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腐蹄病的预防与治疗

奶牛腐蹄病的预防与治疗

奶牛腐蹄病的预防与治疗
奶牛腐蹄病的预防与治疗

奶牛腐蹄病的预防与治疗

腐蹄病是蹄间皮肤和软组织具有腐败、恶臭、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疼痛,跛行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腐蹄病也被称为蹄间腐烂、指(趾)间腐烂、传染性真皮炎、蹄间蜂窝织炎或坏死性蹄间真皮炎,以后蹄多发,成牛发病最多,雨季最流行。

病因:坏死厌气丝杆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但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可以在感染组织涂片中发现,此外还有梭菌、牛足腐蚀螺旋体和病毒等。

奶牛长期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当(没有及时修蹄、厩舍清理不及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奶牛腐蹄病的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多。饲养管理不当,日粮中钙磷比例不当或缺乏,运动场泥泞潮湿,蹄长期浸泡于泥坑粪尿之中,石子,铁片,铁钉等异物刺伤蹄部引起外伤等都可导致细菌感染,病因多为坏死杆菌和化脓性棒状杆菌等。

症状:检查时病变部位呈现明显的急性蜂窝织炎,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有时可能坏死或出现表在性溃疡,有恶臭分泌物,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组织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叩击时有痛感,修蹄时有污灰色或污黑色恶臭脓汁流出;病变若向上扩展可以变为脓性屈趾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有时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球节感染发炎时会脓肿,疼痛;如果病情加重,患病奶牛个别卧病不起,并表现全身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消瘦、产奶量下降等。

诊断:病牛跛行,频频抬起病肢,不愿运动,喜卧,蹄部检查常见蹄变形,趾间皮肤发红,肿胀,蹄冠呈红色,暗紫色,湿热肿胀.随着病情深入,深部组织化脓,形成呈微黄色,灰白色,周围有炎性化脓区。修蹄时,蹄底常有灰色或黑色恶臭的脓性分泌物流出。

防治:首先应将病牛从牛群中挑出,单独隔离饲养.蹄部处理:先将患蹄修理平整,找出腐败部位,用小刀由腐败部位的角质部向内深挖,直至有灰黑色脓汁流出.可用高锰酸钾水和双氧水交替冲洗,腐败部位较深时,可用镊子夹取消毒棉深部涂擦,一定要将腐败物及脓汁全部清除。创内涂5%-10%的碘酊,最后填入松馏油或高锰酸钾,外部可用松馏油或10%的鱼石脂酒精绷带包扎,全身治疗可用头孢王4支+冰针8支一次肌肉注射,每日两次,如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可用安乃近3支VC一盒,10%生理盐水500ML+25%葡萄糖1000ML,5%碳酸氢钠500ML一次静脉滴注。

1:青黛60克,龙骨6克,冰片30克,碘仿30克,轻粉15克。共研成细末,在去除坏死部分后将青黛散塞于创内,包扎蹄部。

2:组方:血竭100克,白芨100克,儿茶50克,樟脑20克,龙骨100克,乳香50克,没药50克,红花50克,朱砂20克,冰片20克,轻粉20克,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备用。

3:用方药枯矾500克,陈石灰500克,熟石膏400克,没药400克,血竭250克,乳香250克,黄丹50克,冰片50克,轻粉50克共研磨为极细末。填塞病牛蹄部脓腔,并用绷带包扎蹄,连用3剂。

4:将包有碘片的药棉塞入潜洞,用适量松节油喷在包有碘片的药棉上。由于碘与松节油反应放热,从而起烧烙作用。对于特别严重的病例,在碘片—松节油疗法的基础上,在烧烙后的潜洞内填入中药。其药方:地榆炭50克,冰片50克,黄芩50克,黄连50克,黄柏50克,白芨50克。研成粉末,用凡士林调匀,涂于患处,进行包扎,3天后换药,3次用药后痊愈。

本病症应加强预防,春秋两季定期普查、修蹄,定期用4%硫酸铜溶液或者生石灰浴蹄,建立良好的蹄部护理制度。每间隔半年,对奶牛的蹄部统一进行修理1次。清除运动场和牛舍内的杂物,防止玻璃、铁钉等尖锐物品刺伤蹄部。

发病的牛治疗后做好患部护理,严重者可以使用牛鞋,加快愈合防止复发。兽医应该多观察牛群,发现异常及早的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牛棚运动场及时清扫,粪便,杂物及时清理,对于舍饲奶牛,运动场、挤奶厅和饲养间是奶牛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们的干燥程度直接关系本病的发生。

首先,运动场地应该设计合理和及时维护。运动场地面应该保持一定的坡度,有利于雨水和污物的排出,防止有坑或大的洼地。运动场的土质也应该优良好的渗水性,去除杂物,保持清洁。每天要保持清粪,雨季来临要适当的增加清粪的次数。

场内饲养密度也不可以过大。过高的饲养密度给管理和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理想的饲养密度是12-15头/100平方米(运动场)。合理的饲养密度不仅保持了充分的供奶牛运动的空间、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减少了奶牛对环境的应急,是降低各种疾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妊娠牛后期孕牛和空怀牛及妊娠早期的牛分开饲养,前者密度要小于后者。加强饲养管理,日粮平衡,矿物质及维生素充足.钙磷比例平衡,才是预防本病的根本。

另外,加强补锌对本病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本病在整体上应该以预防为主,提高牧场的管理水平,建立一套有效的奶牛蹄部护理制度。发病后及时的治疗,并且防止复发,尽可能的减少对牧场生产的影响。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防治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防治 产后奶牛在产后7~10天阶段,每天要认真检查产后奶牛的体温、精神、采食、反刍、肢蹄、恶露颜色、乳房充盈度、瘤胃充盈度、子宫排泄物和粪便形态等情况并做好分析记录。要注意产后奶牛分娩后胎衣脱落排出的时间和子宫排出物的形态、颜色和气味等情况。正常的情况下产后奶牛一般在12~24小时以内就能自行排出胎衣。超过时间就应视为胎衣滞留,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防止产后奶牛胎衣在体内长时间滞留。对于双胎、早产、难产、死胎、瘦弱、庝痛等的产后奶牛及时进行全身检查,及早诊疗,促进康复。体况评分:要求产后奶牛体况分值3.5~3.75范围以内。对于体况偏差的产后奶牛要加强饲养管理,促使体况达到标准要求。 1、每周进行一次产后奶牛酮病检测:对检测结果为3+的产后奶牛,须注射B族类维生素,灌服丙二醇等药物予以早期预防治疗; 2、预防低血钙、产后瘫痪、酮病等产后常见疾病:每1~3天抽血检测一次血钙水平和酮体、BHBA水平。根据实验室检测数据指标,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也可灌服以下配合预防药物:丙酸钙450~500g、氯化钾100g、硫酸镁220g、酵母200~300g、阿斯匹林粉45~50g、25度左右温水30~50L。其中钙制剂可以视情多灌服2~3次; 3、对产道拉伤和庝痛严重的产后奶牛:每2天用消毒液、凡士林、消炎粉等药物处理创面;肌肉注射镇痛消炎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

4、预防产后奶牛胎衣滞留:可注射缩宫素促进胎衣排出。即在奶牛产后1、4、7小时分别注射40IU催产素,第二天如胎衣仍没有排出,可再注射适量前列腺素促进胎衣排出。如果注射药物无效,就需要采用子宫冲洗注药的方法促使胎衣排出。具体方法如下:先用消毒药液将产后奶牛的外阴处清洗干净。用手臂将将已消毒过的透明塑料软管送入阴道,再通过子宫颈到达子宫低垂部后引导出子宫恶露。然后经软管注入5%~10%糖盐水500~1000ml溶液冲洗子宫,导净子宫内的存液后,再注入土霉素5g、利凡诺0.5g、生理盐水 500ml。每隔一天一次,直至滞留胎衣排出; 5、防治子宫炎:对感染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的产后奶牛及产后30天子宫还没有正常复原的产后奶牛,可采取抗菌素进行子宫冲洗的治疗措施。对于严重感染的牛可以每隔3天再连续冲洗3次子宫的治疗办法。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的药物有抗菌消炎、激素、防腐类等药物。可用40℃左右的0.1%~0.3%高锰酸钾200~300ml冲洗子宫,同时可用手经直肠按摩提压子宫,促使药液能将子宫冲排干净。尔后再取青霉素160万U和链霉素100万U溶于无菌水100ml,注入子宫消炎。或取土霉素粉2~3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后注入子宫消炎。对病情较重、子宫肥厚、不断排出脓性分泌物,已转化成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产后奶牛,可肌注乙烯雌酚20mg或脑垂体后叶素100U促使子宫收缩,进行配合治疗。产后奶牛冲洗子宫一般每2天一次,一个疗程视情冲洗子宫3~5次。当产后奶牛体温≥39.5℃,采食、反刍减

肢蹄病总结

肢蹄病 1奶牛肢蹄病概述 1.1肢蹄病的概念 奶牛的四肢病和蹄病统称为肢蹄病,发病率较高。肢蹄病常常表现慢性经过,不致死亡,但如果诊治不及时,可造成残废。该病会对奶牛产生不良后果,影响泌乳牛的泌乳量和利用年限,影响种公牛的精液数量和质量。 1.2肢蹄病的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 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 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 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1]张晶,单安山.奶牛肢蹄病及其防治[J].动物医学,2004,21(2):51-52. 1.3肢蹄病的发病特点 ①奶牛肢蹄病一般情况下多发生于舍饲和多雨的夏季,且随着胎次的增加与产奶量的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②现研究已经证明,奶牛的肢蹄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与父系关系密切。 ③后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前肢。 ④变型蹄较正常蹄更易发生蹄病。 ⑤南方地区肢蹄病发病度率高于北方。 [2]常建华,卢岩等. 奶牛肢蹄病的发生与预防[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3-95. 1.4肢蹄病常见症状 奶牛肢蹄病最主要的症状是跛行,站立姿势不正。急性肢蹄病:局部红肿热痛、姿势改变、产乳量下降;慢性肢蹄病:跛行、消瘦、产乳量少甚至无乳、繁殖障碍、起卧困难;有的出现全身症状:心跳加快,体温升至39℃~40℃,严重时患牛卧地不起。 2引起奶牛肢蹄病的原因 2.1营养因素 (1)日粮中钙、磷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当机体钙磷比例下降时,奶牛为了维持泌乳和血液中钙磷正常含量的需要,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2)血液中铜和锌水平的降低,可引起含铜和锌的酶活性减弱,使赖氨酸残基上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受阻,损伤骨胶原多肽链的交叉结合,降低骨胶原的稳定性和强度,以致骨骼异常变形和骨质疏松。 (3)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D、E。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维生素E具有维持细胞完整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若奶牛缺乏维生素E能导致奶牛跛行。 [3]朱玉平.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06,(8):16-17.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日期:2011-03-26]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李林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是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最普遍的原因。但由于该病多呈慢性经过,不致死亡,常被忽视。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健康是奶牛高产、健壮的保证。肢蹄病对奶牛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会造成高的淘汰率,使替补的费用大副增加。因抗病性状遗传力很低,环境管理和营养调控技术将是降低肢蹄病的主要途径。 一、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及其症状 1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2一些常见的蹄病临床特点和治疗 1、蹄叶炎:这是发生在包围趾骨的真皮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65%的蹄病直接或间接地与蹄叶炎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奶牛的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当然并不是全部。蹄炎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在所有三个阶段,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势以减轻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来,如后肢比正常情况更朝前放置,说明疼痛在脚趾,如比正常更朝后,说明疼痛在蹄踵。奶牛如起卧困难或走路笨拙,则很可能是由于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1]。 在急性阶段(最初10天),牛蹄会发热,蹄底软化,一周以后,临床症状包括其白线变黄呈粘稠状,蹄内真皮组织血管阻塞,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动性,肿胀会引起很大的疼痛,牛蹄变热,冠状带之上脉博次数增加,家畜呼吸次数和体温都增加。 在亚急性阶段(第10-45天期间),壁外及冠状带周围出血,最显著的变化是蹄壁与蹄底分离,可以看到趾很长及蹄踵分枝。从内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在慢性阶段,(45天以后)蹄底开始凹陷,且蹄底与蹄踵区分不明显,趾朝上。蹄壁外层可看到横的纹路(小沟)趾骨刺向蹄底,进一步与蹄壁分离,由于趾骨的转动,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 治? 肢蹄病是奶牛常见疾病之一,使奶牛发情持续时间减少、首次配种受精率降低等,使奶牛的淘汰率升高,进而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快来看看吧!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 奶牛肢蹄病以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白线裂、蹄叉炎、蹄叶炎、蹄底溃疡、腐蹄病为主。 前肢肢蹄病主要集中在蹄叉炎及蹄底溃疡,后肢以跗关节磨损及炎性肿胀、蹄叉炎、蹄底溃疡居多,患病蹄部真皮和角质层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病牛蹄部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 患牛常卧于地面,患肢负重不起或各肢交替负重,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及剧烈疼痛为特征。

急性病例表现为奶牛肢蹄局部热痛,患肢不敢负重,强行运动步态强拘、弓背,叩诊或钳压敏感、疼痛,患牛常卧于地面,卧地后患病肢蹄外伸,常呈侧卧姿势,严重时则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 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 奶牛肢蹄病应以预防为主,采取多种措施。如散养奶牛,应设置尽可能大的运动场,增加奶牛运动;保持牛舍、运动场地面干燥卫生;科学配制饲料;定期修剪牛蹄,为牛蹄药浴等。 局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切除指(趾)间坏死组织,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打上蹄绷带,每天2次,连用5天,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疼痛,

奶牛腐蹄病、第二稿

编号_______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奶牛腐蹄病病因分析及治疗措施 分院名称动物科技分院 专业畜牧兽医 班级2010 五年一贯班 学生姓名兰天 指导教师孟小林 年月日

奶牛腐蹄病病因分析及治疗措施摘要:本篇文章是本人在实习阶段对本场内奶牛腐蹄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我场奶牛存栏数2300头,患病牛数在1.5%左右,然而奶牛腐蹄病任然是阻碍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不仅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规模性牛场有效的控制腐蹄病提咼奶牛生产效益,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腐蹄病坏死梭杆菌防治饲养环境 1. 概述 腐蹄病又称坏死性蹄皮炎或(趾)间坏死杆菌病,是牛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坏死传 染病⑴。主要由细菌混合性感染引起,在饲养不当的情况下发生,而成母牛的发病率高达5%^ 10%]。 2. 病因 2.1病原微生物 据报道奶牛腐蹄病病例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有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坏死杆菌,此外,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酵母菌及其他一些条件致病菌也是腐蹄病的病原。 2.2环境因素 牛蹄部位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和特定的温度范围,是导致牛发生腐蹄病的必要条件。 2.3营养因素 体质弱,日粮中矿物质钙、磷不平衡(正常比例 1.25-1.35 : 1),日粮中钙磷供应 不足,蹄角质疏松,可能是造成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场地因素 奶牛运动时牛蹄被尖硬异物损伤,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 2.5其他因素 采食台不按时清理粪尿,工作人员不及时修剪蹄部。 3. 诊断 病牛跛行,频频抬起患病肢体,频卧,不喜站立、运动,检查蹄部时常见蹄变形,趾间皮肤发红,肿胀,蹄冠呈红色,暗紫色。随着病情深入,深部组织化脓,形成呈微黄色、灰白色,周围有炎性化脓区。修蹄是常有灰色或者黑色恶臭的脓性分泌物流出。 4. 奶牛腐蹄病的症状

奶牛肢蹄病总结

奶牛肢蹄病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影响奶牛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一、临床症状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二、发病因素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即营养、遗传、环境、管理和疾病。 1、营养因素 ①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②奶牛体内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日粮结构不合理,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可引发肢蹄病。 2、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高。 3、环境因素 ①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牛圈堆积厚层牛粪,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粪便和污水浸染,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使牛蹄角质软化,受到粪尿的侵蚀,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腐烂等蹄病。 ②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使蹄更易变软,很易损伤,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同时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营养摄取过低,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下降,机体抵抗力减弱,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使肢蹄病大增。 ③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也可增加患肢蹄病机会。 4、管理因素 ①日常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使蹄病大量发生 ②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 ③干奶期过于肥胖,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易引发肢蹄病。 ④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这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从而引起变形蹄。 三、预防措施 1、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每1-2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在奶牛舍的出入口处设一消毒池,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让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也可每月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2次喷洒消毒,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年的4-10 月为较佳药浴时间。 2、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修蹄。在每年的春季,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以防造成蹄伤。 3、定期添加硫酸锌药物。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每年进行5次,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同时,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4、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每月对环境消毒2次,杀灭致病菌。

奶牛腐蹄病及综合防治措施

奶牛腐蹄病及综合 防治措施

摘要 近年来,中国奶牛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奶牛存栏数已经达到1500余万头。然而,在中国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奶牛疾病依然是阻碍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腐蹄病在中国各地都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特别在南方和中部省份的多雨季节,奶牛发病率较高。腐蹄病的发生不但影响产奶和运动,严重者常常导致淘汰,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有效控制腐蹄病对于提高奶牛生产效益,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奶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防治;饲养环境

目录 1 前言 (4) 2 病因 (4) 2.1 病原微生物因素 (4) 2.2 环境因素 (4) 2.3 营养性因素 (4) 3 临床症状 (4) 4 诊断 (5) 5 治疗 (5) 5.1 蹄部消毒 (5) 5.2修整蹄形 (5) 5.3全身性抗菌药治疗 (6) 5.4 中药治疗 (6) 5.4.1 中药青黛散治疗 (6) 5.4.2 中药血竭疗法 (6) 5.4.3一般疗法 (6) 5.5 其它疗法 (6)

5.5.1 烧烙法 (6) 5.5.2 液氮疗法 (6) 5.5.3 解除酸中毒,防治败血 (7) 5.5.4 穴位疗法 (7) 6预防 (7) 6.1加强卫生管理 (7) 6.2加强饲养管理 (7) 6.3合理分群 (7) 6.4及时修蹄 (7) 6.5蹄浴 (8) 6.6育种选择 (8) 6.7接种疫苗 (8) 6.8其它预防措施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1前言 腐蹄病又称坏死性蹄皮炎或指(趾)间坏死杆菌病[1],是牛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性传染病,以跛行、冠带、指(趾)间皮肤的肿胀和炎症为特征[2]。以后蹄多发,主要由细菌混合感染引起,在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成年牛发病做多,预计最为流行。成年母牛的发病率高达5%~10%。据报道,牛的跛行有20%是腐蹄病引起的。在山东约有45%奶牛蹄病是由腐蹄病引起,而种公牛有50%~60%的蹄病是由腐蹄病引起的[3]。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防治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得防治 产后奶牛在产后7~10天阶段,每天要认真检查产后奶牛得体温、精神、采食、反刍、肢蹄、恶露颜色、乳房充盈度、瘤胃充盈度、子宫排泄物与粪便形态等情况并做好分析记录。要注意产后奶牛分娩后胎衣脱落排出得时间与子宫排出物得形态、颜色与气味等情况。正常得情况下产后奶牛一般在12~24小时以内就能自行排出胎衣。超过时间就应视为胎衣滞留,应及时采取相应得诊治措施,防止产后奶牛胎衣在体内长时间滞留。对于双胎、早产、难产、死胎、瘦弱、庝痛等得产后奶牛及时进行全身检查,及早诊疗,促进康复。体况评分:要求产后奶牛体况分值3、5~3、75范围以内。对于体况偏差得产后奶牛要加强饲养管理,促使体况达到标准要求。 1、每周进行一次产后奶牛酮病检测:对检测结果为3+得产后奶牛,须注射B族类维生素,灌服丙二醇等药物予以早期预防治疗; 2、预防低血钙、产后瘫痪、酮病等产后常见疾病:每1~3天抽血检测一次血钙水平与酮体、BHBA水平。根据实验室检测数据指标,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也可灌服以下配合预防药物:丙酸钙450~500g、氯化钾100g、硫酸镁220g、酵母200~300g、阿斯匹林粉45~50g、25度左右温水30~50L。其中钙制剂可以视情多灌服2~3次; 3、对产道拉伤与庝痛严重得产后奶牛:每2天用消毒液、凡士林、消炎粉等药物处理创面;肌肉注射镇痛消炎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 4、预防产后奶牛胎衣滞留:可注射缩宫素促进胎衣排出。即在奶牛产后1、4、7小时分别注射40IU催产素,第二天如胎衣仍没有排出,

可再注射适量前列腺素促进胎衣排出。如果注射药物无效,就需要采用子宫冲洗注药得方法促使胎衣排出。具体方法如下:先用消毒药液将产后奶牛得外阴处清洗干净。用手臂将将已消毒过得透明塑料软管送入阴道,再通过子宫颈到达子宫低垂部后引导出子宫恶露。然后经软管注入5%~10%糖盐水500~1000ml溶液冲洗子宫,导净子宫内得存液后,再注入土霉素5g、利凡诺0、5g、生理盐水 500ml。每隔一天一次,直至滞留胎衣排出; 5、防治子宫炎:对感染子宫炎与子宫内膜炎得产后奶牛及产后30天子宫还没有正常复原得产后奶牛,可采取抗菌素进行子宫冲洗得治疗措施。对于严重感染得牛可以每隔3天再连续冲洗3次子宫得治疗办法。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得药物有抗菌消炎、激素、防腐类等药物。可用40℃左右得0、1%~0、3%高锰酸钾200~300ml冲洗子宫,同时可用手经直肠按摩提压子宫,促使药液能将子宫冲排干净。尔后再取青霉素160万U与链霉素100万U溶于无菌水100ml,注入子宫消炎。或取土霉素粉2~3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后注入子宫消炎。对病情较重、子宫肥厚、不断排出脓性分泌物,已转化成慢性子宫内膜炎得产后奶牛,可肌注乙烯雌酚20mg或脑垂体后叶素100U促使子宫收缩,进行配合治疗。产后奶牛冲洗子宫一般每2天一次,一个疗程视情冲洗子宫3~5次。当产后奶牛体温≥39、5℃,采食、反刍减少、精神沉郁出现全身症状时,要及时做系统得诊查并且采取全身治疗措施;

奶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实用养殖技术,请见哈尔滨华达饲料制造有限公司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5013183491.html,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 病因: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在不同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征目前已知全世界有7个主型,即A型、O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病毒主要存在于水泡皮及淋巴液中。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病牛亦带毒排毒。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粘膜和皮肤感染。其传播既有蔓延式又有跳跃式的,可发生于一年四季。 症状: 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吮吸声。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蚕豆大至核桃大的水泡。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泡,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治疗不及时,糜烂部可能继发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能出现水泡,且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为良性经过,只是口腔发病,约经1周即可治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但有时当水泡病变逐渐愈合,病牛趋向恢复健康时,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虚弱、肌肉震颤,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不齐,因心脏停搏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犊牛患病时特征性水泡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 防治: 鉴于口蹄疫具有多种动物宿主,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毒抗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免疫期短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使口蹄疫的控制变得相当困难。1未发病场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防疫消毒制度。全场应立即成立口蹄疫防治小组,负责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对本病危害性的认识,自觉的遵守防疫消毒制度;场门口要有消毒间、消毒池,进出牛场必须消毒;严禁非本场的车辆入内。猪肉及病畜产品严禁带入牛场食用;每月定期对畜舍、牛栏、运动场用2%苛性钠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消毒要严、要彻底。 (2)坚持进行疫苗接种。定期对所有牛只进行系统的疫苗注射,使牛具有较好的保护能力。 我国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生产并已经使用的口蹄疫活疫苗,其型号有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价苗)和牛羊O~A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双价苗)。 1)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内接种单价苗2mL/ 头或双价苗2mL/头。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接种1次,肌内接种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 临床特征 酮病症状常在母牛产犊(延长母牛的产犊时间将会影响牛奶产量后几天至几星期出现,包括食欲缺乏,便秘,粪便上覆有黏液。精神沉郁,凝视,体重显著下降,产奶量也降低,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状。有与呼吸、排尿相同的酮气味,加热更明显。病牛迅速消瘦。病牛呈拱背姿势。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病牛可发生狂躁和激动,但还能饮水,表现为转圈、摇摆、舐嚼和吼叫,感觉过敏,强迫运动及头执拗。这些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小时。往往呈现低糖血症、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尿呈浅黄色、水样,易形成泡沫。 诊断 对于临床上比较典型的酮病病例,可根据其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特有的酮体气味作出初步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可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尿、乳中有无酮体存在。其方法是取硫酸铵100 g、无水碳酸钠100 g和亚硝基铁氰化钠3 g,研细成粉末,混匀;然后取粉末0.2 g放于载玻片上,加尿液或乳汁2~3滴,加水做对照,出现紫红色者为酮体反应阳性,不出现红色者为阴性反应。 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血液酮体简称血酮,指血液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BHBA)之和。奶牛血糖含量在500 mg/L以下,血酮升高到200 mg/L以上及出现临床症状可诊断为临床型奶牛酮病,血酮在100 mg/L~200 mg/L为亚临床酮病,60 mg/L~100 mg/L为可疑酮病。 鉴别诊断 由于子宫炎、乳房炎、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等引起食欲下降时,血酮水平亦可增高,注意鉴别诊断。 临床病理检查 血糖水平由正常的50毫克/100毫升下降到20~40毫克/100毫升。由于其他疾病继发的酮病,血糖水平在40毫克/100毫升以上,并往往在正常值以上。血酮水平由正常的10毫克/100毫升以下,升高至10~100毫克/100毫升,而继发性酮病虽亦增高,但很少高于50毫克/100毫升。尿酮定量试验,由于尿浓度变动范围很大,测定结果可能不满意。正常母牛,尿酮可高至70毫克/100毫升,尽管通常低于10毫克/100毫升。奶中丙酮水平很少产生变动,由正常3毫克/100毫升到有病母牛平均40毫克/100毫升,糖元水平低,葡萄糖耐量曲线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