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B教案·必修(1)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B教案·必修(1)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B教案·必修(1)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B教案·必修(1)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B ·必修(1)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3.1指数与指数函数 3.1.1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

教学目标:根式、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以及利用分数指数的运算性质进行指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和分数指数的运算性质.本小节的难点是根式的概念和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关键是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指数概念的扩充:指数的概念是由乘方概念推广而来的。相同因数相乘

n a aaa ???=n a 导出乘方,这里的n 为正整数。从复习初中内容开始,首先将n 推广为全体整数;然后把乘方、开方统一起来,推广为有理指数;最后,在实数范围内建立起指数概念.

(2)分数指数幂是根式的另一种表示,根式的运算可利用分数指数幂与根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分数指数幂的运算.对于问题计算化简的结果,不强求统一用何种形式来表示.但结果不能同时含有根号和分数指数,也不能既有分母又含有负指数.

(3)随着指数范围的扩充,幂的运算性质逐步合并且简化.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如下: ①; ②;

③;

当指数的范围扩大到整数集之后,幂的运算性质可由5条合并为3条,即:

①; ②; ③

这3条性质都要遵守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底数不能等于0的规定. 当指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集

以至实数集

后,幂的运算性质仍然是上述3条,但

要遵守负实数指数幂的底数不能等于0的规定.

(4)例1:先化简再用计算机求值

(1)4.12

13.2)549(+- (2)11(22--+-+

m m m m (其中3.8=m )

例2:已知:22

12

1=+-a

a 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2

-+a a ;(2)3

3

-+a a ;(3)4

4-+a a .

例3:化简:

332b

a a

b b a 课堂练习:第97页练习A,练习B

小结:本节学习了根式、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以及利用分数指数的运算性质进行指数的运算.

课后作业:第100页习题3-1A 第1题

3.1.2指数函数(1)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指数函数的性质.

2. 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 的关系 教学过程:

(1)通过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y =2x

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y=a x (a>0且a ≠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定义域是R. (2)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① 通过描点画函数图像: 首先我们来画y=2x 的图象。

再来研究0

可得x,y 的对应值,用描点法画出图象。

也可根据y=2-x 的图象与y=2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由y=2x 的图象对称得到y=2-x ,如图

x

y )2

1(=

②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然后总结:

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和; (2)和;

(3)和; (4)和,

2、(1)指数函数①②满足不等式,则它们的图象是 ( ).

分析:此题应首先根据底数的范围判断图象的升降性,再根据两个底数的大小比较判断对应的曲线.

解:由可知①②应为两条递减的曲线,故只可能是或

,进而再判断①②与和的对应关系,此时判断的方法很多,不妨选特殊

点法,令,①②对应的函数值分别为和,由可知应选.

(2)曲线分别是指数函数,和

的图象,则与1的大小关系

是 ( ).

分析

:首先可以根据指数函数单调性,确定

,

在 轴右侧令

,对应的函数值由小到大依次为

,故应选

.

说明:这种类型题目是比较典型的数形结合的题目,第(1)题是由数到形的转化,第(2)题则是由图到数的翻译,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识图,用图的意识.

课堂练习:第99页练习A, 第100页练习B 小结:本节学习了根式、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以及利用分数指数的运算性质进行指数的运算.

课后作业:第100页习题3-1A 第2、3、4题

3.1.2指数函数(2)

教学目标:巩固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习题课,可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练习: 备选题如下: 1、 关于定义域

(1)求函数f(x)=

191-??

? ??x

的定义域

(2)求函数y=

1

15

1--x

x 的定义域

(3)函数f (x )=3-

x -1的定义域、值域是…… ( )

A.定义域是R ,值域是R

B.定义域是R ,值域是(0,+∞)

C.定义域是R ,值域是(-1,+∞)

D.以上都不对 (4)函数y =

1

5

11

--x x 的定义域是______

(5) 求函数y =1-x a 的定义域(其中a >0且a ≠1)

2、 关于值域

(1) 当x ∈[-2,0]时,函数y =3x +1-2的值域是______ (2) 求函数y =4x +2x +1+1的值域.

(3) 已知函数y =4x -3·2x +3的值域为[7,43],试确定x 的取值范围.

(4).函数y =1

33+x x 的值域是( )

A.(0,+∞)

B.(-∞,1)

C.(0,1)

D.(1,+∞)

(5)函数y =0.252

122+

-x x 的值域是______,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

3、 关于图像

(1)要得到函数y =8·2-

x 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 =(

2

1)x

的图象( ) A.向右平移3个单位 B.向左平移3个单位 C.向右平移8个单位 D.向左平移8个单位 (2)函数y =|2x -2|的图象是( )

(3)当a ≠0时,函数y =ax +b 和y =b ax 的图象只可能是( )

(4)当0

(5)若函数y =a 2x +b

+1(a >0且a ≠1,b 为实数)的图象恒过定点(1,2),则b =______. (6)已知函数y =(

2

1)|x +2|

. ①画出函数的图象;

②由图象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利用定义证明.

(7) 设a 、b 均为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常数,下列命题不是真命题的是( )

A.y =a x 的图象与y =a -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B.若y =a x 的图象和y =b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则ab =1

C.若a 2

>a 2-1

,则a >1 D.若a

2->b

2

-,则a >b

4、 关于单调性

(1)若-1

C.5x <5-x <0.5x

D.0.5x <5-x <5x (2)下列各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A.31

3232)21()51()21(<<

B.32

3231)5

1()21()21(<<

C.323132)2

1()21()51(<<

D.31

3232)2

1()21()51(<<

(3).函数y =(2-1) (x +1)(3-x )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A.(1,+∞)

B.(-∞,1)

C.(1,3)

D.(-1,1)

(4) .函数y =2

2)

2

1(++-x x 为增函数的区间是 ( )

(5) 函数f (x )=a 2x -3a x +2(a >0且a ≠1)的最值为______. (6)已知y =(2

1)2

2+--x x +1,求其单调区间并说明在每一单调区间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7) 比较5

1

22+x 与5

2

2+x 的大小

5、关于奇偶性

(1)已知函数f(x)=1

1

2

2+-?x

x

m 为奇函数,则m 的值等于_____

(1)如果8212x

x

???

? ??=4,则x=____

6阶段检测题:

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如果函数y =a x (a >0,a ≠1)的图象与函数y =b x (b >0,b ≠1)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则有 A.a >b B.a

D.a 与b 无确定关系

2.集合M ={x |1213+-x x ≥0},N ={x |3(3x -

1)(2x +1)≥1},则集合M 、N 的关系是 A.M =N B.M ?N

C.M ?N

D.M

N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任取x ∈R 都有3x >2x ②当a >1时,任取x ∈R 都有a x >a -

x ③y =(3)-

x 是增函数

④y =2|x |的最小值为1 ⑤在同一坐标系中,y =2x 与y =2-

x 的图象对称于y 轴

A.①②④

B.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 4.下列函数中,值域是(0,+∞)的共有

①y =13-x

②y =(31)x ③y =x

)3

1(1- ④y =3x 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已知函数f (x )=a 1-

x (a >0,a ≠1),当x >1时恒有f (x )<1,则f (x )在R 上是 A.增函数 B.减函数 C.非单调函数

D.以上答案均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6.在同一坐标系下,函数y =a x ,y =b x ,y =c x ,y =d x 的图象如下图,则a 、b 、c 、d 、1之间从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

7.函数y =1-x a 的定义域是(-∞,0],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8.函数y =2x +k -1(a >0,a ≠1)的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 9.若点(2,

4

1

)既在函数y =2ax +b 的图象上,又在它的反函数的图象上,则a =________,b =________.

10.已知集合M ={x |22

x +x

≤(

4

1)x -2

,x ∈R },则函数y =2x 的值域是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30分)

11.(9分)设A =a m +a -m ,B =a n +a -

n (m >n >0,a >0且a ≠1),判断A ,B 的大小.

12.(10分)已知函数f (x )=a -

1

22

+x (a ∈R ),求证:对任何a ∈R ,f (x )为增函数. 13.(11分)设0≤x ≤2,求函数y =12

242

2

1++?--a a 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课堂练习:(略) 小结: 课后作业:(略)

3.2对数与对数函数 3.2.1对数及其运算(1)

教学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的概念,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展历史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对数的概念:

复习已经学习过的运算

指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均为互逆运算,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也为互逆运算:

,则 叫做以 为底

的对数。记作:b

N a =lo g (1,0≠>a a ) 2、对数的性质

(1) 零和负数没有对数,即 中N 必须大于零;

(2) 1的对数为0,即01log = (3) 底数的对数为1,即1log =a a 3、对数恒等式:N a

N

a =log

4、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记为:N N lg log 10=

5、例子:

(1) 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62554

= 64

1

2

6

=

- 373=a

73.5)

3

1(=m

(2) 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416log 2

1-=

7128log 2=

a =27log 3

201.0lg -=

(3) 用计算器求值

2004lg 0168.0lg 125.370lg 732.1lg

课堂练习:教材第104页 练习A 、B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的概念,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展历史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课后作业:114P 习题3—2A,1

3.2.1对数及其运算(2)

教学目标: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1、 复习:(1)、对数的概念,(2)、对数的性质,(3)、对数恒等式

2、 推导对数运算法则: 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N M N

M

a a a

l o g l o g l o g -= M M a a l o g l o g αα

=

3例子:

1、求下列各式的值:

2、计算:计算:

3、用log a x,log a y,log a z表示下列各式:

(注意(3)的第二步不要丢掉小括号.)

4、

5、

课堂练习:教材第107页练习A、B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

P习题3—2A,4、6

课后作业:

114

3.2.1对数及其运算(3)

教学目标: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

教学过程:

1、首先可以通过实例研究当一个对数式的底数改变时,整个对数式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求设,写成指数式是,取以为底的对数得

即.

在这个等式中,底数3变成后对数式将变成等式右边的式子.

一般地

关于对数换底公式的证明方法有很多,这里可以仿照刚才具体的例子计算过程证明对数换底公式,证明的基本思路就是借助指数式.

换底公式的意义是把一个对数式的底数改变可将不同底问题化为同底,便于使用运算法则.

由换底公式可得:

(1).

(2).(

2、例题:

1、证明:

证明:设,,,则:,

,,

∴,从而;∵,

∴,

即:。(获证)

2、已知:

求证:

证明:由换底公式,由等比定理得:

,∴,∴。

3、设,且,

1?求证:;2?比较的大小。

1?证明:设,∵,∴,取对数

得:,,,∴

2?

,∴

,又

,∴,∴。

课堂练习:教材第109页练习A、B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对数的换底公式

课后作业:

115

P习题3—2B,1、2

3.2.2对数函数(1)

教学目标:掌握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会运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会利用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教学过程:

1、习对数的概念

R+

R

增函数

(1,0)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其中a>0,a≠1)

(1)y=log a x2 (2)y=log a(4-x)

练习1 求函数y=log a(9-x2)的定义域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

8.5 ⑵log

0.3

1.8 , log

0.3

2.7

⑶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练习2: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log

106 log

10

8 ⑵log

0.5

6 log

0.5

4

⑶log

0.10.5 log

0.1

0.6 ⑷log

1.5

0.6 log

1.5

0.4

练习3: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 log

3

n (2) log

0.3

m > log

0.3

n

(3) log a m < log a n (0

(4) log a m > log a n (a>1) 例3 填空题:

(1)log

20.3____0 (2)log

0.7

5____ 0

(3)log

34____ 0 (4)log

0.6

0.5____ 0

思考:log a b>0时a、b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log a b<0时a、b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结论:对于(0,1),(1,+∞)两区间而言,

log a x的值当a、x在同区间为正,异区间为负。例4 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log

67 , log

7

6 ; ⑵log

3

1.5 , log

2

0.8

练习4:将0.32,log

20.5,log

0.5

1.5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教材第112页练习A、B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课后作业:

114

P习题3—2A,4

3.2.2对数函数(2)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过程:

1、 复习对数函数的概念

2、 例子:

(一)求函数的定义域

1. 已知函数)23lg()(2+-=x x x f 的定义域是F,

函数)2lg()1lg()(-+-=x x x g 的定义域是N,

确定集合F 、N 的关系?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3

)1log(1)(-+=

x x f (2)2

31

2log )(--=x x x f

(二)求函数的值域

]2,1[log )(2∈=x x

x f

2.]2,1[log )(∈=x x x f a

3.2

log )(22

+=x x f

4.求函数(1))2(log )(22+=x x f (2)2

1

log )(2

2

+=x x f 的值域 (三)函数图象的应用

x y a log = x y b log = x y c log =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a,b,c 的大小关系是

2.

0)3(l

o g )3(l o g <-<-=ππn

m

y ,

m,n 为不等于1的正数,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1

2.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lg |x y = (2)||lg x y = (四)函数的单调性

1、 求函数)2(log 22x 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

2、 求函数)

2(log 22

1--=x x y 的单调递减区间

(五)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1(log 22R x x x y ∈++

=的奇偶性为[ ]

A .奇函数而非偶函数

B .偶函数而非奇函数

C .非奇非偶函数

D .既奇且偶函数

(五)综合

1.若定义在区间(-1,0)内的函数)1(log )(2+=x x f a 满足0)(>x f , 则a 的取值范围 ( )

)21,

1)((A ]21,1)((B ),2

1)((+∞C ),0)((+∞D

课堂练习:略

小结:本节课进一步复习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课后作业:略

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教学重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教学过程:

3、 复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

4、 反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x f y =中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设它的定义

域为A ,值域为C ,由)(x f y =可得)(y x ?=,如果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y x ?=,x 在A 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 x ?=就表示x 是自变量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y x ?=C y ∈叫函数)(x f y =的反函数,记作:

)(1y f x -=。习惯上,用x 表示自变量,y 表示函数,因此)(x f y =的反函数)(1y f x -=通常改写成:)(1x f y -=

注:①明确反函数存在的条件: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函数有反函数,否则如2x y =等均无反函数;

② 与互为反函数。

③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5、 奇函数若有反函数,则反函数仍是奇函数,偶函数若存在反函数,则其定义域为{0};

若函数)(x f y =是增(减)函数,则其反函数)(1

x f y -=是增(减)函数。

6、 求反函数的步骤:由)(x f y =解出)(1

y f x -=,

注意由原函数定义域确定单值对应;交换y x ,,得)(1

x f

y -=;根据)(x f y =的值域,写出)(1x f y -=的定义域。

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解:略

课堂练习:教材第114页 练习A 、B

小结:本节课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课后作业:略

3.3幂函数

教学目标: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1、 概念:形如α

x y =(R ∈α),的函数叫做幂函数 2、 本节课只研究α为有理数的情形

图1 令n

m

=

α,其中Z n m ∈,且1),(=n m ,就1>α,10<<α,0<α时 n m ,分别取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共九种情形进行分类。

选取以上的图形作为各类的代表

3.除教材上给出的性质外还可补充:

(1)幂函数图象在第一、二、三象限分别相交于点(1,1),(-1,1),(-1,-1),第四象限无图象。

(2)在第一象限,直线把第一象限分割成四片区域。两块正方形(或开放

正方形)区域(图二),两块矩形区域(图三)。

当n >0时,图象在两片正方形区域内通过;当n <O 时、图象在两片矩形区域内通过。 (3)图象形状:当n >0(n ≠1)时,图象为抛物线型,n <O 时图象为双曲线型,当n =0或1时,图象为直线型。

(4)n 由小往大的变化规律如图四,从-∞O 1(左拐90°)+∞。

4、提问思考。根据以上规律、如何迅速画出幂函数的图象草图呢?应先画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部分。要先从右端入手,根据n 的值,确定“入场”区域(分三区:n <0,0<n <1,n >1=对号入场,注意纽交点两侧情况。再根据定义域,奇偶性确定它在第二、第三象限有无图象,若有,由对称性就可以画出了。

课堂练习:教材第118页 练习题3-3A 、3-3B 小结: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课后作业:略

3.4函数的应用(Ⅱ)(1)

教学目标: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应用 教学过程:

1、通过例1、例3讲解复利公式的应用,可补充练习:

练习题:某企业现生产的甲种产品使企业1999年盈利a 万元,预计从2000年起,20

年内甲种产品盈利每年比上一年减少

20

1

,同时开发乙种产品2000年投放市场,乙种产品第一年盈利b 万元,在今后20年内,每年盈利都比上一年增加191,若a b 7

)20

19( ,问该

企业今后20年内,哪一年盈利最少是多少万元。

2、通过例4讲解函数图像的应用价值,可补充练习:

练习题: (1)某企业近几年的年产值如图,则年增长率最高的是(增长率=增长值/原产值)

A )97年

B )98年

C )99年

D )00年

0099

98

97

96

(年)

2004006008001000(万元)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高一数学必修一 函数知识点总结

3. 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2n m x c bx ax x f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y 来表示x ,再由x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y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 如: ),(,n m x d cx b ax y ∈++=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常针对根号,举例: 令 ,原式转化为: ,再利用配方法。 ⑤利用函数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0(>+ =k x k x y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对任意的 注:① 函数上的区间I 且x 1,x 2∈I.若2 121)()(x x x f x f -->0(x 1≠x 2),则函数f(x)在区间I 上是增函数; 若2121)()(x x x f x f --<0(x 1≠x 2),则函数f(x)是在区间I 上是减函数。 ② 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步骤: <1>设x1,x2∈M ,且21x x <;则 <2> )()(21x f x f -作差整理; <3>判断差的符号; <4>下结论; ③ 增+增=增 减+减=减 ④ 复合函数y=f[g(x)]单调性:同增异减 [](内层) (外层)) (,则)(,)((x f y x u u f y ??===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二、函数 知识点8:函数的概念以及区间 1》函数概念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注意:①x A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 ②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 2》区间和无穷大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x x a a ≥=+∞,{|}(,)x x b b <=-∞,{|}(,]x x b b ≤=-∞,(,)R =-∞+∞. 3》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当且仅当函数定义域、对应法则分别相同时,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典例分析 题型1:函数定义的考察 例1:集合A=}{40≤≤x x ,B=}{20≤≤y y ,下列不表示从A 到B 的函数是( ) A 、x y x f 21)(= → B 、x y x f 31 )(=→ C 、 x y x f 32 )(=→ D 、x y x f =→)( 例2:下列对应关系是否是从A 到B 的函数: ① }{;:,0,x x f x x B R A →>== ②,:,,B A f N B Z A →==求平方; ③B A f Z B Z A →==:,,,求算术平方根; ④B A f Z B N A →==:,,,求平方; ⑤A=[-2,2],B=[-3,3],B A f →:,求立方。 是函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 题型2:区间的表示 例1: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 (1) }{1≥x x =_____________。 (2)}{42≤x x x 且=_____________。 (4)}{3-≤x x =______________。 题型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例1:求函数的定义域 (1)32+=x y (2)1 21 y x =+- (3)2 1-= x y (4)y = (5) 0)1(3 1 4++++ +=x x x y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经典例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综合测 试题试题整理:周俞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 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2个小题, 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全集}5,4,3,2{},3,2,1{==B A ,则=B A I ( ) A. }{5,4,3,2,1 B.{}3,2,1 C.{}3,2 D.{}7,6,3 2. 若{{}|0,|12A x x B x x =<<=≤<,则A Y B=( ) A . {}|0x x ≤ B .{}|2x x ≥ C .{0x ≤≤ D .{}|02x x << 3 .在下列四组函数中,f (x )与g (x )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x x y y ==,1 B .1,112-=+?-=x y x x y C.55 ,x y x y == D .2)(|,|x y x y == 4.函数x x x y +=的图象是( ) 5.0≤f 不是映射的是A .1:3f x y x ?? →= B .1 :2 f x y x ??→= C .1:4f x y x ??→= D .1:6f x y x ??→= 6.函数y =f (x )的图象与直线x =1的公共点数目是( ). A .1 B .0 C .0或1 D .1或2 7.函数1)2(++=x k y 在实数集上是增函数,则k 的范围是( ) A .2-≥k B .2-≤k C .2->k D .2-

9.有下面四个命题: ①偶函数的图象一定与y 轴相交; ②奇函数的图象一定通过原点; ③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④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一定是f (x )=0(x ∈R ).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10.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B ∩[C U (A ∪C)] B.(A ∪B) ∪(B ∪C) C.(A ∪C)∩(C U B) D.[C U (A ∩C)]∪B 11.若函数))(12()(a x x x x f -+= 为奇函数,则=a ( ) A.21 B.32 C.43 D.1 12.已知函数x x x x f 22 11)11(+-=+-,则函数)(x f 的解析式可以是( ) A.x x 21+ B.x x 212+- C.x x 212+ D.x x 21+- 13.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象的对称轴是x =2,则有( ). A .f (1)<f (2)<f (4) B .f (2)<f (1)<f (4) C .f (2)<f (4)<f (1) D .f (4)<f (2)<f (1) 14.已知函数[](]?????∈--∈-=5,2,32,13)(,2x x x x f x 则方程1)(=x f 的解是( ) A.2或2 B.2或3 C.2或4 D.±2或4 15.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b a ,且对其内任意实数12,x x 均有:1212()[()()]0x x f x f x --<,则()f x 在),(b a 上是 A .增函数 B .减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习题精讲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习题精讲 一、指数及对数运算 [例1](1)已知x 21 +x 21-=3,求3 2222323++++--x x x x 的值 (2)已知lg(x +y )+lg(2x +3y )-lg3=lg4+lg x +lg y ,求y x 值. (1)【分析】 由分数指数幂运算性质可求得x 23+x 23 -和x 2+x -2的值. 【解】 ∵x 21+x 21-=3 ∴x 23 +x 23 -=(x 21+x 21 -)3-3(x 21+x 21-)=33-3×3=18 x 2+x -2=(x +x -1)2-2=[(x 21+x 21 -)2-2]2-2 =(32-2)2-2=47 ∴原式= 347218++=5 2 (2)【分析】 注意x 、y 取值范围,去掉对数符号,找到x 、y 关系式. 【解】 由题意可得x >0,y >0,由对数运算法则得 lg(x +y )(2x +3y )=lg(12xy ) 则(x +y )(2x +3y )=12xy (2x -y )(x -3y )=0 即2x =y 或x =3y 故y x =21或y x =3 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应用 [例2]已知函数y =log a 1(a 2x )·log 2a ( ax 1)(2≤x ≤4)的最大值为0,最小值为-81,求a 的值. 【解】 y =log a 1(a 2x )·log 2a ( ax 1)=-log a (a 2x )[-21log a (ax )] = 21(2+log a x )(1+log a x )=21(log a x +23)2-8 1 ∵2≤x ≤4且-8 1≤y ≤0 ∴log a x +23=0,即x =a 23-时,y min =-81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1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⒈定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 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 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 1.奇偶性 (1)定义:如果对于函数f (x )定义域内的任意x 都有f (-x )=-f (x ),则称f (x )为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 (x )定义域内的任意x 都有f (-x )=f (x ),则称f (x )为偶函数。 如果函数f (x )不具有上述性质,则f (x )不具有奇偶性.如果函数同时具有上述两条性质,则f (x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注意: ○ 1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 2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则-x 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 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 2 确定f (-x )与f (x )的关系; ○ 3 作出相应结论: 若f (-x ) = f (x ) 或 f (-x )-f (x ) = 0,则f (x )是偶函数; 若f (-x ) =-f (x ) 或 f (-x )+f (x ) = 0,则f (x )是奇函数。 (3)简单性质: ①图象的对称性质:一个函数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是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②设()f x ,()g x 的定义域分别是12,D D ,那么在它们的公共定义域上: 奇+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2.单调性 (1)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f (x 2)),那么就说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减函数); 注意: ○ 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 2 必须是对于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知识点.doc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知识点归纳 集合是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与不属于两种。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符号(如右图),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几种运算法则 并集:以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 的并(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并B (或B并A ),即A B={x|x A,或x B}交集:以属于A且属于B的元差集表示 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交B (或B交A ),即A B={x|x A,且x B}例如,全集U={1,2,3,4,5}A={1,3,5}B={1,2,5}。那么因为A和B中都有1,5,所以A B={1,5}。再来看看,他们两个中含有1,2,3,5这些个元素,不管多少,反正不是你有,就是我有。那么说A B={1,2,3,5}。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A B。有趣的是;例如在1到105中不是3,5,7的整倍数的数有多少个。结果是3,5,7每项减集合 1再相乘。48个。对称差集:设A,B为集合,A与B的对称差集A?B定义为:A?B=(A-B) (B-A)例如:A={a,b,c},B={b,d},则A?B={a,c,d}对称差运算的另一种定义是:A?B=(A B)-(A B)无限集:定义:集合里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有限集:令N*是正整数的全体,且N_n={1,2,3,,n},如果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得集合A与N_n一一对应,那么A 叫做有限集合。差:以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记作:A\B={x│x A,x不属于B}。注:空集包含于任何集合,但不能说空集属于任何集合.补集:是从差集中引出的概念,指属于全集U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即CuA={x|x U,且x不属于A}空集也被认为是有限集合。例如,全集U={1,2,3,4,5}而A={1,2,5}那么全集有而A中没有的3,4就是CuA,是A的补集。CuA={3,4}。在信息技术当中,常常把CuA写成~A。 集合元素的性质 1.确定性:每一个对象都能确定是不是某一集合的元素,没有确定性就不能成为集合,例如个子高的同学很小的数都不能构成集合。这个性质主要用于判断一个集合是否能形成集合。 2.独立性:集合中的元素的个数、集合本身的个数必须为自然数。 3.互异性:集合中任意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如写成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能初步简单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 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 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 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定义理解,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四、教学方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现代教育原则。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探究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学习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五、学法指导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 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 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 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结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的过程中按 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以旧悟新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函数的单调性反映了函数哪方面的特征? 答:函数的三要素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反映了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种趋势,例如:某个函数当自变量取值增大时对应的函数值也增大则表明此函数为增函数,图象上反应出来越往右图象

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映射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函数的单调性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函数的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2) §2.1.1指数(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2.3幂函数 §第2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3)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必背知识点 1、函数定义域、值域求法综合 2.、函数奇偶性与单调性问题的解题策略 3、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策略 4、反函数的几种题型及方法 5、二次函数根的问题——一题多解 &指数函数y=a^x a^a*a^b=a^a+ba>0,a、b属于Q a^a^b=a^aba>0,a、b属于Q ab^a=a^a*b^aa>0,a、b属于Q 指数函数对称规律: 1、函数y=a^x与y=a^-x关于y轴对称 2、函数y=a^x与y=-a^x关于x轴对称 3、函数y=a^x与y=-a^-x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幂函数y=x^aa属于R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 同一集合。 ?/B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A 或B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

一集合(§1.1.1 集合)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题:§1.1.1 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 教具准备:投影片(3张) 教学过程: (I)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首先,我祝贺大家能升入苍梧第一高级中学进行高中学习。下面我想初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情况。请来自××中学的同学站起来。依次询问他们的名字,并板书。同样询问来自另一学校学生情况。××同学你为什么不站起来?来自××中学的三位虽然性别不同,年龄有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质——来自××中学。所以,在数学上可以把他们看作为有3个元素的集合(板书课题:集合,并将其姓名用{ }括起来),同样,××中学的二位同学也可看作有2个元素的集合。显然,刚才抽到的××同学如果作为一个元素就不属于上面这两个集合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系统地研究集合的一些概念。讲四个问题:(1)集合和元素;(2)集合的分类;(3)集合的表示方法;(4)为什么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II)复习回顾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代数中涉及“集合”提法. (Ⅲ)讲授新课

通过以上实例,教师指出: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师:进一步指出: 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生: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师:请同学们另外举出三个例子,并指出其元素. 生:略.(教师给予评议)。 师: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2 生:在师指导下一一回答上述问题. 师: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 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

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 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a,b,c……} b、描述法: 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x-3>2},{x|x-3>2} 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6、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1)—子集 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或BA)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包含”关系(2)—真子集

(新)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部分难题汇总

函数部分难题汇总 1.函数()y f x =的图象与直线1x =的公共点数目是( ) A .1 B .0 C .0或1 D .1或2 2.为了得到函数(2)y f x =-的图象,可以把函数(12)y f x =-的图象适当平移, 这个平移是( ) A .沿x 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 B .沿x 轴向右平移 1 2个单位 C .沿x 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 D .沿x 轴向左平移1 2 个单位 3.设? ??<+≥-=)10()],6([) 10(,2)(x x f f x x x f 则)5(f 的值为( ) A .10 B .11 C .12 D .13 4.已知函数y f x =+()1定义域是[]-23,,则y f x =-()21的定义域是( ) A .[]052 , B. []-14, C. []-55, D. []-37, 5.函数x x x y += 的图象是( ) 6.若偶函数)(x f 在(]1,-∞-上是增函数,则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是( ) A .)2()1()2 3(f f f <-<- B .)2()2 3()1(f f f <-<- C .)23()1()2(-<-

必修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 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 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 ,Y} (3) 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 列举法:{a,b,c ……} 2)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 ∈R| x-3>2} ,{x| x-3>2} 3)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 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 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 或B 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 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 ②真子集:如果A ?B,且A ≠ B 那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 ?B, B ?C ,那么 A ?C ④ 如果A ?B 同时 B ?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有n 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 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B A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