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大熊猫的种群现状与保护

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截至2003年底, 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 596 只, 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 省的45 个县境内, 总栖息地面积达2 304 991 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 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 3 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 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代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增加至34 000 km2,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有效地保护了约85%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关键词:大熊猫; 种群; 分布; 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

前言:

为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林业部( 现国家林业局) 先后于1974~ 1977 年、1985~ 1988 年以及1999 年6 月至2002年6 月组织开展了3 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决策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第3 次调查是迄今为止, 我国对单个物种进行的规模最大、技术方法最先进的一次调查, 充分反映了我国大熊猫分布现状与格局。

自1869 年法国神甫戴维在四川宝兴发现大熊猫并将其订为新种以来,西方各国曾以考察探险、传教等不同形式,到中国捕捉或猎杀大熊猫,致使其生存状况渐趋濒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建立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其中,广东鼎湖山( 1956) 浙江天目山( 1956) 和黑龙江丰林( 1958) 为我国第一批以保护自然植被和珍稀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正文:

1 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大熊猫由食肉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选择了以竹为生的植物性食性, 而竹子所含的纤维又高, 营养价值低, 它们的消化道又不具有消化纤维的机能.它们在摄食行为上不仅要采取最优摄食对策,而且在生境选择,活动节律和能量代谢等均应采取一系列的适应对策,从而降低能量的消耗, 以平衡低营养物质的能量收入.

大熊猫的栖息地,就大地貌而言,属高山深谷.位横断山脉东北段的长江上游各支流在境内谷向南北而后汇总于长江主干. 受东南湿润气候影响较大,这样 1 个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很适于高山竹类的生长.因此,大熊猫所选择的生境也多为季风所及的迎风面.在秦岭为南坡, 岷山、相岭和凉山基本上是东坡;而邛崃山为东南坡.这些坡面能够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温暖潮湿的微环境, 有利于它们生存繁衍.

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坡度较平缓的竹林中觅食,特别二、三级夷平地的针阔林混交林中. 这样可以避免因坡度过大而支撑大型躯体消耗过多的能量.同时由于坡度平缓, 土质肥厚, 水热条件有利于生长繁茂的竹林,又便于它们最优摄食.但在不同山系,因地势地形不同,也有一定差异.在秦岭、岷山和邛崃山,它们对坡度选择的上限多为35 ,而在相岭和凉山,由于保留的森林植被和竹种单一,多分布于较高海拔的陡峻山体,故它们选择的坡度上线可到40 ,但它们在摄食竹子时,往往要将竹先搬到 1 个较平缓的地方, 集中加工进食,以抵销部分在陡峭坡面支持躯体多耗费的能量支出.

2 野生大熊猫现状

根据200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3 次大熊猫调查结果, 截至2003 年底, 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6 大山系, 包括四川、陕西、甘肃3 省的16个地(市、州)、45 个县( 市、区)、194 个乡镇, 栖息地总面积为2 304 991 hm2

, 种群数量为1 596 只(表1) , 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61 只, 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40 个, 约45 26%的大熊猫栖息地( 1 043 332 hm2) , 61 78%的野生大熊猫(约986只) 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与第2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相比, 第3 次调查结果表明野生

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2. 1 分布范围

第2 次调查结果表明, 大熊猫分布在陕西、甘肃及四川3 省的34 个县境内, 到第3 次调查时其分布县已达到45个(表1)。新增加的11个分布县包括陕西城固、留坝和宁强等3 县, 甘肃武都、迭部和舟曲等3 县以及四川的金口河、若尔盖、康定、理县和九龙等 5 县

(区)。其中, 秦岭地区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幅度较大。

2. 2 栖息地状况

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 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约2304991 公顷, 其中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774392 公顷, 约占76.98%; 陕西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347864 公顷,约占15.09%; 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82735 公顷, 约占7.93%。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约857102 公顷, 其中四川省约339629 公顷, 约占39.62%; 陕西省约258667 公顷, 约占30.18%; 甘肃省约258806 公顷, 约占30.20%。

与第2 次调查结果相比, 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增长了65 57% (截至2003年)。在大熊猫分布县中,仅四川的雷波、越西、青川、芦山等4 个县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有所减少。就山系而言, 除凉山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减少11 47%外, 其余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秦岭山系的增幅已达到211 06% (表1)。

2. 3 种群数量

与第2 次大熊猫调查相比, 除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有所下降外, 其余各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均有所增加。

3 影响大熊猫种群动态的原因

结合近20 年来对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调查与监测, 大熊猫生存状况得以改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 1 栖息地由受到严重破坏转向恢复并逐渐趋于稳定

20 世纪7 0与80 年代,在岷山和邛崃山系发生了大熊猫主食竹类大面积开花枯死的现象, 发现大熊猫尸体分别多达138 头与108 头。一般而言, 在枯死林地生长的幼竹,要经过5~ 8 年的生长期后才能逐渐为大熊猫所利用( 秦自生, 1994)。另一方面, 大熊猫属中、高山林栖动物, 其栖息地是我国木材的重要产地。截止1985 年,在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森工企业多达21 个, 核实采伐的森林面积达337 898 hm2。森林采伐除给大熊猫带来直接干扰外,还严重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甚至直接导致一些大熊猫分布区的消失, 如九寨沟县(原南坪县) 林业局经营区域内曾分布有大熊猫, 但采伐以后再难找到其踪迹。所幸的是, 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大熊猫栖息地内采伐森林的现象得以终止,大熊猫栖息地在总体上日渐趋于稳定并处于良性恢复之中

3. 2 加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管理力度

3 .2.1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创建

1962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大熊猫等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1963 年,我国在四川建立了卧龙、白河、王朗和喇叭河4 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总面积为918 km21965 年在陕西建立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42 km2以上。5 个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1 460 km2( 表2) ,保护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约100 余

只。

根据20 世纪60 年代大熊猫分布区保存的天然林推测,当时大熊猫栖息地约在50 000 km2以上。若按每只大熊猫约占13 km2的分布区域推算,在60 年代大熊猫种群数量约3 800只。因此,上述5个保护区仅约保护了3%的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及约2. 6%的大熊猫种群数量( 表3)。

3.2.2 大熊猫保护区的扩建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作为国礼相赠至此,大熊猫走上了当代国际舞台,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熊猫热为查明野生大熊猫资源现状,我国政府于1974 ~1977 年在全国有大熊猫分布的川陕甘3 省进行了第一次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自1958 年以来,由于大量的森工采伐,大熊猫栖息地仅存3 600 km2,种群数量约2 400只( 表3)。

随后,国家主管部门在四川新建了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九寨沟( 原南坪) 小寨子沟、唐家河以及蜂桶寨6 个自然保护区,并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由原来的200 km2扩大到2 000 km2。在陕西新建了佛坪自然保护区,在甘肃将原瀼水河自然保护区扩建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有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数在20 世纪70 年代增至13 个,面积较60 年代扩大了5. 5 倍,覆盖了全国大熊猫栖息地的25%,使约36%的大熊猫个体生活在保护区内( 表2)。

1985 ~1988 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较70 年代减少了40%,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了54%,仅1 114只。在此期间,全国在四川增加了黄龙寺,在陕西增加了牛背梁2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5 个,总面积增至9 611. 64 km2,约保护了全国大熊猫栖息地的20%,大熊猫总数的34% ( 表3)。

表2 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变化

表3 保护区内分布的大熊猫数量及其栖息地

3.2.3 大熊猫保护区建设大发展

1988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在1989 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些法规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向前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国家主管部门在四川增建了白羊、泗耳( 后更名为雪宝顶) 片口千佛山、鞍子河、宝顶沟、黑竹沟、冶勒、白水河、九顶山、米亚罗、勿角、小河沟、龙溪-虹口等自然保护区,在陕西增建了长青、老县城和周至等自然保护区,在甘肃增加了光山等自然保护区,使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了36 个,总面积约23 459. 59 km2,有效地保护了全国约81% 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使约40% 的大熊猫生活在保护区覆盖的范围内( 表3)。

从1998 年我国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 草) 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实施为改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保持种群稳定乃至促进种群增长创造了更有力的条件。在1999 ~2003 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束后,国家主管部门在四川又增建了草坡、申果庄、马鞍山、东阳沟、栗子坪、麻米泽、包座、龙滴水、毛寨、贡嘎山( 原名洪溪) 瓦屋山、大相岭等自然保护区,在陕西增建了宁陕、屋梁山、天华山、桑园、摩天岭、观音山、鹰咀石、牛尾河、青木川( 原名为马家山)等自然保护区,在甘肃增建了裕河、多尔、阿夏等自然保护区。进入21 世纪第一个10 年,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数达63 个,保护区总面积达34 402. 359 km2( 表1)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表明当时大熊猫种群数量约1 596只( 不含幼体) ,迄今估计已达2 000只以上63 个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85%,保护大熊猫约占总数的50% ( 表3)。

3.2.4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

现代大熊猫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川、陕、甘、3省的5 大山系、47 个县。在陕西,大熊猫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的汉江水系,包括9 个县,共有大熊猫275 只,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16% ( 表3) ( 国家林业局,2006) 目前在陕西建有保护区16 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有佛坪长青太白青木川周至桑园等7 个,省级保护区有9 个在甘肃,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岷山北麓的嘉陵江水系,目前建有保护区7 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仅白水江一个,其余均为省级保护区,分布有大熊猫117 只,约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7% ( 国家林业局,2006) 在四川,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岷山邛崃山相岭和凉山等4 大山系,包括嘉陵江、涪江、沱江( 岷山)、青衣江( 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和金沙江等7 大水系,共计33 个县区38 个保护区( 表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岷山有王朗、九寨沟、唐家河、白水河、以及龙溪、虹口等,在邛崃山有卧龙和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等,在凉山有马边大风顶及美姑大风顶

自然保护区等,省级保护区共22 个,县市级保护区共5 个共保护大熊猫约1 204 只,约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77%。

表4 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

3. 3 法制与舆论宣传的力度加强, 猎杀大熊猫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先后颁布了 稀有动物保护办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使大熊猫保护走上了法制的轨道, 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不法犯罪分子, 使多年来人为伤害大熊猫的刑事案件逐渐减少。据统计, 1991 年四川省破获22 起针对大熊猫的犯罪案件, 到1992 年下降为13起, 在1993 年下降为8 起, 从1999 年至今仅发生了2 起误伤大熊猫的事件。

讨论:大熊猫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大熊猫保护区建设是保持种群稳定、促进种群增长的基础。然而,目前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与破碎。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为5 块。岷山大熊猫栖息地分割较甚,共被分割为9 块( 张志和和魏辅文,2006) 邛崃山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为4 块,小相岭也被分割为4块。总体而言,除凉山、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较完整外,大熊猫现存栖息地共被分割成了20 余块。就各保护区的面积而言,除卧龙和白水江两个保护区在2 000 km2以上外,其它保护区均在1 000 km2以下,多数仅200 ~300 km2。这些面积较小的保护区若能扩大或有通道相连,将使各山系分散的保护区彼此相连形成较大的保护区网,同时,亦能增加有效保护面积,促进不同区域大熊猫个体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稳定和增长。

在邛崃山共建有8 个大熊猫保护区( 表4) ,其中东段有5 个。除卧龙被到小金公路隔离外,其余基本上尚能通过山脊相连然而在西段,宝兴蜂桶寨和天全喇叭河两个保护区相距甚远因此,建议在宝兴增建西河保护区,在天全增建白沙河保护区,使蜂桶寨与喇叭河两个保护区连成一片。同时,在最西端增建天全二郎山保护区,从而将使整个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接起来。

导致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公路建设、生态旅游以及架设高压输电线路等。因此,除了扩建和新建保护区外,在开展经济活动的区域尚需修建廊道或开凿隧道以保障栖息地的连续,并采取控制旅游游量等措施。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尤其是20 世纪60 年代森林大规模采伐后的自然更新,进入90年代以后,大熊猫栖息地范围逐渐扩大然而,这些恢复的栖息地整体质量较差,乔木层郁闭度过小或过大,林下竹类生长稀疏。因此,对这部分栖息地应适当采取人工干

预措施以提高栖息地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建设。目前除少数几个国家级保护区外,其余保护区普通存在的问题是人力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维持经费来源困难、职工待遇过低等。同时,要使社区居民摆脱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活习惯,努力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从目前大熊猫种群数量分析,秦岭岷山和邛崃山总体上稳中有升,然而相岭和凉山大熊猫数量稀少。近年来,大熊猫人工饲养种群增长速度较快,迄今已达300 余只。因此,应通过野化训练等措施,将适合的圈养大熊猫个体放归自然,对隔离小种群进行有计划地补充数量,以扩大其种群规模野生大熊猫巢域面积仅 4 ~7 km2,而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超过30 000 km2大熊猫种群密度低,增长空间大,完全可以容纳 5 000 只以上。因此,只要人力、财力、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能统一协调,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前景将是乐观的。参考文献:

冯文和, 李光汉. 2000. 拯救大熊猫.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严旬. 1990.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的现状、困扰和发展. 野生动物,( 6) : 9- 11.

胡锦矗. 2001. 大熊猫研究.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胡锦矗主编. 1990. 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胡锦矗, Schaller G B, 潘文石, 朱靖. 1985. 卧龙的大熊猫.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志和,魏辅文.2006.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北京: 科学出版社.

赵学敏.2006.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2003.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大熊猫的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说到国宝,大家一定会即时联想起身形肥胖、样子傻楞楞的大熊猫。自从多年前熊猫「安安」及「佳佳」移居本港后,迅即成为港人的宠儿。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这意义重大的时刻,特别成立了一个为香港选赠大熊猫的专家小组,为「安安」及「佳佳」挑选两名活泼可爱的新伙伴。小组近日就制订了送港熊猫的5大条件,除了要天真可爱,还包括身体健康、心理行为态度正常、漂亮温驯、基因优良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要「青春无敌」,指定必须于2005年出生,只有2岁的小熊猫才符合赠港资格。小组表示,希望新来港的熊猫能适应本港的环境并开枝散叶。从中央对送港熊猫珍而重之的态度,除了因其崇高的国宝地位外,全球熊猫数目日渐稀少也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族群减少影响遗传基因多元性样子可爱的熊猫虽然得到全中国人的爱,但却似乎得不到自然界的眷顾,未能保证其子孙能延绵不绝地存活于世。据世界自然基金会资料显示,原本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的熊猫群,近年已缩小至只分布于我国川、甘、陕等地。随着熊猫分布地不断缩小,族群亦相应减少,势必影响熊猫遗传基因的多元性,减低熊猫的抵抗力、繁殖力及生存能力。据统计,当前全球只剩下约一千只熊猫,俨然已踏入濒临绝种的警戒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熊猫的数目大幅减少呢?其中一个原因是郊区城镇化。大家可能都知道,熊猫最喜欢吃竹子,特别是竹子中最幼嫩多汁的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为配合城市发展,人们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当中自然包括了竹子,加上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空气及水源污染,令原本适合熊猫生长的「世外桃源」不断萎缩,同时亦令熊猫赖以维生的食粮也逐渐消失,因此而饿死、病死的熊猫可谓不计其数。「一索得子」是奢求另一个主因则出自熊猫本身的问题,对大熊猫来说,「一索得子」似乎是一种奢求。熊猫的发情期其实并不短,雌性熊猫4至5岁就已经进入成熟期,拥有长达10年或以上的生育年期,虽然如此,但熊猫的交配表现却似乎并不理想,事实上,雌性熊猫在排卵期间,能真正受孕的日子只有一至三天,使成功受孕的机会大减。再加上近年因族群减少而出现的近亲繁殖问题,下一代的存活率及交配机会就因遗传因子缺憾而大幅降低。不少世界环保组织近年已积极进行熊猫拯救工作,而我国可算是最早拯救濒危大熊猫的国家之一。内地拯救大熊猫其中一法为保护现存的熊猫,包括禁止破坏自然林木地区及捕杀熊猫等可耻行为,并且由专人照顾、协助及研究熊猫繁殖。而早于40多年前,中国已成功为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繁殖,其后发展至以人工授精方式,协助熊猫繁衍下一代,并积极研究新技术保育熊猫品种,稳定熊猫数目下降的走势。内地禁止破坏林木及捕杀行为据专家表示,要让熊猫成功繁殖,必须要为其制造适合的环境,包括让雌雄熊猫多见面,在两者四周放置一些冷杉树、铁杉树及红桦树等植物,并且让环境温度维持于摄氏13至22度间,从而营造出适合交配的理想生境,而内地研究中心更不断进行熊猫繁育研究并引入新技术,使受孕率、熊猫宝宝出生率及存活率得以提升。改良了的人工授精技术更提高了熊猫诞下双胞胎的机会。保育人员更会协助照顾约200克重或以下的熊猫幼儿,确保细小及脆弱的熊猫宝宝不会夭折。建造半野生环境训练生存能力据卧龙大熊猫俱乐部网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正实行圈养熊猫,目的是希望熊猫最终可回归野外生活。2000年,该中心已为大熊猫建造了一个半野生的环境,并有计划扩大熊猫的圈养地,以及进行野外释放的研究,如培养熊猫的野性、训练其野外生存能力、寄生虫及预防疾病等,期望最快可于3年后让5只熊猫回归野外。但放熊猫归山的目标仍然不易实现,需要内地有关机构多番研究才能成事。早于古代,熊猫已被视为珍贵的异兽,西汉文帝之母的陵墓中就用熊猫的头骨作为陪葬。时至今日,其珍贵性也与其数目直接挂钩。科学家们虽然积极提升熊猫的出生率,希望让熊猫品种延续下去,然而今天我们还能否向熊猫们保证它们未来有适合居住的环境?如果连茂盛的竹林也于世上消失,熊猫也许只能于展馆中望着翠绿的图画发呆。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大熊猫在树上嬉戏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共有四次发现白色大熊猫。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1948-1990)》725页载,最早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白色大熊猫的时间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堪称“宝中之宝”。此后在1991年、,此后于1990年、1991年和2009,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中又有3次分别观察到棕色大熊猫的2只成体和1只幼仔。这种熊猫两耳、眼圈、睫毛、吻头、肩胛及四肢的毛均为棕色。北京大学大熊猫专家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猫”。无论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确为世界罕见。它们的发现,打破了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间)的说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这样,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大熊猫喜欢独自生活,都是单独行动。不冬眠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熊猫趣闻:近几年,科学家的野外隐藏摄像机发现,雄性野生熊猫在树上留下气息记号时,会抬起一条后腿,像公狗一样,然后把尿往树的高处撒去。尿撒得越高,雄性大熊猫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消化竹子科研人员发现,大熊猫的消化道粗短而又简单,没有一般食草动物细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或发达的盲肠。此外,在大熊猫的基因序列于2009年公布之后,他们还发现大熊猫消化道内缺乏一些帮助食草动物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它们是纤维性植物饮食的主要成分)的酶。这让科研人员感到非常困惑,缺乏这些必要条件的大熊猫是如何消化竹子的呢?科研人员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5000多个核糖体RNA序列,最终在大熊猫体内发现了多种消化道微生物,而且和一些食草动物体内的微生物非常类似。这些都有助于动物消化体内的纤维素,而且其中有了7种是熊猫消化道内独有的。 人类迫使大熊猫吃竹子 大熊猫为什么喜欢吃竹子呢?科学家推测,随着古时候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大熊猫被迫迁徙到一些高山地区生存。它们为了避免和一些肉食动物比如亚洲黑熊等进行竞争,最终逐渐习惯以竹子为食。不过,尼可·麦克科也补充到,如果给大熊猫提供肉类食品,它们也会吃的,不过不会主动去索取。

浅谈大熊猫及其保护讲解学习

浅谈大熊猫及其保护

浅谈大熊猫及其保护 摘要:大熊猫是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也是我国所特产的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在我国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的深山老林之 中,数量稀少,在野外生存的大熊猫总计约有1000只不到。大熊猫是熊科动物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因此保护大熊猫,我们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熊猫栖息地繁殖珍稀动物保护 一、大熊猫的简介 大熊猫,别称竹熊、银狗、洞尕等,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大熊猫种。大熊猫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它性情温顺,与世无争。体格肥硕似熊,憨态可掬,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即鼻吻端、眼圈、两耳、四肢及肩胛部为黑色,头颈部、躯干和尾巴为白色,而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大熊猫的体长大约在120~180cm之间,体重60~125kg,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 化石显示,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而且大熊猫的化石通常在海拔较高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里发现。后来,与大熊猫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只留下大熊猫孑遗至今,并保持其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我国将它誉为“国宝”。 二、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

目前在世界上,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足1000只,即使是在动物园里培育的大熊猫,数量也相当少,并且饲养、繁育大熊猫的成活率很低。因此大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弥足珍贵。至于为何大熊猫濒临灭绝,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成年大熊猫在一年之中的发情期短,一年中不过春、秋两次。雄性的大熊猫,它们的发情期大约持续三、四十天,而雌性的大熊猫则只有8到20天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最利于交配的时间仅仅有两到三天。所以一旦错过了这一有利的交配期,那么雌性大熊猫便失去了此次受孕的机会。再加上大熊猫平常除了发情期外,往往不相往来,独自为生,只有到了发情期,才开始漫山遍野地到处寻找异性伴侣,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大熊猫的出生率将有多低。而且雌性大熊猫每胎只产一只幼仔,很少有双胞胎,即使大熊猫一次产下了两只幼仔,熊猫妈妈也只会抚养其中的一只,不管另一只。再加上刚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非常的脆弱,浑身没有毛来包裹着,体型大小比老鼠还要小,两个月后才能看见东西,三个多月后才可以爬行,因此大熊猫幼仔非常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夭折,例如缺乏足够的营养、患病、遭遇恶劣的气候,或者遇到了大熊猫的天敌——金猫、豺、豹、狼,以及黄喉貂等等。 其次,是大熊猫单一的饮食习惯。众所周知,大熊猫喜欢吃竹子,这也是大熊猫又被人称为“竹熊”的原因。但就是这一点,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大熊猫吃的竹子包括了它们能够在山中找到的所有的种类,而且除了睡眠和短暂的爬行运动之外,大熊猫一天当中有十多个小时是在吃竹子。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它们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纤维含量最少的部分,比如竹子的嫩茎、嫩芽,还有鲜嫩的竹笋。所以当大熊猫的栖息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_2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何?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亲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资料提供者:

浅谈大熊猫及其保护

浅谈大熊猫及其保护 摘要:大熊猫是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也是我国所特产的一级保护动物。 目前在我国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的深山老林之中,数量稀少,在野外生存的大熊猫总计约有1000只不到。大熊猫是熊科动物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因此保护大熊猫,我们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熊猫栖息地繁殖珍稀动物保护 一、大熊猫的简介 大熊猫,别称竹熊、银狗、洞尕等,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大熊猫种。大熊猫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它性情温顺,与世无争。体格肥硕似熊,憨态可掬,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即鼻吻端、眼圈、两耳、四肢及肩胛部为黑色,头颈部、躯干和尾巴为白色,而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大熊猫的体长大约在120~180cm之间,体重60~125kg,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 化石显示,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而且大熊猫的化石通常在海拔较高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里发现。后来,与大熊猫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只留下大熊猫孑遗至今,并保持其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我国将它誉为“国宝”。 二、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 目前在世界上,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足1000只,即使是在动物园里培育的大熊猫,数量也相当少,并且饲养、繁育大熊猫的成活率很低。因此大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弥足珍贵。至于为何大熊猫濒临灭绝,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成年大熊猫在一年之中的发情期短,一年中不过春、秋两次。雄性的大熊猫,它们的发情期大约持续三、四十天,而雌性的大熊猫则只有8到20天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最利于交配的时间仅仅有两到三天。所以一旦错过了这一有利的交

保护熊猫演讲稿

保护熊猫演讲稿 篇一:保护动物的演讲稿 保护动物的演讲稿篇一:保护动物的演讲稿范文看着鸟儿在天空飞翔,看着鱼儿在水中遨游。也许你会认为世界上的动物很多吧!但你是否知道,现在的动物不仅不多,而且有的动物已经很稀少,甚至某些动物已经灭绝。根据生物学家估计,几千年来被人类捕杀以致绝种的动物至少有数百种以上。如此一来,那世界上的动物种类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挽救的话,那么将来世界上的动物就只有我们人类自己了!你别以为我是“危言耸听”,你若不信,我可以告诉你。就拿印度洋毛里求斯群岛上生活的渡渡鸟来说,由于它身上的肉鲜美无比,所以遭到当时人类的大量捕食,在十七世纪就已告灭绝。但是如果当时人们有动物保护意识的话,就不会造成渡渡鸟的灭绝。再说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吧,因为它其外层皮毛下面的被称作沙图什的绒毛异常精细,可以用来织成华丽的披肩,而惨遭偷猎者大肆捕杀。因为织出一条女式沙图什披肩便需要300至400克生绒,这意味着要牺牲3只藏羚羊的生命。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藏羚羊的数目只有65000只到72500只之间,要知道这只有100年前藏羚羊总数的十分之一。所幸的是人们意识到了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现在北京已有多名志愿者来到可可西里担当起义务看护藏羚羊的活动。同时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从1999年起每年为我国藏羚羊保护捐赠8

万至10万美金用以在可可西里、羌塘和阿尔金山三大自然保护区开展反盗猎行动和针对藏羚羊保护的各种宣传活动。我们人类正慢慢将藏羚羊这种可爱的动物从灭绝的边缘拉回来。朋友们,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篇二:我们都知道,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神奇的物种。我们喜爱忠诚的狗,乖巧的猫,而当提到毒蛇猛虎时我们又唯恐避之不及。这是这些生灵,和我们人类一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我们又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随着人类可续技术的发展和自身生活的需要,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数量在急剧减少。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保护野生动物》我们都看过海豚表演,也听说过海豚救人的故事。海豚是一种既聪明又敏感的动物。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海洋馆中的海豚有许多都死于音乐、掌声等声音造成的压力过大?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捕鲸国。直至20XX年,世界鲸总量为7000多头,而日本一年的捕鲸量就高达3000头。海豚作为鲸鱼的近亲,也同样难逃厄运。在日本,每年平均有2.3万条海豚被围杀。日本的太地町,表面上处处展示出对鲸类动物的喜爱。可实际上,这里也是日本猎杀海豚最集中的地区。每年秋天,当地渔民会把前来觅食的海豚用噪音赶到一处隐蔽的海湾。其中一些海豚会被各地海洋馆挑去训练,而剩下的只能等待死神的降临。在影片《海豚湾》中,屠杀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进化系统图及化石证据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 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 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始熊猫舌面 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大熊猫小种下颌化石武陵山亚种下颌 巴氏亚种头骨化石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 大熊猫生活现状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在野外,大熊猫的雄兽和雌兽平常都是过着独居的生活,每个个体的活动范围大约为4-7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它的种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均栖息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享着同一地区的食物来源,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和制约,自然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大熊猫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来保持种群之间的通讯联系,其中嗅觉最为重要。在它的肛门两侧各有一片裸露的区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这种腺体可以分泌一种闻起来带酸味的物质,它常在高大的树干基部或者其他显著的物体如石块、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涂抹,同时也用粪便和尿液等,作为互相之间识别的标记,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猫的眼睛的瞳孔象家猫一样,呈纵裂状,说明它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征。大熊猫发出的声音比较复杂,专家们采用了对其各种可分辩的叫声进行声谱分析的方法,并且参照它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叫声所表示的本能行为、求偶和感情状态等生物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成体的叫声由12个比较清晰的叫声和喘声所组成,其声音信号的意义可以表示占有领域、寻觅配偶、抚育幼仔、受到了威胁的恐惧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强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声,还有呼气、鼓鼻、咂嘴等声音。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叫声比较单调,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种,表示饥饿、身体不适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现象。到了9月龄时,还会发出呻吟、鼓鼻,以及类似牛叫和犬吠等叫声,其意义已经接近成体。随着其月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它们的叫声变得越来越复杂。 大熊猫的洞巢大多位于针阔混交林中的空心大树的基部或者树兜的凹穴中,树洞是由于人类在采伐时在树的基部一侧砍过几斧或由于其他原因而腐朽穿孔,里外沟通形成的。洞内一般有20-40厘米厚的朽木粉、碎屑、朽块。树兜凹穴则是由树根包围而成。这些洞巢或巢穴以高大的冷杉树为主,所处的环境都比较僻静,附近食物资源丰富,隐蔽条件也比较好。筑成的巢,结构比较简陋而粗糙。里面的铺垫物通常呈浅盘状,由从洞外衔入的几十根干枯的或新鲜的、带有嫩叶

野生动物保护选修课论文----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或源自欧洲。 起源进化 中国的“国宝”(40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说“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却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误的答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分布范围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冷箭竹、毛竹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

熊猫家族的生活(9张)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卧龙、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形态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非常可爱。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大熊猫在树上嬉戏 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共有四次发现白色大熊猫。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辑要(1948-1990)》725页载,最早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白色大熊猫的时间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我国是一个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仅兽类就有400多种。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有些还是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要问在这些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中哪种动物“知名度”最高,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至少在300万年前已经形成现在的模样了。它曾经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和凶猛的剑齿象是同时代的动物。后来,地球的气候越来越冷,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许多动植物都被冻死和饿死了,剑齿象就是这个时期灭绝的,可是唯有大熊猫却躲进了食物较多、避风而又与外界隔绝的高山深谷里去,顽强地活了下来。几大熊猫盈盈百万年来许多动物都在不断地进化,与原样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可是熊猫却几乎没有变化,成为动物界的“遗老”和珍贵的“活化石”了。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说起大熊猫,首先要为它正名。有关资料表明,动物学界的人士于1869年才发现大熊猫,大约过了70年左右,人们才第一次捕捉到熊猫。1869年,法国的一位传教士戴维来到中国。这年3月在四省宝兴县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张兽皮,这张皮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毛。10余天后这位农民又捕回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的皮与那张皮完全一样,除了四脚、耳朵、眼圈周围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白色。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一个新种。此后不久,他在公开自己的新发现时将这种动物定名为黑白熊。

大约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这种熊的标本在重庆展出,它的中文名字定为“猫熊”。展出时标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写的,写作“猫熊”。但是当时汉字是由上往下直书,写满一行再往左写,参观者拘于习惯,将字从右往左读,于是“猫熊”就被读成了“熊猫”。此后又有一种香烟命名为“熊猫牌”香烟,对“熊猫”的称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我国的动物学家也就把它定名为“熊猫”了。又由于它形体肥大,在“熊猫”二字前面又加了个“大”字。“大熊猫”就成了“官名”。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坚持叫它“大猫熊”了。 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稀”在哪里呢? 大熊猫独产于我国,在世界上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大熊猫,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去的。 从栖息地看,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的深山密林里。此外,只有陕西、甘肃的个别县境内有零星的大熊猫了。据专家们估算,所有这些地方栖息的大熊猫,总数也只在1000只左右。 “物以稀为贵”,大熊猫的数量为什么这么稀少呢?这与它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相关。大熊猫性情孤独、不喜群居,喜欢独处,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后,对幼仔大约也只带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也就不再结伴而居了。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然而,大熊猫发情期极短,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年也就几天的时间。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现状及原因

从1974~1989年,大熊猫的栖息地已消失了一半。目前,它仅分布在我国34个县。据调查,大熊猫野生数量仅1000余只,且被分割成20多个孤立的小种群。世界各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约为120多只。 熊猫的种群数量少,导致大熊猫寻求配偶机会少,近亲繁殖多。加上繁殖和哺育的艰难,幼仔成活率很低。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在适应环境、繁殖和抵抗疾病等方面的能力日益低下。 大熊猫是古代动物的孑遗。更新世晚期,地球气候转冷,当时的剑齿象、剑齿虎、猛犸、巨貘等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大熊猫在高山深谷中留存下来,数量本来就较少;另外由于大熊猫食性特别,以竹子为主食,所以每当竹子周期性开花枯死时,大熊猫就会大量减少。1975~1976年的冬天,岷山、邛崃山的大熊猫,因为竹子发生大面积开花枯萎,竟饿死了138只!这样的事件会造成熊猫种群数量的明显下降。 森林被大面积采伐,使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环境极其恶化,栖息地已退到高山深谷的尽头,无路可退。同时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极大的威胁。大熊猫的一个世代大约5年,种群增长很慢,即使在绝对的保护条件下,种群的恢复也要几十年。 很多人将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命运归咎于它吃竹子的食性和生不 足月的幼仔。但是,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潘文石教授认为:大熊猫身为食肉动物而主要靠吃竹子为生,这是生物界一个独特的例子。如果

大熊猫不是吃竹子,恐怕早已灭绝了。过去曾经发生过竹子大面积开花的

“险情”,当时人们以为大熊猫都要被饿死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座山有不同的气候带,生长着各种竹子。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很广,覆盖了好几个气候带,能吃的竹子不止一种。发生竹子开花的卧龙保护区储量最大的两种竹子是拐棍竹和冷箭竹,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的海拔高度是2600米,而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是1500~3300米,这当中有四五种竹子。冷箭竹开花了,但其他竹子没有开花,大熊猫可以吃别的竹子。即便是只有一种竹子,大熊猫也不会被饿死,因为大熊猫的消耗量是竹子每年长出地面部分的百分之二,而竹子开花顶多影响85%的竹子,成活的部分足够养活大熊猫了,更何况还有根本没开花的竹子。 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像只老鼠,每只有100~200克,仅母亲体重的千分之一左右。它又聋又瞎,看起来就像是没有在“娘肚子”里发育完全的“早产儿”。这是不是就说明大熊猫的生殖能力退化了呢? 其实,这是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面临的生理压力所决定的。母大熊猫在生仔时有一个穴居和禁食时期。它如何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怀孕,并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的呢?靠的是消耗体内的脂肪。脂肪先要不解为脂肪酸才能被吸收,但脂肪酸的分子量太大,不可能通过母体胎盘中的微血管渗透给胎儿,胎儿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于是,母大熊猫只能消耗自身的蛋白质:将蛋白质转变成为分子量较小的葡萄糖,就可以透过胎盘使胎儿生存下来。但是,母大熊猫自身的蛋白质有限,消耗过多会危及自身的性命。因此,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便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生下一个没有成熟的幼仔,成天抱着它喂奶。这就

大熊猫的认知与保护

大熊猫的认知与保护 过程装备与控制(2)班俞搏伟2013330300293 简介: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或源自欧洲。 起源进化: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说“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却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误的答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分布范围: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冷箭竹、毛竹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卧龙、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形态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非常可爱。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大熊猫在树上嬉戏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共有四次发现白色大熊猫。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辑要(1948-1990)》725页载,最早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白色大熊猫的时间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堪称“宝中之宝”。此后在1991年、1992年又相继发现了两只。最后一次是在4年前(2012年记录),约2008年。发现的大熊猫还有一种是棕色大熊猫,也是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最早是在1985年3月26日,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内佛坪县岳坝乡大古坪村村民吕国友在海拔大约为1200米的悬马沟竹林深处的河滩发现一只棕白色相间的患病大熊猫,身体极度衰弱,后来经过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各个方面的协力抢救,才转危为安,病愈以后寄养在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 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 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何?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亲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大熊猫是“草食动物”吗?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道道地地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

保护大熊猫作文5篇

保护大熊猫作文5篇 保护大熊猫作文5篇 你们知道人们经常说的“中国国宝”是谁吗?啊哈,那就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下是“保护大熊猫的作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保护大熊猫作文1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大熊猫基地。快要见到令我心驰神往的大熊猫了,我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立即飞到它的身边。我最喜欢大熊猫了,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物种,最珍贵的动物,也是我国的国宝,它象征着吉祥,和平,友爱,和谐。 大熊猫憨态可鞠,性格温和。胖乎乎的身子穿着黑白两色的经典毛皮大衣——四肢和肩膀是黑色的,尾巴和身体是白色的,显得尊贵而慵懒;圆圆的大脑袋上张着一双乌溜溜的黑眼睛,最逗人的是黑眼睛外面长着一圈黑眼圈,就象戴着一副大墨镜,好一个爱时髦的家伙;头顶上还有两只毛茸茸的耳朵像两个黑色的小绒球。 听熊猫基地的阿姨说,大熊猫每天睡觉时间占53%,吃饭时间占45%,玩耍时间占2%。是既能吃又能睡的动物,

难怪长得这么胖。有”竹林居士”之称的大熊猫最喜欢吃新鲜的竹叶和竹笋,冬天也不冬眠,还要倒处找竹子吃呢!你看它抓起一大把竹子吃得多香啊!大熊猫还喜欢喝水,喝足了水的熊猫就象喝醉了的醉汉一样倒头就睡,所以有”熊猫醉水”之说。吃饱了,喝足了再美美地睡上一觉,醒来后,爬爬树,做做操,再吃再睡,大熊猫的一天看起来悠闲又舒适。 其实野生大熊猫的生存是非常不容易的。刚生下来的大熊猫不足一百克,粉红色,没有毛,脚也不能站立,眼不能见光。熊猫妈妈在生下它的一个月里要抱着它,不停地亲它,舔它,用自己的体温暖着它……要把这样小的熊猫养大多不容易呀!想想我们的妈妈可也真不容易,妈妈谢谢你! 现在全球大熊猫的总数也不过一千多只,在它的(也是我的)故乡四川建立了大熊猫养殖基地和卧龙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快离开熊猫基地了,我心里恋恋不舍,可爱的大熊猫放假我还来看你!让我们一起来关心爱护大熊猫吧! 保护大熊猫作文2可爱的大熊猫一直是我最喜爱的动物。它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吸引了我,让我对它产生了感情。大熊猫脸扁平,眼睛大,尾短,体型圆胖,黑白分明,体形硕大,能够竖直坐立,对人驯服友好,是由肉食动物而演化成非食肉动物的;它们活泼,笨拙,显得十分柔和。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一种珍稀动物。 它来自遥远而神秘的栖息地,发现史奇特,价值连城。

保护熊猫的措施

保护熊猫的措施 大熊猫是最珍稀的动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现在,正说明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由于受到多种历史不利因素的影响,处于一种濒危状态,数量十分稀少,对大熊猫的保护,刻不容缓。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熊猫的措施 显而易见,目前大熊猫正处于这个物种发展当中的衰退期,仅仅以稀少的数量存活于世的大熊猫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挽救这一濒危物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 目前,主要的保护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王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彭州白水河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等。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给大熊猫带来大面积的,适应它们生存习惯的栖息环境,比之动物园能更好的让大熊猫们满意,而且有利于它们的生存。但是,自然保护区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这些大熊猫野放。很多在保护区生活的大熊猫,一旦放归自然,那么很容易就没法自己生存下去,不会躲避敌害,也不会照顾刚出生的小熊猫。 另外还有一种保护大熊猫的措施,那就是建立珍稀野生动物精子库,来收集、 保存和研究大熊猫的精子,为大熊猫的配种提供精源,人工地为大熊猫受精,提高大熊猫的受孕率,以此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并且保护大熊猫的基因。 除此之外,除了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外,我们也应该保护和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我们应当减少对于山林的破坏,封山育林,多植树造林,让植被的种

类和数量得以恢复,并且制止人们盲目地割竹、挖笋以及类似的行为,以保护大熊猫的食物来源,这样就能通过提升环境容纳量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 大熊猫的简介 大熊猫,别称竹熊、银狗、洞尕等,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大熊猫种。大熊猫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它性情温顺,与世无争。体格肥硕似熊,憨态可掬,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即鼻吻端、眼圈、两耳、四肢及肩胛部为黑色,头颈部、躯干和尾巴为白色,而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大熊猫的体长大约在120~180cm之间,体重60~125kg,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 化石显示,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而且大熊猫的化石通常在海拔较高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里发现。后来,与大熊猫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只留下大熊猫孑遗至今,并保持其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我国将它誉为“国宝”。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 目前在世界上,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足1000只,即使是在动物园里培育的大熊猫,数量也相当少,并且饲养、繁育大熊猫的成活率很低。因此大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弥足珍贵。至于为何大熊猫濒临灭绝,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成年大熊猫在一年之中的发情期短,一年中不过春、秋两次。雄性的大熊猫,它们的发情期大约持续三、四十天,而雌性的大熊猫则只有8到20天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最利于交配的时间仅仅有两到三天。所以一旦错过了这一有利的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