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及其创新等

我国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及其创新等

我国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及其创新等
我国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及其创新等

我国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及其创新等

摘要:作为保险法上的核心概念,保险利益原则在保险合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甚至成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本文基于《保险法》的最新修改,就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和创新,进行必要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保险利益;适用;保险法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今年2月28日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后的保险法共分8章187条,分别为总则、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保险经营规则、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保险业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新《保险法》在保护被保险人利益、规范保险业经营活动、加强保险业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一百多处补充和修改,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3月2日,中国保监会法规部主任杨华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保险法》最核心的三大变化是突出了保护被保险人,突出了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突出了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本文所关注的,是基于新《保险法》来研究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及其创新。

一、保险利益的判断标准及其法律效力

保险利益是18世纪的英美国家的海上保险确立的一个概念,由insurable interest翻译而来。从1774年英国的《人寿保险法》开始,保险利益原则逐步得到推广,发展成为保险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也就有了“无保险利益则无保险”的说法。保险利益之所以会在保险中具有如此高的地位,根本上是由保险合同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保险合同作为射幸合同,保险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了利益的获取的可能性,为了避免投保人存在赌博的可能性和防止道德危险的发生,订立保险合同的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必须对合同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也即必须存在保险利益;另一方面,保险制度设立的目的即在于分散风险、补偿损失,保险标的与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之间若不存在某种利益关系,一旦保险标的因保险事故遭受损失,那么将使得这一制度设计目的架空。保险利益的界定直接决定了哪些关系可以纳入保险法的调整范围,这样就使得对何种利益关系可以构成保险法中保险利益的判断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对于何为保险法上承认的利益关系,亦即保险利益的判断标准在学术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经济利益说认为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所具有的经

济利益;利害关系说认为“保险利益就是要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所有之利害关系。换句话说,要保人或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之发生,致保险标的不安全而受损;因保险事故之不发生,致保险标的之安全而受益,此种损益关系,便是保险利益”;适法利益说,认为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物或被保险人人身所具有的合法的利益。

笔者认为经济利益说可能将使得人身保险被排除在外,例如投保人为基于血缘关系的近亲属订立人身保险合同时,双方因可能不存在相互关联的经济利益而不能够订立保险合同;而利害关系说则将保险事故发生后利益可能受损的人都归纳入保险利益之范畴,过分扩大保险利益。相较而言,笔者赞同适法利益说,将法律上规定的可保利益作为保险利益的判断标准,一方面可同时涵盖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中保护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司法实践中的使用弹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文法不可避免地落后于现实的滞后性。当然这种学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即由于“合法”之“法律”的不确定性降低实践认定可保利益的操作性和稳定性方面。但是任何学说或者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只要其利大于弊,利占主导地位,即具有可采性。上述论及的弊端可以通过一般条款具体列明何种情

况下利益构成保险法上的可保利益,同时辅之以“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益”的弹性条款这一立法技术,使得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条款操作的同时,又不失在特殊情形法无明文规定但符合法律精神的利益纳入可保利益范畴的灵活性。我国2002年修订的保险法采纳了适法利益说,第12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并通过53条列明具有保险利益的具体情形:“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1)本人;(2)配偶、子女、父母;(3)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由上论述可知,作为确保实现保险制度目的的重要机制――保险利益的判断标准为其适法性,那么其相应的保障该项机制顺利运行的措施则为缺失保险利益后对合同的效力制度的影响。保险利益作为调节保险合同效力的重要手段。一旦保险合同不存在符合法律要求通过保险合同保护的利益――可保利益,那么该合同则产生效力瑕疵。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保险利益的缺失是否会区分不同合同性质或是保险事故发生的时间而产生不同的瑕疵,保险利益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合同的效力。2002年保险法对此的相应规定为:“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

效”。该规定那未对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未作区分,凡是缺失保险利益则一律使得保险合同无效。这样的一刀切的规定可能产生的尴尬局面如:夫妻双方一方为投保人,另一方为被保险人,一方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人身保险合同。然而,当当夫妻双方离婚以后双方之间关系的断裂将直接导致保险利益的丧失,此时若严格按照旧法字面规定则使得保险合同归于无效。不符合人身保险合同的储蓄性质,不利于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同时,该法当时也“未对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应在何时存在等重要问题未做出规定,导致该原则的功能难以发挥和实务界对此项原则的漠视”。

二、新保险法保险利益的创新及其学理探究

针对保险法存在的问题和司法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修订保险法过程中,针对旧保险法中保险利益规定存在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在继承原有有效经验(即仍采纳了保险利益判断标准的适法性原则、具体适用条款加弹性条款的立法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首先,该法第12条表述为: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

利益。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该表述充分体现了判断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保险利益的不同之处。

对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保险合同,保险法判断保险利益是否存在的时间点不同。

1对于人身保险合同,是否存在保险利益的判断时间点为合同订立时,而财产保险合同的判断时间点为发生事故时。这就意味着对于人身保险合同而言,只要合同订立时存在保险利益事后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关系的变化即使导致保险利益的实质变更,也不会对保险合同效力产生瑕疵,体现了保险法采纳了更倾向于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立法价值。前文中所述的投保人与被保险人间因为事后夫妻关系不存在导致保险利益不存在致使合同无效的尴尬情形就不会再出现,更好地体现了人身保险合同的储蓄、分散风险性质。

2对于财产保险合同,判断是否存在保险利益的时间点为保险事故发生时,财产保险投保之时保险利益不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而这按照原保险法规定则会因为保险利益订立时的不存在而归于无效。相应地,这一规定也使得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预期利益采用保险制度方式进行保护,无疑这将会使保险适用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保险事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需求。例如投保人之前以自己的房屋

为保险标的订立财产保险,之后其将该房屋销售给他人。此时,严格按照原保险法该投保人因为丧失对房屋的所有权而丧失保险利益,保险合同也就无效了,而购买房屋的买受人由于没有得到转让的合同,一旦其房屋出现保险事故时就不能索赔,因为他不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从而出现两难局面,新保险法对保险利益的判定时间为保险事故发生之时,使得因为保险事故而真正利益受损的当事人得到利益补偿。与此相配套的措施为保险法第46条“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险利益对不同保险合同的效力影响不同。就保险法不加区分地认定缺乏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一律无效。新保险法则就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分别作出规定:第31条第3款规定: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第48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保险利益的缺失对人身保险合同而言只有在发生在订立时才会产生无效的法律后果;而对于财产保险合同,保险利益的缺失只是事关保险事故发生之时能否予以索赔的问题,不再过多关注合同订立时有无保险利益对合同的效力影响。进一步贯彻了合同法上鼓励交易原则,尽力维持合同效力,轻易不认定合同为无效。

上述内容可概括为下表:

其次,新保险法进一步扩大了人身保险合同中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的人员范围,将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纳入该范畴。旧保险法并不认为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存在保险利益,对于希望订立雇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其必须根据被保险人同意投保的授权才能够进行投保。而此次保险法修订直接将这种因劳动关系产生的利益关系定位为保险利益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关系则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关系亟需通过保险合同的形式予以保护,因为一旦保险事故发生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必将损及雇主利益,若损害较大而以雇主能力不足以承担该项风险时,劳动者损害就不能得到及时救济。直接将雇主对劳动者因劳动关系产生的利益纳入法定可保利益范围,不再加征被保险人同意的繁琐程序,既既可以极大分散雇主责任又可以使得劳动者的损害得到及时足额救济。此亦为保险法的创新之处,充分考虑实践需要,更侧重保护于劳动者利益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救济,也进一步加大了雇主保险的适用范围。

当然,鉴于劳动关系中雇主与劳动者之间天然的失衡关系,雇主可能利用其优势地位迫使被保险员工同意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如雇主等)为受益人。若雇主被指定为受益人,其领取保险金后,可能产生将其大部分据为己、仅将很小部分用于雇员或其家属的道德风险。显

然,这必然违背法律设定雇主保险的初衷。因此,新保险法对此做出限制性规定的配套措施,第39条2款规定“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的,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从而有效地避免因雇主利用其优势地位侵害劳动者及其近亲属利益。

三、新《保险法》与保险利益原则的价值回归

关于保险利益的性质,保险利益,又称可保利益。对于何为保险利益,目前我国学界有三种学说:经济利益说、利害关系说、适法利益说。经济利益说认为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人身所具有的一种经济利益,利害关系说认为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物或被保险人人身所具有的利害关系。如我国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认为保险利益就是要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所有之利害关系。适法利益说认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即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失去的利益。此说为我国大陆通说。

此外,在传统保险法理论上还有“法律权利说”。该说认为作为保险标的的权利实际上都是民法、海商法或其它实证法上的权利,而保险利益理论只是将其取来作为保

险标的而已。由于保险利益“自始以来就是一种具有分散危险、提高经济效用的制度,只要投保人对某一种关系的存在具有经济上的利益,就可以以支付保险金为对价,以这种关系为保险标的订立保险合同,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借保险制度在危险共同体成员间分散损失。将保险利益仅仅局限于实证法上的权利或利益,而不重视其实质上的经济关系,不仅会影响保险分散危险功能的发展,阻碍保险业的发展,而且会造成保险法上的不当得利。”因此,“法律权利说”与保险法的基本价值理念不相符合,尤其是不能适用人身保险制度。而前述“利害关系说”将保险利益解释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物的所具有的经济上、精神上的利害关系。“关系说”能弥补“法律权利说”在适用于人身保险制度中的不足。所以现代保险法以“关系说”为通说。

这次保险法修改,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关系说”的理念渗透。除了上文谈及的一些人性化制度设计外,新《保险法* 还扩大了人身保险合同保险利益范围,明确雇主可成为雇员的投保人。第三十一条首次增加了“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明确雇主可以成为雇员的投保人;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第三十九条又明确规定:“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这可以看作是对团体保险制度

的规定,对团体保险发展是一种进步,从法律地位上对团体保险予以了明确。团体保险作为企业转嫁员工人身风险的有力手段,自1911年在美国确立后,作为企业转嫁财务风险的必要手段,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得到迅猛发展。此次,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保险法确立这一制度,也一定会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任何一部法律都是建立在一定价值基础之上对权利

义务的分配,已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均衡。新修订的保险法既充分考虑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又注意根据实践的需要区分不同性质保险合同,通过对保险利益中适法性的调整手段加大了保险合同的适用范围,促进了保险事业的发展。

侵权法上因果关系之经济学分析李婧

摘要:经济学提供了一种确定因果关系的新视角,并从侵权法律机制的事前激励作用和事后平衡作用两个目标出发,重点阐述了因果关系与最优注意水平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和不可预见性问题,以达到正确确定因果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最优注意;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

一、事实原因和近因

经济学认为,如果一方为避免事故发生花费的成本要低于所造成的损害,那么他所从事的侵权行为便构成了损害后果的原因,他就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盖多?卡拉布雷西(GuidoCalabresi)(1975)提出了两种理论,一是“原因联系说”,即如果某一行为增加了侵害行为发生的几率,则可以认定该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第二种是“条件检验条款”,即如果不发生该行为,就不会造成损害后果,即可认定该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斯蒂文?萨维尔(Steven Shavell)(1980)进一步深化了该理论,将因果关系区分成“可追溯原因”和“预期原因”,前者基本上与“条件检验条款”的内容一致,解决了如何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损害后果必要条件的问题。后者则与“原因联系说”的内容大致相同,解决了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增加了损害发生几率的问题。

经济学认为近因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损害的发生是行为人行为的直接和预期后果。第二层含义与“巧合”有关,是指损害后果的发生属于行为人行为的异常后果,仅因“巧合”,行为人行为才造成了损害后果的发生,因为即使存在该因素,损害后果正常也能避免。对此,如果免除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则使得行为人没有负担因其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的增加值,必然导致预防不足。

二、因果关系和最优注意水平

在确定最优的注意水平时,需要对注意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平衡。注意收益仅在采取注意能够降低损害的现实世界状态下才产生。但是,不管该现实世界状态是否会出现,注意成本均在其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了。萨维尔(1987)指出,在给定某种现实世界状态的条件下,如果实施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注意水平,将会导致不同的预期损失水平,那么,就可以说,这一种注意水平和这一种损失之间就具有必要因果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最优注意水平仅取决于这样一种现实世界状态,在该状态下,侵害人注意水平将会成为所发生的任一损失的必要原因。

对侵权责任施加一种因果关系限制,才能达到最优的注意水平。萨维尔(1980)所提出的责任范围这一概念则集中体现了这种因果关系限制。根据萨维尔的观点,责任范围是指适用于侵权责任的一系列现实世界状态。在给定损害后果的条件下,如果存在一些侵害人无需承担侵权责任的现实世界状态,那么,此时责任范围就是被限制的。在发生损害后果的任一时间内,不论处于何种现实世界状态,如果侵害人都需承担侵权责任,那么,此时责任范围就是不受限制的。

1严格责任原则下因果关系限制对最优注意水平的激励影响

只要责任范围包含了这种侵害人的注意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要因果关系的现实世界状态,那么,对于侵害人就会产生采取注意的最优激励。如果责任范围受到的限制过大,即不包含侵害人因其采取注意而可能改变损害后果的现实世界状态,那么,对于侵害人就不会产生采取注意的充分激励,在这种情况下,侵害人将会忽略其采取注意的一些社会收益,即发生在责任范围之外的现实世界状态中的预期损失减少,并对注意投资不足。相反,如果责任范围受到了最优限制,即仅包含这种侵害人注意和损害后果具有必要因果关系的现实世界状态,那么,侵害人将会仅承担因其行为导致的预期损失的增加值,并且拥有采取注意的最优激励。同样,如果责任范围不受限制,即每当发生损害,不管属于何种现实世界状态,侵害人都需承担侵权责任,侵害人也会实施最优的注意。不受限制的责任范围本身没有扭曲侵害人采取注意的激励。即使侵害人需要承担如其采取注意也不能避免的损失,侵害人也不会施加更高水平的注意。在注意和损害后果不具有必要因果关系的现实世界状态中,采取更高水平的注意也不能避免损失的发生,因此不能降低其预期责任。综上,侵害人采取注意的激励仅会受到限制过大的责任范围的影响。

2过错责任原则下因果关系限制对最优注意水平的激励影响

合理注意水平一旦确定,责任范围对激励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不论责任范围的限制如何,侵害人均会实施最优的合理注意水平。并且,不受限制的责任范围不是必然可以取得威慑侵害人从事行为的效果。在过错责任原则下,侵害人被引导采取合理注意以避免责任。只要扩大的责任范围不会增加合理注意水平,本质上不会产生不利的激励影响。如果责任范围被限制过大,即不包含侵害人注意可能会减少损失的所有现实世界状态,侵害人可能被引导采取较小的注意水平。侵害人会将注意成本和责任成本进行比较,如果责任成本较小,对于侵害人而言,采取合理注意的激励将会被扭曲。

三、因果关系中的不确定性

因果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所研究的问题是,对于那些无法直接确定是由行为人的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在何种条件下才需行为人承担责任?经济学者提出了两种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最低几率标准,一是比例责任标准。

1最低几率标准

最低几率标准是指只有当因果关系的几率超过某一给定的最低几率的条件下,才能适用责任规则。最普遍的最低几率标准是“证据优势规则”,即设定最低几率为50%,只有当侵害人是造成受害人损失的原因大于侵害人不是造成受害人损失的原因时,才能适用相关的责任规则。传统侵权法一般采用最低几率标准。

与比例责任标准相比,最低几率标准具有如下优势:

(1)实现错误成本最小化的社会目标

戴维?凯(David Kaye)(1982)是最早从经济学视角系统地对最低几率标准和比例责任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的学者。他指出,50%的最低几率标准不仅优于其他的最低几率标准,而且也优于比例责任标准。凯的论证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侵权裁决的社会目标是使得责任决策的事后错误成本最小化。萨维尔将错误成本定义为在并非侵害人造成损失的情况下,侵害人所支付的金钱数额与侵害人实际上造成了损失的情况下却不用支付的金钱数额之和。

(2)降低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索尔?莱夫莫尔(Saul Levmore)(1990)主张,高标准的最低几率将会促使当事方提供更多的证据,从而促使不确定性程度达到最小。当不确定性程度很高且难以识别侵害人时,如设置足够高的几率标准,原告就会面临着被拒绝赔偿的可能,这将会促使原告致力于获取充分证据以识别出真正的侵

害人。相反,在“市场份额法”下,因为不管不确定性程度如何,原告均能获得充分的赔偿,所以原告无需为识别真正的侵害人而努力。

(3)减少管理成本

最低几率标准更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因为,在比例责任标准下,提起诉讼的案件数量较多,那些因果关系几率低于最低几率的案件,在最低几率标准下不会被提起诉讼,而在比例责任标准下却会被提起诉讼。此外,适用比例责任标准时,案件涉及的被告数量较多,这样必然会增加案件的诉讼成本。第三,适用比例责任标准时,法院需事先确定出被告构成损害原因的几率问题,而在最低几率标准下,仅需要确定出因果关系的几率是否超出最低几率即可。

2比例责任标准

比例责任标准是指,只要发生了是由被告所引起的损害,被告就应该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责任大小将会随因果关系的不确定占比减少。最常用的标准就是“市场份额法”,即被告责任等于受害人实际损失乘以因果关系的几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为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比例责任标准开始受到重视。

比例责任标准的优势体现在如下两点:

(1)实现社会最优的注意水平

比例责任标准更有利于实现社会最优的注意水平,而最低几率标准却扭曲了对当事方采取注意的激励,从而无法实现社会最优的注意水平。在采取最低几率标准下,如果因果关系的几率系统地低于最低几率,侵害人因其所需承担的责任很小,就会采取低于最优的注意。如果因果关系的几率系统地高于最低几率,那么对侵害人采取注意的激励就会过多。相反,比例责任标准却有利于实现社会最优水平的注意,因为,侵害人需要承担的预期责任与其行为造成的预期损失相等,那么侵害人就会像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问题一样行为。

(2)实现社会最优的行为水平

最低几率标准也扭曲了对当事人行为水平的激励。当因果关系的几率系统地高于最低几率时,在严格责任原则下,侵害人将会受到过多威慑而不去从事行为,而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因为在确定过错过程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可能出现侵害人不去从事行为的情况。当因果关系几率系统地低于最高几率时,不管采用严格责任原则,还是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因所需承担的责任很小,侵害人就会过多地从事其行为。当采用比例责任标准时,不管因果关系不确定性问题是否存在,侵害人将有同样的激励去从事行为。

为实现侵权法律机制的事前目标(为花费最低成本的证据提供方提供激励)和事后目标(降低责任评估时存在的不确

定性),需要发挥最低几率标准和比例责任标准的各自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此,艾利尔?波拉特(Ariel Porat)和亚历克斯?斯坦(Alex Stein)(1997)提出了“不确定性责任”的概念。他指出,对于事故原因不确定的损害所施加的一种责任而言,损害的原因要么是引起不确定性问题出现的行为人,要么是有最好的机会避免不确定性问题出现的行为人。这样可以导致行为人在消除不确定性方面进行最优的投资,并且事后当不确定性问题被消除后,一般的责任机制对于减少主要损害可以产生最优的激励。

四、不可预见性

按照经济学原理,如侵害人不能预见损害后果,那么其就不是最低成本的防范者。当损失发生的几率系统地被低估的话,要求侵害人承担全部损失的赔偿责任无法增加对注意的激励,所以那些发生几率很可能被侵害人予以低估的事故应排除在责任范围之外。

不可预见性可以用信息成本来解释,其在侵权法中的另一层意思为,昂贵的信息成本阻止了一方当事人采取措施预防所发生的特定事故,换言之,一旦风险信息被看作风险避免的一种成本,那么汉德公式中的预防成本将会过高而对预防具有抑制作用。不可预见性规则给了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

当事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激励。如果双方当事人均可以对事故进行预防,但原告的预防成本更低,或者由于拥有相对于被告更多防范事故的信息而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则被告就可以免除由其过错造成的损害责任。

不可预见性规则有一个例外,即脆弱原则(eggshell skullprinciple),即便被告无法预见受害人伤害的程度,侵权受害人仍将被允许取得其全部损害赔偿,因为受害人是异常的脆弱。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加于责任的理由是,为了使全部侵权损害赔偿相当于侵权受害人的全部损害,就有必要在脆弱情况下加于责任以平衡“坚硬(rock skull)”(即,受害人对侵害具有超常的抵抗力)情况下的无责任。

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doc54页

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 去年,在我国整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保险产品创新在需求、竞争、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推动下,呈现出明显的五大趋势,即由"市场同构"向"市场细分"转变,由传统渠道向新型渠道拓展,由"列明风险责任"向"一切险"转变,由单一险种保障向组合一揽子保险保 障转变,由统一型保单向个性化保单转变。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组织调整与组织创新深入推进,综合性经营与专业化运营双向发展战略,将为来年产品创新注入新的驱动力。而且责任险、养老险、商业健康险和农业保险这四大有待大力发展的领域,将成为我国2006年保险新产品大量涌现的热点。 报告执笔: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陈昌盛开思经济研究会胡振飞 与一般的金融工具创新相同,保险产品的创新通常也是市场需求、竞争(供给)状况、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等四大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需求因素是决定保险消费价值的最终要素,对需求满足的程度和广度也基本圈定了保险人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其次,市场竞争也是推动产品创新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保险市场主体多样化,保险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背景下,各保险公司为了确保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推进新产品,以拓展新业务领域和利润空间。其中,差异化战略和资源整合战略是常见的两种方式。第三,适应制度变革或规避制度障碍在金融产品创新中一直扮演重要作用,保险产品创新也不例外。这种创新具体又可以分为被迫创新和主动创新两类,前者主要指监管当局或者政府强制推行的法规、制度、条例和政策等,迫使保险企业对产品作出相应调整;后者主要是保险企业为了适

应新制度的要求或者绕开制度限制,以拓展盈利空间而开展的主动创新。最后,技术进步在保险产品创新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基础性技术的进步,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对保险公司营销渠道、销售模式,乃至整个经营模式都产生变革性影响。当前,技术进步给保险产品创新带了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推动保险产品的电子化(电子保单、网络营销)和组合化(多种保障功能集于一体)。 正如保险产品创新动力与趋势(见图),保险市场上产品集合正是在需求、竞争、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等主要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向外扩张和更新,不断丰富着"保险大超市"的货架。 2005年我国保险产品创新十分活跃,有不少代表性创新产品。 (一)非寿险产品 由于非寿险保险标的范围十分宽泛,我们依照分析框架的思路,将非寿险新产品按照创新的动力和战略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市场细分与差异化类型。这一类产品主要是保险公司对保险市场和客户进一步细分,为特定保险标的、特定人群而开发设计的保险产品。这是在消费者主权日益加强的竞争格局下,面对客户多样化需求或偏好,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人为了优化产品结构、塑造品牌形象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战略选择。 2、渠道延伸型。这类保险产品主要是跳出直销或通过中介代理等传统营销渠道模式,通过将渠道扩展至银行、证券、邮政、网络、超市、电话等多方面,以改变传统的"以产品定渠道"为"按渠道定产品"的模式,实现渠道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在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创新和业务扩展。

浅谈保险人才培养与创新

浅谈保险人才培养与创 新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保险人才培养与创新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保险业几十年的发展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业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针对我国高素质保险人才奇缺和日益激烈的保险人才竞争,保险公司在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当重视保险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展保险人才。各高校针对社会对保险人才的急需,应当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为中国的保险业输入更多高素质国际型保险人才。作为高校大学生,既要认识到保险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巨大,更要认识到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养,真正成为保险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字】保险业保险人才高素质创新型 一、我国保险业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保险业新创办于1949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1958年起断然停 办,1980年得以恢复,并在近20余年间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至今已初具规模。 从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年增长率超过10%。其中,中国寿险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2%,而非寿险业务则在9.6%左右。2009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国保费收入3053.1亿元,增长幅度达到44.7%,其中,财产险增长13.6%,人身险增59.8%。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在险种开拓上,积极发展核能、卫星发射、石油开发等高科技险种,在业务经营上,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尽管如此,我国保险业整体上滞后于国民经济和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与银行和证券业相比,保险业的比重明显偏低,竞争主体偏少,产品品种单一,服务质量不高,因而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总量和结构上的供求缺口都很大;从国际比较上看,我国的保险深度仅为1.8%(保费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保险密度还不到15.2美元(根据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而当前世界平均保险深度达6%,均保险密度达385.4美元。中国在世界排名第61位,

保险利益原则案例分析

保险利益原则案例分析 案例一:自小“青梅竹马”的夏仲青和邱小眉一起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两人在打工生活中萌生爱意。几年后,两人于1999年5月未经登记便以夫妻名义开始同居生活。2002年初,为使两人今后的生活获得保障,“丈夫”夏仲青以“妻子”邱小眉为被保险人向某寿险公司买了一份20年期限的两全保险,保险金额为10万元。投保人夏仲青在保险合同中指定受益人为他自己和邱小眉两人。投保后不久,灾难降临到这对小“夫妻”头上。邱小眉在外出购物时遭遇车祸意外死亡。事后,悲痛万分的夏仲青以受益人身份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给付保险金的申请。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保险公司竟然以他与被保险人的婚姻形式不合法为由拒绝给付。夏仲青索赔不成,便向法院提起诉讼。期望通过法律手段来获得他应享有的合同权利。但是法院最后驳回了夏仲青要求被告某寿险公司给付10万元保险金的诉讼请求。 案例二:H省某县T村村民纪爱民拥有一辆福特车,村里有一家村办的灯具厂向他租用这辆车。双防协定:该车平时仍放在纪爱民家里,也归他使用处置,灯具厂只要每月把车借给厂里使用5~6次;未获得保险保障,纪爱民同意有村委会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机动车保险。随后,村委会出面办了投保手续,保险金额为25万元。在保险期的某一天,车主纪爱民驾车外出办事,把车停在县城的红心饭店门口。办完事后回到停车处,纪爱民发现福特车已经被人盗走。村委会获知后,立即作为保险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按照保险金额赔偿车辆被盗损失费25万元。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了解福特车为谁所用,被谁租用、有谁保管以及保险事故的发生是由谁驾车外出所引起等具体情况后,提出被保险人对福特车不具有保险利益的理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因此发生争议,引起诉讼。 这里关于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案例,这两个案例都涉及到一个问题——保险利益的确定,到底谁才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和财产保险中的

亿欧智库丨《待到山花烂漫时——2020保险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待到山花烂漫时2020保险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亿欧智库https://www.doczj.com/doc/5814165901.html,/intelligence Copyrights reserved to EO Intelligence, April 2020

回溯人类历史,在与大自然抗争中,人们就萌生了应对灾害事故的保险意识,并由此形成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从中国春秋时期孔子“耕三余一”思想,到历代王朝皆注重积谷备荒;从古埃及石匠以互助方式救济帮扶,到意大利海上保险诞生,人们愈加注重用保险意识和保险方法保障自身权益。 全球保险业历经从海上保险到人身保险再到多险种共存的数百年发展,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险发展模式。聚焦中国保险业,其发展相对短暂曲折但逐步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保险业渡过了一段被迫停滞时期,而等待这一局面打破又长达20年。随着保险业务逐步恢复,市场建设日臻完善,保险业实现快速发展,原保费收入不断增长,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不过人们对保险产品和保险营销人员的误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险业更为充分发展。此外,近年来,保险监管政策频出,监管力度稳步提升,“保险姓保,回归本源”成为保险业发展主旋律。 “待到山花烂漫时”,保险业虽历经艰难但始终前行,虽持续发展但仍要寻求创新与变革。作为亿欧公司旗下关注新技术、新理念、新政策的产业创新研究与咨询机构,亿欧智库关注到保险业近年来的创新变化:供给端,保险科技应用、保险业务创新变革正在推动保险业转型升级;需求端,认知风险、有效交互、追求体验、主动消费日益成为人们保险需求“新常态”;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深化大众的保险价值认知和投保意识。同时,亿欧智库也预判到保险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故而,亿欧智库撰写此份《2020保险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从保险业服务创新、渠道创新、产品创新三个核心视角入手,深入剖析保险业务运作和创新发展内在逻辑,探讨保险创新核心动因与变革方向。 在报告阐释保险创新发展基础上,亿欧智库希望为保险生态中各类企业提供展业思路与发展方向,并期待为保险从业者、关注保险业的各界人士带来启迪。

保险基本原则之案例分析

保险的基本原则之案例分析 保险利益原则 案例分析一:抵押权人对抵押物是否拥有保险利益 【案情】李某与张某同为公司业务员,1999 年8 月李某从公司辞职后,开始个体经营。开业之初,由于缺乏流动资金,李某向张某提出借款,并愿意按高于银行的利率计息,将自己的桑塔纳轿车作为抵押,以保证按时还款。张某觉得虽然李某没有什么可供执行的财产,但以汽车作为抵押,自己的债权较有保证,为以防万一,张某要为车辆购买保险,李某表示同意,1999 年9 月,双方到保险公司投保了车损险,为了方便,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一栏中,都写了张某的名字。2000 年初,李某驾车外出,途中因驾驶不慎发生翻车,车辆遭到严重损坏,几乎报废,李某也身受重伤。得知事故后,张某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索赔,认为该车的事故属于保险责任,保险公司应当赔偿。保险公司认为尽管该车的损失属于保险责任,但是被保险车辆并非张某所有或使用的车辆,张某对于车辆没有保险利益,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保险合同无效,保险公司应退还李某所交的保费,不承担赔偿责任。经过几次交涉未果,张某将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张某作为债权人,抵押车辆是否完好关系到抵押权能否实现,最终决定债权能否得到清偿,因此,发生保险事故后,张某对车辆拥有保险利益,保险公司应当进行赔偿。 【分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抵押权人对投保财产是否拥有保险利益。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保险利益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具体而言指保险事故

发生时,投保人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失去的利益。实际中,保险利益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就本案而言,张某为保证自己的抵押权获得实现,以自己为投保人要求李某购买了车损险,出险之后,张某是否具有保险利益,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一,保险车辆因意外事故或李某的原因损毁,这种情况下,张某的抵押权随之消灭,这种情况下,他对保险车辆是拥有保险利益的,有权向保险公司赔偿,本案便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抵押车辆的灭失系第三人原因所致,并且李某对第三人享有赔偿金请求权。根据《担保法》第五十八的规定,张某的抵押权移至第三人的损害赔偿金上,对该损害赔偿金可优先受偿,张某的抵押权并没有灭失,这种情况下,张某对投保车辆是没有保险利益的,出险后无权再向保险公司索赔。 【启示】 本案反映出两方面问题,第一,保险利益的概念。保险利益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拥有的法律上认可的经济利益,合法性和经济性是保险利益的两个特点。本案中张某对保险车辆拥有抵押权,由此决定了其债权能否得到清偿,因此张某虽然并不占有使用车辆,但并不见得没有保险利益;第二,保险利益存在的时间。各国立法在这方面的规定并不相同,有的在保险合同成立时判断投保人对于保险标的是否具有保险利益,有的则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判断投保人对于保险标的是否具有保险利益。笔者持后一种观点,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投保人投保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是不确定的,只能在事故发生后作出判断。本案就属于这种情况,张某对于抵押物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只能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根据保险事故的性质,导致的后果,进行判断。因此,事故发生后判断保险利益存在与否的做法是比较科学的。 案例分析二:“借名”购车连环纠纷

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目录................................................................................................................... I 摘要................................................................................................................... I 引言 (1) 一、保险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保险产品创新不足,市场险种结构雷同。 (2) 2、保险服务创新不足,保险服务水平低。 (2) 3、体制与管理创新不足,管理层为自己谋私利。 (3) 4.保险监管制度不健全,制度创新尚需加强。 (4) 三、保险业创新的对策 (12) 1、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12) 2、完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 (14) 3、加强保险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16) 结束语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后,国内的保险公司面对的市场竞争明显加剧了。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及国内外强大同行的竞争压力,中国保险公司唯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更好的创新,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文以列举创新存在问题和现象、分析可能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为主线进行写作的,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我国的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保险产品创新不足,市场险种结构雷同;2、保险服务创新不足,服务水平低;3、体制与管理创新不足,管理层为己谋私利等。主要原因有:市场主体较少,市场竞争不充分,产品缺乏保护,创新者价值难以体现、人才缺乏等。创新目标:进行监管制度、模式的创新,创造公平竞争、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积极规范保险业创新的活动,防范经营风险,优化法人结构和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创新意识,提高保险公司整体的创新积极性,进行适合自身的创新活动,积极推出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企业效率。对策:建立健全保险监管模式和制度,创造公平竞争、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进行监管制度创新,完善保险公司退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创新成果;加强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管程序;加强保险理论的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创新能力。 结论:通过以上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中国的保险业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对策

保险利益原则大全

构成保险利益应当具备三个条件: 1.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是法律上承认并且可以主张的利益。由不法行为所产生的利益,不得作为保险利益。比如,以盗窃而来的财物投保财产险,保险合同是无效的。 2.保险利益必须是可用货币形式计算的利益。无法用货币形式来计算其价值,发生损失无法用金钱给予补偿的利益,不能作为保险利益。《保险法》规定,在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标的的毁损灭失直接影响投保人的经济利益,视为投保人对该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投保人的直系亲属,如配偶、子女,债务人等的生老病死,与投保人有一定的经济利害关系,视为投保人对这些人具有保险利益。 3.保险利益必须是确定的,是可以实现的利益。仅由投保人主观上认定存在,而在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利益,不应作为保险利益。确定的保险利益包括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现有的利益和由现有利益产生的期待利益。现有的利益是指投保人已经实际取得的经济利益,如,投保人已购买的汽车。现有的机器设备和已经取得的知识产权等;期待利益是指由现有利益产生的将来可以获得的利益,如,出租房屋而预期可以获得的租金收入,维修设备而预期可以得到的修理费收入等。 坚持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 保险合同的成立要求必须具有保险利益的意义在于: 1、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财产保险赔偿或人身保险金的给付是以保险标的遭受损失或保险事件的发生为前提条件,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无保险利益,标的的受损对他们不仅没有损失,反而还可以获得保险赔款.这就容易诱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为谋取保险赔款而故意破坏保险标的道德风险 2、避免赌博行为的发生。保险合同是投机性合同(射悻合同)当事人义务的履行取决于机会的发生或是不发生,即保险金的给付以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事故的发生为条件,具有一定的投机性,这与赌博相类似。如果允许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人以他人的生命或是财产作为保险标的,以自己作为收益方进行投保,那么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他就不承担任何损失而获取远远超过保险费的保险给付,保险活动就完全成为投机赌博行为,而丧失了具有转移风险减少损失的作用。就单个保险合同来说,保险与赌博同样决定于偶然事件的发生而获得利益或损失,从表面上看,保险与赌博类似,都具有射幸件。但是,从实质上看,二者具有很大区别。保险是人类互助共济的行为、晰赌博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因此,为了使保险区别于赌博,并使其不成为赌博,要求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如果保险不以保险利益存在为前提,它将与赌博无异。 3、规定保险保障的最高限度 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其宗旨是补偿被保险人因保险标的的出险所受到的经济损失,但不允许被保险人通过保险而获得额外的利益。因此,必须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上所具有的经济利益作为保险保障的最高限度。投保人依据保险利益确定保险金额;保险人在保险利益的限度内支付保险赔款。 二、保险利益原则的运用 (一)保险利益的来源不同 1、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人与物的关系) (1)现有利益。现有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财产已享有且继续可享有的利益。一般由

保险产品创新

浅谈保险创新 一、保险创新背景分析 国际保险业的创新的趋势,已逐渐成为近年来国际保险业发展的一个特征。这种创新包括组织形式的创新,如保险公司非相互化,自保公司的大量出现,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洲的银行保险公司等。此外,保险产品的创新体现在保险风险证券化、投资连结保险的推广等等。同样,由于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保险业的产品创新创造条件。此外,还有保险服务创新、管理创新、销售方式创新。这些都使得保险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通过在产品、营销、客户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才能保证保险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与深化,保险业也将不得不面临潜在客户分流的风险。具有投资特质的产品,如投资连结产品,已成为保险公司为应对竞争所作出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产品创新。另外,保险业也借助资本市场来增强承保能力、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这也就孕育了巨灾债券等新的风险融资方式。保险产品的创新在保险创新中最为引人注目,它包括纯粹的与承保技术、定价方式有关的产品创新,以及由组织形式、服务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产品创新。 二、保险创新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一)保险创新的含义 创新,通常定义为特点环境中,最先被使用单位或部门所认定的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者产品。创新是过程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因为创新应该是首次的和唯一的。1保险创新,是指运用制度设计、技术开发、服务拓展等方式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利于保险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产品和服务等。从市场层面上来讲可以分为主体创新和行为创新。主体创新是指在现有法律的前提下,对保险公司组织的一种自我改造,比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和并购重组等。行为创新,通常表现为: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业务方面的合作创新以及保险品种的创新。 (二)保险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保险创新是保险企业突破市场制约因素的根本措施。保险企业的发展受相关产业和市场的制约,尽管大多数保险产品具有较长寿命,但是满足市场的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生命

保险案例

第二章保险的基本原则 保险利益原则 案例一 某游客到北京旅游,参观故宫博物馆后,激发其爱国之心,自愿交付保险费为故宫投保,问:保险公司能否承保? 分析: 不能承保. 因为保险利益是投保方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标的安全则受益,保险标的受损则受损.本案例中,保险标的(故宫)的存在不会为投保人(游客)带来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保险标的发生事故也不会给投保人造成经济损失,所以没有保险利益,也不能为其投保. 若可能承保,则要求受益人为故宫,游客只是投保人而已. 案例二 王某得知其姐怀孕,为表示其庆贺,花钱购买了一份”母婴安康保险”.问:保险公司能否承保?分析: 保险公司不能承保,因为王某对其姐没有法律上承认的保险利益.人身保险中兄弟姐妹并没有直接的保险利益. 案例三() 王某向张某租借房屋,租期10个月.租房合同中约定王某在租期内对房屋损坏负责,王某因此而投保火险一年.租期满后,王某按时退房,将保单与租约一起交给张某.半个月后,房屋发生火灾.问:保险公司应当如何理赔? 分析 张某不能以被保险人身份向保险公司索赔.因为保单的转让要事先得到保险人同意并由其签

字.否则转让无效.本案例中,王某是私下转让保单,发生事故时,尽管张某对标的具保险利益,仍不予理赔. 王某对标的无任何权利,不能索赔。 结论:保险公司不予理赔 案例四(海上运输保险) 某茶叶加工厂要出口一批茶叶到美国,与买方交易采取的是到岸价格。按该价格条件,应当由卖方投保,于是茶叶加工厂以这批茶叶为保险标的投保海上货运险。茶叶装船后,茶叶加工厂将茶叶的提单交给买方并随之转让保单。后在运输途中遇风浪,船舶沉没,茶叶灭失。问保险公司是否承担货损的赔偿?赔给买方还是卖方,为什么? 分析 ①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货损赔偿,赔给买方 ②根据海上货运险的保险利益原则:投保时可不存在保险利益,但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利益一定要存在;保险单可自由转让,无须征得保险人同意。 ③本案例中,被保险人(买方)虽然在投保时对茶叶没有保险利益,但在茶叶装船后获得物权凭证——提单,表示对茶叶拥有了所有权,也就具有了保险利益,而且在转交提单同时获得转让的保单,因此,保险事故发生时,买方既有保险利益又有有效保单,应当获得保险赔偿。 案例五(人身保险) 李某于2001年以妻子为被保险人投保人寿保险,每年按期交纳保费。夫妻于2004年离婚,以保单现金价值垫缴保费,2005年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死亡,李某请求保险金给付,问:保险公司将如何处理此案?

研究论文:由奇葩保险浅谈我国保险产品创新

128294 保险学论文 由奇葩保险浅谈我国保险产品创新 作为这个蓝色星球上最睿智的动物,我们总是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比起这些永无止?M的风险,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来转嫁我们的风险。比如,春运对每位中国人来说应该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当然春运途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因此春运险应运而生。然而这些“奇葩保险”大多都是看起能够满足投保人的需求,但事实上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创新,最终会在残酷而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保险创新应该真正从投保人转嫁风险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产品,满足保险人投保的需要,同时使保险人和投保人达到效用最大化,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品。 一、奇葩保险层出不穷 “只有你不敢想,没有保险公司不敢保”,这句话用来形容近些年来的保险市场新产品应该不为过,在互联网发展如此之快的新世纪里,保险业也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借着各种话题推出多样富有“创意”的产品。比如借着京

津冀地区严重的雾霾天气为由头,平安保险和人保财险分别推出了北京地区专属的雾霾险和雾霾旅游险,但遗憾的是,推出不久就被保监会财产监管部门叫停了;再者,“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严重有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为也被利用登上支付宝,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更有在中秋前后阿里巴巴推出“中秋赏月险”,中秋节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本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是在中秋赏月险的推动下却变了味。很明显,这些保险产品不满足保险的本质,即可保利益和大数法则。 这些吸引人眼球的创新型保险产品,虽然一时登上了“头条”,引得人们驻足观望,但就在这些创新型保险推出后不久,就惹得监管部门不得不“喊停”。直观地说,对于能够结合社会热点以新颖的方式推出保险产品的公司来说,也许被保监会叫停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但是硬币也有正反面,也许正可以通过当了一把“网红”的经历让他们的品牌效应随之扩大,为其他保险产品的保费增长带来可观的收入。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追求一些精神上的需求也无可厚非。 保险创新的应该回归到保险的本质,同时满足可保利益和大数法则。创新固然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但是也不能盲目。比如日本是最早推出天气保险的国家,其也推

保险业要强化五大创新

保险业要强化五大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保险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创新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保险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要想“做大做强”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惟有进一步大力创新。 一、保险业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品创新的周期太长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基本上是投保人有需求,公司就能开发出所需要的产品。而我国保险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显得不足,以家财险为例,目前各公司的产品基本与20世纪80年代的条款费率相差无几。据统计,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52元,人均居住面积7平米;XX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703元,人均居住面积21平米,分别增长9倍和2倍。人民生活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而我们还采用老的条款费率显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周期性,如果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及时创新,就必然落后,这也是我国家财险业务多年来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服务创新的张力不够 在一些保险企业中,不仅存在着展业理赔“两张脸”的

现象(即拓展业务时笑脸相迎,一旦客户索赔时却脸拉得很长,判若两人),造成了保险资源的非正常丧失。更有甚者,有的业务员为了追求个人业绩,夸大产品功能,误导消费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近年来,通过市场整顿,这些问题虽有明显好转,但仍存在服务链脱节现象(即只注重承保和理赔两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由温饱步入小康,对保险服务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承保和理赔,而是包括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后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保险条件优化和保险补偿等在内的全程服务。只注重两端而忽视全程服务,势必造成业务脱节,失去市场,降低竞争能力。 (三)理论创新的突破不大 保险业恢复经营之前,我国保险理论集中于马克思、列宁等对社会剩余中需要保险基金扣除的论述。保险业恢复经营后,保险理论研究日渐繁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保险是否是商品”为主题的大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保险理论研究的顶峰。此后,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我国保险理论基本上是“拿来主义”,结合我国保险业自身实践的理论创新较少。实际上,保险问题和所有经济问题一样,都有其社会制度背景,如果忽略这种背景,盲目与国际接轨,只能是浮在表层上,不会有大的突破和进展,对保险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也不会太强。

保险学四大基本原则及案例

可保利益原则 案例一: 雷松与王丽在大学相识,因为志趣相投而结成好友,并且两人的恋爱关系也得到了各自家长的首肯。毕业后,两人虽然没有分在同一个地方,但仍然书信往返,不改初衷。雷松的生日快到了,为了给他一个惊喜,王丽悄悄为他投保了一份人寿保险,准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谁知当雷松从外地匆匆赶到王丽所在的城市时,却遇到了翻车事故,雷松当即死亡。得知这个消息后,王丽伤心欲绝,随后想到半个月前曾为雷松投保的人寿保险,于是她便携带着有关的证明及资料,到了保险公司要求支付约定的保险金2万元。保险公司在核保时,得知雷松这份人寿保险是在他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王丽擅自买的,于是便以王丽违反了保险利益原则为由发出了拒赔通知书。王丽想不通了:保单签了,保费也交了,我该履行的义务都履行完毕,轮到保险公司履行义务时,却推三阻四找这么个违反保险利益的理由来搪塞人。一气之下,她走上了法院将保险公司给告了,谁知判决结果却让她失望了,法院支持了保险公司的主张。 案例二:所有权转移是否即丧失保险利益 1998年4月24日,某县水力发电公司作为投保人向某保险公司投保建筑、安装工程险。投保的工程为一所水电站,保险金额3000万元,免赔率为10%;保险期限自保险单签发之日起两年。1998年6月20日,投保人作为甲方将建设中的电站资产所有权转移给了乙方——另一家水电开发公司,但甲方仍然是电站的施工承包单位,甲乙双方约定共同承担水电站的风险。后来乙方向另外一家保险公司投了财产保险,并已经生效。这时,工程险的投保人即水利发电公司将保险标的转让的事实通知了承保保险公司。在达成续保协议前,1998年7月6日下午,该县发生罕见洪水,以高于设计水位4米的水头袭击了水电站。水电站受损严重。根据受损情况,发电公司向承保工程险的保险公司提出了1000万元的保险索赔要求,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发电公司不服,向法院起诉,要求保险公司承担赔付保险金的责任。 分析: 1、《保险法》第十一条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该条规定所称的保险利益是指法律上认可、客观上存在、经济上可以确定的利益。因此,具有保险利益的不仅仅是所有权人,其他与保险标的有合法经济利益关系的主体都可能具有保险利益。除所有权外,还应包括:基于物权而产生的合法利益;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合法利益;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法人及其他组织基于劳动关系、雇用关系或其它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对其职工的人身利益;其他可以用金钱计算的合法利益。本案中,根据投保人与另一家水电开发公司签订的转让协议,投保人依然是该电站的施工承包单位,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对其承建的建筑安装工程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建筑安装工程险条款》也未禁止施工单位投保,而且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安装工程险也正是由施工单位投保的。 2、《建筑安装工程保险条款》规定:“保险期限至工程竣工并经建设单位验收或安装工程在机器设备试运行开始时终止。最晚终止期应不超过保险单所列明的终止日期”。本案中,该电站出险时尚未进行竣工验收,保险期限未终止,因此保险责任也未终止。 3、双方签订的转让协议,已办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附着物(水电站)变更登记手续。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该转让协议合法有效。虽然乙方已向另外一家保险公司投了企财险,发生保险事故时,乙方可以向这家保险公司索赔,但这并不能免除甲方所投保的建筑、安装工程险保险人所承担的保险责任。 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保险利益的理解不应仅限于所有权,而应作较为宽泛的解释。因此,保险理赔人员应当开拓视野,转变观念,全面、准确地掌握保险利益这一基本概念。 最大诚信原则

保险利益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其本质内容是要求投保人必须对投保的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如果投保人以不具有保险利益的标的投保,保险人可单方面宣布保险合同无效 2. 最大诚信原则的:保险双方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时,必须以最大的诚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得隐瞒有关保险活动的任何重要事实,双方都不得以欺骗手段诱使对方与自己签订保险合同,否则导致保险合同无效。 3.近因原则:是指导致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最接近的原因 4.补偿原则:是指当被保险人因保险标的遭遇约定的海上事故而造成经济损失时,保险人给予被保险人损失补偿。 5.保险代位原则是指保险人依照法律或保险合同约定,对被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后,依法取得向对财产损失负有责任的第三者进行求偿(或追偿)的权利或取得对保险标的的所有权。保险代位原则包括代位求偿权和物上代位权。 6.代位求偿权:指当保险标的因遭受保险事故而造成损失,依法应当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自支付保险赔偿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的限度内,相应取得向负有责任的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7物上代位权:物上代位权是指保险标的因遭受保险事故而发生全损时,保险人在全额支付保险赔偿金之后,依法拥有对该保险标的物的所有权,即代位取得受损保险标的物上的一切权利。 8.损失赔偿方式: 定值赔偿:赔款=保险金额×损失程度(%) 按比例赔偿:保险保障程度=保险金额/出险时保险财产的实际价值×100%保险赔款=损失金额×保险保障程度 9.保险标的:保险标的是指保险合同指向的物、服务或其他经济利益与责任。 10.保险价值:保险价值是指保险合同所指向的保险标的实际价值。 11.保险金额:是被保险人以其保险利益为基础对保险标的的实际投保的金额,是保险人计算保险费的依据和对被保险人承担责任的最高限额。 12.保险费率:是保险费与保险金额的比例。 13.保险费:是指被保险人根据合同的规定,为取得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提供的保障而支付给保险人的费用。根据投保人选择所投保险事故和保险金额来决定的。 14.保险期间:保险期间是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就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间达成的协议。 15.保险责任:保险责任是指保险合同上载明的,保险标的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以及危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 16.除外责任:除外责任是指保险合同上载明的,保险人不承保的风险及对被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的范围。 17.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向保险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的时间效力。 18.保险单:保险单简称“保单”,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的书面证明。 19.保险合同变更:海上保险合同的变更是指保险合同当事人就为适应具体情势的变化而改变保险合同的具体内容所作出的一致协议。 20.保险合同解除:如果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出现了一些特定的情况,需要解除保险合同。 21.保险合同转让:海上保险合同的转让是指被保险人的变更。 海上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的主要义务:1、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被保险人应当

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瓶颈分析及其对策

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瓶颈分析及其对策 李红坤邵宇 摘要:保险企业竞争的核心领域是保险产品的竞争。但我国保险新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却遮掩不了保险产品创新不足的窘境。通过对保险企业的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分析工具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保险企业产品创新与其绩效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制约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的瓶颈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资源投入、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顾客导向、企业家导向等方面。要提高我国保险企业经营绩效,就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而进行保险产品创新,就要采取对策突破这些制约因素。 关键词:保险企业;保险产品创新;瓶颈;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2-0053-05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保险业提供的保险产品数量也由最初的几十种发展到2008年的4000多种然而保险新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却遮掩不了保险产品创新不足的窘境,保险产品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吸纳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二是产品创新缺乏个性和针对性。一种保险产品有销路,大家就竞相模仿,导

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低,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三是营销模式制约保险产品创新。很多保险产品的开发并没有立足产品技术含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仅仅是依靠财务政策推动和销售激励拉动。四是保险产品供需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 保险产品创新滞后的原因是什么呢?Achilladelis、Jeras 和Robertson等人发表了名为Sappho的创新成败研究成果,开辟了产品创新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加拿大McMaster 大学的Cooper教授目前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调查了103家公司的102项成功的新产品和93项失败的新产品,得出如下五个因素对产品创新成功有意义:(1)对用户需求的了解;(2)对市场的注意;(3)开发的有效性;(4)外部技术和对外交流的有效利用;(5)开发管理者的高职位与权威性。X.Michael Song和Mark E.Parry(1992)研究结论认为,成功的产品创新来源于下列因素: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在相关职能部门间关于用户对新品具体要求的信息交流,在相关职能职门间关于新产品市场测试结果的信息交流等。 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与其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保险产品创新的具体方案。

保险学的一些案例题.docx

可保利益原则;案例一:;雷松与王丽在大学相识,因为志趣相投而结成好友,并;案例二:所有权转移是否即丧失保险利益;1998年4月24日,某县水力发电公司作为投保人;分析:;1、《保险法》第十一条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2、《建筑安装工程保险条款》规定:“保险期限至工;启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保险利益的理解不应仅限于所;最大诚信原则;案情:;1996年 可保利益原则 案例一: 雷松与王丽在大学相识,因为志趣相投而结成好友,并且两人的恋爱关系也得到了各自家长的首肯。毕业后,两人虽然没有分在同一个地方,但仍然书信往返,不改初衷。雷松的生日快到了,为了给他一个惊喜,王丽悄悄为他投保了一份人寿保险,准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谁知当雷松从外地匆匆赶到王丽所在的城市时,却遇到了翻车事故,雷松当即死亡。得知这个消息后,王丽伤心欲绝,随后想到半个月前曾为雷松投保的人寿保险,于是她便携带着有关的证明及资料,到了保险公司要求支付约定的保险金2万元。保险公司在核保时,得知雷松这份人寿保险是在他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王丽擅自买的,于是便以王丽违反了保险利益原则为由发出了拒赔通知书。王丽想不通了:保单签了,保费也交了,我该履行的义务都履行完毕,轮到保险公司履行义务时,却推三阻四找这么个违反保险利益的理由来搪塞人。一气之下,她走上了法院将保险公司给告了,谁知判决结果却让她失望了,法院支持了保险公司的主张。 案例二:所有权转移是否即丧失保险利益 1998年4月24日,某县水力发电公司作为投保人向某保险公司投保建筑、安装工程险。投保的工程为一所水电站,保险金额3000万元,免赔率为10%;保险期限自保险单签发之日起两年。1998年6月20日,投保人作为甲方将建设中的电站资产所有权转移给了乙方——另一家水电开发公司,但甲方仍然是电站的施工承包单位,甲乙双方约定共同承担水电站的风险。后来乙方向另外一家保险公司投了财产保险,并已经生效。这时,工程险的投保人即水利发电公司将保险标的转让的事实通知了承保保险公司。在达成续保协议前,1998年7月6日下午,该县发生罕见洪水,以高于设计水位4米的水头袭击了水电站。水电站受损严重。根据受损情况,发电公司向承保工程险的保险公司提出了1000万元的保险索赔要求,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发电公司不服,向法院起诉,要求保险公司承担赔付保险金的责任。 分析: 1、《保险法》第十一条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该条规定所称的保险利益是指法律上认可、客观上存在、经济上可以确定的利益。因此,具有保险利益的不仅仅是所有权人,其他与保险标的有合法经济利益关系的主体都可能具有保险利益。除所有权外,还应包括:基于物权而产生的合法利益;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合法利益;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法人及其他组织基于劳动关系、雇用关系或其它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对其职工的人身利益;其他

保险利益原则

保险利益原则 姓名:徐庆美 学号:101502135 班级:10级法学(1)班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保险利益原则的概念 二、保险利益原则的灭失和存续期间 三、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范围及具体应用 四、保险利益原则的重要性 五、保险利益原则的效力范围 六、保险利益原则的目的及意义 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保险利益原则,其本质内容是要求投保人必须对投保的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如果投保人以不具有保险利益的标的投保,保险人可单方面宣布保险合同无效;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事故,被保险人不得因保险而获得不属于保险利益限度内的额外利益。 关键词:保险利益投保人被保险人 正文 一、保险利益原则的概念 保险利益,又称可保利益,立法上首见于英国《1774年人寿保险法案》,该《法案》第一条要求被保险人对被投保的生命具有可投保利益,也即保险利益。【1】在我国,理论上将保险利益描述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所具有的一种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受损,或因保险事故的不发生而受益的损益关系;同时将保险标的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财产及人的寿命和身体,并相应地把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保险人。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保险则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从法学的角度看,保险利益作为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主要由两层具体含义: 1、只有对保险标的有保险利益的人才具有投保的资格。 2、是否具有保险利益时判断保险合同能否生效的依据。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某种合法的经济利益。有两层含义: 1、对保险标的有保险利益的人才具有投保人的资格。 2、保险利益是认定保险合同有效的依据。此所谓的保险利益原则的内涵。 保险利益的具体构成需满足三个条件: 1、合法性:具备法律上承认并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保险利益作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享有的利益,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为法律认可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对不法利益,如以违反善良风俗所生的利益而为的保险,不问投保人是善意还是恶意,任何人对贪污、盗窃、诈骗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财产,均无可保利益,因为这些利益是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虽然签定了合同,但合同一律无效; 2、确定性: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利害关系,必须是已经确定或

中国平安案例分析

一.现状综述 (一). 行业与市场发展动态 1.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1).我国保险行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无论是行业的规模,保险市场主体的数量,还是各类保险的深度和密度;无论是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还是保险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国内寿险市场的六巨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太平洋人寿、人保寿险和泰康人寿,占据寿险市场80%的份额;国内保费规模最大的七大标杆地区——广东、江苏、四川、河南、山东、北京和上海,囊括45%的保费收入。 (3).2006-2015年是我国人口负担系数不断创新低和中青年劳动力人口创新高时期,也是我国建立覆盖全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关键时期,商业保险在承担社会管理功能的同时将得到飞跃式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将成为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2.发展前景 (1).现在我国国营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问题仍靠国有经济。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解决养老问题应是多层次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应及早解决养老的问题。 (2).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3).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但是却给保险业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个百废待兴的节骨眼上加大增员数量,提高展业效率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4).目前寿险客户最关心的问题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住房和物价,而医疗保障的问题已排在第一位,我国

12亿多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客观上也需要人寿保险来解决。我国现在城市95%以上有15岁以下子女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少儿人寿保险备受青睐;截至201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540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3%,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而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所以,不论是少儿市场还是老人市场,都将是庞大的。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寿险行业市场空间较大。 二.中国保险行业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发达国家保险业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应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年保费收入一般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而中国2011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2011年人均保费为1200元,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一)行业发展方式粗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改变,保险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上。大部分保险公司主要靠“人海战术”、快速增设机构、铺摊子实现外延式扩张,而忽视了公司的内部管理和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有的公司甚至不惜违法违规,不顾成本效益,一味追求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这样粗放的发展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