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法作业

辩证法作业

对莫言获奖及诺奖国家分布的思考

摘要: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莫言,一时之间,他的名字让更多中国人知道,让更多世界人知道。莫言获奖给中国人带来的思考,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三大思考:中国文学应该关注现实、书写灵魂;需要拒绝浮躁的写作态度;中国文学需要翻过“翻译围墙”。同时,如果仔细研究诺奖的国家分布,可以发现,我们在诺奖方面的差距和欧美的很多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关键词:莫言;诺奖;国家分布

一、莫言的获奖的思考

以书写山东高密乡村形成鲜明文学风格的中国著名作家莫言10月11日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次标志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重大文化事件。而它也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留下了许多启示和思索。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拥有包括莫言在内的不少世界一流作家,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障碍。莫言此次获得西方最受关注的文学奖项是一次奇迹般的突破,但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向世界依然任重道远,它必须善于触动灵魂、书写人性、摈弃浮躁、关注现实,还要通过翻译努力跨越文字和文化的围墙。

中国文学应该关注现实、书写灵魂

长期居于世界文坛一隅的中国当代文学如何给世界带来贡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赞扬莫言的文学作品发人深省。评论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许多评论指出,莫言在《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中,以乡土中国为原型塑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寓言式的而又充满深厚历史感的世界。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莫言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令人赞叹。他更以持续30年的丰盛的文学创作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莫言的想象力从来不脱离现实: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通过一个乡村妇科医生来反思计划生育、代孕生子等社会问题;《檀香刑》则通过描写暴力、酷刑和苦难,来警醒世人抑制欲望和邪恶的天性。

莫言的笔下不回避黑暗和丑恶,他通过写作来解剖人类灵魂和社会,认为“只有跟恶和平共处,善和美才可以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莫言还曾多次表示“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在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看来,“莫言的贡献在于,他从《红高粱》开始,就在寻求讲述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方式。他始终没有从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退场。”而缺乏对现实的关注、正是当下不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软肋。

需要拒绝浮躁的写作态度

今年57岁的莫言小学辍学,1981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踏上文坛。三十年来他的写作态度始终如一:摒弃浮躁世界诱惑,潜心文学创作。

与莫言相识二十多年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形容,无论是当年初登文坛的腼腆少年,还是后来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莫言“始终低调、窝在山东老家的乡村里写作”。

在今年上海书展上,莫言对微博的一席直言曾引起纷扰。“我经常在睡不着觉时,闭上眼想象:此刻的空中有数以千万条计的短信、微博,在不断地覆盖。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够留下来?绝大多数微博都是写作者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产物。”

与一些作家热衷于网络曝光率、关注度和点击率相比,莫言始终保持着一个写作者的原色和对文学的虔诚。

中国文学需要翻过“翻译围墙”

程永新指出,莫言获得诺奖,将大大鼓舞与刺激中国作家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回顾历史,鲁迅、沈从文都曾经离诺奖很近。但不可回避,“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语的特质,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事实上,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在世界上也享有广泛声誉。王安忆、王蒙、北岛、欧阳江河、苏童、余华、格非、贾平凹等众多作家正在让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前行、惊喜不断。

“中国文学一直在进步。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要说不足的话,我们缺少强大的哲学背景,还缺少一点宗教情怀。”程永新说。

但唯一令人忧虑的是翻译成为阻隔中国文学和世界联系的围墙。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他笔下的乡土中国吸引西方文学界和读者。二是因为莫言的作品已经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还包括很多小语种,在西方的传播比较广泛。

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所在地瑞典来说,莫言就有三部代表作被西方汉学家陈安娜翻译出版,分别是:《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中国当代虽然有许多像莫言一样的优秀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往往很少被以精妙的翻译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史领空期待,随着莫言的获奖,世界将把眼光投注到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身上。这也会激励更多外国翻译者、作者来翻译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意义极其巨大。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作家、出版界、文化界等方方面面也应该增强文化交流意识,

推动更多中国优秀当代文学作品走向西方读者。

二、诺奖得主国家分布

诺贝尔奖自1900年开始设立,并于1901年首次颁奖,迄今为止已经拥有112年历史。诺贝尔奖创立之初共设立五个奖项,分别是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三百周年之际,向诺贝尔基金会捐出大额奖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经笔者不完全统计(详见文后一览表),除一些奖项授予组织或国家(例如,2012年和平奖授予欧盟)没有计算在内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有317人(次),其次是英国,共有101人(次),位列第三的是德国,共计有79人(次)。

从时间上看,二十世纪上半叶,诺奖获得者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诺奖得主逐渐增多,以至于近二三十年来每一届诺奖美籍得主占三分之一,有时甚至占二分之一。

从自然科学获奖者方面看,发达经济国家的获奖者占绝大多数,且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特别是美国);文学奖则早期多集中在欧洲,后来偶尔出现在其他地区;和平奖早期多以欧洲为主,后来则多颁给一些人权组织或人士,也经常授予一些联合国组织或者地区组织。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一些亚洲、非洲及南美洲国家人士获奖多是和平奖。但是,关于和平奖的政治以及意识形态上的色彩较浓,所以,也是被世人诟病最多的一个奖项。

从诺奖得主的地区分布,笔者分析后认为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地缘优势在早期占据较大比例,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

二、发达经济国家是诺奖得主比较集中的国家(例如,欧洲和美国)。

三、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往往是诺奖经济学奖得主最多的国家(例如:美国)。

四、诺奖和平奖具有较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公正性存疑。

五、由于文学奖作品所使用的语言问题(仅用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语),译著的翻译水平受语言文字的限制,其文学奖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明显不够。

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诺奖得主国家分布不会有大的改变。

从诺奖创立到目前一百多年的发展来看,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评选基本上是公正的,在文学奖方面的评选是偏面的,在经济学奖方面的评选也具有积极意义,而和平奖的评选则带有较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或许,在以后的诺奖评选过程中,仍然会有上述问题出现,但是,我们只要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不被其所左右,关注诺奖而不背上其包袱就是我们今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孙丽萍.莫言获诺贝尔奖引发的三大思考[J].新华出版社,2012-10-12.

[2]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J].上海大学学报,2011,(18)6.

[3]刘辉.解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评奖制度[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3.

[4]谭丙煜. 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