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

汉语史

《汉语史》(上)

现任主讲教师:张渭毅副教授

1.课程沿革、内容简介和获奖情况

1954年,王力先生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这是中国高等院校第一次开设这门课程,王先生撰写的汉语史讲义,名为《汉语史稿》,分上、中、下三册,于1957年、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汉语史专著。后来王先生又把《汉语史稿》修订扩展

为三部新的专著:《汉语语音史》(1985年)、《汉语词汇史》(1985年)和《汉语语法史》(1983年)。1959年,王先生改教古代汉语课程,由周祖谟先生主讲汉语史课程,不到一个学期因病不能继续上课,此后此课就由唐作藩先生和郭锡良先生讲授,一直到上个

世纪八十年代末。汉语史课程分上、下两部分,各讲一个学期,《汉语史》(上)讲授汉

语语音史部分,《汉语史》(下)讲授汉语语法史和词汇史部分。《汉语史》(上)讲一

个学期,每周三个学时。唐作藩先生为1978——1988级以及1990、1991、1992、1995级

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过这门课程。1996——1999年,由耿振生讲授《汉语史》(上)课程。从2000年9月至今,由张渭毅主讲《汉语史》(上)课程。

2000年9月至今,张渭毅讲授《汉语史》(上)课程,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专业高年级必

修课程,也是汉语音韵学的提高课程。本课程自编教材,将汉语史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五个历史时期,系统描写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深入分析和说明其历时演变的

过程,解释各种音变现象,总结音变规律。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有了长

足的进展,我们随时调整和改进讲课内容,注意介绍国内外有影响的新成果,及时反映汉

语语音史研究的新动态,突出语音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尝试采取新的理论框架“散点多

线式”建立语音史,强调古今南北之分,突出古代方音的差异,力图解释文献中各种语音

现象,横向描写和纵向分析相结合,注意跟现代方音的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使学生掌握汉语语音演变的总体面貌,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习

研究生阶段的有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讲授形式:教员讲授,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当前语音史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实际

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平时有四次作业,作

业有相当的难度,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课堂有四次作业讲评,课后辅导9——12小时。

课程获奖情况:2004年2月,主讲教师张渭毅荣获北京大学2003年度桐山奖教金。

2.课程的性质、学分、教材和对象

课程性质:中文系汉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

学时:16周,每周3个学时。

学分:3个。

教材:自编。

听课对象:中文系汉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部分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人数40—60人。

3.课程教学大纲(共六讲24小节)

第一讲,汉语史方法论

第二讲,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第三讲,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1.先秦时期的声母系统

练习一;讲评

2.先秦时期的韵部系统

3.先秦时期的声调系统

4.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练习二;讲评

第四讲,远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第五讲,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1.中古汉语(早中晚三期)的声母系统

(1)魏晋宋时期各地的声母特点

(2)齐梁陈隋时期各地的声母特点

(3)初唐、中唐时期各地的声母特点

2.中古汉语(早中晚三期)的韵部系统

(4)魏晋宋时期的韵部演变

(5)齐梁陈隋时期的韵部演变

(6)初唐、中唐时期的韵部演变

3.中古汉语(早中晚三期)的声调系统

练习三;讲评

第六讲,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1.近代汉语(早中晚三期)的声母系统

(1)晚唐宋金时期的各方言的声母系统

(2)《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

(3)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韵书、韵图所反映的声母系统2.近代汉语(早中晚三期)的韵部系统

(1)晚唐宋金时期的各方言的韵母系统

(2)《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

(3)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韵书、韵图所反映的韵母系统3.近代汉语(早中晚三期)的声调系统

(1)晚唐宋金时期的声调系统

(2)《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

(3)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韵书、韵图所反映的声调系统练习四;讲评

(4)总复习

4.课程教学参考书目(加星号者为必读的参考书)

1. *汉语史稿(上册),王力,《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2. *汉语语音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又见《王力文集》第十卷。

3. *古韵通晓(第一、第五章),何九盈、陈复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 *上古音手册,唐作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年。

6. *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7.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赵秉璇、竺家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8.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罗常培、周祖谟,科学出版社,1958年。9.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

10.《魏晋音研究》(英文),丁邦新著,史语所专刊之六十五,1975年。

11.唐代诗文韵部研究,鲍明炜,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12.宋代汴洛语音考,周祖谟,《问学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

13.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中国语言学报》第四期,商务印书馆,1991年。又见《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4.*中原音韵音系,杨耐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5.中原音韵表稿,宁继福,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

16.切韵音系,李荣著,科学出版社1956年。

17.*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语音研究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余迺永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19.明清等韵学通论,耿振生,语文出版社,1992年。

20.普通话语音史话,唐作藩,语文出版社1999年。

《汉语史》(下)

现任主讲教师:宋绍年教授、杨荣祥副教授

1.课程沿革、内容简介和获奖情况

1954年,王力先生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这是中国高等院校第一次开设这门课程,王先生撰写的汉语史讲义,名为《汉语史稿》,分上、中、下三册,于1957年、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汉语史专著。后来王先生又把《汉语史稿》修订扩展为三部新的专著:《汉语语音史》(1985年)、《汉语词汇史》(1985年)和《汉语语法史》(1983年)。1959年,王先生改教古代汉语课程,由周祖谟先生主讲汉语史课程,不到一个学期因病不能继续上课,此后此课就由唐作藩先生和郭锡良先生讲授,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汉语史课程分上、下两部分,各讲一个学期,《汉语史》(上)讲授汉语语音史部分,《汉语史》(下)讲授汉语语法史和词汇史部分。《汉语史》(下)讲一个学期,每周四个学时。郭锡良先生为1978——1992级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过这门课程。1995——2002年,由宋绍年讲授《汉语史》(下)课程。从2003年——2004年,由杨荣祥讲授《汉语史》(下)课程。

《汉语史(下)》讲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语法史。(一)分远古(殷商至西周时期)、上古(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古(东汉

至隋、初唐时期)、近代(唐五代至清代初期)四个时期介绍汉语语法在不同时代的基本

面貌,包括词类系统和句子构造的基本情形。(二)分专题讲授重要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

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如“汉语语序的发展演变”、“汉语数量表达的发展演变”、“构词

法的发展”、“上古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发展演变”、“‘词类活用’与上古汉语的‘综

合性’特点”、“判断句的产生及其发展”、“被动句的产生及其发展”、“动结式的产

生及其发展”、“汉语疑问句的发展演变”、“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近代汉语语气词体系的形成”、“近代汉语介词体系的形成”、“近代汉语副词体系的形成”、

“处置式的发展演变”、“汉语词类体系的历史演变”等专题。

词汇史。(一)远古、上古、中古、近代四个时期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二)分专题讲

授汉语词汇历史演变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词义的引申与分化”、“新旧词的兴衰”、

“词汇的复音化”、“词义关系的变化(1同义、反义关系的变化;2语义场的变化;3组

合关系的变化)”等。

有些专题根据教学情况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本课程课时有限,要讲的问题非常多,因此,要求学生除了阅读基本的参考教材和书籍外,还要结合各个专题,大量阅读老师开列的相关参考文献。同时,要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外阅

读参考文献,完成两次作业,就某一个专题写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论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自甲骨文时期到现代汉语这3000多年汉语语法、词汇演变的基本事实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学会分析、总结语法、词汇历史演变的规律。

课程获奖情况:

1994年2月28日,郭锡良教授获得“君安——北大科学家奖”

2001年9月,宋绍年教授获2000—2001学年教学优秀奖。

2.课程的性质、学分、教材和对象

课程性质:中文系汉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

学时:16周,每周4个学时。

学分:4个。

教材:本课程以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册(语法史)、下册(词汇史)为基本教材,

另外教师自编部分讲义发给学生。

听课对象:中文系汉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部分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人数40—60人。

3.教学大纲

语法部分:

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二研究目的;三研究方法和应采取的观点。

第二节研究现状

一文言语法的研究;二由泛时语法到历时语法;三断代与专书研究;四专题研究;

五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汉语语法史的分期

一分期的目的及各家分期的异同;二远古汉语;三上古汉语;四中古汉语;

五近代汉语

第四节语法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一甲骨文、金文;二先秦文献;三《史记》;四《论衡》与东汉佛经;五《世说新语》与六朝佛经;六唐五代及以后的资料。

第五节讲授方式和学习要求

一讲授方式:断代概貌与专题发展史相结合

二学习要求:1课堂讲授;2阅读参考文献;3课后练习。

第一章远古汉语语法概貌

第一节词类系统

第二节句子构造

第三节专题一:汉语数量表达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上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演变

第一节词类系统

第二节句子构造

第三节专题二:构词法的发展

一词义构词——引申分裂

二语音构词:重叠、双声叠韵

三结构构词

四词头词尾

第四节专题三:上古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发展演变

一上古汉语的代词系统

二上古汉语代词系统繁复的原因

三汉语代词的发展演变

第五节专题四:所谓“词类活用”与上古汉语“综合性”特点

一上古汉语的“综合性”特点

二“词类活用”与上古汉语“综合性”特点的关系

三由“综合”到“分析”与“词类活用”的衰落

第三章中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演变

第一节概貌

一词类系统

二句子构造(谓语部分复杂化)

第二节专题五:判断句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二判断词“是”的来源

三“是”字判断句的产生时代

四“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专题六:被动句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受事主语句与被动句

二早期的被动表示法

三“被”字被动句

四“叫、吃、给”字被动句与汉语被动句的发展演变五被动句标记的来源

第四节专题七:动结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研究现状

二动结式的判定标准

三“连动共宾”结构、“使动用法”与动结式的关系四动结式的产生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第五节专题八:汉语语序的发展演变

一宾语位置的变化

二介宾结构位置的变化

第六节专题九:汉语疑问句的发展演变

一疑问代词的兴替与特指问句的变化

二选择问句的发展演变

三反复问句的发展演变

第四章近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演变

第一节概貌

一词类系统

二句子构造

第二节专题十: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

一动态助词

二时态助词

三结构助词

第三节专题十一:近代汉语语气词体系的形成

一旧有语气词的消失

二新的语气词的形成

三语气词与句式的关系

第四节专题十二:近代汉语介词体系的形成

一协同类介词的形成

二介绍时间、处所的介词

三介词的使用与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第五节专题十三:近代汉语副词体系的形成

一新旧副词的兴衰

二副词兴替的规律

三副词与句式的关系

第六节专题十四:处置式的发展演变

一处置式的来源

二处置式的类型

三处置式的发展

第五章汉语语法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基本趋势

词汇史(部分):

第一章词义的引申与分化

第二章新旧词的兴衰

第三章词汇的复音化

第四章词义关系的变化

1同义、反义关系的变化

2语义场的变化

3组合关系的变化

4.基本参考书目

王力1989《汉语语法史》,《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王力1990《汉语词汇史》,《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太田辰夫1958《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太田辰夫,1988《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

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1989《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向熹1993《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允中1982《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

孙锡信1992《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

志村良治1984《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日本三冬社;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95年。

另有其他论文、著作约100种。

汉语史(一)

2009-12-16 10:39

王力《汉语史稿》导读

教材:《汉语史稿》(上、中、下)王力,中华书局,1980

主要参考书目

通论:

《语言论》,(美国)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1999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国)萨丕尔,商务印书馆,1999

《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二)(英汉对照),(瑞士)索绪尔,九州出版社,2007

《普通语言学》,杨茂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汉语概说》,(美国)罗杰瑞,语文出版社,1995

《汉语史论集》,(苏联)谢·叶·雅洪托夫,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

《汉语发展史略》,舒化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

《汉语史论文集》,宋绍年等编,武汉出版社,2002

《现代汉语史概论》,刁宴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祝敏彻汉语史论文集》,祝敏彻,中华书局,2007

《近代汉语概论》,袁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语言文字学论文集》,许嘉璐,商务印书馆,2005

《汉语如是观》,史有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公司,1989

《汉语方言学概要(第二版)》,袁家骅,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文言和白话》,张中行,中华书局,2007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二十世纪中国的语言学》,盛林等,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语音:

《汉语语音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中国音韵学》,王力,商务印书馆,1936(《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57)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商务印书馆,1981

《语音学教程》,林焘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语音常识》,董少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普通话语音常识》,徐世荣,语文出版社,1999

《普通话异读词汇编》,侯玉茹等,语文出版社,1992

《国际音标发音自学教程》,宋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语文出版社,2000

词汇:

《汉语词汇史》,王力,商务印书馆,1989

《汉语词汇》,孙常叙,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6

《古汉语词汇讲话》,何久盈蒋绍愚,北京出版社,1980

《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普通话词汇》,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王勤武占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词汇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

《词汇学理论与实践》,李如龙,苏新春,商务印书馆,2001

《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林杏光,语文出版社, 1999

《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许威汉,书海出版社,2000

语法:

《中国语历史文法》,(日本)太田辰夫,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孙良朋,商务印书馆,2005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淑湘著,商务印书馆,1989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4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0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4

《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0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1962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79

《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1993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等,语文出版社,1996

《歧义问题》,文炼允贻,1985年

《动词用法词典》,孟琮郑怀德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范开泰等,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语言与文化:

《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国)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9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1996

《语言和人》,陈原,商务印书馆,2003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语言哲学对话》,于根元,语文出版社,1999

《文化语言学导论》,戴昭铭,语文出版社,1996

《汉语·汉字·汉文化》,胡双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国际汉学漫步》,李学勤,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李零,三联书店,2007

汉语史(二)作者:戴伟

2009-12-16 10:43

导言

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发展的规律。汉语史是汉语语音史、词汇史和语法史的统一体,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因此要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本课程主要主要讲授王力《汉语史稿》。通过解读《汉语史稿》讲授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历史,即汉语自上古开始,经过三千余年的渐变,它所包括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结构以及与汉语相辅相成的汉字系统,怎样达到现代汉语这种质态的主要历史过程,也就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史。

中国第一部汉语史著作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就分上册(语音史,1957年)、中册(语法史,1958年)和下册(词汇史,1958年)。后来又修订扩展为三部专著:《汉语语法史》(1983年)、《汉语语音史》(1985年)和《汉语词汇史》(1985年)。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以及后来分别论述语法、语音和词汇的三本书,都是汉语史的经典之作。

一、汉语概说

语言是极其奇怪的一种东西,全世界的海鸥、狗、猫、猪、鸡,大体上都叫着同一种声音,而全世界的人们却说着不同的话,甚至涪陵同丰都,相隔不到100里路,也说不同的话。动物和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语言。

远古时期的人们认为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是很惊恐的现象。“天雨粟,夜鬼哭。”昌颉造字,传说仓颉是四个眼睛的怪物。这是自然的,一直到今天,人类都还有对语言的恐惧,这就是诅咒,四川话把骂人叫“诀”,就是诅咒。而且,不停留在诀对方个人,而要诀对方的母亲和祖先,这都从我们的祖先那儿继承下来的。人们认为语言可以给人带来灾难,可以给人带来痛苦。当然,语言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安康和吉祥,扎西德勒、万岁、心想事成,等等。

大人忌讳语言,小孩子却不懂这一套,他们不忌讳。为了让孩子说的不吉利的话不兑现,有人专门要写个“童言无忌”贴在门上,意思是:神仙啊,你听着,我们家小孩子说的话不上算!

人的语言可以任意交流,没有见到过的人,也没有事先约定,只要是同一个母语,一说话就听得懂,这奇怪吗?其实,是事先约定好的,不但约定好的,还植入大脑深处,形成祖祖辈辈的固定机制,是综合先天和后天的因素而形成的一套神秘的完美的无可挑剔的庞大的符号系统,庞大得我们至今还琢磨不透。

现在,随着英语热的兴起,随着网上写作的兴起,汉语写作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很多汉语高手英语也是高手,解放前的教会学校,哪个出来不是英语一流,汉语也是一流?为什么现在汉语行的人英语就不行,或者英语行的人汉语却不敢恭维?我到过日本、泰国和新加坡,如果你不懂日语、泰语和马来语,你用英语,整个交往大体上没有什么问题。可见,我们的所谓“英语热”,跟其他国家比起来,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决不能把

汉语水平低下的责任推到英语教育上去,而应该找一找语文教育上的深层次的原因。

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是汉藏语系里最主要、最重要的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属于孤立语(词根语),或者叫分析性语言。汉语的书写方式是汉字,基本上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语是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之一。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11亿多,几乎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国13亿人口中有11亿汉族。另有1亿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还有不少民族是说汉语的,如回族、满族、土家族、苗族等。海外华人几乎都说汉语,美国很多大城市都有唐人街,唐人街有两个东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中国饭,一是中国话,那里有个别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还是一句英语都不会,只会说汉语方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是这些地方的基本交际语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称为“华语”。我的一个新加坡朋友对我说,他会讲华语、客家话和英语,我就知道他会讲普通话和客家话。

现在我们使用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我们称之为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形成大约在150年前,应该是清朝中后期,恰好同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是同步的。其关键标志就是一改以前的“语、文”不一、“语、文”严重分离的状况,把“语、文”合而为一了。古代的中国人是说一套,写一套,到清末的时候,开始改,到五四时期,彻底改成“语、文”合一,也就是说基本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此前的汉语口语,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很多专家把这个东西叫做近代汉语。直到现在,语言学界还没有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定下公认明显的划分界线,至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更不好定。有人把它同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认为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是现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分水岭,这个观点支持的人很少。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只是一个大致的区分,从时间上看更应该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可能有截然的分界线。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古代汉语口语就叫做“白话”。很多人就是这样分的。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有佛经讲义、敦煌变文、船山诗、三言两拍、军事谈判纪要、专用法律供词和笔录等等,大家熟悉的唐诗中就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白话,白居易的很多诗就是这种。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以佛经的内容为题材写成的俗文学作品。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内容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变”指“经变”,佛教用语。佛教东传,翻译注释的佛经大量涌现,但一般民众仍难接受,东晋以来,有些僧人就用浅近的方法如“唱导”来传播佛教。留下的底本

称之为“讲经稿”。稿本穿插许多故事,后来逐渐演变,反倒以故事为主题了,佛经则变成了故事的素材来源。1899年敦煌千佛洞从佛经中发现大量唐代变文钞本,即敦煌变文。现在语言学界把这些唐五代甚至魏晋的俗文学都纳为近代汉语的范围,同宋元明清的白话文字等同看待。

汉语曾经对我们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都曾经借鉴过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一直到今天,这几种语言都还能够见到汉语的影响。就拿人名来说,朝鲜和越南的人名同中国汉族的姓名几乎完全一样,连读法都没有什么差距,日本人名就是多一两个汉字而已,当然,读法上有较大差距。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几乎不用了,但是文言的影响还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不时闪现着,比如:进行、加以、予以、给予、三分之二、等于、忠于、大于、限于、小于,这些词都是现代汉语词汇里边常见的词,但是他们的文言成分、文言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三分之二”,假如你根本不用古代汉语方式,你还真不好表达。现代书面语开始形成的时候,曾经从旧白话小说的语言里继承了一些句式。这个阶段现在已经结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遗迹。

书面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是双音词的比重大。书面语双音词除了从文言里继承下来的一部分以外,大都是19世纪末叶以来 100多年间新出现的。新创造的词大都是利用原有的语素造成的复合词,这种构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生命力很强,十分活跃

汉语史(三)作者:戴伟

2009-12-16 10:46

二、汉语语音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这和其他语言不一样。这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四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四个不同的字。

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台湾省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出版的《新华字典》上也有这套注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