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编 为农服务

第二编 为农服务

第二编为农服务

上虞供销社系统本着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宗旨,主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为农民提供信息和科技服务,扶办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第一章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上虞有山区、半山区、水稻区和海涂,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综合发展的农业区,作物品种繁多,耕作较为精细。对生产资料的要求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规格复杂,供应适时。长期以来,上虞市(县)供销社系统担负着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任务和部分农技信息服务。

第一节经营政策

1986年以来,国家在农资供应政策上经历了计划供应、农资专营、放开经营三个阶段。上虞供销社系统围绕为农服务这个宗旨,根据供销社点多面广的特点和生产资料这个特殊商品,按各个时期的供应政策做好农资供应。

计划供应

1986年后,农资商品的组织供应以计划供应为主。每年的下半年,一般在供应旺季结束,层层编报下一年度的农资要货计划,由各经营网点起报,并由县农资公司统一汇总,加以分析、综合后报上一级公司。上级公司按实际情况下达次年度主要农资商品:化肥、农药、农膜及农业药械的分配计划。根据年度分配计划,另行下达调拨单,

174

并与供货方做好衔接工作。对乡镇一般按种植面积,不同农作物、不同农时季节下达分配计划,文件有权威部门或几个涉农部门联合签发。最后分配到村、组、户。

各农资供应网点,均要凭票(化肥票等),凭卡(农资供应卡)销售,年度总结算。计划供应期间,农资线的职工主要是做好计划分配的商品入库到位,派专业人员常驻大型工厂等,做采调工作。其次是计划外组织紧俏的农资商品,以弥补计划分配的不足。

1987年至1993年农资供应基本实行双轨制的供应政策,计划分配的全部按土地种植面积和凭票供应。自行采购议价化肥农药,逐步由凭票供应放开到自主经营。

农资专营

1988年9月28日,国务院决定对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

农资专营:国家对化肥、农药、农膜三种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委托专门部门实行统一经营。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委托商业部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的农资经营单位,对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大中型化肥厂生产的优质化肥,无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超产肥,均由专营部门统一收购。进口化肥、农药、农膜由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由经贸部按国家计划统一对外订货。除少数有特殊规定的外,全部交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统一经营。为及时支农救灾,国家储备一定数量的化肥、农药、农膜,储备任务也由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区、市供销合作社两级专营单位承担,储备数量由国务院或省级政府审定。

175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所需少量化肥、农药、农膜,由县专营批发部门或基层供销合作社按计划供应,允许有偿转让给农户,但不准进行商业经营或倒买倒卖。化肥、农药、农膜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

农资商品是特殊的商品,农资专营后工厂负责生产及货源供应,供销农资系统承担调拨销售,农业技术部门做好技术辅导及推广工作,三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在农资系统层层建立农资专营、监督、协调小组。严格执行“四公开”、“八不准”、“一监督”的制度。各农资部门设立监督电话、意见箱(薄),对违反农资专营及不良行为的员工,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严肃处理。

县联社在经营方式上实行县基联营,即县农资公司与10个基层社建立县基联营,推行统一计划,统一进货,统一价格,分头销售的“三统一分”的销售模式,到年终按进货额的大小,农资公司向基层社返利,以保县基双得利。

农资专营工作的具体做法:

1989年上半年,上虞县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负责,农委、计经委、物价、交通等部门参加的专营协调小组。各地也相继建立了区、乡(镇)两级协调小组,加强对农资专营工作的领导。全县66个区、乡(镇),建立协调小组63个,成员达373名,形成了完整的监督网络系统。

1989年4月,为落实““四公开”、“八不准”、“一监督”的办事

176

制度,对农资货源、分配标准、供应价格和供应时间等印发1000余张通告,张贴全县800个村区、乡(镇)所在地,接受农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并从各地抽出162人次,到55个乡镇与2681人进行对话交谈,搜集意见和建议,努力改进工作。县供销社系统还建立13只农资监督电话和62只农资专营意见箱,欢迎广大农户及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发现问题,严肃处理。1989年1月—10月,收到举报电话、信件22件,件件有结案。

县联社为提高专营农资队伍素质,采取充实、调整人员与职工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把45名有全局观念、服从指挥、作风踏实的人员调整充实到农资供应岗位。县农资公司举办了有81名人员参加的农资专营培训班,还派出2名职工参加省农资公司举办的农资专营培训班。此外,各地还培训配药员371人。经过充实调整和培训,初步形成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农资专营队伍。

1989年,实行分配和供应分离,严格做到计划物资由各监督协调小组分配,不折不扣的分配到区,到乡镇、到村、到户,实行“三级层层公开”,即区到乡镇公开、乡到村公开、村到户公开,采取上墙公布。全县800个村,有661个村做到分配数上墙公布,其余也运用多种形式向村民公布,基本上做到了无一斤人情肥,一瓶后门药,市场秩序大有好转。

是年,县供销社系统面对上虞一无化肥厂,二无农药厂,三无农膜厂,和银根紧缩的实际,争取到了银行贷款730万元、财政拆借70万元、农资部门借用190万元,缓和了进货资金不足的矛盾。1—

177

10月,组织190多人次到七省一市组织货源,共组织计划外尿素4061吨,磷肥7362吨,复合肥2041吨,农药190多吨,中小农具17万件。同时,县政府领导决定广开门路,实行多渠道进货,归农资部门统一经营的原则,1989年向其它部门收购尿素630吨,甲胺磷16吨,全部纳入农资部门统一经营,解决了经营渠道多,价格混乱的矛盾。

1989年,县农资公司联合有关部门,巩固发展配药站466个,农资服务站33个,供应面达80%以上。在巩固发展“两站”中,主要抓了四件事:业务上培训。全系统有6个基层社配合农技部门,培训274名配药员,公司还专门派员上辅导课。资金上扶持。采取贴息、返利、贴资金等多种方式,缓和配药站的资金压力,增加经济收入。物资上优先调拨。到10月底止,通过“三站”(包括临时供应点)供应各类农药193吨,化肥3626吨。对配药站人员传授商品知识、辅导供应政策。印发各种技术、价格等资料6000余份,推行分装规格、零售价格和容器包装“三统一”。

1989年12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办法的通知》(国发【1989】87号),进一步完善化肥专营管理办法,并于199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的农资经营单位是农资专营主渠道的同时,保留农业直属垦区的直供体制,允许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农业“三站”(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在提供技术服务时零售化肥。中央指令性计划内的化肥,化肥厂只可以按计划供应给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的农资经营单位。对于指令性计划外的化肥,化肥厂可

178

以直接提供给农业“三站”、农民。进口化肥必须由中国化工进口总公司或由经贸部批准的单位对外订货。

1992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发【1992】60号),进一步改革化肥专营体制,明确了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厂的辅助流通地位。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农资经营单位是农资经营的主渠道。

1994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45号),首次提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中央调控的化肥降至总资源量的20%左右的比例,中央调拨化肥由“四级批发一级零售”改为“两级批发一级零售”,地方调拨化肥由“三级批发一级零售”改为“一级批发一级零售”。

199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粮食棉花化肥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8号),进一步改革化肥流通体制。首次提出要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配额内化肥执行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

放开经营

1998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正式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国家对化肥流通的管理由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的规定,由化肥生产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是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共供应化

179

肥8.2万吨,供应农药2058吨。

1999年,市供销系统农资经营企业面对农资市场受多渠道冲击、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储备费用居高不下等多种困难,加强市基联合,围绕春耕“双夏”等农时季节,做到市场早调查、物资早到位、服务早开展。在“双夏”期间,全面开展了以送货下乡、上门开票、预约登记、便民供应、科技服务、农机具租赁维修、增设经营网点、开设供应夜市和设立“三水一室”等为主要内容的支援“双夏”农资优质服务月活动;推行了“一人联百户”和“抓大户带千家万户”活动;重点做好18万亩海涂棉田的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技术、资金、仓储等实际问题;以庄稼医院、诊所为阵地,农资辅导员为骨干,强化农资科技兴农服务,取得了农户的广泛信任。通过一系列优质服务,促进了农资销售量的增加。

2000年初,市农资公司和基层社加强与大厂家、大企业的联合,拓展了镇海炼化尿素、衢化碳铵、山东艳阳天及南京红山角牌复合肥等50余只名优农资商品在本市及浙东、浙中地区的总经销、总代理、采取以名品带多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2000年,对8个农资门店进行改造,改善店堂环境,提高农资商品出样率,围绕农时季节,对优高农业基地种植大户开展多轮次的送货下乡,全年共组织了3000余人次,送肥送药到630个村1.5万余吨,拓展农资销售820万元。是年,全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资料销售6896万元。

2002年初,由市总社为主发起,联合市内154个从事农资生产

180

供应、服务和消费的单位和个人,于5月中旬,组建了“上虞市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协会的组建和有机合作,为规范全市农资行业发展,加强兴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国发(2009)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放开化肥经营限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鼓励连锁集约经营、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连锁经营

2006的5月,市总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要求,从维护农民利益、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出发,在丰惠、小越两个基层社11个经营网店进行试点,并建立起以市农资公司为配送中心,各基层社138家零售网店为主体的农资连锁配送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农资商品由市农资公司负责连锁配送。

2007年,市农资公司投入275万元,对全市154家农资连锁店进行内外装修、仓库维修、添置设备、统一店牌安装。2008年,对下属的农资供应网点进行“放心店”工程的建设,实施“六统一”(统一商品配送、统一区域经销价格、统一建立经销台账、统一店牌装潢、统一人员培训、统一管理制度)。

2009年,市总社颁发《关于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的实施意见》,开展农资放心店建设,并对151家农资“放心店”分二批进行考核,有15家农资供应门店符合系统“农资放心店”建设标准。农资“放心店”的建设,平抑了农资价格,确保了农资质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181

规范了农资经营,提高了服务水平,拓展了农资阵地,重塑了供销社形象。

2010年,市供销系统建立农资供应网店42家,召开农资连锁会议11次,举办各种农资商品培训班45次,参加培训2250人次,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经营能力。

2010年12月底,全系统有农资经营网点151家,其中可经营农药的126家,初步形成以市级农资配送中心为龙头,以连锁网店为基础,实行管理现代化,经营连锁化,服务标准化的农资连锁供应服务网络。

第二节主要农资商品

化肥

一直来,上虞供销社系统把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和汽柴油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

1986年,化肥的品种主要有:46%镇海尿素、17.5%衢化碳铵、17.1%绍化碳铵、15%氨水、硫酸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氯化钾、复合肥、石膏、磷酸二氢钾、硼砂。复合肥开始逐步推广,氨水、氯化铵、明矾等肥料逐步退出市场。当时,复合肥刚开始投放市场,由于生产工艺较为落后,主要以混配为主,供应量不大,是年供应复合肥1444吨。

20世纪90年代,在虞北等地除种植棉花外,还引种了经济作物(如:乌皮青豆等),进口复合肥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1990年供应

182

进口复合肥1263.66吨,1993年,供应进口复合肥2689.54吨。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国产大型复合肥厂的陆续建立,逐渐替代进口复合肥。2001年,市农资公司供应山东红日系列复合肥1105.15吨,2002年1593.67吨,2003年2083.65吨。2004年,公司引进中化集团的系列复合肥,三只规格(40%含硫、40%含氯、32%含硫)供应量为228.49吨,2006年供应量为1004.56吨,2008年供应中化系列的复合肥1860.45吨。2010年供应国产复合肥,28只品种(规格),供应量为4500吨左右。

2010年,镇海炼化突然停止尿素生产,市农资公司立即组织外省优质尿素,消除了由镇化停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满足了全市农业生产的需要。

1986年至2010年,全系统共供应各类化肥161.90万吨,其中氮肥110.52万吨、磷肥25.34万吨、钾肥4.57万吨、复合肥21.47万吨。

随着全市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的步伐,农户对复合肥的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肥使用更趋精细化,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作物选用不同的复合肥。2010年,市农资公司适时引进了竹笋专用复合肥,在东关、绍兴等地推广120多吨。从2010起,市农资公司着手筹备参与市政府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肥料供应的项目,通过招投标取得了供应的资格,年供应配方肥2750吨左右(1500吨无机配方肥、1250吨有机配方肥),通过连续四年的地力培育,将3万亩二等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具有吨粮生产能力的一等标准农田。

183

上虞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化肥商品配置表

表:2—1—1

184

185

农药

农药品种剂型繁多,毒性高低各异,防治对象不一,稀释倍数悬殊,稍一疏忽就会造成作物药害和人畜中毒伤亡。根据“技术在先,供应在后”和安全用药的精神,供销、农业、卫生、公安等部门紧密配合,进行技术培训,现场辅导,严格操作规程,加强仓库管理,防止事故发生。

1986年,县农资公司引进国产杀灭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拟除菊酯类农药2780公斤(升),还新进40%稻虫净5.02万公斤、磷胺原油1.57万公斤、35%甲基硫环磷840公斤等杀虫剂新品种。

186

1989年,县农资公司又引进功夫、氟氰菊酯、来福灵以及混配的双效菊酯、菊乐等8904升。菊酯类农药杀虫谱广、毒性较低、成本适中,投放市场后普受用户欢迎。是年,新引进国产10%草甘膦1.06万公斤、进口50%杀虫丹200公斤,尤其是草甘膦属灭生性除草剂,除草效果明显,广泛用于旱地、沟、渠、路、广场、园林等除草,推广速度迅速。

1992年至1994年,县农资公司先后引进4%丁农颗粒剂3.68万公斤、农得丰400公斤、伏草星180公斤,用于水稻大田除草。此外,还引进拉素、克芜踪、精稳杀得、高效盖草能、禾大壮、优克稗、扫弗特等品种,化学除草在全市广泛推广应用。

县农资公司对新品种农药的引进,还根据用户的需求,组织相应的品种。1992年,因蚕桑生产的需要,引进蚕用氯霉素、蜕皮激素、灭蚕蝇、防僵粉、消特灵、蚕座净等6个品种计2848公斤。

1993年、1997年,农资公司根据果蔬生产的需要,引进葡萄灵、西瓜灵、西瓜重茬胶悬剂、禾果素、芦笋清、木虱净等1515公斤。这类农药针对性强,木虱净专治梨树梨木虱,深受果农的欢迎。针对市场竞争与拓展业务的需要,还组织过一些高资价、高效的进口新品种。

1998年引进新农药品种

表:2—1—2

187

市农资公司对新品种农药的引进,一般掌握先少量,后增量。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991年购进90公斤,次年购进1340公斤;20%三唑磷,1992年购进1000公斤,1993年购进4000公斤;25%精克草星,1993年购进125公斤,1994年购进338公斤;30%扫弗特,1997年购进72公斤,1998年购进400公斤。

2001年,市农资公司面对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改变,直播秧田、抛秧田、机耕播秧的推广,对农药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进直播星150公斤、直播青16公斤以及抛秧精克720公斤、直露4公斤。

21世纪以来,引进的新品种农药是多品种、少数量、小包装。2006年,引进35个品种,总量7434公斤(升),最少的,救腐急20克装,80包计1.6公斤,5克装得稻特利5120包,计2.56公斤,100毫升装的名捕250瓶,计25升,固体类最小的只有4克装,最大的100克装,绝大部分在50克装以内,液态类(除草剂外),一般以100毫升至200毫升为主,适合用户使用。

2006年引进新品种农药选摘

表:2—1—3

188

189

市农资公司平均每年引进农药新品种12个以上,新农药引进的原则是引得进、销得出、用得好。随着科学的发展,高效低毒农药逐步替代高毒农药,先后禁用有机氯、甲胺磷等农药,如今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环保、包装小、适用方便的新农药得到普遍应用。

1990——2001年农药销量对比表

表:2—1—4 单位:公斤

1986年至2010年引进新品种农药一览表表:2—1—5 单位:公斤

190

191

农药械

1986年以来,上虞供销社系统主要供应背包式手动喷雾器和喷粉器,是年,供应农药械9296架,1987年,供应1.04万架,1988年供应7996架,供应数量逐渐下降。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发展到机动、电动喷雾器,动力类产品由农机公司经营,供销社除经营少量手动式喷雾器外,其他农药械全部放开。

1998年,市供销社系统供应农药械2928架,1999年只供应2434架,2000年起农药械全部放开,供销社不列入统计。

中小农具

中小农具是农业生产中的常用工具,一般分铁、竹、木、棕、麻、塑六大类,品种繁多、规格复杂、地区性强、需要量大。一般农具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方针。

1986年,全县供销社系统供应中小农具33.74万件,1988年,供应中小农具31.35万件,以后的供应数量逐年减少,1998年供应中小农具1255件,1999年只供应1274件,2000年全部放开经营,但尚有少数基层社经营中小农具。

1988年,县供销社系统遵照“管卖、管用、管效果”的服务原则,开展预约销售、送货上门、修理农具、代装农具、组织供应种子等各项服务,一年来共修理农具1320件,喷雾器1550架。 1986年,东关社设立中心农具修理部,至2000年,为农户修理镰刀1.43万把,打稻机355台,喷雾器3194架,手拉车1683辆,橹页716张,种田

192

线架1079架。丰惠社坚持每年冬末春初的农闲季节,开展修理土箕,只收工本,不计利润。1989年,汤浦社生产商店开设农具修理部,坚持为农服务。

农地膜

农用地膜供应始于1969年,用于早稻育秧。农用薄膜分农膜和地膜两种。而后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棉花、络麻、蔬菜、番薯等作物育苗。1986年,供应17.99万公斤,1988年供应农地膜24.18万公斤,比1986年增加34.41%。1992年供应农地膜30.07万公斤,1995年是农地膜供应最多的一年,达48.94万公斤,以后逐年减少。2000年,供应农地膜3.86万公斤,2005年,供应农地膜18.41万公斤。1986年至2010年期间,共供应农地膜699.68万公斤。

1986—2010市供销社生产资料主要商品销售表表:2—1—5 单位:吨件公斤架

1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