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Fas Ligand 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抑制GVHD反应及机理

Fas Ligand 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抑制GVHD反应及机理

Fas Ligand 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抑制GVHD反应及机理
Fas Ligand 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抑制GVHD反应及机理

免疫分型 基础介绍

近年来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血液恶性肿瘤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之一。早年曾用过的荧光显微镜或APAAP方法基本被废弃。国际上公认的通用的方法是流式细胞术(FCM)。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作分子探针,多参数分析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或细胞核的免疫表型,由此了解被测白血病细胞所属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 1.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依据 ⑴FCM能快速,多参数,客观的定性又定量测定细胞膜、浆、核的抗原表达 ⑵至今尚未发现白血病的特异抗原。 ⑶能用正常血细胞的单抗来进行免疫分型是基于白血病形成的分化阻断学说。即白血病细胞基因异常,分化受阻于某阶段形成不同亚型的白血病。这群细胞充盈于骨髓。正常血细胞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为功能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膜、细胞浆或胞核抗原的出现、表达增多与减少甚至消失与血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出与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相关的特异性。因此,这些抗原的表达与否可作为鉴别和分类血细胞的基础。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形态上变化虽相当大,但仍能表达正常血细胞所具有的抗原,因而仍可依据其抗原的表达谱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 2.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意义 ⑴骨髓血细胞是形态学分型的基础,FCM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对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国际白血病MIC分型协作组认为免疫分型对每一例急性白血病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下列情况意义更大:①用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不能肯定细胞来源的白血病。②形态学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急性未分化白血病(AUL)但缺乏特异性淋巴细胞系列抗原标记。③混合性白血病。④部分髓系白血病。目前,免疫分型对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尚有一定困难。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⑥微小残留白血病。 ⑵临床预测;可根据抗原的表达情况预测病情的预后:如白血病患者有CD7+与CD34+共表达,预后不好。 ⑶疾病监测:可监测病程的发展,疗效,可进行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 二、免疫分型常用的免疫标志及其意义 1.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 T淋巴细胞白血病:CD3、CD5、CD7。 B淋巴细胞白血病:CD10、CD19、CD22。 NK淋巴细胞白血病:CD16、CD56、CD57。 髓系白血病:CD13、CD14、CD33、MPO(髓过氧化物酶)。 红白血病:GlyA(血型糖蛋白A)。 巨核细胞白血病:CD41、CD42、CD61。 2.白血病系列非特异性抗原 CD34、HLA-DR为早期细胞抗原,无系列特异性,可与CD38联合运用于免疫分型。一般而言,干/祖细胞CD34+、HLA-DR+、CD38-,原始细胞CD34+、HLA-DR+、CD38+,而幼稚细胞(如早幼粒细胞)CD34-、HLA-DR-、CD38+。 3.白血病分化阶段抗原 T细胞抗原CD4、CD8。 B细胞抗原:CD10、Cyμ(胞浆μ链)、SmIg(表面膜免疫球蛋白)、CD38和CyIg(胞浆免疫球蛋白)、CD11C。 4.白细胞共同抗原 CD45为白细胞共同抗原,其表达量在淋巴细胞最高,单核细胞,成熟粒细胞,早期造血细胞(blasts)依次减弱。红细胞(中,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不表达CD45。用SSC/CD45 PerCP双参数分析可十分容易鉴别骨髓和血液中的原始或成熟细胞。用两个系列或阶段特异性McAb加CD45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染色,经FSC、SSC、McAbl-FITC、McAb2-PE、CD45 PerCP五参数分析,可特异地分析原幼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而不受成熟细胞的干扰。

2020年常见的恶性淋巴瘤的免疫表型特征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临床上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特征: 1、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 (1)前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此型淋巴瘤TDT,CD7,cCD3表达最具特征。同时还可表达CD38,CD2,CD5,CD10;LCA,CD3常阴性。髓系相关抗原CD13和/或CD33在此型中常有表达。 (2)T前淋巴细胞淋巴瘤(T-PLL):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约60%病例CD4+/CD8-,而CD4+/CD8+或CD4-/CD8+较少,不表达TDT,CD10可与T-LBL区别。 (3)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绝大部分病例呈CD4+/CD8-,通常不表达CD7,特征为几乎全部病例CD25阳性,粒酶B,TIA-1阴性。 (4)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表达CD56、CD3,多数病例表达粒酶B、穿孔系,约90%以上病例表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TIA-1。一般不表达CD4/CD8、CD25、CD57,B细胞和组织细胞分化抗原阴性。 (5)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CD45R0、CD3阳性,通常CD4阳性细胞多于CD8+,滤泡树突状细胞标记物CD21阳性,常可异常表达CD5、CD7。 (6)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T细胞相关抗原阳性,但常有部分丢失,尤以CD7、CD5多见,以大细胞为主者,可见CD30+/-,但ALK、EMA阴性可与ALCL区别。 (7)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特征性肿瘤大细胞表达CD30,多数表达EMA,约10-20%表达CD15,须注意与HL区别。60-80%表达ALK,据报导此标记物阳性表达者5年生成率可达80%,儿童常ALK、EMA共表达,成人多为 ALK+/EMA-或ALK-/EMA+。ALCL在多数情况下仅表达少数T细胞相关抗原,通常CD45R0,CD2、CD4阳性,而CD3、CD5、CD7常不表达。 2.B细胞恶性淋巴瘤: (1)前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瘤细胞表达TdT、HLA-DR,CD79a,几乎全部病例表达CD19、大多数病例表达CD10,还不同程度表达cCD22。LCA、CD20常阴性。 (2)B前淋巴细胞淋巴瘤(B-PLL):强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1/3病例可异常表达CD5,SIg阳性。不表达CD23可与CLL/SLL鉴别。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CLL/SLL):同时表达CD5、CD23、CD43及B细胞相关抗原,但CD20表达可能很弱。不表达CD10、CyclinD1。CD5异常表达为其持征,但CD5对组织处理,尤其是组织固定要求较高,要注意假阴性。

WHO软组织肿瘤免疫表型大全

2013版WHO软组织肿瘤免疫表型大全2014-11-06艾迪康病理诊断 主要根据2013年“WHO肿瘤分类——软组织和骨肿瘤”翻译而来 第1章脂肪细胞肿瘤(adipocytictumours) 良性 1、脂肪瘤(lipoma) 免疫表型:成熟脂肪细胞表达S-100、leptin和HMGA2阳性。 2、脂肪瘤病(lipomatosis) 免疫表型:和正常脂肪相似。 3、神经脂肪瘤病(lipomatosisof nerve)

免疫表型:因为病变的所有成分均存在于正常神经内,故免疫组化对诊断没有帮助。 4、脂肪母细胞瘤(lipoblastoma)/脂肪母细胞瘤病(lipoblastomatosis)免疫表型:脂肪细胞表达S-100和CD34,原始间叶细胞常表达desmin。 5、血管脂肪瘤(angiolipoma) 免疫表型:血管内皮成分CD31等内皮标记阳性,细胞性血管脂肪瘤增生的梭形细胞CD31阳性,证明为血管内皮。 6、软组织平滑肌脂肪瘤(myolipomaof soft tissue) 免疫表型:梭形细胞SMA和desmin染色弥漫强阳性,证明为平滑肌分化;ER 和PR阳性也有报道;HMB-45阴性。 7、软骨样脂肪瘤(chondroidlipoma) 免疫表型:成熟脂肪细胞S-100强阳性,脂肪母细胞S-100弱阳性,随脂肪细胞逐渐成熟S-100染色逐渐增强。无脂肪母细胞分化特征的细胞S-100阴性。少数病例角蛋白阳性,但EMA一致阴性。 8、梭形细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spindlecell lipoma/pleomorphic lipoma) 免疫表型:梭形细胞脂肪瘤和多形性脂肪瘤中的梭形细胞均为CD34强阳性, S-100罕见阳性,偶见desmin阳性。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MR表现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MR表现 发表时间:2015-10-16T14:15:12.2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作者:赵洪力刘涛 [导读] 潍坊市潍坊中医院放射科山东潍坊 MR组织分辨率较高,在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明显优势,有助于疾病的定性及鉴别诊断,为临床手术选择提供依据。 赵洪力刘涛 (潍坊市潍坊中医院放射科山东潍坊 261041)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经病理证实的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8例。结果:发生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2例,7例累及椎体及附件,5例椎体出现压缩骨折,病灶均有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形成,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周围无明显骨髓水肿信号,硬脊膜局限性受压3例,1例环状压迫硬脊膜。结论: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关键词】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123-02 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分为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SPB)和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 EMP),是以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SPB较为少见,最常累及脊柱,尤以胸椎多见[1],目前多认为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不同,约2/3的SPB患者可进展为MM[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脊柱SPB的MRI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 本组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46~6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病变相应部位疼痛,2例伴发下肢无力。化验室检查均属正常范围。经病理证实均为浆细胞瘤。 采用GE3.0T超导磁共振行轴位及矢状位扫描。扫描序列: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R600ms,TE15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2WI(TR4200ms,TE112ms),脂肪抑制快速反转恢复序列(STIR)T2WI(TR3800ms,TE110ms)。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Gd-DTPA后行T1WI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扫描。 2.诊断标准[3] ①病变局限于一个或两个脊椎范围;②临床与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病变;③病理学诊断符合浆细胞瘤形态和表型;④骨髓穿刺浆细胞<10%;⑤无贫血、高血钙及肾脏受累证据。 3.结果 8例患者病变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2例,1例病变局限于椎体,7例同时累及椎体及附件,5例椎体见压缩骨折,病灶均有骨质破坏及范围不一软组织肿块形成,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周围未见明显骨髓水肿信号。MR清晰显示病变与脊髓关系,硬脊膜局限性受压3例,1例呈环状压迫硬脊膜。 4.讨论 4.1 临床特征与MR表现 SPB是一种少见肿瘤,来源于骨髓造血组织,约占浆细胞源性肿瘤的5%~10%。好发年龄40-60岁,比多发性骨髓瘤年轻十岁左右[4],好发于脊柱,以胸椎多见,本组病例与文献报道相符合。Mendenhall认为有明显进展的脊柱SPB约2~4 年可发展为MM。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相应部位局部疼痛。 4.2 MRI表现 MR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对于病变的范围,内部成分,周围结构改变显示较佳。总结本组病例的MR表现,并结合国内外SPB的MRI特征的相关报道,认为SPB有以下MR特征:①骨质破坏,局限于一个或两个椎体,边界欠清晰,周围无骨髓水肿;②软组织肿块形成,本组病例均形成软组织肿块,信号可均匀或不均,明显强化,Zazpe等报道SPB均形成软组织肿块,是继骨质破坏之后的第二个典型表现;③伴或不伴椎弓根受累,本组病例7例累及附件,考虑进展期椎弓根及附件黄骨髓转换为红骨髓,容易受累及;④椎间盘一般不受累及,信号正常。SPB信号各异,T1WI均为低、等信号,T2WI信号不一,可能原因:①不同年龄骨髓信号差异较大;②病变可能处于不同的进展期;③信号特点可能与残余组织的比例有关。 4.3鉴别诊断①单发椎体结核:临床多有低毒感染症状,低热,乏力,盗汗等,典型病灶内可见沙砾样死骨,多累及椎间盘,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形成;②骨巨细胞瘤:膨胀性、偏心性骨质破坏,可呈皂泡样改变,边界清晰无硬化;③淋巴瘤:骨质破坏多样,软组织肿块于椎管内围绕硬膜上下生长,明显大于椎体累及范围;④转移瘤:一般有原发病史,多累及椎弓根。 综上所述,脊柱SPB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组织分辨率较高,在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明显优势,有助于疾病的定性及鉴别诊断,为临床手术选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陶军华,曹和涛.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1):95-97,120. [2]Dagan R,Morris CG,Kirwan J,et al.Solitary plasmacytoma.Am J Clin Oncol,2009,32(6):612-617. [3]Alexiou C,Kau RJ.Extreamdullary plasmacytoma:tumor occurrence and therapeuic concepts[J].Cancer,1999,85:2305-2314 [4]Dimopoulos MA,Moulopoulos LA,Maniatis A,et al.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and asymptomatie muhiple myeloma [J].Blood,2000,96:2037-2044.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朗格汉斯细胞_省略_炎症样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表型分析_邓小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累及约25%儿童及1%~3%成人[1]。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和炎症样树突状表皮细胞(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s,IDEC)是在AD皮损中出现的2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其中IDEC是炎症性皮肤病所特有的1种DCs,它仅在炎症性皮肤中表达,被激活后可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不仅在炎症的持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还可能与皮损局部免疫反应由Th2反应向Th1反应漂移有关[2-3]。由于这2种细胞在体内数目极少,限制了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陈琛等通过人脐带血体外诱导并成功获得外周血树突状细胞[4]。国外也有研究利用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了LC样树突状细胞(LC-DC)和IDEC样树突状细胞(IDEC-DC)[5-7],但目前尚缺乏 ·论著·[文章编号]1000-8861(2013)03-0239-04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朗格汉斯细胞和表皮炎症样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表型分析 邓小蓉,宋志强,牛军,陈曙光,郝飞* [摘要]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朗格罕氏细胞(Mo-LC)和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Mo-IDEC)并观察其表型特点。方法联合应用LymphoPrep TM梯度离心试剂和CD14+磁珠分离和筛选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人白介素4(IL-4)的基础上分别于第0、2、4天加入人天然TGF-β1或β-巯基乙醇(β-ME)。培养第6天时收集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利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对诱导细胞亚群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CD14+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6d后可形成具有树突状外观的Mo-LC和Mo-IDEC,2种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CD1a、FcεRI、FcεRII、TLR1、TLR2;Mo-LC表达CD207,Mo-IDEC表达CD206。特应性皮炎患者来源的Mo-IDEC表面CD1a表达高于Mo-LC,且CD23、TLR2、FcεRI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利用外周血单核细胞可在体外成功诱导Mo-LC和Mo-IDEC,这2种细胞表型特点与体内分离的细胞在形态和表型上类似,为体外进一步研究这2类细胞的功能打下基础。 [关键词]朗格罕氏细胞;表皮炎症性树突状细胞;高亲和力IgE受体;Toll样受体2 [中图分类号]Q786[文献标识码]A Induction and phenotype analysis of Langerhans cells and 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monocytes DENGXiaorong,SONGZhiqiang,NIUJun,CHENShuguang,HAOFe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Southwest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AO Fei,E-mail:haofei62@https://www.doczj.com/doc/5e12907131.html, [Abstract]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stablish an in vitro culture system to induce Langerhans cell(Mo-LC) and 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Mo-IDEC)from peripheral monocytes,and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related cell surface markers.CD14+cells were separated and enrich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with LymphoPrep TM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regent and CD14microbeads.Then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human recombinant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nd human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4.The recombina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orβ-mercaptoethanol was added into the culture medium on days0,2, 4,respectively.On day6,the cultured cells were harvested and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LC and Mo-IDEC exhibited similar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n day6.Phenotypic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Mo-IDEC and Mo-LC were all positive to CD1a,FcεRI,FcεRII,TLR1,and TLR2.Further,Langerin was expressed solely on the surface of Mo-IDEC,while CD206on the Mo-LC.Results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Mo-LC and Mo-IDEC could be generat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in vitro and their phenotyp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cells in vivo,thus facilitating further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s. [Key words]Langerhans cells;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s;High-affinity IgE receptor;Toll-like receptor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2447) 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 *通信作者:郝飞,E-mail:haofei62@https://www.doczj.com/doc/5e12907131.html,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人体内最活跃,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是人体对免疫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之一。DC 广泛存在于血液、淋巴、肝脾及皮肤黏膜等组织,能激活功能性淋巴细胞,并产生细胞毒作用,提高机体免疫水平。DC对抗原和弱抗原都有很高的呈递效率,只需少量的抗原及DC即可激活T细胞,因此成为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研究中的热点。 1DC的来源与分化发育 DC 的产生分两个阶段:从祖细胞分化为未成熟DC和未成熟DC受外界刺激( 如细菌产物、坏死物及及各种细胞因子) 分化成熟。 1.1DC的分化 体内DC 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按来源其分化途径分为两条: ①髓系分化途径。称为髓系DC( myebiod,DC1) ,最终分化为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两个亚群。DC1 由髓样干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 ng factor,GM-CSF)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下诱生为DC。亦有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也称为DC1 前体细胞,在GM-CSF、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4,IL-4) 作用下或穿越内皮细胞并吞噬异物后分化为DC。②淋巴系分化途径。为淋巴系DC( lymphoid,DC2) ,最终分化为类浆细胞DC。DC2 的前体细胞不表达髓系抗原,也无吞噬、吞饮抗原能力,低表达GM-CSF,高表达IL-3 受体,在IL-3 刺激下分化为DC2。目前对DC 亚群及分化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体外培养的方法,体内天然DC 亚群的分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 1.2DC的表型变化 DC的发育分为成熟与未成熟阶段,两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细胞表型。正常情况下,体内多数DC 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外周组织,高表达吞噬相关受体( Fc 受体、补体受体、甘露糖受体) ,而不表达或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CD14、CD54、CD40、CD80) 。未成熟DC 有较强的抗原内吞和加工处理能力,而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较弱。经过抗原摄取、炎性因子活化等一系列过程,DC 由未成熟转变为成熟,成熟DC 则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 mplex,MHC) Ⅱ类分子和CD54、CD40、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CD8 3、CD25为成熟DC 的特征性标志。成熟DC 的抗原呈递能力及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强,而抗原摄取能力弱。DC 的成熟过程同时伴有迁徙,在外周组织中摄取抗原后,通过延长树突状突起,改变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等方式进入淋巴结及淋巴管中成熟,并激发T 细胞反应。 2DC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2.1外源性抗原的摄取与加工

常见的恶性淋巴瘤的免疫表型特征

临床上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特征: 1、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 (1)前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此型淋巴瘤TDT,CD7,cCD3表达最具特征。同时还可表达CD38,CD2,CD5,CD10;LCA,CD3常阴性。髓系相关抗原CD13和/或CD33在此型中常有表达。 (2)T前淋巴细胞淋巴瘤(T-PLL):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约60%病例CD4+/CD8-,而CD4+/CD8+或CD4-/CD8+较少,不表达TDT,CD10可与T-LBL区别。 (3)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绝大部分病例呈CD4+/CD8-,通常不表达CD7,特征为几乎全部病例CD25阳性,粒酶B,TIA-1阴性。 (4)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表达CD56、CD3,多数病例表达粒酶B、穿孔系,约90%以上病例表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TIA-1。一般不表达CD4/CD8、CD25、CD57,B细胞和组织细胞分化抗原阴性。 (5)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CD45R0、CD3阳性,通常CD4阳性细胞多于CD8+,滤泡树突状细胞标记物CD21阳性,常可异常表达CD5、CD7。 (6)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T细胞相关抗原阳性,但常有部分丢失,尤以CD7、CD5多见,以大细胞为主者,可见CD30+/-,但ALK、EMA阴性可与ALCL区别。 (7)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特征性肿瘤大细胞表达CD30,多数表达EMA,约10-20%表达CD15,须注意与HL区别。60-80%表达ALK,据报导此标记物阳性表达者5年生成率可达80%,儿童常ALK、EMA共表达,成人多为ALK+/EMA-或ALK-/EMA+。ALCL 在多数情况下仅表达少数T细胞相关抗原,通常CD45R0,CD2、CD4阳性,而CD3、CD5、CD7常不表达。 2.B细胞恶性淋巴瘤: (1)前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瘤细胞表达TdT、HLA-DR,CD79a,几乎全部病例表达CD19、大多数病例表达CD10,还不同程度表达cCD22。LCA、CD20常阴性。 (2)B前淋巴细胞淋巴瘤(B-PLL):强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1/3病例可异常表达CD5,SIg阳性。不表达CD23可与CLL/SLL鉴别。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CLL/SLL):同时表达CD5、CD23、CD43及B 细胞相关抗原,但CD20表达可能很弱。不表达CD10、CyclinD1。CD5异常表达为其持征,但CD5对组织处理,尤其是组织固定要求较高,要注意假阴性。 (4)套细胞淋巴瘤(MCL): 同时表达CyclinD1、CD5和B细胞相关抗原,但CyclinD1敏感性较差,组织固定和抗原修复方式是染色的关键。近年推出的兔源性单抗效果好些。KI-67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有关。此型不表达CD10、CD23,可与CLL/SLL、FL鉴别。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磁珠分离方法获取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GM-CSF 和IL-4联合诱导使之分化为树突状细胞2.2 细胞表型流式细胞仪对新鲜分离的单核细胞以及培养至第7天的树突状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分析,检测细胞表面CD14、CD80、CD86、HLA-DR等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新鲜分离的单核细胞高表达细胞抗原CD14,而培养至第7天的树突状细胞表面出现特异性抗原CD1a、CD80、CD86、HLA-DR, 而不再表达单核细胞抗原CD14,结果如图二所示。 2.3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新生儿脐带血中含有大量的初始型T淋巴细胞,仅树突状细胞可以刺激初始型T淋巴细胞增殖(Sallusto,1994)。细胞在树突状细胞作用4天后,数量明显增加(如图三所示). 3 讨论 抗原递呈细胞始动和调节免疫反应的发生,尤其是DCs在针对外来抗原的初始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Banchereau,1998;Sumida,2004)。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DCs由于表皮LC细胞的分离培养过程复杂,细胞数量有限,而血液中的DCs含量也极少,直接分离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我们采用分离DCs前体细胞即单核细胞的方法,在细胞因子诱导下培养DCs,这一方法操作相对简便,技术较成熟,且细胞保持体内未成熟DCs摄取加工抗原的特性,具有典型的突起,高表达MHCⅠ和MHCⅡ分子。 研究表明,从单核细胞诱导分化而来的DCs主要具备以下特点(Salluato F,1994):1)典型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的活动性;2)细胞的表型,高表达CD1、MHC-Ⅰ、MHC-Ⅱ、Ii、FcμRⅡ、B7、CD40、ICAM-1、LFA-3、CD11c;3) 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能力强,DCs是唯一可以激活脐带血T细胞增殖的抗原递呈细胞。因此,对树突状细胞的鉴定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经GM-CSF、IL-4共同培养的DCs是高度同质性的一群细胞,细胞的大小,形态,表型高度一致,方便实验研究,但是体外培养的DCs与体内的DCs 还是具有这明显的差别。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DC具有MPO蛋白,并表达LZ 和M-CSFR。但这些标志并不经常在体内的DCs如朗格汉斯细胞及淋巴系DC 检测到(Pickl,1996),并且有实验证实皮肤DCs即LCs从体内分离后,短时间体外培养,表型会发生明显改变(Victor,2001)。另外,细胞因子的质量在DCs 培养过程中作用尤其重要,RD公司的细胞因子质量最好,有研究表明RD公司的IL-4浓度为5ng/ml就可诱导单核细胞分化。本研究经过多次实验发现GM-CSF 终浓度50ng/ml,IL-4终浓度25ng/ml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anchereau Jacques, Steinman RM. Dendritic cell and the control of

浆细胞

免疫分泌疾病 IMMUNOSECRETORY DISORDERS 免疫分泌疾病的共同特征为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分泌细胞增生。这些细胞为浆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单种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肤亚单位,而在血清和尿中作为单克隆蛋白(M蛋白)被发现。诊断需综合形态学、免疫学以及临床资料。表14为WHO修订的造血系统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有关免疫分泌疾病分类[109]。不同类型的免疫分泌疾病其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或单克隆蛋白也不同。 表14免疫分泌疾病分类(临床和病理学亚型) 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 浆细胞骨髓瘤亚型 浆细胞白血病 冒烟性骨髓瘤 惰性骨髓瘤 骨硬化性骨髓瘤(POEMS综合征) 可卜分泌性骨髓瘤 浆细胞瘤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骨髓外浆细胞瘤 Waldenstrom' s巨球蛋白血症(免疫细胞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重链病(HCD) γHCD μHCD αHCD 免疫球蛋白沉积病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系统性轻链病 POEMS:多发性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病,M蛋白以及皮肤改 变等。 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 PLASMA CELL MYELOMA(Multiple Myeloma) 浆细胞骨髓瘤是最常见的免疫分泌疾病,是以肿瘤性浆细胞多处骨髓浸润,伴有血清和尿单克隆γ球蛋白病为特征(338-344)。当怀疑骨髓瘤时应进行以下分析(339): 血清和尿蛋白电泳 蛋白免疫固定或免疫电泳 血清和尿蛋白定量 放射性骨扫描 骨髓检查 骨髓异常浆细胞增加,或浆细胞瘤伴有血清和尿单克隆γ球蛋白病,和/或放射性骨扫描溶骨性病变等均是建立诊断的参数(339,341,345,346)。在不同诊断标准中,必需的浆细胞最低比率和单克隆蛋白的量有所不同[342,346]。 即使已有可靠的免疫学和放射性骨扫描的证据,也常采用骨髓检查来确定诊断和估计病变程度,许多病例甚至仅靠骨髓检查就可做出诊断。对于恰当的评估穿刺涂片和活检切片两者都是必须的,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都能独立做出诊断,但有时仅其中之一有确切证据。

中国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调查

中国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调查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e12907131.html,时间:2007-10-06 字体:[大中小] 收藏我要投稿 文章出处:朱敏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目的建立健康中国成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参考值。方法用Simultest IMK-Lymphocyte试剂盒的荧光抗体对102例健康中国成人血液进行染色,以FACSort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Simulset程序获取数据并分析结果,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8~65岁健康中国成人淋巴细胞参考值范围CD+3细胞是50%~84%(955~2 860/μl),CD-3CD+19细胞为5%~18%(90~560/μl),CD+3CD+4细胞为27%~51%(550~1 440/μl),CD+3CD+8细胞为15%~44%(320~1 250/μl),CD-3、CD+16和/或CD+56细胞为7%~40%(150~1 100/μl),CD+3CD+4/CD+3CD+8比值为0.71~2.87。随着年龄增长CD+3CD+4细胞略有升高,CD+3CD+8细胞略有降低。NK细胞在大年龄组女性低于男性,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高加索人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CD+3CD+8细胞和NK细胞(CD-3,CD+16和/或CD+56)的相对值(百分率)与绝对值均高,CD-3CD+19细胞和CD+3CD+4细胞仅相对值较低,但绝对值不少。CD+3CD+4/CD+3CD+8比值向低值漂移。结论种族、性别、年龄和环境因素可影响健康人淋巴细胞表型分布。 Reference values on blood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in healthy Chinese adult Zhu Lihua, Wang Jianzhong, First Hospital,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34 【Abstru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reference values on blood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in healthy Chinese adults.Method Staining whole blood with fluorescein-conjugated monoclonal antibodies supplied by simultest TM IMK lymphocyte kit, we analyzed 102 healthy Chinese residents (age range 18~65 years) by FACSort flow cytometer, acquired results by Simultest programme, and performed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SPSS software.Results The 95% reference ranges in absolute counts per microliter of whole blood (percentage of lymphocytes) for CD+3, CD+3CD+4, CD+3CD+8, CD-3CD+19, CD-3/CD+16 and/or CD+56 cells were 955 to 2 860 (50% to 84%), 550 to 1 440 (27% to 51%), 320 to 1250 (15% to 44%), 90 to 560 (5% to 18%), 150 to 1 100 (7% to 40%) respectively. The CD+3CD+4/CD+3CD+8 ratio was 0.71 to 2.87. CD+3CD+4 cells increased and CD+3CD+8 cells decreased slightly with age. Women were compared to men in old age group, NK cells (CD-3/CD+16 and/or CD+56) were lower (P<0.05). Compared with Caucasians and Americans, Chinese had higher percentage and absolute numbers of CD+3CD+8 and NK cells, but had lower percentage of CD-3CD+19 and CD+3CD+4 cells without absolute number change. So CD+3CD+4/CD+3CD+8ratio skew to the lower values.Conclusion The race, age and environment could influence the reference value of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Key words】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Reference value Flow cytometry 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原发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移植免疫的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流式细胞仪的广泛应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已逐渐成为临床检验的常规工作之一。各国的流式细胞术实验室均建立了自己的参考值,并对其种族、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目前我国还没有用流式细胞术、采用双染色分析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的报告。为此我们对102例健康成人进行了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02例标本均取自于无免疫性疾病、无现症、不吸烟、体检健康、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的成人。年龄18~65岁,其中男性54人,女性48人。首先按男女性别分为两大组,每组中又以40岁为界,≤40岁者为小年龄组(男24人,女19人),>40岁者为大年龄组(男30人,女29人)。

胸椎孤立性浆细胞瘤

浆细胞肿瘤是源于浆细胞单克隆增生的恶性肿瘤。2008年WHO 将其分为3类: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SPB)、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P)和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SPB在浆细胞肿瘤中仅占5%左右,并有较高风险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由于SPB发生率较低,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缺乏总结,临床误诊率较高。本文报道的这例胸椎SPB,曾于术前诊断为骨巨细胞瘤,不除外嗜酸性肉芽肿,未考虑SPB系基于骨巨细胞瘤和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较高,且对浆细胞瘤认识不足所致。 1.病例资料 病人女,59岁。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腰部疼痛,为隐痛,间断发作,劳累加重,休息缓解,不向肢体放射,症状渐进加重伴活动受限,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如常,体质量无明显改变。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异常,否认恶性肿瘤疾病史。体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入院生化全项:尿酸稍增高(437mmol/L,正常参考值142~339mmol/L)、肌酐正常(55μmol/L,正常参考值28~97μmol/L)、血钙正常(2.34mmol/L,正常参考值 2.1~2.6mmol/l)、碱性磷酸酶正常(60μ/L,正常参考值50~135μ/L),余项均正常。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CA724、CYFRA211均属正常值范围。 2.影像特征

胸椎CT示:T10椎体楔形变,并呈轻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瘤体均质,其内未见异常钙化及肿瘤骨,边缘粗糙骨硬化,瘤体内残留骨嵴,同水平椎旁软组织稍增厚(图1)。 图1 胸椎CT平扫影像。A 骨窗冠状面重组影像;B 骨窗矢状面重组 影像;C 骨窗横断面影像。 胸椎MRI平扫示:T10椎体内瘤体呈均质实性,未见液性坏死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信号略增高,胸椎MRI增强示瘤体呈明显均质强化,椎旁软组织内未见异常团块影,未见脓疡形成,相邻椎间盘信号未见异常,椎间隙无狭窄。所示脊髓形态及信号未见异常(图2)。 图2 胸椎MRI影像。A-C 分别为矢状面T1WI、T2WI、T2WI 抑脂序列;D 横断面T2WI;E 矢状面T1WI增强影像。

树突状细胞与抗原加工

第6章树突状细胞与抗原加工 树突状细胞狗 来源猫 结构牛 亚群羊 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鼠 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其他抗原加工细胞 耐受诱导巨噬细胞 DC1和DC2细胞B细胞 其他树突状细胞群其他细胞 胸腺树突状细胞外源抗原的加工 滤泡树突状细胞内源性抗原的加工 产生干扰素的树突状细胞交叉反应的启动(priming) 家畜体内的树突状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和组织细胞瘤 猪 先天性免疫可破坏侵入的微生物。当入侵的微生物流行性特别低时,先天性免疫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能很快将其从体内清除掉。但是,当组织不适或组织受损时,炎症就不是一个安全的过程。如果机体要进行有效的防御,动物必须有一个防御体系,可以自动检测并清除侵入的生物,而不损伤组织和产生不适的相关炎症。同样需要保证消灭所有侵入的微生物。这就是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任务。 为了激发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反应,外源物应首先被捕获、加工并以正确的方式提呈给可识别的细胞。在这一过程中,第一步反应就是抗原加工细胞的责任。 抗原加工细胞被吸引至炎性部位,并被引发炎症的同一刺激原激活。的确,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是先天性免疫的哨兵(sentinel)细胞和有效的抗原加工细胞。这就意味着抗原加工过程与先天性防御清除侵入微生物的过程可同时进行。当侵入的微生物被清除后,机体若受到相同微生物的第二次攻击,免疫防御得到加强。 抗原加工包括将抗原分子分解为小的多肽片段。然后,这些多肽随后黏附到特异的抗原提呈分子(MHC分子)上。抗原-MHC复合物被输送到细胞表面,其可被淋巴细胞识别。有两种不同的MHC 分子-MHC1和MHC2,其分别结合不同类型的抗原。当抗原片段结合了淋巴细胞的特定受体后,刺激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一些淋巴细胞(称为T细胞)只对正确加工的抗原片段反应。这是因为T细胞必须受到源于抗原加工细胞的信号刺激。 引发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的微生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首先,外源微生物如细菌从外界进入机体,并在组织和细胞外液中生长繁殖。这样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且由特异性的抗原加工细胞对其进行加工。第二种类型的侵入生物是在细胞内生长繁殖,例如,病毒侵入细胞后,迫使细胞合成新的病毒蛋白。合成新病毒蛋白的细胞将这些内源性抗原加工、并提呈给致敏细胞。 有三种细胞可提呈、加工外源性抗原,分别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其中最为有效的是树突状细胞(图6-1)。 图6-1 三种主要的抗原加工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中只有树突状细胞可活化幼稚性辅助性T细胞,并激发免疫反应。(B细胞、抗原、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幼稚辅助性T 细胞、致敏的辅助性T细胞、细胞活化并产生细胞因子)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一个细胞家族,可向T细胞提呈抗原,还不清楚是否具有其他的功能。确实,在这种作用中,树突状细胞比巨噬细胞和B细胞至少多出现100次。树突状细胞可吸收多种不同抗原,包括死的微生物、组织液当中的可溶性抗原、将死细胞释放的抗原,并将其提呈给免疫细胞。树突状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