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材料汇总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材料汇总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材料汇总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材料汇总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曹刿论战◇左丘明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曹刿请见[召见]。其[代词,指曹刿]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乃[副词,于是,就]入见[拜见]。问:“何以[介词,凭借]战【以何战】?”公曰:“衣食所安[安生],弗敢专[独自专有]也,必以[介词,把]【之】分人。”对[动词,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普及],民弗从[跟从]也。”公曰:“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丝绸物],弗敢加[虚夸]也,必以[介词,用]信[诚信]。”对曰:“小信[信用]未孚[为人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公曰:“小大之[结构助词,的]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弄清楚],必以[根据,按照]情[实情]。”对曰:“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属[类]也。可以[介词,凭借]【之[代词,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服情”]】一战。战则[连词,就]请从。”

公与之[代词,指曹刿]乘[chéng,坐车],战于[介词,在]长勺[鲁国地名]。公将鼓[动词,击鼓]之[音节助词,无义]。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击了三次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大败]。【凡循道而行谓之“迹”,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因此,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是之谓败绩。】公将驰[驱车追击]之[代词,指齐师],刿曰:“未可。”下[下车]视其[代词指齐师]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登轼[古代车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而[连词,表顺承]望之[代词,指齐师],曰:“可矣。”遂[副词,于是,就]逐[追击]齐师。

既[副词,已经]克[战胜],公问其[代词,这,这样]故[原因,缘故]。对曰:“夫[fú,发语词,无义]战,勇气也。一鼓作[激发,振作]气,再[第二次]而[连词,就]衰[衰弱],三而竭[尽]。彼[代词,指齐师]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连词,所以]克之[代词,指齐师]。夫大国,难测也,惧[担心,害怕]有伏[伏兵,埋伏]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1. 本文选自《左传》,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 由本文引申出的成语有两,一是:一鼓作气;二是辙乱旗靡。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

3. 曹刿认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

4. 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的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来表现他的善于战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

5.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 面对齐师的入侵,鲁国的国君、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答]鲁国的国君:决心应战,但未清楚能够凭借甚么条件去与齐国一战。高官:眼光短浅,对国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略。一般老百姓:不理国事,认为国家大事自有执政当权者谋划,自己不必参与其事。

7. 曹刿为什么要进见鲁庄公?

[答]曹刿进见鲁庄公,有两个原因:①曹刿关心国事,知道强敌入侵,希望为国效力,因此进见庄公。

②曹刿有感于朝中高官眼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略,于是请求进见庄公,与他讨论作战的策略。

8. 作者在文中记述乡人与曹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记述乡人与曹刿的对话,作用有三:①反映一般老百姓不关心国事,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②借曹刿的话指出当时鲁国高官眼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为国家作出深远的谋略。③以乡人的自私冷漠,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精神。

9. 曹刿制止鲁庄公下令进攻和追击时,为什么不立即解释原因?他在什么时候才

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释?

[答]因为当时两军对垒,形势紧迫,没有时间详细解释。等到鲁军战胜齐军,可以从容论战时,曹刿才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释。

10. 在齐鲁长勺之战中,齐强鲁弱,但鲁国竟然能够以弱胜强。试据课文分析鲁国获胜的原因。

[答]①百姓支持,上下同心:鲁庄公在施政方面,一切诉讼案件,都能据实情去处理,务求判决公平,他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事,国家一旦有事,人民会全力支持他,奋力对抗外敌。

②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庄公不嫌曹刿身分低微,与他讨论作战凭借的条件,并允许他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他的意见,让他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结果击败齐军。

③战略运用,巧妙恰当:善用战术,敌疲我打——曹刿深知士气是作战时决定胜负的关键,当齐军击鼓进攻时,鲁军按兵不动,保存士气;直到齐军三鼓,士气竭尽,鲁军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击退齐军。善审敌情,提防伏兵——曹刿明白兵不厌诈的道理,齐军败走时,他制止鲁军立即追击,以提防敌军诈败,埋有伏兵,直到他看见齐军辙乱旗靡,才决定追击,结果大获全胜。

11.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庄公一答,他认为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为“小惠”,故民不从。庄公二答,他认为未孚民望,则神弗福,驳得痛快。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到他的赞许。综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2. 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13. 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战机。他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14. 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①从“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关心百姓,爱民如子的君主;②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诚信、孝敬祖宗的君主;③他能以君王的身份接见曹刿,与曹刿讨论战争所凭借的条件,且战时听从曹刿的意见,可见庄公是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且从谏如流的君主。

但他想通过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并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在政治上他是无能的;战时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可以看出他急功冒进,在军事上是无知的。

综上观之,鲁庄公是一个虽然无知、无能但却礼贤下士,善用人才的开明君主。

15. 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不赞同。打仗,士兵的士气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

因素,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军事装备等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2、邹忌讽齐王讷谏◇刘向

邹忌修[长,指身高]八尺有余,而[连词,并列。]形貌昳丽[光鲜美丽]。朝[zhāo,早晨]服[穿戴]衣冠,窥[照]镜,谓[谓……曰,对……说]其[代词,指邹忌]妻曰:“我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敦美】?”其妻曰:“君美甚[极,很。],徐公何能及[比得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结构助词,的]美丽者也。忌不自信【不信自】,而[连词,表顺承,于是,就。]复[又]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第二天],客从外来,与[介词,跟,同。]【之】坐谈,问之[代词,指客人]:“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如,及]君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美也。”明日[过了一天]徐公来,孰[通”熟”,仔细]视之[代词,指徐公],自以为[介词,认为。]不如【其美】;窥镜而[连词,表并列]自视,又弗如【其美】远甚。暮寝[躺着]而[连词,承接。]思之[代词,指妻、妾、客都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曰:“吾妻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美[以……为美]我者,私[偏爱]我也;妾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想要]有求于[介词,对]我也。”

于是[承接上面说]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的确]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比]徐公。今齐地[土地,疆土。]方[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近侍,近臣。]莫不私王,朝廷之[结构助词,的]臣莫不畏王,四境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代词,指上述内容],王之蔽[受蒙蔽]甚[厉害,严重。(到了)极点。]矣。”

王曰:“善[好,对。]。”乃[副词,于是,就]下令:“群臣[宫廷大官]吏[指土地小官]民能面刺[指责]寡人[君王自称,意为寡德之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批评议论]于市朝[集市和朝廷],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刚,才。]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不时]而[连词,表修饰]间[间或,断断续续]进;期年[满一年]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后,虽[即使]欲言,无可进者[指进谏的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齐。此所谓战胜于[介词,在]朝廷。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它是由西汉(朝代)的刘向(人名)根据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史料编订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纪传体,《左传》编年体。)

2.请概括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

[答]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劝谏齐王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3.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政治家力谏自己的君王“战胜于朝廷”的,请举例。他们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魏征劝谏唐太宗,诸葛亮劝谏蜀后主刘禅;委婉的劝说,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4.“王曰:‘善。’”一句中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样的态度?

[答]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

5.你从课文的内容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参考示例1】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劝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参考示例2】在帮助教育一个人时,要结合自身的感受,委婉地劝说别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6.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

[答]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美化的成分。

7.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课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不错。如果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忠言是逆耳的;但如果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忠言就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8.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9.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威统治前期,朝政上确实存在很多蔽端,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兼得】,舍鱼而[连词,表顺承]取熊掌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加重肯定语气]。生,我所欲也;义[大义,正义的行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胜过,超过。]于[介词,表比较]生者,故[所以]不为[动词,做,干]苟得[苟且求得(生存)]也;死亦我所恶[厌恶]也,所恶有甚于死,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如[如果]使[假使]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欲莫[没有]甚于生者,则[连词,表承接,那么,就]凡[副词,用在句子开头,表总括,凡是]可以[介词,用]得生者何不用也[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那么]凡[全,一切。]可以[介词,用。]辟患者何不为也?由[介词,通过,凭借,根据]是[代词,指生存的办法]则生而[连词,表转折]有不用也,由[由于]是[代词,指前面所说的情况。]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代词,指前面所说的情况。]故[所以,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仅,止]贤者有是心[想法]也,人皆有之[代词,指“是心”],贤者能勿丧[丧失]耳[兼词,“而已”的合音,罢了]。

一箪[古代盛作物用的竹器。]食,一豆[古代盛肉或羹用的器皿]羹[带汤汁的肉。],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语气助词]而[连词,修饰。]与[给。]之[代词,指“行道之人”。],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弗受,蹴[cù,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不屑一顾]也。

万钟[钟,古代量器名。万钟,比喻优厚的俸禄]则[连词,表假设。]不辩[同“辨”]礼义而[连词,表修饰]受之[代词,指万钟之俸],万钟于[介词,对于]我何加[好处,益处]焉?为宫室[泛指住宅]之美,妻[正妻]妾[小老婆]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于】我与[同“欤”]?乡[同“向”,从前,过去]为身死而[连词,表递进,也]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代词,这,此。指上述不顾礼仪追求成万钟之俸的行为]亦不可以[介词,把]已[停止]乎?此[代词,这]之[代词,指“万钟不辨礼仪而受之”的做法]谓失其本心[羞恶之心]。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舍生取义”毕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义可以同时兼得

的时候,孟子认为则应该“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文中体现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说。

[答]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4.怎样评价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

[答]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5.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1.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发[起,被任用]于[介词,从,被]畎亩[田亩,田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中,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殷王武丁寻到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起初贩运鱼和盐,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他又辅佐周武王]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即管仲,原为公子纠的臣子,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君位,纠失败了,管仲被关押,齐桓公知其有才,起用他做相]举于士[狱官],孙叔敖[春秋是楚国人,隐居海滨,庄王知其有才能,用他为令尹]举于海,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双逃到楚国。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举于市[市井,集市]。故天将降[赋予,下达,交付。]大任[责任]于[介词,给]是[代词,这]人也,必先苦[使动用法,使……痛苦]其心志[意志,感情。],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其筋骨,饿[使动用法,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动用法,使……无资产而受贫困之苦]其身,行[行动]拂[违背,阻碍]乱[使动用法,使……错乱]其所为,所以[介词,凭借]动[使……心动]心忍[使……坚韧]性,曾[同“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常常]过[过失],然[代词,这样。]后[以后]能改;困[困扰,忧愁]于[介词,在]心,衡[同“横”,阻塞,不顺]于虑[思绪],而[连词,表顺承。]后作[奋起,指有作为];征[征验,显露征兆]于色[脸色,表情上],发[表达]于声,而后喻[了解]。入[内部。国内]则[连词,如果]无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士,出[外部,国外]则无敌国外患[灾难]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使……生存]于[介词,在]忧患,而[连词,表并列]死于安乐也。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答]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全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答]围绕“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

7.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既有积极上进的主观因素,再加上良好的客观条件(顺境)更能促进人成材的观点来说,辅之以事例,言之成理即可。

8.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有不同的见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时候,有些过错是没有机会来改正的,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以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尽量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9.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

5、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指面积,即“周围”之意]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古九州之一]之南,河[黄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之北。北山愚公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年且[副词,将近]九十,面[面对,面向。]山而[连词,表修饰]居。惩[戒,苦于]山北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塞,出入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迂[曲折迂回,绕道]也,聚[召集,集合]室[家庭,家人]而[连词,表顺承]谋 [谋划,商量]曰:“吾与汝[代词,你们]毕[尽]力平险[险峻的大山],指[同“直”,一直]通豫[豫州,古九州之一]南,达于[介词,到]汉阴,可乎?”杂[纷纷]然相许[赞成,同意。]。其妻献[指出]疑曰:“以[介词,凭借]君之力,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不能损[削减]魁父[小山名]之[音节助词,无义]丘[土堆],如[动词性的固定结构,相当于“把……怎么样]太行王屋何?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怎样]置[安放]土石?”杂曰:“投诸[兼词“之于”,把它]渤海之尾[边上],隐土之北。”遂[于是,就。]率子孙荷[负荷,挑]担者三夫[成年男子],叩[开凿,敲打]石垦壤,箕畚[运土的工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运于[介词,到]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姓京城的人]之孀[寡妇]妻,有遗男[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跳往助之。寒暑易[交换]节,始[副词,才]一反[同“返”,返回]焉[句末语气词]。

河曲[古地名,今山西黄城一带,黄河至此转弯流向东]智叟[老头]笑而[连词,表修饰]止[劝阻]之,曰:“甚矣[太过分了],汝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惠[同“慧”,聪明]。【汝之不惠甚矣】以[介词,凭借]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其[语气语,放在“如……何(把……怎么样)”的句式前,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叹息,叹气。]曰:“汝心[思想]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顽固],固不可彻[通,畅达],曾[用来加强语气,还]不若[如,比得上]孀妻弱[年少]子。虽即使]我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死,有子存焉[语气语,表肯定,相当于“呢”];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尽]也。而[连词,表转折]山不加增[增高],何苦[即“苦何”,愁什么]而[连词,表顺承]不平?”河曲智叟亡[同“无”,没有]以[介词,用来]应。

操[拿,持]蛇之[结构助词,的]神闻之,惧其[代词,指愚公]不已[停止]也,告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于[介词,向]帝。帝感[被……感动]其【于】诚,命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二子负[背]二山,一厝[同“措”,放置]朔东,一厝

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同“垄”,指高山]断焉[语气助词,表肯定]。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而言的。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7.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6、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已去世的皇帝,即刘备。]创业[统一全国的大业。]未半而[连词,表顺承,就]中道[途]崩[专指天子的死]殂[死],今天下三分,益州[四川一带的古称,这里指蜀汉。]疲[困顿]弊[衰弱],此诚[副词,实在]危急存亡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时刻。]也。然[转折连词,但是,然而]侍卫[随侍在皇帝身边的官员。]之[结构助词,的。]臣不懈于[介词,在]内[朝庭内],忠[忠诚]志之士忘身[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于外者,盖[承上说原因]追[追念]先帝之[结构助词,的。]殊遇[境遇],欲报之[代词,指“先帝之殊遇”。]于[介词,向]陛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也。【陛,宫中殿前的台阶。】诚宜[应该]开张[扩大]圣听,以[介词,表目的,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发扬扩大]志士之气,不宜妄[胡乱]自菲薄[小看,轻视],引[称引]喻[譬喻]失义[适宜,恰当。],以[连词,表结果,以致。]塞忠谏[直言规劝]之路。

宫中[皇宫中]府中[朝庭中],俱[副词,全,都]为[是]一体,陟[提升]罚臧[表扬]否[批评],不宜异同[不同]【偏义复词,词义偏听偏信在“异”上。“不宜异同”等于说“不宜异”。】。若[如果]有作[动词,做]奸[奸邪的事情]犯[违反]科[法令,条律]及[以及,或者]为忠[忠心的事]善[好事]者,宜付[交给]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判定]其刑[罚]赏,以[连词,表目的,来]昭[显示]陛下平[公正]明[严明]之理[治],不宜偏[偏袒]私[徇私情],使内外[宫中府中]异法也。

侍中[随侍皇帝备顾问和传达旨意的官员。]、侍郎[侍从皇帝联系内外的官员。]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代词,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皆良[贤良]实[诚实],志[志向]虑[思虑]忠[忠诚]纯[纯正],是[代词,这,指良实,志虑忠纯]以[介词,表原因,由于]【于是】先帝简拔[选拔]以[连词,来]遗[wèi给予]陛下。愚[自称谦词,我]以为[认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副词,全,都]以[介词,拿]咨[询问]之[代词,他们],然[这样,如此。]后施行,必能裨[弥补,补助。]补阙[同“缺”,缺点。]漏[漏洞],有所广[形容词作动词用,扩大,增加。]益[好处,效果。]。

将军向宠,性[性情、品德]行[行为]淑[善良]均[公正],晓[了解]畅[精通]军事,试用于[介词,在。]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代词,指前面所说的情况。]以[代词,凭借。]众议举[推举]宠为[动词,做。担当]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愚以

为营中之事,悉以咨[询问]之,必能使行阵[军队的行列,指军队]和睦,优劣[形容词作名词用,能力强和能力弱的人]得所[适当的处所]。

亲[容词作动词用,亲近]贤[贤良,德才兼备]臣,远[容词作动词用,疏远]小人[泛指行为不端或见闻浅薄的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倾覆]颓[衰败]也。先帝在时,每[每次]与臣论[谈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痛心]恨[遗憾]于[介词,对]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坚定不移]良[贤良]死节[为守气节而死,以死相报。]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连词,那么]汉室之[结构助词,的]隆[兴隆,这里指振兴],可计日而[连词,来]待也。

臣本布衣,躬[亲自]耕于[介词,在]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扬名]达[发达,指做官]于诸侯[拥兵割据的群雄]。先帝不以[介词,因为]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贫寒],猥[wěi辱,降低身份]自枉[屈就]屈,三顾臣于[介词,到]草庐之[音节助词,无义]中,咨臣以[介词,拿]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由是[因此]感激[感动],遂许[答应]先帝以[介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用来。]驱驰[策马急驰,这里指奔走效劳]。后值[遇到]倾覆[挫折,失败。],受任于[介词,在。]败军之际[时候,时刻],奉[接受]命于危难之间[关头],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同“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靠近]崩寄[托付]臣以[介词,把]大事也。受命以来,夙[早晨]夜忧[忧虑]叹,恐托付不效[成效],以[介词,以致。]伤[损害]先帝之明[明智,这里指知人之明。],故五月渡泸[因南郡诸侯叛乱,诸葛亮率师南征,恩威并施,稳定了后方。],深入不毛[毛,苗。不毛,荒凉的地方。]。今南方已定[平定],兵甲[军队的武器装备]已足,当奖[勉励]率三军,北[名词用作状语,往北]定中原[黄河流域,指曹魏辖区。],庶[表示可能或希望。]竭[尽]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攘[排斥]除奸[奸邪]凶[凶顽],兴[振兴]复[恢复]汉室,还于[介词,到]旧都[东汉的国都洛阳],此臣所以[用来……的]报先帝,而[连词,表并列]忠【于】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反复考虑,择善而定]损[减少]益[增加],进[奉上]尽[完全,毫无保留地]忠[忠诚]言[建议],则[副词,就是]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介词,把。]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成效]则治[处罚,惩治。]臣之罪,以[连词,来。]告[祭告]先帝之灵[神灵,在天之灵。]。若[如果]无兴[发扬]德[圣上的功德]之言[建议],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以[连词,来。]彰[表明,显扬。]其咎[过失];陛下亦宜自谋,以[连词,来。]咨诹[询问]善道[方法],察[识别]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非常]受恩感激。

今当[在……的时候]远离,临[面对]表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

1.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哪一条最主要?为什么?

[答]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2.诸葛亮是如何劝谏刘禅亲贤远佞的?

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3.文中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答]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指出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4.诸葛亮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5.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用文段中的话来回答)

[答]“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6.出师的目的是什么?(用文段中的四个4字短语来回答)

[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举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答]①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②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③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8.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③《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致。

④诸葛亮揭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⑤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⑥武侯祠前悬挂着一幅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你能在《出师表》一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⑦“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是四川成都武侯祠前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志”可以解释为A志趣;B志向。请你在《出师表》中分别找出与之对应的内容。

A、志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志向: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⑧作者认为,该“刑(受罚)”的是的作奸犯科人,该“赏(受赏)”的是忠善的人。

9.文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为什么先帝托付给诸葛亮?

[答]大事指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因为诸葛亮做事谨慎,人又聪明,更重要的是他忠于刘氏父子。

11.请用6个字概括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1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写出所列项目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孙吴北拒:北拒曹魏

13.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典故如:初出茅庐,空城计,借东风等。

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

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1鱼我所欲也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陶庵梦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我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全,都)绝.(消.失.)。是.(这 )日更定矣,余挐. (撑 )一小舟,拥.(裹着)....毳.(鸟兽的细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全)白。湖上影子,惟. (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罢了..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刚刚..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哪能 )更.(还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尽力 )饮三大白. (杯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客居 )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痴迷 ),更(还).... 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条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着酒,在炉上刚刚沸腾。(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自言自语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呢!” 2、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文正公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 ( 做……长官)巴陵郡。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百废具.( 通“俱”)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扩大)其旧制. (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通“嘱”,嘱托)予作文..(写文章)以.(用来 )记之。 予观.(看)夫巴陵胜状..(美好景象),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横.(宽阔)无际涯..(边);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

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测试卷(答案) 2

才溪中学 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测试卷 班级姓名座号 题 一二总分号 (一)(二)(三)(四)(五)(六)(七)得 分 一、古诗词积累:(10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报君黄金台上意,。 3、,灵旗空际看。 4、,雪拥蓝关马不前。 5、,对影成三人。 6、,白露为霜。,在水一方。 7、角声满天秋色里,。 8、寡助之至,。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公输》选段,回答1~5题。(22分)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子墨子曰:“荆之地,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我能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4分) ①请说.之()②不可谓知类.(.) ③方五千里( ) ④为与此同类. ( ) ..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①宋何罪之有?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3.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此”指的是什么内容。(3 分)

我的理解: 4.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墨子从哪几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3分) 我的概括: 5.(6分)①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 ②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6、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8、翻译下列句子。(3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慭慭:yìn yìn,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驴不胜怒()技止此耳()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罔不因势象形() ③耳:技止此耳()无丝竹之乱耳(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且焉置土石() ⑤益:益习其声()有所广益()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2个)。(2分)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公输》――《墨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3、再拜 ..明白事理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 ..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词语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曰所以 七里之郭.外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凭借 池.非不深护城河亲戚畔.之通“叛” 威.天下不以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多助之至.极点..之利威.威慑兵革 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重要问题 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被选拔衡. ..恒.常;过.犯过失傅说举于 于虑同“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这而后作.奋起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颜色

2021年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2021年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鱼我所欲也》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内容理解 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 用“”向“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 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2.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生活常理就近设喻,化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引出论题。 3.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略)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4.“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5.请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7.请概述一个“舍生取义”的典故或例子。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解析卷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解析卷一 (一)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妾私臣,臣之姜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注]景公:齐景公。废酒:停止饮酒。爱:怜惜。令:假使。桀纣:即夏桀和商纣王,是两个暴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__的确____(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____偏爱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 译文:像这样听从他的建议,那么(我)就被大臣挟制了。 3.齐威王对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 答:虚心采纳(意思对即可) 4.请为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标题:景公纳谏废酒(意思对即可) 5.邹忌进谏的方式与弦章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邹忌委婉进谏;弦章直言进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第五单元 一、积累·运用 6.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释义。(8分) ①公输盘诎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7.文学常识填空、默写。(20分) ①墨子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孟子》是家经典之一,孟子,名,战国时期邹人。 ③庄周,时宋国人,是家哲学的代表人物。 ④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惠子相梁》一文中腐鼠比喻什 么? ; 这篇短文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感 情? 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观点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_”思想。 8.读下面的文字,从中归纳出一个论点。(4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阅读 (一)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曰。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子墨子曰:”荆之地,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9.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才美不外见于是见公输盘B.以牒为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C.子墨子九距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楚王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①杀所不足而争有余,不可谓智。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1.选文第一节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4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公输》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 2、将以.攻宋(用来) 3、起.于齐(出发) 4、夫子何命 ..焉为(什么见教) 5、愿.借子杀之(希望) 6、请.献十金(请允许) 7、吾义固 ..不杀人(讲道义)(从来) 8、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9、胡不已.乎(停止) 10、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11、解带为.城(作为) 12、九设攻城之机变 ..(巧妙的方式) 13、子墨子九距.之(通“拒”) 1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 15、公输盘诎.(通“屈”) 16、吾知所以 ..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17、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 18、虽杀臣,不能绝.也(尽)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3、吾义固不杀人。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您)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7、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 8、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可是我不说。 三、课文赏析。 1、写出2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班门弄斧 2、课文体现了墨子的_“_非攻_”___思想,他是抓住了公输班说的“吾义固不杀人”,进行反驳的。 3、结合课文分析墨子的人物形象。墨子:正直,有正义感、聪明睿智,有勇有谋,镇定自若、有雄辩之才 (公输班:阴险狡诈,故作聪敏;楚王:阴险狡诈,随波逐流的昏庸君王) 《孟子两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得道 ..多助(施行)(仁政) 2、七里之郭.(外城) 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4、城.非不高也/三里之城.(城墙)(内城) 5、兵革 ..非不坚利也(兵器,甲胄) 6、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8、寡助之至.(极点) 9、亲戚畔.之(通“叛”)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11、故天将降大任 ..(重大使命) 12、必先苦.其心(使……苦) 13、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14、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15、人恒.过(经常) 16、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7、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通“弼”辅佐) 18、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人民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3、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九年级下期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下期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13分)(2007青海)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下列加点的字(2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对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本文详略上如何安排?(2分)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分) 二、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12分)(2007河北)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 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下列加点的字(2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翻译:(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多用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邹忌想起为王进间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5.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有什么新的理解?(3分) 三、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11分)(2007兰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惧其不已也(4)无陇断焉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阅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翻译

20.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军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高位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高位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战,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估计,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bbbywzy) + 部编教育(bbjy12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bbbywzy) + 部编教育(bbjy121)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文言文、古诗期末复习资料

一、文体常识: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 知识点梳理①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 1. 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即引论-- 本沦-- 结论) 。(3)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概括性强。 2、小说常识:(1) 、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 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文学常识: 1. 雨果:1802-1885 ,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 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 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 3、莫泊桑(1850-1893 ),法国19 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 4、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著成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当时禁书,后被人改 名为现在的《水浒传》。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 它以北宋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官逼民反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封建阶级统治的腐朽,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5、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 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6. 罗贯中(约1330 -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 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简历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 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7.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可惜由于他早逝,在他生前,小说 没有最后完稿。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 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 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三、文言文模块:(一)、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浩浩汤汤先 忧后乐气象万千波澜不惊春和景明皓月千里2、用课文语句填空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 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 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 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3. 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 “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生动表现 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5. 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 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6. 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 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 吻合。 7. 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 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8.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9. 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0.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以天下为己任)。 11.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完整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