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1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答案

历史必修1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答案

历史必修1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答案

第一章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学思之窗】楚庄王问鼎的用意何在?

答案提示:楚庄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争夺王位。

本课测评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学习延伸 1.请分析,上面西周的封侯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提示: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思之窗】请阅读分析这两场辩论,说明彼此各执己见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为什么会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

答案提示:主张分封制的理由:①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不分封皇子镇守难以控制;②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才能长久。主张郡县制的理由:①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②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本课测评1.谈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提示: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学习延伸2.百家争鸣

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例如废分封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思之窗】元朝“达鲁花赤”官职权限。问题:元朝为什么要设置达鲁花赤一职?

元朝设置这一官职,还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以实现其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本课测评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学习延伸2.阅读与思考:试从唐朝吏部选官考试的标准,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提示:①这一问题应进行开放式讨论,答案没有固定模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讨论中达成一些共识,形成一些结论,认可一些标准。②就材料本身谈是一个层次,由材料中的选官考试标准谈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而分析评价,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辩证统一是又一个层次。还可以选官制度为一专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归纳和总结,这也是一个思路。③科举考试可以取得做官的资格,吏部选官考试再通过就可以为官,对于这种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应肯定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而如何选官,如何用人,又影响着唐朝及各朝代历史的兴衰。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思之窗】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答案提示: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本课测评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学习延伸2.阅读与思考

说出军机处的最初名称、设置时间、所在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军机处最初名称:军机房设置时间:雍正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第二章 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学思之窗】1.……鸦片战争时期,一些中国人对毒品的危害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为什么在其后许多年里鸦片仍不能在中国禁绝?

答案提示:外部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虽然鸦片贸易仍属非法,但是外国鸦片贩子为牟取暴利,更加肆无忌惮地向中国输入鸦片,甚至曾有要求中国政府允诺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叫嚣。内部原因:鸦片系称瘾型毒品,一旦沾染,很难禁绝;国内也有大量鸦片贩子和烟馆老板贪财好货,

不惜损德败法,经营毒品;因贩卖鸦片利润极高,更有鸦片贩子教唆甚至组织中国人在境内种植鸦片;自严禁派的领袖林则徐获罪遣戍伊犁之后,中国官员或畏惧洋人不敢查禁,或为利益驱使,贪赃受贿,暗中纵容,使鸦片走私愈演愈烈;清末民初,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势力为筹集军费往往公开种植贩卖鸦片;等等。

内部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内外原因交互作用,鸦片遂流毒于天下,我中华国民乃日益成为“东亚病夫”。

2.联系甲午战后的有关史实,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答案提示: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本课测评1.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答案提示:即本课知识结构。2.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看,列强是怎样不断扩大攫取侵华权益的?

答案提示: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涉及政治权利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输出等;军事方面有驻军等。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实际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 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赔款和赎辽费总计2亿3千万两白银,开长江全流域四口通商及在华投资开设工厂等特权;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榨取中国人民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白银的赔款。为了强化对清政府的控制,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拆毁大沽炮台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

3.结合反侵略战争中的一两个典型事例,谈谈中国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答案提示:略。学习延伸2.阅读与思考

(1)需要点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重要影响。此战以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此战以后过渡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2)瓦德西为什么说这番话:他是一个职业军官,德军素以纪律严明著称,此次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多有违纪残害平民事件,瓦德西在日记中自省。(猜测)说明了什么问题: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罪行累累。

2 抗日战争

【学思之窗】日本右翼否认日军在侵华期间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认为只是在战争期间的某种屠杀,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日本右翼对侵略战争的粉饰是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理论、思想及罪行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表现,是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它严重伤害曾受其侵略的亚太地区人民的感情,严重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它不符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不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违背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本课测评1.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案提示: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正确政策的结果,也与国民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发生转变分不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配合作战,最终使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战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2.通过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史实,叙述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

答案提示:日军侵华,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达三十多万。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实验,因受实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日本遗弃在中国的生化武器仍然威胁着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阅有关资料,列举近代以来外国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的时间、规模和结果,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定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19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定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1937~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胜。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2.阅读与思考:(略)

第三章 1 太平天国运动

【学思之窗】想一想,太平天国在外交上的做法对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提示:值得肯定。他们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反对承认不平等条约,反对鸦片输入,反对分裂中国。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传统的民族气节。

本课测评1.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兴起、发展,又是怎样失败的?

答案提示:兴起:鸦片战争之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洪秀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发展: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西征和东征后,太平天国全盛。失败: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定都天京后出现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太平天国转入后期防御战。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答案提示: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

提示:(1)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和组织领导、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2)太平天国大事年表

1843年,拜上帝教建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开始。1856年,太平军东征。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天京事变。1858年,太平军破清军江北大营;解安庆之围。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1860年,太平军破江南大营;逼近上海近郊。1861年,清军占领安庆。1862年,清军三路进军天京。

1864年,清军占领南京,太平天国失败。

2 辛亥革命

【学思之窗】想想看,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你能找找原因吗?

答案提示: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本课测评1.辛亥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推翻了清朝统治?

答案提示:①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②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创立。③中国同盟会创立,有了公认的领袖、纲领、组织。④武装起义的发动,积累了军事经验。⑤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⑥各省独立,南北和谈。⑦民国创立,《临时约法》颁布。⑧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学习延伸

2.阅读与思考提示: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由内阁掌握实权,如果实行就削弱限制了作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宋教仁幻想用政党政治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西方国家实行民主代议制的政治环境,军队是袁世凯手里的私人工具,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而并非选票最多者说了算。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思之窗】1.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而不归还给中国?

答案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战争以协约国集团的胜利而告结束。战争结束后,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瓜分胜利果实,而召开了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强国的分赃会议。虽然当时的中国是战胜国,但并不是帝国主义强国,巴黎和会根本不会解决实力贫弱的中国的正义要求;日本实力比较强大,又有利于协助英国共同对付苏俄,所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而不归还给中国。

2.想一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本课测评 1.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它对中

国社会的变革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诞生的?它与以往的政党有何不同?它的诞生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8月以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是怎样与国民党合作的?有什么教训?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捍卫民主共和制的斗争接连失败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实现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并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危机,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革命大革命运动失败。

大革命的失败,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4.毛泽东怎样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答案提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并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放弃攻取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较为薄弱的山区进军,于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领导经济建设,进行武装斗争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并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毛泽东终于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思考学生们为什么不怕流血,不怕坐牢,与北洋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反映了学生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国内新文化运动和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刺激。

2.争鸣: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问题上,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你认为哪种意见正确?为什么?

提示:第一种意见正确。原因是第一种意见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第二种意见完全照搬苏俄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学思之窗】想一想,毛泽东当时为什么这样称赞晋察冀边区?

答案提示: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后,成立了民主政权,后来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民主政权扩大到八十余县;晋察冀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围攻和扫荡,给日伪军沉重打击,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本课测评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召开了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提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二章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3.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是怎样与国民党合作的?有什么教训?

解题关键:包括国共合作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教训。

思路引领:国共合作的背景(含必然性和可能性);国共合作的实现;国共合作实现后的活动;国共合作的最终结果;国共合作的教训。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捍卫民主共和制的斗争接连失败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实现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并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危机,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革命大革命运动失败。

大革命的失败,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4.毛泽东怎样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解题关键:分析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大革命失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

思路引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大革命失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如何吸取教训,开创新局面?

答案提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并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放弃攻取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较为薄弱的山区进军,于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领导经济建设,进行武装斗争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并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毛泽东终于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思考学生们为什么不怕流血,不怕坐牢,与北洋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反映了学生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国内新文化运动和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刺激。

2.争鸣: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问题上,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你认为哪种意见正确?为什么?

提示:第一种意见正确。原因是第一种意见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第二种意见完全照搬苏俄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学思之窗】

1.想一想,毛泽东当时为什么这样称赞晋察冀边区?

解题关键:评价晋察冀边区的主要成就。

思路引领:晋察冀边区在政权建立方面的成就。晋察冀边区在对日作战方面的成就。

答案提示: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后,成立了民主政权,后来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民主政权扩大到八十余县;晋察冀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围攻和扫荡,给日伪军沉重打击,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2.请思考,从当时的兵力和民心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胜无疑,为什么还要与国民党和谈?解题关键: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思路引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人民希望早日实现和平。

答案提示: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

本课测评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解题关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策和措施。

思路引领: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制定正确的抗战方针;始终坚持敌后抗战;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召开了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应从多个方面来阐述。答题时注意抓关键词。

思路引领:国内意义、国际意义、思想意义。

答案提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章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探究的主要问题】

1.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解题关键:新中国民主政治内容。

思路引领: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建树。

答案提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解题关键: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

思路引领:比较两种民主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答案提示: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

1.从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的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解题关键:领悟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之举的重大意义。

思路引领:毛泽东的诚意和宋庆龄的影响力。

答案提示:①毛泽东“建设大计,殛待商筹”的诚挚邀请,及派邓颖超前往迎接的周到安排,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诚邀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共商国事的真情实意,符合各界民众的意愿。

②作为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和伴侣的宋庆龄,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民主主义者,她的应邀参加不仅会增强民众对新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信心,而且还会进一步带动各界人士前来共商国事,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真实体现。

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此时新中国即将诞生,恰是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2.你认为黄炎培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读懂黄炎培比喻的含义。

思路引领:一座建筑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优质的材料、优美的表现形式等。把一个新生的国家比作新的大厦,包含了语言者对这座大厦的热爱,我们每一个人是其中的一砖一瓦。

答案提示:首先表达了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把共产党、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比作大厦的柱子,表明民主党派对建设新中国的责任心以及对共产党团结信任的信心。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比作大厦的基础,表明民主党派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仰。

3.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历史,说说我国自古以来为什么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解题关键: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

思路引领:我国自古以来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提示:①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自秦朝始,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整个历史看,中国各民族友好和睦相处团结在统一的中央政权领导之下的时间长于割据分裂的时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②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错的,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③各民族在长期的相互学习和交往中,共同开发建设祖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的悠久历史,其辉煌的文化与发达的古代经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本课测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解题关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思路引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性思考,到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了。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质和作用的理解。

思路引领: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产生的背景和经过,结合新中国建立后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产生的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解题关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了解其实行过程。

思路引领:多方面分析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简述实现的过程。

答案提示: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通过上网等手段查阅资料,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比较新旧中国政党制度的异同。解题关键:活动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手段。重要的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正确结论。

思路引领: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后的徒有共和虚名实际继续封建专制统治、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统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专政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答案提示:新旧中国政党制度最根本的不同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旧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反动的政党。

2.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答案提示: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2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思之窗】

1.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为什么在当时没有起到作用?

解题关键:要注意刘少奇话语所表达的核心意思:国家主席的尊严是宪法赋予的,批斗国家主席是破坏宪法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刘少奇讲这番话一方面是要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更重要的是要捍卫宪法的尊严,与破坏法制的行为进行斗争。因此,本题实际是在问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包括宪法在内的各项法律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思路引领:国家法律得到贯彻、执行一方面需要健全的民主法制的保证,一方面是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维护民主法制,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刘少奇虽然想维护宪法的尊严,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们无视法律的尊严,从而造成宪法的尊严无法维护,其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也随之丧失。

答案提示:“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严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支持“砸烂公检法”,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和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无法起到保护公民权利的作用。

2.通过分析三个不同时代宪法的条文,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解题关键:可结合三个宪法的规定分析其内容的实质。

思路引领:可对三个宪法的特点进行比较,并结合制定宪法所处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答案提示:1908年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946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国,目的是建立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本课测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解题关键:本题要求的时间是改革开放以来,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可在全面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思路引领:可从党和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和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两个方面归纳、概括所学知识。

答案提示: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2.结合“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谈一谈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解题关键:理解“依法治国”方略的含义。

思路引领:“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都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任何政党、团体、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对民主法制践踏的有关知识,理解这些原则的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调查一下你身边的同学或亲友,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是怎样认识的?可组织学生分组,确定每组的课题,采取调查、讨论、撰写论文等形式进行,最后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阅读与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才能做到“依法治国”?你是如何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的?

解题关键:认真阅读、理解材料内容,利用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思路引领:材料的第一、第三段着重阐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分析了法律和道德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应结合这些论述,运用教材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各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要运用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和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的轨道,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环境;“以德治国”要运用道德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人民各项权利

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二者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3 祖国统一大业

本课测评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有哪些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审题得知,本题主要是要回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内容,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的经验和对台湾回归祖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思路引领:“一国两制”要把握好,“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行的。它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惟一可行之路。

答案提示:“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2.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

解题关键:要注意回答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

思路引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国内意义主要在于洗雪国耻、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意义在于创造了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答案提示: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这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也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提示: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及“一国两制”方针受到各方拥护几方面考虑。

2.阅读与思考

提示:紧扣住作者的思乡之情及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

第五章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学思之窗】

1.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解题关键:找出周恩来这么说的历史依据。

思路引领:旧中国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答案提示: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2.你能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理解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意思吗?

解题关键:了解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犯了中国的哪些主权?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路引领: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控制四个方面去思考。

答案提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毛泽东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外交决策。因为在历史上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如驻军权、内河航运权、海关管理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传教权等等,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只有清除这些特权、势力和影响,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本课测评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解题关键:注意“新中国初期”的时间限定。

思路引领: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参加的重大外交活动。

答案提示: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解题关键:可以从国际社会对其反映来思考。

思路引领:可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工作的推动、对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两个方面来思考。

答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包括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问题的基本准则,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

提示:可以让学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查阅相关内容,然后按建交先后顺序填充在表格里,表格应该包括国家和建交时间,查找过程中注意当时有些国家今天已经并入别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的国家已经分为几个主权国家,国家名称也有变化(如苏联、南斯拉夫)。(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5f13443457.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1970年以前)

亚洲(15国)欧洲(16国)非洲(26国)

阿富汗 1955年1月20日阿尔巴尼亚 1949年11月23日阿尔及利亚 1958年12月20日

巴基斯坦 1951年5月21日保加利亚 1949年10月4日埃及 1956年5月30日

朝鲜 1949年10月6日波兰 1949年10月7日贝宁 1964年11月12日柬埔寨 1958年7月19日丹麦 1950年5月11日布隆迪 1963年12月21日

老挝 1961年4月25日前苏联** 1949年10月3日刚果共和国 1964年2月22日

蒙古 1949年10月16日法国 1964年1月27日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1年2月20日

缅甸 1950年6月8日芬兰 1950年10月28日吉布提 1979年1月8日尼泊尔 1955年8月1日列支敦士登 1950年9月14日几内亚 1959年10月4日

斯里兰卡 1957年2月7日罗马尼亚 1949年10月5日几内亚比绍 1974

年3月15日

叙利亚 1956年8月1日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55年1月2日加纳 1960年7月5日

也门 1956年9月24日挪威 1954年10月5日加蓬 1974年4月20日

伊拉克 1958年8月25日瑞典 1950年5月9日津巴布韦 1980年4月18日

印度 1950年4月1日瑞士 1950年9月14日喀麦隆 1971年3月26日印度尼西亚 1950年4月13日匈牙利 1949年10月6日科摩罗 1975年11月13日

越南 1950年1月18日捷克斯洛伐克 1949年10月6日科特迪瓦 1983年3月2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年10月27日肯尼亚 1963年12月14日马里 1960年10月25日

毛里塔尼亚 1965年7月19日

摩洛哥 1958年11月1日

苏丹 1959年2月4日

索马里 1960年12月14日

坦桑尼亚 1964年4月26日

突尼斯 1964年1月10日

乌干达 1962年10月18日

赞比亚 1964年10月29日

中非 1964年9月29日

2.争鸣: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在学生确定各自的观点之后,首先,要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政府在这两次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要把两次会议上中国的地位、斗争及所起的作用作为重点;第二步,找出和自己观点相印证的史实,同时找出对自己观点不利的史实,对史料加以组织,并补充其他相关的史料;第三步,在争论的过程中要作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

2 打开外交新局面

【历史纵横】

上述场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被第26届联大通过时,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一片欢呼,西方国家代表愁眉苦脸,说明了什么?

思路引领:为什么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一片欢呼?为什么西方国家代表愁眉苦脸?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美国

扶持台湾国民党政府,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到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的日益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这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在联合国遭受的一次“最惨重的失败”。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思之窗】

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建交高潮的影响。

思路引领:建交高潮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提示:建交高潮的出现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中国的国际环境大为改善,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建交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课测评

1.中国是怎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

解题关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

思路引领:原因、经过

答案提示: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大会就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思路引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提示: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收集有关中国自联合国建立以来加入联合国的资料,写一篇中国与联合国的短文。

提示:此活动可在学习本课之前布置,在学习过程中可请学生做介绍或参与;也可安排在学完本课之后作为学习的拓展,安排学生全面搜集材料,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中国与联合国。

通过这次活动,能使学生加强对联合国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对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是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服务于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促进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当今世界国际机构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强化国际机制是各国战略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不断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鼓励。

2.争鸣

结合中苏、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从中美、中苏关系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中美还是中苏,历史上的对抗也好还是隔绝也好,

经过之后就更认识到和好的重要,双方都力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从地缘角度和经济角度看中美和中苏关系的发展都应从现实出发,求同存异。两国的经济将会在互补中继续发展,两国人民的友情也将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发展。

我们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始终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学思之窗】

1.想一想:中国这时为什么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提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从这一时期的形势看,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战线过长,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争后,内外矛盾加深,国力有所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分析,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改变了“一条线”战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他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他还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全面贯彻外交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不断加强经济外交,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2.试以上述材料为例,说明中国在联合国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提示: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地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活动。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会议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积极努力;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关多边国际机构中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裁军的积极行动,做出了真诚而有实效的努力;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还积极地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本课测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做了那些调整?这些调整对新时期外交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解题关键:调整。

思路引领:找出与原来外交政策发展丰富的内容。

答案提示: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是可能的;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缩短了我们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综合国力。

2.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作用。

解题关键:活动要简练,作用要突出。

思路引领:作用可以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际地位的影响、世界发展的影响分析。

答案提示:在联合国中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努力。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专题演讲会。

活动建议参考:

此探究活动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在他们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对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兴趣和疑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要探究问题的认识。这样的专题演讲会学生可以通过搜集材料或通过平时对时政外交的认识积累,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和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所以要积极倡导学生的多方面认识和自我理解。

提示: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的两大问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邓小平曾指出:中国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此十五大报告指出:“多极化在全球和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中国外交也提出了“多极化”的外交主张。中国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内容进行探讨。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既是从世界发展着眼,也是为正在发展的中国营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是积极的合作者,而不是挑战者。中国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意在使所有国家同在一个秩序中互利合作,共同繁荣。

2.阅读与思考

提示:从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与俄罗斯的关系已从向苏联“一边倒”,在东西方冷战中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一边调整为与俄罗斯走合作之路、谋共同利益、求自身安全。表明中国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加。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执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

第六章 1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学思之窗】

1.梭伦改革的这项重要措施(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根据每年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的官职……)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按财产多寡确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思路引领:划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等级担任相应的官职说明了什么?与改革前相比,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对雅典奴隶制统治起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梭伦改革调整了公民内部平民与贵族的关系,提高了平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扩大了雅典奴隶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奴隶制国家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

思考:东西方这两位思想家,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竟如此相似?你能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吗?从中你如何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特性?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概括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什么?二者有哪些相似观点?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所处的时代特征是什么?他们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答案提示: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主张人生来就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他们都生活在其国家奴隶制走向衰落时期,都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唯物史观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东西方这两位思想家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竟如此相似就是一个例证。因此,探究文化现象,一定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才能真正揭示文化现象发生的社会根源。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许多共性与特性。

本课测评

1.希腊城邦制度产生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解题关键: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

思路引领:雅典为什么实行奴隶主民主制?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历史渊源是什么?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与城邦小国寡民特征有什么关系?雅典公民的价值观和亚非文明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实行民主制是政体上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民主制中有不少内容源自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可以说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也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雅典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和亚非文明的影响等内容都推动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繁盛。

2.归纳、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归纳、概括。

思路引领:归纳、概括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注意后者对前者改革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提示: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B.公民大会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C.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E.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代表了希腊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对希腊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古代希腊民主制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如雅典的三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推动古代希腊文化发展成为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代希腊文化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

2.各抒己见

观点一(西方史学家的观点)侧重强调古代希腊民主制的历史作用。

观点二(中国史学家的观点)侧重强调古代希腊民主制的实质。

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学思之窗】

1.你认为古罗马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解题关键:对法律中自然法则的正确理解。

思路引领:什么是自然法则?

为什么要实施法律?

古罗马人这里指的法律是什么?

答案提示:基本正确。从自然法的角度来看,人生来就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2. 这些法律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为什么?

解题关键:法律体现的阶级性。

思路引领:什么是法律?

法律有什么特征?

古代罗马社会是什么性质?

答案提示:没有。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3.你能从我们的法律中找到借鉴罗马法原则的内容吗?

解题关键:理解罗马法所遵循的原则内容。

思路引领:罗马法的原则是什么?

在《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中摘录和分析符合原则的内容。

答案提示:可以。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继承法》部分内容。

本课测评

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思路引领:划分罗马法内容的标准是什么?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简要分析罗马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解题关键:罗马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思路引领:结合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和罗马法体系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对于帝国的积极作用。从法律本身具有的阶级性分析其局限。

答案提示: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参考阅读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二章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部分规定明显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2.阅读与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