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答案整理

生理学答案整理

生理学答案整理
生理学答案整理

一、单选题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D

A. 物理和和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

B. 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

C.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 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

分析生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观点是D

A. 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

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

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D. 多个水平研究结果的综合有助于阐明生理功能机制

E. 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C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液

E. 组织液

4、内环境的稳态 B

A. 是指细胞内液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

B.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小范围变动

C. 使细胞内、外液中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D. 不依赖于体内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E.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5、阻断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是A

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自身调节

D. 旁分泌调节

E. 自分泌调节

6、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依靠体内的 B

A. 非自动控制系统

B. 负反馈控制系统

C. 正反馈控制系统

D. 前馈控制系统

E. 自主神经系统

7、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血中ACTH 浓度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促激素分泌具有下列哪一种调控作用? D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正反馈控制

D. 负反馈控制

E. 前馈控制

8、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 C

A. 非自动控制系统

B. 负反馈控制系统

C. 正反馈控制系统

D. 前馈控制系统

E.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1、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B

A. K+

B. Na+

C. Ca2+

D. Mg2+

2、体内CO2和O2进出细胞膜过程属于下列哪种转运方式A

A. 单纯扩散

B. 胞吞和胞吐作用

C. 易化扩散

D. 主动转运

3、细胞膜内、外Na+和K+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是E

A. 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较大

B. 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较大

C、Na+和K+跨膜易化扩散的结果 D. Na+-Ca2+跨膜交换的结果

E. 膜上Na+泵的活动

4、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E

A. 单纯扩散

B. 经载体易化扩散

C. 经通道易化扩散

D. 原发性主动转运

E. 继发性主动转运

5、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D

A. 要消耗能量

B. 顺浓度梯度

C. 需膜蛋白帮助

D. 被转运物都是小分子

E. 有饱和现象

6、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A

A. K+

B. Na+

C. Cl-

D. Ca2+

7、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B

A. Na+平衡电位+平衡电位

C. Na+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和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8、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B

A. K+

B. Na+

C. Ca2+-

9、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B

A. 极化

B. 去极化

C. 复极化

D. 超射

10、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A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11、可兴奋组织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A

A. 动作电位

B. 局部电位

C. 收缩

D. 分泌

E. 收缩和分泌

12、可兴奋细胞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13、阈电位是指一种膜电位临界值,在此电位水平上,神经细胞膜上的A

A. Na+通道大量开放

B. Na+通道少量开放

C. Na+通道开始关闭

D. K+通道大量开放

E. K+通道开始关闭

14、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共同点是E

A. 反应幅度都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B. 反应幅度都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

C. 都可以叠加或总和

D. 都有不应期

E. 都有Na+通道的激活

15、神经一肌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B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多巴胺

16、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A

A. 前负荷

B. 后负荷

C. 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D. 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17、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A

A. 不发生叠加

B. 发生叠加

C. 幅值变大

D. 幅值变小

18、下列属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是B

A. 动作电位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 肌浆网释放Ca2+到肌浆内

C. 终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细胞浆内

D. 横管释放Ca2+到肌细胞浆内

19、骨骼肌中横管的作用是B

A. Ca2+的贮存库

B. 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C.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20、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C

A. Na+

B. K+

C. Ca2+2+

1、在一次心动周期中,室内压最高的时期发生在B

A. 等容收缩期

B. 快速射血期

C. 减速射血期

D. 等容舒张期

E. 快速充盈期

2、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取决于D

A. 心房收缩期

B. 减慢射血期

C. 等容舒张期

D. 快速充盈期

E. 减慢充盈期

3、关于心动周期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C

A. 心室舒张期比心室收缩期长

B. 心房和心室有共同舒张时期

C. 心房和心室有共同的收缩时期

D.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

4、舒张压出现在D

A. 等容收缩期末

B. 射血期末

C. 快速充盈期末

D. 减慢充盈期末

E. 心房收缩期末

5、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D

A. 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回流

C.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D.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E. 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

6、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

A. 半月瓣关闭

B. 半月瓣开放

C. 房室瓣关闭

D. 房室瓣开放

7、心室肌的前负荷是指B

A. 收缩末期心室容积

B. 舒张末期心室容积

C. 快速射血期末心室容积

D. 等容舒张期心室容积

E. 快速充盈期心室容积

8、心室肌的后负荷指C

A. 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

B. 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C. 主动脉血压

D. 静脉血压

9、搏出量占下列哪项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A

A.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B. 心输出量

C. 等容舒张期容积

D.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10、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的每搏输出量取决于E

A. 平均动脉压高低

B. 心力贮备大小

C. 心率贮备大小

D.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大小

E.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大小

11、心肌的等长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肌的泵血功能D

A. 肌浆游离Ca+浓度

B. 肌小节的初长度

C. 横桥联结的数目

D. 心肌收缩能力

E. 心室舒张期容积

12、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复极化最缓慢的阶段是C

A. 0期

B. 1期

C. 2期

D. 3期

13、与骨骼肌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E

A. 去极化与复极化均快,时间短

B. 复极化快,无平台期

C. 复极化慢,无平台期

D. 复极化快,有平台期

E. 复极化慢,有平台期

14、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D

A. 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

B. 动作电位复极化的速度

C. 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D. 0期去极化速度

E. 静息电位的高低

15、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E

A. 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

B. 钠-钾泵的功能

C. 郁电位水平的高低

D. 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E. 动作电位平台期的长短

1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C

A. 增强心肌收缩力

B. 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C. 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步收缩

D. 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E. 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1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是因为心肌A

A. 有效不应期很长

B. 对细胞外液Ca2+有依赖性

C. 是功能合胞体

D. 心肌有特殊传导组织,具有自律性

E.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频率低

18、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 主要是由于主动脉E

A. 血流速度快

B. 口径粗

C. 管壁厚

D. 压力高

E. 管壁弹性及可扩张性大

19、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退并伴有小动脉硬化,血压的变是C

A. 收缩压不变, 舒张压升高

B. 收缩压增高, 舒张压变化不大

C. 收缩压增高, 舒张压增高更明显

D. 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都不大

E. 收缩压降低, 舒张压升高

20、下列能使脉压增大的是B

A. 心率增快

B. 大动脉弹性降低

C. 射血期延长

D. 外周阻力增加

E. 每搏输出量减小

2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C

A. 体循环和肺循环容量之间的关系

B. 心脏射血与外周阻力之间的关系

C. 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D. 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之间的相对关系

E. 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22、下列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包括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B. 其正常值变动范围为4-12mmHg

C. 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

D. 可作为临床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的参考指标

E. 可反映心脏的射血功能

23、促进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的动力主要是E

A. 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B. 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C. 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 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24、能使组织液生成减少的是D

A. 大量血浆蛋白丢失

B.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C. 右心衰竭,静脉回流受阻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 淋巴回流受阻

25、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

A. 去甲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 血管紧张素

26、在正常情况下,支配全身血管舒缩,调节动脉血压的主要传出神经是A

A. 交感缩血管纤维

B. 交感舒血管纤维

C.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D. 迷走神经

27、关于迷走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B

A. 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B. 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

C. 使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D. 使心舒出量减少

E. 使心率减慢

28、关于减压反射,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 也称为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B. 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更加敏感

C.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D. 在高血压时,不起调节作用

E. 当动脉压升高时,反射活动加强,导致血压回降

29、平时维持心交感紧张、心迷走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的基本中枢位于C

A. 大脑

B. 中脑

C. 延髓

D. 脑桥

E. 下丘脑

30、调节冠脉血流量的最重要因素是B

A. 心交感神经

B. 心肌代谢水平

C. 肾上腺素

D. 心迷走神经

E. 去甲肾上腺素

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

A. 呼吸肌的运动

B.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C. 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D. 气体分压差

E. 肺的舒缩运动

2、非弹性阻力主要取决于D

A. 气流形式

B. 气流速度

C. 呼吸频率

D. 管径大小

E. 气体种类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C

A. 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B. 使肺弹性阻力增加

C. 使肺顺应性增加

D. 分布在肺泡内层液泡与肺泡上皮间

E. 由肺泡I型细胞所分泌

4、胸膜腔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A. 肺回缩力

B. 呼气肌收缩

C. 胸廓回缩力

D. 气道阻力

E. 吸气肌收缩

5、下列关于使呼吸道管径变小的因素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D

A. 呼气

B. 迷走神经兴奋

C. 胸内压升高

D. 呼吸道周围压力下降

E.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6、肺总容量为D

A. 潮气量+肺活量

B. 余气量+补呼气量

C. 潮气量+补呼气量+功能余气量

D. 功能余气量+肺活量

E. 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7、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D

A. 潮气量

B. 余气量

C. 功能余气量

D. 时间肺活量

E. 肺活量

8、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的潮气量从600ml减少到300ml, 则C

A. 每分肺通气量增加

B. 每分肺通气量减少

C. 每分肺泡通气量减少

D. 每分肺泡通气量不变

9、肺换气的动力是E

A.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B. 大气与肺泡气间的压力差

C. 大气与血液的气体分压差

D. 肺泡膜的通透性

E. 肺泡气与肺泡周围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

10、当通气/血流比值大于0.84时,意味着D

A. 生理无效腔减少

B. 肺泡无效腔增大

C. 肺泡无效腔减少

D. 解剖无效腔增大

E.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11、关于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时错误的D

A. O2和CO2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

B. O2和CO2的运输形式以化学结合为主

C. CO2和Hb的氨基结合无需酶的催化

D. O2和Hb的结合反应快可逆,需要酶的催化

12、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E

A. 发生在温度升高时

B. 有利于O2从血液进入组织

C. 发生在血液PH值降低时

D. 发生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时

E. 以上都不对

13、CO2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度比O2快20倍,主要原因是CO2: E

A. 为主动转运

B. 易通过呼吸膜

C. 分压梯度比较大

D. 相对分子质量比O2大

E. 在血中溶解度较大

14、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B

A. 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B. 一定浓度的CO2

C. 一定浓度的缺氧

D. 动脉血中[H+]

E. 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15、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C

A. 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B. 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

C. 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D. 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E. 刺激心肺感受器

16、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B

A. 血液中的H+

B. 脑脊液中的H+

C. 血液中的CO2

D. 脑脊液中的CO2

E. 血液中的O2

1、胃肠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主要依赖于D

A. 交感神经的支配

B. 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C. 壁内神经丛的作用

D. 平滑肌本身的特性

E. 食物消化产物的刺激作用

2、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 富有伸展性

B. 具有自律性,但不规则

C. 具有紧张性收缩

D. 兴奋性低

E. 对机械牵张刺激不敏感

3、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C

A. Na+内流

B. K+外流

C. Ca2+内流

D. Ca2+与K+外流

E. Na+与K+内流

4、胃蛋白酶有下列哪种细胞分泌的B

A. 壁细胞

B. 主细胞

C. 黏液细胞

D. 上皮细胞

E. I细胞

5、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A

A. 肠激酶

B. 胰蛋白酶

C. 盐酸

D. 组胺

E. 辅酯酶

6、下列哪一项不能刺激胃酸分泌D

A. 迷走-迷走反射

B. 局部神经反射

C. 食物机械扩张刺激胃幽门部

D. 促胰液素

E. 胃泌素

7、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D

A. 紧张性收缩

B. 蠕动

C. 蠕动冲

D. 容受性舒张

E. 分节运动

8、下列因素中除哪项外都是抑制胃运动的A

A. 胃泌素

B. 促胰泌素

C. 抑胃肽

D. HCI

E. 脂肪

9、最主要的消化液是C

A. 唾液

B. 胃液

C. 胰液

D. 胆汁

E. 小肠液

10、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 食物是兴奋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

B. 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

C. 胰腺分泌受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双重支配,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D. 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液分泌

E. 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与胆囊收缩素等

11、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A

A. 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少

B. 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也很少

C. 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丰富

D. 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丰富

E. 大量的水分,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少

12、胆汁中有利胆作用的成分是E

A. 胆固醇

B. 胆色素

C. 水和无机盐

D. 脂肪酸

E. 胆盐

13、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体液因素E

A. 胃泌素

B. 促胰液素

C. 胆盐

D. 盐酸

E. 胆囊收缩素

14、大部分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是C

A. 食管

B. 胃

C. 小肠

D. 小肠和结肠

E. 结肠

15、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为B

A. 紧张性收缩

B. 分节运动

C. 蠕动

D. 容受性舒张

E. 集团蠕动

1、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由糖提供D

A. 40%~50%

B. 50%~60%

C. 60%~70%

D. 70%以上

E. 80%以上

2、正常人能量代谢在下列哪些情况下是最低的?B

A. 完全静息时

B. 熟睡时

C. 外界温度为20oC时

D. 室温为18~25oC时

E. 进食12小时以后

3、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C

A. 寒冷

B. 高温

C. 肌肉运动

D. 精神活动

E. 进食

4、食物的氧热价是指B

A. 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B. 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C. 体外燃烧1g食物所释放的能量

D. 氧化1g食物,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E. 食物氧化时,消耗1mo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5、下列有关基础代谢率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A. 男子的基础代谢率比女子高

B. 幼儿的基础代谢率比成人高

C. 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比成人低

D. 基础代谢率同体表面积之间具有比例关系

E. 体重相同的人,基础代谢率较为接近

6、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B

A. 脂肪

B. 蛋白质

C. 糖

D. 维生素

E. 无机盐

7、实验研究中,常以下列哪项的温度作为深部温度的指标?B

A. 口腔

B. 食管

C. 血液

D. 小肠

E. 肝脏

8、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式来增加产热量?A

A. 战栗性产热

B. 非战栗性产热

C. 温度刺激性肌紧张

C. 肝脏代谢亢进 E. 全部内脏代谢增强

9、在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速度主要决定于D

A. 皮肤温度

B. 环境温度

C. 环境湿度

D. 皮肤与环境温度差

E. 风速

10、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D

A. 辐射散热

B. 传导散热

C. 对流散热

D. 蒸发散热

E. 辐射和对流散热

11、促进机体产热的最主要的激素是C

A. 生长素

B. 糖皮质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胰岛素

E. 肾上腺素

12、在体温调节中起调定点作用的可能是A

A. PO/AH区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B. 延髓的温度敏感射进元

C. 网状结构的冷敏神经元

D. 弓状核的冷敏神经元

E. 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1、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B

A. 100 ml/min

B. 125 ml/min

C. 250 ml/min

D. 500 ml/min

E. 1000 ml/min

2、滤过分数是指A

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3、肾小球滤过率是指B

A. 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B.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C. 每分钟一侧肾脏的血浆流量

D. 每分钟两侧肾脏所生成的尿量

E. 每分钟两侧肾脏的血浆流量

4、正常情况下滤过分数约为B

A. 10%

B. 20%

C. 30%

D. 40%

E. 50%

5、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所不同的是C

A. 葡萄糖含量

B. K+的含量

C. 蛋白质的含量

D. Na+的含量

E. 尿素的含量

6、不属于滤过膜的结构是E

A.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B. 基膜层

C. 滤过裂孔膜

D. 肾小囊内层

E.肾小囊外层

7、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D

A. 入球小动脉血压

B. 出球小动脉血压

C. 肾动脉血压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 全身平均动脉压

8、生成原尿的有效滤过压等于B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C.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E.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9、在下列哪些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E

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 囊内压升高

C. 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

D. 滤过膜的有效面积减少

E. 动脉血压由80 mmHg升高到160 mmHg

10、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量经常是Na+滤过量的B

A. 55~65%

B. 65~70%

C. 75~80%

D. 85~90%

E. 95~100%

11、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的因素是B

A. 循环血量减少

B.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 疼痛刺激

E. 寒冷刺激

12、各段肾小管对Na+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A

A. 近端小管

B. 髓袢降支细段

C. 髓袢升支粗段

D. 远端小管

E. 肾盂

13、肾脏中尿素最容易通透的部位是E

A. 近端小管

B.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C. 髓袢升支

D. 髓袢降支细段

E. 内髓集合管

14、在近端小管中HCO3-被重吸收的主要形式是B

A. H2CO3

B. CO2

C. H+

D. HCO3-

E. OH-

15、各段肾小管中重吸收量最多的部位是D

A. 集合管

B. 远端小管

C. 髓袢升支粗段

D. 近端小管

E. 髓袢降支

16、醛固酮作用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可促进B

A. Na+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B. 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

C. K+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D. Na+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E. K+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17、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受下列哪个激素调节?B

A. 血管紧张素

B. 抗利尿激素

C. 醛固酮

D. 肾上腺素

E. 甲状旁腺素

18、肾脏维持体内水平衡的功能,主要靠调节下列哪项活动来实现?C

A. 肾小球滤过量

B. 远端小管和髓袢的重吸收水量

C.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水量

D. 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E. 近端小管的重吸收水量

19、构成肾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E

A. 磷酸盐和NaCl

B. KCl和尿素

C. 尿素和葡萄糖

D. NaCl和KCl

E. 尿素和NaCl

20、肾小管液的等渗重吸收发生在A

A. 近端小管

B. 髓袢升支粗段

C. 髓袢降支细段

D. 集合管

E. 远端小管

1、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D

A. 兴奋和抑制

B. 感受和处理信息

C. 记忆与学习

D.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E. 正反馈与负反馈

2、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B

A. 与无髓纤维相等

B. 与直径成正比

C. 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D. 不受温度的影响

E. 与刺激强度有关

3、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的化学传递不具备以下哪个特征?D

A. 单向传递

B. 中枢延搁

C. 总和

D. 兴奋节律不变

E. 易受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B

A. 结构完整性

B. 单向性

C. 绝缘性

D. 相对不疲劳性

E. 功能完整性

5、以下那一项不是神经元间兴奋的化学传递特点?B

A. 主要通过化学递质

B. 无需Ca2+参与

C. 有时间延搁

D. 兴奋是单向传递

E. 易受药物等因素影响

6、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 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 突触后膜对Na +、K+,特别是K+的通透性增高

E.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值,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7、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B

A. 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B.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

D.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E. 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

8、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生过程中哪一项是错误的?E

A.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 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 突触后膜对Cl-或K+的通透性升高

E. 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9、M受体E

A. 位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肌膜上

B. 位于植物神经节细胞膜上

C. 可被酚妥拉明阻断

D. 可被儿茶酚胺激活

E. 位于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

10、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C

A. GABA

B. 甘氨酸

C. 乙酰胆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E. 5-羟色胺

11、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以下效应,除C

A. 血管收缩

B. 妊娠子宫收缩

C. 小肠平滑肌收缩

D. 扩瞳肌收缩

E. 竖毛肌收缩12

12、M受体的阻断剂是A

A. 阿托品

B. 酚妥拉明

C. 心得安

D. 筒箭毒

E. 育亨宾

13、列哪一项属于胆碱能受体?D

A. M、α

B. M、β

C. M、α1和β1

D. M、N

E. M、α1和β2

14、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递质是E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15、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E

A. 联络核

B. 髓板内核群和联络核

C. 接替核

C. 接替核和髓板内核群 E. 接替核和联络核

16、对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E

A. 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联系

B. 起始核团包括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

C. 阈下兴奋易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

D. 引起特定感觉

E. 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间出现昏睡

17、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C

A. 刺痛

B. 快痛

C. 定位不精确

D. 必有牵涉痛

E. 对牵拉不敏感

18、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D

A. 屈肌反射

B. 对侧伸肌反射

C. 腱反射

D. 肌紧张

E. 翻正反射

19、牵张反射使A

A. 受牵拉肌肉发生收缩

B. 同一关节的协同肌发生抑制

C. 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发生兴奋

D. 其他关节的肌肉也同时发生收缩

E. 伸肌和屈肌都收缩

20、当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B

A.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B. 梭外肌收缩

C. 梭内肌收缩

D. 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步收缩

E. 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

21、当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C

A. 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B. 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C. 牵张反射加强

D. 梭外肌收缩

E. 梭内肌舒张

22、肌梭传入冲动增加时E

A. 对同一侧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B. 对同一侧的γ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 对脊髓的闰绍细胞起抑制作用

D. 对其他关节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E. 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23、腱反射具有下列哪项特点?B

A. 是多突触反射

B. 肌肉的收缩几乎是一次同步性收缩

C. 感受器为腱器官

D. 可由重力作用引起

E. 主要表现在屈肌上

24、腱反射是C

A. 外感受性反射

B. 行为反射

C. 单突触反射

D. 紧张性牵张放射

E. 腱器官引起的反射

25、当某一肌肉被过度拉长时张力便突然降低,其原因是D

A. 伸肌肌梭过度兴奋

B. 屈肌肌梭过度兴奋

C. 屈肌肌梭完全失负荷

D. 伸肌的腱器官兴奋

E. 伸肌的腱器官完全失负荷

26、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E

A. 发动牵张反射

B. 直接支配梭外肌使其收缩

C. 使肌梭在肌肉收缩时放电停止

D. 直接控制α运动神经元

E. 使肌梭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

27、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C

A. 脊髓休克

B. 去皮层僵直

C. 去大脑僵直

D. 腱反射加强

E. 肢体痉挛性麻痹

28、人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系列症状,下列哪一项包括在其中?D

A. 共济运动失调

B. 肌张力减弱

C. 平衡失调

D. 静止性震颤

E. 意向性震颤

29、痛感受器一般是指B

A. 肌梭

B. 游离神经末梢

C. 皮肤

D. 内脏感受器

E. 肌腱

30、大脑皮质处于紧张活动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B

A. α波

B. β波

C. θ波

D. δ波

E. α波的梭形变化

31、下列关于特殊感官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C

A. 对适宜刺激敏感

B. 多具有辅助结构

C. 均不易适应

D. 均有换能作用

E. 均有信息编码功能

32、下列对感受器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C

A. 以电紧张方式扩步

B. 为感觉末梢或感受细胞上的局部电位

C. 为“全或无”式

D. 可以总和

E. 也称发生器电位

33、眼睛充分调节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点称为D

A. 主点

B. 节点

C. 焦点

D. 近点

E. 远点

34、眼的下列结构中折光指数最大的是C

A. 角膜

B. 房水

C. 晶状体

D. 玻璃体

E. 脉络膜

35、视网膜上无视杆细胞而全部是视锥细胞的区域是C

A. 视盘

B. 视盘周围部

C. 中央凹

D. 中央凹周边部

E.视网膜周边部

36、简化眼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为A

A. 5 mm

B. 7.5 mm

C. 10 mm

D. 12.5 mm

E. 15 mm

37、睫状肌收缩可使D

A. 角膜曲度增大

B. 角膜曲度减小

C. 瞳孔缩小

D. 晶状体曲度增大

E. 晶状体曲度减小

38、关于视锥细胞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

A. 外段的形状与视杆细胞不同

B. 外段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C.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 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E. 部分细胞对450 nm的蓝光很敏感

39、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C

A. 枕叶皮质

B. 丘脑外膝体

C. 中脑

D. 脑桥

E. 延髓

40、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能看清楚的最远所在之处称B

A. 近点

B. 远点

C. 焦点

D. 节点

E. 主点

41、瞳孔近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的共同部位是C

A. 延髓

B. 脑桥

C. 中脑

D. 下丘脑

E. 大脑皮质

42、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B

A. 视紫红质过多

B. 视紫红质缺乏

C. 顺视黄醛过多

D. 视蛋白合成障碍

E. 视紫蓝质合成过多

43、眼的近点的远近主要取决于B

A. 瞳孔的直径

B. 晶状体的弹性

C. 房水的折光指数

D. 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

E. 玻璃体的折光指数

44、视黄醛由下列哪种物质转变而来?B

A. 维生素D

B. 维生素A

C. 维生素E

D. 维生素K

E. 维生素B2

45、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E

A. 正角加速度运动

B. 负角加速度运动

C. 角匀速运动

D. 直线匀速运动

E. 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

46、螺旋器位于A

A. 前庭膜

B. 盖膜

C. 基底膜

D. 耳石膜

E. 圆窗膜

47、按照行波学说,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位置取决于B

A. 声波的振幅

B. 声波的频率

C. 基底膜的性质

D. 外淋巴的振动幅度

E. 听小骨的振动力量

48、当注视物由远移近时,眼的调节反应为B

A. 晶状体凸度增大、瞳孔散大、眼球会聚

B. 晶状体凸度增大,瞳孔缩小,眼球会聚

C. 晶状体凸度减小,瞳孔散大,眼球会聚

D. 晶状体凸度增大,瞳孔缩小,视轴散开

E. 晶状体凸度减小,瞳孔缩小,眼球会聚

49、声波感受器是D

A. 球囊囊斑

B. 椭圆囊囊斑

C. 半规管壶腹嵴

D. 耳蜗基底膜毛细胞

E. 耳石

50、眼的感光细胞分布在D

A. 角膜上

B. 晶状体内

C. 玻璃体内

D. 视网膜上

E. 视神经内

1、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是D

A. 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

B. cAMP和cGMP

C.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D.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E. 前反馈和后反馈

2、神经激素就是C

A. 作用与神经细胞的激素

B. 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

C. 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 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

E. 使神经兴奋的激素

3、血中激素浓度极低,但生理作用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E

A. 激素的半衰期长

B. 激素分泌的持续实践长

C. 激素随血液分布全身

D. 激素的特异性高

E. 细胞内存在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

4、下列哪个激素不是腺垂体分泌的?B

A. 生长素

B. 缩宫素

C. 黄体生成素

D. 促卵泡激素

E. 催乳素

5、刺激生长激素分泌的代谢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A

A. 低血糖

B. 低血脂

C. 低蛋白

D. 高血糖

E. 高血脂

6、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将导致C

A. 单纯性甲状腺肿

B. 黏液性水肿

C. 肢端肥大症

D. 巨人症

E. 毒性腺瘤

7、神经垂体激素是指C

A. 催乳素与生长激素

B. 催乳素与缩宫素

C. 血管升压素与缩宫素

D. 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

E. 催乳素与血管升压素

8、下列哪项不属于生长激素的作用?C

A. 加速脂肪分解

B. 加速蛋白质合成

C. 促进脑的发育

D. 促进软骨的生长发育

E. 增加钙、磷的摄取与利用

9、下丘脑室旁核主要分泌下列哪种激素?A

A. 抗利尿激素

B. 生长激素

C. 催乳素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 卵泡刺激素

10、甲状腺激素能够降低E

A. 糖酵解

B. 糖原异生

C. 胰岛素分泌

D. 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

E. 血浆胆固醇水平

11、呆小症是由于E

A. 生长激素不足

B. 生长素介质不足

C. 维生素D3不足

D. 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

E. 甲状腺激素不足

12、糖皮质激素对代谢的作用是D

A. 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合成

B. 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

C. 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蛋白质分解

D. 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

E. 抑制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蛋白质分解

13、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E

A. 抑制蛋白质分解

B. 使血糖浓度降低

C. 使肾脏排水能力降低

D. 使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

E. 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14、切除肾上腺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E

A. 去甲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

C. 醛固酮

D. 糖皮质激素

E. 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

15、克服“水中毒”应补充A

A. 糖皮质激素

B. 盐皮质激素

C. 抗利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E. 胰岛素

16、下列关于人的积累胰岛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B

A. A细胞分泌胰多肽

B. B细胞分泌胰岛素

C. D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D. PP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E. D细胞也分泌胰多肽

17、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B

A. 血中游离脂肪酸

B. 血糖浓度

C. 自主神经系统

D. 胃肠道激素

E. 肾上腺素

18、机体保钠的主要激素是D

A. 抗利尿激素

B. 生长激素

C. 糖皮质激素

D. 醛固酮

E. 雌激素

19、下列哪个激素与水、钠代谢无关?D

A. 糖皮质激素

B. 醛固酮

C. 雌激素

D. 胰高血糖素

E. 抗利尿激素

20、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E

A. 糖皮质激素

B. 生长激素

C. 盐皮质激素

D. 肾上腺素

E. 甲状腺激素

二、填空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反射______。

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反射弧_____。

3、机体的功能调节方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 神经__调节。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单纯扩散___和__易化扩散___。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通道蛋白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加快___。

4、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膜蛋白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着浓度梯度扩散。

5、O2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单纯扩散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_出胞__。

6、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高于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高于___细胞内。

7、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阈电位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Na通道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上升支___。

8、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全或无特征___和__不衰减传播___。

9、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越低___。

10、.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局部电流___实现的。

11、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肌小节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__变短___,H带__变短__。

12、横桥与__肌动蛋白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1、第一心音产生,标志着心室_____收缩_______的开始。

2、第二心音产生,标志着心室_____舒张_______的开始。

3、动脉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应_____外周阻力_____的大小。

4、动脉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应_____心脏搏出量_____的大小。

5、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___组织液静水压______+_____血浆胶体渗透压____)。

6、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显著区别是存在___平台____期。

7、调节器官血流量的主要血管是指___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____。

8、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____窦房结____。

9、心脏内兴奋传播最快的部位是___浦肯野纤维细胞___。

10、降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心肌收缩力量___增强____,同时引起心电图__P-R__间歇缩短。

11、等容收缩期的长短取决于____主动脉压____和___心肌收缩力______。

12、大动脉含弹性纤维较多,它对血压起___缓冲____作用。

13、心率过快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心室___充盈____期缩短所致。

14、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其意义是心肌不会发生____强直收缩____。

15、在心脏的泵血活动中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来源于___心室肌_____的收缩和舒张,而瓣膜活动的配合规定了血液流动的___方向____。

16、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心输出量称为___心指数__。

17、窦房结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__Ca___通道激活的电位。

18、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受____代谢产物_____的调节。

19、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__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____。

20、重力和体位对____静脉___血压的影响较大。

21、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去甲肾上腺素__,与心肌细胞膜上的_ 1__受体作用后,对心脏产生的正性的___变力、变时、变传导____作用。

22、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在___延髓___。

23、动脉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_____动脉管壁的牵张刺激_____。

24、临床上经常将__去甲肾上腺素___作为升压药,而将__肾上腺素__作为强心剂使用。

25、在心肌代谢产物中,__腺苷__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起主要作用。

1、实现肺通气的动力是_大气压与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__;进行呼吸气体交换的动力是_肺

内压与肺血管内的交换气体分压差____。

2、呼吸道那部分得不到气体交换的腔隙(气量),称为__无效腔___。

3、在肺泡与血液之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__肺换气____。

4、形成肺回缩力主要原因来自肺泡表面形成的表面张力。

5、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__碳酸氢钠___。

6、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增强,肺的回缩力减弱。

7、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外周化学感受器

1、体内酸度最高的消化液是__胃液____。

2、对蛋白质和脂肪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___胰液____。

3、胆盐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_的消化和呼吸。

4、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使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____减少____。

5、在人类,内因子是由__壁___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的作用。缺乏时会引起__巨幼红细胞性贫血__。

6、 ____蛋白质___的分解产物是___氨基酸___释放胆囊收缩素最强的刺激。

7、小肠粘膜主动转运氨基酸的特殊转运系统有_氨基酸载体__,它们的活动均___依赖于

__(依赖于;不依赖于)钠离子的主动转运。

1、当皮下血流量减少时,其皮肤温度__降低___。

2、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肝脏__和__骨骼肌___。

3、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皮肤__。

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__肝脏___。

5、大量出汗时易发生__高渗性___脱水。

6、下丘脑温度低于37oC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__减少__。

7、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__战栗___增加产热量。

8、女子的基础体温一般在__排卵前___下降。

9、支配小汗腺的神经是__交感__神经,其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乙酰胆碱____。

10、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基础代谢率__升高___。

1、肾脏内髓部的高渗状态是由NaCl的被动扩散和尿素的再循环作用有关。

2、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的主要形式是CO2。

3、水的重吸收量最多的部位是近端小管。

4、肾小管对原尿重吸收Na+最多的部位是近端小管。

6、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指肾小管分泌H+ 与重吸收HCO3-。

7、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则称为近端小管的

定比重吸收。

8、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属于渗透性利尿。

9、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0、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11、醛固酮主要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

12、致密斑能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1、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借助于轴突内轴浆流动而进行的物质运输称为轴浆运输。

3、神经末梢可释放营养性因子,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这一作用称为神经的

营养性作用。

4、电突触可促进同类神经元群的活动同步化。

5、突触后膜在某种递质作用下发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分布于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

7、胆碱能受体可分为M型受体和N型受体。

8、人体主要的体表感觉投射区位于中央后回3-1-2区。

9、由与内脏疾病一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一现象称为牵涉痛。

10、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定位不准确。

11、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12、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13、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4、当肌肉受牵拉时,Ia类传入纤维放电频率将增加。

15、运动精细度和负复杂性越高,相应的皮层运动代表区就越大。

16、震颤麻痹常伴有静止性震颤。

17、帕金森病与黑质病变有关。

18、睁眼或接受刺激时脑电α波立即消失而呈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

19、人体最基本的生命中枢位于延髓。

20、皮层小脑与运动的策划和运动程序编制有关。

21、以中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

22、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近点表示。

23、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双眼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

24、正常眼视近物的反射调节主要依赖于晶状体的调节。

25、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

26、高频声波引起耳蜗基底膜的底部部位产生最大振幅的振动。

27、昼光觉系统由视锥细胞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组成。

28、神经节细胞轴突穿过视网膜的部位称为视神经乳头。

29、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是螺旋器。

30、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

1、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疾病时,患者血中ACTH含量会降低。

2、生长激素能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称为生长素介质。

3、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将表现出黏液性水肿。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经常性受ACTH激素的控制。

5、人幼年缺乏生长素将导致侏儒症,而成年人生长素分泌过多则产生肢端肥大症。

6、机体保钠排钾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

7、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激素可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8、催乳素由腺垂体释放;而缩宫素则由神经垂体释放。

9、无缩血管作用,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允许作用。

10、呆小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三、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pH值、离子浓度等经常保持

相对的稳定,这种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正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同,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同方向变化,这种

反馈称为正反馈。

4、负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

反馈称为负反馈。

1、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3、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而发生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5、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5、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6、期前收缩:在心室(房)肌的一次窦性兴奋度过其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一次窦性兴奋冲

动到达之前,如果心室(房)受到一次人工的或异位起搏点的刺激而引起的提前收缩。

7、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8、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1、肺顺应性:肺的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肺弹性体扩张的难易程度,它与弹性阻力成反比,呈倒数关系。

2、用力呼气量:用力深吸气后进行尽可能快速而用力呼气,在头几秒内所呼出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也称为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第一秒末83%,第二秒末96%,第三秒末99%。

3、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肺泡,并能与血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4、氧饱和度:血液含氧的多少常用血氧饱和度表示。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其公式=(氧含量/氧容量)×100%,

1、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产生节律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其可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2、胃的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口咽和食管受刺激,引起胃头部肌肉的舒张,以便使胃容纳更多的食物。

3、小肠的分节运动:一种以小肠壁环行肌交替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其作用是将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与肠壁紧密接触,挤压肠壁血管和淋巴回流,促进消化与吸收。

1、基础代谢率:人体在清醒而安静情况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2、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产生的CO2量与消耗氧量的比值。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现象。

1、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平均值为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3、渗透性利尿: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而阻碍水重吸收,进而导致尿量增多的现象。

4、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的现象。

5、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一般为180 mg/100ml。

6、定比重吸收: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左右。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的作用下发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下发生超极化电位变化。

3、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比如膝反射。

4、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

5、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6、牵涉痛:某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7、感受器电位:感受器接受刺激时产生的一种过渡性的局部电位的变化。

8、近点:是指眼作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9、暗适应:人在明亮处较长时间突然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10、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又称视力。

11、耳蜗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

12、听阈: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1、允许作用:某一种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并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其他一些激素产生调节效应的基础。

2、应激反应:机体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促肾上腺皮质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出现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

3、应急反应:机体遇到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的活动增强,成为应急反应。

四、简答题

1、细胞膜被动转运有哪几种形式?为什么属于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两种;它们转运的共同点都是顺浓度差进行,不需要消耗能量。

2、阈电位和阈值的概念和意义有何区别?

答:阈值:刚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为阈强度;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某一临界膜电位时,钠通道大量开放,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前者指实验施加的刺激强度;后者表示细胞膜众多钠通道开放的膜电位,是细胞膜的一种重要特性。两者都与动作电位产生密切相关,结果或效应相同。

2、简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和机制。

答: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近的静息膜形成局部电流,而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顺电-化学递度迅速内流产生AP,就象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刺激部分引起AP一样。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表现为AP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

3、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

区别点: 局部电位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上或阈刺激

传播特点电紧张性扩不减衰性扩布

电变化特点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无总和现象,

无“全或无”特点有“全或无”特点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几期?其产生机制如何?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1、2、3、4期。

去极化过程(0期):与Na离子大量快速内流有关。

复极化过程:分为四期。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是1期快速复极的主要原因;2期(缓慢复极期):又称平台期,缓慢持久的Ca2+内流抵消了K+外流,致使膜电位保持在0mV附近。3期(快速复极末期): K+快速外流是3期快速复极的原因。4期(静息期):细胞膜离子泵积极地进行着逆浓度梯度转运,把Na+和Ca2+排到细胞外,同时将K+摄回细胞内,以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浓度,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能力。

2、简述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途径: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优势传导通路使左右心房兴奋和收缩,另一方面经优势传导通路传播到房室交界区,再经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使左右心室兴奋和收缩。

特点和意义: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中有两个高速度和一个低速度的特点。一个高速度发生在优势传导通路,窦房结的兴奋可经此通路快速的达左、右心房,使左、右心房同步兴奋和收缩。另一个高速度发生在浦肯野纤维,使兴奋快速传播到左、右心室,使两心室产生同步收缩,实现心脏强有力的泵血功能。一个低速度发生在房室交界区,特别是结区,兴奋在这里出现了房室延搁。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使心房、心室依次兴奋收缩和舒张,避免发生房、室同时收缩,并使心室有足够的充盈时间,以提高搏出量。

3、简述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答: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

3、淋巴液回流受阻:在受阻部位以前的组织间隙中,则有组织液潴留而引起水肿,在丝虫病或肿瘤压迫时可出现这种情况。

4、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毛细血管壁不能滤过血浆蛋白,而在通透性增高时则可滤出。在烧伤、过敏反应时,由于局部组胺等物质大量释放,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致使部分血浆蛋白滤出血管,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引起水肿。

1、胸膜腔负压的成因与意义?

在体生理条件下,胸膜腔的脏层与壁层间始终存在一种分离的力或趋势(但实际上又不能分离),这是因为肺弹性组织总是倾向于回缩,而胸廓不能跟随肺回缩的缘故;肺的回缩力越大,这种被分离的倾向也就越明显。从力学角度分析:大气压经呼吸道以肺内压的形式作用于胸膜腔,如果在吸气末或呼气末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也就是胸膜腔内压等于大气压,但肺本身具有的回缩倾向与大气压作用力方向相反,抵消了大气压对胸膜腔的作用力,导致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若将海平面1个大气压视作为零,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胸膜腔内负压的生理意义为:①维持肺扩张;②促进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

2、什么是氧解离曲线?影响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

答:氧解离曲线是指血液中氧分压和Hb氧饱和度或血液氧含量的关系曲线。

影响因素:

CO2分压及氢离子浓度增高,温度增高,2,3-DPG增多,均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亲和力下降。

CO可妨碍氧和Hb结合,又阻碍氧和Hb解离。

Hb的质和量影响了Hb携带氧的能力。

3、血液中CO2分压轻度升高、低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其调节途径如何?

1、动脉血P CO2升高(在一定范围内轻度增加,一般低于7%),可以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压抑和麻醉效应。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血液中的CO2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转变提高脑脊液H+的浓度),兴奋呼吸中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同化作用:同化需消耗,通过消耗合成自身的能量。 异化作用:提供能量. 同化和异化的关系:同化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 异化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 2.兴奋性:兴奋;抑制。 3.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维持细胞内稳态。 1)被动转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a.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通过膜的扩散成为通透或渗透。 b.协助扩散:“通道” 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 特点: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依靠“泵”。 4.方位: 1)轴:冠状轴(左→右);矢状轴(前→后);垂直轴(上→下)。 2)面:冠状面(纵切面左→右);矢状面(纵切面前→后);垂直面(横切面)。 5.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极性;分布体表或官腔内表面。 a.单层上皮:ⅰ.单层扁平上皮:减少摩擦,分布在血管内表面。 分布:内皮:被覆盖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 外皮:腹膜,胸膜,心包膜处的浆膜表面的偏平上皮。 ⅱ.单层立方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肾小管。 ⅲ.单层柱状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胃,肠,子宫表面。 b.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 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上皮组织少,细胞间质较多,细胞不分层,组织类型多。 a.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 未分化间充细胞。 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b.致密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网状结缔组织、 6.运动系统 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作用:支持,保护,运动。 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型,支撑体重,保护内脏器官。 1)骨 a.骨的形态:长骨,断骨,扁骨,不规则骨。 b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P33 c.骨的功能:支架,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骨髓造血;钙库。 2)关节的基本构造 a.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b.关节囊:囊壁外层纤维层:加强骨与骨连接。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增加润滑。 c.关节腔:滑液,关节负压。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植物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水分的存在状态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体吸附不易流动的水 特性:1.不能自由移动,含量变化小,不易散失2.冰点低,不起溶剂作用3.决定原生质胶体稳定性4.与植物抗逆性有关 自由水—距离原生质胶粒较远、可自由流动的水。 特性:1.不被吸附或吸附很松,含量变化大2.冰点为零,起溶剂作用3.与代谢强度有关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大,代谢强、抗性弱;比值小,代谢弱、抗性强 2.植物细胞对水的吸收方式:扩散、集流、渗透作用 1)、扩散作用—由分子的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的过程。 特点: 简单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行,适于短距离运输(胞内跨膜或胞间) 2)、集流—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特点:物质顺压力梯度进行,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 3)、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注:渗透作用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进行 3.水势及组成 1.Ψw =ψs +ψp+ ψm+ψg Ψs:渗透势Ψp:压力势 Ψm:衬质势Ψg:重力势 1)渗透势—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又叫溶质势(ψπ)。 ψs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1M蔗糖ψs> 1M NaClψs (电解质) 测定方法:小液流法 2)压力势—ψp〉0,正常情况压力正向作用细胞,增加ψw;ψp〈0,剧烈蒸腾压力负向作用细胞,降低ψw;ψp =0,质壁分离时,壁对质无压力 3)重力势—当水高1米时,重力势是0.01MP,考虑到水在细胞内的小范围水平移动,通常忽略不计。 4)衬质势—由于亲水性物质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m〈0,降低水势. 2.注:亲水物质吸水力: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有液泡细胞,原生质几乎已被水饱和,ψm =--0.01 MPa ,忽略不计; Ψg也忽略,水势公式简化为:ψw=ψs+ ψp *没有液泡的分生细胞、风干种子胚细胞:ψw=ψm *初始质壁分离细胞:ψw = ψs *水饱和细胞: ψw = 0 3.细胞水势与相对体积的关系 ◆细胞吸水,体积增大、ψsψpψw 增大 ◆细胞吸水饱和,体积、ψsψp ψw = 0最大 ◆细胞失水,体积减小,ψsψp ψw减小 ◆细胞失水达初始质壁分离ψp= 0,ψw= ψs ◆细胞继续失水,ψp 可能为负ψw《ψs 4.蒸腾作用(气孔运动) 小孔扩散律(边缘效应)——气体通过小孔表面的扩散速度不与小孔的面积呈正比,而与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环境。 4.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高K+浓度是细胞许多代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机

植物生理学笔记整理

《现代植物生理学》 绪论 1、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代谢、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3个方面。 2、萨克斯于1882年撰写出《植物生理学讲义》并开设课程,他的弟子费弗尔1904年出版三卷本《植物生理学》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脱胎而出,独立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体系。 细胞生理 3、水势(Ψw ):同温同压下,每偏摩尔体积纯水与水的化学势差。(细胞水势由三部分组成:溶质势(ψs),衬质势(ψm)和压力势(ψp),即Ψw=ψs+ψm+ψp) 4、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称为溶质势。 压力势(ψp):细胞壁对原生质体产生压力引起的水势变化值。 衬质势(ψm):由于亲水物质对水的吸引而降低的水势。 5、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a.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b.是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运输的动力; c.降低叶温。 d.有利于气体交换 6、现已确定有17种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镍(Ni)、氯(Cl)。 根据植物对必需元素需要量的大小,通常把植物必需元素划分为两大类,即大量元素和微量 8、缺素症

9、单盐毒害:将植物培养在单一盐溶液中(即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不久植物就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终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离子对抗:在单盐溶液中若加入少量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消除,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对抗。 (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的内容也要看下及书上面的什么是“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生理中性盐”也要看P81) 11、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把CO?和H2O合成富能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的过程。 12、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⑴结构原因:C3:维管束鞘细胞发育不好,无花环型,叶绿体无或少; 光合在叶肉细胞中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C4:维管束鞘细胞发育良好,有花环型,叶绿体较大; 光合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就近运输,防止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⑵生理原因:①PEPC对CO2的Km(米氏常数)远小于Rubisico,所以C4对CO2的亲合力大,低CO2浓度(干旱)下,光合速率更高。 ②C4植物将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改变了CO2/O2比率,改变了Rubisico的作用方向,降低了光呼吸。 13.光补偿点:当达到某一光强度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开始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度称为光饱和点。——P132 CO?补偿点: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浓度即为CO?补偿点(图中C 点)。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 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生理学知识点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 4、反应形式(兴奋和抑制):①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②抑制是 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第二节体液与环境 1、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2、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1、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 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 4、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 、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的影响,5. 称为反馈 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称负反馈 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1、主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 2、被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70~-90MV 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 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生理学重点知识必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5.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6.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7.跨膜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改变。 8.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中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 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进入细肥的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同,构成生物电产生的基础。②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的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的关健。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它是细胞安静的标志、它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内流与K+的外流及Na+—K+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阈电位是使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 精选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 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 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与与阈刺激:反变关系,阈刺激增大表示细胞兴奋性下降。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强度(衡量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2.静息电位RP: ⑴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去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超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⑴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AP 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兴奋性降至0,多大刺激也不兴奋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兴奋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兴奋性超过正常,阈下刺激即兴奋 低常期:正后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 ⑹.局部电位: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变化。 特点:①不是全或无;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⑺.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耦联因子Ca2+、结构基础三联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