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的分布规律。

2.主要洋流的名称和具体分布。

3.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2.类型

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3.动力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是重要影响因素。4.分布规律(以北半球冬季为例)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1)平衡全球水热: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2)影响沿岸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

(1)寒暖流交汇:日本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2)上升流: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

(1)顺洋流: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 (3)极地地区洋流:携带冰山,威胁航行。 4.影响海洋污染

洋流可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污染范围。

1.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2.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

3.以西风为动力形成的洋流均为寒流。(×) 4.下列洋流中,属于北太平洋的是( C ) A .加那利寒流 B .东澳大利亚暖流

C.日本暖流

D.秘鲁寒流

5.秘鲁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洋流随风而动,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另外,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下图为全球盛行风带与洋流模式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洋流模式

材料二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下图是北印度洋冬、夏季的环流系统示意图。

图1图2

探究1结合材料一左图所示风带,在右图中画上相应箭头,完成世界洋流模式图。

提示:A、C环流按逆时针方向画;D环流按顺时针方向画。

探究2总结材料一图中A、B、C三环流的世界分布规律。

提示:B、C环流反映了世界大洋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规律,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A环流反映了北半球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

洋环流规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探究3材料一图中D环流在南半球实际大洋中不明显,为什么?

提示:南半球40°S~60°S范围内大部分是海洋,在西风吹送下形成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一周,所以D环流在南半球实际大洋中不明显。

探究4北印度洋洋流为何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提示:该海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1);该海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2)。

[总结深化]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流向、模式及性质比较,如下表所示:

[学法点睛]

联想记忆洋流的分布

(1)在记忆世界各洋流的分布时,可把洋流模式想象成分数式“8/0”: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如下图所示:

(2)对各洋流的名称可联系沿岸国家、岛屿、半岛等地理事物名称进行理解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2.洋流性质的判断

(1)根据流向判断

①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②在垂直方向上,上升流为寒流,下降流为暖流。

③一般地,从低纬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2)等温线判断法

暖流是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的洋流,寒流是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洋流。由于洋流比流经的海区水温高或低,这样就导致海洋表面等温线发生弯曲,因此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可以判断洋流的流向。如下图所示:

等温线的凸向,即是洋流的流向。如上图中箭头代表的是洋流的流向,它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是一致的。A处海水由水温高的地方向水温低的地方流,则A为暖流,B处海水由水温低的地方向水温高的地方流,即为寒流。

[对点演练]

下图中M为纬线,且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序号表示洋流。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可能是()

A.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大洋环流

B.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

C.北印度洋夏季大洋环流

D.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2.该海域()

A.①洋流的形成受东北信风影响

B.②洋流海区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C.③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

D.④洋流流向为自北向南

解析:1.D 2.B第1题,图中区域盛行西北风,所以该地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所以该海区位于南半球大洋中低纬度海区。第2题,该海域中①为南赤道暖流,其形成受东南信风的影响;②为暖流,等温线向南弯曲;③为西风漂流,属于寒流;④为寒流,自南向北流。

3.读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其中表示北半球暖流的是()

甲乙丙丁

A.甲B.乙C.丙D.丁

解析:选A根据南北半球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洋流与等温线关系判断,甲图为北半球暖流,乙图为北半球寒流,丙图为南半球暖流,丁图为南半球寒流。

4.参加环球帆船赛的“东风号”于2014年3月22日离开训练基地三亚,在前往新西兰的奥克兰途中进行远洋实战训练。下图为东风号远洋实战训练航线图。“东风号”从三亚到奥克兰实战训练途中,所经①③海域洋流的性质分别是()

A.暖流、暖流B.寒流、暖流

C.暖流、寒流D.寒流、寒流

解析:选A从两处所处的海域判断,①处为北赤道暖流流经,③处为南赤道暖流流经。

5.下图中,甲、乙分别为两个海域的海水表层等温线示意图,箭头为洋流流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

A.甲图中的洋流为暖流

B.如果是太平洋,乙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

C.甲图中的洋流一般位于大陆西部

D.甲洋流可能存在于北大西洋

解析:选C本题考查海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和洋流关系。根据等温线温度变化可知,甲

图为南半球海域,乙图为北半球海域,根据洋流流向判断,甲图洋流为寒流,乙图洋流为暖流。南半球寒流出现在大陆西岸海域。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有关洋流影响的诗歌。

你是暖流我是寒流,

我们终于相遇了,相遇在大雾弥漫的渔场纽芬兰,

海上的渔船亮起了绚烂的灯,

为我们的爱照明……

材料二下面为哥伦布1492年和1493年两次美洲之行线路示意图。

探究1纽芬兰岛附近为何多大雾?纽芬兰渔场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多大雾是由于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且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纽芬兰渔场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海水上下翻动,营养盐类上泛,为鱼类提供丰富饲料,鱼类云集。

探究2都柏林和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常在0℃以下,这是为什么?

提示:是因为受到不同性质洋流的影响,都柏林位于欧洲西部,终年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影响,气温高;圣约翰斯位于北美洲东海岸,终年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减温影响,气温低。

探究3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第一次航行路线短,用了37天,而第二次航行路线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提示:1492年航行路线是逆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而行,且逆风,帆船航速慢;

1493年,航行路线是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而行,且顺东北信风,帆船航速快。

探究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洋流可使泄露的石油污染范围扩大,随北大西洋暖流进入北冰洋,影响沿岸的丹麦、挪威、俄罗斯等国家;同时也因稀释速度快,加快了净化速度。

[总结深化]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2)对渔场的影响

温带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热带和副热带渔场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这里的渔场主要是由于离岸风导致的上升流形成的。

(3)对航海的影响

①影响航行速度。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因而郑和下西洋时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②影响航行安全。寒、暖流交汇处或冬季暖流上空多大雾,不利于航行。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对点演练]

历史上的海难,没有比1912年4月14日深夜英国巨轮“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而沉没更令人震惊的了。下图中实线代表“泰坦尼克号”航线,虚线代表洋流。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所示洋流中,主要由盛行风吹拂形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部的南安普敦港出发到纽约的前大半航程里,由于受________(洋流)影响不可能遇到冰山;轮船快要接近美洲大陆却不幸遇到冰山,其冰山是________(洋流)从高纬地区带来()

A.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C.墨西哥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D.北赤道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解析:1.C 2.A第1题,图中①所示为北赤道暖流,是由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的;③所示为北大西洋暖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第2题,北大西洋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一般不会带来冰山,而拉布拉多寒流可能把高纬地区的冰山带来。

3.如图为北太平洋局部海域图。图示①~④处洋流中,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选B寒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低,给沿岸带来降温减湿的影响,图中洋流②为加利福尼亚寒流。

读下图,完成4~5题。

4.M地沿海海域因()

A.上升补偿流形成大渔场

B.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C.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D.加那利寒流与南赤道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5.M处的气候类型及影响该气候向低纬延伸的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南赤道暖流

B.地中海气候——西风

C.热带沙漠气候——秘鲁寒流

D.温带海洋性气候——山脉阻挡

解析:4.A 5.C第4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图示为秘鲁沿岸及海域,洋流为秘鲁寒流。受离岸信风影响和海水连续性要求形成上升补偿流,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海洋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养分,从而形成大渔场。第5题,M处位于信风的背风海岸,加上沿岸寒流影响,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由于秘鲁寒流向西北低纬方向流动,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使得热带沙漠向低纬延伸。

考查点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如图为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若AB线是3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2.若AB线是30°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

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

A.②④B.②③

C.①③D.③④

3.若该海域是南大西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甲洋流的名称是()

A.本格拉寒流

B.厄加勒斯暖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巴西暖流

解析:1.B 2.C 3.D第1题,若AB线为30°纬线,则该海域为中低纬度呈逆时针方向的洋流,应位于南半球。第2题,若AB线是30°纬线,则乙洋流是在西风影响下形成的西风漂流,为风海流、寒流。第3题,若该海域为南大西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甲洋流为大洋西部的巴西暖流。

4.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显示的半球,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分别写出A、B、C、D、E所表示的洋流中属于寒流和风海流的字母名称。

(3)A、B、C三支洋流中,最强大的洋流是________(填字母)。分析该洋流强大的原因。

(4)洋流E每年的6、7、8三个月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洋流的流动方向可以判定该图为南半球。第(2)题,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是寒流,反之为暖流,西风漂流是寒流。第(3)题,由于南美洲南端陆地对强大的西风漂流的阻挡作用,使秘鲁寒流的水量大增、流速加快,使得秘鲁寒流势力强大。第(4)题,由于冬半年高低纬度之间温差大,西风势力强劲,故西风漂流强大,海面风浪大。

答案:(1)南半球。理由:存在着以极点为中心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西风漂流,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中低纬存在着三个大洋环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A、B、C、E属于寒流;D、E属于风海流。

(3)A南美洲南端距南极洲较非洲和大洋洲近得多,陆地对强大西风漂流的阻挡作用,使得汇入秘鲁寒流的水量大增、流速加快。

(4)6、7、8三个月正值南半球冬季,高低纬之间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大,气温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特别强劲。在强大的盛行西风作用下,西风漂流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

考查点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甲、乙、丙、丁四海域,形成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A.甲、乙B.乙、丙

C.甲、丙D.丙、丁

解析:5.C 6.D第5题,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为寒流,图中③为寒流。第6题,丙处寒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丁处上升补偿流形成秘鲁渔场。

7.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2)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解析:第(1)题,根据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夏季风的成因可知,西南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第(2)题,结合秘鲁渔场的成因分析,7月索马里半岛盛行西南风,是来自陆地的离岸风,使沿岸表层海水缺失,底层海水上涌带来大量营养物质。第(3)题,沙漠带的成因主要与冬夏季风的来源及沿岸洋流影响有关。

答案:(1)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

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

(2)较多。因为该季节这里盛行西南风,易于形成上升流,海区营养物质较多,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

(3)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仍较为干燥;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https://www.doczj.com/doc/5e13839246.html,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2016年高考真题全国卷1地理部分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地理卷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产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2016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一卷高清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产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2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 3

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和速度)(a): 特 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 意 图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①恒星日(真正周 期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昼夜更 替周期):24小时 恒星年,365日6 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4

(完整版)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梳理

地理必修一 1.最基本的天体包括: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的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常见的天体系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天体系统的层次可分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4.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的特征。 5.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等条件。6.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氢原子的核聚变反应。 7.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8.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它们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 黑子多的年份和区域耀斑也多,耀斑随黑子同步起落。 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离层)、产生磁暴(干扰地磁场)、与地球降水成一定的相关性、产生极光(带电粒子流与高空大气碰撞)。10.地球自转运动: (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人们的基本时间单位) (3)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处都相等,大约15° 每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上线速 度最大。 11.地球公转运动: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恒星年,时间长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时间长度365日5时48分46 秒。-(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 点上。 (4)速度:一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速度大; 七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速度小; 12.晨昏线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 入夜为昏线 13.地方时:东早西晚。 1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纬度变化(1)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1)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2)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15.北半球夏半年(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 晨 昏 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一卷)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 一、本卷11个小题,每题4分,满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4分)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 2.(4分)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4分)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4.(4分)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5.(4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6.(4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4分)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8.(4分)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9.(4分)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2016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活动(P4)1.(1)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不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3)相同,都接近正圆。 (4)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几大行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2. (1)类地行星体积河质量比较小,如水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5.62%,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如木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远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冥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小的。 (2)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第二节 活动(P9)(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1)的结论与问题(2)的结论由相关性。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此可以

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和(5)略活动P11 (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之后到2000年再逐年增多。两个极小值之间历经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量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活动P12 (1)分析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但是变化幅度在不同纬度不完全相同,同一个纬度在不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第三,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大约有11年的变化周期。 (2)分析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太阳黑子相对数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太阳黑

2016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地理(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广阔 B. 原材料充足 C. 劳动力素质高 D. 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 产业结构调整 B. 原产料枯竭 C. 市场需求减小 D. 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 资金充足 B. 劳动力成本低 C. 产业基础好 D. 交通运输便捷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学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中的天体包括 、 、 、 、 、 等。 2、运动中的天体 、 ,形成天体系统。 3、读p3图1.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 ,填写下面的框图,并在右侧绘制太阳系示意图。 其中, 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练习: 1、 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 C. 既有自传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关于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物质的特殊行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 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态存在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4、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 A. 最高一级 B. 最低一级 C. 次于银河系 D. 并列于河外星系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概念辨析: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来自核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 练习: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风能 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 B. 产生“磁暴”和“极光” C. 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 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广播通讯 3、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中心核层 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周期为11年 B. 1989年3月发生短波通信15次中断 C. 产生“磁暴”现象 D.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变化 1.3 地球的运动(一) 1、地球的运动包括运动和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作业要求:以高中地理教材某一册书为例,梳理该册书中的核心概念,并绘制概念框架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势向四周传播。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气压去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全球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广义上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综合(带答案)

必修一综合测试 2019 年春节档硬核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 2500 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 1~2 题。 1.影片中地球之所以要逃离太阳系是由于() A.日心与地心距离发生变化 B.地球的体积、质量发生变化 C.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发生变化 D.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发生变化 2.在地球流浪经历的 A—B—C 三个过程中,地球所属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A.行星—行星—行星 B. 行星—卫星—卫星 C.行星—卫星—行星 D. 行星—卫星—恒星 有科学家通过实验提供了治理全球变暖的新视角,其主要是向高空发射一颗热气球,这颗热气球在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进而在冷却地球的同时能修复臭氧层。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热气球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发生在左图中的()A.a 层 B. b 层 C. c 层 D. d 层4.“这些物质能冷却地球”主要是因为增大了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③ D. ④ 读表,回答5~6题。 5.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B. 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C. 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6.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2019年6月8日5时40分(当地时间),某摄影爱好者在新吾尔自治区巴音布鲁克草 原一河道附近柏摄了向河道中有九个大阳倒影的美。据此完成7~8题。 7. 拍摄此美景时,拍摄者的朝向应为() A. 东偏北方向 B. 西偏北方向 C. 东偏南方向 D. 西偏南方向 8. 再次在同一地点以相同角度拍摄此美景的日期最可能是 A. 4月5日 B. 7月6日 C. 9月11日 D. 12月10日 2017年8月,日本在口之岛外海成功利用“黑潮”发电。“黑湖”发电不易受季节与气候变化 影响,但开发前期需投入庞大资金。下图为日本附近海域“黑潮”及北太平洋洋流示意图。据此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