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_方法和技术规范_方精云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_方法和技术规范_方精云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_方法和技术规范_方精云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_方法和技术规范_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2009, 17 (6): 533–548 d oi: 10.3724/SP.J.1003.2009.09253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5c13771778.html,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方精云1*王襄平1,2沈泽昊1唐志尧1贺金生1于丹3

江源4王志恒1郑成洋1 朱江玲1郭兆迪1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 北京大学生态学研究与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3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武汉 430072)

4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在长期环境变化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组合。它提供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源, 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 也为各种动物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植物群落类型多样, 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但我国至今尚没有一次全面和系统的植物群落清查, 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我国植物资源的了解、利用和保护, 也不利于我国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采用统一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规范开展我国植物群落的清查工作势在必行, 并具有紧迫性。本文基于作者长期的野外工作实践和国内外的群落调查方法, 首先简要定义了与植物群落清查有关的重要概念, 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调查样地的设置原则和体系、群落清查的技术指标和方法、主要优势种生态属性的测定方法和规范, 并介绍了大样地调查的主要步骤。通过本文的介绍、归纳和总结, 试图为制定我国植物群落清查的技术规范提供基础材料和技术储备。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样地设置, 群落特征, 物种重要性, 生态属性

Methods and protocols for plant community inventory

Jingyun Fang1*, Xiangping Wang1,2, Zehao Shen1, Zhiyao Tang1, Jinsheng He1, Dan Yu3, Yuan Jiang4,

Zhiheng Wang1, Chengyang Zheng1, Jiangling Zhu1, Zhaodi Guo1

1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enter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 Education,

and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Laborat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3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National Field Station for Lake Ecosystem in Liangzi Lak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4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A plant community is an assemblage of plant populations that live in certain area, and interact with and adapt to one another in the context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s. Plant communities maintain global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provide food and habitats for animals and other organisms. Plant communi-ties also provide primary resource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re therefore indispensable to human societies. China is among the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diverse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no systematic national inventory has been conducted for Chinese plant communities. This fact obstructs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hina’s plant resources, and also hamp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s of Chinese ecology and geograph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urvey Chinese plant communities using consis-tent methods and protocol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major concepts in plant community ecology, and pro-pose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plant community inventories based on recent progress in community ecol-——————————————————

收稿日期: 2009-10-29; 接受日期: 2009-11-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38039, 90711002, 30721140306)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jyfang@https://www.doczj.com/doc/5c13771778.html,

534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7卷ogy and our own 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ield surveys. Our framework provides protocols for site selec-tion and plot design, items to be measured in a plot, and measurements of functional traits of dominant spe-cies. We also review protocols for field surveys of large, long-term plots. The protocol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expected to be a base for standardizing methodology for inventory of Chinese plant communities.

Key words: plant community, plot design, community attribute, importance of species, ecological traits

植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妙组合, 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 植物群落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源, 具有不可替代性。植物群落的重要性主要在于:

(1) 植物群落是物种的载体, 汇聚了各类生物资源: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在长期环境变化中相互适应而形成的, 它聚集了各类野生植物品种资源(如野生稻、野生大豆等)、中草药以及珍稀濒危植物, 也为各种动物和其他生物提供着食物来源以及栖息地。因此, 植物群落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种质资源, 也是利用、开发和保护其他生物资源的基础。

(2) 植物群落是提供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植物生物量占全球总生物量的99%(Lieth, 1975), 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植物群落还具备其他重要的生态功能, 如吸收大气中的CO2, 减缓温室效应, 控制水土流失, 减轻水体和大气污染等等。植物群落在维持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植物群落是土地基本属性的综合指标: 特定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发育了不同的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则综合反映了土地的基本属性。因此, 植物群落的整体状况综合体现了国家的生态本底, 是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依据。

充分认识植物群落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是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前提, 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清查。植物群落清查(plant community inventory)就是用统一、规范的调查方法, 对植物群落进行全面、系统的野外调查, 在此基础上, 掌握植物群落的整体现状(包括群落类型及其物种构成、结构、分布和动态等), 分析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对重点群落类型进行长期监测, 了解群落优势种的生态属性等等, 并对群落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估。群落清查的主要成果是群落数据库和群落图志, 并为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生态系统管理、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无一例外地从国土生态安全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 重视植物群落的调查工作。目前最有影响的国家层面的植物群落调查计划, 包括欧洲的“植被测量组织”(European Vegetation Survey, EVS)(Schaminée et al., 2009)、美国的“植被库计划”(VegBank) (Bekker et al., 2007), 以及日本的“国土绿色调查”(緑の国勢調査) (http://www.biodic.go.jp/kiso/fnd_f.html)等等, 都把植物群落清查工作作为保护本国环境、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国家行动。

我国地域广袤, 环境梯度大, 跨越从寒温带至热带、雨林到荒漠、海岛到高原的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因此, 我国植物群落类型的环境指示性和类型多样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是一笔价值无量的国家财富。尽管我国已于20世纪50–90年代对西藏、横断山区、新疆、内蒙、宁夏、陕甘黄土高原等地进行过大规模的植被考察工作, 也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植被学专著或植被图, 如《中国植被》(吴征镒, 1980)和《1:100万中国植被图图集》及其说明书(侯学煜, 2001; 张新时, 2007), 但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基于植被考察的成果, 实际上我国至今仍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和系统的植物群落清查。我国到底有多少种植物群落类型?其组成和分布如何?植物群落对区域气候的指示作用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怎样?人类干扰对植物群落的演化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国生物资源与区域经济开发的关系如何?等等诸多的科学问题都亟待我们回答。全面系统地植物群落清查将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

基于前人的工作积累, 结合作者们长期的野外工作实践, 本文从样方调查、生境(地形、气候、

第6期 方精云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35

土壤)调查、群落复查(监测) 以及植物生态属性测定等方面, 总结和归纳出一套较为系统的群落清查方法体系和技术规范, 试图为我国开展群落清查工作提供技术储备。本文提供的一些群落调查方法也可作为一般群落调查的参考。

在论述群落调查方法之前, 有必要先对群落清查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样地”和“样方”进行定义。样地和样方是两个既关联又有区别的空间概念。在本文中, 样地(site)指群落调查的所在地, 在空间上它包含样方, 一般没有特定的面积; 而样方(plot)则指群落调查所要实施的特定地段, 有特定的面积, 如森林调查的样方一般为600 m 2。

1 群落清查中的重要概念和测度

1.1 种-面积曲线与巢式取样

种-面积曲线 (species–area curve)或种-面积关系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是群落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则上, 调查样方的面积大小是根据种-面积曲线确定的。一般来说, 物种越丰富的群落, 设置的样方面积也应越大。

种-面积曲线是非常重要的群落特征, 它描述了物种数量随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规律, 其机制在于: (1) 取样面积的增加可以包含更多的生境异质性, 因此可包含更多的物种数; (2) 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 所包含的个体数也将增加, 从而具有包含更多物种的可能; (3)某些进化或生态过程仅发生在面积足够大的生境。关于种-面积曲线的内涵、机制和意义等, 详见唐志尧等(2009)。

描述种-面积曲线的主要模型有3种(Gurevitch et al ., 2002):

Arrhenius (1921)的幂函数模型: S=c A z (1) Gleason (1925)的对数型模型: S=z ln (A )+c (2) 逻辑斯谛模型: z

b

c S A ?=

+ (3)

上式中, S 为物种数, A 为样方面积, b, c 和z 为常数。

在这3种模型中, 最常用的是Arrhenius 幂函数模型。通常情况下, 它可以很好地拟合实际的种-面积关系。该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幂指数(z)的意义很明确, 数值的变化范围较小, 一般变动于0.15– 0.50之间, 并且呈现由热带向寒带递减的趋势(Drakare et al ., 2006)。Wang 等(2009)对东亚和北

美植物多样性的大尺度分析证明了这种趋势, 并 且发现在相同热量条件下, 东亚地区的z 值高于 北美。

巢式取样(nested sampling)是获得种-面积曲线的途径。它按一定规则不断扩大取样面积(图1), 从而获得相应面积的物种数量数据, 组成构建种-面积曲线的样方系列(董鸣, 1996)。对于不同的群落类型, 巢式样方起始面积和面积扩大的级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森林比草地群落的起始面积大, 面积扩大的级数也较多; 在森林群落中, 热带森林的起始面积大于温带和寒温带森林, 面积扩大的级数也是前者多于后者。 1.2 物种重要性的直接测度

植物群落是由不同植物物种组成的。一种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如何, 可由多个指标来量度。通过这些指标的测量, 回答该物种是否存在、数量多少、个体多大等问题。群落调查中直接测定的物种重要性测度常常包括: 出现/不出现、盖度(郁闭度)、植株密度、多度、直径和高度等。

(1) 出现/不出现(presence or absence): 指某种植物在样方中是否存在, 以该植物个体的基部是否生长在所调查的样方中为准。换言之, 地上部分出现在样方中但其基部并不生长在样方内的植株不能计入该样方。

(2) 盖度(coverage):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

图1 巢式取样示意图。数值表示取样顺序。

Fig. 1 Illustration of nested sampling. The numbers indicate

the sampling sequence.

536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7卷

表1 Braun-Blanquet的盖度分级标准

Table 1 Braun-Blanquet scales of species coverage in plant communities

分级 Scale + 1 2 3 4 5 盖度范围Range of coverage (%) 少有出现 Rare 0–5 5–25 25–50 50–75 >75

表2 Drude的多度分级标准

Table 2 Drude scales of the species abundance in plant communities

分级 Scale 7 6 5 4 3 2 1 符号 Symbol soc cop3 cop2 cop1 sp sol un

描述 Description 极多很多多尚多不多稀少单株

面积占样方面积的百分比, 又称投影盖度。群落调查时, 可以记载每个优势种的盖度(称种盖度或分盖度), 种盖度之和可以超过100%, 但任何单一种的盖度都不会大于100%。

为计测方便起见, 常常将物种的盖度划分为若干个盖度级。本文推荐使用Braun-Blanquet(1964)的盖度级分级标准(表1)。

对森林群落而言, 常用郁闭度(canopy cover-age)来表示乔木层的盖度, 它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之比, 常以十分数表示, 即林冠完全覆盖地面记为1.0。一般来说, 郁闭度≥0.70的为密林, 0.20–0.69为中度郁闭, < 0.20为疏林。

(3) 植株密度(density of individuals): 指样方中的植物个体数量。每种植物有各自的个体数量, 称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所有物种的种群密度之和即是群落的个体密度。对于森林而言, 群落的乔木层植株密度也称林分密度(stand density)。

(4) 多度(abundance): 是一种物种个体数量的目测估计指标, 主要用于快速获得盖度的野外调查, 常采用Drude的七级制进行分级(表2)。如果测定了群落的盖度或密度, 则可以不测定多度。

(5) 胸高直径(简称胸径,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木本植物的茎干直径是森林群落调查中最重要、也最易测定的指标, 常常被用来表示群落的大小。群落分析中常常使用的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和生物量就是由DBH来推算的。一般来说, 对于树高超过胸高部位(我国及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取1.3 m处, 美国取1.4 m或4.5 ft)的个体, 测其DBH; 反之, 可测其基部直径(简称基径)。

(6) 树高(tree height): 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群落生长因子, 既体现乔木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该树种的生长能力, 也是判别群落立地质量的指标, 并指示森林生物量的高低。在全球尺度上, 郁闭森林的地上生物量与树高之比为一常数, 即10.6 t·ha–1·m–1), 也就是说, 单位森林空间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恒定, 为1.0 kg/m3 (Fang et al., 2006)。这足以说明树高在群落调查中的重要性, 但树高的测定较为困难, 尤其在高大郁闭的森林中。因此, 实践上常常只测定部分个体的树高, 然后通过建立树高与DBH之间的相关生长关系, 由DBH估算树高。

(7) 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 IV): 也是一个重要的群落定量指标, 并常用于比较不同群落间某一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它通过上述直接测度指标计算得到, 并非直接测量的。一般计算式为:

IV(%)=(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3 (4) 其中, 相对多度(%) = 100×某个种的株数/所有种的总株数; 相对频度(%) = 100×某个种在统计样方中出现的次数/所有种出现的总次数; 相对优势度(%) = 100×某个种的胸高断面积/所有种的胸高断面积。

计算式(4)并非是重要值的唯一计算方法, 它可根据群落类型和已有数据作相应的变动。如在草本群落中, 可用物种的平均高度替代优势度, 或相对盖度替代相对多度进行计算; 在森林群落中, 常常直接用乔木层的相对优势度(相对胸高断面积)来表示重要值。总之, 在具体的研究中, 需对重要值的计算进行定义。

1.3群落多样性及其测度

群落多样性(community diversity)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 反映群落自身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多样性一般包括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α多样性表示群落中所含物种的多少, 即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以及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

第6期 方精云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37

度, 即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β多样性则表示物种沿环境梯度所发生替代的程度或物种变化的速率。不同群落或某一环境梯度上不同样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 β多样性越大; 反之亦然。另外, 在较大的地理空间上, 常常用γ多样性来指示一个区域内总的物种多样性数量。

表示群落多样性的指标繁多(Whittaker, 1972; Magurran, 1988; 马克平, 1994; Spellerberg & Fedor, 2001; Veech et al., 2002), 建议使用如下指标测度:

(1) 物种丰富度(S )

=S 出现在样方内的物种数 (5)

(2) α多样性(Magurran, 1988)

Shannon-Wiener 指数: i i S

i P P H ln '1∑=?= (6)

Pielou 指数(均匀度指数): S H E ln /'= (7) Simpson 指数(优势度指数): ∑=?=s

i i P P 121 (8)

其中: P i 为种i 的相对优势度(相对胸高断面积)或重要值(IV )。

(3) β多样性(Whittaker, 1972; Magurran, 1988) S?rensen 指数: b

a c

SI +=2 (9) Jaccard 指数: c

b a

c C J ?+=

(10) Cody 指数: 2

22)()(c b a H l H g C ?+=+=

β (11) 其中, a 和b 分别为两样方的物种数, c 为两样方的共有物种数, g(H)为沿生境梯度H 增加的物种数, l(H)为沿生境梯度H 失去的物种数。

上述指数中, S?rensen 指数和Jaccard 指数反映群落或样方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 Cody 指数则反映样方物种组成沿环境梯度的替代速率。

2 调查样地的设置原则和体系

为全面掌握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群落现状、变化及所在地的环境条件, 同时考虑到人力和财力的限制, 群落清查时, 需要对样地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根据中国目前的状况, 建议从系统布点、全面调查和重点精查3个层面开展中国植物群落的清查。实际上, 这3个层面也体现了样地布局的原则, 即全面性、代表性和典型性。

全面性指样地在空间上涵盖整个研究区, 布局

均衡, 能够反映研究区植被和环境的全貌; 代表性指布点必须包含所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类型, 是群落清查的主体内容; 典型性指布点时应保证研究区内典型和特殊植物群落得到重点和细致的调查, 为群落复查和长期监测服务。

(1) 系统布点: 采用统一的经纬网格, 对研究区的植物群落进行系统布点。这样可以达到全面调查研究区植物群落及其生境的目的。经纬网格的精度可根据任务要求、群落类型的复杂程度以及研究区的面积大小作相应要求, 如0.1?×0.1?, 0.2?×0.2 ?, 0.5?×0.5?等(图2)。每个网格的样地可统一设置在网格的四角或中央, 每个样地设置3–5个重复样方。森林群落的样方面积为20 m×30 m (此值与国内常用的面积单位“亩”, 即667 m 2基本一致)。

样方调查内容可包括群落调查、环境因子和重要物种生态属性的测定。图2以华北及周边地区的群落清查为例, 显示网格的布局。

(2) 全面调查: 根据1:100万中国植被图和区域群落记载资料, 全面调查研究区的植物群落, 保证研究区中每一种主要自然群落类型都能得到调查; 在山地, 要按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设置样地。也就是说, 样地的多少取决于自然植物群落类型的数量。森林群落的样方面积为20 m×30 m, 每个样地设置3–5个重复样方。

样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群落调查以及部分样方的环境因子和重要物种生态属性的测定。在群落调查时, 除一般的测定项目外, 还要在现场手绘植物群落剖面图(图3), 以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特征。

(3) 重点精查: 对研究区的地带性、特有、稀有、濒危以及有特殊用途和重要经济价值的群落进行精查。精查对象也包括有重要学术价值, 如分布在植被带的南界或北界以及呈隔离状态的植物群落。森林群落的样方面积为20 m×50 m, 每个样地设置3–5个重复样方。

样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群落调查、环境因子测定以及重要物种生态属性的测定。在群落调查项目中, 也包括植物群落剖面图的绘制。

3 群落清查的内容、技术指标和方法

根据植被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差异, 将植物群落分为森林、灌丛和草地, 以及水生植物群落, 分

538 生 物 多 样 性 Biodiversity Science 第17卷

图2 华北及邻近地区植物群落清查的系统布点样地位置示意图。底图取自1: 100万中国植被图(侯学煜, 2001)。

Fig. 2 Systematic sampling sites for plant community inventory in the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The background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based on the Vegetation Atlas of China (1:1,000,000) (Hou, 2001).

图3 植物群落剖面示意图。引自《福建植被》 (林鹏, 1990)。调查地点为翠安县三港二里坪, 海拔770 m 。1: 甜槠; 2: 青冈; 3: 东南石栎; 4: 光叶石楠; 5: 南岭山矾; 6: 鹿角杜鹃; 7: 马银花; 8: 粗叶木; 9: 肿节竹; 10: 细齿叶柃; 11: 中华里白。

Fig. 3 Illustration of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forest comm- unity (from Lin, 1990). The plot is located at Erliping, Cuian County, Fujian, at an altitude of 770 m above sea level. The species are: 1, Castanopsis eyrei ; 2, Cyclobalanopsis glauca ; 3, Lithocarpus harlandii ; 4, Photinia glabra ; 5, Symplocos confusa ; 6, Rhododendron latoucheae ; 7, R. ovatum ; 8, Lasianthus chinensis ; 9, 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 ; 10, Eurya nitida ; 11, Hicriopteris chinensis .

别规定其清查内容和技术规范。另外, 本文中不讨论荒漠群落的清查, 但可参照灌丛和草地植被的调查体系。由于荒漠植被稀疏且异质性大, 调查面积应大于灌丛和草地的调查面积。 3.1 群落调查表及说明

群落调查的内容和测定项目是通过填写群落调查表完成的, 因此, 设计合理、可行的群落调查表是实现使用统一调查方法完成群落清查的关键环节。群落调查表包括样方基本信息表和群落调查记录表。附表1和附表2是结合国内外的群落调查表及我国的实际而设计的森林群落调查表。其他群落类型的调查相对简单, 可依据此表作相应修改。森林群落调查表包含下列内容:

(1) 群落类型: 样方的群落类型。

(2) 调查地: 样方的所在位置, 如区县市村镇或林业局(场)小班和保护区名称, 并标在地形图上。

(3) 经纬度: 用GPS 确定样方所在地的经纬度。 (4) 海拔: 用海拔表确定样方所在地的海拔。值得注意的是, GPS 测定海拔高度的误差较大, 应尽量避免使用GPS 测定海拔高度。

第6期方精云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39

(5) 地形: 样方所在地的地貌类型, 如山地、洼地、丘陵、平原等。

(6) 坡位: 样方所在坡面的位置, 如谷地、下部、中下部、中部、中上部、山顶、山脊等。

(7) 坡向: 样方所在地的方位, 以S30?E(南偏东30度)的方式记入。

(8) 坡度: 样方的平均坡度。

(9) 面积: 样方的面积, 一般为600 m2或1,000 m2, 记为20 m×30 m或20 m×50 m。

(10) 土壤类型: 样方所在地的土壤类型, 如褐色森林土、山地黄棕壤等。

(11) 森林起源: 按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记录。

(12) 干扰程度: 按无干扰、轻微、中度、强度干扰等记录。

(13) 群落层次: 记录群落垂直结构的发育程度, 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是否发达等。

(14) 优势种: 记录各层次的优势种, 如某层有多个优势种, 要同时记录。

(15) 群落高度: 群落的大致高度, 可给出范围, 如15–18 m。

(16) 郁闭度: 各层的郁闭度, 用百分比表示。

(17) 群落剖面图: 该图对了解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地形等非常重要。示例见图3。

(18) 调查人、记录人及日期: 记录该群落的调查人和记录人, 并注明调查日期, 以备查用。

(19) 群落调查记录表: 记录群落的各调查项目, 包括物种、DBH、树高及其他特征, 见附表2。

3.2森林植物群落清查

森林是植物群落清查的重点。调查样方的面积为20 m×30 m, 观测记录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各层次的具体调查内容如下:

(1) 乔木层: 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乔木种, 测量所有DBH≥3 cm的植株胸径和高度, 记录其存活状态。

(2) 灌木层: 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灌木种。选择面积为10 m×10 m的两个对角小样方进行调查, 对其中的全部灌木分种计数, 并测量基径和高度。

(3) 草本层: 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草本种类。测量和记录样方四角和中心点上共5个1 m×1 m 的草本层小样方中, 每种草本植物的多度和盖度。

(4) 层间植物: 记录出现的全部寄生、附生植物和攀援植物种类, 并估计其多度和盖度。

具体的调查步骤和技术规范如下。

3.2.1样方地点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地点是样方调查的关键, 在样方选择时应注意: (1) 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境相对均匀; (2) 群落面积足够, 使样方四周能够有10–20 m以上的缓冲区(图4); (3) 除依赖于特定生境的群落外, 一般选择平(台)地或缓坡上相对均一的坡面, 避免坡顶、沟谷或复杂地形。

3.2.2样方设置

(1) 样方面积600 m2 (重点精查群落为1,000 m2), 一般为20 m×30 m (20 m×50 m)的长方形。如实际情况不允许, 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 但必须由6 (或10)个10 m×10 m的小样方组成。本文把这种10 m×10 m的小样方称作样格(module)。一般来说, 样方面积有大有小, 但一个样格的面积是固定不变的, 特指10 m×10 m的小样方。

(2) 以罗盘仪确定样方的四边, 闭合误差应在0.5 m以内。以测绳或塑料绳将样方划分为10 m×10 m的样格(图4)。

(3) 对于连续监测样方, 以硬木材质的木桩标

图4森林群落样方设置和样格编号方法。样方面积20 m×30 m, 由6个10 m×10 m的样格组成, A–F为样格编号, S1和S2(阴影部分)为灌木层调查样格; H1–5为草本调查小样方。样方四边应各留有10–20 m以上的缓冲区。

Fig. 4 Plot setting and quadrate coding for forest communi-ties. The 20 m × 30 m plot is composed of six quadrates (A–F), each with an area of 10 m×10 m. The shadowed quadrates (S1 and S2) were selected for shrub layer investigation, and sub-plots (H1–5) were selected for herbaceous layer investigation.

A buffering zone of 10–20 m at each side of the plot is neces-sary to keep the plot away from apparent human activities.

540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7卷

图5胸径测量位置的确定

Fig. 5 Positions for measuring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记样方的四边和网格, 样方四边木桩地上部分留30 cm左右, 内部网格木桩地上部分留15 cm左右(如条件允许, 可以将磁铁埋在各木桩的位置, 以防人为破坏的影响)。

3.2.3样方环境因子调查

调查项目详见群落调查表。除调查表所记载的项目外, 还需完成如下项目:

(1) 群落照片: 包括群落外貌、群落垂直结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剖面等。数码照片的分辨率应在300万像素以上。

(2) 温湿度测定: 可采用美国Onset公司的HOBO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测定, 采样频率为10 min, 测定时间1年以上。空气温湿度测定时, HOBO应固定在离地表1–2 m、不会受到阳光直射的树干上; 土壤温湿度测定中, HOBO应埋在距地表10 cm处。3.2.4乔木层调查

(1) 记录林分状况: 个体所属层次(乔木层/亚乔木层/更新层)、健康状况(正常/折枝/倾斜/翻倒/濒死/枯立/枯倒)。

(2) 树木编号: 由样格号+树号组成。对于连续监测样方, 每个个体挂上预先统一制作的识别牌。

(3) 物种记录: 从事群落调查的人员常常会遇到物种分类的困难。因此, 需要采集标本进行鉴定。为便于标本采集和鉴定, 一般要求在野外确认到属。为此, 可提前准备研究区的植物名录以便查对, 并事先进行物种鉴定的培训。

(4) 胸径测定: 在每个样格中, 对于所有DBH≥3 cm的树木个体, 记录种名, 测量DBH。对于连续监测样方, 须在DBH测量处进行标记。

DBH是最主要且又易于测定的生长指标, 需要对满足测定标准的每个个体都进行准确测定。对于生长不规则的树木, 测定DBH时, 应注意以下事项(胸径测定位置见图5):

①总是从上坡方向测定(图5b);

②对于倾斜或倒伏的个体, 从下方而不是上方进行测定(图5c);

③如树干表面附有藤蔓、绞杀植物和苔藓等, 需去除后再测定;

④如不能直接测量DBH(如分叉、粗大节、不规则肿大或萎缩), 应在合适位置测量(图5d), 测量点要标记, 以便复查;

⑤胸高以下分枝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茎干, 可看作不同个体, 分别进行测量(图5e);

⑥对具板根的树木在板根上方正常处测定(图5f), 并记录测量高度; 倒伏树干上如有萌发条, 只测量距根部1.3 m以内的枝条;

⑦极为规则的树干, 应主观确定最合适的测量点, 并标记和记录测量高度。

(5) 树高测定: 树高的测定较困难。一般要求每个径级都要测定若干个体, 以使建立的树高与DBH之间的关系能够代表群落的整体情况。一般来说, 树高的测量株数应是DBH测量株数的1/3以上。

测定树高的方法有多种。在众多的测高器中, 以日本产的伸缩式测高器最为精确。它的测量原理很简单, 实际上就是一把可收缩的尺子, 有若干节, 每节约1 m, 上刻有刻度; 内节最细, 为到达树梢部分; 外节最粗, 在外层。平时测高器收叠起来, 仅1.2 m左右(图6)。测高器一般有10 m、12 m、15 m 和20 m等规格, 因此, 20 m左右的树高均可精确测量。在郁闭和高大的林分中测量时, 一般需要两人, 一人使用测高器, 另一人在合适位置确认测高器是否到达树梢。这种伸缩式测高器的缺点是测量速度较慢, 抽出时也较费力; 另外, 测量时, 一些细小枯枝易卡在节间, 容易使测高器损坏。

在使用其他测高器如角规式测高器时, 需要注意坡度的校正。角规式测高器在国内外使用较广泛, 本文不作介绍。

第6期方精云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41

图6 树高测定实例照片

Fig. 6 A photo illustrating measurement of tree height in the field

3.2.5灌木层调查

(1) 选取样方对角的两个样格(图4), 对灌木层进行详细调查。逐株(丛)记录种名、高度、株数、基径等。测量个体包括灌木种和未满足乔木层测量标准的更新幼树。

(2) 在其中一个样格内收获灌木层地上生物量、称取鲜重, 并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称重。

(3) 在剩余的样格中, 搜寻在两个灌木样格中未出现的灌木种(包括更新幼树、苗), 记录种名。

3.2.6 草本层调查

(1) 在样方四角和中心设置5个1 m×1 m的小样方, 小样方编号方式见图4。连续监测样方须以木桩标记草本小样方的位置。

(2) 在每个草本小样方内, 记录所有草本维管植物的种名、平均高度、盖度和多度等级。

(3) 在其中两个1 m×1 m小样方内收获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和地表枯落物、称取鲜重, 并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称重。

(4) 在每个样格中, 仔细搜寻在草本小样方中未出现的草本物种, 记录种名。

3.2.7土壤调查

在样方附近挖土壤剖面1–2个, 记录土壤剖面

图7 灌丛(草地)样方设置方法。样方面积10 m × 10 m,其中H1–5为详细调查小样方。样方四边应各留有10 m的缓冲区。对于灌丛, 需要调查整个样方(10 m × 10 m); 对于草地, 一般只调查5个小样方。

Fig. 7 Plot setting of shrub (grassland) communities. Five subplots (H1–5) were selected within each 10 m ×10 m plot. A buffering zone of 10 m at each side of the plot is necessary to keep the plot away from apparent human activities. For shrubs, whole plot (10 m × 10 m) should be investigated, and for grasslands, five subplots will be investigated.

特征, 并以100 cm3 的土壤环刀, 按0–10 cm、10–20 cm、20–30 cm、30–50 cm、50–70 cm、70–100 cm 的土壤深度分层取样, 称取鲜重并编号, 用于实验室理化性质分析。

3.3灌丛和草地植物群落清查

全面清查研究区灌丛和草地的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生境特征和季相等, 样方面积为10 m×10 m。具体的调查步骤和技术规范如下。

3.3.1样方地点选择及样方设置

样方地点的选择原则参考森林群落调查。样方面积100 m2, 周围应留有10 m缓冲区, 在样方四角和中心各设置1 m× 1 m的小样方1个(图7)。

3.3.2样方环境因子调查

(1) 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等测定: 同森林群落调查。

(2) 群落概况记录: 包括群落类型, 群落垂直结构, 各层次高度、盖度和优势种, 干扰和季相等。

(3) 其他样方信息的记录详见附表1。

3.3.3 样方调查

(1) 记录所有维管植物的种名、平均高度、盖度和多度等级。对灌丛, 调查整个样方(10 × 10 m);

542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7卷

对草地, 调查每个1 m×1 m的小样方。

(2) 在其中3个1 m×1 m小样方内收获地上生物量, 称取鲜重, 并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称重。

(3) 在整个10 m×10 m样方内, 仔细搜寻在5个1 m×1 m小样方中未出现的物种, 记录种名。

3.3.4土壤调查及其他

同森林群落调查。

3.4水生植物群落清查

调查的样方面积依不同的水生植物群落而异, 一般为0.5 m×0.5 m至2 m×2 m。具体的调查步骤和技术规范如下:

3.4.1样方设置

不同类型的水体(湖泊、河流、水库、塘堰和海洋等), 样方的设置有所不同。

(1) 湖泊水生植物群落调查: 按湖泊大小和水位, 根据等深线设置环状样带, 再根据离岸线距离设置纵向样带, 形成蜘蛛网式结构, 在每个交点处确定样方位置。

环带设置方法: 分别在沿岸带、亚沿岸带、敞水带和中央深水带设置若干条样带, 每两个样带间距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以湖底坡度比降大于0.1%确定。

纵带设置方法: 根据湖岸线形状和湖湾大小从沿岸带到中央区进行样带布设, 一般离岸距离较远则样带较少, 以免在中央区样带重叠或距离太近。

(2) 河流水生植物群落调查: 从河流源头、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不同地段根据不同情况设置断面, 在每个断面上等距离设置样方。

此外, 对水库可按功能区(入水口、库区、湾汊、下泄区), 对海洋可按岸线向大洋区延伸线(红树林、潮间带、大陆架、深海区)来确定样方设置。

3.4.2 样方调查

(1) 记录样方的经纬度、海拔、水深、水温; 对于河流调查, 还需记录水流、流速、流量等因子。

(2) 在设定的样方中, 分别记录种名, 物种的物候期、高度、盖度、多度、频度及生物量, 并对各物种的不同器官(根、茎、叶)生物量进行统计。

(3) 群落高度分为自然高度和实际高度, 在挺水植物群落中两者一致; 但在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群落中自然高度指水深所决定的群落高度, 而实际高度为将植物体拉直的高度。

(4) 群落生物量取样面积: 高大挺水草本植物群落取样面积为2 m×2 m; 浮叶和大型沉水植物群落取样面积为1 m×1 m; 漂浮和低矮小型沉水植物群落取样面积为0.5 m×0.5 m; 严重退化水体和植被稀疏生境的水生植物群落, 调查的面积应较大, 如10 m×10 m。

(5) 群落生物量测定: 需分别测定湿重、鲜重、风干重和烘干重。湿重为从水中取样后直接称重; 鲜重为从水中取样后停留一段时间, 待植物体表面水珠经风吹消失后称重; 风干重为从水中取样后, 将植物样品带回或原地经日光曝晒, 植物体内水分基本消失后称重; 烘干重为从水中取样后将植物样品带回实验室放烘箱中在80℃条件下烘干48 h, 植物体内水分完全消失后称重。

至于生物量取样技术, 过去多用水草夹、耙草器或刀具收割。但此法误差较大, 难以采全样方内的全部植株, 植物体不完整, 尤其根部和茎的下半段很难取到。人工下潜设置样方可以克服这些问题。设置样方时, 首先严格框定样方边界, 对较深的水体, 需要潜入水中, 将植物体扶正, 确定样方边界并将样方框好, 将漂浮样方上的外来植物体去除, 然后将样方内植株连根拔起(图8)。此法与器械收割法相比, 测定的生物量约增加10–15%。

4 群落优势种生态属性的测定

物种生态属性联系着群落物种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 是群落对环境适应策略的反映, 是群落生

图8深水水生植物群落的样方设置

Fig. 8 Plot setting of aquatic plant communities in deep water

areas

第6期方精云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43

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结合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发现, 以功能属性为基础的“功能多样性”比“物种多样性”更能反映植物及生态系统的功能(Petchey et al., 2004; De Deyn et al., 2008), 因此测定植物的生态属性十分重要。根据功能属性的变化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以及预测植物对未来全球变化的响应是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 植物属性的研究从区域到全球, 从不同类群到整个被子植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 Wright等(2004)基于全球各个植被类型175个样点2,500余种植物叶属性的综合分析, 阐明了这些功能属性间普遍存在的相关规律, 发现环境对叶功能的影响非常有限, 提出了“叶经济学谱系”(leaf eco-nomics spectrum)的概念。植物叶片属性间的相互关系, 不仅有着生理生化基础, 而且与植物对环境适应的权衡(trade-off)有关(He et al., 2009)。最近的研究表明, 木材和种子的生态属性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Moles et al., 2005; Chave et al., 2009)。

为了反映植物群落的主要功能特征和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和资源价值的物种的属性, 有必要确定一批重要物种, 包括群落优势植物及指示植物、资源植物、濒危植物、特有植物等, 对其生态属性进行测定。

4.1群落优势种生态属性及其取样规范

常见的植物属性分为叶片属性、繁殖器官属性、枝干属性、根系属性等。叶片属性包括叶片大小、比叶面积(单位重量的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寿命、叶片氮和磷含量、最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繁殖器官属性包括种子大小、传播方式等。树干属性包括树皮厚度、木材密度、心材/边材比率、树干高度等。根系属性包括根系的类型、分枝情况、根级组成、比根长(单位重量的根长度)、根系的化学组成, 以及共生真菌侵染率等(表3)。这些属性特征是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为获得最大光合生产力所形成的适应策略, 是群落的重要结构和功能特征参数。

有关植物属性的测定, 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规范, 如比较综合的测定手册(Cornelissen et al., 2003b)、叶片化学计量学的测定方法(He et al., 2006b)、根系属性的测定(Pregitzer et al., 2002)等。

表3 给出了我们推荐测定的植物属性的计量单位和取样数。由于植物叶片属性随光照、冠层位置有较大的变化, 取样时以采集冠层位置的阳生叶为最佳。

4.2生态属性的测定

表4列出了常见生态属性的测定方法。由于生态属性的测定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因此一定要设计出适合当地条件的测定规程。同时, 要注意季节变化的影响, 尽量在同一物候期进行测定。

5 大样地调查

大样地调查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森林植物群落学的长期研究途径, 但它本质上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群落研究, 因为在较大的连续地段(大于5 ha)上常常发育着多个群落类型。这种情况在地形较为破碎的中国尤其明显。但大样地调查对于了解景观和区域尺度的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早的一个50 ha大样地主要由美国Hubbell设计(Hubbell & Foster, 1983), 于1980年在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简称BCI)的原始热带季雨林中实施。自1982年首次完成调查以来, 研究人员每5年对BCI样地进行复查。迄今, 基于BCI样地的研究, 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热带森林群落结构、动态及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而且对近20年来植物群落学理论方面的发展, 如中性理论(Hubbell, 2001, 2006)、林窗干扰(Hubbell et al., 1999; Sheil & Burslem, 2003)、种子扩散和补充限制(Dalling et al., 2002)、种-面积关系和β多样性(Condit et al., 1996, 2002)等方面也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 以BCI为模板, 人们在全球热带地区先后建立了超过30个面积在16–50 ha的大型永久森林群落样地。以此为基础, 成立了热带森林科学中心(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 CTFS;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5c13771778.html,/), 作为全球大样地研究的网络平台。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 大样地的设计、调查和科研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BCI的主要设计参与者和负责人, Smithsonian热带森林研究所的R. Condit于1998年出版了“Tropical Forest Census Plots: Methods and Results from Barro Colo-rado Island, Panama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Plots”一书, 详细介绍了大样地的设计和调查方法。这一方法体系已经成为全球大样地设计的通用技

544 生 物 多 样 性 Biodiversity Science 第17卷

表3 植物属性的计量单位、一般数值范围、要求的最小重复数和推荐的重复数。在最小重复数和推荐重复数中, 第一个数

值代表个体数, 第2个数值代表器官数。此表基于Cornelissen 等(2003a)、Pregitzer 等(2002)以及He 等(2006b)等归纳。

Table 3 Metric units, range, minimum and suggested replications for plant trait measurements. The first and second numbers in the minimum (and suggested) replications represent replica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s, respectively. This table is summarized from Cornelissen et al . (2003a), Pregitzer et al . (2002), and He et al . (2006b)

属性 Traits

建议的计量单位Unit suggested

范围

Range 最小重复数 Minimum replications

推荐的重复数 Suggested replications

叶片属性 Leaf

叶片大小 Leaf size

mm 2 1–106 5, 2 10, 2 叶片厚度 Leaf thickness

mm 5, 2 10, 2 叶片干物质含量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mg/g 50–700 5, 2 10, 2 比叶面积 Specific leaf area mm 2/mg 2–80 5, 2 10, 2 叶寿命 Leaf lifespan month 0.5–200 3, 12 10, 12 叶片N Leaf N concentration mg/g 10–60 5, 2 10, 2 叶片P Leaf P concentration

mg/g 0.5–5 5, 2 10, 2 最大光合速率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μmol·m –2·s –1 5, 2 10, 2 气孔导度 Leaf stomatal water conductance mol·m –2·s –1 5, 2 10, 2 蒸腾速率 Leaf transpiration mol·m –2

·s –1

5, 2 10, 2 枝干属性 Stem

树皮厚度 Bark thickness mm 5 10 树干密度 Stem specific density

mg/mm 3 0.4–1.2 5 10 心材/边材比率 Heartwood to sapwood area ratio unitless 5 10 树干高度 Stem height m ? –100 10

25 根系属性 Root

类型 Root type

cat.

5 10 比根长 Specific root length m/g 10–500 5, 10 10, 10 细根直径 Fine root diameter mm 5, 10 10, 10 组织密度 Tissue density mg/mm 3

5, 10 10, 10 细根N Fine root N concentration mg/g 5, 2 10, 2 细根P Fine root P concentration mg/g 5, 2 10, 2 繁殖属性 Reproduction

种子大小 Seed mass mg 10-3

–107 3, 5

10, 5

传播类型 Dispersal mode cat. 3 3 萌枝能力 Resprouting capacity

unitless 0–100

5

25

术手册。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的森林大样地调查也以BCI 样地的技术方案为蓝本(叶万辉等, 2008; 祝燕等, 2008)。

大样地调查的主要方法内容包括选址、样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由于数据库建设和管理以室内工作为主, 涉及很多与外业调查不同的复杂内容,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大样地调查中的野外工作内容(Condit, 1998)。 5.1 大样地调查程序

10 ha 以上的大样地一般将整体分割成20 m×20 m 的样方, 然后将每个样方分成16个5 m×5 m 的小样方作为基本的测量单元(本文称其为“样元”)。大样地调查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地形测绘和样方设

置、树木清查、物种分类、数据质量检查, 以及样地复查等。

5.2 地形测绘和样方设置 5.2.1 装备和用品供应

(1) 主要测量工具: 地质调查罗盘(或经纬仪)和50 m 测量尺(或激光测距仪), 全站仪则可以替代这两项; 带有高度标志和水平调节泡、可以伸缩的测量杆尺。

(2) 20 m×20 m 样方角桩: 用于永久定位。建议使用稳定、耐久的材料, 如PVC 管、水泥桩等, 固定在准确位置, 标注样方号。

(3) 5 m×5 m 样元的角桩: 用类似的材料进行定位标记, 有时不作永久性标记。

第6期方精云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45 表4植物生态属性的常见测定方法

Table 4 Measuring methods for ecological traits of plants

属性 Traits 测定方法 Measuring methods

叶片属性 Leaf

叶片大小 Leaf size 叶面积仪(如Delta-T (Cambridge, UK), Li-Cor (Lincoln, Nebraska, USA)), 或扫描仪

叶片厚度 Leaf thickness 显微镜或游标卡尺测量

叶片干物质含量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叶片装入自封袋, 加水浸湿, 保持12 h以上, 吸掉多余水分, 称鲜重; 60℃烘干至少72 h(或80℃至少48 h), 称干重, 计算

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面积测定: 叶面积仪(如Delta-T (Cambridge, UK), Li-Cor (Lincoln, Nebraska, USA)。干重测定: 烘箱60℃烘烤至少72 h(或80℃至少48 h), 称干重。由叶面积和干重计算比叶面积。

叶寿命 Leaf lifespan 双子叶植物: 叶片标记法; 单子叶植物: 测定叶片特定区域的生产和死亡动态, 具体见Cornelissen 等(2003b)

叶片N Leaf N concentration 元素分析仪法(2400 CHNS/O Elemental Analyzer, Perkin

Ⅱ-Elmer, Boston, MA,USA)(He et al., 2006a)或凯氏定氮法

叶片P Leaf P concentration 钼蓝比色法(Kuo, 1996; He et al., 2008)

最大光合速率 Pn max 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 建议设光照=1,500 μmol/(m2·s1), [CO2] = 380 ppm

气孔导度 Gs 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

蒸腾速率 Tr 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

枝干属性 Stem

树皮厚度 Bark thickness 游标卡尺测量

树干密度Stem specific density 体积替代法: 鲜树干完全浸于盛水的量筒中约5 s, 读取增加的体积; 烘箱中60℃烘烤至少72 h (小树干)或

96 h (大树干), 称干重。由体积和重量计算树干密度

心材/边材比率 Heartwood to sapwood area ratio 钻取生长芯, 经打磨处理后, 用高精度扫描仪进行图像扫描, 据心材和边材颜色区分其界限, 用年轮分析软件测量每个生长芯的树皮厚度、边材宽度和边材年轮数。以树干横断面为标准圆形计算心材/边材比率

树干高度 Stem height 直接测量法(如激光测距仪)和三角函数法

根系属性 Root

类型 Root type 参照Weaver(1958)或Cannon (1949)

比根长Specific root length 解剖镜下区分出活的、完整的根, 用目镜测微尺测量长度; 或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 60℃下至少烘烤

72 h(或80℃至少48 h), 称重, 然后计算比根长

细根直径Fine root diameter 解剖镜下区分出活的、完整的根, 用目镜测微尺校正细根直径

组织密度 Tissue density 根干重/根体积, 详细内容参见Ryser (1996)

细根N Fine root N concentration 元素分析仪法(如CHNS/O Elemental Analyzer, Perkin-Elmer, Boston, MA, USA)或微量凯氏定氮法

细根P Fine root N concentration 钼蓝比色法(Kuo, 1996; He et al., 2008)

繁殖属性Reproduction

种子大小 Seed mass 野外采成熟果实, 清理(洗)出种子, 统计种子数目, 80℃下至少烘烤48 h, 直到恒重, 称重。

传播类型 Dispersal mode 记录所有与传播有关的分类学特征, 据重要性按降序排列。具体分类特征见Cornelissen等(2003b)

萌枝能力 Resprouting capacity 根据萌枝数, 划分等级

5.2.2主要工作流程

(1) 确定20 m×20 m 样方网格: 仔细勘查样地地点, 选择合适的样方作为起点, 布设样方中心十字网格线; 确定、标注网格的角桩位置, 直至20 m×20 m的样方网格完全建立, 测定每两个相邻角桩之间的地形倾角; 行列坐标均从00开始, 先行后列, 设置样方标记系统。

(2) 设置5 m×5 m 样元: 将每个20 m×20 m的样方划分成16个5 m×5 m的样元, 每个样元记录采用“样方(行, 列)”表达法。

(3) 地形测量与校准: 利用两两角桩之间的测量距离和倾角, 换算成两两之间的海拔起伏, 并绘制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 为方便起见, 可利用GPS测定坐标原点的海拔, 得到整体误差最小的全部样方角桩的海拔值, 并得到地形测量误差的平均值估计; 利用这些样点的坐标和海拔值, 就可以在ArcGIS中自动绘制设定比例尺的地形图。

5.3树木清查

树木清查是大样地调查的工作主体, 包括逐一测定每个样元中的乔木、灌木, 并进行定位、挂牌标记、种类识别和胸径测量、信息记录。测量的对象为所有DBH≥10 mm的树木, 包括树蕨和棕榈植物, 但往往不考虑藤本和绞杀植物。

5.4物种分类

大样地的物种分类非常困难, 并且往往难以同时完成。基本的目标是确认形态种, 并采集相应的

546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7卷

标本用于鉴定。但一般要求在野外确认到属。为此, 需要在植物分类学家的参与下, 首先进行人员培训、建立工作程序和熟悉群落。

5.5数据质量检查

由于调查队伍通常由个别专家带领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完成, 严格的工作程序和频繁的检查必不可少, 定期抽查可减少错误和评估随机错误率。

(1) DBH数据检查:采取交叉检验的办法, 随机选取若干个20 m×20 m的样方, 对所有DBH≥10 cm的树木和其中头两个5 m×5 m样元中所有DBH≥10 mm的所有个体进行复核。

(2) 物种分类检查:可在样地调查完成后进行。主要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针对样方随机取样或针对物种类群随机取样; 二是针对广布种和稀有种随机取样。

5.6样地复查

复查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以前挂牌并测定过的个体, 对新增加的DBH≥10 mm的个体进行定位、测量和挂牌, 并确认哪些个体已经死亡。

参考文献

Arrhenius O (1921) Species and area. Journal of Ecology, 9, 95–99.

Bekker RM, van der Maarel, E, Bruelheide H, Woods K (2007) Long-term datasets: from descriptive to predictive data us-ing ecoinformatics.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8, 458–462.

Braun-Blanquet J (1964) Pflanzensoziologie, Grundzüge der Vegetationskunde, 3rd edn. Springer-Verlag, Wien, New York.

Cannon WA (1949) A ten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root systems.

Ecology, 30, 542–548.

Chave J, Coomes D, Jansen S, Lewis SL, Swenson NG, Zanne AE (2009) Towards a worldwide wood economics spectrum.

Ecology Letters, 12, 351–366.

Condit R (1998) Tropical Forest Census Plots: Methods and Results from Barro Colorado Island, Panama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Plots, pp.1–224. Springer, Berlin. Condit R, Hubbell SP, Lafrankie JV, Sukumar R, Manokaran N, Foster RB, Ashton PS (1996) Species–area and spe-cies–individual relationships for tropical trees: a comparison of three 50-ha plots. Journal of Ecology, 84, 549–562. Condit R, Pitman N, Leigh EG, Chave J, Terborgh J, Foster RB, Nú?ez P, Aguilar S, Valencia R, Villa G, Losos E, Hubbell SP (2002) Beta-diversity in tropical forest trees.

Science, 295, 666–669.

Cornelissen JHC, Cerabolini B, Castro-Díaz P, Villar-Salvador P, Montserrat-Martí G, Puyravaud JP, Maestro M, Werger MJA, Aerts R (2003a) Functional traits of woody plants:

correspondence of species rankings between field adults and laboratory-grown seedlings?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4, 311–322.

Cornelissen JHC, Lavorel S, Garnier E, Diaz S, Buchmann N, Gurvich DE, Reich PB, ter Steege H, Morgan HD, van der Heijden MGA, Pausas JG, Poorter H (2003b) A handbook of protocols for standardised and easy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51, 335–380.

Dalling JW, Muller-Landau HC, Wright SJ, Hubbell SP (2002) Role of dispersal in the recruitment limitation of neotropical pioneer species. Journal of Ecology, 90, 714–727.

De Deyn GB, Cornelissen JHC, Bardgett RD (2008)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ontrasting biomes. Ecology Letters, 11, 516–531.

Dong M (董鸣) (1996) Standard Methods for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in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Survey,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errestrial Biocommunities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 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Beijing. (in Chinese)

Drakare S, Lennon JJ, Hillebrand H (2006) The imprint of the geographical, evolutionary and ecological context on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Ecology Letters, 9, 215–227.

Fang JY, Brown S, Tang YH, Naruurs G-J, Wang XP, Shen H (2006) Overestimated biomass carbon pools of the northern mid- and high latitude forests. Climatic Change, 74, 355–368.

Gleason HA (1925) Species and area. Ecology, 6, 66–74. Gurevitch J, Scheiner SM, Fox GA (2002) The Ecology of Plants. Sinauer Associates Inc., Massachusetts.

He JS, Fang JY, Wang ZH, Guo DL, Flynn DFB, Geng Z (2006a) Stoichiometry a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lea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biomes of China. Oecolo-gia, 149, 115–122.

He JS, Wang L, Flynn DFB, Wang XP, Ma WH, Fang JY (2008) Leaf nitrogen: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 Oecologia, 155, 301–310.

He JS, Wang XP, Flynn DFB, Wang L, Schmid B, Fang JY (2009) Taxonomic, phylo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trade- offs between leaf productivity and persistence. Ecology, 90, 2779–2791.

He JS, Wang ZH, Wang XP, Schmid B, Zuo WY, Zhou M, Zheng CY, Wang M, Fang JY (2006b) A test of the general-ity of leaf trait relationship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New Phytologist, 170, 835–848.

Hou XY (侯学煜) (2001) Vegetation Atlas of China (1: 1000000) (1:100万中国植被图图集).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Hubbell SP (2001) The unified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a synopsis of the theory and some chal-lenges ahead. In: Integrating Ecology and Evolution in a Spatial Context (eds Silvertown J, Amtonovics J), pp.

393–411.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Hubbell SP (2006) Neutral theory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

第6期方精云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47

logical equivalence. Ecology, 87, 1387–1398.

Hubbell SP, Foster RB (1983) Diversity of canopy trees in a neotropical forest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eds Sutton SL, Whitmore TC, Chadwick AC), pp. 25–41.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Oxford.

Hubbell SP, Foster RB, O’Brien ST, Harms KE, Condit R, Wechsler B, Wright SJ, Lao S (1999) Light-gap distur-bances, recruitment limitation, and tree diversity in a Neotropical forest. Science, 283, 554–557.

Kuo S (1996) Phosphorus. In: Methods of Soil Analysis. Part 3, Chemical Methods (ed. Sparks DL), pp. 869–919.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Inc.,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Inc., Madison, Wisconsin.

Lieth H (1975) Modeling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world.

In: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Biosphere (eds Lieth H, Whittaker R), pp. 237–263.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Lin P (林鹏) (1990) Veget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福建植被).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Fuzhou. (in Chinese) Ma KP (马克平) (1994)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di-versity. In: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 of Biodiversity Studies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eds Qian YQ (钱迎倩), Ma KP (马克平)), pp. 141–165.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Magurran AE (1988)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Moles AT, Ackerly DD, Webb CO, Tweddle JC, Dickie JB, Westoby M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seed size. Science, 307, 576–580.

Petchey OL, Hector A, Gaston KJ (2004) How do different measures of functional diversity perform? Ecology, 11, 847–857.

Pregitzer KS, DeForest JL, Burton AJ, Allen MF, Ruess RW, Hendrick RL (2002) Fine root architecture of nine north American trees. Ecological Monographs, 72, 293–309. Ryser P (1996) The importance of tissue density for growth and life span of leaves and roots: a comparison of five ecologi-cally contrasting grasses. Functional Ecology, 10, 717–723. Schaminée JHJ, Hennekens SM, Chytry C, Rodwell JS (2009) Vegetation-plot data and databases in Europe: an overview.

Preslia, 81, 173–185.

Sheil D, Burslem DFRP (2003) Disturbing hypotheses in tropical forests.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8, 18–26.

Spellerberg IF, Fedor PJ (2001) A tribute to Claude Shannon (1916–2001) and a plea for more rigorous use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2, 177–179. Tang ZY (唐志尧), Qiao XJ (乔秀娟), Fang JY (方精云) (2009)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 in biological communities.

Biodiversity Science(生物多样性), 17, 549–55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Veech JA, Summerville KS, Crist TO, Gering JC (2002) The additive partitioning of species diversity: recent revial of an old idea. Oikos, 99, 3–9.

Wang ZH, Brown J, Tang ZY, Fang JY (2009) Temperature dependence, spatial scale, and tree species diversity in east-ern Asia and North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6, 13388–13392.

Weaver JE (1958) Classification of root systems of forbs of grassland and a consideration of their significance. Ecology, 39, 393–401.

Whittaker RH (1972) Evolution of measure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 Taxon, 21, 213–251.

Wright IJ, Reich PB, Westoby M, Ackerly DD, Baruch Z, Bongers F, Cavender-Bares J, Chapin T, Cornelissen JHC, Diemer M, Flexas J, Garnier E, Groom PK, Gulias J, Hiko-saka K, Lamont BB, Lee T, Lee WJ, Lusk C, Midgley JJ, Navas M-L, Niinemets U, Oleksyn J, Osada N, Poorter H, Poot P, Prior L, Pyankov V I, Roumet C, Thomas SC, Tjoelker MG, Veneklaas EJ, Villar R (2004) The worldwide leaf economics spectrum. Nature, 428, 821–827.

Wu ZY (吴征镒) (1980) Vegetation of China (中国植被).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Ye WH (叶万辉), Cao HL (曹洪麟), Huang ZL (黄忠良), Lian JY (练琚愉), Wang ZG (王志高), Li L (李林), Wei SG (魏识广), Wang ZM (王章明) (2008)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

20 hm2 lower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plot

in Ding Hu Sha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植物生态学报), 32, 274–28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XS (张新时) (2007) Vegetation Map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1 000 000) (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in Chi-nese)

Zhu Y (祝燕), Zhao GF (赵谷风), Zhang LW (张俪文), Shen GC (沈国春), Mi XC (米湘成), Ren HB (任海保), Yu MJ (于明坚), Chen JH (陈建华), Chen SW (陈声文), Fang T (方腾), Ma KP (马克平) (2008)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Gu Tian Shan forest dynamic plot in a mid-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East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植物生态学报), 32, 262–27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责任编辑: 周玉荣)

548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7卷

附表1 森林群落样方基本信息表Appendix 1 Records for forest plots

样方编号群落类型样方面积

调查地点省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林班)

具体位置描述:

纬度地形( )山地( )洼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经度坡位( )谷地( )下部( )中下部( )中部

海拔( )中上部( )山顶( )山脊

坡向森林起源( )原始林( )次生林( )人工林

坡度干扰程度( )无干扰 ( )轻微( )中度( )强度

群落剖面图:

土壤类型林龄

垂直结构层高(m) 盖度(%) 优势种

乔木层

亚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调查人

记录人调查日期

附表2 群落调查记录表Appendix 2 Records for plot survey

附表2-a 乔木层调查表Appendix 2a. Records for trees

样方号调查人员调查日期/ / /

地点省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小班)

样格号树号树种胸径(cm) 树高(m) 健康状况备注

附表2-b 灌木层调查表Appendix 2b. Records for shrubs

样方号调查人员调查日期/ / /

地点省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小班)

样格号物种基径(cm) 平均髙 (cm) 株数盖度备注

注: 1. 在S1、S2灌木样方中调查时, 记录每丛(株)的种名、平均基径、平均高、株数。

2. 在其他样方中调查时, 仅记录未在S1、S2中出现的物种的种名。

附表2-c 草本层调查表Appendix 2c. Records for grasses

样方号调查人员调查日期/ / /

地点省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小班)

小样方号物种盖度(%) 平均髙(cm) 多度备注

注: 1. 在H1-H5草本小样方中调查时, 记录每个种的盖度、平均高、多度。按德氏多度等级记载多度: 极多-soc, 很多-cop3, 多-cop2, 尚多-cop1, 不多-sp, 稀少-sol, 仅1株-un。

2. 在10×10 m样方中调查时, 仅记录未在H1-H5小样方中出现的物种名。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10及答案教学内容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10及答案

1、乙烯的三重反应2、光周期3、细胞全能性 4、生物自由基5、光化学烟雾 1、植物吸水有三种方式:____,____和____,其中____是主要方式,细胞是否吸水决定于____。 2、植物发生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____,而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____。 3、叶绿体色素按其功能分为____色素和____色素。 4、光合磷酸化有两种类型:_____和______。 5、水分在细胞中的存在状态有两种:____和____。 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致可分为三大过程:⑴_____,它的任务是____;⑵________,它的任务是_________;⑶________,它的任务是_________。 7、土壤水分稍多时,植物的根/冠比______,水分不足时根/冠比_____。植物较大整枝修剪后将暂时抑制______生长而促进______生长。 8、呼吸作用中的氧化酶_________酶对温度不敏_________酶对温度却很敏感,对氧的亲和力强,而______酶和______酶对氧的亲和力较弱。 9、作物感病后,代谢过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概括起来 ⑴_________,⑵__________ , ⑶_________。1、影响气孔扩散速度的内因是()。 A、气孔面积B、气孔周长C、气孔间距D、气孔密度

2、五大类植物激素中最早发现的是(),促雌花是(),防衰保绿的是(),催熟的(),催休眠的是()。 A、ABAB、IAAC、细胞分裂素D、GAE、乙烯 3、植物筛管中运输的主要物质是() A、葡萄糖B、果糖C、麦芽糖D、蔗糖 4、促进需光种子萌发的光是(),抑制生长的光(),影响形态建成的光是()。 A、兰紫光B、红光C、远红光D、绿光 5、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其膜组分中较多()。 A、蛋白质B、ABAC、不饱和脂肪酸D、饱和脂肪酸 四、是非题:(对用“+”,错用“-”,答错倒扣1分,但不欠分,10分)。()1、乙烯利促进黄瓜多开雌花是通过IAA和ABA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2、光合作用和光呼吸需光,暗反应和暗呼吸不需光,所以光合作用白天光反应晚上暗反应,呼吸作用则白天进行光呼吸晚间进行暗呼吸的节律变化。 ()3、种子萌发时,体积和重量都增加了,但干物质减少,因此种子萌发过程不能称为生长。 ()4、细胞分裂素防止衰老是在转录水平上起作用的。 ()5、在栽培作物中,若植物矮小,叶小而黄,分枝多,这是缺氮的象征。 五、问答题(每题10分,30分)

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范及等级标准(养护标准)

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范及等级标准 1总贝y 1.1 为提高城市绿化养护水平,规范绿化养护管理,确保绿化养护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工程的养护施工、管理和监理。 1.3 本规范划分养护内容:浇水排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补栽、扶正支柱、绿地景观、设施维护等。 2术语 2.1 绿化养护指在绿化工程竣工验收之后,为使园林绿地达到整洁美观,园林植物正常生长而采取的管理措施。 2.2 乔木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2.3 色块灌木指绿地中成片栽植的彩叶植物或花灌木。 2.4 造型灌木指用修剪、捆扎等方法整修成特定形状的灌木。 2.5 花卉指木本观花植物及草本观花植物的总称。 2.6 盆草花指盆栽草花及地栽草花(含宿根花卉)的总称。 2.7 花灌木指观花类灌木及小乔木。 3养护要求 3.1 长势树木长势旺盛。

3.2 叶片叶色正常、叶大而肥厚,不黄叶、不焦叶、不卷叶、不 落叶,无明显虫屎、虫网,被虫咬食叶片数量每株在10%以下。 3.3 枝干树干挺直、倾斜度不超过10度,树干基部无蘖芽滋生、枝干粗壮、无明显枯枝、死桩,基本无蛀干害虫的活卵、活虫,介壳虫在主、侧枝上基本无活虫。 3.4 树冠树冠完整美观、分枝点合适、侧枝分布均匀、枝条疏密适当,内膛不乱,通风透光。 3.5 行道树分枝点高度、树高、冠幅基本一致,无连续两株缺 株,相邻5株的高差V 10% 3.6 花灌木着花率高、开花繁茂、无落花落蕾现象。色块灌木无 缺株断行、覆盖度达100%色块分明,线条清晰流畅。 3.7 绿篱、造型灌木形状轮廓清晰,表面平整、园滑,不露空缺、不露枝干、不露捆扎物。 3.8 藤本藤蔓分布合理、枝叶覆盖均匀、附着牢固、覆盖度达85% 以上。 3.9 盆草花生长健壮、花繁叶茂、无残花败叶。 3.10 草坪生长茂盛、叶色正常,基本无秃斑、无枯草层、无 杂草、无病虫害、覆盖度达98%以上,留茬高度经常保持在6-8 cm, 暖型草不高于5 cm。 4技术措施 4.1 浇水排水

植物生理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是运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方法揭示和调控植物生命活动的科学,是现代合理农业的理论基础。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察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重要植物生理指标的基本测定方法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部分: (1)细胞结构与功能,它是各种生理活动与代谢过程的组织基础; (2)功能与代谢生理,主要包括光合、呼吸、水分、矿质、运输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各种功能、机理与环境条件的影响; (3)生长发育,它是各种功能与代谢活动的综合反应,包括生长、分化、发育与成熟、休眠、衰老(包括器官脱落)及其调控; (4)逆境生理,包括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抗逆性等。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植物生理学的整体。 绪论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对象、内容、产生和发展及对农业做出的贡献、发展趋势。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第1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了解植物细胞(生物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基本概念 1. 粘性(viscosity) 2. 弹性(elasticity)。 3. 液晶态(liquid crystalline state) 4. 伸展蛋白(extensin)。 5. 胞间连丝(plasmodesma) 6.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2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主要了解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的基本原理,维持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性。 (一)基本内容 1.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2.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过程及其动力 4.植物水分平衡 (二)重点 1.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2.水分吸收和散失的动力及调控(气孔运动的机理) 3.植物水分平衡 (三)基本概念 1.水势(water potential)2.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 3.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4.水分代谢(water metabolism)与水分平衡(water balance)5.自由水(free water)与束缚水(bound water) 6.共质体(symplast)与质外体(apoplast) 7.主动吸水(active absorption of water)与被动吸水(passive absorption of water)8.水孔蛋白(aquaporin)9.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10.蒸腾效率(transpiratton ratio)与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 11.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 12.永久萎蔫系数(permanent wilting coefficient)13.根压(root pressure) 14.小孔律(law of small pores)15.SPAC(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 第3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主要了解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矿质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及缺素诊断,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特点及吸收机理。 (一)基本内容 1.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必需元素及其研究方法 2.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典型缺素症诊断 3.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及运输 4.细胞吸收矿质的机理 5.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 (二)重点 1. N、P、K、Ca及Fe、B、Zn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典型缺素症 2. 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 3.细胞吸收矿质的机理 (四)基本概念 1. 灰分(ash)和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 2. 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 3. 主动吸收(active absorption) 4. 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5. 膜转运蛋白(fransport protein) 6. 载体(carrier) 9. ATPase (ATP phosphorhydrolase) 10. 致电泵(eletrogenic pump)。

绿化养护技术标准

绿化养护技术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各项目绿化养护管理,提供景色怡人、舒适得绿化环境,打造“精品园林”得品牌特色,特制定本操作细则、 第二条适用于所有绿化养护项目、 第二章职责 第三条品质管理部负责对各项目绿化养护管理操作细则进行培训、指导、监督、检查、考核。 第四条各项目养护组负责此操作细则得组织实施。 第五条绿化养护工负责此操作细则具体得执行。 第三章苗木修剪 第一条草坪修剪 1、草坪5—11月每十天修剪一次,12—2月草坪属休眠季节,禁止修剪、 2、操作者必须就是经过严格培训合格得修剪人员。 3、修剪草坪前清除草地上得石块、枯枝等杂物、 4、按规定穿戴好工作服与劳保用品,如防护眼镜、手套、工作鞋等。5、若草过长应分次剪短,不允许超负荷运作。 6、操作时,手与脚不准靠近旋转部件、 7、草坪修剪后高度一致,花纹美观,无漏剪。 8、修剪后草坪上无明显得草屑、杂物等垃圾。

9、草坪修边后高度与大面积修剪后得草坪高度一致。 10、修剪后草坪上得其它植物无机械损伤、无破坏造型苗木。 11、在雨水天气及有露水时不能进行草坪修剪。 12、无特殊情况,同一块草坪应在同一时间剪完,以免生长不均。 13、重要接待、大型活动、节假日及每日得9:00以前19:00后禁止修剪、 第二条乔木修剪、整形 1、竹类植物老化枝叶枯黄面积达2/3时需剪除,其底部开裂达1/3以上时应剥除,修剪时应严格保护主干顶芽不受损伤。 2、修剪人员将机械、工具领用后并填写《园林机械、工具领用登记表》。 3、乔木修剪应两个人以上配合,用人字梯及高枝剪、高枝锯进行,不得爬树修剪。 4、对由于受意外伤害折断而枯黄得枝叶应及时清剪。 5、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应对乔木修剪,剪除徒长枝、树身得萌蘖枝、并生枝、下垂枝、病虫枝、交叉枝、扭伤枝、枯枝、烂头等,并对树冠适当整形保持形状,对造型树木应每两个月修剪一次外形,以保持形状。 6、修剪工不得擅自改变原植株得造型,不得擅自截剪直径10cm以上得枝条。 7、池边得乔木养护操作应注意安全,戴好有关安全设备。 8、剪下得枝叶应及时清除运走。

植物养护技术及规范

植物养护技术及规范 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中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长期的、反复的工作,技术要求较全面,包括人、畜的破坏、卫生保洁、花草树木的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花坛花卉种植等内容。园林绿地的建成并不代表园林景观的完成,人们常说"三分种,七分管",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养护管理,园林景观才能逐渐形成,完美。 (一)、乔木管养措施 乔木一级管养的标准是生长旺盛,枝叶健壮,树形美观。行道树下缘线整齐,修剪适度,干直冠美,无死树缺株,无枯枝残叶,景观效果优良。 1、生长势:生长势强,生长量超过该树种该规格平均年生长量:枝多叶茂,叶色鲜艳,无枯枝残叶。 2、修剪:考虑每种树的生长特点如萌芽期、花期等,除棕榈科植物外,其它乔木一般在叶芽和花芽分化前进行修剪,避免把叶芽和花芽剪掉,使乔木花繁叶茂,乔木整形效果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以增强园林美化效果,行道树修剪要保证树冠完整美观,主侧枝分布均匀和数量适宜,内膛不空又通风透光,并根据不同路段情况确定下缘线高度和树冠体量,树高一般控制在10-17米之间,注意不能影响高压线、路灯和交通指示牌;单位附属绿地内种植的树木的枝叶伸向城市公共道路或他人物业范围内的,要及时修剪;修剪时按操作规程进行,尽量减小伤口,剪口要平,不能留有树钉;荫枝、下垂枝、下缘线下的萌蘖枝和干枯枝叶要及时剪除。 3、灌溉、施肥:根据不同生长季节的天气情况、不同植物种类和不同树龄适当淋水,并要求在每年的春、秋季重点施肥2-3次。施肥量根据树木的种类和生长情况而定,种植三年以内的乔木和树穴有植被的乔木要适当增加施肥量和次数。肥料要埋施,先打穴或开沟。施肥后要回填土、踏实、淋足水,找平,切忌肥料裸露。乔木施肥穴的规格一般为30×30×40厘米,挖沟的规格为30×40厘米。挖穴或开沟的位置一般是树冠外缘的投线影(行道树除外)每株树挖对称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 考察植物群落有各种方法,如样地法、样线法、距离抽样法、点样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基础方法,用样地法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说明如下: (一)样地的设置 样地不是群落的全部面积,它仅是代表群落的基本持征的一定地段。对植物群落考察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通过详细调查,以此来估计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1.样地的形状: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圆等。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为防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菱形设置。其方法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点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是样方的边界。 2.样地面积 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考察时参考使用:草本群落1~10m2,灌丛16~100m2,单纯针叶林100m2,复层针叶林、夏绿阔叶林400~500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m2,热带雨林2500m2 3.样地数目 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4.样地布局:一般可选用主观取样法,即选择被认为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样地。(二)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 样地调查内容主要有环境条件,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组成特征,群落的外貌。 1.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以下五项:(1)地理位置,(2)地形条件。(3)土壤条件。

绿化养护技术标准及要求

技术标准及要求 1. 养护管理质量标准1.1 一级绿化养护管理标准1.1.1 乔木:树木生长旺盛,无枯枝死杈,主侧枝分布匀称、数量适宜,内膛不乱;通风透光。行道树树穴内无杂草,设施完好。1.1.2 花灌木:适时开花,株形丰满,枝叶茂密,无缺株,花后修剪及时合理。绿篱、色块等修剪及时整齐一致。1.1.3 草坪、地被植物:外观整齐,边缘线清晰,生长旺盛,草根不裸露,生长季节不枯黄,修剪及时,无杂草。1.1.4 花坛花带:花卉生长健壮,色彩鲜艳,花期整齐,图案清晰。无缺株、倒伏,无枯枝残花(残花量不大于10%)。 1.1.5 病虫害防治:绿化养护技术措施完善,管理得当,病虫害控制及时,无明显病虫害。1.1.6 设施维护:园林建筑、植物雕塑、园路广场以及路灯等公园绿地基础设施维护良好,桌椅、垃圾桶、井盖、指示牌、健身器材等园林设施完整、安全、维护及时。1.1.7 卫生保洁:绿地及广场整洁,无杂物、无白色污染(树挂),对作业废弃物(如树枝、树叶、草屑等)、绿地内水面无杂物,垃圾随产日清,做好保洁。1.1.8 绿地养护:绿地完整,无堆物、堆料、搭棚,树干、园林建筑、小品等上面无钉拴刻画现象。绿地安保全天侯做到发现问题能及时上报。 1.2 二级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1. 2.1 乔木:树木长势好,无枯枝死杈,主侧枝分布匀称、数量适宜;内膛不乱,通风透光。行道树树穴内无杂草,设施基本完好。 1.2.2 花灌木:适时开花,无缺株,花后修剪及时。绿篱、色块等修剪及时整齐一致。1.2.3 草坪、地被植物:外观整齐一致,生长良好,修剪及时,边缘清晰,杂草不明显。1.2.4 花坛花带:轮廓清晰,整齐美观,适时开花,无残缺。花卉生长良好,花期基本一致,无枯枝残花(残花量不大于10%)。1.2.5 病虫害防治:绿化养护措施比较完善,管理基本得当,病虫害控制及时。1.2.6 设施维护:园林建筑、植物雕塑、园路广场以及路灯等公园绿地基础设施维护良好,桌椅、垃圾桶、井盖、指示牌、健身器材等园林设施基本做到维护及时。 1.2.7 卫生保洁:绿地及广场整洁,无杂物、无白色污染(树挂),对作业废弃物(如树枝、树叶、草屑等)、绿地内水面无杂物,垃圾日产日清,做好保洁。1.2.8 绿地养护:绿地完整,无堆物、堆料、搭棚,树干、园林建筑、小品等上面无钉拴刻画现象。绿地安保全天侯做到发现问题能及时上报。 1.3 三级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1.3.1 乔木:树木长势正常,修剪及时,无明显枯枝死叉。行道树修剪及时标准,设施基本完好,无明显垃圾。1.3.2 花灌木:花冠木开花适时,花后修剪及时。绿篱、色块枝叶正常。1.3.3 草坪、地被植物:草坪及地被植物外观整齐,控制杂草,及时修剪。1.3.4 花坛花带:轮廓基本清晰、整齐美观,无明显残缺。花卉生长正常,枯枝残花清除及时。1.3.5 病虫害防治:绿化养护措施基本完善,管理基本得当,病虫害控制比较及时。1.3.6 设施维护:公园绿地基础设施维护良好,桌椅、垃圾桶、井盖、指示牌、健身器材等园林设施维护及时,保持基本完整。1.3.7 卫生保洁:绿地及广场基本整洁,无明显杂物、无白色污染(树挂),对作业废弃物(如树枝、树叶、草屑等)、绿地内水面无杂物,垃圾日产日清,做好保洁。1.3.8 绿地养护:绿地完整,无堆物、堆料、搭棚,树干、园林建筑、小品等上面无钉拴刻画现象。绿地安保全天侯做到发现问题能及时上报。苗木浇水管理(根据不同季节):乙方所承包绿地面积与用水量成正比(包括水车浇水),有自来水的绿地每次用水量达不到100 方按100 方收取水费,在浇水过程中甲方将不定期对绿地进行抽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通报并相应处罚,类似情况出现两次的将更换承包人。养护过程中需要施肥、防治用药、浇灌等,须提前5 天向甲方书面提出申请,浇灌、苗木叶面喷水使用车辆由乙方提供。2. 检查评分标准本标准满分100 分,达标分70 分,100-90 分为优,90-80 分为良,80-70 分为达标,70 分以下不达标。2.1 乔木类。单株生长旺盛,树形自然,修剪及时,病虫害危害程度控制在10% 以下,无药害,存活率在100%以上,基本无缺株。2.1.1 未及时修剪和抹芽或修剪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每株次扣0.1 分;修剪造成树枝劈裂或剪口不平,树茬长度超过2cm,每株次扣0.1 分;行道树枝下高不一致,影响到行人、车辆行走的,每株次扣0.1 分;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绪论 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二、植物生理学产生与发展 三、植物生理学的任务与展望 四、学习方法 一.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1.定义: 简言之,植物生理学就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的运输与分配以及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等基本代谢基础上,所展示的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实等生长发育过程。植物生理学就是研究和探索这些生命活动的各个生理过程内在的奥秘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这些功能和作用机制,机理的研究,阐明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要点:(1)研究的对象是植物。因为绿色植物在生物界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殊性——自养性,即它可以吸收简单的无机物(CO2、H2O和矿质元素等),利用太阳能,合成自身赖以生存任何物质(CH2O、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自给自足建成自身。这就是生物的自养性。绿色植物的自养性是地球上的其它生物生存所需有机物及能量的根本来源。 (2)基本任务是探索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2.研究内容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局限在个体,组织和器官,细胞,分子等某一结构层面上,也可以在较为宏观的个体或组织,器官水平上,也可以在细胞和分子的水平上。 植物完成其生活史,生命活动虽然十分复杂,从生理学角度可将其分为三大方面: ○1生长发育(growth and development)与形态建成(morphogenesis)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长是指由于细胞数目增加,体积的扩大而导致的植物个体体积和重量的不可逆增加;发育是指由于细胞的分化所导致的新组织,新器官的出现所造成的一系列形态变化(或称形态建成),包括从种子萌发,根,茎,叶的生长,直到开花,结实,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人类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认识始于对其生长发育的观察和描述,如“春华秋实”,“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等,正是人类对其认识的写照。 ○2物质与能量代谢(metabolism of substance and energy) 代谢过程是运行于植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的变化过程。物质代谢是指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能量代谢是指能量的贮存与释放过程。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而生长发育是代谢作用的综合表现与最终结果。代谢作用遭受破坏,生命过程就会受到影响,代谢一旦停止,生命过程就不复存在。

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规范

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规范 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是完成绿化栽植的继续,是巩固绿化成果的主要技术手段。“三分栽、七分管”,为保证树木栽植后的成活率、保证率和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树立养重于栽的原则,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力度。园林植物移栽后,植物的根系和枝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生长土地条件发生的变化,需要一个恢复和适应过程;特别是园林树木在移栽后1-3年内需精心养护,才能保证成活和健壮生长。 一、乔木管养 乔木一级管养的标准是生长旺盛,枝叶健壮,树形美观,行道树下缘线整齐,修剪适度,干直冠美,无死树缺株,无枯枝残叶,景观效果优良。 1、生长势 生长强势,生长量超过该树种该规格平均年生长量;枝叶健壮,枝条粗壮,叶色浓绿,无枯枝残叶。 2、修剪 考虑树种的生长特点如果萌芽期、花期等,除棕榈科植物外,其它乔木一般在叶芽和花芽分化前进行修剪,避免把叶芽和花芽剪掉,使花乔木花繁叶茂,乔木整形效果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以增强园林美化效果,行道树修剪要保持树冠完整美 观,主侧枝分布匀称和数量适宜,内樘不空又通气透光,根据不同路段车辆等情况确定下缘线高度和树冠体量,树高一般控

制在10-17米之间,注意不能影响高压线、路灯和交通批示牌;单位附属绿地内种植的树木的枝叶伸向城市公共道路或他人物业范围内的,要及时修剪;修剪按操作规程进行,紧 邻,尽量减少伤口,剪口要平,不能留有树钉;荫枝、下垂 枝、下缘下的荫蘖枝及干枯枝叶要及时剪除。 3、灌溉、施肥 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的天气情况,不同植物的种类和不同的树龄适当淋水,并在每年的春、秋季节重点施肥2-3次。施肥量根据树木的种类和生长情况而定,种植三年以内的乔木和树穴植被的乔木要适当增加施肥量和次数。肥料要埋施,先打穴或开沟施肥要回填土、踏实、淋足水、找平,切忌肥料裸露。 乔木施肥穴的规格为30-40厘米。挖穴和开沟的位置一般是树冠外缘的投线影(行道树除外)每株树挖对称的两穴或四穴。4、补植、改植 及时清理死树,要求在两周内补植回原来的树种并力求规格与原有的树木接近,以保证优良的景观效果。补植要按照树木种植规范进行,施足基肥并加强淋水等保养措施,保证成活率达95%以上。以已老化或明显与周围环境景观不协调的树木应及时进行改植。 5、病虫害防治 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防为主,精心管养,使植增强抗病虫能力,经常检查,早发现早治理。采取综合防治、

《植物生理学》重点内容 考试必考

水势: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商。 质外体途径: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 共质体途径: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蒸腾作用: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被动运输:转运过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不需要代谢供给能量。 主动运输:转运过程逆电化学梯度进行,需要代谢供给能量。 质外体:植物体内原生质以外的部分,是离子可自由扩散的区域,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等部分,因此又叫外部空间或自由空间。 共质体:指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各细胞间的原生质通过胞间连丝互相串连着,故称共质体,又称内部空间。物质在共质体内的运输会受到原生质结构的阻碍,因此又称有阴空间。 原初反应:指光和作用中从叶绿素分子受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希尔反应:在光照下,离体叶绿体类囊体能将含有高铁的化合物还原为低铁化合物并释放氧。 光和链:在类囊体摸上的PSII和PSI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光和磷酸化:是指在光合作用中由光驱动并贮存在跨类囊体膜的质子梯度的能量把ADP和磷酸合成为ATP的过程。 同化力:由于ATP和NADPH用于碳反应中CO2的同化,把这两种物质合称为同化力。 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O2和放出CO2的过程。 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过程。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酶催化,使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 植物生长物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作用。 脱春化作用:在春化作用结束之前,如遇高温、低温效果会消弱甚至解除。 光周期: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 1.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答:水,孕育了生命。

植物群落野外调查知识要点

生态学植物群落野外调查知识要点 1.经、纬度:参考GPS数据; 2.地貌类型: 【平原】1、冲积平原;2、三角洲;3冲积扇;4波状平原;5台地;6洼地; 【山地】7、高山;8、中山;9低山;10、丘陵;11高原;12、准平原;13、喀斯特;【坡位】1、山顶;2、上;3、中;4、下;5、坡麓; 【坡向】1、N;2、W;3、E;4、S;5、彼此中间; 【坡形】1、凸;2、平直;3、凹;4、复合;5、阶梯; 【风向坡】1、向风;2、侧风;3、背风; 3.土壤水分:参考土壤水分仪数据; 4. (扩展知识:植物的每一层也可以分为多个亚层;同时,在每一次群落调查中要当场划分植物群落的层,并绘制群落垂直结构图,记录各层的高度和主要的种类及其生活型;)5.生活型—— 植物生活型(life form)植物对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生长类型,如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垫状植物等。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例如,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干旱生境中有相同生活型的肉质植物,其亲缘关系相隔甚远:仙人掌属于仙人掌科,景天属景天科,芦荟属百合科,龙舌兰属石蒜科,但却具有相似的外貌特征。自19世纪初洪堡(von Humboldt)以外貌特征划分生活型至今,已建立多种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丹麦植物生态学家劳恩凯尔()建立的系统。他按越冬休眠芽的位置与适应特征,将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五大

生活型类群。在各类群的基础上,按植物的高度、茎的质地、落叶或常绿等特征,再分为30个较小的类群。 (1)高位芽植物(phaenerophyte)【Ph】 高位芽植物(phaenerophyte)渡过不利生长季节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热带潮湿地区的大型草本植物都属此类。根据芽距离地面的高度,又可将其分为大型(30米以上)、中型(8~30米)、小型(2~8米)和矮小型(~2米)四类。再根据常绿或落叶,芽有无芽鳞保护的特征,将其进一步分为12个类型,加上肉质多浆汁高芽位植物,多年生草本高芽位植物和附生高芽位植物,合计有15个类型。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Ch】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距地表的高度不超过20~30厘米,在不利于生长的季节中能受到枯枝落叶层或雪被的保护。可分为四个类型:矮小半灌木地上芽植物;被动地上芽植物,即一些枝条太纤弱而不能直立只能平伏于地面的植物;主动地上芽植物,这类植物也平伏于地面,但枝条并不纤弱,而是主动地横向伸展;垫状植物。常绿的和落叶的藤本灌木或小灌木〔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欧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垫状植物,留有一部分茎的草本植物(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等都属于此类。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H】 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在不利季节时地上的枝条枯萎,其地面芽和地下部分在表土和枯枝落叶的保护下仍保持生命力,到条件合适时再度萌芽。可分为原地面芽植物、半莲座状地面芽植物、莲座状地面芽植物三个类型。地面芽植物是可越过不良生活期的抗性芽接近地表的植物。冬季在地面上有放射状的丛生叶,而中央具有芽的堇菜类、月见草(Oenothera lamarckiana)、草莓、日本海伦(Heloniopsis japonica)、伸出带叶的茎的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直立金丝桃(Hypericum erectum),或具有枯叶鞘包着芽的翦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等都属于这类植物。J.Braun-Bla -nquet等将附生藻类、固着或叶状地衣类、叶状苔等低等植物都归入此类。在寒冷地区,雪层能保护其免受低温的伤害,因此这种生活型的植物很多。

绿化养护方案及技术措施 -

校园绿化养护方案及技术措施 (一)、浇水排水 1、原则:根据工程设计的不同植物的品种、生物学特性、土壤结构、干湿程度、树木年龄、季节、气候状况确定。做到适时、适量、不漏项。每次浇水要浇足浇透。“定根水”现栽现浇,禁止栽植后浇水脱节。 2、浇水次数:乔木不少于4次/年;灌木不少于6次/年;绿篱不少于6 次/年;草坪不少于24次/年;盆草花不少于48次/年。 如遇天旱年份,视土壤干湿程度和植物需水状况增加浇水次数。 反季节栽植的植物和失水严重的植物增加叶面喷水。 3、浇水量:乔木不少于40公斤/株/次(胸径10cm以下);灌木不少于30公斤/株/次;色块灌木、绿篱不少于30公斤/㎡次;草坪不少于20/㎡次;盆草花不少于2公斤/㎡次。大树依据当时天气状况和树木失水程度确定。地栽宿根花卉的土壤不干燥为准。 如有喷灌系统浇水,每次开启时间不少于30分钟,以地面无径流为准。 4、浇水时间:一般集中在12月至次年6月,以“过冬水”、“发芽水”和4月至6月“抗旱水”为主。夏天高温季节应在早晨和傍晚进行;冬天宜午后进行。 5、雨季应注意排涝,及时排出积水,保证绿地不因积水过多而造成涝灾。(二)、施肥 1、原则:为确保园林植物正常发育,园林产品达到最优。定期对园林植物施肥,确保园林植物所需养分。

施肥原则根据植物种类、土地条件、树龄、植物生长势、肥料种类确定。 2、施肥对象:生长不良的园林植物。 3、肥料种类:分为基肥和追肥两大类。基肥一般采用有机肥,以充分腐蚀的有机颗粒肥最好,如厩肥。追肥用复合有机肥或化肥,如现有尿素、磷酸二氢钾及新型花木复合肥。 4施肥时间:基肥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植物休眠期内进行。追肥在每年3月至9月生长期内进行。花灌木在开花后,施一次以P.K为主的追肥,补充花芽分化所需养分。 5、施肥方式方法:基肥与土伴合后埋入土层下并覆土。树木采用环状沟施法。追肥采用撒施或溶解后喷施。 6、注意事项:花灌木追肥不使肥水溅污花、叶;化肥应根据说明书规定的用量充分溶解后施用;新栽植物受伤根系未愈合前,不施肥;草坪修剪一周后才能施肥;追肥施用后要及时浇水,避免因肥过多造成肥害;施肥结合松土、浇水进行。 (三)、病虫防治 1、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正确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发生规律,在预测、预报信息指示下做好植物病虫防治预防工作。勤检查、勤观察,已发生过的病虫及时治理,防治蔓延成灾。力求将病虫害发生率控制灾10%以下。 2、病虫防治方式:药物防治,根据不同园林植物种类、病虫种类和危害程度以及环境条件,正确选用农药种类、剂型、浓度和使用方法。以低污染

植物生理学重点

一、植物的近况和展望 1. 谈一下植物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有物质代谢、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形态建成。殷宏章先生指出: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有向两端发展的趋势。 (1)一方面随着现代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突跃,已将一些生理的机理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或亚分子水平,这是微观方向的发展(2)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污染,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农林生产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生理对植物生理提出了大量基本的问题,需要向宏观方面发展。 2. 植物生理学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看法? 世界面临着人口、食物、能源、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植物生理学占有突出地位。农业是通过绿色植物“加工”太阳能的产业,植物的生长发育既是生产过程,又是产品本身。植物生理学是研究绿色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农作物生产不外乎要抓好两件事,一是改造植物遗传性,二是改善栽培技术,而要做好这两件事必须基于对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高等绿色植物具有多种特殊生理功能:自养营养、全能性、“四固”能力,即固定碳素、固定氮素、分解水释放出氧气和制造氢气的能力;具有合成橡胶、香料、药物等特殊代谢物质的能力,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等等。深刻揭露绿色植物这些特殊本领并加以利用,可以开辟植物生产的应用新领域,提高人们驾驭自然、利用植物资源的能力,为振兴农业不断提供新方法、新途径。 应用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一个缩影。如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呼吸问题、间作套种和合理密植、合理用水和经济用水、合理施肥和经济施肥等都是应用植物生理学研究的课题。

绿化施工养护技术规范

济南分公司绿化工程养 护方案及相应管理规则 第一部分园林绿化养护工程安全操作规程 一、总则:“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乙方所有职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二、工作中应集中精力,坚守岗位,工作场所不准打闹、睡觉和做本职工作无关的事,严禁酗酒者进入工作岗位。 三、临时工作中断后或每次开始工作前都必须重新检查电源是否确已断开,并验明是否无电。不准私自接电。 四、使用电器设备(如水泵等)事先检查电源线绝缘胶皮是否完好,电源线接头是否完好,设备本身有无机械损坏。 五、使用剪草机等机械时,先检查机器本身有无故障,严禁机器带病操作,检查汽油、机油是否充满,火花塞、滤芯等部件 能否正常工作。检查时严禁将手、脚等部位伸入正在运行的剪草机底盘下,正式使用前需试车1 分钟。 六、使用割灌机、绿篱机等机械时,先检查机器本身有无故障,严禁机器带病操作,检查汽油、机油是否充满,火花塞、滤芯等部件能否正常工作。使用时前端刀片不得向人,刀片不得有 意切割铁丝、石块等坚硬物体,使用时注意避让电线,正式使用前需试车1分钟。 七、使用喷雾机前先检查机器、喷药管有无故障和堵塞,使用 1

前需试车1分钟。 八、各类工具、机械使用时若发现声音失常、有异常噪音、发 出臭味或焦味、车体过热、漏油等明显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查明原因,及时维修。 九、使用梯子时,梯子要有防滑措施,踏步应牢固无裂纹,梯子与地面之间的角度以75度为宜,没有搭勾的梯子,在工作中要有人扶住梯子,使用人字梯时拉绳必须牢固。 十、工作中严禁野外用火,已防发生火灾。 一、各类机械加油时,必须在冷机的状态下加注。 二、发生重大事故或恶性未遂事故,要及时抢救、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及上级领导。 第二部分园林绿化日常养护工作及规范 一、浇水 露地栽培植物和草坪,整个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水,但每 种植物对水的需求量不同,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做好浇水工作。 (1)早春:随着气温的升高,植物开始进入萌芽期,展叶期、 抽枝期、及时浇水显得相当重要,早春灌溉不但能补充土壤水 分的不足,使植物保持水土平衡,有利生长。 (2)夏季:盛夏气温较高,而植物生长处于旺盛时期,开花、 花芽分化、结幼果都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但应结合本地的 降水量,决定是否进行浇水,时间应选在清晨(5 点左右)或 2

植物生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生理学主要内容 绪论 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 (一)定义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从定义知,它的研究对象是植物,但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多是高等植物(农作物、林木、果蔬、花卉等),所以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高等植物。 生命活动规律:是指植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以及作为这些生理过程基础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包括“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转化和运输、生长和发育”等,以及这些过程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联系。 它研究植物“从种子→幼苗→营养体生长→开花、合子→结实、衰老死亡”整个生活周期中,植物体在自身的遗传因子控制和外界环境影响下,如何通过“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有序生长发育的规律和机理。 物质代谢: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把CO2,水和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通过呼吸代谢途径,分解成CO2、H2O及其他中间产物。合成分解的物质形式有:糖、脂肪、蛋白质、核酸以及其他次生物质等。 能量的转化:是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进行,ATP作为能量转化的“通货”。在水分和矿质的吸收和运输基础上,进行大分子物质的合成、转化、信息传递与转化以及植物的生长和运动等。 信息传递:植物生活周期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条不紊地进行与信息传递分不开的,以核酸为载体的遗传信息世代传递,它是植物个体发育沿确定方向进行的基础,并不断进化、发展。 综上所述,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而包括遗传信息在内的信息传递是控制生长发育的“开关”,三者有机结合组成了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 (二)任务 研究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植物生产中。 蔬菜、果树、花卉、园林等栽培都是以植物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认识了植物的生理生化本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 考察植物群落有各种方法,如样地法、样线法、距离抽样法、点样法等。 其中样地法就是基础方法,用样地法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说明如下: (一)样地的设置 样地不就是群落的全部面积,它仅就是代表群落的基本持征的一定地段。对植物群落 考察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通过详细调查,以此来估计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与地形)一致。(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1.样地的形状: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圆等。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 漠中的群落。为防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菱形设置。其方法就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点 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就是样方的边 界。 2.样地面积 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考察时参考使用:草本群落1~10m2,灌丛16~100m2,单纯针叶林100m2,复层针叶林、夏绿阔叶林400~500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m2, 热带雨林2500m2 3.样地数目 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 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4.样地布局:一般可选用主观取样法,即选择被认为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样地。(二)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 样地调查内容主要有环境条件,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组成特征,群落的外貌。 1.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以下五项:(1)地理位置,(2)地形条件。(3)土壤条件。(4)人类影

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范

一、专业术语和基本含义 ●乔木整形修剪:指整理树形,理顺枝条,使树冠枝繁叶茂疏密适宜,充分发挥观赏效果;同时又能通 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灌木修剪:指逐年循序更新老枝,控制高度,去除过密枝,病虫枝和枯死枝。 ●观花灌木修剪:指为促进花繁叶茂,整形形态和谐的修剪。 ●缓释肥料:有效成分缓慢释放的化学肥料,肥效可达数月。 ●宿根花卉:植物地下部宿存越冬而不膨大,次年继续萌芽开花,并可持续多年的草本花卉 ●植物休眠期:植物自身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也是植物适应早环境条件的一种表现。 ●返青水:植物在返青前,人工对其进行的灌水,一般在早春进行。 ●冻水:指在绿地表层冻结之前一般在秋末或冬季对植物进行的灌水,(青岛地区多在11-12月初进行)●抗蒸腾剂:可以降低植物蒸腾速度的药剂,用于树木移栽等过程。 ●矿化度:指水中各种阴阳离子的总和,用此表示水中盐类存在量多少 ●主干:树木从地面到第一主枝基部分之间的部分,其高度叫干高。 ●中央领导枝:树木主干延伸成为树冠中轴,并直达树顶,其上着生主枝的部分。 ●主枝:由树干直接分生出来的永久性大枝。 ●侧枝:由主枝直接分生出来的永久性大枝。 ●营养枝:只着生芽而没有花芽的枝条。 ●结果枝:着生花芽的枝条。 ●徒长枝:也叫明条,生长直立,叶大而薄节间较长,组织不充裕。 ●春梢:树木春季生长的部分,春梢一般发育充实,可形成良好的骨干枝。 ●叶芽:仅能生枝长叶的芽。 ●花芽:能开花的芽。 ●树木整形:对树木施以一定的措施,使之形成人们所需树形。 ●短截:就是剪去枝条的一大部分,还保留一定长度。 ●疏剪:把枝条从基部疏去。 ●截干:对主干(或主枝,骨干枝)进行截断的操作。 ●缩剪:将较弱的主枝或侧枝,回缩到一定的位置,使之复壮。 ●冬季修剪:自春季发芽后停止生长前都称为夏季修剪。 ●生长期修剪:自春季发芽后至停止生长前都成为夏季修剪。 ●植物群落:在一定生境中,群生在一起的植物有规律的组合。一定植物种类的组合,在环境相似的不 同地段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每一个这样的组合的单元为一个植物群落。 ●保墒:保持绿地土壤的水分,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措施。 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月历 一月份(大寒小寒) 1.月份特征和重要工作 1.1全年最冷的月份,要注意树木的防寒。 1.2对树木进行冬剪。 1.3检查防寒设施的完好情况,发现破损立即修补。 1.4在树木根部堆集不含杂质的雪。 1.5积肥 1.6防治病虫害,在树根下挖冬蛹,虫茧,剪去树上虫茧。 2. 具体办法和措施(主指园林工程养护) 2.1浇水:每半月浇一次防冻水,时间选择中午进行。 2.2防风防火:冬季气候比较干燥,风力较大,苗木树液流动较慢,草坪枯黄,容易引起火灾,注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