虑是否能完成目标。设计思维最根本的特征是以创造性思维为特色的,在确定了一个大概的框架以后,在搜集材料和构思的过程中,新的创意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同样的主体和材料,由不同的人来设计,其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而且最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设计者在设计时所借鉴的哲学思维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会让最终的设计结果变得不同,也会让产品的美感有所不同。 二、对相关设计方法的反思 要想有极具创意的设计思维,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对各种设计思维进行总结。好的设计作品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备,避免内部和外部脱节。有些设计作品空有外形而没有内涵,就是因为设计者缺乏理性思维。一流的设计大师要同时具备卓越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标准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何谓设计、设计的本质与特征、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美学、设计风格学、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心理学、设计的历史、设计与教育等。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系统地了解设计历史发展的过程,熟练掌握各历史阶段出现的代表作品,设计现象和设计流派,并能在实践中吸收前人成果,拓展设计思路。较全面地认识设计文化和各种特征。理解并掌握设计的本质特征、设计的物化、设计文化的继承方式,装饰的意义和特点、视觉在设计中的意义和特性,美感的特征及材料和技术的重要性等重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主要围绕艺术设计类基础理论进行编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何谓设计、设计的本质与特征、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美学、设计风格学、设计与科学技术、设

计心理学、设计的历史、设计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系统地了解设计历史发展的过程,熟练掌握各历史阶段出现的代表作品,设计现象和设计流派,并能在实践中吸收前人成果,拓展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一)专业能力: 了解设计设计的基本涵义,设计的本质与特征; 掌握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美学,设计风格学,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心理学,设计的历史,设计与教育。 (二)方法能力: (1)使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系统地了解设计历史发展的过程,熟练掌握各历史阶段出现的代表作品,设计现象和设计流派; (2)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吸收前人成果,拓展设计思路,发散思维。 (三)社会能力: 独立工作的技能; 学业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团结就是力量。 四、学习情境设计 (一)学习情境设计与时间安排

艺术概论课程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442002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r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课时 学分:2 适用对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美术概论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艺术概论”课程是为美术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使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发生和发展、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创作、艺术的接受和批评、艺术门类等理论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形成对该学科的一定学习方法,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形成和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学科的交叉学习,介绍相关的学术论著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养成艺术创作、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学科意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章节为第一章、第二章;难点章节为第三章、第五章。(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参观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相结合的手段实施教学。 (五)实践环节 1、名称:艺术概论 2、主要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学。 3、学时分配:6课时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艺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概论》李胜利编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九)说明 授课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和特长适当调整授课的重点,在课程设计和外国美术种类欣赏方面拓展层面引导与启发学生,从而更好的发挥出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更全面的突出和展示教师自身的特长优势。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以讲授“艺术”的含义导入课程,讲授课程新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艺术概论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要点: 1、学习艺术概论的重要性 2、“艺术”和“艺术学”的含义 第二节学习目的与研究方法 要点: 1、△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2、△学习艺术概论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 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代码:JOUR1035课程名称: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WorldDocumentaries) 学分数:2学分开设学期:春季 课程内容:该课程通过对中外影视纪录片的观摩和赏析,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影视大致流派和风格,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理性的升华,学习专业的观览影视片和从不同角度赏析影片的方法。参考学习电影大师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努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拟选用教材:自编 钱锡生简历 钱锡生,男,1962年生,1990年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在苏州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十余年,参与创作多部获奖影视作品,如担任总制片组织制作的6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纪》,获第十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和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担任策划的电视纪录片《铸钟人》,获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三等奖。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其撰写的《影视艺术概论》

(第2作者),获“苏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当代影视学》,获第六届苏州新闻理论作品三等奖。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JOUR1035 课程类别: 授课对象: 开课学期:每学年 学分:3学分 主讲教师: 指定教材:石屹着,《电视纪录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教学目的: 优秀影视作品是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主要是指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同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荣,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支持并投身这一事业。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1 2 3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编艺术总论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 1 2 1 2 3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2.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二、内容要点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 其中也要。从根本上讲 1.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中,重点应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2.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3 1.要求学生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观点,尤其是重点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2.要求学生理解艺术的发生是多元决定的。 3.要求学生理解和认识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1.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而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2.理解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代艺术教育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第二节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 1 2 3 4 1 2 1 2 艺术参 成为 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对艺术产生了巨 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 1 2.指导学生认清精神文化子系统内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影响;另一方面,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系统地了解艺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美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课程中不光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同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习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做人原则和学习态度。 2、知识目标 (1)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史前美术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术史知识。 (3)西方艺术流派和绘画风格 (4)建筑艺术欣赏 (5)中国传统美术鉴赏。 (6)平面设计形式和构形手法

3、能力目标 (1)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2)掌握不同时期美术形式、风格和流派。 (3)通过优秀平面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横向、多向思维方式,从而开创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为提高版面设计的整体水平打下良好的根基。 4、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视觉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 (3)提高个人艺术修养。 (4)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程设计思路 美术鉴赏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部分组成。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由若干学习模块组成,各学习模块依据课程目标要求进行设计,并通过活动建议具体展开。基础型课程:是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健康的美术审美观念与情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是发展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美术的某些专长奠定基础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自主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针对美术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研究,从而获得并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探究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习模块本课程主要分美术及美术鉴赏的基本常识、古老文明、宗教故事影响下的美术、艺术家的故事、中外美术之间的比较以及代表作品赏析四个模块完成。内容与要求根据四个阶段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与编制,针对学习模块落实教学目标。活动建议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美术与社会及生活的融合、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方面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 五、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学大纲c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学大纲c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面向对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本课程开设在第2学期~每周2学时,共34学时~2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和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掌握对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信息设计本质知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总体目标:通过学习《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知识体系、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最终达到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总体把握和整体鉴赏能力。 2.知识目标:让学生从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和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范畴、学科的方法论、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等进行掌握~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加深对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信息设计本质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课题实践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进行收集作品并且进行课堂阐述。四、测试与评估 序号项目分值评分标准 迟到一次扣0.5分;缺勤一次扣1分;课堂纪律不佳每次扣1分,1 出勤和课堂表现 10分扣完为止 作业,2次, 10分学生自己收集作品图片并进行作品分析,以课堂演讲的形式进 2 大作业,1次, 20分行考核,根据收集作品的质量以及阐述作品分析情况给予0-5 分,共进行3次 3 期末考查 60分按期末考试评分标准进行,折算成分值 总分 100 五、教学安排(每周2课时) 1 周教学重点与难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课外思考题或作业次点 简要讲述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重点是数字媒绪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进行数字媒概述性、大众性媒体性和科技性。数体艺术的表现体艺术调研。 1-数字媒体艺术的起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分类,数字媒特征作业:市场调查报告 2 源与发展体艺术和设计的广义分类,艺术难点是媒体性要求: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理和设计的双重属性。和科技性论。 1.数字媒体艺术设 计的分类重点是数字媒1.先锋艺术有何特点, 学习先锋艺术与服务的双重性~2.数字媒体艺术和体艺术作品 3 2.先锋艺术有哪几种类型, 数字媒体艺术优秀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一、创意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创意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文化艺术设计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它推崇创新与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受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现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脱离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融使用功能、享受功能、欣赏功能于一体,是历史文化与科学技术对现代设计文化提出的高要求。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文化,时刻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文化一直被设计界所瞩目。设计是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物中,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文化层面的东西都会通过设计在人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设计的产品,通过自身的存在,向大众传达各种信息,实现其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设计的过程是设计师审美经验物化的过程。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具有文化与艺术含量,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享受需求,而且还应有欣赏功能。设计是在文化的基础上设计,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用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形式,它包括广告、建筑、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出版、多媒体艺术、工艺品、影视动画等,几乎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它通过强调创造性与个性,来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和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事实证明,今天的艺术设计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和有效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文化创意的艺术价值也愈加得到重视和彰显。在这种形势下,艺术设计对于产品走向市场、创造产品附加值以及文化建设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艺术设计来说,“创意”是核心要求,那么“产业”则指明了设计发展的方向。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而发展,能够使其内涵的界定更加清晰,从而有利于推动其向纵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土壤,为艺术设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必将造就艺术设计的繁荣。同时,艺术设计的繁荣也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利润。

中外影视欣赏大纲剖析

《中外影视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33014 课程学时: 33 课程学分: 3 开课学期:适用专业:选修课 一、教学目标: 中外影视欣赏课,通过对中外影视名著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指导人生;学会对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价,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增长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方向选修课程,主要学习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影电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了解中外影视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作品,懂得影视艺术基本特性,了解景与镜头的分类和功能、声音与色彩的意义和作用、蒙太奇的原理和功能等影视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影视创作中的编、导、演,培养欣赏与评论影视作品能力。并且通过对一些经典影视剧作品片段的观摩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一些基本的影视艺术规范,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兴趣和对视觉文化的感受性。 三、预修课程: 五、讲授内容

第一章世界电影简史 教学目的的和要求: 了解电影的诞生和发展,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的探索,有声电影和彩色片的出现; 掌握传统的电影美学观向现代电影美学观的转变,欧洲产生三大电影运动,世界各国的电影创作。教学难点和重点 苏联蒙太奇学派,蒙太奇思维;现代电影:法国新浪潮运动,新德国电影运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电影诞生期 一、光影理论的发现 二、电影原理的发明 三、活动电影的问世 第二节电影成长期 一、世界电影史上的两大传统 1.卢米埃尔与写实主义传统 2.梅里爱与技术主义传统 二、格里菲斯的原始综合 1.格里菲斯的主要贡献 2.格里菲斯的电影具有两大特点 3.格里菲斯的两部巨片 三、美国的喜剧电影 1.喜剧片的代表人物 2.卓别林电影的特色 四、苏联的蒙太奇学派 1.苏联的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 2.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3.《战舰波将金号》 4.普多夫金 五、欧美的其他流派 1.英国的勃列顿(布赖顿)学派 2.德国表现主义 3.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 第三节电影成熟期 一、有声电影和彩色片的问世 二、美国电影的鼎盛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导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以及现状。【重点难点】重点是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和设计学的现状。 【教学内容】第一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1)设计史 2)设计理论 3)设计批评 第二节设计学的现状 1)对当代西方设计的思潮的一般看法 2)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初步研究 第一章“看”的意义 【教学目的】了解设计的多重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是设计的科技特征设计的经济性质。 【教学内容】2、设计的多重特征 第一节设计的艺术特征 1)设计与艺术的渊源 2)设计的艺术含量 3)设计的艺术手法 4)不同设计的艺术特征 5)艺术推动设计 第二节设计的科技特征 1)设计与科技进步 2)设计与科学理论 3)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 第三节设计的经济性质 1)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 2)设计作为价值方法 3)设计作为经济体的管理手段 4)设计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第二章艺术是什么

第三章西方设计史 【教学目的】了解西方古代设计设计与工业革命西方19世纪设计,现代设计运动以及西方当代设计发展现状及展望。 【重点难点】重点是西方当代设计发展现状及展望。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古代设计 1)原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设计 2)中世纪时期的设计 3)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 第二节设计与工业革命 1)作为历史转折时期的18世纪 2)早期的设计师和工业家 第三节西方19世纪设计 1)19世纪设计发展的背景 2)19世纪的设计教育和设计改革 第四节现代设计运动 1)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2)大战后的设计 3)60年代的波普审美观 第五节西方当代设计发展现状及展望 1)60年代设计文化的复杂性 2)设计和后现代主义 3)新时代设计的方向 第四章设计的类型 【教学目的】了解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重点难点】重点是针对不同的专业掌握与之专业相谋合的重点范畴。 【教学内容】4、设计的类型 第一节视觉传达设计 1)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 2)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成要素 3)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 第二节产品设计 1)什么是产品设计 2)产品设计的基本要素 3)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4)产品设计的分类 第三节环境设计 1)什么是环境设计 2)环境设计的类型 第六章设计批评 【教学目的】了解设计的批评对象及其批评者、设计批评的标准、设计批评的方式、设计批评的理论。 【重点难点】重点是设计批评的标准。

动画概论-课程标准制定规范

课程标准制定规范 动画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多媒体艺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本课程力求对动画艺术学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立体的梳理,培养学生清晰的动画理论思维,并将这种思维本能地应用到动画实践和艺术创作中,毕业后可从事动画制作、多媒体艺术等工作,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铺垫。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画理论的基础知识,并得到必要的实践思维训练。为学生以后从动画制作、多媒体设计打下坚实基础。动画概论课程是理论性很强且指导实际应用的重要专业课,和多媒体其他课程有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二、职业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清晰的动画理论,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中。 (1)掌握动画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 (2)了解各种类型动画的制作方式; (3)具有制作动画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在语言教学中体现动画理论的培养,引导讲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组织课程内 容,并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分析以技能目标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采取学习与讨论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思考。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64 学时(理论学时:56 实训学时:8)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学分和学时 2学分。40学时(学期课)。 二、二、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三、三、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1)(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106年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 能在中学胜任电影鉴赏类课教学,并能指导中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2)(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 四、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1、课堂教学:32学时 2、2、课堂讨论:1次(2学时) 3、3、课外作业:2次 4、4、课后看片:不少于10部 5、5、课后辅导:每2周一次 6、6、复习测试:6学时 五、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问,运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相长。 2、课外看经典影片、争议影片时,教师要随堂指导;看前有提示;看中有评点。 3、坚持质疑、答疑,每学期至少质疑每个学生一次;要求并检查学生写的看片笔记。 4、尽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做出全课程的课件。 5、鼓励学生写小品、演小品、拍小品,鼓励每个班成立影评小组,多给报刊投稿。 六、六、考核方式 7、7、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具体有课堂提问,作业,质疑,检查看片笔记,能在报刊发影评文章的,加分。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 有3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测试:成绩占总成绩70——60%,考卷应由教研室统一命题,从题库中调一部 分,任课教师现出一部分。测试形式:闭卷、开卷均可。 七、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设置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了解电影艺术理论在艺术理论中的地位,和文学理论的关系。 一、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 二、二、电影理论应当进入高等师范大学课堂 三、三、学习《电影艺术概论》的目的 了解电影诞生及发展的历史 掌握电影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提高鉴赏、评论、创作电影作品的能力 培养电影教育、创作及理论人才 四、四、怎样学好《电影艺术概论》课 (1)了解电影是大众传播艺术,是舶来艺术 (2)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文化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党的电影方针和政策。

《影视美学》自学考试教学大纲.doc

课程名称:影视美学课程代码:00756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影视美学》是影视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高等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一方面将电影艺术放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介绍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影视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及其发展流变;一方面把影视美学放在文化的整体框架内,同时结合影视艺术的实践探讨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美学特征、审美心理等。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同时兼顾实践性,是电影美学思想史与影视美学原理的结合,基本涵盖了影视美学各个领域的重要理论与热点问题。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自学考试者以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系统地学习影视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影视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影视艺术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理论思维水平,培养审美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影视美学各个历史流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流变,能够掌握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与文化特性,并能够运用影视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影视艺术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影视艺术的批评与鉴赏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影视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高等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自学者应先自修影视艺术概论、电影史、美学等课程。修好本课程,可为后续课程,如影视艺术鉴赏、影视批评、影视艺术研究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 1、识记: (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 (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 2、理解: (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 (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 (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 1、识记: (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 (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 (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 2、理解: (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 计 概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 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 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 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 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 方法论。 2、 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 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 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 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 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 五、 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分 值分配:平时(30%) +期末(70%)=总评成绩(100% ; 题 量一一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岀版社, 2003.8 六、考 核: 考核形 式 期末 考试; 试卷结 构 试题 分为四大类 型:填空、 名词解释、 简答、论 述;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岀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岀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岀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岀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岀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一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岀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岀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1 、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二、分散的设计方法 三、形象的设计方法 四、逻辑的设计方法

最新艺术学概论课程标准教案

《艺术学概论》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书法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艺术学概论》就是艺术理论。它概括、简明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阐述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之间的基本问题。本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课程定位 《艺术学概论》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为学生提供艺术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为艺术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

业人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向学生传授艺术理论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要素;注重如何将艺术理论转化为直观的艺术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批评艺术作品的能力。 2、具体方法:授课以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为主线,每周2学时,总学时为36学时。要求主讲教师能够很清楚的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说明,并结合自身学术专长重点讲解,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二)职业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 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 与该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 三、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专业教育课程) (一)课程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