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专题一

高二历史专题一

高二历史专题一
高二历史专题一

1.(2019·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2)《汉书·艺文志》说到某学派:“……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该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2019·河南信阳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

A.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B.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冶思想 D.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

3.(2019·河南信阳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4.(2019·江苏无锡学业水平模拟·2)战国时期某思想家:“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与“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相符合的思想是

A.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君舟民水5.(2019·湖南永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先秦诸子学说中,有一学术流派在当时有很多人信从,特别是下层人信从的颇多,成为当时的显学,而经历短暂的辉煌之后,竟烟消云散了。

这一学派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6.(2019·广东惠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6)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周王室衰微

C.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 D.礼乐制度被破坏

7.(2019·江苏扬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墨子》里有这样一段话,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与你不同,我不能兼爱。我爱邹国人胜过越国人,爱鲁国人胜过邹国人,爱我家乡的人胜过鲁国人,爱我家族的人胜过家乡人,爱我的双亲胜过家族人,爱我自己胜过爱我双亲。”

据此判断,巫马子属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8.(2019·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天时求民主”,人主只有能“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已孕育了近代民主思想 B.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依据

C.天命权威转为君主专制 D.儒家希望假借天命制约统治者9.(2019·四川南充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材料反映了该学派

A.主张严刑峻法 B.认为道德与法律界限分明

C.主张礼法并用 D.认为法律须以刑罚为基础

10.(2018·江苏江阴四校高二第一学期期中·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1.(2019·山东潍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这说明孟子

A.强调人格精神 B.提出了性善学说

C.主张民贵君轻 D.深化了对纲常的认识

12.(2019·山东潍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1993年出土的《唐虞之道》竹简,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物,文章赞颂“禅而不传”的“唐虞之道”,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悌的品德,主张“爱亲尊贤”。据此可知,《唐虞之道》

A.深受“三纲五常”影响 B.适应了后世统治者需求

C.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 D.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13.(2018·广东惠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6)“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14.(2019·河南信阳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出法。”据材料判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15.(2019·湖南名校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中·3)下图漫画《一锅好汤》中左侧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16.(2019·湖南永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9)英国科技学者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汉朝人伪造日食记录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 B.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C.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D.天与人相感应的结果

17.(2019·广东惠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0)汉代时期,儒学在巴蜀、河西走廊和岭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其重要作用是

A.促进儒学的广泛传播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D.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

18.(2019·广东惠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9)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子认为“天子势位至尊”,韩非子把君主作为“人主”,董仲舒提出“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据此可知,董仲舒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区别是

A.神化皇权 B.限制皇权 C.独尊儒术 D.强化皇权19.(2019·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 B.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推行

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20.(2019·四川南充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将《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

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这种做法A.否定了先秦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 B.保证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使法律丧失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 D.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21.(2019·山东潍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

A.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 B.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

C.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D.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22.(2019·四川资阳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也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精神支柱;它与“君权神授”共同构成古代天命哲学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神学思想稳定政治秩序23.(2018·河南南阳六校高二第一学期期中·4)“汉初不任儒者,(汉)武帝始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候,天下学士靡然多风。……自后公卿之位,未有不从经术进者。”这一变化

A.导致了非儒学思想的消亡 B.推动了“独尊儒术”的提出

C.表明了学术环境日益宽松 D.加速了儒学的国家意识化

24.(2018·河北沧州七县高二第一学期期中·3)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主专制,天下一统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大兴文治,反对暴政

25.(2018·福建三明三地三校高二第一学期期中·3)董仲舒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当时其进步性在于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限制君权 D.独尊儒术26.(2018·山东聊城高二第一学期期中·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那么,汉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体现在A.重视伦理道德 B.统治者应推行仁政而非暴政

C.维护尊卑等级秩序 D.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7.(2018·山东临沂罗庄区高二第一学期期中·2)《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齐、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38%。这主要说明

A.齐、鲁等地十分重视教育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D.西汉统治者广泛吸纳人才

28.(2018·山东潍坊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3)东汉太学生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少年英锐,敢于进行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这主要是因为

A.太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议政参政的意识B.汉代社会舆论环境宽松

C.太学生接受了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D.东汉时期统治异常腐败

29.(2018·湖北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第一学期期中·8)“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秦汉以来,“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周身流转“,最早得益于

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30.(2018·湖北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第一学期期中·4)有一些古代帝王在在位期间,如果出现一些政令上的失误,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便会起草了一份“罪己诏”

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这表明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日益强化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儒学冲突不断

31.(2018·山东潍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3)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

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汉代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C.科技体系已经形成 D.儒学是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32.(2018·山东潍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4)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易》《书》《诗》《礼》《春秋》等为教学内容。上述措施

A.有利于古代文化传承 B.禁绝其他思想传播

C.确立了地方教育体系 D.开始形成文官体制

33.(2018·河南洛阳高二第一学期期中·4)西汉武帝时除在中央设立太学外,还在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使教育被儒学所垄断 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 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34.(2018·河南洛阳高二第一学期期中·3)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观点是

A.三纲五常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限田薄敛35.(2018·河南豫南九校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联考·4)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有利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的是A.起用儒学家参政 B.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

C.兴办太学 D.將儒学推广到地方郡县

36.(2018·湖北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第一学期期中·2)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向社会下层扩展

37.(2018·河南豫西名校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3)比起秦代焚书坑儒,汉代独尊儒术的成功之处在于

A.以思想统一维护了政治的大一统 B.以温和的手段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C.大力开展以儒学经典为内容的教育 D.为君主专制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38.(2018·江苏如皋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5)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无为而治 D.知行合一39.(2019·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测试·2)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40.(2018·河北保定高二第二学期期末·3)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B.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势更新

C.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 D.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41.(2018·福建龙岩一级达标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9)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今朝鲜)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请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A.礼乐制度发扬光大 B.中朝关系源远流长

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42.(2018·河南周口高二第二学期期末·3)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43.(2018·广东汕头高二教学质量监测·4)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44.(2018·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中·3)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

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45.(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5)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 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46.(2018·江苏盐城三模·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47.(2018·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A.主张约束君权 B.支持君权神授

C.迷信崇拜君权 D.主张“大一统”

48.(2018·山东德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

A.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B.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

C.促使君主“无为而治”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9.(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测试三·3)有学者指出,董仲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祈愿,此一方式能够相对有力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这主要在于董仲舒

A.倡导“独尊儒术” B.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C.主张兴办太学 D.宣扬“三纲五常”理念

50.(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三模·25)欧阳修在《新唐书》的《五行志》三卷中,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他在序中说;从董仲舒到刘向与其子刘歆,都以《春秋》、《洪范》为学而失圣人本意。这表明欧阳修

A.反对君权神授 B.维护纲常伦理 C.反对天人感应 D.维护圣人道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专任刑法”体现法家法治思想,故选D项;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排除A项;儒家倡导教化,排除B项;墨家倡导兼爱非攻,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自由主义这种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即这个“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作用,这是受到了古代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因为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选C项;经世致用思想认为研究学问必须有益于国家的社会现实,这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B项;

节俭苦行思想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商朝非常敬畏神灵。到周朝时期,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这比商朝有了较大的进步。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的力量。通过这数次变化,充分证明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敬天保民思想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说明早期政权并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A项;儒家的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题干中的商代、周朝,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故选D项;“克己复礼”体现儒家“仁”的思想,排除A项;“无为而治”体现道家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特别是下层人信从的颇多,成为当时的显学,而经历短暂的辉煌之后,竟烟消云散了”表明是墨家学派,故选D项;儒家学派没有烟消云散,排除A项;道家学派在先秦诸子学说中,不是显学,排除B项;法家学派信从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不是下层人,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说明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带来百家争鸣,故选C项;材料反映文化和教育不是经济,排除A项;周王室衰微属于政治不是文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文化和教育的原因不是政治原因,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血缘亲疏的远近实行有等级差别的爱,是儒学倡导的“仁”的内

涵,故选B项;道家主张据无为、齐物等,排除A项;法家主张法治、集权,排除C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人主只有能‘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可知强调民本是合法统治的前提,故选B项;材料“保享于民”是民本不是民主,排除A项;君主专制是秦朝以后不是先秦,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本不是天命,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以看出该学派主张礼法并用,故选C项;材料主张“《礼》者,法之大分”、“隆礼至法”,主张的是礼法并用而非单一的严刑峻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治国中君主应该礼法并用,而不是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排除B项;材料反映治国中法律应该和礼制结合,而不是法律以刑罚为基础,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故选B项;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强调兼爱、非公、尚贤、节用,排除C项;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可知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强调道德力量、人格精神,故选A项;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核心来探究“本心”,确立性善论的观点,得出人才有“仁义礼智”四端,排除B项;民贵君轻是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没体现,排除C项;“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西汉董仲舒而孟子处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悌的品德,主张‘爱亲尊贤’”可知《唐虞之道》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D项;“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西汉董仲舒,而《唐虞之道》是先秦时期,排除A项;经董仲舒改造汉代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才适应了后世统治者需求,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新兴地主阶层希望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抑制土地兼并,有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排除C 项。

13.【答案】A 【解析】材料汉代董仲舒借鉴庄子“天人合一”的观念,改造儒家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黄老之学在汉代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儒家主要关注人际关系,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

事,治天之道而出法”,可以得知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神权来强化君权,故选A 项;题干着重在于论述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并不是解释天人感应,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仁政思想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对民众的教化问题,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左侧人物将法家、道家、阴阳家融入儒家学说,结合所学,董仲舒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融入儒学,称汉代新儒学,服务大一统、君权神授,故选B项;孟子属原始儒学,核心思想是仁政,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排除C项;同理,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日食古代是一种不祥的现象,记录日食有一定的目的,认为日食是上天对君主的提醒,要尽量实施仁政,符合天人感应思想,故选D项;伪造日食记载无法巩固统治,但符合天人感应思想,排除A项;伪造日食体现天人感应的思想,不是总结历史教训,排除B项;伪造日食,与天文观测技术无关,排除C项。

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代时期,儒学在巴蜀、河西走廊和岭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结合所学分析儒学的传播有利于增强边疆地区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故选B 项;促进儒学的广泛传播是儒学传播的表现不是作用,排除A项;儒学的传播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但文化作用不是重要作用,排除C项;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的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表明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神化皇权,故选A项;君权神授是加强皇权不是限制,排除B项;材料“天子”

主要是皇权不是儒学,排除C项;材料“天子势位至尊”、“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主”都强调君权,强化皇权是相同点,排除D项。

19.【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分析是汉武帝时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故选C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提出于先秦早于西汉,排除A 项;察举制和征辟制是选官制度不是儒家,排除B项;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官僚素质,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在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等人主张援礼入法,确立儒家经义高于现行法律的原则,这种做法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家确立了儒家经义在治理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并非否定先秦起来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且先秦以来并未形成依法治国的理念,排除A项;材料反映儒家经义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并不能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突出了儒家经义的特殊

地位,但并未使法律丧失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排除C项。

21.【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孔孟克服神秘化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而汉儒又“神圣化”,背离了先秦儒学的人文方向,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不在儒学的发展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问题,排除C项;D项只解释了汉儒为什么“神圣化”,材料强调的是先秦儒学以人为本而汉儒却“神圣化”,排除D项。

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言谏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君权神授”是以神化君权来维护统治,故选D项;早在君主专制出现之前的商朝就出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情景,排除A项;根据材料“灾异示警”是限制滥用君权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制约君主集权,排除B项;“灾异示警”是言谏制度的精神支柱,并非言谏制度起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排除C项。

23.【答案】D 【解析】汉武帝重视儒生有利于儒学地位的提升,故选D项;汉武帝重视儒生说明儒学的地位开始上升,排除A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推动“独尊儒术”,排除B项;汉武帝提升儒生的地位不能说明其他学说的生存环境,排除C 项。

24.【答案】A 【解析】据材料“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儒学思想的时代”,可知跟儒学独尊有关,故选A项;“专制一统”体现法家思想,排除B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排除C项;大兴文治,反对暴政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2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主张,其进步性在于限制君权,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天人感应的进步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天人感应的进步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天人感应而非独尊儒术,排除D项。2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并兼采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诸家思想而成,故选D项;根据所学,先秦儒学同样强调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排除A项;根据所学,先秦儒学同样强调的是仁政而非暴政,排除B项;根据所学,孔子的“礼”非常注重对尊卑等级秩序的强调,排除C项。

27.【答案】C 【解析】齐、鲁、东海之地儒家文化兴盛,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者可以凭借儒学入仕,这些地方多出丞相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选C项;齐、鲁等地多出卿相主要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且材料并未体现齐、鲁等地重视教育,排除A 项;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材料也无法体现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未体现广泛吸纳人才,排除D项。28.【答案】C 【解析】材料东汉太学生“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儒学主流地位确立后,太学生的清议反映出他们接受了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A项是太学生清议的直接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汉代社会舆论环境宽松,排除B项;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汉代政治腐败,排除D项。

29.【答案】D 【解析】董仲舒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要求统治者要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故选D项;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太过绝对,排除A项;“民贵君轻”理念并没有成功实践,排除B项;法家思想并没有被抛弃,董仲舒的新儒学里融合了法家思想,排除C项。

30.【答案】C 【解析】据材料“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便会起草了一份‘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可知一些古代帝王受到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故选C项;据材料“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便会起草了一份‘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可知一些古代帝王受到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排除A项,封建迷信思想一直存在,排除B项;据材料“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便会起草了一份‘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可知一些古代帝王受到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排除D项。

3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可知,两汉时期,诸多的历法都是由儒学家主持编订的,而许多的儒学家也特别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故选B 项;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儒家思想与其它诸家思想的对比,也就无从得出其主流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历法的成就并不能代表古代中国科学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根据常识,决定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非上层建筑,排除D项。

3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易》《书》《诗》《礼》《春秋》等为教学内容”可知,以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对儒家思想的教授,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武帝对待其它学派的态度与政策,排除B项;根据所学,太学属于中央而非地方一级的教育机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始形成于隋唐时期,排除D项。

33.【答案】D 【解析】中央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使教育被儒学所垄断,故A项错误;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学生通过察举制被选拔,没有改变原有的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西汉地

方教育系统以教授五经为主,故C项错误;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民间独尊地位确立,故D项正确。

34.【答案】A 【解析】材料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强调“君为臣纲”的合理性,符合三纲五常的观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君为臣纲”的合理性,没有反映出天和人的相互感应,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限田薄敛,限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35.【答案】C 【解析】依所学,起用儒学家参政有助于进一步传播儒学,而非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故A项错误;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便于进一步强化对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依所学,兴办太学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做官,故C项正确;將儒学推广到地方郡县可知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故D项错误。36.【答案】C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都是儒学的经典,并未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故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太学的教育课程,并未涉及教育对象,故B项错误;材料中由中央设置的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说明儒学教育走向官方化,故C项正确;太学是由中央兴办的,并未体现出教育走向下层,故D项错误。

37.【答案】B 【解析】无论是秦代的焚书坑儒还是汉代的独尊儒术,都实现了以思想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政策初衷,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相比秦代暴力性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独尊儒术则是一种相对温和且更为隐蔽的方式较为稳妥的解决了意识形态问题,故B 项正确;厉行法家与大兴儒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与成功之处,故C项错误;为君主专制的创立奠定基础的是法家而非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38.【答案】B 【解析】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与材料中“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表明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中“董仲舒的主张”

不符,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与材料中“董仲舒的主张”不符,故D 项错误。

39.【答案】C 【解析】“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材料没有提及遭到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故A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故B项错误;“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C项正确;材料的内容表明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为了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故D项错误。

40.【答案】D 【解析】材料的内容是儒家对道教思想的影响,没有涉及到佛教,故A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是道教自身的思想更新,故B项错误;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没有成为官方化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道教主张要谨守伦常,强调忠孝观念,说明道教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故D项正确。

41.【答案】D 【解析】礼乐制度维护的是西周的分封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中高丽运用中国的礼仪制度化解矛盾,不能体现出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与外戚的礼仪制度,不是解决君臣矛盾,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公事从臣礼,私事从子礼,可知是维护封建君臣等级和父子伦理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故D项正确。42.【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B项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但不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43.【答案】D 【解析】“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与材料“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秦汉谥号的废立”,同样是大一统王朝,态度截然相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它主要是对生前事迹的品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结合所学,秦实行法家思想,通过行政命令维护皇帝的权威。“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汉以来实行黄老之学、儒家思想,重视皇权的正统性,对先代的总结品评,以及忠孝观念的奉行,故D项正确。

44.【答案】C 【解析】根据史实不难得知,汉代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君主专制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相权的压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之后,“天人感应”思想逐渐确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神权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45.【答案】D 【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表述“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

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表述不完整,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分封的原则是血缘关系,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题目中“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涉及的是家庭关系,与敬天法祖无关,故C项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46.【答案】A 【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话,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话皇权,没有强调遵从纲常伦理,故B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神话皇权,没有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神话皇权,没有涉及到废弃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47.【答案】A 【解析】“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可见对君主有一定的约束力,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没有解释君权的来源,故B项错误;“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不能体现对君权的迷信,故C项错误;“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与国家是否统一无关,故D项错误。

48.【答案】A 【解析】材料中有一句“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意思是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所以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促使君主“无为而治”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合题意,故D 项错误。

49.【答案】B 【解析】“独尊儒术”反应加强思想大一统的要求,但无法对君主进行约束,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一方面主张君权神授,同时也说明了君权在神权面前是受到制约的,即“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故B项正确;“兴办太学”主要是为了强化儒学在民间的地位,故C项错误;“三纲五常”是为了从思想上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

50.【答案】C 【解析】“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失去了警示皇家的作用,故A项错误;欧阳修维护纲常伦理与材料反对针砭时弊,维护皇家不符,故B项错误;“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表明反对针砭时弊,维护皇权,就是反对天人感应,故C项正确;

欧阳修维护圣人道统与材料的内容反对针砭时弊,维护皇权不符,故D项错误。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3.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政策导向 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6.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7.《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8.?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秘色越器》诗( )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 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或第Ⅱ卷上的相应表格内);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分值为100分。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模式的建立者是 A.汉武帝 B.周武王 C.周文王 D.秦始皇 2、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内阁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3、观察右边的《时局图》,下面关于这幅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幕 B.列强主要侵华手段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C.美国提出侵华的“门户开放”政策 D.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4、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时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十将军委员会 C.执政官 D.五百人会议 5、《权利法案》颁布的根本意义在于 A.否定贵族权利 B.创立议会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中的“三权”不包括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7、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阐述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理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四月提纲》 C.《权利法案》 D.《共同纲领》 8、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而推行的“冷战”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组织“北约”④建立“欧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9、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 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 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C.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司主财、枢密主兵,削弱了相权 3.“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 事、外交、民政。”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公民开始成为公民法庭的陪审员 B.以血缘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 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5.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 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8.下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中Z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为扩大税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测试:模块复习测试(必修Ⅲ 1-24课)

模块复习测试(必修Ⅲ 1-24课) 一、选择题(50×2=100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A.出现学术下移现象 B.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C.官办学校逐渐消失 D.思想控制日趋加强 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主要意义在于 A. 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 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 使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普及 D.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4.古代某思想家“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这位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以下各项最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色的是 A.夫私者,人之心也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天地之化日新 7.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制天命而用之。”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8.“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9.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A.讨论主题不同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10.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8周测试试题(必修三,专题一)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5级2015-2016学年下期第8周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把握“礼”,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 )2.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 )5.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6.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③提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 )8.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高中历史 必修一 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翻阅下面这部着作,你不可能看到的论述是( ) A.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B.城邦是具有共同地域的公民团体 C.城邦的狭小阻碍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4.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 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字的人数超过6 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被写名字的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 ) ①人民主权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④轮番而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这说明( ) A.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公民大会是日常司法机关 C.雅典公民通过投票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公民利用陶片投票选举最高权力机构 6.(2012届广东惠州博罗中学月考)中国当代着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 )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第I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第II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 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祛关系 C.政治权力小于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2.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 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促进了文化认同 3.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 铁犁牛耕的使用 C.社会环境稳定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4.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 意在 A.调解诸侯纷争 B. 反对争霸战争 C.规范社会秩序 D. 恢复周王权威 5.据春秋时《诗经》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地区。到战国成书的《尚书》中,禹治 水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自然灾害逐渐频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暝蜮。”材料主要反映了() A.耕作技术的进步B.水利技术的发展 C.土地制度的变革D.生产关系的进步 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 4.《礼记·典礼》中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记载中的“工”是指( )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5.杜甫的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杜甫赞美的是() A.白瓷B.青花瓷C.彩瓷D.粉彩瓷 6.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某时期“市”发展的描述:“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该时期应该是() A.商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由此可知黄宗羲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态度是() A.禁止B.限制C.重视D.反对 8.右图是对我国古代传统家庭经济生活的典型写照。牛郎织女这一家赖以生存的传统经济开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永泰三中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八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19世纪前期,从根本上动摇日本幕府封建统治基础的是( ) A.封建领主经济的衰落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D.西方列强的侵略 2. 日本的福津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及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C.“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军事改革 3.下列对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逐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大学三年级教育体制 B.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上学 C.取消了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的教学内容 D.教育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 4. 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是( ①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②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③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 A.①②③④ B.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6.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 ) A.使“臣民”变为“公民”B.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C.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巩固了封建君主政体 7.下列关于日本天皇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封建时代的天皇具有绝对的权威与实权 B.近代的天皇受到内阁和军部的控制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保护下,日本保留了天皇制 D.当今天皇已不再是国家元首 8.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D.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 9.近代日本从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中,哪些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①洋学的传播②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③形成改革派④黑船来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10.“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决定( )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11. 下列关于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全国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地方体制 B.封建领主土地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废除藩国,设立府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 D. 12. 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中对以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保留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B.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 C.推行军国主义政策D.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13.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②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③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④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⑤是日本近代发展史上重要

2014年高中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 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A.性质相同B.领导者相同 C.任务相同D.结果相同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商品生产 D.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3.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4~7题。 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一战”后构筑的凡尔赛体系:①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②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③解决了美英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④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的新秩序。其中: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①②③④均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6.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6单元综合测试题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表是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对此评论错误的是() 论 B.爱因斯坦排在第二位,是因为他提出的相对论完全否定了牛顿的力学体系 C.牛顿排在第三位,是因为他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D.达尔文排在第四位,是因为他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论 【答案】 B 【解析】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

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B.进化论 C.量子论D.相对论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道试题较易,只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即可作出正确解答。首先这个学说“企图毁灭上帝”,然后是这个学说被严复推崇,联系教材可知,进化论否认上帝造物说,严复翻译《天演论》在中国宣传此学说,故B项正确。 3.(2011·临沂)德意志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科学的发展又会推动哲学的进步。他能够举出的最佳论据是() A.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 C.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 D.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 A 【解析】《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均在诺瓦利斯之后,故首先排除B、C两项;A、D两项相比,显然A项更符合题意。 4.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下列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A.乘火车旅行B.打越洋电话 C.用电灯照明D.网上购物 【答案】 D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选修3专题一—专题三测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2.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A.统治者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B.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C.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D.统治者准备用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3.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英国 A.签订《英法协约》B.签订《英俄协约》 C.放弃“光荣孤立”政策D.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4.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B.远程大炮、坦克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战争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B.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纷争不断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 D.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 6.德国在战前制定“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人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英国首次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是在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8.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色当战役D.凡尔登战役 9.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一战后期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西线最高统帅是A.福熙B.霞飞C.施里芬D.毛奇 10.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了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2019年整理】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卷(B卷) 问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在A、B、C、D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卷。 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4.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筹算法②地动仪③《授时历》④《黄帝内经》⑤《齐民要术》 A.②①③④⑤ B.⑤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⑤③ D.⑤①④③② 5.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④魏晋书法形成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思想不属于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的是 A.人是无知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够完善自己 B.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D、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寻人生真谛 7.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满分100 分,时间是90 分钟。考查范围是人教版必修三,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48分,非选取题值52分,满分100 分。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较大,试卷紧紧围绕必修三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部分题目值得商榷,单选题:10、22、23题题目材料、选项在表述上不够严谨,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无法起到正确的导向性。大题导向性不强,考查学生能力不够,第25题虽然在突出家国情怀和唯物主义,但是考查不够宽,可以古今对比或者中西对比或者考查近代的源流,原题考查过于局限。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选择题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第1题的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读不懂古文,选D项的特别多。 第2题学生记忆不够准确,出题人以荀子民贵君轻的主张诱导学生选择了错误答案。,第3题,各个选项的迷惑性都比较大,而b项韩非子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有争议有争议,导致学生错误较多。 第4题学生竟然选a和d,不可思议,反映学生基础知识何其薄弱! 第5题学术性太强,学生不能理解选项b人性上是平等的含义,错误太多。 第6题学生没有认真读材料是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 第7题学生选择错误的答案,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藏书的增多竟想不出竟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让人无语! 第8题,第9题错误,使人不能原谅! 第10题涉及到对智者学派的理解,对人事万物尺度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11题的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 第12题需要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有点大。 第14题从霍布斯的观点的局限性入手学生有些不适应,出题人的导向也有问题。 15题的难度也很大,对题干的理解不正确,很难选到正确答案。 16题的答案迷惑性很强,学生错的很多。, 17题学生对于时间没把握,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第21题考查双百方针,选项中换了种说法,学生既然理解不了,真是让人无语! 第22题D选项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题人把概念内容给换了,是学生选错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题来看,答题分数普遍不高,第25、27题难度不大,学生没做好,说明学生的基础出现了问题,第26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得分较低。 以上学生的错误说明

1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必修1历史第四单元试题 1.(2011年湖南期末)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须向哥伦比亚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1年银川期中)如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4.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5.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6.(2011年徐州模拟)“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天京变乱 D.黄海海战 8.(2011年山东师大附中期中)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一至四专题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一至四专题测试题 命题:凤安居士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48 分) 1.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无为而治,知足不争③克己复礼,贵贱等级④小国寡民, 结绳而用⑤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A.①②⑤B.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2.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 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 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人性本善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3.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法不阿贵 4.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 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 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5.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 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 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 .君主的地位始终不可动摇 6.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B .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D .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8.公元 751 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 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 D .火炮与突火枪 9.古代有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其著作具有总结性,并注意参照西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