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题目: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

系别:政法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07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

姓名:李君

学号:2007022201015

指导老师:刘晔

提交日期:2010年1月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4)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的现状 (5)

(一)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5)

(二)国家通过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议 (5)

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形成的条件 (6)

(一)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6)

(二)农村城市化加速了土地规模经营 (7)

三、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会遇到的问题 (8)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转移速度慢 (8)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9)

(三)农业科技落后,农村社会化服务落后 (10)

四、现阶段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具体政策 (11)

(一)继续坚持并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3)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剩余劳动力的生活 (13)

参考文献 (16)

内容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发生着新的阶段性变化。这一巨大的成就根源于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这种制度本身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加速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在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家庭联产责任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是生产关系适应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城市化家庭联产制社会保障 Abstract: After 30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s undergoing a new phase change. This great achievement is rooted in China's rural land for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has great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farmers, but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ut the system itself also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rural areas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of land the size of business. In the process of scal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e need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family co-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improve the land transfer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scal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but also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stage i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e inevitable result.

Key words:Scal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family co-generation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的现状

(一)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发生着新的阶段性的变化。这一巨大成就根源于我国农村土地从集体经营模式向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转换,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迅速迈向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模式也出现了局限性。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生产关系适应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生产关系就应作相应的调整,这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普遍规律。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日益暴露出不完善的地方,如生产规模小,分散程度高,基础设施薄弱等先天不足等,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不甚适应,甚至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在现阶段就应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适当集中土地,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步伐,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和途径。

(二)国家通过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议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充分保障每个农民享有均等的土地承包权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当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向较大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同时,放活土地使用权,适当地集中土地面积,使土地能够在市场中流动起来。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我国农业土地的流转只能采取渐进式的策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为今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按照《决定》要求,以切实保护耕地和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目标,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

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形成的条件

(一)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也有较大建设。首先,农业机械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我国各地基本建成了农业机械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与此同时,建立了包括农业科研、鉴定、推广、培训、供应、维修等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其次,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12001年到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千瓦增长至7.26亿千瓦。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

1《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选编(1949-2009)》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1949-2009)》出版发行2009年9月

比上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比上年增长40%。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再次,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06年,我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23.4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它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效;它有利于防灾减灾,在有自然灾害发生时,利用机械可以抢农时提高效益;农业机械化有利于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它在客观上了推动了农村的土地规模经营,同时也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农村城市化加速了土地规模经营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年来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地加快。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加之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剩余劳动力主要转向了城镇的二三产业,加速了城镇的发展,这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一个过程。(2)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向了城市,还有一部分转向了乡镇,即“离土不离乡”。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过程。(3)小城市是农村工业

2尹平:《关于农村城市化建设》,《青年科学》2009年11期

化的基地,而且能综合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它不但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为农民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走出传统,促使他们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现代化演变和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有助于降低农业人口比例,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总之,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降低了农业人口比例,有利于农村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同时也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三、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会遇到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转移速度慢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加上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地增加。九十年代中后期,劳动力每年增加600万人左右,近几年来增加的速度更是快了。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发展大量占用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将会更多。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比较慢。就比如近几年来出现的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处于社会的底层,干的是又苦又累又脏又险的活,工作的时间最长,获得报酬却很低。从事行业主要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工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活保姆、厨师、服务员等工种。他们在城市工作,却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同时很多农民工会遇到工资被拖欠的问题,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他们在城市没有较为固定的就业。一些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存在着对民工的歧视,也由于他们自身先天的不足,大多数人目前还难以谋取固定的工作,打工时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有签

过。许多城市对使用民工至今还有各种限制,这些限制也造成了民工就业范围的缩小,让他们不能和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再次,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出于稳定人心而制定的承包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对农民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基本上都不愿意放弃土地。另外,心理上的自卑、观念上的守旧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等,也是农民工难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慢的原因。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使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自发性和强制性现象同时存在.虽然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土地流转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市场都尚未完全形成,转出、转入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联系,阻碍着土地流转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在农村普遍存在着“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3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存在大量纠纷隐患。一是流转合同不规范,纠纷隐患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私下流转的多,组织委托服务流转的少;转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转让的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议少。自发流转的农户大部分是在亲戚、朋友范围内流转,流转规模较小,许多只是口头协议,即使私下有文字协议也不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也不明确,很容易发生纠纷且难以解决。二是土地流转合同主题错位,一些地方的村组织由于推进规模经营心切,以村组织名义直接与外来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农户的承包地出租,相关法律手续不完备,一旦发生自然或是市场风险,很容易产生纠纷。三是土地

纠纷调处体系不完善,难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当前,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有自行协商、人民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方式。而农村承包土地纠纷具有标的额小、地域广、取证难、政策性强、时期性鲜明等特点,由于土地纠纷调处体系有漏洞,目前普遍存在土地纠纷村组织难以调解,仲裁机构无力裁决,法院不解决和成本高等现象,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三)农业科技落后,农村社会化服务落后

我国虽然对农业加大了科技投入,但总体上农业科技还是比较落后的。一方面,很少农民懂得农业方面的技术,且农村缺少专业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农业的科技投入大,但实际的生产效益和生产力都很低。这使我国的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差了很多,从根本上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比较关注和重视,比如前几年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和谐农村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我国农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但是现有的农村社会化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3主要表现在:(1)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供给不足。据农业部统计,我国目前仍有60%的村,20%的乡镇没有农村经济服务组织,45%的村没有农业科技服务组织,25%的乡镇没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且组织机构不健全,农业服务缺乏统一性,特别是缺乏农业技术这一基础服务。(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复杂多样。在现有的服务组织中存在结构紊乱的问题。比如有些县的农业部门比较多,且都以独立分设为主,在同一部门又下设多个经济实体和服务站,这样就形成各部门之间不合理、不规范竞争。(3)资金投入

3王新钢,张思光,张宝悦:《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限制因素及对策》,《农村经济》2004年11期

不足,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近年来,国建财政虽然加大了支农力度,但是国家支农资金比例却不断下降,加上化肥、农用机械、农药、柴油、电力价格不稳定且涨幅过猛,农产品比较利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服务实体实际收益率降低,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仍比较落后。(4)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服务体系落后。在金融方面,农村信用社可以办理信贷业务,但运作不规范,程序复杂且繁琐。农民办理业务很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保险方面,很少农民个人和集体办理保险,主要是他们的土地不是很多,办理比较不便。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风险,农民经常很无助和无奈。这些问题都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普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四、现阶段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具体政策

(一)继续坚持并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一度使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使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为保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1986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使这一制度更加明确,它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法律规定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

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各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但在当时,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来说,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益低下。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与效率的提高等。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也为了更好地实现土地规模经济,应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稳定基本经营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可以延长农民承包土地的期限,具体的期限应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但要严格坚持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超过流转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切实维护农民自主经营权。其次,尊重多数群众意见,不能违背政策原则。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必须在坚持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主要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二是要促进提高土地生产率。另外,在目前的情况下,实行农村土地国家所有是解决问题的可行之策。土地国有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一般来说,一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社会的性质,土地国有是与社会主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而以集体所有制作为过渡的阶段已经过去,我们现在应该是将土地国有化,以利于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土地国有化后,可以通过法律或标准合同的方式,建立土地租赁经营、分成经营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模式。

(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是农村百业之基,是农民生存发展之本,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推进农村土地经营的前提和基础,且能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土地流转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稳制、分权、搞活”的原则,在稳定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搞活土地的使用权,迅速形成土地要素市场;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户意愿,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不能有违反农民意愿的流转行为;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的原则,发挥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约经营的作用,产生规模效应。三是规范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着力培育县乡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四是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行为。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相适应的政策措施。比如可以考虑制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专门法律,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方针、程序、合同规范、监督管理、双方的责权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有法必依,确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序、合理、健康、顺利地进行。只有出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才能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剩余劳动力的生活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会节省出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而要保障这些

剩余劳动力的生活,必须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农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村社会救济四个方面。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民问题较为重视,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存在问题。要保障农民的切实利益,还是需要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

首先,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保险法律体系,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农业保险。且要对农业保险的目的、种类、业务、程度和范围,保险的比例等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国家也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将农业保险业务发展成为政策性业务,政府给与必要的补贴。第二,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最低保障制度,它可以维护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又可以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三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现在我国的养老制度仍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养老制度必然会由家庭养老过渡为社会养老。目前应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养老形式,科学确定养老基金的筹集方法,在现阶段,应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此外要加强各地的监管机制,真正地落实。四是要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近年来我国在一些地区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受益。应进一步地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五是要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政策。鉴于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农村社会福利应以老人、儿童、农村劳动者等群体为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是关乎整个全局稳定的大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面对“三农”问题,调整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确保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和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切实地

保障了农民的生活和利益,才能使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顺利地转移,才能促使土地规模经营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柯娟:《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集体对策》,新知税收网。https://www.doczj.com/doc/5113356791.html,.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王锦胜:《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农民日报》,2009年3月。

〔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陆学艺:《三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