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社区为城市产业双升级探索新路

产业社区为城市产业双升级探索新路

产业社区为城市产业双升级探索新路
产业社区为城市产业双升级探索新路

产业社区为城市产业双升级探索新路

https://www.doczj.com/doc/5c13230681.html, 2010-06-10 08:57:25 来源:珠江时报

南海举办产业社区建设战略研讨会,研究乡村工业、园区经济之后的城市化路

核心提示:在广东都市型产业建设一周年的特别日子里,南海、桂城又谋划新一轮的发展。

昨日,“产业社区——探索中国城市化新路”产业社区建设战略研讨会在桂城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陈淮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产业社区”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专家们深入了解了桂城目前正在探索的融产业、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之路。他们认为,桂城的突破之处在于,不仅仅将产业的升级转型作为最终目的,而且还将其与城市升级和城乡统筹结合起来,在开发方式上也破解了土地二元制度所造成的障碍。这一模式可望对广东乃至中国其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新鲜经验。

本报讯“乡村工业如何升级?都市型产业如何发展?产业、城市、环境如何共生共融?”昨日,著名经济学家陈淮,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广汉等汇聚桂城,为产业社区发展把脉,为城市、产业升级探索新路。

产业和社区资源融合共享

5月11日,在“桂城金谷·光电产业社区”建设启动仪式上,桂城首度公开提出“产业社区”的概念,并宣布将打造一个包括完整LED产业链以及商住为一体的光电产业社区。而在决策者的思路中,未来还将在包括瀚天科技城在内的多个都市型产业载体中建立类似的模式,促进产业和城市的双升级。

按照桂城的设想,产业社区将不仅仅是产业的集聚地,而是一种研发、营销、居住、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城市化形态。具体的做法是,通过政府提供或引导生活、商务、商业的配套建设,带动与城市和环境相适应的新型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完善的配套设施也将满足高素质人才在8小时以外的生活需求,使得“产业”和“社区”资源达到开放、融合和共享,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市生活的结合。

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桎梏

桂城所倡导的“产业社区”是否真的可以促成产业与城市的双升级?在昨日的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产业转型、城市转型与环境再造怎样共生共融”、“乡村工业、园区经济、产业社区三种发展模式比较”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表示,“产业社区”的发展思路,既解决了乡村经济模式产业水平低和环境保护问题,也解决了园区经济模式存在的土地资源和生活配套问题,以及CBD所需地理和产业条件等限制。同时他也指出,人才问题、产业选择的方向性问题,以及区域竞争、合作与分工的问题,将是下一阶段桂城在建设“产业社区”中必须考虑的难点与重点。

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经验

自去年4月启动至今,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已吸引到50多亿元的产业资金,搭建起11个产业平台,汇集了近500家科技型企业。

以瀚天科技城为例,这座建立在北约村集体土地上的都市型产业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正为珠三角乃至全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所有权支离破碎的集体土地上建造新城,提供了创新经验。

“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开发过程中保证农民的收益。”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志伦说,瀚天科技城的顺利开发,有赖于政府与村委会合作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政府介入可以提高招商档次,另一方面村民也可以从中得到租金,避免风险。

“通过都市型产业的开发,实现了农村群众和政府产业发展的利益共赢。正是这种利益上的共赢,使得农村更稳定,社会更稳定。”就在一个月前的“金谷·光电产业社区”启动仪式上,南海区区长区邦敏特别指出,这一模式的一大成功就在于加强了农民与产业发展的联系。

有学者表示,桂城打造“产业社区”的突破之处在于,不仅仅将产业的升级转型作为最终目的,而且还将其与城市升级和城乡统筹结合起来,在开发方式上也破解了土地二元制度所造成的障碍。这一模式可望对广东乃至中国其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新鲜经验。

产业社区

【对话专家】

政府主导开发不与村民争利

专家们的如珠妙语也引来现场观众的热烈回应,大家纷纷向专家们提问,共同参与到“产业社区”的探索过程中。

关键词——高房价

问:随着广佛同城的推进,南海的房价节节高升。高房价是否会成为企业吸纳人才的障碍?

陈淮:南海发展了,房价才会涨。其实人们买房,并不仅仅是买了几十平方米的空间,而是购买了包括房子在内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教育条件以及人文环境。如果在一个配套条件很差的地方,建一个跟桂城楼盘一样的房子,您是否愿意花高价购买?我相信是不会的。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

问:目前在医疗、户籍等方面,城乡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如何才能引导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呢?

李惠武: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程,要缩短城乡差异,我们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这必须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提“城乡统筹”,并不是单纯要求资源被分配到农村,而是希望能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承担的历史责任。

具体到广东来看,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三农”做出了贡献,甚至是牺牲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财力资源,逐步使农村的人口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政府主导

问:目前南海大部分的工厂都是建在农村,工业要进行升级转型,其实很大部分的决定权都在农民的手中。那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广汉:以瀚天来说,其实也是建在农村的集体土地之上。我在调研中发现,政府在开发过程中负责规划协调,并引导产业的方向发展。而且,政府还通过注资成立公有公司和引入商业合作伙伴,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产业平台建设。但是,政府并不与村委会分利益,而是帮助项目提高招商档次,帮助村民避免风险。

关键词——文化融入产业

问:城市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如何将文化融入“产业社区”的发展中?

龙建刚:我的感觉是,南海作为一个先发地区,文化氛围非常好。1997年,我在广州参加全国基层文化现场会,到平洲参观影剧院,当时全国的基层文化干部都大加赞叹,认为一个镇能有这样的文化条件,非常不易。当时是我第一次接触南海。

南海想要打造成广佛的南海,全国的南海,世界的南海,必须要有一种氛围,一种气场,让客人一来到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就是文化,有了这种文化,产业就有了吸引力和凝聚力,城市就有了竞争力。

现场听众向专家提问。

产业社区

【报告选登】

产业社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希望

在研讨会上,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广汉公布了其对桂城“产业社区”的调研报告,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调研报告从后工业化时代的选择、都市型产业的类型与原则、都市型产

业平台的运营特征与经验、产业升级转型与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五个部分对桂城都市型产业及产业社区的发展路线图进行了详细清晰的梳理。

报告认为,都市型产业中应该包括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文化创意类产业,以及为科技企业提供配套的专业服务企业等。而在桂城打造的“产业社区”中主要形成了以下特征: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定位,协同参与;强调产业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强调资源共享、环境先行的策略。

报告中透露,以产业社区的建设为主题,以产业基地的建设为载体,桂城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开创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局面。都市型产业社区的建设使得桂城逐渐摆脱产业发展瓶颈,催生新的产业集群,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希望。

产业社区

【嘉宾简介】

◎陈淮: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惠武: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广汉: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建刚:资深媒体人、《南方日报·佛山观察》首席顾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产业社区

【观点碰撞】

经济与环境要友好发展

主持人:怎么理解产业与社区的关系?

陈广汉:桂城处于广佛同城的中心,城市化快速发展,那么环境与经济的发展怎么结合起来,这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工业园是生产的地方,并不适宜居住。但产业社区不一样,他在城区里面,他的产业选择就要有自己的要求,只能是现代型的服务业或者高端的制造业,这些企业与城市的生活相融合

的。

陈淮:城市有一个特点,就是功能分区。这有小城市内部有分区,也有广佛地区的功能分区,某个地方是高端住宅区,某个地方是政府区,某个地方是工业园区,这些城市也有探索意义,他们强调与环境友好,强调高附加值。

桂城模式符合时代挑战

主持人:广东提出双转移,南海会不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

李惠武:在2008年时,广东就提出珠三角产业和西北地区劳动力双转移的概念。

目前,珠三角已经有非常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原始积累,但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环境、发展和竞争压力。珠三角下一步的发展,唯一的路是产业转型升级。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会出现产业的空心化?佛山企业与其他地方企业不一样,以本土企业为主的,而且有很多著名企业。省委省政府鼓励佛山企业就地转移,就是把总部留在这里,劳动密集型的部分转移出去。

在产业转移时,还要造林引凤,同时要营造、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桂城的产业社区发展模式,就是在探索了产业转型升级和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的模式,这个模式是符合时代挑战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陈广汉:南海的产业社区有自己的特性,有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也有共性的地方,就是珠三角的发展,要面临着产业升级。

同时,就地转移和产业升级并不是对立的,如果产业升级没有周边地区发达的制造业配套,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珠三角宝贵的产业基础。我们关键是要把产品附加值做高,把现有产业做精做优做强。

要有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

主持人:怎样的产业才能进社区?要吸引怎样的人才进驻?

陈广汉:据我了解,桂城的都市型产业基地,有一部分是中小型、科技型的企业,他们从科技所跳出来,来在这里做科研开发,做一些大型企业不做的产品,他们有自己的市场地位,这很有市场竞争力。还有是文化型产业,例如广

告公司、创业设计,一帮年轻人在这里创业,企业也做得很不错。而且产业社区里的项目还可以互为市场。

陈淮:四有人才、创作人才、高效人才、技术管理的人才,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些创新性、创新型的老板,对区域发展的奉献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人才的定位不一定要在高端上。

产业社区

【企业声音】

好好思考如何吸引人才

许向东(佛山市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总经理):无论是企业还是白领,都希望周边的环境是有活力的、配套是完善的。那么谁做活园区?企业不可能起主导地位,运营商或者管委会就要起到这个桥梁角色。我们作为运营商,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及培训,还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组织,这个园区就很活跃很蓬勃。

我们知道,产业是在农村的土地上建立起来,这可能会有很多制约条件,但是我们将来发展好了,周边土地价值就带动起来了,村民的收益就高了,这是一种良性的共赢局面,也会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把产业做大,聚集人才,我们认为数码城是有优势的。同时我也在思索,但在目前这个环境下,吸引人才该怎么做?我们也需要一些具体的思路。

社区要为企业员工服务

任泳谊(广东金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公司是从事税务产品开发,全国首家地税行业自助办税机就是我们研发的。公司去年4月搬到都市产业基地,当初选择这里,是觉得基地的环境较好,产业配套也非常完整。进驻后,我感觉收获很多,因为有不少同类的科技型企业聚集在此,信息技术交流都很方便。参加这次研讨会,也了解到政府将对这一片区给予更多资源倾斜,这是企业的福音。

对于产业社区,我的理解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就业人员可以获得商业和生活中所需的各种服务!

目前,我们企业经营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高端人才非常缺失。因为,我们的行业从业人员大多非常年轻,年轻人的经济力量有限,要在桂城购房安家有难度。

策划/统筹关帅屏龚庆忠

采写/本报记者吴永芝王慧芳

实习生邓腾

通讯员龚庆忠唐文辉

摄影/本报记者方智恒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城市规划实务

规划师——规划实务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对本地区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2、是否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城镇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否充分,目标是否可行 3、城市化水平及各城镇的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合理 4、城镇布局是否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地区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城镇的等级、职能的确定依据是否 充分 5、区域性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合理,与区域外的交通现状及规划有无衔接 6、区域性能源供应、水资源分配、防灾规划等基础设施规划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是否与更大范围及相邻区域的规划衔接,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进行衔接 8、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方案评析一般着重于:规划构思、分析论证、功能划分、空间组织、环境景观、生态系统、地方特色、综合交通、重要基础设施、保障设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实例评析要点 1、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与自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的关系,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 是否发挥 2、产业结构(职能结构):产业布局是否恰当,产业发展是否与市(县)情、自然条件相背 3、等级结构: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4、区域交通:是否合理(路网过密还是过疏;环路有无必要;高速公路选线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 发展是否有机联系;有些公路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 5、市镇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和自然条件是否相背 6、生态环境:主要是工业、港口和风景区、水体等生态保护区的关系,污水厂和水源的关系等 7、文字与图面是否一致,图纸是综合性还是单项内容规划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人”融合发展——探索东龙镇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人”融合发展——探索东龙镇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发表时间:2017-07-06T15:13:57.0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4期作者:唐飙 [导读]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理论体系对规划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理论体系对规划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东龙镇总体规划(2015—2030年)》案例分析,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产业聚集推动小城镇发展,提升完善各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活空间协同发展的城镇格局,真正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创业、安居乐业保障。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聚集;产城融合;生态宜居 一、东龙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 东龙镇地处桂东南的农村腹地,全镇总面积123平方公里,与来宾、武宣交界,是贵港市覃塘区的“北大门。2015年,东龙镇总人口6.5万人,镇区人口为1.5万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农业总产值2.82亿元。东龙镇农业资源丰富,是广西重要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广阔。东龙镇现状工业企业数量较多,多为木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等较粗放型业,镇区的木材加工已基本形成集聚效应,但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单一,呈无序建设的状态。东龙镇交通便利,镇区商业繁华,商业业态以零售、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全镇共有劳动力3.4万人,其中从事工业为0.7万人,随着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本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的保证。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龙镇“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 1.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 按照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镇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趋势,依托东龙木业产业园的优势,稳步推进东龙木业产业集群以及农副产品、名贵中草药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全镇农村劳动力中三分之一的进入工业园区转岗就业,三分之一的进入城镇从事第三产业,三分之一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促进了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和互动发展。 2.以高品质城镇发展提升产业发展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主动保护和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高品质的城镇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外来人口和资金等,从而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此外,还应完善城镇发展所需的配套产业,如商业商贸等基本生活性服务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东龙产业层次,丰富东龙产业体系。 3.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根据东龙的自然地形、主导风向以及产业特色,探索东龙特有的产城融合模式,通过推进产业发展提高东龙镇财政收入,加快镇区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优化升级,集中开发住宅小区和安置小区,提升镇区容纳人口、吸纳就业和承接产业的功能,保障城镇发展动力,从而推进公共服务质与量的双重提升,将东龙镇建设成为和谐、幸福宜居、充满活力的小城镇。 三、东龙镇新型城镇化下“产、城、人”融合发展探索和实践 1.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引导“三产”渐进转型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城融合反过来也将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城融合” 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带动下的就地城镇化。 第一产业:东龙镇自然条件良好,依托东龙良好的农业资源,全镇发展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并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畜牧养殖和名贵中草药种植。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土地流转,大量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型龙头企业等规模农业经济模式,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第二产业:规划从产业发展聚集入手,坚持“工业兴镇”战略,依托东龙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板材、农产品及名贵中药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建设“东龙工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平台,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规划至2030年工业用地面积为69.06公顷。 全镇围绕“巩固成效,规范管理,转型升级”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产业链的向下扩张,向后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全镇现有大中型胶合板生产企业38家,单板生产企业253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7590多名。占地127亩的东龙镇木业加工集中区已全面竣工,成功引进9家大型胶合板厂入驻园区。大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规范优化产业管理,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周边林产品企业快速发展。总规确定以林木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已初具规模。 第三产业:目前商业金融主要集中在老镇区及主要道路上,有老镇区商业一条街和农贸市场,金融机构有东龙农村信用社、东龙农业银行,东龙邮政储蓄银行,商业金融设施不全,规模偏小,幅射带动作用较弱。依托镇区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设立,镇里实施“商贸兴镇”发展战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大力发展乡镇商贸业,提高城镇功能,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导传统服务业(餐饮、交通运输)向新兴产业(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渐进转型。为镇区及周边中心村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东龙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划商业金融用地25.26公顷。 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完善和发展配套公共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商业、金融、信息、贸易、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教育、文化以及服务“三农”(如农村土地流转)等多种功能的服务设施,为本镇和周边农村服务。 规划沿西街布置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商业、金融、贸易、餐饮、住宿、服务等设施。在镇区北部,结合新城区开发,高标准建设商业设施,服务于新镇区和老镇区。

城市规划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3)

城市规划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3) (1/10)案例分析 第1题 如图所示为某城市一所中学的设计方案。 图片 请指出学校选址及总平面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题 (2/10)案例分析 第2题 某建设单位通过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竞得某城市中心区两个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两地块面积共46公顷,规划性质为居住和公建,建设总量控制为住宅60万m2,公建40万m2。该地段西侧、北侧为城市公园,东侧为市级体育设施。地块南侧和东侧临城市主干路,西、北两侧为城市次干路,城市干路围合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为85公顷,其中已建成三个居住小区,分别位于该地块的南侧和北侧,已按小区规模安排了配套设施,并已有一所中专学校。依据该两地块土地出让的规划设计条件,分析还有哪些规划设计条件需要补充(地段现状如图所示)。 图片 已给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1.用地情况:规划用地性质、规划用地面积、用地边界条件。 2.土地使用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的规划控制指标。 3.建筑后退要求(包括城市绿化带和建筑后退线)及间距规定。 4.绿地率及集中绿地配置要求。 5.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等要求。 6.遵守事项:规划设计条件的时限、规划方案编制、报审及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申报须符合的有关规范和规定要求。 试补充其他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上一题下一题 (3/10)案例分析 第3题 开发建设单位拟在某市城区边缘地段内建设商品住宅,其性质与总体规划相符。该项目占地约26.2公顷,其内有部分待改造的平房及工厂等;基地北侧临城市次干道;西侧为城市外围的快速路(过境交通);东、南侧为已改造完成的住宅(楼房);北侧为规划风景区和已建成的度假别墅区。如图所示河流与水面已纳入市区雨水排放系统。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现已给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部分规划条件(基地现状如图所示): 图片 1.用地情况:规划性质、边界条件、规划用地面积。 2.建筑限高、建筑后退及间距要求。 3.小区绿地配置要求。 4.公建配套设施要求。 5.市政设施及道路的配置要求。 6.地块内应保留的现状设施。 7.规划方案编制申报须符合的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请补充其他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上一题下一题 (4/10)案例分析 第4题 某市在市区内拟建一个居住小区。规划方案将该小区确定为集中建设多层住宅。小区内规划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应选择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在分析与借鉴世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平衡,从确定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模式的战略层面上 提出的。 城市化道路的基本要素 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也指推动城市化进程所采取的某种模式或战略安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城市化动力机制、城乡关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力量及其作用过程,其最根本的动力是工业化。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一种是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一种是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还有一种是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根据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市场推动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可分为自上型城市化(政府为投资主体)、自下型城市化(乡村集体、个体投资为主体)、外联型城市化(吸引外资为主)、内联型(吸引内资为主)城市化等;根据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又可分为农业发展型、商贸发展型、工业发展型、外贸推动型等。 城乡关系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关系,主要涉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等。正确处理各类关系是协调

城乡系统,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核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为超前、滞后、同步三种类型。早期工业化国家大多是同步发展模式,即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城乡共同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还涉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根据城乡关系,可将城市化分为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城市发展方针,是具体实施城市化道路时的战略安排,表现为处理不同规模、类型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的全面发展提出指导性、纲领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目的是加快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协调城市化与区域各方面的关系,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发展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等。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X下得到合理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有机的整体。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据点式城市化与网络式城市化,以及沿海、沿江、沿路分布的轴带式城市化。根据城市职能,一般分为工业型城镇、旅游型城镇、资源型城镇、商贸型城镇等。 城市化的发展既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也是区域背景及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城市化道路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doc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 Serda。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到了20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

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这就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遗”保护,确立了准则,指明了方向。 ⑤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乃是各地的方言。不同曲种“说唱”表演的特殊美感包括语言叙述和唱腔曲调,都是从形成地及流布地的方言土语中提炼升华、创造生成的。换言之,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特性、曲种的丰富性。 ⑥当今时代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趋势,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这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恰恰使得各地的方言土语正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挤压乃至替代、淘汰。而方言,正是曲艺所以生成和依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历史“文脉”。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 ⑦比如,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发源地。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的人口结构,外地人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700万,从而使得苏州成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这就给吴语方言的保存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挤压,也给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在内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如上海的外来人口比例也一路走高,目前外地人占上海整个城市人口的40%,突破了1/3。这对包括上海说唱、浦东说书、上海独脚戏、浦东宣卷和上海锣鼓书等等在内的上海本土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走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

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走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增后劲,奋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针对新形势下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高端统筹、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导意见》,决定从2014年起利用5年时间,安排40 亿元省级专项资金作为引导资金,与既有渠道资金、社会资金统筹使用,形成聚集效益,重点打造80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美丽城镇,每年支持16个美丽城镇 建设,每个城镇安排3000―6000万元投资。工作开展以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已安排下达32个美丽城镇建省 级专项资金16亿元,实施项目191个,项目总投资66.57亿元。截至今年2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51.3亿元。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打造了门源县青石嘴镇、共和县龙羊峡镇等一批美丽城镇,城镇环境进一步美化,市政道路、供排水、供热、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

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生态环保、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高原美丽城镇初具规模,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201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积极打造湟中县拦隆口镇、乐都区瞿昙镇、互助县加定镇、祁连县峨堡镇等16个美丽 城镇,计划安排省级专项资金8亿元,从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整治城镇环境、打造城镇特色风貌、提高城镇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8个方面部署开展工作,加大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从内涵上讲,城市化至少有两层内涵。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这个概念已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涉及在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这种定义法可以弥补第一种定义所存在的缺陷。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前二者才是问题的根本。而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即便是今天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形式有别 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发轫之前,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一般都秉承了city型的城市化路径,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缔造了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快速繁荣。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只是在城市化的后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中国则正好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刚发轫的时候,百业待兴,没有能力去搞大城市的发展,就只能尝试小城镇的发展。毕竟中国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土地资源充足,在农村搞小城镇,可以摊薄建设资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当地的小城镇具有可行性。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偏重小城镇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遍地开花,1984—1996年,中国建制镇的数量就从2664个猛增至18200个。 不管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小城镇为中心,它们都肩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让人口从农村走出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这才是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从这个角度讲,城镇化与城市化没有根本区别。

城市规划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

城市规划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 (1/10)案例分析 第1题 某公司拟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一座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综合楼。该项目经过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该公司委托一家甲级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对原规划方案的总平面布局做了调整,增加了建设面积2500m2。该设计单位负责人几次向该公司催要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但一直未得到。在该公司的再三催促下,该设计单位完成了施工图设计,2年后工程竣工,在工程竣工验收时,被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违法建设。 该项日为何被认定为违法建设?请结合案情提出处理意见。 下一题 (2/10)案例分析 第2题 某中等城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图为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该市西邻某省会城市(约1小时车程),东临某中部省,全市面积2.89万km2,辖一区(市区)、一市、七县、39个镇、75个乡。现状市区城市人口22.36万,总人口529万。市域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丘陵地带,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现有两条国道、两条铁路通过本市。 规划要点如下: 1.规划期末,市域城镇空间结构重点形成一条市域中部的东西向的城镇发展主轴,市域南部沿铁路线的东西向城镇发展副轴,市域南北向沿国道的城镇发展副轴。 2.依据市域城镇职能的作用范围,充分发挥城镇的区域中心作用,将市域划分为北、中,南3个经济区。 3.按照—级中心城市、二级次中心城市、三级中心城镇、四级城镇的等级序列,形成四个层次的城镇等级结构,并制定相应的分级发展原则。 4.按照市场经济效率原则和区域平衡发展原则兼顾的指导思想,将其纳入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去。试评析该规划在城镇布局方面的特点。 图片 上一题下一题 (3/10)案例分析 第3题 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沿海丘陵地区,盛产水果、海产品,风景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湾为水产资源保护区,沿海分布大量的红树林、湿地、沙滩及礁石。 外商根据东、西两个海湾均具有建深水港的良好条件和市场、区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计划在该市投巨资兴建大型石化项目。据此,该市编制了以发展石化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要点如下: 1.等级结构:分为A、B、C、D四级。A为市域中心城市;B为市域副中心城市;C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C1、C2、C3、C4、C5以发展石化工业为主要职能;D13、D14、D15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职能;其余均为综合职能。 3.交通:考虑到东湾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规划拟在东湾进行局部填海建设深水港码头。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规划建设环状高速公路网和若干条一、二级公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80 摘 要: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 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又是当今城镇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分析小城镇当前发展的问题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释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发展小城镇应把握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城乡规划的角度为怎么发展小城镇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 ;机遇;挑战;策略Abstract:Developing small cities is a way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 e v e l o p m e n t ,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lso, following a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is a trend in toda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 of small citie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t h e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a n d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small c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from the Angl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in the end.Keywords:new urbanization;small cities; opportunities;challenge;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80-02 1 引言 随着2011年我国内地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小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现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城乡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保持稳健的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发展小城镇。 2 小城镇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2.1 小城镇的定义 关于对小城镇的具体定义,各个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小城镇是指建制镇(包括县城镇),有的人认为小城镇是指小城市和建制镇,还有的人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农 村集镇。从行政建制来说,宪法规定,“镇”作为“县”以下层次的一级行政建制,其对应的行政管辖范围一般是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的、包括大量农业用地和以农业人口居住为主的村庄在内的“镇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镇”又分为“镇域”和“镇区”两部分,镇区通常为镇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面积通常很小,是一个镇的核心区域;镇域则包括其他的农田、林地等农业用地和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村庄用地。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城镇一般是指以建制镇政府所在地的镇区部分,具有一定的非农业人口、非农产业聚集规模,并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是当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小城镇发展不仅仅是指发展和完善原有镇区区域,还应包括以原有镇区为基础,带动周边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实现农村城镇化。 2.2发展小城镇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小城镇不仅对农村地区有重要意义,对大、中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仇保兴部长总结了小城镇具有中间传导、分工、示范、提供就业、吸引劳动力和服务农业发展六大功能。具体来看,小城镇首先承担着大中城市向农村的经济辐射的传递功能,是农村和城市进行商品、信息交换的中转站;其次,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在生产成本、环境容量、自然禀赋三方面有协同作用;第三,小城镇是向农民展示城市文明的橱窗,也是推行科学技术的示范基地;第四,小城镇的创业与就业的成本较少、门槛较低,可以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五,小城镇是农业调整结构的引导中心,可以服务农民和农业。可见小城镇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我国小城镇发展概述 3.1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自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以来,我国的小城镇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到2011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0683个(含县城关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18万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39亿。在这些建制镇中,已经有14674个建制镇编制了总体规划,占总数的87.5%。全国村镇建设总投入达到10808万元(2010年《全国城乡统计年鉴》)。 3.2小城镇发展的问题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但具体来看,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处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背景下,再加上部分领导政绩工程的心态,导致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的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城镇规模源于长久形成的行政区划,由于早期我国的经济水平较低,而较小的城镇规模有利于管理,故形成了现阶段城镇规模较小的局面。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改革的深化,小规模的城镇由于发展空间以及辐射区域的狭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又难以扩大其规模,形成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聚集。 第二,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高速度、低质量。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关键问题。我国小城镇建设,虽然投融资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对于大部分小城镇来说,地方政府投资仍是主要渠道。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建设虽然速度快,阻碍小,成果明显,但是受到乡镇官员任期的影响,建设项目往往投入短,见效快,生命周期较短。并且小城镇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不能依靠市场手段调节和维系其投资建设,缺乏吸引企业投资的能力,使得小城镇的建设缺乏长久的动力和支撑,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 第三,小城镇建设重“工”轻“农”。忽视发展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我国目前小城镇发展的一大特点。虽然我国大力推行以城市反哺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城乡统筹战略,但是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其发展不可能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而成为另外一个经济体。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一味地壮大其工业结构,占用大量土地新建工业园区,企图通过招商引资来获得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会造成对土地及资金的浪费,而且引进的多为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对原有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笔者认为对于小城镇来说,农业是其区别与城市的优势产业,是小城镇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推力,故小城镇的建设应该重视和农业的关系,把握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尺度。 第四,小城镇建设缺少合理规划。 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小城镇开始主持了总规的编制,但是有的小城镇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情况,过分地强调其发展优势,夸大其定位,忽视其资源禀赋,使得在实施层面很难得以落实;其次,在规划实施中往往是优先布局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较为迟滞, 作者简介:周维思(1991-),女,湖北黄石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Small C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周维思 Zhou Weisi

智慧城市行业现状以及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八大互联网公司评中国幸福城市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1第二篇:无线城市掌上公交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增速 --------------------------------------------------- 3第三篇:智慧城市建设分析市场将增强综合竞争力 --------------------------------------------------- 4第四篇: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迈进新阶段------------------------------------------ 5第五篇: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大幅增加产业价值持续提高--------------------------------------------- 6第六篇:中国超万亿投资布局500余城市智慧城市前景可期--------------------------------------- 7第七篇: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战略---------------------------------------------------------------------- 9第八篇:我国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 10第九篇: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将超2万亿元 ------------------------------------------------------------- 10第十篇: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刷新万亿投资将惠及哪些产业?---------------------------------- 11第十一篇:信息消费产业投资增加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分析---------------------------------------- 12第十二篇:综合布线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 13第十三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浅析 ---------------------------------------------------------- 14第十四篇:信息消费规模扩大智慧城市建设加速 ---------------------------------------------------- 15第十五篇:智慧城市对照明需求大----------------------------------------------------------------------- 16第十六篇:4万亿市场规模待挖掘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趋势分析 ---------------------------------- 16第十七篇:在线旅游行业投资加热智慧城市进一步完善------------------------------------------- 18第十八篇: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方正科技全方位便利生活------------------------------------------- 18 第一篇:八大互联网公司评中国幸福城市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近期,支付宝、知乎、墨迹天气、IPE、高德地图、36氪、阿里旅行与陌陌八家互联网企业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幸福指数排名,此次排名以智慧生活、知识交流、空气质量、创业环境、交通便利、旅行出游、移动社交等7个维度出发,利用了各家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分析,最终结果显示,上海的”智慧生活“程度高,且在空气质量、交通情况上表现较好,因此成为了150个样本城市中最幸福的城市。深圳、杭州、广州与武汉则分别获得第二至第五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