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从《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看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质性研究方法这门课,通过一学期老师课上详细的讲解,使我掌握了一个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对于我今后硕士研究论文的设计与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合我阅读的《当代美国文化研究》,我从该本书的两个部分,谈谈我对于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的认识与见解。 一、绪论部分 (一)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对于任何社会问题的研究,都一定要界定清楚研究的现象,对研究范围有明确的划分,如涂尔干的《自杀论》,书中的第一章就进行界定哪些是作者所研究的自杀现象,哪些又不是属于其研究的范围。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也一样。书中绪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明了本文“旨在研究美国一个小城市纵横交织的复杂生活趋向”(P10)。因此作者在绪论里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三点问题:其一,调查的性质,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其二,城市选择的依据,其三,概括介绍该城市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在调查性质这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他的视角:即认为人们的行为模式是互相关联和彼此交错的,在对城市人民生活进行探讨时应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作者对这项研究进行了一个假设“:即在这个美国城镇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包括在下列六大类活动之中:谋生,持家,教育子女,以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艺术等消闲,参与宗教仪式,参加社区活动。”(P11)正如作者所说的美国的小城市很多,面对那么多的选择,作者根据其调查研究的性质与内容,在城市选择方面给出了他选择的两个主要考虑:“第一、该市应当尽可能地代表现代美国生活,第二,从表面到实质它都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P15);之后,通过作者的严密的分析与说明,最终选择了米德尔敦,正如其所说的“选择米德尔敦作为调研的对象是由于它的特性而不是考虑他的一些异常的特点,我们并未把它当做一个典型城市。很自然,这项研究的结果普遍应用于美国其他城市或美国生活,应当是十分小心的。”(P18) 在确定好研究的城市之后,作者在书中又单独列了一章节来介绍该城市的历

美国社会文化知识

口译知识:美国文化习俗杂谈 王恩铭(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文化研究专家,英语学院教授,上海市高级口译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成员,知名高级口译、高级口语教师) 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化习俗与社交礼义时,既要顾及欧美文化的相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 文化习俗是个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的题目,涉及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笔者拟定以杂谈的形式,就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作一粗浅概述。 宽容性。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从宗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和族、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一言以蔽之,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习俗和仪。譬如,犹太人可以庆祝他们的宗教节日,而基督教徒则能够他们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再譬如,美国华人可以在唐人街用华语生活和工作;同样的道理,越南移民能够在他们的"小西贡"按越南的方式经营业务,从事各种活动。 美国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国是个移民国这个因素以外,还与美国人的频繁迁徙有关。众所周知,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开发史。那时,美国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机遇,就往那里移居。频繁的迁移和不断地更换居处使人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此外,经常迁移还能够帮助人们扩大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理解的,并逐渐形成多样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观念。 由于美国人的宽容性较强,所以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身上,它与中国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十分酷似。譬如说,丈夫可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逼迫他那拥护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立场。同理,母亲也许是个天主教徒,但她决不能强迫她那已皈依成穆斯林教徒的儿子改变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事务处理中,这种宽容精神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发现"白领工人"不穿外套、不系领带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一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里,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育上课的例子数不胜数。更有甚者,美国教授讲到来劲之处,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采飞扬地滔滔不绝一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形,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松关系。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辈互拍肩膀、无拘无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informality)的习性。 从文化角度上讲,美国人不拘礼节的习性与他们的民主平等观念相关。我们知道,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投有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贵族、贱民、等级、王室等欧洲大陆盛行的一套东西,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价值现这一核心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美国日常交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体现。 关键词:个人主义价值观;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日常交际;美国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它们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不同的文化属性,不了解语言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也就无法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价值观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精髓所在,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交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美国文化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美国社会遵循个体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英语中有不少谚语很好地阐释了这种重视自我、依赖自我和强调个体独立的价值观。“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

计师),“God helps them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由此可见。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民族语言中,且在日常交际、词汇、谚语、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体现。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日常交际中的体现 1.称呼语 在英语所有的人称代词中,“you”(你,你们),“she”(她),“he”(他),“we”(我们),“they”(他们),“it”(它),只有当它们位于句首时,才大写第一个字母。而“I”(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律要大写。大写的“我”。强调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汉语中,我们中国人往往会在姓氏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他人。姓氏前加上“老”字表示对听话者的尊重。加上“小”字表示对听话者的爱护和关心。这样称呼可以缩短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便于双方进一步交流,而英语中则没有类似的用法。这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不希望自己因为年龄而受到他人更多照顾.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平等的对待,而且在英语文化中,“老”字意味着衰老残年,不中用,来日无多等。因此西方人十分忌讳“老”字.如果称某外国朋友为“old Mr.John”(老约翰先生)。肯定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不快。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珍视平等的权利,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薄。因此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没有各种各样的繁多礼节。上级与下级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见面时只需笑一笑。说声“嗨”(Hi)

当代美国的艺术治疗

舢山)c11w珊业关注 人类通过艺术活动:制作活动和接受活动,来治疗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其历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其实,远古人类的巫术活动与艺术活动是合为一体的,而巫术活动是那时候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和精神痛苦的主要方式。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艺术治疗已见于古希腊和*圣经》时代。古希腊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以及亚里士多德都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圣经一撒母耳记》称扫罗王“魔鬼附身”(精神病当时的流行说法),根据描述,可以推测扫罗王是明显的偏执狂,并有躁郁症症状。而当时采用的唯一治疗是让善于弹琴的大卫为他演奏,可见那时人们已经知道音乐有消解精神障碍的功能。艺术治疗在西方文献中的记载,从古至今没有中断过,但始终没有形成气候。既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也缺乏系统规范的操作技术。 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艺术治疗”(Anthe“py)这一概念,在她的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迅速延伸到各个发达国家。不过,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无论是在规模、质量等方面,美国仍居于领先地位。1960年美国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1961年创建了专业理论杂志馍国艺术治疗杂忽》,到现在,这杂志仍是这个领域里的权威杂志。1965年又成立了“美国舞蹈治疗联合协会”。1969年,全国性的专业组织“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ATA)成立,这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治疗发展的里程碑。“AAA”负责协调全国的艺术治疗,组织每年的学术研讨会。从上 艺术治疗 文/李欧 世纪70年代起,著名的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首先开设了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并授予相应学位。从那以后,很多美国大学都相继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授予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由美国艺术冶疗认证委员会(A1rcB)进行资质核准和授予证书。美国大多数州都允许在获得艺术治疗认证以后,即具有了心理医生和精神医生的资格,可以在医院,心理诊所从事艺术治疗工作。美国目前已有百余个专业的艺术治疗机构。 美国艺术治疗之所以在当代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疾病的主流模式的变化,病因的认知模式的转向以及冶疗的主导模式的转向。美国的统计材料表明,20世纪初,每年每1000名死者中,因病死亡28人,主要疾病是与精神因素无直接相关的生理性疾病:肺炎,结核、白喉、伤寒、痢疾等。随着常规医学的发展,1972年,1000名死者中,有9人因病死亡。主要疾病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所谓“心身疾病9: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癌症等等。对病因的认知模式,从“生物一生理”模式转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模式。还出现了“心身医学”、“精神神经免疫学”等新兴学科。冶疗模式也从对“病”治疗,转向对“人”治疗,开始重视人格的检修和心理干预(在这方面,常规医学常常无能为力,而艺术治疗却大有用武之地)。 而且,疾病模式的转向,是由于物质文化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的自觉的存在意识更强烈和个体需求质量的提高而产生的。可以说,这是人类为争取文明所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所以,艺术冶疗首先在比 田 万方数据

美国的文化模式的特征

美国的文化模式的特征: 一.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人们追求平等。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二.不确定性规避 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不确定性文化的人们试图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成文和不成文)来抵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不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更注重情感,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 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容易接纳有差异的因素。 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 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社会结构松散,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 四.阳刚性-阴柔性 美国是男性度较强的国家,人们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质上的成功。企业当中重大决策通常由高层做出,员工由于频繁地变换工作,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因而员工通常不会积极地参与管理。 五.长期导向 短期导向性的文化与社会面向过去与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并注重对传统的尊重,注重负担社会的责任。美国文化是此类中的典型,其企业关注的是每一季度和年度的利润,上级对下级的考绩也是最多每年一次,甚至周期更短:要求立见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

当代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及其意义探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评价领域兴起了一股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简称CRE),并得到迅速发展。这种评价理念倡导将文化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于评价的意义。随着影响力的日益壮大,该思潮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态势,甚至对量化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主流评价理论产生了冲击。这一思潮反映了当代美国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向,是美国评价领域的重要事件,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为此,本文对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基本立场、重要主张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评价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形成 (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社会基础 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出现,源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随着少数族裔所占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评价者往往会进入与自身文化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场域。如何处理和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就成为评价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经常要面向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教学。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评价中,就是教师难以准确地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判。随着教育评价越来越看重其在描述学习进展、改进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描述、分析和解读学生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同族裔和文化群体越来越强烈地呼吁与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便使各类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公允的对待。 此外,在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领域,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文化差异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种社会需求催生了文化回应性评价。1994年,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简称AEA)主席凯伦·柯克哈特(Karen Kirkhart)在其就任演说中指出,文化应该成为评价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任何忽视文化因素的评价必然是无效的。为此,她提出了“多元文化有效性”(Multicultural Validity)的概念,要求评价项目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关注评价项目开展的文化背景。[1]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下属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在2014年发布了一份指南《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实践策略》(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ulturally Competent Evaluation),指导美国医疗工作者在开展公共医疗评价工作时关注文化因素。美国公共政策协会(Public Policy Association,简称PPA)在2015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在开展评价时考虑采取一种文化回应性和族裔平等的策略》(Considerations for Conducting Evaluation Using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and Racial Equity),倡导将文化回应性评价的理念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二)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理论渊源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理学院信计0901 刘林学号:200948490101 关键词:美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各大国中唯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扩张”主要指一国将其传统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也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

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对比 (自动保存的)

摘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过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之间开始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国家间的发展与进步。 跨文化的交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中西方在文化维度上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 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文化认为人们应该关心他们自己和独立,自我意识很重要,个人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他们崇尚自由和权利。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集体主义重视和谐而避免直接的冲突,他们强调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Abstract Since human beings entered 21th century,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more and more closely. Different cultures begin to communicate so that it can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process of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has been a common phenomenon.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as a great different. Americans have faith with individualism, Chinese have faith with collectivism.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of America believes that people are supposed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and remain emotional independence of groups, organizations or other collectives. Self-emphasis is important. Individuals can do whatever they want, and their freedom and rights are of necessary values. However, collectivist culture of China emphasizes the in group. Collectivists value harmony and avoid direct confrontation. They emphasize building friendly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The key words: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英美文化概况论文l论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individualism Abstract:Individualism as a typical Western capitalist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that the supremacy of personal values.The United States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values of 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merican spirit.American individualism, rational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the Christian spirit and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 autonomy.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ulture,it beca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American Thought and destination,constitute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Key words:the essence of the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Individualism"in Western culture,especially in American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dividualism,"the earliest use of the term is French form of"individualism",from the Europeans and so-called root caus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Enlightenment thinking-common reactions.But first systematic use of"individualism"is the term the mid-1820s,Saint-Simon's followers.Perhaps because of the pervasive influence of Saint-Simon doctrine,"individualism" in the19th century the term has been very widely used,developed into a personal ideology and theory,that is a political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ocial.Its main contents are: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I believe that everyone has value,a high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self-control,self-control,self-development.Individualism is based on individual-based philosophy of life. However,the true meaning of individualism varies.In France,it usually carries a negative connotation,even it remains so,means that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 will be more harmful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For some people,individualism is a dangerous idea;in others it seems,individualism is a social or economic anarchy,the lack of the necessary systems and standards;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it is the universal personal selfish attitude.Socialists are simply"individualism"is equivalent to a"socialist"and"communism"of the opposite.French liberals talk about individualism,but regarded it as a minimum of state intervention and political freedom in order of greatest threat to a pluralistic society.And in France,in sharp contrast,the" individualism"is the term romanticism in Germany,but the label affixed.German for" individualism"is a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self-completion 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re are prof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most of the Ea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Japan and South Korea to"individualism"as with"collectivism"contrary to the values-oriented.That"individualism"is"all personal interes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the performance of selfish,mercenary,intrigues,etc.";"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interpretation of"individualism"is"everything from the individual starting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to put collective interests,their own interests,regardless of other people's wrong thinking."In short,Chinese culture,individualism is synonymous with self-interest,is a derogatory term. In Western culture,emphasizing the individual-oriented values dominate,but only in the American culture,individualism is only part of the essence of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oint of culmination,and was as a fundamental value to be highly respected.However,in the United States,"individualism"was originally sang of capitalism and liberal democracy,the emergence

美国文化VS德国文化

German culture VS American culture 蒋开芳学号:201403020514 Germany I grew up with a dream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in Germany, although I have heard a lots of assessment about German, such as inflexibility, stiffness and so on. However, I do believe that they even have known nothing authentically about Germany, while I have not went to Germany yet, but I’ve already gathered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Germany from all kind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 and communication website. There are some reasons why I’m interested in Germany and it’s easier for me to adapt. First of all, I’d like to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education that I have known. 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our country that their higher education is separated from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ir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is not to invest or money,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a revolutionary idea. Secondly, it’s a nation of economy, modesty, and caution, while these features were interpreted as conservative and stiffness.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Example 1: We can often see a sign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which marks the completion time. In Germany, almost all of the projects will be finished as the sign marks. Example 2: I have ever seen an authentic story about a student who is the first time to catch bus. He has known that he needed to buy the monthly tickets, while he has no idea that he needs to buy it on the bus station, so he said that he will buy a day tickets.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细读王恩铭老师的《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确实收获很多,惊叹于作者对全书系统有序且相当全面的介绍了美国的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体系、大众传媒、劳工组织、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电影艺术和体育活动,并对美国的宗教信仰、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家庭婚姻、妇女运动和社会矛盾等问题。 和其他书籍来比,譬如我以前读过的《纽约地标》、《裸视美国》等,该书作者的逻辑更加清晰,篇章安排也比较合理。比如说就整体结构而言,本书分为十九个篇章,分别从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出发板块式分别叙述了诸如地理、人口、区域划分,历史,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概貌,教育概貌,宗教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劳工及劳工运动,美国工业组织及企业管理,妇女与妇女运动,家庭与婚姻,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社会问题,以及美国人的娱乐活动,主要节日等。条理清晰,分类严谨,给人以清新,简单的印象。 而就每一个篇章来说,作者在一开始都会有一个概括性的引言。这样的引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性的告诉我们这一章将要讲的内容,使读者对作者的思路有了一个简明的了解。然后在下文的叙述中,不同于有些书籍的是作者分了好多小标题,又一次简明的作为提示性的关键词放在显著位置,使得读者读起来更加方便,也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其实如此学术性的书籍常常会失于乏味,但是读这本书时,每每看完作者的引言和小标题,我常常会想象作者接下了会怎样写,如

果是我会怎样写,就这一方面我已经了解了哪些问题等等,这样就提高了我阅读的积极性。我想分类明了,思路严谨,行文脉络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利用这种方法,作者很明白的把整个美国社会的组成以文化现象说的很清楚。这种行文方式,也是我们以后写作时应该效仿学习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是关于美利坚民族构成的介绍,和以前看过的书相比,作者明了的分类方式,抓住纲领的行文可见一斑。该章开始,作者用简短不足一千字的六小段,简单的介绍了这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的形成,组成,文化特征勾勒出了美利坚民族的基本特色。然后作者又利用他的分类特长分别介绍了北美土著居民,来自欧洲的居民,来自亚洲的居民,来自非洲的居民,来自拉丁美洲的美国人,这样的分类系统简单明了,易于接受。然后作者又按同样的结构在每个小节分别叙述了这些居民主要来自这些大洲的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移民在当今美国所占的比例,以及他们的移民史,他们第一代移民的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以及第二代,第三代……的移民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和与其他国家移民相比,各个国家的移民的不同点。比起以前所读过的《裸视美国》,这样的叙述更清晰,思路更简单,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通观全书,我对美国社会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其实对于书上的有些知识我以前零星点点的略知皮毛,但是在作者引领下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有一些知识是以前在别的书上很少读过的,比如说以前我只知道美国白人的奴隶制度和他们对黑人的残酷剥削,但是不明白白

美国文化论文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 美国文化的特点很多,集中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等方面,其核心的便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文化语言、教育婚姻、竞技电影等方面。美国文化有精华,亦存在糟粕,那么我们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时候应该批判的吸收,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美国文化、个人主义、批判的吸收 美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电影……我在这里就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进行浅析。 所谓个人主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强调每个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而那些对年龄、婚恋、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认为是隐私性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涉和侵扰。若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不仅没有好处,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影响颇深,从其着装便能得知一二:美国人的服装观念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衣服不是显示生活地位的标尺,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穿衣打扮自行其事,随心所欲。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文化语言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其次,文化支配着语言,即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会导致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谚语是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形式之一,最能反映—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