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ing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城市化ing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城市化ing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城市化ing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第6期J.N ORTH WEST UNIVER SIT 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 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 )No.6.2009

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

崔 燕(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收稿日期]2009210212

[作者简介]崔燕(1962—

),女,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社会学研究。 [摘 要]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必然要打破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惯性。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全面推进的市场化道路、新价值体系、民主思想等都会给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带来极其严峻的挑战。因此,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效的保护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140(2009)0620074204

一、城市化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人口的绝对数量达9000万之多,而且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多居住在偏远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从偏远的民族地区步入现代城市。城市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前提,是民族地区城市空间扩散与集聚效应作用产生的保证[1]。同时,不少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为了改善经济生活条件大量涌入城市,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深入推进,城市化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经济载体、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人文系统等精神文化机制的媒介,同时还是社会关系和人格心理的促变因素。城市化实质上意味着人类历史长河中居住形式的进化、生活方式的嬗变、文化形态的变迁,它促使社会原有的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带有小农经济烙印的社会关系日益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基于职业利益和行业利益的代表现代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新型社会关系。现代城市人是建立在依赖商品交换、机器生产和科学应用的利益社会关系———城市文化,其特征明显地有别于建立在家庭、宗族和村落集体的公共社会关系———乡村文化。正是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使得民族社区的“社缘边界———社会尺度和心理尺度也相应地发生着变迁,并弥补由于地缘变迁所带来的文化消耗,以制度创新、功能拓展和社区整合的方

式在以变应变中寻找着自身在流动的城市社会中的重新定位”[2]。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更

是一个“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3]。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变迁不

可避免地要和传统民族文化发生强烈的冲突,“必将催生出新的民族生活方式、新的民族心理与人格、新

的民族价值观念、新的民族互动关系、新的民族文化系统等”[4],必然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直

接而巨大影响。

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迅猛推进,改变着城市和乡村的面貌,

“城市化以无法阻挡的穿透力渗—

47—

透到民族文化的刚性结构中,并逐渐取代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形成的地位和作用,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代替的境地”[5]。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首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逐渐陷入困境。没有文化承受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将因缺乏存在发展的载体而走向消亡。民间文化的传人———老艺人、匠人、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已经无人传承。如今,民族语言在不少村寨已不复使用,如赫哲语、满语、塔塔尔语、舍语、达让语、阿侬语、仙岛语、苏龙语、普标语等,会使用的都不超过千人。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的迁徙和定居农区,他们的狩猎文化至此终结。这些形成于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块正在瓦解与松散。其次,在现代文化的优势攻势下,少数传统民族文化面临变异危险。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不一样。汉族文化比较强大,无论精英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很深厚,虽然现在也在大量流失,但仍有很厚实的基础,仅是汉族的语言和文字就很强大,因此它有文化的围墙。当然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得也比较完整,比如藏族,藏族文化影响范围较大,比较深厚。藏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而且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比较强。但更多的少数民族却没有文字,没有典籍,很多文化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延续下来的,他们的文化本身很脆弱。即使有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很多也正在消失,比如说鄂伦春族、赫哲族语言的人已经很少了。

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的年青一代外出上学、打工,他们更多地充满着对城市中心地带生活方式的向往而逐渐远离了自己的民族传统,他们的民族文化正在大量地流失。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情况还好一点,那些比较分散的民族地区就更严重了。不少地方听唱史诗的,已经不是年青人而是旅游者。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文化传承人正在一个一个地消失。学校教育很少涉及民族文化内容,青年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必要的了解、缺少必要的感情。如民俗上表现出的淳厚的道德风尚、家谱的保存和对祖先的崇敬逐渐淡化。当然,人们有要求过现代生活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他们的文化一旦消失了,他们的民族其实也就消失了。在很多富起来的少数民族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已经被“小洋楼”取代,民族服装、服饰以及工艺日渐式微。由于没有相关的保护法规,古董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意廉价地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特色、旅游资源,更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果这种文化没有了,他们的民族就会消失。

二、城市化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机制

目前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手段有立法保障、行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民间传承等。

(一)立法保障机制

城市化进程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步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指引下,要对少数民族文化实现确切有效的保护,只能通过立法方式填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立法空白,才能保证在进行文化领域的事务管理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应该包括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机制、民族民间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民族民间文化的使用与开发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民族民间文化的保障措施等。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而言,立法保障较之其他手段更稳定、更直接有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立法保障,是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律武器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当我们在讲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时,首先应该明确哪些内容应当纳入立法保护范围。显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人文资源和智力资源,值得我们保护。那么,那些在特定的背景下,反映落后思想和理念的东西值不值得我们保护呢。笔者认为它们同样值得保护,只是保护的目的应更多放在保留其作为文化历史研究资源意义的价值上。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应分两个不同的层次。有些仅仅是保存,主要供研究,而有些要传承、弘扬。一方面,对于反映

5

7

特定时代的落后思想和理念的东西主要以保存为主。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活的”部分应给予充分保护,并在不改变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立法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明确划定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范围,使人们对需要保护的对象有明确的概念,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法律保护制度体系,使政府、社会团体以及每个公民可以有法可依。二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稳定政府用于文化方面的固定投入,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获得必要的财政支持。三是立法有利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加快的同时,警惕各种以开发名义为了眼前利益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破坏。通过立法规范开发力度和深度,让开发者做到有法可依,协调好文化资源的长期利益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的关系,从坚持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四是立法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改造发展有指导作用。在立法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范围和对象进行明确界定,区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新的形式适应社会发展。

(二)行政政策支持

设立直属于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专门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机构。在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长期以来有两种机制在推进保护工作。一是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民委、宗教、旅游、教育等部门参与其间的各级政府工作机构;一是以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为代表,包括相关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在内的社会工作机构。它们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按照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根据文化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的要求,应该在省级地方政府的层次上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来指导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至少要有一位副省级领导干部,还要有文化、财政等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从而保障领导小组工作的正常进行。领导小组的重要职责应该是:确定本地区保护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审定工程实施规划和方案;决定专家委员会人员组成;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对过程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保护工程。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通过试点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成立了“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保护工程”国家中心,财政部已安排了专项启动经费,专门用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前期启动和调研工作。

(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发挥其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动力作用。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文化产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形成了支柱产业的态势,与信息产业并称为21世纪两大主要的新兴支柱产业。因此,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在其城市化建设中,有必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这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欠发达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壮大自身力量,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自身的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而,如云南丽江、迪庆等地是做得比较好的。而对大部分民族地区来说,民族文化产业化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品种少,市场窄,力量薄弱,产业组织不健全,市场化运作手段不成熟。要发挥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动力作用,就必须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首先,要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民族地区要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特别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当地城市、社区的总体规划有机结合,把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纳入本地区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中。在规划中,要立足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这一根本点。其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要与市场接轨,将民族文化事业推向市场,依靠企业化运作模式,生产出大量高品位、市场反响良好的文化产品,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政府也实现了职能的转变,由负责具体事情,转向宏观规划、管理,为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民族文化产业的更快发展。再次,要—

6

7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文化产业。立足当地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并做大做强,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以此组建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造就一大批熟悉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熟悉经营管理业务、通晓国际市场有关法律法规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及文化经纪人、策划人、艺术家等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及智力支持。

三、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现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文化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她的文化。发展权是从基于满足人类物质和非物质需要之上的发展政策中获益并且参与发展过程的个人权利。一切民族在适当顾及本身的自由和个性并且平等分享人类共同遗产的条件下,均享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权。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作为少数民族生存权的一部分,与少数民族的发展权的实现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发展权的前提,因为没有生存就无所谓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发展权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权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实现少数民族发展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权利才能获得持续的、可靠的保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凝结着人民的智慧及情感,它不仅是民族历史的记载,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现代物质文明进步不应以牺牲生物多样性为代价,同时现代精神文明进步不应以牺牲文化多样性为代价。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所形成的心理积淀是民族界限的最后“堡垒”,各民族文化的整合只能建立在多样性的基础之上,它不可能是某一种文化的代替,它只能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特点不会改变,人类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普遍尊重和吸收,使人类社会的文化整合形成从自觉到自然的发展过程。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进行有选择的保护,就是保护一种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实证。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曾说过,“文明意味着具有最大的多样性的文化之间的共存,甚至文明就是这种共存本身。世界文明就是保持其各自独创性的诸文化之间在世界范围里的结合”。

(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发展全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形成各族文化各展所长、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文化和谐是民族和谐的重要体现。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各民族文化愈加繁荣,民族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加深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就会愈加完善。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转第89页)

终目的之一。

如其他民间剪纸能够得以长久广泛流传一样,湟中剪纸具有的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如民间洞房的传统纹样喜花鹰踏兔在民间流传极广,剪纸中的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民间剪纸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湟中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辣椒,大大的麦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河湟剪纸文化具有中国民间剪纸文化的普遍特征,又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历史的发展和区域各民族的共居共融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成为民间剪纸艺术界的一朵奇葩,盛开在西北高原之上。

(责任编辑 杨士宏 责任校对 马倩)

(上接第77页)

参考文献:

[1]高永久.城市化与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德)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M].张文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95.

[3]许学强.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72.

[4]高永久,秦伟江.论城市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研究[J].理论月刊,2006,(11).

[5]高永久,刘庸.城市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开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6).

[6](法)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俞宣孟等泽.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99.392.

(责任编辑 李晓丽 责任校对 李晓丽)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41号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孙家正 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重点,分类确定保护措施,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尚未编制保护规划,或者保护规划内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世界文化遗产,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编制、修改保护规划。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审定。经国家文物局审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并组织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应当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九条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根据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依法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文物主管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

浅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人口城镇化

浅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人口城镇化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牧民居住较为分散,其生产生活环境复杂,条件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尤其牧民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由于文化与制度、生活习惯与传统经济生产方面的特殊地域性,牧民人口城镇化不可能也不可以重复东部地区农村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模式。我们要依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区自身经济社会以及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来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牧民人口城镇化进程。 标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城镇化;措施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人口城镇化问题的提出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其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特殊。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民人口相比较,无论是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还是从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牧区牧民人口保持原生态的东西比较多。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悄悄发生着重大变化,牧民人口城镇化的趋势明显增强。但总体上,我国西部少数民资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决定了牧区牧民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缓慢这一现实,如何推进牧区牧民人口的城镇化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加上牧区草场荒漠化以及草场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和日益脆弱,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牧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出现了严重危机,这直接影响了牧区牧民人口城镇化的推进。另外,由于牧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使得发展牧区社会经济、提高其科学文化平比农业区难度越来越大。加快城镇建设对于发展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变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有效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生态环境重建和可持续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牧民城镇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效益来评价其成果收益。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地位的特殊性、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人稀地广等特点,牧民的城镇化问题解决起来,投入大、困难多、时间紧,更具复杂性。就从经济效益来看,城镇化效益可能不如其他地区。但如果从牧区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多角度评价其城镇化投入所取得的效益,其城镇化有益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指数和牧民的国民幸福指数。因此,从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和现实情况来看,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及其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这本身就决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人口城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西部少数民族占据着我国北疆绝大地域,就牧民而言,不仅具有“人口少、不集中、习惯于游牧生活”这一典型特征,而且其生活、生产的牧区是“幅员辽阔、环境恶劣、以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1、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地点:1、三栋教学楼一楼两个楼梯口、二栋教学楼一楼、男女生宿舍一楼、食堂门口张贴哈尼海报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非常高兴也非常欣慰的是我前次发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的内部问题>的帖子能够被板主通过.其实我很担心,担心我们的板主给不予通过.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心理,说真的,我们真应该放下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了,尽管这需要我们的很多勇气,但这是必须的,为了整个民族的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是必须得走出这一步也是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至于我前篇帖子中的回复说真的我很失望,完全没有一个人能清醒的对这件事情进行思考,而是想当然的自我辩护.我是生在西部的一个小城边上的.我10年走过了很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跟维回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地方,也在那里生活过不少的时间,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电视的宣传上看到,但实际问题并不那么乐观,民族矛盾重重,隔阂很深,对于说对待少数民族现代文化上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去帮助,去扶持,去大力的扶持.这点在新疆这个跟整个伊斯兰世界有着很深渊源的地方,其本民族的现代文化的传播跟发扬更是需要去帮助,这更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国家战略. 大都知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今天在世界上的命运是悲哀的,由于在历史上和西方文明的对立,使得现在伊斯兰世界被排斥,被边缘化.再加上中东的丰富资源招惹了列强对于控制中东的一系列的各种干预跟控制掠夺.阿拉伯世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们位于整个欧亚大陆的结合点上,资源地区上,到战略要地上.所以的这些才造就了今天的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悲哀.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各种反抗活动由此开展.恐怖主义只是种被压迫方最后无奈的表现方式.但我们得看到,随着911后,恐怖主义被各种人加以利用,现在变成了各种分裂分子的手段,从西藏打砸事件到新疆的袭击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有着国外势力的鼓动和帮助,也有着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东部地区发展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但实际上西部这些少数民族多的地区经济几乎没取得多少进步,但实际上西部有着大量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是国家开采,跟当地人没多少直接关系.今天巨大的贫富落差在东西部地区的对比上显现的非常明显也让人震惊,关于这点我给大家讲个我家乡多年国家支持西部的太阳能上说起,当时,当一个加拿大技术人员来到山区的村庄时他震惊了,他说,在改革开发20年中国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东部给了我个错觉,但今天我看到的让我震撼,这里的人竟然还都诸葛亮时期的茅草屋!!我不知道大家住过茅草屋没有,也不知道大家去过那些茅草屋的村庄生活过没有,但我想说的就是,他们的资产就是这茅草屋跟一匹马就是全部的家当.后来这个加拿大人说了这话后的1年后吧,当地政府是把所有那些地方的房屋改建瓦房,政府出资一半.不过有点事情我很不解,沿国道的地方的房屋全是建的很不错,也是强制那样建造的,但不在公路旁边的房屋那很抱歉,一边看着去吧,由此可见我们的形象工程是多么的可怕,进步说,就算你帮这些人把房屋建好了又能怎么样?那样的房屋的一半资金对于这些农民来是或都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你没在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根本问题. 话扯的远了,我认为,当我们把西部文化特别的维语的流行音乐扶持成一个大家熟悉的文化时候,这就成了个样板,这些对于整个被边缘化的伊斯兰现代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当这些文化在我们的国家能被大家近距离的看到,去欣赏的时候,我们就成了把这种文化让世界看到的一个窗口,这对于被西方排斥的阿拉伯国家将是个感情上的希望,因为有人去看他们,去欣赏他们.这样我们的新疆伊斯兰的民族就形成了种自豪感,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更多的伊斯兰国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信任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我们,认同我们.这样一来,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因为被接受被关注,有着这种自豪感而对分裂分子再想有所作为也将会失去很大的生存土壤,而我们把这些问题处理好而又对我们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有着这种新疆少数民族跟伊斯兰的渊源,又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去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这对于我们当初在西部大开发的初衷上是一致的.当初我们的设想的实践之所以困难重重的根本问题上就是我们没有取得跟这些国家的很多交流跟联系,虽然金钱利益能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英国大诗人拜伦 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 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 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 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 铁器时代。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 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 大洲的帝国。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 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 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 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生 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 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 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 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

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 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 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 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 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 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 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 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 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 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 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 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 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

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对比与启示

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对比与启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所创造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历程,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蕴含着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引领着我们探索与发掘未知的未来。经历的众多的沧桑岁月、历史波折,在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经济是发展了,可回顾这30多年,我们忽略多少文化遗产方面保护,造成了多少文化遗产的流失。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对文化遗产冲击日益加剧。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加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下的外来文化侵蚀,中国自身的文化遗产显得举步维艰。但与此同时,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推动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通知还进一步明确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化遗产保护较好地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责任意识,唤起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只重视眼前开发,不重视长远保护;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文化内涵等,出现了明显的短期行为和一些违规行为。 就如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申请,各地政府是各出奇招,目的不在于保护,而是引资和开发,结果“申遗”失去了其最本质的意义,变得腐化麻木。随着南岳大庙门票依靠“申遗”涨价后,丹霞山在申遗成功后,也同样打出涨价的大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平遥古城,也举行了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拟将古城门票价格由一百元调整到一百二十五元。如此道来,“申遗热”的本质其实是“经济热”,地方政府企图用旅游业来提高当地知名度来带动经济,而不是本着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分析及其出路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分析及其出路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历史文化、思想观念、自然地理、政策法规保障等方面的原因。我们要依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经济社会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通过以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来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标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选择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产物。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基石,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具体来看,在城镇化的作用下,人口由分散的农牧区向城镇集中,使得城乡分散人口结构得以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渗透和扩散到农牧区,使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重组,发挥其最大的效率。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历史来看,国家要成功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推进工业化,同时也必须推进城镇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镇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影响着我国国内需求市场的扩大,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发展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区域,从生产要素的分配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了倾斜性的政策支持。这一发展战略使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稳定而快速的发展,但这更加突出了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同时这也突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滞后,东西部地区间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纷繁复杂,资源能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社会欠发达,是急需加强开发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实际上主要就是指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它并不是单纯的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城镇化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其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空间组织问题、城乡关系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对以往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应尽快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反思;转变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1-05 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虽然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模

式会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和思路不断调整,推进城市化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适时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对促进城市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以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回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往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原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一)行政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 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往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力量和政策制度的深刻影响,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未充分发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的推进具有浓厚的政府行政主导特征。城市化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答:(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三、什么是自然遗产? 答:(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

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四、我国政府哪一年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答:2004年8月,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全球批准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非物质性特征,生态性特征和“活态”性特征。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前景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前景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作者:林庆,李旭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建设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就要提高其“文化自觉性”, 调整其文化心态, 加强其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调适、转换, 进而推进民族文化的重塑和整合。 关键词: 城市化;少数民族文化;前景 进入21世纪, 城市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全球性潮流。在交往全球化、社会进程城市化背景下, 少数民族如何既能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能融入到世界文化、城市化行列中去,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城市化的内涵及进程 对于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例如,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社会学家认为, 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 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集约大生产的过程。[2]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 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 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现代化(Modernization) 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水平深化的结果, 也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 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如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 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 其中两项指标分别是: 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城市化50%。[3]可见城市化也是一个由低级社会不断向高级社会转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文化 段艳冰 2013.11 【少数民族简介】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 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满族过 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 的是旗袍。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 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男子穿 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维吾尔族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褂子,外系腰带。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 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 居区。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 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 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 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宁夏为主要聚居区。男子多带小 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壮族 人口最多的民族,主 治区。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 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 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 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的贡献。 服饰

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总体发展状况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添砖加瓦。 第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的繁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入侵而巍然屹立、屡经离乱而保持一统、屡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第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国际城市化发展模式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2010/4 国际城市化发展模式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王 芳 摘 要:城市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最早研究城市化的是城市区位理论,然后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以及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等。中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特别是在加入W T O后又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具复杂性。本文在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演进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结构性偏差作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益。 关键词: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逆城市化;结构偏差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0)4-055-03 作 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一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城市化(U rbanization)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不断拓展并优化城市,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历史进程。根据世界发展的发展,诺瑟姆将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得出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是呈S型的:城市化率(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在0—25%为城市化发展的初始阶段,此时城市化发展缓慢;城市化率在25%—75%为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此时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率在75%以上为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此时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减慢且相对稳定。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千差万别,但都与其经济水平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特征:“逆城市化(de-urbaniza2 tion)”。“逆城市化”又称“城市中空化(counter-urbaniza2 tion)”,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发达国家受工业化与信息化推动,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城市聚集阶段(urbanization)。发达国家的城市聚集起步早,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英国在1921年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77. 2%。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中心城市二、三产业的全面繁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区域内聚集,主要表现为中心区人口密度提高,房地产价格上涨,工厂、市场、金融机构、文化中心云集。但是城市化也造成了“城市病”,城市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2)城市中空化阶段(counter-urbanization)。当城市聚集达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各类活动超过了区域应有的承载能力和消化程度,城市中心区的生活与经营成本随之上升。而交通工具和信息交流方式的革命却使得郊区生活成本下降,质量提高,住在郊区因此变得现实可行。在这一阶段,城市中产阶级将住宅向郊区迁移,而区域内的工业,一方面由于政府规划,另一方面由于城区生产成本上升,也开始向郊外发展。此时城市中心区逐渐发展为商业区,而郊外则形成了住宅区,造成主城区白天繁荣,夜晚萧条,出现“中空化”征兆。(3)分散性集聚的后城市化阶段(post-urbanization)。随着人口的大量外流,商贸、金融等服务性行业也开始向区域外地区扩展,“中空化”趋势更为明显。二、三产业进一步向外围区域转移,导致其中心地位被新兴区域所替代,并且区域内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由于无法承担转移成本留在区域内,形成贫民窟,最终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空心化”。此时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而城市功能却十分分散,出现了分散集聚的局面。以美国纽约城市人口变动为例,纽约在20世纪40年代仍处于城市聚集阶段,人口从1940年的745.5万人增至789.2万人,以后20多年处于高位稳定状态,70年代以后人口下降至707.2万人,此后郊区人口比重还不断上升, 1990年,郊区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63% 。 20世纪40-70年代纽约市人口变动情况表 单位:千人 “城市中空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现象,根据经济学中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城市集聚达到规模效应后,继续追加城市投资成本,收益将会递减,于是就必然要将城市的某些功能向郊区扩散,以达到发挥城市最佳功能的平衡点。但是,“城市中空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均收入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即城市经济的发展足够使人口有向郊区扩散的能力,交通、通讯水平必须发达。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城市化率达到50%,人均G DP达到3000美元,小轿车拥有量达到160辆/千人时进入中空化阶段的。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多数起步于二战以后,但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非常快。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基数 55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

浅析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 摘要: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我国统一政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这些亚文化又相互构成一种相对于汉族政治文化而独立存在并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正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研究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 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进程、维护地区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 这种影响自然也波及到少数民族及其政治文化。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传统社会形态表现得较其他地区更加突出, 因此,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的冲击和影响更大。 一、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涵义界定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一个派生性概念,它的涵义源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概念是美国当代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他们对法律的反应。”由于它能够准确和真实地展现公民、政治组织以及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 体现民族国家政治变迁的内在思想轨迹, 就成为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工具而被广泛运用。 我国学术界致力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在借鉴西方学者的有关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传统理论,对政治文化进行了界定,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可以称为广义说,即把政治文化泛化为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综合; 第二种可以称为狭义说,认为政治文化仅指政治心理方面的政治取向; 第三种可以成为居中说,把政治文化看成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综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它们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历史塑造的差异,创造出各具

关于某文化遗产保护地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姓名任飞 学号4052014007 专业信息安全 单位四院四营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市民、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通过对市民、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国民族报/2015年/7月/17日/第008版 理论周刊?纵深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徐州市为例 丁开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城镇化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徐州市现有47个少数民族成分,20268 人。其中,少数民族聚居村5个、组3个、社区2个,既是民族散居区,又有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少数民族聚居村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优先建设,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企业的发展,积极参与江苏省民委组织“民族产业发展基地”、“民族团结和谐示范小康村”等创建活动,有力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 一、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近年来,徐州市各少数民族聚居村、组和社区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村、组和社区集体经济。如丰县风城镇北关村开办汇丰酒精厂,丰县欢口镇黄店村开办玻璃钢制品厂、饲料公司,丰县欢口镇欢口村开办食品饮料厂、粉丝厂,沛县龙固镇邵马村开办苇帘加工厂等,民生水平较以往得以提高。由于这些大多是第一产业衍生品,缺少如采掘、制造等重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品牌行业支撑,所以在以农产品及其衍生品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市场竞争中显得乏力。 少数民族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随着徐州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跨地区流入速度增快。以泉山区为例,“十一五”末,该区民族成分18个,人数为1837人;至“十二五”末,少数民族成分增至37个,人口达3467人,五年间少数民族族数增长51%、人口增长47%。另外,辖区内有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人员360余人,驻区4所高校还有少数民族学生1844人,少数民族总人口达5671人,呈逐年上升趋势。 民族散居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外迁量大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大量少数民族居民搬迁至三环路以外新建小区和新城区居住。少数民族居民由过去的聚居变成相对分散,在主城区社区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趋于滞后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在散居区,除穆斯林群众的特殊习俗和周五主麻日活动外,其它民族文化活动较少。 外来流动少数民族管理难度增大 目前,新疆、青海等西北部少数民族群众到徐州经商,由于文化水平低、语言不通、法规知识欠缺等多种原因,其在经商过程中经常与当地群众、与本民族间经商人员发生矛盾,成为城市管理、民族工作的难题。 少数民族就业存在歧视现象 徐州高校密集,外来少数民族学生近2000人。每年毕业大学生较多,许多应届毕业生希望在徐州市区就业。但少数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着拒招少数民族大学生现象。特别是发生昆明及乌鲁木齐暴恐案件后,维吾尔族人员在经商、就业、住宿等方面受到冷遇和拒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