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大众文化的利弊

大众文化的普及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便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蔓延到电影、电视、音乐、文学、广告、商业、旅游、网络、时装等众多领域,迅速抢占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市场占有力,使主流文化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如何界定大众文化,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众文化这个术语是从西方引进的,传达的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想。 我国对大众文化最准确的定义是说:“大众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它是为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代大众传媒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一种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科技性、传播性等特征。 今天我方判断大众文化的普及的利弊标准在于:看其好的一面是否大过其坏的一面。这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对此我方有以下几个论点:第一:大众文化的普及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个性的解放。像我方三辩就很喜欢看《天天向上》、《非诚勿挠》等电视节目,这些电视栏目都在以新形式和新方法,来让8090后们能够在休闲娱乐的轻松状态中接受正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面对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幸福感。 从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到周杰伦的《蜗牛》入选为爱国主义歌曲,这都说明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加强民主、解放思想倾向和消解神圣、提倡个性的作用。事实和全球的经验都证明,只要避免了低级庸俗,过度娱乐等缺陷,大众文化对于社会的正面价值的弘扬有其积极作用。 第二:大众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世界影响力,就以美国的大众文化为例,它所产生的全球性影响,是其他文化难以望其项背的。如: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影响力,奥斯卡金像奖在影坛上的地位。这些作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为全球所瞩目。 像近年相继辞世的迈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等超级歌星,虽然都受到诟病,但其全球影响力依然巨大。而像Lady Gaga这样的风格的歌手更是成为一股旋风。大众文化的旺盛活力对于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无疑是具有促进作用。假如我国也有几个像默多克那样的大的传媒集团,有数十家、数百家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有像好莱坞这样的世界电影之都,那么中国的声音一定可以传播得更响、更远。 第三:大众文化的普及已溶于生活,成为了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像氧气一样的重要存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大众文化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学者将大众文化概括为“广播电视中的大众文化、报刊书籍中的大众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三类”。从这个角度出发,大众文化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录像、广告、电视连续剧、娱乐节目、言情小说、畅销书、服饰、流行语等等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装点,生活该是多么的苍白和乏味。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属于大众的时代,大众文化正以马踏平原的气势,横扫千军的魄力,擎起世俗生活的一片天。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出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的体裁 鸥外鸥:香港诗人,诗歌《和平的基石》吴浊流:台湾作家,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铁抗:马华(马来亚华文)作家,小说《试炼时代》金庸:香港作家,小说《神雕侠侣》洛夫:台湾诗人,诗歌《石室之死亡》白先勇:美华(美国华文)作家,小说《孽子》聂华苓:美华作家小说《桑青与桃红》朱西宁:台湾作家,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林海音:台湾作家,小说《城南旧事》陈映真:台湾作家,小说《夜行货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新文学的诞生跟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台湾新文学也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台湾文学又具有某些与大陆新文学稍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 抗战时期,内地硝烟弥漫,惟有香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块安静的乐土,从而成了全国抗战文学的一个中心,除了本地青年作者如谢晨光、侣伦等崭露头角之外,许多内地作家纷纷南下,他们有暂时寓居或把香港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胡风等;有暂时寓居但时间较长的,如茅盾、戴望舒、夏衍等;也有由暂时寓居转为长期定居的,如许地山、萧红等。他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 3、余光中中西兼容的现代诗追求有哪些基本特征? 余光中的中西兼容的现代诗最基本的特征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他的诗歌题材浩阔、包罗万象,冲破了现代诗题材范围的栅栏,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如《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他的诗歌风格是现代诗质中总呼啸着古典的音响,古朴而典雅,古诗佳句的镶嵌、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白话文体的搭配,愈见其华丽缤纷、音调铿锵。如脍炙人口的《乡愁》。 4、五六十年代台湾各流脉小说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其文学史整体价值是什么? 50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出现了反共文学,称为“战斗文艺”,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等,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乡愁文学几乎与“战斗文艺”同时产生,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孟瑶的《心园》等,这类作品由于抒发了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而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与乡愁文学同时兴起的还有乡土文学,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等,这些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台湾兴起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小说以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代表作品有《寒流》、《永远的尹雪艳》、《魔女》等,这些作品多数都融入了较多的写实因素,只是保留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它们的文学史整体价值在于使小说创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一、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多元文化冲突的格局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了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在经济全球化为先导的影响下,文化全球化应孕而生。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不同程度走向世界,它们在相遇中互相吸收、融化和调和,其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逐步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改革开放使中国不可避免要加入到全球化大潮中,在开放的环境中,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进入中国,并带来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模式由一元独霸变为多元并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旧的文化系统仍然活跃,新的文化模式正逐渐形成,两者在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多元文化冲突的格局。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曾经发生过三次冲突。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如今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新的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全等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再一次发生冲突,并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领域中显露出来,这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冲突、民主政治与封建专制的冲突、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冲突。具体表现为对外开放与封闭传统的冲突、法制与人治的冲突、核心家庭与传统大家庭的冲突、创新思维与惯性思维的冲突、求强心理与求稳心理的冲突等。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传统文化模式的解体和现代文化模式的建立,旧文化在冲突中被审视、被否定和被取代,但传统文化中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粹将继续被现代文化所接纳吸收和传承。 二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当今世界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各文化体系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其规模是超乎想象的,文化全球化势不可挡。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异质文化之间正发生着激烈的交流与碰撞。由于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同,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同时又带有很大的复杂性。西方因其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它在文化上也占有优势地位,因而,西方文化在向我国输入中体现出文化霸权倾向。中国的本土文化在“文化霸权主义”面前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遭遇到西方文化的侵犯、取代和挑战,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许多人在看到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后认可了它,但又注意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从心里又仇视它。人们对本土文化抱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对外来文化是一种本能上的抵触与排斥。人们担心西方文化介入后,传统文化面临被消弱甚至消灭,他们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于是在社会转型期,人民采取了“即中即西”的文化模式。 Vol.33No.11 Nov.2012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黄敏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面对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的中国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政府与社会在共同建设与繁荣群众文化的行动中,应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等方法,对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适合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与实践途径,以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系统化、层次化和功能化,切实体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关键词: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以人为本;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70-03 170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总目(1-13辑)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总目(1-13辑) 赵昌智主编的《扬州文化研究论丛》创办于2008年9月,由广陵书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主要栏目有:扬州学派研究、文选学研究、维扬艺文、邗城史探、扬州名人、扬州盐商、广陵琴派研究、书评等。 第一辑2008年9月 赵昌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 曹世潮:扬州文化的个性及其对世界的意义——兼论世界上的三种生活方式:伦敦、新德里、扬州 余大庆:论扬州文化的性质及其现代意义 郭志坤:写在《隋炀帝》播映前 祁龙威:读前人清朴学史部分论著札记 汤志钧:朴学研究和函札整理 黄继林:徽商与扬州文化 朱福烓:扬州佛教文化探微 田汉云:论清代扬州学者的《荀子》考证 戚学民:论阮元对戴震学术地位的贡献——读阮元撰《儒林传拟稿》札记之一 陈文和:阮元的校勘学 王章涛:扬州学派边缘人物与扬州学派研究———黄文旸对阮元、焦循、凌廷堪的影响 郭院林:刘文淇书札四通 曾圣益:郭院林《刘文淇书札四通》读后 刘建臻:徐复试论 郭明道:扬州学派的哲学思想与治学成就 顾农:曹宪与李善——文选学的两位奠基人 赵昌智:扬州与选学 赵阳:在文学与学术之间——清乾隆年间“《文选》派”辨 李保华:关于广陵潮兴起、消亡及地域之争论 丁家桐:欧阳修扬州事迹七考 韦明铧:好自口中来,春从手上生——耿氏儒医世家 钱毅、钱宗武:北宋扬州诗人王令用韵研究 王伟康:焦循戏剧观初探 董国炎:论扬州评话 王汉:王鋆与“怪以八名” 张长明、孙卫华:螺钿妆成翡翠光——扬州漆器 曹永森、王京:一剪之巧夺神工——扬州剪纸 第二辑2008年9月 祁龙威:由训诂以明义理——读刘台拱《论语骈枝》 戚学民: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与阮元《儒林传稿》 王章涛:双峰并峙两通儒——阮元与焦循的学术关系 张其昀:论《广雅疏证》之撰成 田汉云、陈晓东:论清代《墨子》考证的历程与成就 刘建臻:《清史列传》中扬州学派史料刊误十六则

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二(附答案)

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B)在俄国作家中写“小人物”最著名 A. 普希金 B. 契诃夫 C. 果戈理 D. 托尔斯泰 满分:2 分 2. 著名台词:“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是(C)中的名句。 A. 《被绑的普罗密修斯》 B. 《俄底浦斯王》 C. 《美狄亚》 D. 《鸟》 满分:2 分 3. (B)的诗歌理论开日后象征主义派诗论之先河。 A. 普希金 B. 爱伦·坡 C. 雨果 D. 司各特 满分:2 分 4. 《格列佛游记》是(A )的一部小说。 A. 斯威夫特 B. 笛福 C. 歌德 D. 莫里哀 满分:2 分 5.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出自(B ): A. 《仲夏夜之梦》 B. 《哈姆雷特》 C. 《罗密欧与朱丽叶》 D. 《李尔王》 满分:2 分 6. 下列关于“古典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古典主义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文学流派,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 B. 是以古典文学及《圣经》为土壤的文学。 C. 歌颂王权,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 D. 是贵族阶级及早期资产阶级混合的文学,是感情至上的文学,是通俗、大众的文学。 满分:2 分 7.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出自(D ): A. 《罗密欧与朱丽叶》 B. 《仲夏夜之梦》 C. 《第十二夜》 D. 《哈姆雷特》 满分:2 分 8. (C)是现代美国悲剧创始人。 A. 卡夫卡 B. 马尔克斯 C. 奥尼尔 D. 福克纳 满分:2 分 9. 提出古典主义戏剧四大特征的是(C): A. 班扬《天路历程》 B. 弥尔顿《失乐园》 C. 布瓦洛《诗的艺术》 D. 高乃依《熙德》

_澳大利亚电影_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

“澳大利亚电影”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摘要]电影作为一个语言和文化的完善结合体在电影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传递文化作用。“澳 大利亚电影”课是一个范例。它说明了电影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建构着多元 文化认同和理解。作为高校四级后文化拓展课程,“澳大利亚电影”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 养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澳大利亚电影”课 多元文化理解 建构 一、研究背景 “澳大利亚电影”课是北京大学非英语 专业大学生在完成国家教委规定的大学英语 四级学习后,选修的语言文化类型的拓展课 程之一。作为一门四级后的语言文化课程, “澳大利亚电影”课一学期给学生展示5部 反映这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影视作品:《澳洲 乱世情》(Australia),《加里波利》(Gallipoli), 《防兔篱笆》(Rabbit Proof Fence),《悬崖 下的午餐》(The Picnic at Hanging Rock),和 《钢琴别恋》(The Piano)。通过电影这个 视听艺术的窗口,电影课教学帮助学生了解 今天澳大利亚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拓宽文 化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多元文化认同和 理解。澳大利亚是一个实施多元文化政策的 国家,认识这样一个国家,也是构建二十一 世纪青年学生跨学科知识框架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元文化视角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im)最初是著名心 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建 构主义观点坚持语言输入实际上是学习者的 主动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输入,而 是通过原有的知识系统与新的输入之间的相 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能力。[2] 这一理论是认 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是素质教育的理 论基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下,借助他人 的帮助或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立事 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学习者是在 周围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 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 发展。建构主义倡导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文电影也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是学习 文化的过程。文化的概念不是先天所有,是 通过后天习得的。澳大利亚与中国有着截然 不同的文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属于跨 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对不同民族文 化之间差异进行的研究。研究跨文化交际的 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4] 三、个案研究:以“澳大利亚电影”课 为例 北京大学自2009年起为非英语专业大 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四级后的拓展性文化课 程“澳大利亚电影”。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 主体的形式。首先学生课前需要根据教学计 划对要讲评的电影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阅 读,以便参加课堂电影讨论。其次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导的分析作品和讨论,教师只是 指导者。 (一)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 (1)学生如何评价一个学期的“澳大 利亚电影”课?(2)学生怎么样看待通过 电影方式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 (二)研究对象 58名学生中,男生38人,女生20人。 平均年龄20岁。在2009-1010学年第一学期 选修“澳大利亚电影”课。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首先基于58名选课学生的问 卷调查,然后将问卷数据输入SPSS(10.0) 统计软件。笔者又从58人中随机访谈8名 学生,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如何通过电影来建 构多元文化的理解。 (四)结果与讨论 1. 电影课堂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拓宽 学生的文化视野 电影语言传递着文化符号和意义。电影 课堂教学将文化意义展现给学生。学生对电 影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澳大 利亚电影教学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个 国家的多元文化观念。下面的表1是个量表。 它反映了学生对电影课堂教学中文化建构功 能的看法。 (表1 :学生对“澳大利亚电影”课的总体评价) 平均数和众数反映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多 数水平和集中趋势;中数表示学生对澳大利 亚电影喜欢的程度。表1中的平均数8.1739 和众数8说明学生普遍认为“澳大利亚电影” 课上讨论的5部电影不仅增加了他们对澳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0.046 利亚多元文化的认识,同时帮助了解澳大利 亚历史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由此可见,电影 能够成为学生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表1的 中数8反映了大多数的学生喜欢这种以学生 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认为它能够有效地帮助 获取文化知识。 访谈中,一个学生说,“5部电影让我 看到了澳大利亚社会并不完全是我以前了解 的以白澳文化政策为主导国家。在这块土地 上,200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 活方式,同时,澳大利亚政府也因此建立起 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另外一个同 学说,“二战后世界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澳 洲,使得这个国家今天成为200多个民族的 独特组合。这些电影让我觉得澳大利亚一定 是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国家,没有人去关注别 人的身份。只要生活在那片国土上,就会得 到足够的信任”。学生喜欢通过电影这种视 觉艺术来增加对文化的理解。文化不是仅读 一些东西就可以理解,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 比如电影、视频等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的过 程。下面表2的结果显示了72%学生选择影 视资料作为他们理解文化最好的手段,这个 百分比远远高出了喜欢文本形式的学生人数 (23%)。 问卷题目选择人数百分比 文本资料1323% 音频资料35% 影视资料4272% 总数58100% (表2 : 学生眼中对了解文化最直接的媒体形式) 电影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和文化 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反映。今天的大 学生都是80后、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 多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他们的长辈相 比,他们更容易通过视频感官刺激来获取知 识。充分利用电影课来传播文化价值观,拓 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建构多元文化认同是 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澳大利亚电影”课堂讨论也是建构文 化理解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除原土著居住民 以外,人口的大多数是移民的后代。在讨论 过程中,有的学生质疑澳大利亚移民的文化 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共存的可能性。不同 文化的人看世界的方法不一样,如何在一个

音乐课程标准:理解多元文化

音乐课程标准:理解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写道:“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一、欣赏视频 思考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化由生活提炼,音乐是文化的抽象展示。音乐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文化! 二、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功能。所以······ 三、理解多元文化 多元化:横向(时期的不同,同一主题的音乐风格不同)纵向(地域不同,则同一时期的音乐性质不同),均受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教育多为封闭式的,缺少一种全球观,往往导致夜郎自大,而事实上世界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却平等的音乐体系,且各自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体现了多元化的性质。 多元文化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二指多元文化社会里各种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三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多元文化理念是一种确保各民族歌曲百花齐放,各国优秀乐器被吸纳的有利战略,它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通过这种理念能帮助人们克服文化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及民族狭隘等困境,使学生在中学的音乐课堂内吸收到的不仅是音乐的本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自身、个性和平等的关系,从各个角度拓宽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必将对高中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音乐欣赏起着巨大的作用。 四、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点:(一)多元化的文化知识。提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让炎黄子孙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所以音乐课程的历史文化及内涵更为丰富多彩,时间上上溯钻木取火时代,下行至二十一世纪,而空间上却囊括了地球的南北半球,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最为全面而丰富的音乐文化,也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世界胸怀、广纳百川的综合人才;(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新课程标准提出后,高中音乐课程的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如包括粗犷豪迈的蒙古游牧民族风格乐曲、温婉萎约的江南水乡风格乐曲以及野味十足、激情四射的西部牛仔风格等等,形成不同的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三)多元化的音乐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课程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锻炼学生独立地和他人合作演唱一套各类曲目的能力;训练学生即兴创作旋律、变奏和伴奏的能力;教会学生评价音乐和音乐表演;培养学生独立地和他人合作用乐器演奏一套各类曲目的能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且能够在具体的指导下作曲和改编;同时会读写乐谱;提高音乐听赏、分析和描述的技巧,并能很好的理解音乐和其他艺术和艺术之外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全面掌握歌唱、演奏、鉴赏、创作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人才。 例1:湖南花鼓戏劳动号子“娃哈哈”新疆曲阿里郎了解朝鲜樱花日本音乐基调 例2:HIP-HOP就是美国黑人街头文化的一种(涂鸦\说唱\街头篮球).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是从原社社会中,一群野人捕到猎物时高兴的呐喊和庆祝演化而来的!有这么句话: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恐怕这句话指的就是原始人捕猎庆祝时的咿咿呀呀吧!所以,音乐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互影响的! 例3:图兰朵伏尔加船夫曲

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当人们打开电脑,连接因特网,点击各种搜索引擎,在搜索栏中输入“审美疲劳”一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有上万条甚至十几万条;当人们打开电视,欣赏主持人的谈吐与风度时,耳朵里也时不时地被灌入“审美疲劳”一类的词;当人们展开报纸,赫然醒目的带有“审美疲劳”字样的标题会映入眼帘……“审美疲劳”作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流行语,已经广泛地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作为流行词汇的“审美疲劳”是何时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它又有怎样的内涵呢? 一、“审美疲劳”一词的由来 “审美疲劳”一词源于何处?据笔者考证,“审美疲劳”较早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些文章中。高鸣鸾在《品小品——戏剧小品研究概观》中谈到:“多年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便驱使人们近似疯狂的逆反心理,抵制一切陈旧的、固定的、灌输性的、模式化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这种厌旧厌同的普遍心态同现代人的求新求异心理一拍即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大多数欣赏者的一种重要审美趋向,而喜剧小品从两个方面正好吻合了这种需求。一是它以一种不同于人们所谙熟的各种艺术样式出现,使人耳目一新,于是观赏者对旧的艺术样式产生的审美疲劳顿时得到化解。”陈孝英在《徘徊于十字路口的电视晚会喜剧小品》中说:“喜剧小品之所以至今仍不降温,正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凝练性、瞬间性或片断性、精巧性、喜剧性)消解了中国观众对熟悉的艺术样式和僵硬的艺术模式所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顺应了种种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趋势(例如求新求异、追求快节奏、寻求娱乐、要求倾吐心声等),成为中国当代戏剧革命(市场化、现代化)和喜剧启蒙(本体化、现代化)的一名马前卒。”很显然,在这两篇文章中,“审美疲劳”属于活用的美学词汇。 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影片《手机》中有一句台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总会有些审美疲劳。”因冯小刚在此的点睛妙用,原属于美学用语的“审美疲劳”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时髦的口头禅,一下子流行开来。这个在电影中形容夫妻感情出现问题的新词,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因长期与没有变化的某人某事接触而产生厌倦、麻木心理。比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年年岁岁花相似——审美疲劳;办公室里每天看着几张同样的面孔——审美疲劳;男明星阳刚有余才气不足——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有名无实——审美疲劳…… 随着这一词语应用的泛化,其词义被进一步扩大化,人们借“审美”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只要你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审美疲劳。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己的郁闷开脱。 所以,作为流行词汇的“审美疲劳”在2003年年底冯小刚执导的新年贺岁影片《手机》上映之后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二、“审美疲劳”的内涵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一答案

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一 欢迎下载参考答案,已拿100分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雨果的戏剧有(): A. 《〈克伦威尔〉序言》) B. 《欧那尼》 C. 《巴黎圣母院》 D. 《悲惨世界》 满分:2 分 2. ()标志着莎士比亚塑造性格的本领从写外部冲突到写内心冲突的阶段。 A. 《哈姆雷特》 B. 《仲夏夜之梦》 C. 《威尼斯商人》 D. 《罗密欧与朱丽叶》 满分:2 分 3. 提出古典主义戏剧四大特征的是(): A. 班扬《天路历程》 B. 弥尔顿《失乐园》 C. 布瓦洛《诗的艺术》 D. 高乃依《熙德》 满分:2 分 4. 骑士传奇集大成之作,也是英国第一部散文长篇骑士小说,它是: A. 《亚瑟王传奇》 B. 《堂·吉诃德》 C. 《贝尔武甫》

D. 《罗兰之歌》 满分:2 分 5. 英国马罗礼作品()歌颂统一、歌颂开国君主的主题,说明骑士文学与中古英雄史诗 的民族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A. 《亚瑟王之死》 B. 《罗兰之歌》 C. 《贝尔武甫》 D. 《尼伯龙根之歌》 满分:2 分 6.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出自(): A. 《罗密欧与朱丽叶》 B. 《仲夏夜之梦》 C. 《第十二夜》 D. 《哈姆雷特》 满分:2 分 7. 法国第一个古典主义悲剧诗人是(): A. 拉辛 B. 高乃依 C. 莫里哀 D. 布瓦洛 满分:2 分 8. “十四行诗”是西方最重要的诗体之一,它的创始人是(): A. 薄伽丘 B. 蒙田 C. 彼脱拉克 D. 但丁 满分:2 分

9. ()的诗歌理论开日后象征主义派诗论之先河。 A. 普希金 B. 爱伦·坡 C. 雨果 D. 司各特 满分:2 分 10.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从语言革命开始,作家们提倡用本国民族语言写作,打倒拉丁文。 除了()之外,其它作品都是用作家本国本民族语言写作的。 A. 《乌托邦》 B. 《巨人传》 C. 《堂·吉诃德》 D. 《随笔集》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 A. 主观性 B. 回到中世纪 C. 回到自然 D. 写奇人奇事 满分:2 分 2. 《变形记》的艺术特色在于(): A. “变形”手法的创新 B. 小说有大量心理描写,有大量细节的逼真性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优势文化输出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优势文化输出 【摘要】随着信息流动的全球化和便捷化,随着中国学者与世界学术界交流的更加正常和频繁,我们对于文化冲撞和文化差异的认识比过去也更深一层,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对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生成了新的历史要求:即文化间不能只强调特性,不讲共融;不能只求彼此并存,不求相互适应。分析中国经典文化传播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和优势,从而对对外汉语工作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国经典文化文化传播软实力文化自觉 Superior culture output in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Long Yixuan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becauseChinese scholars communicate with the academic world more and more regularly and frequently, we have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culture shock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than in the past. Result from the tren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e have to make some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to adapt to the new circumstance. We can not only stress characteristics and ignore commun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we can not just co-exist with each other, not seeking accommodation.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which China is facing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know how to teac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more reasonably and efficaciously.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Soft powe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前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可谓是深不可测。因此,将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列入现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轨道刻不容缓。对于中国经典文化传播我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璀璨闪耀,精华多如恒河之沙,但在人们惊呼“文化断层”的现代,它们却备受冷落,宛如佛教故事中所说的“梓中宝藏”不为后人所知,致使宝物空留,无法发挥作用,要知道经典文化除了《三国演义》《西游记》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一些备受争议的都市文化传播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诸如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以媒体炒作的方式曲解经典获取名利等。什么是中国经典文化,如何做好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工作,这是探求

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

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 摘要:随着全球化热潮的愈演愈烈,不同地区、民族、种族之间的联系也随之频繁, 与此同时,由此引出的文明冲突问题变得格外尖锐。引发文明冲突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方面,但是最为重要的原由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一系 列问题上的霸权独裁,以及推崇的所谓“普世价值”,也就是西方现代价值取向所导致的。本文笔者将解读多元文化视野下所面临的的文化、教育、思想等问题的冲突与交融。探讨多元化价值体系和多元化观念在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观后现代音乐教育 序言 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不断升温,“多元化”观念也随之渗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问题中。多元文化提倡人性化、自由化为特点,体现个性化的文化内涵,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发展,以复杂性和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来取代现代主义的单线条的思维模式。用联系的、宽视角的、交叉的发展观点去代替集中的、单独的、狭隘的现代主义发展模式。 一、多元文化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一词,始于60年代,主要是针对加拿大皇家双语以及二元文化委员会提出而广为人知的“双语文化主义”。在一定程度来讲,“多元文化主义”一词已经逐步取代了现今仍然流行于魁北克省的“文化多元主义”一词。“多元文化主义”共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个是指一个拥有不同的民族或是这不同种异族文化特点的社会;第二个含义说的一种观念,它提倡在民族或这文化群体共存的人口中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而第三种含义则是指1971年,加拿大联邦政府表明的政府有关多元文化的政策,至此之后便很块得到了许多省区的积极响应。保守党政府的议案《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法》

1987年12月,获得通过,从而确立了政府多元文化政策“确保所有的加拿大人成为加拿大社会充分、平等的参与者”。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是尊重、承认不同文化别具一格的风格特点,并积极鼓励保留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这里的承认和尊重并不代表就是认同,“认同”一词是指把两种不同事物看成同一的,可以替代的事物意念。而“多元文化”首先需要的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之间的容忍,接着才可以承认对方的存在,然后是尊重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才能相互参照,最终会在不同文化中求同存异,融为一体,相互学习。我们说的多元对话,并不是强制,因此,排他性、纯碎的包容性都是不可以的,只有“多元”。 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就是三个人之中必定有一个是我的老师。其实这里的“老师”,并不是指专业范围内能力比自己强的人,而是说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国人常说“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这也是一种观念上的“多元”,并不以一种判断标准定好与差,而是全面的,有包容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一直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特点,不同地域,语言,信仰其实都是我们对待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其核心观点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它指的是各物种和生物内部之间形成互相竞争的一种自然法则,物种与自然界进行抗争,而最终被选择存留下来的都是可以适应自然界的。但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下视角下,则显得理由不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以优劣、先进和落后区别,能区分的只能是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就如中国不仅有汉族,满族,还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并不是汉族就比其他民族好,相反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独有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用“多元”去看待一切事物,尊重并承认每一种现象,文化,风俗,信仰的存在。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的所有公民应该情如一家,情同手足。“天下大同”的思想是孔子的理想,而“大同”也是“仁”的最终归途。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传统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经过世代传承逐步形成的,并能体现出该国家或这该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的文明。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气韵、品德和操守,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很多的不同,但是针对哲学方面的思考值得大家深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载体,电影文化影响人的思想。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每年开设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影视专题课程,介绍、分析8部反映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影片。该研究以其中的《寻找阿里布兰迪》(LookingforAlibrandi)为例,说明通过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学生对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形态认同的增加以及对新一代移民在不同文化碰触和融合中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考。 引言 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影视专题课程是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必修课。课程需要深入分析8部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全英文授课,每周2学时,总计2学分,每学期有学生65人。自2016年开课以来,学生通过电影这个独特的窗口,能够在理解电影语言的同时,深层次地了解澳大利亚多元社会文化形态,拓宽文化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反映新一代移民生活的《寻找阿里布兰迪》(LookingforAlibrandi)是最受学

生欢迎的影片之一。学生通过这部电影,不仅认识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建构方式,也看到了拥有不同文化的移民在新国度寻找自我认同感的过程,理解了澳大利亚是由200多个国家的移民共同建构及其相互包容的社会特点。影片中的女主角乔茜阿旦布兰迪关于“我是谁”“我要的是什么”的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哲学思考:在一个文化陌生的国度里,移民应怎样评价自我认同?如何才能拥有作为“新一代澳大利亚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大都使用汉语,在汉民族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缺少对多元文化的感悟。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映像;学生从电影课上获得的文化认知,就会构成他们人生经验的一部分。本文以学生课堂讨论和论文报告为基础,讨论影片《寻找阿里布兰迪》是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形态的认知体系以及引发学生对新一代移民自身认同感的哲学思考的。 一、多元文化的哲学构建 (一)多元文化理论 学者沃特森(2005)指出,多元文化主义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宗教、教育、种族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也由于当下人类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主义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文化研究的一种倾向,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性。多

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研究

一、美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由于社会和政治的需要,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推行得很早,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特别重视。研究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官方、社会和学术界共同认可的重要举措。因此,美国的多元文化研究无论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政策实施方面都具有代表性,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说,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世界该理念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1900年到1928年,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开始起步。由于移民的大量迁入,学校教育要求必须实行多元文化的教育模式。此时的美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音乐大量存在并加入学校音乐教育之中,“学校音乐课程逐渐地由德国音乐传统转向对北欧和中欧国家欧曲和舞蹈的接受。到1928年,音乐课程包括了几乎所有北欧和中欧国家的民歌和少数美国黑人和美国土著歌曲以及东南欧和东亚国家的一些歌曲。[1] 1929年到1953年是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开始“反对同化,提倡建立一个多种文化的社会。[2]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美国更加重视国际关系和跨文化教育,意图“通过教育实现世界和平”。1941年美国音乐教育者协会宣布了一项新政策:“通过音乐统一美国”。[3]这里所指的不但是美国地区的音乐,还包含了许多拉丁美洲的音乐,希望借由音乐的交流来实现美洲的和平友好。 1954年到1967年,美国的音乐教育发生了关键变化。美国的黑人“反对法律上不平等待遇的活动加剧”,为此他们更加强烈要求承认自己的文化,要求平等。人口逐年俱增,这使美国的社会文化多样性更强,废除种族歧视成为教育的焦点问题。学校教育工作者认为艺术在进行跨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大量美国黑人音乐加入教材中,“音乐家开始意识到美国黑人音乐对于美国文化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爵士乐慢慢开始作为西方古典和民间传统之外的首要音乐被接受且在音乐课上教授。”[4]1968年之后,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从1968年美国社会的各个民族都开始效仿黑人人权运动,要求自己民族的权益,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1968年美国移民法案内容全部实施,从世界各地,特别时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增多,他们带来的文化冲击使美国更坚信了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学校开始开设双语教学。不同民族,不同部门都对多元文化教育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融入普通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以及所有师范音乐教育的各个阶段;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但平等的各种音乐表达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各种音乐与各自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价值;要开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资源并建立多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评价制度。1990年之后美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更加关注如何在课程中实施的问题。由于90年代开始公众要求在教育中进行改革。1994年的美国教育法案对2000年的教育目标作出了规定,目标中特别指出“所有学生将要了解国家和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 从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趋向。一切的教育目标的制定都与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摆在眼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实施,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二、其他发达国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状况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的发达国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逐渐重视起来。在发达国家中存在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类是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发达国家,由于移民种族的增多而开始重视多元文化教育;一类是以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代表的以移民组成的发达国家,本国的土著原先就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而必须实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政策;另一类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社会以本民族人民为主,又对西洋艺术音乐非常重视,为了使本民族和外来音乐文化都得到发展,也开始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几类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情况有所不同。 1、英、德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是西洋艺术音乐的发源地,因此他们对学校音乐教育也以西洋艺音乐为主。但是在二战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国家开始鼓励移民帮助建设。这造成社会文化构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虽然这些国家的音乐教育仍以西洋艺术音乐为主,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加入课程当中。 在英国的国家音乐课程中指出:“学生应该能够表演和欣赏来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各种风格和形式的音乐”。[5]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音乐师范教育, 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研究 北华大学音乐学院田莉 16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