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薄壁构件的抗碰撞吸能研究与优化

薄壁构件的抗碰撞吸能研究与优化

薄壁构件的抗碰撞吸能研究与优化
薄壁构件的抗碰撞吸能研究与优化

装配式建筑结构BIM碰撞检查与优化

装配式建筑结构BIM碰撞检查与优化 发表时间:2018-11-12T11:18:22.18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周志鹏 2刘超 3许婷娜 4王玮 5郑栋 6徐华庆[导读] 本文介绍了碰撞检测的定义及BIM技术的碰撞检测优势,分析了碰撞发生的原因并介绍了碰撞检查的步骤。 1 2 3 5 6 7 8镇江大家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省镇江市 212000 4镇江市世纪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中心江苏省镇江市 212000 摘要:碰撞检测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于BIM技术对装配式结构进行了碰撞检测和结构优化。本文介绍了碰撞检测的定义及BIM技术的碰撞检测优势,分析了碰撞发生的原因并介绍了碰撞检查的步骤。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碰撞检查 前言 装配式建筑为当前的主要建筑类型,要求将传统建筑的工程流程拆解开来,分别予以施工,可有效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传统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参考二维图纸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调整。一旦图纸出现错误,工程的质量及工期,均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将BIM技术应用到施工中,可有效提高工程的可视化水平,对工程施工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1碰撞检测的定义 碰撞检测主要是指在项目实际施工还没有动工之前开展对设计图纸的检查,完成对整套设计图纸中不同事物部位相互之间发生的冲突或干扰的核查。现场工作人员称碰撞问题为打架。以往,碰撞检测工作主要是设计单位在做,目标是优化设计方案和增强设计品质,避免设计变更。现在,一些实力较强的施工企业也会根据需要来做碰撞检测,主要用于优化施工方案。碰撞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硬碰撞和软碰撞。硬碰撞是指两个事物处在空间上的交集,设计环节中硬碰撞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因为各个专业的模型基本需要不同的设计人员来完成,设计人员对非自己专业的图集和规范要求不熟悉,再加上缺少良好的沟通,最终导致各专业间的碰撞。软碰撞与硬碰撞的定义有所不同,它是指两个事物彼此之间的间距小于某个规定要求的限值,两事物没有出现空间上的交集,但考虑到彼此的距离过小,出于安全问题、可施工性地考量,让他们彼此间距符合规定的要求。软碰撞更多的出现在管道安装上,因为管间距过小,对管道安装和维修都造成难以操作。碰撞检测在工程应用上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碰撞就是硬碰撞,而广义上碰撞既包括硬碰撞又包括软碰撞。我们常谈的碰撞问题主要是指硬碰撞。项目不同参与方在碰撞检查上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大多只会依据规范画图,避免设计图纸出现硬碰撞,由于缺乏现场工程经验,对安全操作距离等概念不强,基本没有考虑到软碰撞。实力较强的施工单位除了要检查图纸成果的硬碰撞外,往往还会顺便查看可施工环境的强弱,也就是软碰撞。 2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优势 基于BIM理念所建的模型可以被看作是对建筑设计施工展开工作的预演,相关信息的不断添加,模型逐渐创立与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审核所建模型的过程,通过详细审核可以查找出隐藏在设计中并未发觉的问题,往往存在的这些问题与规范无关,但是却跟各个专业紧密相连如楼梯高度上的碰撞问题,用传统的审核方式想全部找出来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将BIM技术用于大型复杂项目,能带来的优势也是巨大的。BIM在碰撞检查方面的优势可以概括如下:BIM技术允许将各个不同专业的三维模型整合至同一个共有三维模型中,可以实现本专业自身与各专业间全方位的碰撞分析与检查,假如检查结果有问题,可以针对模型进行优化与改正,依据最终优化的数据模型去指导施工,一些不能直观展现在二维图纸中却又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整个建筑项目所有专业包括结构、MEP、通信等专业的模型可以依据需求在需要的任何部位进行剖切大样图并实时进行调整。对MEP等管线标高的定位采取明确的标注方式,便于观测出管线随楼层的高度分布情形,利于发现碰撞问题,间接优化了设计成果,限制了碰撞问题的出现。基于BIM理念的各相关软件可以实现对不同专业间所有碰撞问题的彻查,并自动生成碰撞检查报告,各专业设计人员依据检查报告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可以基本杜绝碰撞问题的出现。基于BIM技术所建三维模型不仅可以用以往平面、立面、剖面与节点大样来描述建筑结构,还可以实现对所建模型的实时、动态的漫游,便于参与者对难点和细节点有直观的认知。BIM模型随着项目的逐渐深入可以不断集成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环境评价等,项目人员可以抽取相应的数据信息,如材料数据的精确统计,可以替代一些人工的算量与计价工作。 3装配式建筑构件碰撞发生的原因 装配式建筑构件由工厂到施工现场,通常需要进行长距离运输,运输时需要将大型构件进行分割,运至现场进行吊装、拼接。在吊装之前需检查各类构件的类型、编号及外形尺寸等,并将相应信息植入RFID芯片,全程监控。在传统建筑构件拼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一些构件碰撞,主要是因为:各种设计软件之间的数据输出格式不能相互运用,建筑、电气等施工人员按照各自施工图进行施工,可能导致构件受力薄弱位置放置荷载较重构件,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建筑结构允许偏差造成的碰撞。例如,梁和柱子的搭接问题,预制构件预留外漏钢筋进行搭接,浇筑混凝土加固。但是,由于施工中偏差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结构安装放线时产生碰撞。建筑安装施工顺序造成的碰撞。大型构件在现场安装时,作业空间较为狭窄。 4碰撞检查的实施步骤 4.1BIM模型的转化与组装 为提高模型的协调性和兼容性,利用BIM软件建模时通常采用通用制式,因此不同专业要利用各专业的辅助软件对核心模型进行转化。前期,BIM核心模型创建时采用分专业建模模式,不同专业分别在中心文件中提取和上传文件,各专业只能对本专业的模型进行修改编辑,而对其他专业的模型只能采用只读模式查看,在模型转化完成后将模型组装起来才会得到整体模型。 4.2重叠碰撞检查 由于此碰撞形式发生的概率很小,可在其他碰撞检查之前一次性地对整个模型进行重叠碰撞检查。 4.3不同专业间的碰撞检查 国内对此种碰撞检查类型做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水暖电专业与结构或者建筑专业间的碰撞检查。 4.4本专业内的碰撞检查

(完整版)尼康D3200心得技巧

D3200使用心得及学习总结 测光:人像用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 风景用矩阵测光 对焦:拍群体人像用自动区域自动对焦 拍单个人像:用单点自动对焦、动态区域自动对焦或自动区域自动对焦 若要突出单个人像:用单点自动对焦 曝光:晴天 ISO 200以下、曝光补偿 (-1/3EV ) 阴天 ISO 400,曝光补偿 (-1/3EV ) 晚上 is0400-iso1600,正常曝光 动态:暗处拍明处或明处拍暗处时用高动态HDR 1,下午拍人像,侧光,套头在广角端用F8的光圈,50MM长焦端用F10的光圈,这样成像很清晰,锐化加5 2,ISO800等于把闪光指数提升到2.8倍,光线充足下,高感表现也不错的,弱光下的高感才会弱 3,固定相机,放慢快门速度,转动对焦环,可以拍出视角大小变化的模糊效果 4,白天拍摄没必要高ISO,ISO大了噪点多,特别是夜景,3200ISO的噪点是无法忍受的 5,优化设置用的标准模式吧,锐度+3,饱和度+1,对比度+1,A档,白平衡自动。 6,建议把光圈调小些,ISO调高些,把快门提上去,否则精彩瞬间给拍糊了,那才叫揪心 7,在你机器已经最大光圈的前提下,ISO最多调到你的安全快门就可以了。 什么是安全快门?就是你所采用的焦段的倒数。。。。例如55MM的安全快门约等于1/60S 8,据说55端的镜头锐利度最佳光圈是F11 9,关于M档: 1)根据天气和现场光线设置ISO感光度,感光数值越低越好(按住相机左侧“Fn”键后,用右手拇指拨动“指令拨盘”即可调整感光数值); 2)根据现场光线和拍摄意图设定光圈值(按住相机右上方的“曝光补偿”按钮后拨动“指令拨盘”调整光圈数值); 3)最后再直接拨动“指令拨盘”调整快门数值即可,快门数值设置时要查看取景器里显示的曝光补偿显示,曝光减0.3至0.7稍好。 10,d3200的色彩和锐度还是不错滴! 11,相机设置:锐度3,对比度1,饱和度1

(完整版)第八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第八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概述 1.地下洞室(underground cavity):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体中作为各种用途的构筑物。 2.我国古代的采矿巷道,埋深60m,距今约3000年左右(西周)。 目前,地下洞室的最大埋深已达2500m,跨度已过50m,同时还出现有群洞。 3.分类: 按作用分类:交通隧洞(道)、水工隧洞、矿山巷道、地下厂房仓库、地铁等等; 按内壁有无水压力:有压洞室和无压洞室; 按断面形状为:圆形、矩形或门洞形和马蹄形洞室等; 按洞轴线与水平面间的关系分为:水平洞室、竖井和倾斜洞室三类; 按介质,土洞和岩洞。 4.地下洞室→引发的岩体力学问题过程: 地下开挖→天然应力失衡,应力重分布→洞室围岩变形和破坏→洞室的稳定性问题→初砌支护:围岩压力、围岩抗力(有内压时) (洞室的稳定性问题主要研究围岩重分布应力与围岩强度间的相对关系) 第二节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 1.围岩:指由于人工开挖使岩体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而这部分被改变了应力状态的岩体。 2.地下洞室围岩应力计算问题可归纳的三个方面: ①开挖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一次应力、初始应力和地应力)的确定; ②开挖后围岩重分布应力(二次应力)的计算; ③支护衬砌后围岩应力状态的改善。 3.围岩的重分布应力状态(二次应力状态): 指经开挖后岩体在无支护条件下,岩体经应力调整后的应力状态。

一、无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 1.弹性围岩重分布应力 坚硬致密的块状岩体,当天然应力()c v h σσσ2 1 ≤ 、,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将呈弹性变形状态。这类围岩可近似视为各向同性、连续、均质的线弹性体,其围岩重分布应力可用弹性力学方法计算。重点讨论圆形洞室。 (1)圆形洞室 深埋于弹性岩体中的水平圆形洞室,可以用柯西求解,看作平面应变问题处理。 无限大弹性薄板,沿X 方向的外力为P ,半径为R 0的小圆孔,如图8.1所示。 任取一点M (r ,θ)按平面问题处理,不计体力。则: ……………………① 式中Φ为应力函数,它是x 和y 的函数,也是r 和θ的函数。 边界条件: ()()()()()??? ? ?? ???===>>-=??? ??--=>>+=-++=====003103131R b 0)(2sin 22sin 2)(2cos 222cos 22b r r b r r b r r b r r R b p R b p p θθτσθθσστθθσσσσσ ………………② 设满足方程①的应力函数φ为: () θ2cos ln 222F Dr cr Br r A ++++=Φ- ………………………………③ 由③代入①,并由②可得: 2 R F ,4-D ,4-c ,4B ,2204020p pR p p pR A = ===-= ???? ???????Φ ?-?Φ?=?Φ?= ?Φ ?+?Φ?=θθτσθσθθr r r r r r r r r 22 2 22 221111 图 8.1柯西课题分析示意图

尼康D精编使用设置及技巧

一、设置 1.优化校准:可以在menu菜单中找到它,一般使用“标准”就可以,建议将“标准”的锐度调+3,对比+1,饱和度+1,这样可以使照片“更锐”,拍人像时建议锐度调+4,风景建议锐度调+7。 2.D-Lighting :关闭,可以在menu菜单中找到它。这个功能是由相机计算出的暗部细节,不会那么精准,会使照片细节模糊,尤其拍夜景的时候会更明显。需要的话可以在拍摄之后进行此项调整。 建议在大光比环境下使用高动态HDR是按照不同曝光拍多张照片,再进行合成,效果要好的多,不过有可能会颜色失真。 3.Fn按键:作为D5100唯一的快捷键,默认是切换10秒自拍的,但是延时自拍很少使用,建议将其设置为ISO调整,这样按住Fn键,拨动拨轮,就可以方便增减ISO了。 4.AF区域模式:调整成3D跟踪,机器会自动跟踪开始的对焦点对焦的,对于慢速移动的物体或者对焦后二次构图很有用。 5.M档:如果你是出去旅游或者是要随时抓拍的情况,就尽量不要用M档了,改用A档, 因为A档是光圈优先,你只用调整光圈,机器会自动调整快门速度达到Ev平衡,使你的照 片很少欠爆过爆。 6.Ev平衡:机器默认的平衡都是设置在18液度的基础上的,所以如果画面上白色比较多,那画面拍出来就会偏灰,就需要我们适当增加一些曝光补偿,如果会面上黑色比较多,那么画面拍出来还是会偏灰,这时我们就需要降低一些曝光补偿。 7.测光:一般情况下,白天用范围或者中央评价测光就可以,夜晚最好用点测光。 8.ISO:此值越大,快门就会越快,ISO提高一倍,快门就快一倍。但是噪点就会增加,现在对于D5100的认识是,白天400,室内1600-以上,夜晚6400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噪点控制还是很不错的! 9.光圈:此值越大,所产生的光圈越小,这个大家要先了解好,也就是说,f22 的光圈比 f3.5的光圈小,那么光圈越大,说明光线能更多的到达emos上,也就能得到更快的快门,和上面一样,光圈大一倍,快门也会快一倍。同时,大光圈,会得到浅景深,也就是说背景虚化越厉害。另外,光圈的定义是建立在人眼是1.0 的基础上计算的。一般来说,拍摄风景时,光圈都要在f8-f11 之间,近景要f4 左右。 10.快门:快门时间单位是秒,那么秒数越多,说明照片的曝光时间越长,反之曝光时间就短。那么秒数越多,你的双手就更有可能晃动,这样照片模糊的几率就越大。另外镜头的VR作用总之是有限的,不要过于依赖。 11.焦距:套头焦距是18-55,D5100是DX非全画幅的相机,焦距需要*1.5,也就是说套头的实际焦距就是27-82.5 了。焦段越小,拍摄的画面场景越大,反之场景越小。同时,随着焦段的增加,景深越小,背景也更容易虚化。 12.镜头:一般来说,套头的18-55 已经够用了,所以买了狗头的可以先练下技术,不用着急换。很多评测都要求买50 定,因为50焦距是标准镜头,可以帮你熟练构图。但是D5100 是DX非全画幅的相机,所以要乘以1.5,这样50变成了75,变成人像头了,所以大家应该买35 定,换算焦距后是52.5,基本是标准镜头的了。现在基本都是35扫街,只有到大场景的时候才用下18-105。

(总结452类)尼康D5的使用设置技巧

尼康的使用设置技巧 尼康使用设置及技巧,同样也适用尼康,希望对新手能有点帮助。 一、设置 .优化校准:可以在菜单中找到它,一般使用“标准”就可以,建议将“标准”的锐度调,对比,饱和度,这样可以使照片“更锐”,拍人像时建议锐度调,风景建议锐度调。 :关闭,可以在菜单中找到它。这个功能是由相机计算出的暗部细节,不会那么精准,会使照片细节模糊,尤其拍夜景的时候会更明显。需要的话可以在拍摄之后进行此项调整。 建议在大光比环境下使用高动态,是按照不同曝光拍多张照片,再进行合成,效果要好的多,不过有可能会颜色失真。 按键:作为唯一的快捷键,默认是切换秒自拍的,但是延时自拍很少使用,建议将其设置为调整,这样按住键,拨动拨轮,就可以方便增减了。区域模式:调整成跟踪,机器会自动跟踪开始的对焦点对焦的,对于慢速移动的物体或者对焦后二次构图很有用。 档:如果你是出去旅游或者是要随时抓拍的情况,就尽量不要用档了,改用档,因为档是光圈优先,你只用调整光圈,机器会自动调整快门速度达到平衡,使你的照片很少欠爆过爆。 平衡:机器默认的平衡都是设置在灰度的基础上的,所以如果画面上白色比较多,那画面拍出来就会偏灰,就需要我们适当增加一些曝光补偿,如果会面上黑色比较多,那么画面拍出来还是会偏灰,这时我们就需要降低一些曝光补偿。

.测光:一般情况下,白天用范围或者中央评价测光就可以,夜晚最好用点测光。 :此值越大,快门就会越快,提高一倍,快门就快一倍。但是噪点就会增加,现在对于的认识是,白天,室内以上,夜晚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噪点控制还是很不错的! .光圈:此值越大,所产生的光圈越小,这个大家要先了解好,也就是说,的光圈比的光圈小,那么光圈越大,说明光线能更多的到达上,也就能得到更快的快门,和上面一样,光圈大一倍,快门也会快一倍。同时,大光圈,会得到浅景深,也就是说背景虚化越厉害。另外,光圈的定义是建立在人眼是的基础上计算的。一般来说,拍摄风景时,光圈都要在之间,近景要左右。 .快门:快门进度单位是秒,那么秒数越多,说明照片的曝光进度越长,反之曝光进度就短。那么秒数越多,你的双手就更有可能晃动,这样照片模糊的几率就越大。另外镜头的作用总之是有限的,不要过于依赖。.焦距:套头焦距是,是非全画幅的相机,焦距需要*,也就是说套头的实际焦距就是了。焦段越小,拍摄的画面场景越大,反之场景越小。同时,随着焦段的增加,景深越小,背景也更容易虚化。 .镜头:一般来说,套头的已经够用了,所以买了狗头的可以先练下技术,不用着急换。很多评测都要求买定,因为焦距是标准镜头,可以帮你熟练构图。但是是非全画幅的相机,所以要乘以,这样变成了,变成人像头了,所以大家应该买定,换算焦距后是,基本是标准镜头的了。现在基本都是扫街,只有到大场景的时候才用下。 长焦感觉不实用,喜欢偷拍的除外吧呵呵。人像定焦有些需要,

RealFlow 碰撞边界优化教程

RealFlow 碰撞边界优化教程 直线网https://www.doczj.com/doc/5714483166.html, 首先还是得说一下解算的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0.131的更新之前解算帧数不认初始化的问题貌似解决了。初始化完了以后可以正常解算了。 然后就来说一下realflow的碰撞边界的问题了看图

转成MESH看起来会明显一些 我们刚上手reaflow会遇到的问题,而且大家应该都会遇到,上图就是我说的碰撞边界,这个问题也是折磨了我许久的时间,之前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项目做完了后,回头来看,琢磨琢磨,看了看帮助实验了一下得出了解决办法: 图片里显示的就是在解算的时候,粒子与水面碰撞的时候会产生一个间隙,尤其是粒子少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明显,怎么解决呢看图 realflow在这里有一个显示Display Volume方便我们来观察这个碰撞的范围: surface offset 0 surface offset -0.5 这个由红到绿的显示就是物体与domain的交互范围用于碰撞检测,这个渐变色的就是影响的范围。

然后我们看模型的卷展览里面有一个RealFlow的碰撞边界的问题红框标出的选项这里就是控制交互范围的设置数值越大物体与模型之间的间隙也就越大,我估计有的时候适当提高可以解决复杂模型的碰撞问题,还没有试过(有待验证)! 我们适当减少了surface offset这个值为-0.5我这里就是一个测试(根据场景不同来调整) surface offset -0.5

surface offset 0 可以明显的看到边界调整为-0.5粒子与模型的间隙减少了(我这里打的稍微多了点,粒子有点穿进去了-0.3 —— -0.4应该差不多) 还希望大家多多交流,或者有什么反馈的,大家发上来一起解决 直线网https://www.doczj.com/doc/5714483166.html,

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伍华刚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以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特长公路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为依托,对隧道掌子面所揭露围岩岩体、结构特征进行调查、记录,分析掌子面围岩等级,并与设计资料进行对比,对不同级别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特长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中图分类号:U 4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429(2010)04-0072-03 ●应用技术 收稿日期:2010-05-14 作者简介:伍华刚,男,1959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工程师,550001,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山东路69号山西科技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年第25卷第4期 随着深埋特长隧道的不断涌现,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行的设计与施工规范已不能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虽然国内外有关深埋特长隧道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由于深埋特长隧道地形、 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制约因素多,并且常伴有断裂带、破碎带、 岩爆、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加上深埋特长隧道埋深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使地质勘察也不可能全面精确地探清每一段的具体情况,很多时候勘察结果与隧道施工中实际遇到的地质条件相差很远,漏掉的一些不良地质体给施工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1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和局部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工程地质类比法、岩体结构分析法、岩体稳定性力学分析法和模拟试验法等,其中,模拟试验法包括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1.1 工程地质类比法 根据拟建地下洞室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特性和监测资料,结合具有类似条件的已建工程,开展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比,从而判断工程区岩体的稳定性。由大量工程实例总结出来的各级围岩分类标准,如RQD 分类(Deer ,1969)、RMR 分类(Bieniawiski ,1973)、Q 系统分类(Barton ,1974)、Z 系统分类(谷德振,1979),以及我国的《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等,都是工程地质类比法在稳定性评价中的具体应用。这些围岩分类系统可以对不同类型围岩按定量地给出其围岩压力值及支护衬砌的形式和厚度,对于一般性工程隧道实现地下工程(结构)设计标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地质工程工作者的基本方法之一。1.2 岩体结构分析法 在岩体结构及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力作用方向 以及结构面与开挖临空面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借助于赤平极射投影分析法、实体比例投影分析法和块体坐标投影法进行图解分析,从而判断岩体的稳定性。1.3 力学分析法 从19世纪人类对松散地层(主要是土层)围岩稳定和围岩压力理论进行研究开始到现在,围岩压力理论主要经历了古典压力理论、散体压力理论及现在广泛应用的弹性力学理论、塑性力学理论。 实际工程中,隧道开挖后,由于卸荷作用使围岩应力进行重分布,并出现应力集中,如果围岩应力处处小于岩体弹性极限强度,这时围岩处于弹性状态。反之,围岩将部分进入塑性状态,但局部区域进入塑性状态并不意味着围岩将发生坍落或失稳。因而,研究围岩稳定就不能不考虑塑性问题,芬纳(Fenner )—塔罗勃(Talo-bre .J )和卡斯特奈(Kaster.H )等给出了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图形。1.4 数值计算方法 岩体不仅为一般材料,更重要的是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结构体,它具有非均质、非连续、非线性以及复杂的加卸载条件和边界条件,这使得岩体力学的问题通常无法用解析法简单地求解,数值方法不仅能模拟岩体的复杂力学和结构特征,也可以方便地分析各种边值问题和施工过程,并对工程进行预测和预报,因此,数值分析方法是解决岩土体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常用的数值方法有:有限元法(FEM )、有限差分法(FLAC ,FDM )、离散元法(DEM )反分析法、边界元法(BEM )、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 )、流形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地下洞室和边坡稳定等均有较多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 模型试验 模型试验是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相似理论。模型试验具有直观、全面的优点,20世 纪80年代,国内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谷兆琪教授等(1981)进行了层状砂岩地下洞室稳定性的研究,朱维中、冯光北等(1983,1984)研究了单排裂隙岩体模型的抗剪强度研究,杨淑 72··

钢结构稳定问题解析

钢结构稳定问题的综述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刘小伟学号:2111316139 摘要:总结了钢结构稳定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介绍了影响钢结构稳定的一些因素和稳定问题的计算方法、规范规定,并总结了钢结构稳定设计的设计原则和目前钢结构稳定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点。 关键词:钢结构稳定性原则类型 Abstract:Summarized the basic concept and type of stability problems of steel structure, introducing the standard calculation method.The influence of some factors and stability problems of steel structure stability of the regulation, and summarizing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stability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of structure stability problems in steel. Keywords: Steel structure stability principle type 1、引言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又由于钢结构的诸多优点,所以这种被认为绿色环保型产品的钢结构,是建筑的发展方向。但由于钢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20多倍,因此设计的承担相同受力功能的钢构件与混凝土构件相比,具有截面尺寸小、构件细长等特点,在对于受压、受弯等存在受压区的钢构件处理不当时,就很可能出现失稳现象。因此为了提高截面效率、充分发挥钢材的强度,钢结构一般做成

Nikon曲线有4种

?
Nikon 曲线有 4 种,后缀分别是:ntc、ncv 和 ncp、nop。 (1)ntc、ncv:可以从电脑直接载入 NX,也可以用 CCP 软件导入相机机身内; (2)ncp、nop:只能从相机存储卡的文件夹载入 NX,也可以用存储卡直接导入相 机机身内。 (3)将 ncp、nop 加载到相机里时,先加载 nop 文件,后加载 ncp 文件;若个别 n op 文件没加载,个别 ncp 文件可能加载不上。
NIKON 的优化校准是个好东西,合适的设置对后期直接出片有很大的好处。虽然我基本不 用 JPG 格式,然而拍的照片不可能每一张都要后制,往往是在 ViewNX 里先筛选一下以后 选择很小部分放在 CaptureNX2 里处理,多数照片会直接转 JPG。论坛里搜一下基本找不 到关于如何最好设置优化校准的讨论。买了 D300 以后网上找了不少东西学习,觉得有不小 收获,特意把一些关于优化校准的设置意见整理一下,开一个帖子,供有兴趣的摄友参考。 尽管优化校准似乎是和 C 的照片风格 (Picture Style) 类似的东西, 而且 C 的照片风格先出。 不过我觉得优化校准要比照片风格好很多。 的照片风格有比较明显的偏色, C 简单而言风光 模式明显偏蓝,人像模式明显偏品,网上提供的新的风格一些更类似于效果滤镜。我以前用 450D 的时候比较常用风光模式,不过在天变蓝的同时一些色彩明显感觉有点不正常。相对 而言, 的优化校准在改变饱和度、 N 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的时候没有造成明显的偏色。 另外, 用 450D 的时候基本每张照片都要在 DPP 里拉一下曲线,不然会很灰;而 N 的优化校准通 过机内的简单调整基本就可以满足我的直出要求。 我拍风景最多,比较喜欢高饱和度高反差的色彩,我一开始按照 KenRockwell 的意见用 Vivid 模式并且将饱和度设到+3,这样出的照片确实很鲜艳。可是在电脑上看片子明显发现 色彩显得有点假。这种照片属于偶尔看看眼前一亮,看多了异常疲劳,而且红色绿色非常容 易溢出,有些细节损失太严重。如果用这种设定拍人也有点恐怖。慢慢地我开始认识到其实 优化校准的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适合自己的校准需要在比较准确的显示屏上仔细比对观 察,而一些这方面的专家意见对我也非常重要。 1、选择一种合适的优化校准预设 优化校准的不同预设本身包含不同的对比度、饱和度、锐度的信息,比如 Vivid 饱和度是 0, Neutral 饱和度是+3,但是事实上可能前者的饱和度还要比后者更高。Jason Odell 在他 的”The Photographer’s Guide to Capture NX2”里对尼康预设的优化校准有一张表做了简单 总结: Preset / Contrast / Sartuation / Sharpness Neutral Low Low Low Standard Moderate Moderate-high Moderate Vivid Strong High High Monochrome Moderate None (B&W) Moderate D2X Mode I Medium-low Moderate-low Low D2X Mode II Medium Moderate-low Low D2X Mode III Medium-high Moderate Low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习小华 摘要:主要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如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围岩稳定性;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 毫无疑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从许多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知道,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岩石的性质、岩体的结构与构造、地下水、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隧道的开挖方式及支护的形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才能够客观实际的采取相应的维护隧道围岩稳定的措施。 1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 围岩的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通过围岩的强度来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从岩性的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塑性围岩和脆性围岩,塑性围岩主要包括各类粘土质岩石、粘土岩类、破碎松散岩石以及吸水易膨胀的岩石等,通常具有风化速度快,力学强度低以及遇水软化、崩解、膨胀等不良性质,故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最为不利;脆性围岩主要各类坚硬体,由于这类岩石本身的强度远高于结构面岩石的强度,故这类围岩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岩性本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从围岩的完整性(围岩完整性可以用岩石质量指标RQD、节理组数J n、节理面粗糙程度J y、节理变质系数Ja、裂隙水降低系数Jw、应力降低系数SRF 八类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级即:完整、较完整、破碎、较破碎、极破碎。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如脆性围岩) 即围岩为完整或较完整,那么,隧道开挖后,围岩产生的二次应力一般不会使岩体发生破坏,即使发生破坏,变形的量值也是较少的。这种情况下,围岩岩性对围岩的稳定性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即一般是稳定的,可以不采取支护,能适应各种断面形状及尺寸的隧道。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差、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或围岩破碎(如塑性围岩)即围岩为破碎、较破碎或极破碎,则围岩的二次应力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或破坏区域,同时节理裂隙间的岩层错动会使滑移变形增大,势必给围岩的稳定带来重大的影响,不利于隧道洞室稳定;软硬相间的岩体,由于其中软岩层强度低,有的因层间错动成为软弱围岩而对围岩的稳定性不利。 从岩体的结构角度,可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和块状结构) 、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和厚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构镶嵌结构和层状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破碎结构和松散结构) 。松散结构及破碎结构岩体的稳定性最差;薄层状结构岩体次之;厚层状块体最好。对于脆性的厚层状和块状岩体,其强度主要受软弱结构面的分布特点和较弱夹层的物质成分所控制,结构面对围岩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结构面的本身特征,还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及这种组合与临空面的交切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当结构面的倾角≤30°时,就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的分离体,特别是当分离体的尺寸小于隧道洞跨径时,就有可能向洞内产生滑移,造成局部失稳;当倾角> 30°时,将不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性的分离体。而软弱夹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性状和分布。一般认为软弱夹层的矿物成分、粗细颗粒含量、含水量、易溶盐和有机质等的含量是决定其性质的主要因素,对不同类型的软弱夹层,这些因素是不大相同的。由于软弱夹层的抗强度较低,故它不利与隧道围岩的稳定。 围岩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的形式特点,不仅与岩体内的初始应力状态和隧道形状有关,而且还与围岩的岩性及岩体结构有关,但主要的是和围岩的岩性及结构有关(见表1) 。

尼康D最佳设置图文稿

尼康D最佳设置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尼康D90菜单设置如下: 推荐NEF(RAW)出片,设置全部为“零”、“无”、“标准”---------这个很重要,玩一定要习惯这样玩 JPG直出,建议NEF+JPEG精细,这样的好处是直接出片还不理想的情况下还可以用NEF找回来部分细节,有利于后期修改。如果不会NX2,那就JPEG得了。尼康用户一定要学会这个软件。 拍摄菜单:建议用光圈优先A模式,特殊情况用手动模式(M模式),如对比度大或暗环境,夜景、烟花等。 色彩模式:永远sRGB, adobe RGB等你搞懂了再说,估计你也不会用,因为现在的显示器不支持啊。 动态D-Lighting: 自动,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看效果吧!不过现在我发现这个功能打开会影响到图像质量,而且部分菜单变灰,不能设置,因此大家可根据情况设定,最后后期在软件里搞定。 快门模式:建议用单张模式,俺极少用连拍,因为第一张没对准,连拍也无用。但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可以用连拍,如UFO 。打鸟打飞机时也可以用啊,哈哈。特殊情况下用自动延时或遥控,如用三角架拍合影。 :还是用自动吧,大多数情况下都很好。建议阳光+3,白炽灯-1,荧光灯-1,如室内,多云等。 如果用自动白平衡模式:建议设置成B3,M1 从此你将摆脱白平衡不准的尴尬,几乎不用后期了。这里特别声明一下,每个镜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这个设置主要是以85/1.4D来的,而且是以人像模式为主。因此很多网友反映图象偏蓝,那么你最好找出自己的风格,不要照搬。我也实验过,针对狗头,实际上可以直接设置成M2就可以了。

让你的照片鲜艳通透—尼康优化校准(Picture Control)机内设置讨论专贴

转到NIKON以后,发现优化校准是个好东西,合适的设置对后期直接出片有很大的好处。虽然我基本不用JPG格式,然而拍的照片不可能每一张都要后制,往往是在ViewNX里先筛选一下以后选择很小部分放在CaptureNX2里处理,多数照片会直接转JPG。论坛里搜一下基本找不到关于如何最好设置优化校准的讨论。买了D300以后网上找了不少东西学习,觉得有不小收获,特意把一些关于优化校准的设置意见整理一下,开一个帖子,供有兴趣的摄友参考。 尽管优化校准似乎是和C的照片风格(Pictur e Style)类似的东西,而且C的照片风格先出。不过我觉得优化校准要比照片风格好很多。C的照片风格有比较明显的偏色,简单而言风光模式明显偏蓝,人像模式明显偏品,网上提供的新的风格一些更类似于效果滤镜。我以前用450D的时候比较常用风光模式,不过在天变蓝的同时一些色彩明显感觉有点不正常。相对而言,N 的优化校准在改变饱和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的时候没有造成明显的偏色。另外,用450D的时候基本每张照片都要在DPP 里拉一下曲线,不然会很灰;而N的优化校准通过机内的简单调整基本就可以满足我的直出要求。 我拍风景最多,比较喜欢高饱和度高反差的色彩,我一开始按照KenRockwell的意见用Vivid模式并且将饱和度设到+3,这样出的照片确实很鲜艳。可是在电脑上看片子明显发现色彩显得有点假。这种照片属于偶尔看看眼前一亮,看多了异常疲劳,而且红色绿色非常容易溢出,有些细节损失太严重。如果用这种设定拍人也有点恐怖。慢慢地我开始认识到其实优化校准的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适合自己的校准需要在比较准确的显示屏上仔细比对观察,而一些这方面的专家意见对我也非常重要。 1、选择一种合适的优化校准预设 优化校准的不同预设本身包含不同的对比度、饱和度、锐度的信息,比如Vivid饱和度是0,Neutral饱和度是+3,但是事实上可能前者的饱和度还要比后者更高。Jason Odell在他的”The Photographer’s Guide to Capture NX2”里对尼康预设的优化校准有一张表做了简单总结: Preset / Contrast / Sartuation / Sharpness Neutral Low Low Low Standard Moderate Moderate-high Moderate Vivid Strong H igh High Monochr ome Moderate None (B&W) Moderate D2X Mode I Medium-low Moderate-low Low D2X Mode II Medium Moderate-low Low D2X Mode III Medium-high Moderate Low 使用何种预设文件取决于你自己的要求。Jason Odell在拍摄NEF格式时一般都采用Standard,他觉得这是多数时候适用的。对于不同拍摄要求,Jason Odell推荐的起点是: Subject / Picture C ontrol Preset / Alternate Set Portraits Neutral D2X Mode I Wildlife Standard D2X Mode III Landscapes (low contrast) Vivid D2X Mode III Landscapes (bright sun) Standard D2X Mode III Indoor snapshots Standard D2X Mode I Sports Standard D2X Mode II Thom Hogan在他的D300 Guide里对于三种彩色的预设是这样评价的: Standard:R eds are a little orange, greens are a little yellow. Some colors are pushing out of gamut.

四叉树碰撞优化版,速度飞一样

四叉树碰撞优化版,速度飞一样 原来对四叉树有点恐惧,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回事,觉得很高级,只好花时间研究了一下,最终效果如下:下面是对四叉树的基本介绍。 懂四叉树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前面看优化部分。 四叉树很简单,就是把一块2d的区域,等分成4份,如下图: 我们把4块区域从右上象限开始编号,逆时针。 [查看图片] 接着每份继续等分4份。 [查看图片] 一直到我们不需要再继续等分为止。 每次插入对象,对象都在其中一个格子里。进行碰撞检测的时候,对象只会和他同在一个格子里的以及周围的一些对象进行检测,所以提高了效率。

四叉树的原理大致就是这样,和网格法差不多,简单说就是分格子,检测。 //---------------------------------------------分割线 -----------------------------------------------------------// 以下部分会对四叉树的实现以及优化进行说明。 下面我们对四叉树进行实现: 主要代码复制代码MAX_OBJECTS是每个节点能容纳的最多对象超过则分割4个节点, 我们并不是事先就分好格子,而是在插入对象的时候才进行划分。 MAX_LEVELS是四叉树的最大层数超过则不再划分从根节点开始最多6 层。 level:当前层数 objects: 当前节点内的待检测的对象。

bounds 当前节点所表示的2d区域的范围 nodes: 4个子节点队列。构造函数:复制代码分割函数:复制代码如你所见,每次划分节点,都会把父节点的区域对半分。辅助方法getIndex:复制代码这个方法是 返回你所要碰撞检测的矩形在哪块区域(当前节点)。 比如当前区域是Rectange(0, 0, 600, 600) 待检测矩形是Rectangel(0, 0, 30, 30) 那么他就在左上象限index = 1 如果是Rectange(400, 400, 30, 30) 那么他就在右下象限index = 3 请注意,当对象刚好在区域的中心线上的时候,也会返回-1。下面是插入方法insert 最关键的方法:复制代码每次插入一个对象我们都先 看看当前节点有没有子节点如果有我们就插入子节点。 一直检测到他没有子节点为止我们就把对象插入到这个节点,如果这个节点的对象数量> 10个并且当前节点的层数< MAX_LEVELS 我们就把节点继续划分4个子节点。然后把当前对象循环删除并插入子节点。如果对象在中心线上,getIndex会返回-1,所以这些对象会被插入到父节 点上面。最后一个方法,他输入一个你要检测的对象,返回你需要检测的对象列表:复制代码就是从根节点开始一

尼康D700相机优化曲线的导入方法20110913

尼康D700相机优化曲线的导入方法 2011年9月13日入手D700两年了。最初使用D700拍的片子,让我很是怀疑它的能力。每次拍片,后期都很费劲。由于胶片时代使用的是美能达的机子,刚转数码时使用的是索尼的T1和707,所以第一次接触尼康的机器,对他的菜单设置很不熟悉。说明书看了又看,还是不敢随便更改默认设置。 直到今年1月,买了一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自由职业摄影师J.Dennis Thomas著的《Nikon D700数码单反摄影手册》,才让我搞清楚D700菜单各项的用处,也才第一次知道了尼康机器中有一项“优化校准”功能,可以导入尼康官方、甚至是个性化的“优化曲线”文件。于是乎,我就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下载了几种常用、经典的优化曲线,试着导入了D700,并开始了尼康优化曲线的试用。 一、什么是尼康优化曲线? 尼康优化曲线,就是存储在尼康优化校准菜单下的、对照片锐度、对比度、饱和度、色相等调整的预设文件。是和C的照片风格(Picture Style)类似的东西,相对而言,N的优化校准在改变饱和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的时候没有造成明显的偏色。而且N的优化校准通过机内的简单调整,基本就可以满足照片直出要求。

二、尼康常用优化校准有哪些?如何应用优化校准? Nikon内设的彩色优化校准有三种:Standard(SD)、Neutral(NL)、Vivid(VI),通过官网可以下载到Portrait(PT)和Landscape(LS)。另外,早先使用的D2XMODE1(M1)、D2XMODEII(MII)和D2X MODEIII(MIII)在部分机型或者通过CaptureNX2也可以加载使用。另外还有一些网上流行的莱卡风景曲线、黑面人像、风景曲线、V6人像曲线、富士S5pro人像曲线等。优化校准提供的是Nikon设定的标准色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不能被一些第三方的RAW转换软件打开,因此在ACR里打开的NEF文件和CaptureNX2里打开的NEF文件会有明显的不同。 我觉得,对于认真的后期,NL模式或许真的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对于机内直出,很多时候NL模式未必是合适的。有一段时间我将莱卡风景模式作为了自己的常规设置,最近我又觉得黑面风景曲线色彩还原更准确,这样获得的结果要比以前一味地专注于莱卡曲线好很多。我曾经对于Nikon宣传册中所说的SD模式是“最好的平衡,在大多数时候能够获得色彩明快艳丽的照片”不屑一顾,在认识了NL以后才发现此言非虚。事实上,在机内直出的时候,应用LS和VI 拍摄的人像照片色彩经常是可怕的,而用NL拍摄的风景照片多数可能也无法让人满意。反过来,倒确实是莱卡、黑面风景模式拍的照片至少不会太离谱。因此,我这里想说的是,全面认识每一种优化校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