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一四年第四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5 年2 月10 日

内容摘要

2014 年,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

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

上涨2.0%。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

币政策,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情况,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不断补充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用调结构的方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在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增强主动提供基础货币的能力,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

充贷款工具(PSL),引导金融机构向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非对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和信贷引导功能,新增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构建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各

II

项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2 倍,简并基准利率期限档次;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取消商业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限制;《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企业融资成本高

问题有一定程度缓解。2014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同比增长12.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比年初增加9.78 万亿元,

同比多增8900 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 万亿元。12 月份非

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7%,比年初下降0.42

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基本退出常态化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保持合理

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中间价为6.1190 元,比上年末贬值0.36%。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从增速变

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等角度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

也更趋明显。总体看,中国经济体量较大,韧性好、回旋空间大,市

场广阔,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强,近年来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

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的

新双引擎结构将对经济运行形成有力支撑,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健

康发展。当然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过程中各板块经济运行

和宏观政策显著分化,溢出效应增大,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内生

III

增长动力尚待增强,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并伴随一定

的风险暴露,同时全社会债务水平仍在上升,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

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

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

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体思路,更加主动适

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保持政策的

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

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

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

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

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盘活存量,优化

增量,改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着力降低社

会融资成本。同时,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

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

通传导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

的能力。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

融风险的底线。

IV

目录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1)

一、货币总量增长平稳适度,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出现变化 (1)

二、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少增,季末波动有所减小 (2)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年度增量创历史新高 (3)

四、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化 (4)

五、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走低,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有所缓解 (6)

六、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 (8)

七、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平稳发展 (8)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9)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9)

二、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创设中期借贷便利 (11)

三、实施定向降准,调整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 (12)

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 (13)

五、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工具,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力度,支持优化信贷投放 (13)

六、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14)

七、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5)

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8)

九、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21)

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2)

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 (24)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4)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32)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 (35)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35)

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41)

第五部分货币政策趋势 (53)

V

一、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53)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56)

专栏

专栏1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定价变化 (17)

专栏2 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稳步发展 (19)

专栏3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与货币政策 (47)

表1 2014 年分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 (4)

表2 2014 年社会融资规模 (5)

表3 2014 年1-12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 (6)

表4 2014 年1-12 月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 (7)

表5 2014 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 (19)

表6 2014 年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 (25)

表7 2014 年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26)

表8 2014 年各类债券发行情况 (28)

表9 2014 年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 (31)

表10 2014 年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金融指标 (36)

图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按月情况 (9)

图2 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27)

图3 进出口增速与贸易差额 (44)

1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14 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

增长适度,贷款结构优化,融资成本下行,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一、货币总量增长平稳适度,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出现变化

2014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122.8 万亿元,按可比口

径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末低1.4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34.8 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年末低6.1 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 余额为 6.0 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比上年末低4.3 个百分点。全年现金净投放1688 亿元,同比少投放2227 亿元。2014 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增速有所放缓,主要与经济结构调整

步伐加快、表外融资收缩、监管措施强化以及国际收支变化有关。当

前M2 增速仍高出名义GDP 增速3 个百分点左右,可以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

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9.4 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

末高1.1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3 万亿元。货币乘数为4.18,比

上年末高0.10。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7%。其中,农村信用社

为8.5%。2014 年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发生了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和其他流动性支持工具)取

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全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供给

基础货币约2 万亿元,同比多增2.1 万亿元;外汇占款供给基础货币约6400 亿元,同比少增2.1万亿元。此外,财政存款同比少增超过

2

5000 亿元,也相应同比少减了基础货币。

二、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少增,季末波动有所减小

2014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

项存款余额为117.4 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年末低3.9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2 万亿元,同比少增2.5 万亿元。人民币各

项存款余额为113.9 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年末低4.7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9.5 万亿元,同比少增3.1 万亿元。受货币基

金快速发展、表外理财持续较快增长以及10 月份以来股市明显回暖

等因素影响,2014 年以来存款分流效应较为明显,人民币各项存款

1

多转化为货币基金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随着强化存款偏离度监

管要求效果逐步显现,存款三、四季度末波动性减小,9 月和12 月

最后一天存款分别新增6998 亿元和3288 亿元,同比分别少增4342 亿元和6743 亿元。外币存款余额为5735 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比年初增加1084 亿美元,同比多增800 亿美元;但9 月份以来呈下降态势,2014 年后4 个月合计减少506 亿美元,同比多减547 亿美元,这与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政策(QE)以及美元加息预期上升等因

素有关。

从人民币存款部门分布看,住户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放缓,非

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年末住户存款余额为50.3 万亿元,

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年末低4.7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1 万亿

1 截至2014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统计口径包括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财政存款、其他存款和非居民存款,不包括非存款类金融机构(除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以外)存款。

3

元,同比少增1.4 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为37.8 万亿元,同

比增长4.6%,增速比上年末低5.8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0 万亿元,

同比少增1.5 万亿元。财政存款余额为3.6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531

亿元,同比少增235 亿元。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9.4 万亿元,

同比增长59.4%,增速比上年末高27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5 万

亿元,同比多增2.5 万亿元。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年度增量创历史新高

2014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6.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3%,比年初增加10.2 万亿元,同比多增8223 亿元。人民币贷款

增长较快。年末余额为81.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连续两

个月回升,比10 月末高0.4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5 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78 万亿元,同比多增8900 亿元,增量创历史

新高。

从人民币贷款结构看,住户贷款增速高位回落,非金融企业及其

他部门贷款增速回升;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年末,住户贷款余

额为23.1 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比上年末低6.5 个百分点,

比年初增加3.3 万亿元,同比少增4218 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

比年初增加1.6 万亿元,同比多增368 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

贷款余额为58.3 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末高1.4 个

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5 万亿元,同比多增1.3 万亿元。从期限看,

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6.1 万亿元,同比多增1.5 万亿元,在新增贷

款中占比达62.0%,比上年高10.4 个百分点。包含票据融资在内的

4

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4 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新增9574 亿元,同

比多增1.0 万亿元。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普遍同比多增,其中,中资全

国性大型银行、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同比多增较多。

表1 2014 年分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2014年2013年

新增额同比多增新增额同比多增

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

44338 3343 40995 2211

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②

28824 1026 27798 4596

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③

17478 4933 12545 -668 小型农村金融机构④

14105 781 13324 1780

外资金融机构772 386 386 -391

注:①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

2008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②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且跨省经营的银行。③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且不跨省经营的银行。④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外币贷款增长放缓。2014 年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8351

亿美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末低6.2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582 亿美元,同比少增353 亿美元。从投向看,短期单位普通贷款及

透支增加355 亿美元,同比多增208 亿美元;贸易融资减少348 亿美

元,同比少增568 亿美元;境外贷款增加378 亿美元,同比略少增。

四、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化

初步统计,2014 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 万亿元,比上年少8598

亿元,为历史次高水平(历史最高为2013 年的17.32 万亿元)。

从全年社会融资规模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

人民币贷款占比明显上升。2014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

5

模的59.4%,同比高8.1 个百分点。第二,外币贷款增量低于上年。

新增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为3554 亿元,同比少增2294 亿元;占同期

社会融资规模的2.2%,比上年低1.2 个百分点。其中,12 月份外币

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40 亿元,由之前连续五个月减少转为增加。第

三,债券和股票融资大幅增加,拉动直接融资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最

高水平。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2.86 万亿元,比上年

多8273 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7.3%,创历史最高水平,比

上年高5.5 个百分点。第四,表外融资同比大幅少增。2014 年,实

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合计融资

2.90 万亿元,同比少2.27 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7.5%,

比上年低12.3 个百分点。12 月份,表外融资恢复增长态势,合计融

资7254 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6966 亿元和1737 亿元,其

中,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由之前连续五个月为负转为

正增长。

表2 2014 年社会融资规模

单位:亿元

其中:

社会融资规模

人民币

贷款

外币贷款

(折合人

民币)

委托

贷款

信托

贷款

未贴现

银行承兑

汇票

企业

债券

非金融企

业境内股

票融资

2013 年173169 88916 58482546618404 7756 18111 2219

2014 年

164571 97816 355425070 5174 -1285 24253 4350

注:①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是增量概念。②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

6

五、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走低,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有

所缓解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

施,综合运用数量型、价格型工具,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2014

年末,银行间市场3 年期、7 年期AA 级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85%

和6.34%,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50 个和1.27 个百分点。2014 年12

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7%,比年初下降

0.42 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2%,比年初下降

0.22 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5.67%,比年初下降1.87

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先升后降,12 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

6.25%,比年初下降0.29 个百分点。

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下浮、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执行

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下降。12 月,一般贷款中执行下浮、上浮利率

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3.10%和67.26%,比年初分别上升0.63 个和3.86

个百分点;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19.64%,比年初下降4.49 个

百分点。

表3 2014 年1-12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

单位:%

上浮

月份下浮基准

小计(1,1.1] (1.1,1.3](1.3,1.5) (1.5,2.0) 2.0 以上

1月8.20 22.81 68.99 17.90 27.39 11.00 9.78 2.92

2月7.56 24.96 67.48 20.61 26.09 10.13 8.05 2.60

3月8.35 21.40 70.25 18.81 27.69 11.17 9.56 3.02

4月 6.14 20.60 73.26 20.20 28.47 11.93 9.69 2.97

5 月7.35 19.81 72.84 20.45 28.12 11.97 9.52 2.78

6月9.32 21.57 69.11 20.24 26.71 11.19 8.42 2.55

7

7 月8.23 19.68 72.09 19.35 27.78 12.46 9.69 2.81

8月7.50 18.80 73.70 18.28 29.35 13.21 9.81 3.05

9 月8.31 20.43 71.26 19.01 28.18 12.29 9.00 2.78

10 月8.91 20.43 70.66 18.55 27.29 12.08 9.63 3.12

11 月9.44 19.94 70.63 18.73 26.84 12.32 9.55 3.19

12 月13.10 19.64 67.26 18.87 24.89 11.26 9.22 3.02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外币存贷款利率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境内外币资金供求变

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总体较年初有所下降。12 月,活期、3 个月

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0.14%和0.64%,比年初分别

下降0.04 个和1.34 个百分点;3 个月以内、3(含)-6 个月美元贷

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29%和2.22%,比年初分别下降0.37 个和

0.60 个百分点。

表4 2014 年1-12 月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

单位:%

大额存款贷款

月份

活期

3个月

以内

3(含3

个月)—6

个月

6(含6

个月)—

12 个月

1年

1年以

3个月

以内

3(含3

个月)—6

个月

6(含6

个月)—

12 个月

1年

1年以

1月0.21 2.41 3.43 3.48 3.54 2.68 2.82 2.90 3.14 2.88 3.56

2月0.20 2.50 3.54 3.68 3.66 3.08 3.08 3.13 3.46 3.10 3.08

3月0.25 2.60 3.68 3.63 3.85 2.72 3.08 3.20 3.35 3.30 3.16

4月0.27 2.45 3.56 3.70 3.66 2.81 3.11 3.24 3.59 3.52 3.47

5月0.26 2.21 3.24 3.43 3.58 2.83 2.97 3.09 3.45 3.52 3.63

6月0.22 1.99 3.03 3.17 3.69 2.78 2.87 3.03 3.37 3.42 3.45

7月0.21 1.59 2.72 2.96 3.47 2.48 2.73 2.97 3.32 3.24 3.72

8月0.19 1.09 2.13 2.77 3.06 2.16 2.61 2.66 3.01 2.89 3.39

9月0.14 0.83 1.76 2.30 2.40 1.18 2.53 2.51 2.67 2.74 3.55

10 月0.15 0.86 1.59 2.19 2.46 1.57 2.59 2.52 2.78 2.74 3.39

11 月0.12 0.70 1.41 2.08 2.53 1.85 2.15 2.22 2.57 2.75 3.68

12 月0.14 0.64 1.31 1.87 2.03 1.40 2.29 2.22 2.36 2.72 3.47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8

六、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

2014 年,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

显著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2014 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

率中间价为6.1190 元,比2013 年末贬值221 个基点,贬值幅度为

0.36%。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4 年末,人民币

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5.26%。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14 年,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6.4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24%;2005 年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4 年12 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

升值40.5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51.04%。

七、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平稳发展

2014 年,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保持平稳发展。初步

统计,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6.55 万亿元2,同比增

长42%。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为5.9 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

常项目结算金额为0.65 万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2.73 万亿

元,实付3.82 万亿元,收付比为1:1.4。直接投资方面,2014 年银

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金额1.05 万亿元,其中,人民

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为1865.6 亿元,同比增长118%;外商直接

投资结算金额为8620.2 亿元,同比增长92%。

2 自2014年8月份开始,无货物报关的转口贸易,由服务贸易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历史数据一并调整。

9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按月情况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2014 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根据党中

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

出问题,不断补充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14 年,随着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并受美联储逐

步退出QE 等因素影响,外汇流入减少,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总

体趋于中性,但阶段性波动仍然存在。同时,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持续涌现的背景下,传统季节性因素与市场因素、监管因素等相互交织,加大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的不确定性。

中国人民银行深入分析不同阶段流动性供求变化的特点,按照稳

健货币政策要求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有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2010.06

2010.09

2010.12

2011.03

2011.06

2011.09

2011.12

2012.03

2012.06

2012.09

2012.12

2013.03

2013.06

2013.09

2013.12

2014.03

2014.06

2014.09

2014.12

(亿元)

服务贸易及其他

货物贸易

10

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既保证了流动性总量的适度充裕,又促进了流动性和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上半年,针对外汇占款增长前快后慢、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对流动性影响较大的特点,以正回购操作为主、逆回购操作为辅,搭配使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灵活开展公开

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适度和分布均衡;进入下半年之后,综合考虑流动性总量仍较为充裕,但外汇占款增长进一步放缓、影响流动性供求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的实际情况,逐步降低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的力度和频率,直至暂停正回购操作,并通过正回购和央行

票据到期、开展SLO 操作等适时适度投放流动性,与其它工具相配合

促进流动性平稳增长,同时加强预调微调,熨平流动性短期波动。全

年公开市场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30210 亿元,开展逆回购操作5250

亿元;开展SLO 操作累计投放流动性10210 亿元,回笼流动性1000 亿元。年末公开市场正、逆回购操作余额均为0;SLO 投放流动性操

作余额为1000 亿元,回笼流动性操作余额为0;央行票据余额为4222 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密切监测各阶段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并适

时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上半年,公开市

场操作利率总体保持稳定;下半年,顺应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同时配

合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公开市场14天期正回购操作利率先后4 次

下行,累计降幅达60 个基点,对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行、降低

社会融资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2014 年共开展12 期中央国库

11

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模共计6200 亿元,其中3

个月期3800 亿元,6 个月期1500 亿元,9 个月期900 亿元;年末余额为2700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00 亿元。

二、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创设中期借贷便利

为加强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

货币市场平稳运行,2014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行在10 个省(市)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向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

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2014年春节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和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了短期流动性支持,

探索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利率上限的作用,稳定市场

预期,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根据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情况,第二

季度以来人民银行未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年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

为0。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 年9 月创设中期借贷便利,向符合宏观审

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2014 年,

人民银行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1.14 万亿元,年末余额为6445

亿元,期限均为3 个月,利率为3.5%。总体看,在外汇占款渠道投

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中期借贷便利起到了主动补充

基础货币的作用,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稳定增长,为稳增

长和调结构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在提供中期

借贷便利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

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促进

12

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实施定向降准,调整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

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建立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

贷款比例的正向激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 年 4 月和6 月,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 个

和0.5 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

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此外,下调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

结合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情况和季节性因素影响,为弥补流动

性缺口,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 年2 月5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

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 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 年起对存款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

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并原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证券及交易结算类

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 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纳入各项存款统计范围,上述新纳入各项存款口径的存款计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

13

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的逆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

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

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2014 年各季度,人民银行均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

整机制的有关参数,并进一步完善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规则,根据有效信贷需求状况,在参数调整上向支农支小较多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及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倾斜,更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比例,引导信贷合理增长。

五、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工具,加大再贷款、再贴现

力度,支持优化信贷投放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 年初调整再贷款分类,设立信贷政策支持

再贷款类别,包括支农再贷款和新设的支小再贷款,并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主要发挥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扩大

对“三农”、小微企业和棚改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

投放。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政策,多次增加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2154 亿元,比年初增加470 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524 亿元,比年初增加524 亿元,再贴现余额为1372 亿元,比年初增加235 亿元。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工作。为保障央行债权安

全,防范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14

的问题,2014 年,人民银行总行在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和

央行内部评级试点,将经人民银行内部评级的金融机构优质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抵押品范围,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目前,试点地区初步建立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基本制度、操作规程和央行

内部评级数据库,并开展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操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5 年,人民银行将逐步推广分支行信贷资产质押

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

六、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信贷政

策的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创新组织、机制、抵押品、产品和服务模式,将更高比例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研究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鼓励银行创新开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对一”金融服务。加大民生金融力度,在14 个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建立了服务联动协调机制;继续完善就业、助学、少数民族、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民生金融;做好金融支持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文化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符合条件的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铁路、农田水利、地下管网等既惠民生也15

能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根据“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的原则,督促金融机构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改进和强化信贷管理。改进和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此外,注重发挥资本市场作用,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启动“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发行工作。

在各项措施综合引导下,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小微企

业、中西部地区等的支持力度增强。一是小微企业贷款较快增长,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全年贷款增量高于上年。2014 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5.26 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2013 年末高1.3 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9 个百分点。2014

年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13 万亿元,同比多增1285 亿元,占企业新增贷款的41.9%,比同期大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高18.1 个百分点。二

是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信贷资金持续向中西部倾斜。2014 年末,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中部地区高0.9 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5.2 个百分点。三是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2014 年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

增长3.9%,增速较2013 年末回落3.6 个百分点。

七、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

针对实体经济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合物价等变动

16

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 年11 月22 日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

率下调0.4 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 个百分

点至2.75%。此次利率调整适应物价水平整体走低的形势,稳健货币

政策取向并未发生变化。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发挥基准利率

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

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一是金融机构利率管

制有序放开。2014年3月1日,放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小额

外币存款利率上限。11月22日,在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将人

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进一步扩

大。二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自律机制成员范围逐步扩

大,新增93家金融机构作为自律机制成员,进一步发挥自律机制的激

励约束作用。三是同业存单发行交易稳步推进。同业存单的发行主体

范围进一步扩大,发行交易日益活跃。这不仅有效提升了银行主动管

理负债和自主定价的能力,也为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的大额存单

积累了宝贵经验。2014年,89家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同业存单

998只,发行总量为8986亿元,二级市场交易总量为4231亿元。同业

存单发行交易全部参照Shibor定价,同业存单市场的较快发展,为提

高中长端Shibor的基准性奠定了基础。12月,3个月期同业存单发行

加权平均利率为5.01%,较3个月Shibor高43个基点。

17

专栏1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定价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 年11 月22 日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

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政策调整后金融机构

贷款利率有所下行,存款利率定价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政策效果初步显现。贷款定价方面,此次降息后商业银行迅速按照新的基准利率,相应下调了贷

款挂牌利率和定价系统中的相关参数,银行客户的贷款利率水平有所降低,通过

下调基准利率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的作用逐步显现。目前,贷款基础利率(LPR)报价为5.51%,较降息前下降0.25 个百分点。12 月,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

一般贷款(不含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6.92%,比降息前(2014 年10 月,下同)下降0.44 个百分点。受12 月货币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票据融资利率有所上升,一定程度上收窄贷款利率总体降幅。当月,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

均利率为6.77%,比降息前下降0.11 个百分点。

利率政策调整后,金融机构基本能够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溢

价等因素,按照收益覆盖风险成本的原则合理确定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定价的差

异化特征进一步显现。根据调研的情况,从金融机构看,利率政策调整后国有、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仍低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地方法人金融

机构,体现出针对不同贷款客户差异化定价的特点。从企业看,降息后大中小微

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均有所下降,由于客户风险溢价不同,各类型企业贷款利率较

基准利率的浮动幅度呈现梯度上行。

存款定价方面,此次利率政策调整后,金融机构存款挂牌平均利率总体下降,

各期限品种利率浮动区间有所扩大,但距1.2 倍的上限仍有一定空间。据调查,

12 月金融机构活期、3 个月、6 个月、1 年期、2 年期和3 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0.37%、2.74%、2.98%、3.23%、3.92%和4.61%,除活期存款利率保持

不变、3 年期存款利率较调整前小幅上升外,其余各期限品种利率均有所下降。总体看,各期限存款加权平均利率相当于基准利率的 1.17 倍左右。

利率政策调整后,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策略有所分化,存款利率初步形成

分层。国有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最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遍较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介于二者之间。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普遍对分支机构扩大了存款利率定价权限,授权分支机构根据自身经营策略、不同区域市场竞争环境、18

客户综合贡献度等因素差别化定价,合理控制资金成本。

总体看,此次利率调整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进

一步扩大,实际存贷款利率均有所下行,对促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考虑到此次利率调整政策的执行时间尚短,贷款利率的下降还会受到金融机构筹资成本、年初重定价、贷款风险溢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政策执行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

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14

年3 月15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

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7 月2 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银

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管理。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

作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预期分化,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外汇

干预,建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14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0930 元,最低为

6.1710 元,245 个交易日中107 个交易日升值、138 个交易日贬值,

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37%(225 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18%

(111 点)。

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所升值。2014

年末,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 欧元兑7.4556 元人

民币、100 日元兑5.1371 元人民币,分别较2013 年末升值12.92%

和升值12.46%。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4 年末,

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34.3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42.22%。

19

为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继续采取措施推动人民币

直接交易市场发展。2014 年,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推出人民币对

新西兰元、英镑、欧元以及新加坡元直接交易,推出人民币对哈萨克

斯坦坚戈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直接交易成交

活跃,流动性明显提升,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

表5 2014 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

单位:亿元人民币

币种美元欧元日元港币英镑澳元

新西兰

新加坡

加拿大

林吉特卢布泰铢坚戈

交易量239942 3155 4551 2031 1377 1486 281 838 14 12 255 2 3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专栏2 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稳步发展

2009 年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以来,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大,一些新兴市场的微观经济主体出于节约汇兑成本等考虑,对人民币与新兴市场货币兑换交易的需求上升。为满足经济主体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探索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直接交易。2010 年,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和俄罗斯卢布直接交易在我

国和对方国家银行间外汇市场同时挂牌。随着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市场的发展,一些发达经济体希望其货币与人民币开展直接交易。截至2014 年末,已实现人民币与八种货币在双方银行间外汇市场直接交易。境外人民币直接交易市场获得长足发展。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日益活跃,

成交快速增长,2014 年,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共成交10482 亿元人民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交易中占比为4.7%,而2010 年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成交量占比不到0.5%。开展直接交易以来至2014 年末,人民币直接交易日均成交102.22 亿元人民币,与各币种推出直接交易前一年日均成交12.12

亿元人民币相比,提升了8.4 倍。

20

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有以下特点:一是建立不经套算的直接汇率形成机

制。在未实现直接交易前,银行的通常做法是先将柜台非美货币结售汇头寸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兑换为美元头寸,然后再通过人民币对美元交易平盘。实现直接交易后,银行将不对头寸进行拆分而直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促进直接汇率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对直接交易货币的中间价也不再经美元套算,而是由直接交易做市商报价形成,市场汇率主要受双边本币结算的供求关系和国际汇市的影响。

二是做市商结构优化。每一个直接交易货币都有各自独立的做市商体系,涵

盖不同类型的做市商,以体现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既有柜台基础较好的中资银行,也有做市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中不仅包含业务覆盖面广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也有边贸活跃地区的地方性银行;外资银行则包含全球性商业银行以及直接交易货币发行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

三是直接交易货币更为丰富。五年来,人民币直接交易货币顺应市场需求从

最初的林吉特、卢布等周边国家货币扩展到了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储备货币以及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新加坡元等可兑换货币,初步形成人民币直接交易网络,这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是相适应的。

四是境内外人民币对外币市场协同发展。在推动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的过

程中,注重双边对等挂牌的原则,形成境内外人民币直接交易市场的联动、相互促进,对于韩元等部分有一定兑换限制的货币,则在对方市场先进行人民币直接交易。目前,莫斯科、伦敦、法兰克福、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直接交易离岸市场,不仅为境外主体进行人民币对当地货币的兑换提供了便利,也产生了规模效应。

人民币直接交易稳步发展的好处逐步显现。一是降低汇兑成本。银行通过直

接交易一次平盘可降低平盘成本,再通过内部定价机制向柜台结售汇牌价传导。

从银行对个人的结售汇牌价看,直接交易货币银行柜台买卖差价从原来的0.8% 缩小为0.7%,汇兑成本降低12.5%,由于企业有一定的议价空间,节省的汇兑成本更多。二是提高价格透明度。未实现直接交易前,经济主体缺乏人民币对该货币汇率信息。直接交易形成人民币对该货币的双边汇率,能降低汇率信息的搜寻成本和摩擦成本。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在俄罗斯、韩国已形成相当21

规模的当地货币对人民币直接交易。以俄罗斯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卢布交易快速发展为例,2014 年莫斯科交易所(MICEX)人民币对卢布交易量是2013 年交易量的7 倍。四是促进外汇市场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双边货币直接交易,银行间市场直接交易为柜台结售汇提供了流动性,可促进银行增加柜台挂牌币种,这些都有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汇兑便利。五是有助于增强汇率弹性,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的发展,人民币与外币直接交易需求将逐步上

升。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促进双边经贸往来,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且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2014 年,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

协议下,境外货币当局共开展交易11305.50 亿元人民币,共实际动

用380.07 亿元人民币,动用余额为158.01 亿元人民币,对促进双边

贸易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4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存款保险制

度实施方案的汇报》,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

构,实行最高50 万元的有限赔付,以低费率起步,将保费建立存款

保险基金。12 月30 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

开征求意见已经结束。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

益和完善金融安全网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和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50

万元的保护限额,能够为目前全部金融机构99.6%的存款人提供全额

保护,确保绝大多数存款人的信心和稳定。

22

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2014 年7 月,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

事业部获批开业。同时,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

作用,为棚改提供依法合规、操作便捷、成本适当、来源稳定的融资

渠道。2014 年,国家开发银行共新增发放棚改贷款4086 亿元,较上

年增加3026 亿元,增长286%。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案经国务院63

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加快

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改革,进一步强化两家银行服务国家

战略的功能和作用。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改制工作取得新进展。8 月,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八家战略投资者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战略投

资者投资共计145.4 亿元,占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增资后股份总额的

21.0%。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经营财务状况和涉农金融服务持

续改善。2014 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 3.8%,同比下

降0.3 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3.2%,同比提高2.8 个百分点;拨

备覆盖率为135.2%,同比提高8.7 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2339 亿元。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7.1 万亿元和3.4 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4%和12.0%。截至2014 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484 家,农村商业银行665 家,农村合作银行89 家。全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基本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组织架构和制度规则并初步运行,内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简政放权和便利化取得新成效。一是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下

降。2014 年取消5 项行政审批项目,共废止外汇管理法规88 件。二23

是支持外贸平稳发展措施不断深化。继续深化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推进边贸和个人贸易便利化,取消边贸账户行政许可,简化个人贸易单证要求,促进外贸多元化发展。三是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稳步推进。全国22 家试点企业累计办理跨境收付已超过10 亿美元,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

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一是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

试点推广到全国。允许200 余家国有、民营和外资跨国企业集中管理其境内外外汇资金,切实降低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财务成本。二是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试点逐步扩大。按照负面清单的思路,在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等17 个国家级经济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试点,赋予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三是“走出去”资金运用渠道进一步拓宽。大幅简化返程投资外汇管理,允许购付汇用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设立及营运,取消对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放款限制。四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扩大。简化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管理,支持部分地区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五是资本项目便利化措施有效落地。取消全部跨境担保事前审批,统一中外资企业外保内贷政策;取消外债转贷款在相关环节的核准;在部分地区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债比例自律试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统计监测体系,提高对外汇资金流动的

监测预警与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24

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

2014 年,金融市场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

率总体平稳;债券发行规模显著扩大,债券收益率曲线大幅下移;股票市场指数明显上升,筹资额大幅增加。金融市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产品创新不断深化,市场制度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对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总体平稳

银行间回购交易量增速大幅上升,拆借交易量快速增长。2014

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224.4 万亿元,日均成交8977 亿元,同比增长41.9%,增速比上年高30.7 个百分点;同业拆借累计

成交37.7 万亿元,日均成交1507 亿元,同比增长 6.0%,增速比上

年高30.3 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

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量分别占各自总量的78.1%和78.3%。

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90.72 万亿元,同比增长37.2%。

从融资主体结构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大型银行作为市场

资金供给方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全年净融出量同比增长87.1%,增速

比上年高111.8 个百分点。二是中小型银行、证券及基金公司的资金

需求持续增长,资金融入量同比分别增长114.8%和90.7%,其中中小

型银行三、四季度资金净融入大幅增加,占全年净融入量的73.9%。

25

表6 2014 年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

单位:亿元

回购市场同业拆借

2014 年2013 年2014 年2013 年

中资大型银行

-816890 -439669 -63213 -30650

中资中小型银行

314746 152761 -41619 -25633

证券及基金公司299378 158905 76852 38354

保险公司89564 55543 180 25

外资金融机构50404 12679 6806 1598

其他金融机构及产品

62798 59780 20994 16307

注:①中资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国家

开发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②中资中小型银行包括招商银行等17家中型银行、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③其他金融机构及产品包括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社保基金、投资公司、企业年金、其他投资产品等,其中部分金融机构和产品未参与同业拆借市场。④负号表示净融出,正号表示净融入。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平稳。上半年总体下行,受季节性等因素影响,

6、7月份市场利率有所波动,12月份有所上升,但仍低于上年同期水

平。12月新股密集发行、股市持续升温,同时在外汇占款净下降、年

末备付增加等因素作用下,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当月同业拆借和

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均为3.49%,比上年同期分别低67个和79

个基点。2014年末,隔夜、1周Shibor分别为3.53%和4.64%,分别较

上年末上升38个基点和下降61个基点;3个月和1年期Shibor分别为

5.14%和4.73%,分别较上年末下降42个和23个基点。

利率衍生品交易较快增长。2014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名义本

金总额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长47.9%。从期限结构来看,1年及1年

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为3.18万亿元,占总量的

26

78.9%。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主

要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FR007)和Shibor,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

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81.1%和18.2%。为满足市场成员日益增长的利

率避险需求,促进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联动发展,2014年11月中国

外汇交易中心推出银行间市场标准利率衍生品,包括以FR007和SHIBOR为基准的四种产品。截至2014年末,标准利率衍生产品共成交212笔,总计413.5亿元。

表7 2014 年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利率互换债券远期远期利率协议

交易笔数

(笔)

名义本金额

(亿元)

交易笔数

(笔)

交易量

(亿元)

交易笔数

(笔)

名义本金额

(亿元)

2013 年24409 27277.8 1 1.0 1 0.5

2014 年43019 40347.2 ————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二)债券发行规模显著扩大,收益率曲线大幅下移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接近上年同期水平。2014年累计成交

40.36万亿元,日均成交1614亿元,同比下降3%。从交易主体看,中

资中小型银行是银行间现券市场的主要净卖出方,全年净卖出现券

1.11万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及产品、外资金融机构是主要净买入方,

全年分别净买入现券5988亿元和4186亿元;四季度中资大型银行由前三季度的净卖出方转为净买入方,全年净买入397亿元。从交易品种看,全年国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5.88万亿元,占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

的14.6%;金融债券和公司信用类债券现券交易分别累计成交18.46

万亿元和15.89万亿元,分别占45.7%和39.4%。2014年交易所债券现

27

券成交2.81万亿元,同比增长61.6%。

银行间债券市场指数呈上行趋势。2014年,中债综合净价指数由

年初的96.07点上升至年末的101.42点,升幅为5.57%;中债综合全价

指数由年初的107.47点上升至年末的114.50点,升幅为6.54%。交易

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39.52点升至年末的145.60点,升幅为4.36%。

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大幅下移。2014年末,国债收益

率曲线1年、3年、5年、7年、10年期收益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96个、105个、95个、98个、93个基点,10年期与1年期国债期限利差为36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简单分析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简单分析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至2011各季度货币执行报告,得出的各季度末的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数据图表如下: 单位:万亿元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年到2011年,M1、M2的余额是一直往上增长的。 这说明2009-2011年每个季度的货币供应量都是增长的。只是每个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就像图上所显现的,增长的趋势线并不是一条直线。但是用EXCEL添加了趋势线后不难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比较稳定的。 2009年前三季度的货币供应量都是快速增长的,第四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相比前三季度减慢了,但仍然增长较快。2009年M1余额从17.7万亿元增长到了22万亿元,M2余额从53.1万亿元增长到了60.6万亿元。2010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在前两个季度是有所回落和逐步放缓的,但在后两个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升和增长趋稳。2010年M1从22.9万亿元增长至26.7万亿元,M2从65万亿元增长至72.6万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回落,M1从26.6万亿元增长至26.7万亿元,M2从75.8万亿元增长至78.7万亿元,很明显,2011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是小于2009和2010年各季度的增幅的。 通过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打折线图分析,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基础货币从2009-2011年的前三季度是一直增长的,而货币乘数却与基础货币的趋势相反,是不断下降的。

下面来看一下2009-2011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在2009年,四个季度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信贷政策引导与优化信贷结构、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合作、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小部分资本会外流、金融机构利润空间会缩小。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就要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另外还要保持物价稳定,保证农业丰收,粮食自给自足。与此同时,中国应该抓紧解决自身的问题,特别是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 所以,我们的2009年全年的货币政策都围绕着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大局,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 针对不同时期的流动性形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频率,央行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4.2万亿元;科学设计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上半年以3个月内短期操作为主,7月恢复了一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适当延长了流动性冻结时间,同时灵活调整3个月以内的短期正回购操作期限结构,与中央银行票据在期限上形成互补,增强了流动性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适度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上半年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平稳,下半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的进一步确立,及时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操作利率由小步上行到逐步企稳,有助于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合理回升;及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总体上来说,2009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三四季度信贷增长比上半年有所放缓,节奏更趋平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风险。 2010年央行的货币执行政策有灵活、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挥再贴现和支农再贷款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信贷政策引导、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发挥利率杠杆调控作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10年,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常

央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市场化受控推进,货币...

央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市 场化受控推进,货币... 事项: 央行发布《2015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评论: 对经济和物价形势的判断:结构性亮点突出,对形势把控更有信心 报告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非悲非喜,认为全球经济在“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确立.央行认为相对积极的因素包括:1)总量增长平稳,消费贡献度上升; 2)不少经济领域的内生活力逐步增强,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快,民间投资占比较高. 对于中长期,央行继续寄望新型城镇化、服务业,认为地域差异带来的回旋余地仍然充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正在形成新引擎. 我们在对比央行本期报告与前期报告的相关表述时,感受到央行对中长期形势的掌控变得更有信心,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判断更加清晰:1)明确承认中国经济正在“向潜在产出水平收敛”,可能表明央行心目中的潜在增长水平是低于现值的;2)认为我国的问题是“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相互叠加”,但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3)物价运行两极分化,呈现更加复杂的结构化特征,但与此前的“密切关注”不同,本次报告明确提出在应对上“区别对待、抓住重点、多措并举、统筹兼顾”. 货币政策老调新弹:继续配合稳增长,但注意不阻碍出清 我们在2015q2报告点评中提出的“猪周期无碍货币宽松”得到印证,q3报告央行货币政策提法延续了“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的说法,经济下行期大基调偏松仍未改变.在政策工具的选取

上,首先央行新增了“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的表述,这与q3先后完成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脉相承;其次央行表明将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框架”,这与商业部门风险偏好较低、政策金融补位的特征一致. 央行长时间以来一直保持“松紧适度”的提法,q3报告则进一步阐明不宜“过松”的逻辑: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q3报告中央行仍然将产业和区域的发展分化总结为“弹性较强、市场出清和结构调整较快的区域和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我们认为这是对“出清”问题的正面回答,即央行认为工业部门有必要“有效出清”,货币政策宽松不能干扰工业部门有效出清.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一、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 1、货币政策取向预调微调,同时强调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首先,政策表述明显不同于以往,货币政策定调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为三个方面:即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此前,央行的表述一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表述的变化,说明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有所改变。改变的前提在于经济和通胀形势的变化,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报告认为:当前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结合央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基调将是:总量维稳、结构微调、定向宽松。 具体原因如下:当前和未来将是改善的通胀目标管理制,因为货币存量较高,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等中期通胀压力仍在,这就导致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很难完全松懈,这就决定了未来政策放松的余地有限,总量维稳可能是常态。 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和定向宽松主要是要维护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速,在外需相对疲弱、国内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情况下,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也会逐步趋缓,保持经济平稳适度增长,既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中长期看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微调具体体现在信贷政策上,即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其次,关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重点是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提法较二季度报告有两大显著不同:一是表述更为突出,明确其重要性;二是删掉了跨境资本有效监控,而提示了民间融资问题。由于前两年中国总需求回升较快,随着经济增长向常态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可能逐步显现。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逐步趋缓额背景下,更需要注意方法系统性风险问题。 2、当前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预计未来信贷增速仍将维持15%左右 对于市场关注的M2 问题,此次报告有更加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考虑到2011 年以来表外理财等金融创新对M2 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同时对于M2 低估和实际货币增速有如下的分析: 首先,目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与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分流了企业与居民存款,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非金融企业存款,规模2.8 万亿;公积金存款,规模6992 亿;表外理财,3.3 万亿;境外机构境内存款;其他创新性金融机构、金融

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一一年第四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2年2月15日

内容摘要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家宏观政策注意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涨幅逐步趋稳,国际收支继续改善,就业形势较好,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7.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入10月份以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低

4.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债券融资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稳步上行,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009元,比上年末升值 5.11%。 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和严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协同发挥好逆周期调节功能,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5日发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我们对此报告的解读。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央行对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二是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具体来看: 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外部需求看,虽然存在欧洲部分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但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从国内情况看,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2010年以来宏观政策在坚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并采取了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以及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对及早防范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着力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新疆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各地加快发展热情依然较高,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发挥着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央行也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二是内需发展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值得关注。 整体来看,央行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谨慎乐观。在分析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时,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的脆弱和不稳定以及国内内需回升基础的不平衡仍是两大主要问题。这与上期报告中的看法趋于一致。 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央行指出,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价格水平稳定的因素,但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国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全球货币条件比较宽松,富余资金可能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二是当前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都有可能对通胀预期产生影响。本期报告中央行还以专栏的形式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分析。由于中长期内我国将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不容忽视。 物价上行压力难消 通胀预期管理难松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研究员: 崔红霞 执业证书编号: 电话: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一○年第三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0年11月2日

内容摘要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第三季度同比上涨3.5%。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总体看,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9月末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 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 增长19.0%,增速比6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6月末低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法规类别】银行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日期】2006.08.09 【实施日期】2006.08.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6年8月9日)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附录)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一周年 至2006年7月20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平稳实施一周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贯彻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一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着力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促进外汇市场发展,优化外汇管理政策环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运行良好,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建设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 建设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建设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包括改革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根据“三性”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分步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 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2005年7月21日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原有即期外汇市场结构的基础上,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的浮动幅度,改进银行柜台外币牌价的管理方式,扩大银行柜台人民币兑美元牌价的价差区间,取消对人民币兑非美货币柜台挂牌汇价的价差管理,使微观经济主体首先适应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保证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平稳过渡。 完善人民币即期汇率形成机制。2006年1月4日,在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平稳运行近半年后,中国人民银行改革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结构,引入国际通行的询价交易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满足企业和居民外汇避险和投资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并通过做市商的连续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平滑市场价格波动,提高交易效率,为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即期汇率形成机制提供制度支持。 在询价和撮合交易方式并存的新市场框架下,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通行的基准利率、汇率确定方式,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授权作为市场中介组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计算并公布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全部做市商的报价作为样本加权平均计算得出,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别根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午9时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和港币对美元

央行近年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6月开始实施操作。自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又增加了一项。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三、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四、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五、常备借贷便利: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号

《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号 在强监管去杠杆的进程中,稳定预期显然格外重要。 近日,央行发布了《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报告在强调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发出了几个明确的预期引导信号:要正确理解所谓央行缩表、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以及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 信号一:要全面客观正确理解所谓央行缩表问题。近期,市场各方注意到,3 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较1 月末分别下降了1.1 万亿元。在部分经济体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也开始考虑缩表问题的背景下,各方对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非常敏感,各种探讨之声不断,其中当然不乏一些因误读而带来的担忧情绪。对此,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央行表示,这一次所谓的缩表,在外汇占款下降这一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与现金投放的季节性变化及财政存款大幅变动有关。具体而言,现金投放的季节性波动是2 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而财政支出加快是3 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 在对短期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作出具体解读的同时,央行还明确指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不宜简单与国外央行的缩表类比。更值得市场各方注意的是,央行在作出全面客观的解释之后,还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4 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可以说,央行在加强与市场充分沟通的同时,还给出了明确的前瞻性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各方预期。

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一四年第四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5年2月10日

内容摘要 2014年,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情况,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不断补充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用调结构的方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在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增强主动提供基础货币的能力,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引导金融机构向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非对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和信贷引导功能,新增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构建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各

项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2倍,简并基准利率期限档次;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取消商业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限制;《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有一定程度缓解。201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2.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比年初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8900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6.77%,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基本退出常态化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保持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1190元,比上年末贬值0.36%。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从增速变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等角度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也更趋明显。总体看,中国经济体量较大,韧性好、回旋空间大,市场广阔,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强,近年来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的新双引擎结构将对经济运行形成有力支撑,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当然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过程中各板块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显著分化,溢出效应增大,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内生

二精选四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精选四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二○○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 2004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开局良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经济恢复和增长行列。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金融机构"短存长贷"现象隐含的系统性风险也应给予关注。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3.3万亿元,增长19.6%。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5.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788亿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为4.28%,比上年同期低0.84个百分点。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398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365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71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2004年一季度,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对货币信贷总量及结构进行调控,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同时抓紧金融调控制度性建设:一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放出的流动性。二是普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四是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将各档次再贷款利率上浮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七是积极推动货币市

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分析报告

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六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注意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 ○接着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把握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节奏,调节银行体系过剩流淌性,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 ○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力度,合理操纵贷款增长,加强贷款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接着推出一系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配套措施,上调境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预备金率,进一步完善有治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强和改进外汇治理,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促进国际收支差不多平衡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货币信贷总量增加趋缓,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差不多适应,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专栏1:流淌性与中央银行的流淌性治理 在经济学或商业活动中,我们经常在一系列相关但不尽相同的意义上使用“流淌性”一词。例如,流淌性的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不的资产就可直接用于购买,因此被认为是流淌性最强的资产。由此推而广之,能够产生市场流淌性和宏观流淌性的概念。某个具体市场的流淌性能够理解为在几乎不阻碍价格的情况下迅速达成交易的能力,这往往与市场交易量、交易成本、交易时刻等因素有关。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常把流淌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

关于货币政策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货币政策的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目的及背景 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所包念听所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 ___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 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虎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1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 ___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XX年12月27日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 ___中国人民银行法》再次确认了这一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价目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卸,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

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 2我国货币政策的常用工具 常用货币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其他政策工具等。1995年3月《中华人民 ___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布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步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近代为主转化。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贷款规模、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间接调近代工具的作用逐步强化,直接调近代工具 ___日趋淡化,如1998年我国已经放弃了贷款规模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手段的运用与再加市场化。 1994年《 ___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金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是货币借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三、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点与热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瞩目。中国能够长期保持高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又不特别明显,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但近几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趋于不明显,这也招致了不少学者的批判。批判显然不是最好的武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学者的本分。这也是笔者写作的目的所在。同样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近年来对于其作用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纷纷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或用其它政策工具代替存款准备金进行货币调控,但在我国,却频频使用这一被称为“巨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研究探讨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问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中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弄清影响存款准备金作用效果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把握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把握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现实,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做了系统分析。论文力图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从货币的内生性方面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最终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