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087统计学概论复习资料

05087统计学概论复习资料

05087统计学概论复习资料
05087统计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三、考核要求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1.识记:(1)统计的涵义;一般认为统计的含义有三种: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201201简答统计的三种含义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统计工作:是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和有关情况的资料。统计资料也就是统计信息,它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象和过程。

统计学:是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将统计工作实践活动的程序和组织、统计资料的加工和计算、统计分析的途径和方法,经过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体系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方法论。

统计的三种含义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联系:A统计工作是人们的统计实践,是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过程;B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工作过程与成果的关系;C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但a一方面,统计理论是统计经验的总结,只有当统计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形成独立的统计学;b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发展又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科学研究大大促进了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统计科学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2)统计学的几个主要学派。政治算术学派:威兼.配第,国势学派:康令,统计学之父凯特勒

2.领会:(1)近代统计学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2)我国统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变化情况。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201110考试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识记:(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统计学已从实质性科学中分离出来,转而研究统计方法,成了一门认识现象总体(本书主指社会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其研究方法是关于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

(2)统计学的特点。统计学的5大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和广泛性。

2.领会:统计的认识过程:从质与量的关系来认识;从个体与总体的关系来认识。

(三)统计工作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1.识记: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归纳推断法。

大量观察法:对所研究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

统计分组法: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综合指标法: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动态趋势分析法、因素影响分析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抽样推断法等)。

归纳推断法:归纳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整理、描述方法,归纳法可以使我们从具体的事实中得出一般的知识,推断则指以一定的逻辑标准,根据局部的、样本的数据来判断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推理方法。

2、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201101简答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为国家制定政策和检查政策贯彻情况提供依据;

二、为科学编制计划提供依据,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三、为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经济管理提供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和分析资料;

四、为积累统计资料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领会:统计工作过程的四个阶段及其联系。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

(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识记:(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领会关系201110名词统计总体201101名词统计总体201201名词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3个特点。按其包括范围的大小分无限和有限总体。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是统计所研究的属性和特征的原始、直接、具体的承担者。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会随着统计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2)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领会区别和联系201010名词标志

统计标志简称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对其属性和特征的描述或取值称为标志表现。标志分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名称,其标志表现一般用文字来描述)和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数量标志的标志体现是具体的数值,也称标志值)。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都能用数值表示,其具体表现为指标值。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2部分。

统计指标的3特点:总体性、数量性和综合性。

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分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和质量指标(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两者之间的区别是200810简答标志和指标有何区别和联系?

1.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2. 标志中的品质标志是用文字来描述的,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

3. 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而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得到的;

4. 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

联系:

1.大多数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综合而来的,既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也可指总体单位数的总和;

2.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

(3)统计数据与变量;领会分类200901简答从计量的层次简要说明统计数据的分类及内容。

统计数据是对所考察的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对于不同现象,能够计量的程度是不同的

统计数据按对现象计量的层次来看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按统计数据收集方法分为观测数据和试验数据;

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时间序列/动态数列数据和面板数据。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统计数据,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其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和数值型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分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3种类型。变量按其性质的不同,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4)统计指标体系;领会关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

(5)流量与存量。领会关系201001名词流量200910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流量是指某一时间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算出来的数量,具有时间量纲;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表示现象在某一点的状态,不具有时间量纲。

关系:流量与存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是并存的,相互影响的,一般来说,存量是流量的前提和基础,流量是在期初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流量改变了存量,使之从起初存量变化为期末存量。

3.应用: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三、考核要求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1.识记:(1)统计调查的概念;201101名词统计调查201010名词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作为统计工作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根据研究的目的或任务,采用适当的、科学的调查方法,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各项资料的过程。

领会:统计调查阶段在统计工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现3个方面(意义)

一、它是认识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

二、它是统计工作过程的基础;

三、统计调查理论和实践方法在统计原理中占重要地位。

(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的3个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2、领会:调查的种类

统计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

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分经常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分询问法和通讯法);

按组织实施主体的不同分国家统计调查(按审批机关不同分指令统计调查和审批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和民间统计调查。

3、识记: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单位一一进行调查

非全面调查是抽取被研究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4、识记: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指随着调查对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记,以了解事务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一次性调查是指间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对事物的变化进行一次调查,用以了解事物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1.识记:(1)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的概念和区别;

调查对象就是指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即调查总体。

调查单位是指我们所要研究的总体单位,也即所要登记标志原始的,直接的承担者。

填报单位是指负责上报调查资料的单位。

(2)调查项目的概念。

调查项目是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它完全是由调查对象的性质、调查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包括调查单位所须登记的标志(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及其他有关情况。

2.领会:(1)统计方案的构成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即总体)和调查单位(即总体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期限和地点;

5、制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2)拟定调查项目时须应注意的问题;201101简答简述具体拟订调查项目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一、调查项目要少而精,只列入为实现调查目的所必须的项目,否则会赞成调查工作的浪费。

二、本着需要和可能的原则,只列入能够得到确定答案的项目。

三、调查项目之间尽可能保持联系,以便相互核对起到校验作用。

四、有的项目可拟定为“选择式”。

(3)调查表的种类及其设计;

调查方案设计的核心是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一般分为一览表和单一表。

调查表的设计包括表头、表体、表脚的设计,主要是表体的设计。

(4)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的区分;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进行的起讫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

(5)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调查工作的组织计划包括调查机构、调查步骤、人员用组织训练、经费预算等问题。

3.应用:能根据调查研究的课题设计出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案。

(三)专门调查201110简答专门调查有哪些?简要说明每一种调查的涵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1.识记:(1)普查的概念;200910名词普查200810名词普查201201名词普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连调查。

领会:(1)普查的特点、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

普查的特点:

一、普查是一次性调查,其主要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二、普查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来全面、系统的掌握重要的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资料。

普查的组织方式:

一、从上到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和队伍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

二、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或者结合清仓盘点,颁发一系列调查表,由调查单位自行填报。

普查的组织原则

一、必须统一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使所有普查资料都反映这一时点上的状况,避免得复和遗漏。

二、正确选择普查时期。

三、在普查范围内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调查,并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方法上、步调上协调一致。

四、调查项目一经确定,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综合,降低资料质量。

(2)重点调查的概念;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搜集统计资料的非全面调查。

领会:重点调查的特点和组织形式;

重点调查的优点在于调查单位的选择是客观的,不受主观影响,调查单位少,可以调查较多的项目和指标,了解详细的情况,取得资料也及时,即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

重点调查主要采取专门的调查组织形式。

(3)典型调查的概念;201001名词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

方法有3个: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法和开调查会。

领会:典型调查的特点和作用;

典型调查的特点:

一、调查单位少,能深入调查单位,搜集详细的第一手数字资料。

二、由于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出的,对其进行调查,就能取得较高的资料

三、典型调查机动灵活,可节省人力和物力,提高调查的时效性。

典型调查的作用:

一、典型调查便于发现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

二、典型调查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弄清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三、典型调查适于深入典型单位,结合实际情况,总结果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助于全面工作的发展。

四、典型调查的资料可以用来补充和验证全面统计的数字,推论和推算有关现象的总体。

(4)抽样调查的概念。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按照随即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调查方法。

领会:抽样调查的特点;

一、是按照随机的原则选单位,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是对一小部分单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数据,并据此从数量上推断总体。

3.应用:各种调查方式在统计调查中的运用。

(四)统计报表201110名词统计报表 200901名词统计报表

1.识记:(1)统计报表的概念;

统计报表是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按照国家或上级部门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具备统一性、时效性、全面性、可靠性4个特点,可以满足各级管理层次的需要。

领会:统计报表的作用;

一、统计报表的资料是编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检查其执行情况的基本依据。

二、统计报表的资料是反映国家建设成就和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发展经验以及发展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

三、统计报表的资料,特别是业务系统的报表资料是指导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

(2)统计报表制度的概念。

统计报表制度是对统计报表内容的一系列规定形成的一项必须遵守的制度。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管理制度之一,按法律规定,执行统计报表制度是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向国家履行的一种义务。

2.领会:(1)各类统计报表的作用;

(2)统计报表的设计和报送程度

(五)调查的形式和问卷设计

1.识记:(1)发表调查的概念;201101名词发表调查

发表调查是指通过印发调查报表来达到定期或不定期地搜集调查资料的一种调查形式。

特点:调查表的回收率高、充分利用了统计报表制度。

(2)问卷调查的概念;

问卷调查就是根据调查目的,制订调查问卷,由被调查都按调查问卷所提的问题和给定的选择答案进行问答的一种调查形式。

特点:通俗易懂,实施方便、适用范围广、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3)访问调查的概念;

访问调查是按所拟调查事项,有计划地通过访谈,询问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一种调查形式。

特点: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直接见面,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是人际沟通的过程。

(4)电话调查的概念;

电话调查是指调查者通过查找电话号码簿,用电话向被调查者进行询问,以达到搜集调查资料目的的一种调查形式。

(5)新闻媒介调查的概念;

新闻媒介调查是指以新闻媒介为载体,发布调查问卷,通过广大听众、观众、读者自愿回答并反馈调查结果,达到搜集调查资料的一种调查形式。

特点:广泛性、时效性、公开性、客观性。

(6)留置调查的概念;

留置调查是指采用由调查者将调查表或调查问卷面交被调查者,并说明调查目的和要求,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然后按约定的时间回收的一种调查形式。

(7)日记调查的概念;

日记调查是指向被调查单位或被调查者发放登记簿或账本,由其逐项记录,再由被调查人员定期收集、整理、汇总的一种调查形式。

(8)文案调查的概念。

文案调查,也称二手资料应用,它是指搜集、取得并利用现有的有关资料,对某一专题进行研究的一种调查形式。

2.领会:

(1)调查问卷的结构、内容和形式;

一份好的调查问卷包括5个结构和内容:1、问卷的名称;2、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3、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有3方面: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后果;人们的态度、意见、感觉、偏好等。);4、作业证明的记载;5、问卷说明。

调查问卷的3个主要形式: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

(2)设计调查问卷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卷要编码,目的要满足调查数据处理的需要,对此,切不可忽视。

二、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内容要简洁,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

三、提问自然、用词准确、通俗易懂,适合被调查者身份,易为被调查者接受与合作。

四、要充分考虑到分析和研究的需要

3.应用:(1)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调查形式;(2)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三、考核要求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200810名词统计整理

1.识记:统计整理的概念。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统计调查阶段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2.领会:(1)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阶段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统计分析阶段的前提和基础。

(2)统计整理的内容。

统计整理过程的5个内容:A统计整理方案;B统计资料审核;C统计资料的分组和汇总;D编制统计图表;E统计资料的积累和保管。

(二)统计分组201110名词复合分组 200901答简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1.识记:(1)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统计分组: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总体的内在差异,按照某一标志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组的统计整理方法。也可说是把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归并在一起,性质不同的单位区分开来。

统计分组的3个作用:1、划分现象的类型;2、揭示现象内部结构;3、分析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领会:选择分组标志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结合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来选择。

领会:统计分组的种类及其方法;

1.按分组标志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分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分单项式和组距式《分等距与异距》分组)2种。

2.按分组标志多少不同,统计分组分简单分组(即单一分组)和复合分组(分平行分组与交叉分组)。

(2)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的概念;

(3)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概念。

简单分组,又称单一分组,就是对被研究现象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

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

(三)分配数列

1.识记:(1)分配数列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01110简答简述分配数列概念及其种类。201001名词分配数列201201名词分配数列分配数列,又称次数分布或频数分布,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分配数列包括2个要素: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对应的单位数。统计分组后各组对应的单位数称为次数或频数。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总数的比重称为频率。

领会:分配数列的类型及其应用;

分配数列包括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

(2)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的概念;

总体按品质标志分组就形成品质分配数列,简称品质数列。品质数列由各组名称和次数组成。

总体按数量标志分组就形成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变量数列也分为单项数量和组距数列。

(3)次数密度。

所谓次数密度,是指单位组距所占的次数

领会:组限的划分及组中值的计算;

K=1+3.322lgN 闭口组中值=(上限+下限)/2 开口组缺上限或下限的开口组中值=下限或上限+邻组组距/2

(3)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1、钟型分布

2、U型分布

3、J型分布

3.应用:变量数列的编制。201101简答变量数量的编制步聚

变量数列的7个编制步骤:1、对零散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2、测定全距R,又称极差,即原始资料中最大与最小变量值之差;3、设定组

数K,一般为3-7组;4、计算组距d=R/K(整数);5、界定组限:每个组两端的标志值,即框定每个组的单位标志值的界限值;6、求出组中值;7、计算次数和累计次数,并据以绘制次数分布图表(次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二者是可以互换的两种图示方法)。

(四)统计表

1.识记:(1)统计表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统计工作各阶段填写的统计数字的一切表格都可称作统计表。

2.领会:(1)统计表的结构;

从统计表形式看,由4部分组成:总标题(名称)、横行标题(横标目)、纵栏标题(纵标目)和指标数值。另外在统计表下方有时还应注明必要的附注和资料来源等。从内容看,是由主词和宾词2部分构成。

(2)统计表的种类;

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

(3)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统计表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安排,统计表的设计应该主次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

二、为了使统计表美观大方,统计表既不能太狭长也不能太宽短,长宽比例应适中,尤其不能画成正方形,统计上下表的两条边线一般用粗线绘制,其余用细线绘制,表的左右两端开口,不画边线。

三、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

四、表中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

五、表中数字上下位置要对齐,同一纵栏的数字小数位应保持一致,表中如有相同的数字应照写,不能用“同上”、“同左”等字样来表示,无数字的空格,用符号“——”表示,当缺乏某项资料时,用符号“……”表示,有时也用“N.A.”来表示缺乏的资料。

六、对表中有的数据必须加以说明时,应以附注的形式写在表的下端,如果有必要,表中数字的资料来源也应写在表的下端。

第四章综合指标

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总体进行一般性描述性分析,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采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统计指标概括和分析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简称综合指标。这3种统计指标是统计整理的结果,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工具,任何统计分析都离不开这3种指标。

三、考核要求

(一)总量指标

1.识记:(1)总量指标的概念;201110名词总量指标 20110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又称绝对指标,对总体从数量上进行总括性描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

总量指标表现为绝对数,与经济统计中的绝对数和数学中抽象的绝对数不同。

领会:总量指标的分类;

一、根据总量指标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二、根据总量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三、按照总量指标表现的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领会:总量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1、同类性

2、明确总量指标的统计含义

3、计量单位必须一致。

(2)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总体单位总量表示总体内所包含的总体单位的总数,反映总体规模的大小。

总体标志总量则是总体单位具有的某种数量标志值的总和,是说明总体某种特征的总数量。

(3)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了在某一段时间(时期)内发展的累计总数量。

时点指标则反映了某一时刻瞬间的总量。

(4)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实物量指标表明事物具体形态或者使用价值的总量,采用实物单位计量。

价值量指标表明事物的价值总量,以货币单位计量。

领会: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其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但综合性较差,分为4种:1、自然单位2、度量衡单位3、复合单位4、双重或多重单位)

二、货币单位(有当年价格<现行价格>和不变价格之分)。

(二)相对指标200901名词强度相对指标

1.识记:(1)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也称相对数,将两个有联系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的结果。归根到底所有的相对指标都来源于总量指标的对比。

领会:相对指标的特点

相对指标的特点是把两个对比的具体数值概括化或抽象化,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相对指标的作用:

一、表现出各种事物发展之间的比列关系,确切地反映事务发展绩效。

二、对于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务,采用相对指标能找到比较的基础。

三、相对指标便于记忆,易于保密。

(2)有名数和无名数;

相对指标表现为有名数(分子分母计量单位不一致时结合使用)和无名数(表现为系数、倍数、成数、百/千分数)两种形式。

(3)结构相对数;

结构相对数就是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反映了总体的构成情况。

(4)比例相对数;

比列相对数反映了同一总体中不同组成部分指标数值的比列关系。

(5)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就是将不同空间或条件下的两个相同指标作静态对比而得到的,反映在不同空间范围或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是两个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进行对比。

(6)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指标的对比,用来反映事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

(7)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数是用来比较相同空间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对比,反映随着时间的变化,指标的变动情况,实际就是发展速度。

领会(1)计划完成相对数的计算方法;

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数*100%

(2)强度相对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表现形式:一、复合数,具有两个以上的计量单位。二、无名数。

(三)平均指标

1.识记:(1)平均指标的概念;200910简述平均指标及其作用。

平均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某一变量值的具体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领会:平均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具体差异抽象化2、只能就同类事物计算3、反映了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作用:

1.对于由于条件不同引起的不可直接对比的同类事物,通过平均指标可进行对比;

2.用来作为评价的一种数量标准或者参考;

3.用来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上的估算和预测;

计算公式: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201110计算平均数201101计算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又称均值,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和典型特征的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集中趋势测度指标。

领会: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及其特点;

根据资料不同,有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两种方法

特点:算术平均数计算比较简单,适合于代数运算,因而使用得最为广泛,也是其他数值平均数的基本形式。

(2)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又称为“倒数平均数”,是先计算变量值的倒数,然后求倒数的算术平均数,最后对这个倒数平均数求倒数,就是调和平均数。

领会:调和平均数的特点;

一、数列中不能有等于零的标志值,否则无法计算调和平均数;

二、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受极小值的影响大于受极大值的影响,但与算术平均数相比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比算术平均数稳健。

(3)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是对变量值连乘后再开项数次方求出的。

领会:几何平均数的特点;

一、数列中不能存在等于零或负数的值。

二、受极端值的影响较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都要小,比较稳健

三、应用于社会经济统计中,要求现象总体标志总量是各单位标志值的连乘积。

(4)众数;201101计算众数

众数是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能直观地反映现象的集是趋势,是使用最普遍的位置平均数之一。

领会:众数的确定方法和特点;

一、众数只考虑了总体分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标志值,不受极端值和开口组的影响,具有稳健性。

二、当分布数列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时,不存在众数,而且当变量数列是不等距分组时,众数的位置也不容易确定。

三、使用范围较广,对于品质标志,只要条件满足,也可以求众数。

(5)中位数;201001名词中位数 201101计算中位数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就是中位数。

计算公式:中位数位置=(总体单位数+1)/ 2

领会:中位数的确定方法和特点;

一、作为一种位置平均数,不受极端值和开口组的影响,比计算平均数更具有稳健性。

二、对于同一资料的各种离差之中,以中位数为一般水平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三、对一些不具有数学特点或不能用数字测定的现象,可以用中位数表示其一般水平。

(6)百分位数;

百分位数是一个位置平均数,一个P百分位数一般将一个数列划分为两个部分。

领会:百分位数的确定方法;

(7)四分位数。

四分位数是一种特殊的百分位数,是将经过排序的数列分成四等份之后的25%、50%和75%百分位数。

3.应用:(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2)调和平均数的计算;(3)几何平均数的计算;(4)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

(四)标志变异指标200810名词标志变异指标

1.识记:(1)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标志变异指标:经济统计中,离散趋势表示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差别程度的大小,或者分布的均匀性,这种指标称为标志变异指标,主要有极差、四分位差、平均差、方差和变异/离散系数等5个。

领会: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1、评价平均指标代表性;

2、反映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

(2)极差;

(3)四分位差;

(4)平均差;

(5)标准差和方差;201010简答什么是标准差,它有什么作用?

方差是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方差的平方根就是标准差。

(6)变异系数(离散系数)。

2.(2)极差的特点;(3)四分位差的特点;(4)平均差的特点;(5)标准差和方差的特点;(6)计算变异系数的意义。

3.应用:(1)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2)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及应用分析。

第五章时间序列分析

三、考核要求

(一)时间序列的概念和种类

1.识记:(1)时间序列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01101名词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指将某一系列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数列,也称动态数列。

由2个要素构成:资料所属的时间和各个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

领会:时间序列的作用;

第一、通过时间序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第二、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据以进行统计预测。

第三、可以对相互联系的数列进行对比分析或相关分析。

领会: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200810简述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原则。

1、时间长短应该要一致;

2、总体范围要一致;

3、经济内容要一致;

4、计算方法要一致;

时序序列按统计指标的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

(3)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2.领会: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和区别;201010简答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什么区别?

一、从指标的数值与时间的关系看,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属的时间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而在时点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二、从指标特点看,时期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是可以相加的,而时点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是不能相加的。

三、从指标数值取得的方式看,时期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一般都是通过连续不断登记再经过汇总取得的,而时点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则是每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取得的。

(二)时间序列水平分析指标

1.识记:(1)发展水平,包括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间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各个不同时期的统计指标数值,以反映现象在各个不同时期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它是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

(2)平均发展水平;200901名词平均发展水平

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又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3)增长量、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增长量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水平。

(4)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从广义来讲,它是一种序时平均数,即是逐期增长量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反映现象平均增长水平。

2.领会:(1)动态平均数和静态平均数的区别;

一、平均发展水平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上发展水平的平均,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时间序列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是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平均,从静态上说明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

二、平均发展水平是对同一现象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差异的抽象化,而一般平均数是对同一时间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值差异的抽象化。

(2)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

一、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二、每两个相邻的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3.应用:(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2)由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3)由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4)由间隔不等的间隔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5)由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三)时间序列速度分析指标

1.识记:(1)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

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经刘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

(2)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200910定基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是指以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计算的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是以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计算的发展速度。

领会: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但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并不等于定基增长速度,所以两种增长速度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数量上的相互推算。如已知环比增长速度要计算定基增长速度,应将环比的增长速度加上100%后转化为环比发展速度,再将环比发展速度连乘得到定基发展速度,然后减去100%得出的就是定基增长速度。

(3)年距发展速度;

年距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之比计算的发展速度。

(4)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平均增长速度是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速度。

(5)增长1%的绝对值。

增长1%的绝对值就是指在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对比中,报告期比基期每增长1%所包含的绝对值是多少。

2.领会:(1)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2)几何平均法和方程法;

(3)根据时间序列计算分析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计算方法。

二、要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选择计算方法。

三、当研究时期很长时,应采取分段平均速度来补充说明总平均速度,以便全面、深入地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

四、平均速度指标要与其他指标结合应用。

3.应用:(1)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2)运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四)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

1.识记:(1)长期趋势;

长期趋势就是研究某种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变动的趋势。

2.领会:(1)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和变动形态;

构成因素:(1)长期趋势;(2)季节变动;(3)循环变动;(4)不规则变动;

(2)长期趋势分析的意义;

首先,在于把握现象的趋势变化,其次,从数量方面来研究现象的规律性,探求合适趋势线,为进行统计预测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测定长期趋势,可以消除原有时间序列中长期趋势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显示和测定季节性变动。

(3)长期趋势测定的方法;非数学模型法和数学模型法

(4)应用移动平均法分析长期趋势应注意的问题;

(5)直线趋势模型的测定方法。

3.应用:(1)运用时距扩大法测定长期趋势;(2)运用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3)运用分割平均法测定直线趋势;(4)运用最小平均法测定直线趋势。

(五)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1.识记:(1)季节变动;(2)同期平均法;(3)季节比率;(4)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2.领会:(1)测定季节变动的意义;(2)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3)同期平均法的特点;(4)季节比率的调整。

3.应用:(1)运用同期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2)根据季节比率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三、考核要求

(一)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201101计算个体指数、综合指数

1.识记:(1)统计指数的概念;200910名词指数

统计指数:简称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用来测定一个变量对于一个特定的变量值大小的相对数;后者指因不同度量而不能直接加总的多种事物在不同时间对比的综合相对数。

领会:统计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201001统计指数的作用有哪些?

1、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现象总量指标的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分析现象平均指标的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4、利用指数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各种推算。

领会:统计指数的分类;

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按其比较的指标是否属于同一时间分静态和动态指数。

(二)综合指数

总指数:作为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的相对数,有两计算形式为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和平均指数。

1.识记:(1)综合指数的概念;

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2)同度量因素;201110名词同度量因素

是指使若干由于度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加总和比较而使用的媒介因素。

(3)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按拉氏公式(权数固定在基期的)编制的;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是按派氏公式(权数固定在报告期的)编制的。

(4)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5)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2.领会:(1)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和方法;(2)编制综合指数应注意的问题;(3)个体指数的编制方法;(4)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5)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和经济涵义;(6)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7)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和经济涵义。

3.应用:能应用实际资料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三)平均指数

1.识记:(1)平均指数的概念;

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的;

(2)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3)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2.领会:(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2)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3)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4)应用平均指数编制居民消费指数、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职工生活费用等指数。

3.应用:(1)能根据实际资料编制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2)能根据实际资料编制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四)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201010名词指数因素分析法 201110计算

1.识记:(1)指数体系的概念;

指数体系:广义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狭义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领会:指数体系的作用

基本作用表现在对现象进行因素方面的分析。指数体系对单个综合指数的编制亦有其指导意义。指数体系还应用于指数的推算。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领会:因素分析法的种类;

按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分简单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总量指标(分解为数量型和水平型)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分解为水平型和结构型)变动因素分析;按影响因素个数不同分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领会:因素分析法的意义;

在经济研究及经济管理中,因素分析法对揭露现象发展变化中的矛盾和问题,挖掘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分析现象发展变化的特点及规律。

(3)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2.领会:(1)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2)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的编制方法;(3)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3.应用:(1)能应用实际资料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2)能根据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

第七章抽样与抽样估计

三、考核要求

(一)抽样推断的概念和作用

1.识记:(1)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指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观察,获得各项数据。

(2)抽样推断。

抽样推断则是进一步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根据抽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对研究对象即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判断,达到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认识。

领会:抽样推断的特点;201101简答抽样推断的特点

1、以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时必须遵守随机原则

3、抽样推断是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估计和推断

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领会:抽样推断的作用。201101简答抽样推断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作用?

1.能完成其他统计调查形式无法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2.可以对全面调查的结果加以补充或订正;

3.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控制;

4.对于资料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强的现象往往采用抽样推断;

5.可以对于某种总体假设进行检验,并判断这种假设的真假;

(二)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1.识记:(1)总体和样本;

总体:又称母体,是所要认识的对象的全体,由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单位组成。(总体单位数N)

样本: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且代表该总体的那部分单位所构成的全体。(样本容量n)

(2)总体指标和样本统计量;

总体指标/参数:根据总体各个单位的变量值或标志值计算的、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

样本统计量/指标:与总体指标或总体参数相对应的样本指标。

(3)总体平均数、成数和方差;(4)样本平均数、成数和方差;

(5)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有2种方法:重复抽样(又称放回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2.领会:(1)总体平均数、成数和方差的计算方法;(2)样本平均数、成数和方差的计算方法;(3)抽样方法和可能样本数目的确定。

估计误差包括2部分: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有偏差和随机误差)。

(三)抽样分布和抽样误差

抽样调查与推断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有二:大数定律-点估计(包括契比雪夫定理-平均数稳定性和贝努里大数定理-频率稳定性)和抽样分布定律-区间估计。

1.识记:(1)抽样分布;

所谓抽样分布就是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它是对总体参数做区间估计的前提条件。

(2)抽样误差;

(3)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4)偏差;(5)随机误差;

(6)抽样平均误差。

抽样平均误差就是样本统计量或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样本比率等)的标准差,以符号μ记之。

领会: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200810简答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1、总体变量的变动程度;

2、样本的容量N;

3、抽样方法;

4、抽样的组织形式;

2.领会:(1)大样本情况下的抽样分布;(2)小样本情况下的抽样分布;(4)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3.应用: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四)参数估计201110计算 201101计算

1.识记:(1)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2)优良估计量的衡量标准;

优良估计量的3个衡量标准: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2.领会:(1)点估计的特点;(2)区间估计的方法;(3)大样本下对总体平均数X的区间估计方法;(4)大样本下对总体比率P的区间估计方法;(5)区间估计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6)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1、置信度或概率度,表示估计的可靠性。

2、总体变量的波动程度。

3、样本容量。

4、抽样方法。

5、抽样组织形式。

(五)抽样组织形式

1.常用的基本抽样5个组织形式:(1)简单随机抽样;(2)类型抽样;(3)等距抽样;(4)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

2.领会:(1)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抽样方案的设计必须遵循2个基本原则:保证实现抽样随机性原则和保证实现最大的抽样效果原则。

(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3)类型抽样的方法、特点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4)等距抽样的方法、特点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5)整群抽样的方法、特点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6)整群抽样与类型抽样的区别;(7)整群抽样的方法、特点及其抽样误差的计算。

3.应用:如何对调查对象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六)必要的样本容量的确定

1.识记:必要样本容量的概念。

2.领会:(1)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

影响样本容量n的5个因素:抽样极限误差、置信度、总体差异程度、抽样方法和抽样组织形式。

(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情况下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

3.应用: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三、考核要求

201201名词回归分析法:

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2种类型: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201010计算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及种类

1.识记:(1)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201001名词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指变量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值是固定的,当自变量取某一个值时,因变量就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值与它相对应,并且可以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反映这种关系。

(2)单相关相关;

(3)相关系数;201010名词相关系数200901名词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反映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

领会:相关系数计算方式

根据变量的数据类型不同,其计算方法有积差/距相关法(简单相关系数或皮尔逊相关系数)、等级相关法(包括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和肯德尔系数)和质量相关法。

(4)相关关系200810名词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指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严格的非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值是不固定的,当一个或若干个相联系的变量取一定的数值时,另一有联系的变量往往同时出现几个不同的数值,这些数值围绕着他们的平均值上下波动。

领会:相关关系的种类;

按照相关关系涉及的变量(或因素)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相关、复相关和偏相关;按表现形态不同分线性和非线性相关;按相关变化的方向不同分正、负相关;按相关的程度不同分完全、不完全和无相关。

2.领会:(1)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相关关系的存在以及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确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三、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建立回归模型。

四、对圆规模型进行评价和应用。

(二)相关分析

1.识记:(1)真实相关和虚假相关;(2)简单相关表和分组相关表;(3)皮尔逊相关系数;(4)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2.领会:(1)相关表和相关图;(2)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复相关和偏相关;(3)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4)正相关和负和质量相关法的应用条件;(3)简单相关系数的含义和特点;(4)等级相关法的分析步骤。

3.应用:(1)学会应用相关表和散点图分析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简单)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分析。

(三)回归分析的特点及种类

1.识记:(1)回归分析;(2)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3)直线回归分析和曲线回归分析。

2.领会:(1)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2)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1、根据观测的数据,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确定统计回归分析模型的类型及数学表达式。

3、对回归分析模型进行评价。

4、根据自变量的给定值估计因变量的数值。

(3)回归分析的种类。

回归分析按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个数划分为一元(简单)回归分析和多元/复回归分析;按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态划分直线和曲线回归分析;根据以上4个的交叉使用分为一元(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一元(简单)非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

(四)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识记:(1)一元(简单)线性回归分析;200910名词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元(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就是对具有显著或显著以上线性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数量变化的一般关系进行测定,并配合一条合适的直线回归方程,以便于估计或预测因变量的可能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回归系数;(3)判定系数;(4)估计标准误差;(5)总离差平方和;(6)回归平方和;(7)残差平方和;(8)点预测和区间预测。

2.领会:(1)回归系数的经济涵义;(2)最小平方法的应用;(3)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与评价;(4)回归变差、剩余变差和总变差的关系;(5)判定系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6)估计标准误差的特点和计算方法;(7)判定系数和相关系数的关系;(8)相关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的关系;(9)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的关系;(10)点预测和区间预测的方法。

3.应用:(1)一元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2)判定系数的计算及应用;(3)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及应用;(4)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或预测。

(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识记:(1)多元线性回归;(2)偏回归系数。

2.领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六)非线性回归分析

1.领会:(1)曲线方程配合的主要步骤;(2)各种非线性回归模型。

第九章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一个纵横交错、极其复杂的网络般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它可以从结构和运行2方面理解。

三、考核要求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

1.识记:(1)国民经济核算;201010名词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为对象,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等多角度进行的宏观经济核算。

领会: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201001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有哪些?

1、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2、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有效地协调经济统计,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数据检验的作用。

3、国民经济核算是制定和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4、国民经济核算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声誉。

5、国民经济核算是进行国际比较的工具。

领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开展国民经济核算所遵循的方法制度及其成果——统计信息系统,统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为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

SNA的7个具体内容:国民生产核算、国民收入分配核算、国民收入使用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价格核算、国民财富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核算等。

(3)SNA与MPS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

SNA与MPS的3个区别:核算范围不同;核算内容不同;核算方法不同。

(4)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5)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价格。

(6)常住单位的概念理解;

在我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201201名词常住单位)

(7)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消费范围及资产范围。

生产范围:包括3部分:A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B生产者适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C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即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服务的生产。

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

资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即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他们而获得经济利益。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

1.识记:(1)机构单位;

机构单位: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2类:住户和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法律实体或社会实体。同类机构单位构成机构部门。

(2)产业活动单位(基层单位);

(3)基本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4)附属表。

2.领会:(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2)机构部门分类;

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由非常住单位组成的国外部门也视同为机构部门。

(3)机构单位的基本特点;

一、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

二、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三、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四、能够编制出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4)产业部门分类;

产业活动应同时具备3个条件:地点的唯一性、生产活动的单一性、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

(5)三次产业划分;200910简述我国三次产业分类及作用

(1)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6)三次产业分类的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关三次产业的分类,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奠定了基础,为分析和预测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进行国际上的比较提供了依据。

(7)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构成及其平衡关系;(8)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其平衡关系;(9)资金流量表的结构;(10)国际收支表的内容;(11)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形式和记账原则;(12)附属表的核算内容。

(三)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主要统计指标

1.识记:(1)国内生产总值;200910名词国内生产总值200810名词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领会: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

有3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

领会: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意义;

首先,为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次,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发挥作用。

再次,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

(2)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3)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4)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5)最初投入、中间投入和总投入;(6)中间产出、最终产出和总产出;(7)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8)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理生产资产的行为。在核算上就是各单位当期获得减处理的净获得,具体包括3个项目: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变化和贵重物品净获得。

(9)财产收入;

财产收入:资产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资金归他们使用而从对方获得的回报。它是生产性收入,但却不是本单位增加值的独立构成要素。

并非所有资产都能为其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这里的资产包括1、因资金借贷而形成的金融资产2、土地、地下资产等有形非生产资产。

不同类型的资产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财产收入,包括地租、利息、红利、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外国直接投资的再投资收益和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

(10)初次分配收入和国民总收入;

收入初次分配: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程度和贡献程度,对生产成果—增加值所进行的直接分配。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

国民总收入:GNI,指一国经济总体当期从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总量。

(11)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200901简答什么是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两者有什么区别?

转移:指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而同时又不从后者取得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回报的一种交易。从内容上看分现金和实物转移;从目的和性质上看分经常和资本转移。

资本转移:指在无对应回报情况下,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了一笔资产(现金或实物)或取消了另一个机构单位的负债而形成的转移活动。包括3个内容:资本税、投资补助和其他资本转移。

领会:经常转移的形式;

经常转移主要有3种形式: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社会保障缴款和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

(12)可支配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13)最终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200901名词最终消费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从消费的主体来看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14)储蓄;(15)非金融投资;(16)经济资产;(17)国民财产;(18)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

(19)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20)收入再次分配

收入再分配: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通过转移收支进一步在单位(部门)之间和单位(部门)内部所进行的分配,分配的结果形成可支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是各种收支的经常转移。

2.(3)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核算方法;(4)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5)收入法GDP的构成项目及其核算方法;(6)支出法GDP的构成项目及其核算方法。(7)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8)直接消耗系数的影响因素;(9)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内容;(10)能带来财产收入的资产及财产收入的类型;(11)收入初次分配的流程;(12)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关系;(13)收入再分配核算的内容;(14)(14)收入使用核算的内容;(15)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内容;(16)资本形成核算的内容;(17)资本转移的内容;(18)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的区别;(19)金融交易核算的内容;(20)金融资产的类型及其特点;(21)资产负债核算的内容;(22)资产的分类;(23)国际收支核算的内容;(24)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的内容和结构;(25)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及其平衡关系。

3.应用:201010计算(1)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2)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3)初次分配收入和国民总收入的计算;(4)可支配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计算;(5)储蓄的计算;(6)资金余缺(净金融投资)的计算;(7)资产负债差额或净值的计算;(8)国民财产的核算;(9)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应用分析。

(四)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分析应用

1.识记:(1)经济增长;(2)实际经济增长率、均衡经济增长率和自然经济增长率;(3)双缩法和单缩法。

2.领会:(1)国民经济核算对分析的基础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对分析的4个基础作用:1、统计资料的基础作用。2、统计体系的基础作用。3、统计分类的基础作用。4、综合和分解作用。

(2)国民经济核算分析的基本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的3个基本方法: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3)经济增长的测度;(4)经济增长均衡分析;(5)我国经济增长均衡分析的主要内容;(6)适度经济增长率分析的方法;(7)经济增长率的测定方法;(8)双缩法和单缩法计算不变价增加值。

(9)金融资产类型

金融资产区分7个类型: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2、通货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证券4、贷款5、股票和其他权益6、保险专门准备金7、其他应受应付款项。

3.应用:(1)按生产法计算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2)按支出法计算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章统计整理

上限+下限邻组组距

组中值 = ——————缺上限/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 = 下限/上限 + ————

2 2

第四章综合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汇总(组中值*次数)

算术平均数 = ——————加权算术平均数 = —————————也可以汇总(比重*次数)

总体单位总量次数

未分组中位数单项式分组中位数组距式分组中位数

N+1 汇总(次数)中位数位置-向上/向下累计次数

中位数位置 = ————中位数 = ——————中位数 = 下限/上限±——————————— *间距

2 2 本组次数

组距众数

本组次数-前组/后组次数

众数 = 下限±——————————————————————————

(本组次数 - 前组次数)+ (本组次娄–后组次数)

极差 = 最大的变量值–最小的变量值

汇总(组中值*次数)

平均差 = —————————也可以汇总(比重*次数)

次数

汇总(组中值-平均差)2*次数组中值2*次数

方差 = ————————————————标准差 = √方差(开根号方差)或 = √——————— - 平均差2次数次数

第五章时间序列分析

由时期数例计算平均数或连续时点数非连续变动的连续时点数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不等

汇总数汇总(数量*权数)汇总(首尾折半)/权数

序时平均数 = ————序时平均数 = ————————序时平均数 = ——————————次数权数 n-1 /权数

第9章国民经济核算

(201201简答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不同计算方法)

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中间耗费)

收入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支出法

增加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国外从本国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教育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讲,就是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意义:(1)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2)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学研究定量分析的重要重要工具。 (3)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统计学既可以顺利地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又可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同时也为学习教育测量打下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1)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2)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3)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4)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总之,在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都具有变异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3、思考题:选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①要分析一下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即所获得的数据是否适合用统计方法去处理,正确的数量化是应用统计方 法的起步,如果对数量化的过程及其意义没有了解,将一些不着边际的数据加以统计处理是毫无意义的。②要分析实验数据的类型。不同数据类型所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很大差别,了解实验数据的类型和水平,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至关重要。③要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如总体方差的情况,确定其是否满足所选用的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 4、教育统计学的分类 (1)依研究的问题实质来划分,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划分为描述一件事物的性质、比较两件事物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一件事物两种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取样方法等等。(2)依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和实验设计。 5、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 质。 具体内容包括:(1)数据如何分组,如何使用各种统计图表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2)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特征值,简缩数据,进一步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3)表示一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属性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应用条件,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峰度及偏度系数计算方法等。 6、推论统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称全局)的情形。 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即各种各样的假设检验,包括大样本检验方法(z检验),小样本检验方法(t检验),各种计数资料的假设检验的方法(百分数检验、χ2检验等),变异数分析的方法(F检验),回归分析方法等等。(2)总体参数的估计方法。(3)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 7、思考题: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和实验设计这三部分统计内容有何关系? 教育统计学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描述统计是推论统计的基础,推论统计离不开描述统计计算所获得的特征值;描述统计只是对数据进行一般的分析归纳,如果不进一步应用推论统计作进一步的分析,描述统计的结果就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达不到统计分析的最终目的要求。同样,只有良好的实验设计才能使所获得的数据具有意义,进一步的统计处理才能说明问题。当然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也必须符合基本的统计方法的要求,否则,再好的设计,如果事先没有确定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在处理研究结果时可能会遇到许多麻烦问题。 8、教育统计与心理统计的异同 相同之处: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教育现象在很多情况下要通过人的心理现象去观察和分析,统计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①在统计方法上:在教育方面的研究中,大样本的统计方法应用较多;而在心理学上小样本的方法较多。②在实验设计的水平上:教育实验中控制因素较难,采用自然实验、准实验设计方式较多,对统计结果的解释需要特别谨慎;而心理学实验则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较多,对各种实验变量的控制相对容易,统计处理结果的解释也较易进行。 9、数据的类型 (一)从数据的观测方法和来源划分,研究数据可区分为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两大类。 计数数据是指计算个数的数据,一般属性的调查获得的是此类数据,它具有独立的分类单位,一般都取整数的形式。测量数据是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或一定的测量标准而获得的数据。 (二)根据数据反映的测量水平,可把数据区分为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比率数据四种类型。

统计学概论

统计学概论
一、 单项选择题 共 60 题,完成 33 题1、 对于某总体按一种数量标志分组,则( )。
A . 只能编制一种变量数列 B . 可以进行复合分组 C . 可能编制多种变量数列 D . 可能编制品质数列 参考答案:C 2、 某组向下累计频率表示( )。 A . 大于该组上限的百分数有多少 B . 大于该组下限的百分数有多少 C . 小于该组上限的百分数有多少 D . 小于该组下限的百分数有多少 参考答案:B 3、 为了了解某地区商业企业的基本情况,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 A . 经济类型 B . 经营方式 C . 销售收入 D . 年盈利额是否超过 100 万元 参考答案:C 4、 要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业绩水平,总体单位是( )。 A . 我国每一家工业企业 B . 我国所有工业企业 C . 我国工业企业总数 D . 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 参考答案:A 5、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置信度(1-α )越大,则区间估计的( )。 A . 误差范围越大 B . 精确度越高 C . 置信区间越小 D . 可靠程度越低 参考答案:A 6、 用同期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适合于( )。 A . 有增长趋势的季节数列 B . 有下降趋势的季节数列 C . 呈水平趋势的季节数列 D . 各种季节数列 参考答案:C 7、某企业某系列产品的总平均价格 10 月份比 9 月份提高 17%,由于产品结构的变动使总平均价格降低 10%,则产品实际的平均价格( )。 A . 上涨 30% B . 上涨 7% C . 下降 30% D . 降 7%。 参考答案:A 8、 如果用 p 表示商品价格,用 q 表示商品销售量,则公式∑q1p0/∑q0p0( )。 A .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的变动程度 B . 综合反映商品价格和商品销售量的变动 C . 全面反映商品销售额的变动 D . 反映由于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

统计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考虑全国的工业企业的情况时,以下标志中属于不变标志的有(A) A . 产业分类 B.职工人数 C. 劳动生产率 D.所有制 2、社会经济统计现象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B)。 A.差异性 B.同质性 C.大量性 D.社会性 3、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季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D) A. 100% B. 120% C. 400% D. 1200% 4、某地区抽取3个大型钢铁企业对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是(C) A .普查 B .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 .抽样调查 5、某表厂为了解手表产品质量情况而进行的调查,属于(D)。 A.普查B典型调查 C 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6、假定其他变量不改变,研究一个变量和另一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是(A) A.偏相关 B. 正相关 C.完全相关 D.复相关 7、下列这组数列15,17,17,18,22,24,50,62的中位数是(C)。 A.17 B.18 C.20 D.22 8、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越(C)。 A 接近+1 B 接近-1 C 接近0 D 接近∞ 9、已知两个同类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分别为5元,6元,则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是( A ) A. 甲大于乙 B. 乙大于甲 C. 一样的 D. 无法判断 10、(C)是标志的承担者。 A. 变量 B.总体 C.总体单位 D.指标 11、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A) A. 年龄 B. 学历 C. 民族 D. 性别

12、某商品价格上涨了5%,销售额增加了10%,则销售量增加了( C ) A. 15% B. 5.2 % C. 4.8 % D. 2 % 13、某变量数列末组为开口组,下限是5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是480,则该组 的组中值应为(D )。 A 490 B 500 C 510 D 520 14、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所配合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是使(B )。 A ∑=-0)(Y Y i B ∑-2)?(Y Y i 为最小 C ∑-)(Y Y i 为最小 D 0)?(=-∑Y Y i 15、以下不是参数特点的是(D ) A.确定 B.已知 C.唯一 D.不唯一 16、不属于专门调查的有( A ) . A. 统计年报 B.抽样调查 C.普查 D.典型调查 17、今有N 辆汽车在同一距离的公路上行驶的速度资料,m 表示路程,x 表示速度, 确定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速度的平均数公式是(C ) A. x N ∑ B. xf f ∑∑ C. 1N x ∑ D. m m x ∑∑ 18、一个统计总体(D ) A .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 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19、某灯炮厂为了掌握该厂的产品质量,拟进行一次全厂的质量大检查,这种检查应当采用(D ) A 统计报表 B 重点调查 C. 全面调查 D. 抽样调查 20、现象总体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是(A ) A. 众数 B. 中位数 C.平均数 D.频数 2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环比发展速度(C ) A. 之和 B. 之差 C. 之积 D. 之商 22、平均指标中不属于数值平均数的是(B ) A .众数 B.几何平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 .调和平均数 23、派氏指数公式的特点是同度量因素固定在(D ) A. 基期 B.初期

2017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简答题(12题选5个) 1、统计数据的类型有哪些? (1)、按计量层次分类: a.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例如:人口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类。 b.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对事物类别顺序的测度,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例如: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次品等。 c.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对事物的精确测度,例如:身高为175cm、168cm、183cm。 (2).按收集方法分类: a.观测的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而得到的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测数据。 b.试验的数据:在试验中控制试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比如,对一种新药疗效的试验,对一种新的农作物品种的试验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大多数都为试验数据。 (3).按时间状况分类: a.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描述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比如,2005年我国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b.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比如,2000年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2、简述数据误差的来源? (1)抽样误差: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带来的误差,所有样本可能的结果与总体真值

之间的平均性差异,影响抽样误差的大小的因素为样本量的大小和总体的变异性。 (2)非抽样误差:相对抽样误差而言,除抽样误差之外的,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样本观察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差异。存在与所有的调查之中: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全面性调查。有抽样框误差、回答误差、无回答误差、调查员误差、测量误差。 3、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1).异众比率,用于测度分类数据的离散程度,衡量众数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2).四分位差,用于测量顺序数据的离散程度,衡量中位数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3).方差和标准差,用于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常用测度值,衡量均值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 4、为什么说正态分布是客观现象中最主要的分布? 正态分布有极其广泛的实际背景,生产与科学实验中很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都可以近似地用正态分布来描述。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量是由许多微小的独立随机因素影响的结果,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量具有正态分布。从理论上看,正态分布具有很多良好的性质,许多概率分布可以用它来近似;还有一些常用的概率分布是由它直接导出的,例如对数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 5、请你说明小概率原理的含义? 在概率论中,我们将发生概率很小一般来说不超过百分之五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原理指的是在假设检验中,我们提出一个假设,用小概率事件去检验,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证明我们的假设有问题。 6、评价估计量的标准有哪些?并解释他们的含义。 在实际工作中,总体参数往往是未知的,需要使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衡量估计量优劣的标准一般有以下三个: (1)无偏性:无偏性不是要求估计量与总体参数不得有偏差,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既然是抽样,必然存在抽样误差,不可能与总体完全相同。无偏性指的是如果对这同一个总体反复多次抽样,则要求各个样本所得出的估计量(统计量)的平均值等于总体参数。符合这种要求的估计量被称为无偏估计量。(2)有效性:估计量与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衡量这个误差大小的一个指标就是方差,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

2015秋季学期《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 某厂4月份产量与1月份产量相比增长了10%,若已知4月份产量为1000,那么1月份的产量为(A )。 A.909.09 B.976.45 C.968.73 D.1032.28 2.以下各项属于品质标志的有(B )。 A.工龄 B.健康状况 C.工资水平 D.劳动时间利用率 3.连续变量( C)。 A.表现形式为整数 B.取值可一一列举 C.取值连续不断,不能一一列举 D.一般都四舍五入取整数 4.了解某公司职工文化程度情况,总体单位是( B)。 A.该公司全体职工 B.该公司每一位职工 C.该公司全体职工文化程度 D.该公司每一位职工文化程度 5.在某市工业设备普查中,调查单位是(D )。 A. 该市每一家工业企业 B. 该市全部工业设备 C.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D. 某公司新推出了一种饮料产品,欲了解该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公司派人到各商 场、超市随机调查了200 名顾客。该公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C )。 A. 直接观察法 B. 报告法 C. 访问调查法 D.很难判断 7.企业要对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实行严格把关,那么,在质量检验时最合适采用的调 查组织方式是( D)。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 抽样调查 8. 统计资料按数量标志分组后,处于每组两端的数值叫(C )。 A. 组距

C. 组限 D. 组中值 9.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是(A )。 A.选择分组的标志 B.划分各组界限 C.区分事物的性质 D.对分组资料再分组 10. 在分组的情况下,总体平均指标数值的大小(C )。 A. 只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与各组单位数无关 B. 只受各组单位数的影响,与各组变量值水平无关 C. 既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又与各组次数有关 D. 既不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也部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11. 在组距数列中,用组中值作为计算算术平均数直接依据的假定条件是(D )。 A. 各组次数必须相等 B. 各组必须是闭口组 C. 总体各单位变量值水平相等 D. 总体各单位变量值水平在各组内呈均匀分布 12. 标志变异指标反映了总体各单位变量值分布的(B )。 A. 集中趋势 B. 离散趋势 C. 变动趋势 D. 长期趋势 13. 抽样误差( D)。 A.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B. 既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控制 C. 可以避免, 但不可以控制 D. 不能避免, 但可以控制 14. 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估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C )。 A. 实际误差 B. 可能误差范围 C. 平均差异程度 D. 实际误差的绝对值 15.凡是用来反映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被称为( C)。 A. 增(减)量 B. 增加速度 C. 广义指数 D. 狭义指数 16.用来反映个别事物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称为( C)。 A. 总指数 B. 类指数 C. 个体指数 D. 平均指数 17.在综合指数的变形中,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所用权数是(D )。

《统计学概论》习题解答前七章

《统计学概论》习题解答 第三章 统计分布的数值特征 【7】某大型集团公司下属35个企业工人工资变量数列如下表所示: 试计算该企业平均工资。(注:比重——各组工人人数在工人总数中所占的比重) 【解】 该集团公司职工的平均工资为747.14元/人和755元/人。 【8】某地甲、乙两个农贸市场三种主要水果价格及销售额资料见下表 试计算比较该地区哪个农贸市场水果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原因。 解: ()千克元甲市场水果平均价格44.2000900000 2002== ()千克元乙市场水果平均价格55.20000001000 5502== 甲市场以较低价格销售的水果所占的比重比乙市场以相同价格销售的水果的比重大,反之,正好情况相反,故甲市场水果的平均价格较低。

【9】某石材厂2004年和2005年的工人工资资料如下表所示: 工人构成 2004年2005年 工人数(人)工资总额(元)工人数(人)工资总额(元) 熟练工人425 765000 250 475000 不熟练工人175 140000 350 315000 合计600 705000 600 790000 (1)计算各年各组工人平均工资和总平均工资。 (2)从两年的组平均工资与总平均工资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解:(1)组平均工资:2004年熟练工人:1800元/人;不熟练工人:800元/人; 2005年熟练工人:1900元/人;不熟练工人:900元/人; 总平均工资:2004年:1508.333元/人 2005年:1316.667元/人 (2)从两年的组平均工资中可以看出:无论是2004年还是2005年熟练工人工资都高于不熟练工人工资;2005年的各组平均工资都高于2004年,但总平均工资低于2004年。这种 现象的出现是由于2004年熟练工人的人数要高,而熟练工人的工资高于不熟练工人,因 此总平均工资高。 【10】根据某城市500户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居民户按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分组后,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资料: 恩格尔系数( % ) 户数向上累计户数 x f(户%)分组 组中值( % ) (户)(户) x f f 20以下15 6 6 0.90 20—30 25 38 44 9.50 30—40 35 137 151 37.45 40—50 45 114 288(中)61.65 50—60 55 74 402 62.70 60—70 65 24 476 48.10

统计学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 3. 4. 2013年《统计学概论》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统计学的两大基本内容是( A .统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C .统计预测和决策 B .理论统计和运用统计 D .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F 面的变量中哪一个属于分类变量( A .年龄 B .工资 C .汽车产量 D ?付款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 F 面哪一个图形最适合描述结构性问题( A .条形图 B .饼图 C .直方图 D .折线图 统计分组后,应使( A .组内具有同质性,组间具有差异性 C .组内具有差异性,组间具有差异性 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数值称为( 组内具有差异性,组间具有同质性 D .组内具有同质性,组间具有同质性 A .众数 B .中位数 C . 根据经验,当算术平均数小于中位数且小于众数时,次数分布为 ( A .对称分布 B .右偏分布 对两个总体分布进行变异性比较, 四分位数 D .平均数 A .标准差系数 B .标准差 当原假设正确,按检验规则却拒绝了原假设, A .取伪错误 每一吨铸铁成本y c ) B .检验错误 (万元)和铸件废品 率 C .左偏分布 当它们的平均数不等, C .平均差 则犯了( C .第I 类错误 x ( %)变动的回归方程 为: ) D .右偏或左偏分布 计量单位不同时,需要计算()比较。 D .方差 ) D .第n 类错误 y c 56 8x ,这意味着 A . 废品率每增加 1%, 成本每吨增加 64万兀 B . 废品率每增加 1%, 成本每吨增加 8% C . 废品率每增加 1%, 成本每吨增加 8万兀 D . 废品率每增加 1%, 则每吨成本为 56万兀 10 .将总体全部单位按照某个标志分组,再从各类型组中随机抽取一定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是 ( ) A .随机抽样 B .等距抽样 C .分层抽样 11 .根据经验,当算术平均数大于中位数且大于众数时,钟形分布为( A .对称分布 12 .正态总体, 区间为( ) D .整群抽样 总体方差 B .右偏分布 (T 2未知, 小样本(n <30) C .左偏分布 的情况下,总体均值 ) D .负偏分布 口的置信度为 1 — a 的置信 A . (X Z_ 2 ——,X Z n i ..n ) B . (X Z_ 2 S ,X Z ■- n ?I C . (X S - 1),n ,X t S n ) D . (X t 2(n i) n ,X [(n 1 ) 13 .当总体方差未知时,在大样本条件下,估计总体均值使用的分布是 A .正态分布 B . t 分布 C . F 分布 14 .当正态总体的方差未知,且为小样本条件下,估计总体均值使用的分布是( ) X 分布

关于生物统计学考试复习题库

生物统计学各章题目 一 填空 1.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3.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5.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3个阶段。 6.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7.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判断 1.对于有限总体不必用统计推断方法。(×) 2.资料的精确性高,其准确性也一定高。(×) 3.在试验设计中,随机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统计学上的试验误差,通常指随机误差。(∨) 二 填空 1.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2.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3.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4.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5.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 判断题 1. 计数资料也称连续性变量资料,计量资料也称非连续性变量资料。(×) 2. 条形图和多边形图均适合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 3. 离均差平方和为最小。(∨) 4. 资料中出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最多一组的中点值,称为众数。(∨) 5. 变异系数是样本变量的绝对变异量。(×) 单项选择 1. 下列变量中属于非连续性变量的是( C ). A. 身高 B.体重 C.血型 D.血压 2. 对某鱼塘不同年龄鱼的尾数进行统计分析,可做成( A )图来表示. A. 条形 B.直方 C.多边形 D.折线 3. 关于平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12 2--∑∑n n x x )(

《统计学概论》计算题参考答案解析

《统计学概论》习题解答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 10. 某银行网点连续40天客户人数如下表,根据上表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数列并绘制直方图 470 250 290 470 380 340 300 380 430 400 460 360 450 370 370 360 450 440 350 420 350 290 460 340 300 370 440 260 380 440 420 360 370 440 420 360 370 370 490 390 (1)资料排序: 440 430 420 420 420 400 390 380 380 380 370 370 370 370 370 370 360 360 360 360 (2)分组类型—连续组距式分组; (3)组距: (4)组限: 250、290、330、370、410、450、490 某银行网点40天接待客户分布表 40322.31240lg d += () 户40602.1322.31240 ≈?+=()人240250490=-=R

2 4 6 8 10 12 250 290 330 370 410 450 490 530 某银行网点40天接待客户分布直方图 客户 天

第三章 统计分布的数值特征 【7】某大型集团公司下属35个企业工人工资变量数列如下表所示: 月 工 资(元) 企 业 数 比 重(%) ∑? f f x 分 组 组中值x (个) ∑f f 600以下 550 5 10 55.0 600—700 650 8 25 162.5 700—800 750 10 30 225.0 800—900 850 7 20 170.0 900以上 950 5 15 142.5 合 计 — 35 100 755.0 试计算该企业平均工资。(注:比重——各组工人人数在工人总数中所占的比重) 【解】 该集团公司职工的平均工资为755元/人。 【8】某地甲、乙两个农贸市场三种主要水果价格及销售额资料见下表 品 种 价 格 (元/千克) 甲 市 场 乙 市 场 销售额 (万元) 销量 比重 销售额 (万元) 销量 比重 (万千克) (%) (千克) (%) x m x m f = ∑f f m x m f = ∑f f 甲 2.0 80 40 44.5 60 300 000 30.0 乙 3.0 90 30 33.3 120 400 000 40.0 丙 2.5 50 20 22.2 75 300 000 30.0 合 计 — 220 90 100.0 255 1 000 000 100.0 试计算比较该地区哪个农贸市场水果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原因。 解: ()千克元甲市场水果平均价格44.2000900000 2002== ()千克元乙市场水果平均价格55.20000001000 5502== 甲市场以较低价格销售的水果所占的比重比乙市场以相同价格销售的水果的比重大,反之,正好情况相反,故甲市场水果的平均价格较低。 【10】根据某城市500户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居民户按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即恩格 尔系数)分组后,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资料: 恩格尔系数 ( % ) 户 数 向上累计户数 x f (户%) 分 组 组中值( % ) (户) (户) x f ∑f 20以下 15 6 6 0.90 20—30 25 38 44 9.50

统计学概论试题

浙江省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统计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508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2.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分为( ) A.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 C.统计报表制度与专门调查 D.直接观察法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第一组为开口组,上限为500,已知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4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 A.480 B.420 C.450 D.460 4.比较相对指标是( ) A.现象在时间上数值的对比 B.现象在空间上数值的对比 C.现象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的对比 D.现象内部的部分与部分的对比 5.某校学生人数2005年比2004年增长了8%,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15%,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18%,则2004-2007年学生人数共增长了( ) A.8%+15%+18% B.8%×15%×18% C.(108%+115%+118%)-1 D.108%×115%×118%-1 6.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不同,分为( )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总指数 7.在同等条件下,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相比较,其抽样平均误差( ) A.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大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无法确定哪一个大 8.相关系数R的数值( ) 05087# 统计学概论试题第 1 页共4 页

2020年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统计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 调查项目通常以表的形式表示,称作调查表,一般可分为( B )。 A.单一表和复合表 B.单一表和一览表 C.简单表和复合表 D.简单表和一览表 2. 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必须采用( D ) A.次数 B.累计频率 C.频率 D.次数密度 3. 政治算术派产生于17世纪资本主义的英国,代表人物是( B )。 A.亚当·斯密 B.威廉·配第 C.康令 D.凯特勒 4. 进行相关分析,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A )。 A.都是随机的 B.都不是随机的 C.一个是随机的,一个不是随机的 D.随机或不随机都可以 5. 调查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工种、工龄、文化程度等情况( D )。 A.填报单位是每个职工 B.调查单位是每个企业 C.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都是企业 D.调查单位是每个职工,填报单位是每个企业 6. 下面的函数关系是( B )。

A.销售人员测验成绩与销售额大小的关系 B.圆周的长度决定于它的半径 C.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的关系 D.数学成绩与统计学成绩的关系 7.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 B )。 A.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B.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 C.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D.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8.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C )。 A.抽样平均误差;B.抽样极限误差; C.抽样误差系数;D.概率度 9.某工人月工资90元,则工资是( C )。 A、质量指标 B、数量指标 C、数量标志 D、变量值 10.某厂工业总产值逐年有所增加,1999年、2001年、2002年分别增长5%、8%、10%,三年工业总产值总共增长( D )。A.23% B.22% C.11.2% D.24.74% 11.某电器厂为了掌握该厂的产品质量,拟进行一次全厂的质量大检查,这种检查应选择( C ). A.统计报表B.重点调查C.全面调查D.抽样调查

2018统计学-18总复习资料

《统计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A.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C.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预测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 2.要研究某地区570家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570家工业企业 C.570家工业企业每一件产品 D.570家工业企业全部工业产品 3.为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对鞍钢、武钢、宝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的产量进行调查,属于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简单随机抽样调查 D.整群抽样调查 4.某商品销售量的前三个季度的季节指数分别为:112%,88%,90%,则第四个季度的季节指数为()。 A.102% B.110% C.98% D.100% 5.某厂2009年完成产值2千万,2010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5% B.5% C.115.5% D.15.5% 6.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 A.普查和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 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7.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映其平均水平最好用()。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8.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6年,第二组为8年,第三组为10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30%,第二组占5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A.8年 B.7.55年 C.32.5年 D.7.8年 9.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10.某商品价格比原先降低5%,销售量增长了5%,则销售额()。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确定

统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统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1.总体与样本-------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许多个体的集合, 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的特点。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样本同样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2.标志和指标-------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有可以用文字说明 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区分,所有的指标都是或只能用数字来表示。 变量数列-----又称变量分布数列,是总体按数量标志分组所形成数列。 变量数列分为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 4.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的分组, 又分平行分组和交叉分组两种情况。复合分组便于对总体内部的差别和关系有更深入的分析。 5.中位数、众数----两者都是位置平均数。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标志 值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众数则是 在分组的情况下,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标志值。数列中可以没有众 数,也可以出现两个以上的众数。 6. 标准差-----是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变异指标。数值越小反应分布越 均匀或平均数的代表性越高。它是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的平方根。(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表示) 7. 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 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水平,属于动态平均数。 8. 时点指标,时期指标-----两者是总量指标的不同形式。时点指标反映 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达到的水平;时期指标则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累计达到的量。时期指标的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不同时间的数值可以相加;时点指标正好相反;时点指标一般是不连续登记,而时期指标则是连续登记获取的。 9. 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严格的非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 系。当一个现象发生变动时,另一个现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其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全(最新整理)

WORD 格式 可编辑 专业技术 知识共享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 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 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三、论述题 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 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 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 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 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 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简答题

期末考试复习--统计学

习题课 1、有两个班同学参加统计学考试,甲班的平均分数81分,标准差9.9分,乙班的考试成绩如下: 要求:(1)计算乙班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 (2)比较哪个班的平均分数更有代表性。 解题过程参考教材和作业。 2、某钢铁厂2002年—2007年钢铁产量如下表。 (1)计算出表中各动态分析指标的数值,并填入表内的相应格中,

(2)计算2002年—2007年的平均增长量。 需要掌握的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指标有: 1. 增长量: (1) 逐期增长量:12312;;;----n n a a a a a a (2) 累积增长量:00201;;;a a a a a a n --- (3) 平均增长量 = 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 = 累积增长量/(时间序列项数-1) 2.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1) 环比发展速度:123 12,,,-n n a a a a a a (2) 定基发展速度: 02 01,,a a a a a a n (3) 增长速度 = 发展速度-1 (4) 平均发展速度 = n n a a 0 (5) 平均增长速度 = 平均发展速度-1 3、某厂生产的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要求: (1)计算三种产品的价格总指数以及由于价格变动使销售总额变动的绝对额 (2)计算三种产品的销售量总指数以及由于销售量变动而使销售总额变动的绝对额 (3)利用指数体系分析说明销售总额(相对程度和绝对额)变动的情况 解:列表计算如下:

(1)三种产品的价格指数: %11515.126100 30100 11 1或== = ∑∑z q z q k z 由于价格变动影响的销售总额绝对额: ∑∑0111-z q z q =30100-26100=4000元 (2)三种产品的销售量总指数: %10303.125350 26100 001或== = ∑∑z q z q k q 由于销售量变动影响的销售总额绝对额: ∑∑0001-z q z q =26100-25350=750元 (3) 销售总额指数: %7.118187.125350 30100 01 1或== = ∑∑z q z q k qz 销售总额的绝对额: ∑∑0011-z q z q =30100-25350=4750元 指数体系:118.7%=115%*103% 4750万元=4000万元+750万元 分析说明:………….….。 4、宁波新四方快餐厅连续3个星期抽查49位顾客,以调查顾客的平 均消费额,得样本平均消费额为25元,并假设总体的标准差为10.5元,要求: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题目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一、考试题型 单选:12%,每小题2分,共12分,见平时作业手册; 多选:8%,每小题2分,共8分,见平时作业手册; 判断:10%,每小题2分,共10分,见平时作业手册; 简答题:20%,每小题10分,共20分; 计算题:50% 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可以带计算器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工人的“工资”是标志,而工资为“1200”分,则是标志表现。 2、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发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3、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调查对象即统计总体,是根据调查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统计总体这一概念在统计调查阶段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报告单位也成填报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调查单位是调查资料的直接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调查资料的提交者,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部设备调查时,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而每个工业企业则是填报单位。 4、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额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时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根据本题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可判断出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采用的是典型调查方式。 5、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6、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答: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可依次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组。采用单项式分组。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很大,次数又很多,或是连续性变量,采用组距式分组。 7、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 8、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