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韦应物山水诗之比较

王维、韦应物山水诗之比较

王维、韦应物山水诗之比较

摘要:王维、韦应物的山水诗皆以“淡”著称,但王维诗崇尚“平淡而有思致”,韦应物诗崇尚“高情远韵”;在意境上,王维诗有画意,恬静而温润,韦应物诗有氛围,冷静而凄清;王诗的物象明朗而富生机,韦诗的物象幽冷而箫蔬;在句式经营和题材选择上,王、韦之间也有完整与分散、丰富与单一之别。这些都与他们归隐的动因和入禅的深浅有关。

关键词:山水诗;王维;韦应物;意境;物象;禅宗

Abstract:Wang Wei, Wei Yingwu's landscape poems are famous for "light", but Wang Wei's poetry advocating "flat and thought", Wei Yingwu's poetry advocating " High-minded, lofty spirit and pure action";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Wang Wei's poetry has a picturesque, quiet and gentle, Wei Yingwu's poetry has atmosphere, calm and cool; Wang's images are Bright and vibrant, Wei's images are And cold and Xiao Shu ;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Wang, Wei have integrity and dispersion, rich and single don't. And these are they his motivations and Zen depth.

Key words:Landscape Poetry; WANGWEI; WEIYINGWU; artistic conception; image; Zen

唐代的山水诗“王、孟、韦、柳”四家并称,同属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与同属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因其所处时代的相同而诗风也较接近,故王维与韦应物山水诗的区别,大致可以代表山水诗的盛唐与中唐之别。

前人和当代学者对王、韦山水诗的研究很大部分是在对它们的分别研究上,把两者进行比较是很少的。现在我将从王、韦山水诗的意境、物象的选择和呈现、句式构成、题材的空间范围以及形成差别的原因进行比较来凸显其各自的特点。

最早把王维、韦应物并提的是晚唐司空图,他说:“右丞苏州趣味澄澹,若清风出幽。”[1]以后评论家大多强调他们诗风的相近之处,如明代的胡应麟《诗薮》[2]说:“有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旨,六朝则陶,后则王、孟、常、储、韦、柳。”宋代朱熹倒是谈到过韦应物的特点,他说:“苏州市无一字造作,只是自在。气象近道,其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者,以无声色嗅味也。”[3]更有前人评王维的诗为:“清新明丽,自然淡雅。”总的来说,王维和韦应物的山水诗都是属于“清淡而有余味”的。如:

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谈情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虽同是淡味,但王维诗秀美雅淡,如深夜明月,空明澄澈;韦应物诗淳朴古淡,如秋原黄菊,逢霜而绽。王维清新而淡,韦应物简古而淡,在气韵格调上各有所长。南宋张戒评曰:“韦苏州诗, 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 然互有得失, 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 右丞远不逮苏州, 至于词不迫切, 而味甚长, 虽苏州亦所不及也。”[4]因此,在诗味追求上, 王维“味长”、“格老”;韦应物“气清”、“韵高”;王维朗畅流丽, 从容不迫;韦应物洗炼古雅, 真朴瘦硬;王维在词不迫切上比韦应物向娴熟处拓展一步, 韦应物则在“标韵”处比王维稍胜一筹。

在意境的营造上,王维和韦应物都善于摄取大自然中幽静的美来构建诗境。王维之静美,浑融完整,立体可人,且静中寓动,在静美中散发出一种空旷灵动之气,诗人在山水之趣中,发出会心的诗意微笑。如“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5]。诗人徜徉在山林中,远看前面一片葱茏,但与山水重复处,疑虑无路可通,可略为前行,山水似善解人意,在清流回转处,先前葱茏碍路的秀木已在眼前,诗人惊喜之情从心底滋生暗长,却又含而不露,如口中含饴,甘美自知,诗人因这一发现而独享山水,陶醉其中。韦应物山水诗之静境,则比较支离分散而不完整,且梗概模糊而不易让人深入镜中,虽也静中有动,但往往静中散发出凄清与悲悯。如: “结茅临古渡, 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 暮雨远来舟。”[6]不仅诗的意境不够疏朗, 而且山水景物成了悲秋心绪的映射, 非享受自然的静美, 而为对冷寂人生的默省。另外,王维着意勾勒立体的画面,因而多为共时性空间构架,而韦应物着意营造悲剧氛围,因而多为历时性时间流程。如下面的诗句同为秋野之景,但在构建意境的手法上明显不同。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清露澄境远, 旭日照林初。

一望秋山净, 萧条形迹疏。

登原忻时稼, 采菊行故墟。

———韦应物《秋郊作》王维的《山居秋暝》将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糅合交汇,安生活经验和直觉感受呢叠加于短短的四句诗中,使诗的意境具有繁复多义的弹性和张力,既有恬静舒缓的小夜曲的音乐美,又有清新素雅的水墨画的绘画美。韦应物的《秋郊作》没有构成立体可人的完美境界,只是有一种过程感、氛围感:先见凄凄清露,再见旭日初升,先远眺秋山,复登高望野,行墟采菊,诗人在自己的诗境中活动,但景物的空间关系模糊,缺少画面效果,然总体上笼罩着一层凄清中的萧散氛围,给人以情绪的感染与共振。

王维、韦应物山水诗意境上的区别,主要是由各自的物象的选择与呈现及句式经营上的不同决定的。如以下这两首诗:

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

满园春浅色, 照在绿波中。

———王维《游春曲》

丛疏露始滴,芳余蝶尚留。

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

———韦应物《对萱草》

在物象的选择与呈现上, 王维多撷取大自然中明朗、富有生机的一面,《游春曲》诗中的物象明朗清新、姹紫嫣红,洋溢着春的生机;韦应物《对萱草》诗中的物象幽暗冷重、红衰翠减,充满着秋的萧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王维多“暗主宾中”,韦应物多“景中有人”,王维诗中看不见主体的影子,然而在诗的物象背后,又无不有主体的情感在;韦应物一句“还思杜陵圃”将主体直呈诗中,“人”在“景中”的情绪也指向明豁。

在句式经营上,王诗景句集中,一气排列,鱼贯推出,物象之间采用蒙太奇式的叠加组接;韦诗景句往往被一些“情语”隔开,间断呈现,零散布陈。在下面两句意境和句式极相似的诗行中,可以看出他们句式经营的典型区别: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王维《黎拾遗昕裴迪见过秋夜对雨作》

空斋对高树,疏雨共萧条。

——韦应物《闲斋对雨》

王维用了“高馆”、“寒灯”、“秋雨”、“疏钟”四个意象, 且排比而出;韦应物只用了“空斋”、“高树”、“疏雨”三个物象, 最后用了一个“萧条”,以抽象代具象,情感倾向明确直接,余韵不足。

在山水诗的题材上, 王维比韦应物更丰富多元,尤其韦不能比者,王维曾亲临边塞,描绘了气势雄壮、浑厚博大的大漠风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7]等;韦应物虽也有一些寄赠出塞朋友之作中,有边塞风光诗句,但毕竟未亲临边陲,臆测之景,终隔一层。王维还有一些从整体大区域总绘名山大川之景,如《终南山》、《华岳》等,开合纵横,气势凌然。如写汉江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8]写黄河的“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9]等,痛快淋漓,一挥而就,自成奇观。韦应物除《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一诗总绘黄河全貌外,其他的山水诗境界都较为狭小, 找不到那种从大区域模山范水的泼墨之作。

王维、韦应物均有隐居习禅之好,但两人归隐的动因、入禅的深浅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山水诗受禅宗影响的深浅也有不同。

王维生活在盛唐,物质生活丰富,游山玩水,傲笑泉石为一时之尚,且是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王维之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王维自小就通晓佛理;另外王维有天生好静的个性,他在《戏赠张五》中云:“岂是安口腹,非关慕隐论;吾生好清静,蔬食去世情。”故他十八岁就隐居过终南;同时禅宗在唐朝的勃兴,又为他入山水、习禅理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唐代繁荣富足的国力催生出的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又使他失去了彻底隐遁的现实基础,而他个人经历的不幸,又可以通过多种艺术追求( 诗、画、乐) 来稀释, 尤其是禅宗的“佛性只向心里觅”、“担水砍柴皆可成佛”[10]的思想,又给他以官为隐找到了理论上的支点,因而他可以身在魏阙而心存江海,他讥嵇康曰:“长林丰草, 岂与官署有别?[11]”他关注的是隐的本质, 而非外在形式上的在官还是在野,他执着的是心隐而非身隐。晚年他陷贼作伪官,皇帝赦其死罪,除为太子中允,使他进退维谷。陷贼作伪官,失节之举,使他无面自容于朝臣之间, 故隐;赦罪升官,皇恩浩荡,使他欲竭忠尽智以报皇帝不死之恩,不便辞官也不敢辞官, 因而“奉佛报恩”、亦官亦隐, 便成了不由他选择的生活方式。

韦应物的隐居是在对现实失望和遭受不幸之后,不得不回到自然和佛祖的怀

抱去熨帖心灵的巨创。他早年有着满腔的报国热忱,写下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诗词,并为战乱后的现实做了一些具体的恢复工作,但现实的无望、个人的坎坷,将其强烈的用世之心逐渐抹平,他常常处在隐与仕的矛盾两极中,时隐时仕。王维在没有受打击之前就有隐居之举( 盛世的时尚),但正是这种附庸高雅之举为他后来真正入隐熟悉了地理环境,铺平了心灵道路。

王、韦虽然都有隐逸山林、研习禅理之举,但在心灵超脱和入禅深度上,王胜于韦,王维俨然是一位精通禅理的佛学大师,韦应物只不过是个一知半解的俗僧,在隐与仕的矛盾上,有着一条血迹斑斑的心路历程。这种区别反映在诗风上, 则表现为王维早年诗歌的那种超然物外的风格,韦应物到晚年才能达到,甚至还没有完全达到,而王维晚年的那种物我两忘、一片静穆的诗歌,《韦苏州集》中则几乎找不到。

禅宗对王、韦山水诗的影响,其差异还表现在物与我关系的处理上。王维多“以物观物”[12],主体隐遁于审美物象之外,又无不在物象之内,即人与自然融合而不隔;韦应物多“以我观物”[13],主体隐遁得不彻底,情感较直露。他俩虽左一个空,右一个无,但他们毕竟没有彻底退出官场,委身佛门,而是仍执着于人生、生命、自然,只不过王维执着于超越痛苦之后的愉悦自适,如赵殿成曰:王维“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14];而韦应物多半正潜心于对人生、生命、自然悲剧性的审美体味之中。王维把整个身心通过诗而完全融注于自然,诗人的知、情、意与自然一起律动,彼此不分;韦应物则在诗与自然间有一段距离,知、情、意尚清晰,其诗中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比王维明显、直露。这些恰是王、韦山水诗所表现出的诸多不同特征的深层原因。参考文献:

[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司空图.与王驾诗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 [明]胡应麟.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明]文征明.晦庵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4] [南宋]张戒. 岁寒堂诗话, 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5] [清]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 蓝田山石门精舍[ M ] . 北京: 中华书局,1961.

[6][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韦应物·准上逢洛阳李主簿[M]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7] [清]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 M ] . 北京: 中华书局,1961.

[8] [清]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 M ] .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9]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 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0]吴言生著. 禅宗思想渊源[M] . 北京: 中华书局,2001.

[11][清]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 M] . 北京: 中华书局,1961.

[12] 王国维著, 滕咸惠校注. 人间词话新注[ M] . 山东: 齐鲁书社,1994.

[13] 王国维著, 滕咸惠校注. 人间词话新注[ M] . 山东: 齐鲁书社,1994.

[14] [清]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序[ M] . 北京: 中华书局,1961.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王维、韦应物山水诗之比较姓名:农芳香

学号:1002401107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班级:中本101班

科目:唐诗宋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