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方面的应用简述

院系:

在地球化学中,微量元素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将自然体系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一般认为:微量元素以低浓度(活度)为主要特征,其行为服从稀溶液定律(亨利定律)和分配定律;自己往往不能形成独立矿物,而被容纳在由其他组分所组成的矿物固溶体、熔体或流体相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微量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固溶体。由于在不同条件下,微量元素的演化规律基本一致,所以可以指示物质的来源和地质体的成因。而且,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下面,本人将从所阅读的一些期刊中选一些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的应用。

一、万洋山一诸广山花岗岩复式岩体——判断花岗岩成因

万洋山一诸广山花岗岩复式岩基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出露面积达五千余平方公里,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复式岩基中一北段,南段有少数小岩体出露,岩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包括万洋山、汤湖、寨前等岩体,形成时代为430一434Ma;其次为花岗闪长岩,有桂东、扶溪等岩体,形成时代为426Ma左右。此外,在一些岩体中还有少量钾长花岗岩、花岗细晶岩岩株出露[1]。

研究者通过利用微量元素含量的对数相关图(图1),同时考虑部分熔融、结晶分异过程中固相和液相的微量元素变化途径,对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成功的鉴别:假设浓度为C1、C2的微量元素1、2的总分配系数为D1=5、D2=0.1,则在元素含量的对数坐标图上分离结晶(A,A')和分离熔融作用(C,C’)均为直线关系(即普通坐标中的指数曲线关系),但两者的斜率极不相同。在分离结晶过程中结晶固相与残留液相中的不相容元素浓度CZ略有增加,但变化范围小;而相容元素浓度c:则急剧降低,且变化范围大,使分离结晶演化线具有负的陡直斜率,固相成分线(A’)平行位于液相成分线(A)的左侧。曲线m为分离结晶固相与残余液相的混合线。分离熔融与分离结晶过程正好相反,演化线具有负的平缓斜率,固相成分线(c’)平行位于液相成分线(C)的上方。平衡结晶与聚集熔融作用的演化线与上述两个相应的过程类似,但在对数坐标图上呈曲线形状。

图2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稀土元素分布图

在另一方面,通过稀土元素配分图(图2),得到了以下认识:研究区花岗细晶岩的Rb含量最高、sr和cr含量最低。因此,lgRb、lgSr、lgCr相关关系表明本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形成过程应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包体与花岗闪长岩为岩浆的早期结晶固相;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结晶较晚,并混有不同比例的残余熔体;而花岗细晶岩为岩浆分离结晶最晚期残余熔体固结的产物。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稀土组成定量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母岩浆是基底岩石经80%部分熔融形成的。母岩浆通过40%的分离结晶形成花岗闪长岩;残余岩浆继续演化,经过约50%的分离结晶形成二长花岗岩;最后的残余熔体再分异、固结形成黑云母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

二、岛弧拉斑玄武岩(ITH)和洋脊拉斑玄武岩(TH)微量元素比值不同

在武平的物质成分对岛弧拉斑玄武岩成因的指示意义的论文中,作者通过岛弧拉斑玄武岩(ITH)与洋脊拉斑玄武岩(TH)的物质成分对比,推测出岛弧拉斑玄武岩可能的成因。

岛弧拉斑玄武岩(ITH)元素比值

并作了如下的分析:从ITH和TH元素比值特征可看出,K/Ba,K/Rb,的值在ITH中明显低于TH,这是因为K, Rb, Ba是亲石元素,且K比Rb, Ba优先进入矿物,所以Rb, Ba在熔体中的含量就会增加,造成了K/Ba, K/Rb较低,同

时也说明了表2中Rh, Ba含量高的原因。由于TH和ITH大体上都是地慢直接喷发的产物,因此两者在Rb/Sr值上也反映了原岩的值。指出较高的Rb/Sr可产出较高的87Sr/86Sr'岩浆,且在慢壳分离的过程中,Rb是不断向地壳富集的,由87Rb衰变的87Sr也是向地壳富集,所以较高的值反映了生成深度较浅,表中ITH 的87Sr/86Sr值较高,因此,ITH的岩浆产生较浅,这与相应的主量元素得出结论相同。他通过这一系列的微量元素的研究得出,从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显示, ITH的原始岩浆在其上升过程中可能发生橄榄石、尖晶石的分异结晶,且原始岩浆的熔融与洋壳的脱离出的水有关。岛弧拉斑玄武岩(ITH)元素比值特征进一步证实,原始岩浆产出较浅部位。岛弧拉斑玄武岩(ITH)稀土元素特征进一步说明, ITH的源区是幔源的[2]。

三、判断玄武岩成因—江山-广丰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玄武岩

江山-广丰地区所在的信江红色盆地与金衢红色盆地同属于NEE向赣杭断陷盆地带的组成部分。赣杭构造带自早白垩世晚期开始强烈拉张,红色盆地形成。红层下部夹有层状玄武岩,全岩K-Ar年龄为98~105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有两类玄武岩:江山陈塘坞一带的拉斑玄武岩,礼贤、广丰一带的碱性橄榄玄武岩。Nd、Sr同位素组成分析显示,拉斑玄武岩类(87Sr/86Sr)值为0.7054~0.7070,E Nd(t)值为1.69~0.70,表明源区为基本未受壳源物质混染的原始地幔,在弧后陆缘环境下快速拉张而上升,呈熔岩被形式分布于信江盆地东部;碱性橄榄玄武岩(87Sr/86Sr)值为0.7076~0.7080,而E Nd (t)的值偏低(-6.43~-5.18),表明来源于已受壳源物质混染的富集地幔,在拉张加剧、裂陷加深的构造背景下喷发,相对集中分布于盆地中部,范围小于拉斑玄武岩。二者的差别主要是地幔源区受到不均匀混染所致。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期间,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角度由缓变陡以及向东南方向的后退作用,对弧后陆缘的快速拉张并形成赣杭带红色断陷盆地及其玄武岩起着关键性作用[3]。

图3 w(Zr/Y)—w(Zr)和w(Ti)—w(Zr)图解

左图中:A.火山弧玄武岩;B. MORB; C.板内玄武岩;D. MORB和火山弧玄岩;E.MORB和板内玄武岩研究者通过w(Zr/Y)—w(Zr)和w(Ti)—w(Zr)图解来判断构造环境(图3),从上图中可以看出,w(Zr/Y)—w(Zr)和w(Ti)—w(Zr)图解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反映不同玄武岩的性质,不同玄武岩的投图在不同的区域内,两个图解综合运用可以更为准确判别未知玄武岩的类型。将取得的江山、广丰一带红层中的玄武岩的样品经过处理后在上述图中投影,在(Zr/Y) -Zr图解上,基本上在板内玄武岩

区,在Ti-Zr图解上,基本落入板内玄武岩区。综合上述特征,江山、广丰一带红层中的玄武岩不是典型的板内碱性玄武岩,但又不是火山弧玄武岩。这和其它图解所判断的结果一致。从而结合其他依据得出了如下结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江山-广丰地区有两类玄武岩,江山陈塘坞一带为拉斑玄武岩,礼贤、广丰一带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前者来源于原始地幔,后者来源于受到壳源物质混染的富集地幔。地幔源区的不均匀混染造成了这种差别,总体上具有来自富集地幔源的趋势。

四、结束语

以上都是微量元素在判断岩石的构造环境和成因上的应用,由于时间和个人认知所限,所谈论的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的应用肯定有所遗漏,但这毕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有所提升,渐渐得到进步。最后感谢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授这一方面的知识,让我受益良多,进步匪浅。

参考文献:

[1]李献华:《万洋山一诸广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地球化学,1993

[2]武平,《物质成分对岛弧拉斑玄武岩成因的指示意义》,新疆有色金属,2005

[3]余新起,舒良树等,《江山一广丰地区早白世晚期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

及其构造意义》,2004

地球化学读书报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题目:地球化学理论及其实际指导意义学号: 20091004067 班级: 021091 姓名: 王国平 时间: 2011.11.27

一.地球系统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实际指导意义 1.地球系统元素丰度特征 (1)地壳内各种元素分布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元素丰度的差异基本上决定于原 子核的相对稳性。 (2)地壳化学组成与元素克拉克值: 大陆地壳是原始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将大 陆的元素丰度对原始地幔标准化后的比值课定量衡量微量元素的相容性。 (3)陨石:Ⅰ型碳质球粒陨石未经受热变质作用影响、形成于远离太阳的较低 温度区域,是最原始的太阳星云凝聚物质,保留着太阳星云中非挥发性的物质的初始丰度。 (4)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 (5)元素的原子丰度随元素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 2.地球系统元素丰度实际指导意义 (1)陨石的研究意义 它是认识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烟花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主要资料来源,可以用陨石类比法,地球模型和陨石的类比来研究地球元素的丰度;陨石中的6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的“前生命物质”,对于探索生命的前期的化学演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元素,它消除了元素丰度偶奇规律造成的REE丰度随原子序数增长的锯齿变化,球粒陨石中轻重稀土元素不存在分馏,这样图示能使REE任何分离都能清楚的显示出来。(2)元素丰度不均一性指导迁移机理与成矿专属性 了解各个圈层,特别是岩石圈的平均含量,就可以把它作为标准,与地壳各个阶段进行比较,已确定元素的含量是增高了还是降低了,从而阐明元素迁移和及集中、分散的机理;亦可确定某一成矿区的特征元素和某一地质体的成矿专属性,为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一定的佐证。 (3)地壳化学成分和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对壳幔分异的指示,大陆地壳是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通过地幔部分熔融的岩浆向上侵入或喷出逐步形成的,部分熔融形成地壳残余的地幔部分就成了现今的贫化后亏损地幔;元素克拉克值影响着参加地壳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支配着地球化学行为,例如,化学性质相似的碱金属(Na、K、Rb、Cs)在地壳中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丰度很低的阳离子和丰度很低的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Rb2SeO4、BeSeO4、SrSeO4)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 二.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及其实际指导意义 1.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理论知识 (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分类 1)亲硫元素(亲铜元素):有18或18+2的外电子层结构层,电负性较高,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亲硫元素和硫结合生成的硫化物、硫盐等常常和铜的硫化物共生,易熔于硫化铁熔体,主要集中硫化物-氧化物过渡带,代表型的有Cu、Pb、Zn、Au、Ag。 2)亲氧元素(亲石元素):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即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8电子惰

环境化学读书报告

环境化学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塑料降解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引言........................................................................................................ - 1 - 二、塑料简介................................................................................................... - 1 - 三、发展历程................................................................................................... - 2 - 3.1国外发展............................................................................................. - 2 - 3.2 国内发展............................................................................................ - 2 - 四、近期进展................................................................................................... - 2 - 4.1 光降解................................................................................................ - 3 - 4.1.1 光降解技术的原理................................................................. - 3 - 4.1.2 光降解技术的发展................................................................. - 3 - 4.2生物降解............................................................................................. - 3 - 4.2.1 生物降解技术的原理............................................................. - 3 - 4.2.2 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 - 3 - 4.3 光/生物双降解 .................................................................................. - 4 - 4.3.1光/生物双降解技术的原理 .................................................... - 4 - 4.3.2 光/生物双降解技术的发展 ................................................... - 4 - 4.4 其他可降解技术................................................................................ - 4 - 4.4.1 超临界降解技术..................................................................... - 4 - 4.4.2 CO2合成可降解塑料技术...................................................... - 5 - 五、发展展望................................................................................................... - 5 - 六、参考文献:............................................................................................... - 6 - I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基础》姓名:学号: (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首先,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1866年,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苏联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归纳不同时代不同的观点,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7世纪前)——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至现在) 3.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三大类。其中,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室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 (三)、生物与环境 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3.生物与光因子:光因子主要指太阳光;其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归纳为太阳的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三个方面。 生物与光质:不同单色光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例如,红外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 生物与光照强度:不同的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不同。 生物与日照长度:日照长度即光照时间,不同的生物每天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同。 4.生物与温度因子: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服从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 5.生物与水因子: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水是生物新陈代谢地介质,是很好的溶剂。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大类;其中水生动物对水的依赖性更大。 6.生物与土壤因子:土壤是陆生生态系统的基础,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土壤形成演化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土地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密度和孔隙度等,土壤的质地、结构性质引起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土壤动物生活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7.生物与大气因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很小一部分,但它们三者对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不同地区的气候,小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天气的变化;风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动物的取食、迁徙等都跟风有莫大的关系。

关于稀土的读书报告(化学)

关于稀土的读书报告 ——读《稀土》有感 【引言】稀土被人们称为新材料的“宝库”,是国内外科学家最关注的一组元素,被美国、日本等国家列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元素。近些年来,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已经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稀土的出口,视稀土为战略储备物资。基于以上国情,我将从稀土的发展历程、稀土的具体分布及存在形式、稀土元素的无机化合物、稀土元素的具体用途以及我对中国稀土开发和贸易的思考这五方面具体阐述我的读后感。 一:稀土的发展历程 1.1稀土是什么? 稀土的英文名是Rare Earth,即“稀少的土”。其实这是18世纪遗留给人们的误会。局限于当时的探测水平和提炼技术,人们之发现了若干种稀土元素并只制得了不纯净、像土一样的氧化物,故取名Rare Earth。 1.2稀土元素的定义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对稀土元素的定义,稀土类元素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第三副族中原子序数从57至71的15个镧系元素,镧(57)、铈(58)、镨(59)、钕(60)、钷(61)、钐(62)、铕(63)、钆(64)、铽(65)、镝(66)、钬(67)、铒(68)、铥(69)、镱(70)、镥(71),再加上与其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相近的钪(21)和钇(39),共计17个元素。 根据稀土元素间物理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的某些差异和分离工艺的要求,通常将稀土元素分为轻、重两组。钆以前的镧、铈、镨、镝、钕、钷、钐、铕7个元素为轻稀土元素,亦称铈组稀土元素;钆、铽、钬、铒、铥、镱、镥,钪和钇等9个元素称为重稀土元,亦称钇组稀土元素。 1.3稀土元素发现及发展史 1787年,瑞士军官C.A.Arrhennius发现了一种新矿物。1794年,芬兰化学家J.Gadolin 分析这种矿物时,发现了新未知元素,因其氧化物形似泥土,因此成为“新土”。1797年,瑞典化学家A.G.Ekeberg确认了该“新土”,并将“新土”命名为“钇土”(Yttria)。 1843年,K.G.Mosander在研究“钇土”的时候发现了两种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铽(Terbium)和铒(Erbium)。 1878年,Jean Charles G.de Marignac又在“铒”中发现了新稀土元素,命名为镱(Ytterbium)。 1879年,Per Theodore Cleve在Marignac分离出镱中的“铒”后又发现了两个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钬(Holmium)和铥(Thulium)。 1886年,Lecog de Boisbaudran又将Cleve发现的“钬”分离为两个元素,一个仍称钬,另一个叫镝(Dysprosium)。 1907年,Auer von Welsbach和G.Urbain各自进行研究,用不同分离方法从1878年发现的“镱”中分离出一个新元素,并将这个新的稀土元素命名为镥。 从1794年发现钇土到1907年发现镥这8个稀土元素,共经历了113年。 轻稀土的发现晚于重稀土。 1803年,J.J.Berzelius、W.Hisinger和M.H.Klaproth一起发现了一种新“土”取名为“铈土”。 1839年,Mosander 发现“铈土”中还含有其它新元素,他取名为镧。 1841年,Mosander又在他发现的“镧”中发现了新元素。性质与镧相似,因此借希腊语中“双胞胎”之意将其命名为Didymium(吉基姆)。

《地质统计学》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课程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包含经典统计学与空间统计学,按其基本原理可定义为:地质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其为数学地质领域中一门发展迅速且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表明,地质统计学除了在异常评价、找矿勘探、矿体圈定、储量计算、采矿设计、矿山生产及地学科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外,它在石油地质、第四纪地质、地层学、生物学、生态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地震地质、海洋地质、农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古气候、古地理、环境、林业、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成功应用的实例。地质统计学在不到5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一、理论研究及进展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2-3]。包括:①从初期二维平面分析到三维立体空间的静态估计,发展到今天在时空域内对研究对象进行四维乃至更高维空间的动态估计和模拟。Journel[4]将克立格法的估值问题,从一般矢量空间扩展到个原始数据的全部可测度函数所形成

的矢量空间(希尔伯特空间)进行考察;②在单变量区域化变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多变量的协同区域化理论[4];③发展了许多计算变异函数(或协方差函数)的方法;④线性地质统计学与非线性地质统计学共同发展;⑤参数地质统计学与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相互补充。Matheron[5]为首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以正态假设为前提,在协同区域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Journel发展了无须对数据分布作任何假设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提出了一些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克立格方法;⑥由于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研究得到重视,早期空间域静态建模技术的研究逐渐过渡到研究时空域多元动态条件模拟,各种模拟方法得到了发展;⑦早期的等因子模型的因子是埃尔米特多项式,它要求原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为了拓宽等因子模型的应用,Matheron提出了离散的等因子模型和连续的等因子模型,Rivoirard利用析取克立格技术建立了正交指标剩余模型,Lajauine和La ntuejoul等也提出了建立等因子模型的一些方法;⑧已有的地质统计学方法相互融合。如指示克立格法与协同克立格法相结合形成指示协同克立格法;指示克立格法与因子克立格法相结合形成主分量指示克立格法;协同克立格法与其它不同的线性地质统计技术相结合形成各种协同克立格技术等[6]。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多点地质统计学[7]。多点地质统计学是相对于基于变差函数的两点地质统计学而言的。在两点统计里,储集层相关性通过空间两点协方差( 变差函数) 进行描述。在多点统计里,则是利用空间多个点组合模式进行描述。空间多点组合样式称为数据样板,如果在空间点赋予了值,则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多点组合模式,称为数据事件。在建模时,对每一个未知点,估计在其处满足给定条件的数据事件出现的概率,随后抽样获得未知点处值或者数

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篇一:现代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分析化学读书报告课程名称现代 分析化学教师姓名李向军学生姓名吴远东学生学号 20XX28005314010专业地球化学所在院系地球科学学院培养 单位兰州地质所日期:20XX年3月"非稀释剂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磷灰石中铀钍钐同位素的含量”的读书报告作者的方法:准确测定235u,、232Th、147sm同位素含量是磷灰石(u-Th)/he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关键。文章中作者用非稀 释剂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磷灰石中235u,、232Th 的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流程。该方法假定样品中的235u,、 232Th、147sm同位素丰度与其自然丰度是一致的,根据235u,、232Th、147sm同位素的自然丰度和测得的样品中总的u、Th、和sm的含量得到样品中235u,、232Th、147sm同位素的含量。本文只截取其中样品处理的方法加以说明和讨论,其样品处理方法如下:磷灰石样品的样品处理方法。美国加州理工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浓hno3在90℃的温度下加热

1h,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20%的浓hno3在90℃的温度下加热2h,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5%的浓hno3在超声波中分解2h。 篇二:高等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高等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一、紫外/可见光谱多元校正来进行水杨酸电化学氧化的动态研究 nelsonmatyasovszky;minTian;Aichengchen.J.phys.chem. A.20XX,113,9348–9353传统水净化工艺的低效率问题,水杨酸和水杨醛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两种很常见的物质。因此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检测废水中水杨酸和水杨醛的含量以及处理方法。这篇文章,报道了一种在Ti/Iro2-sno2-sb2o5电极上以水杨酸和水杨醛作为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并探究了一些因素对电化学氧化过程的影响。紫外光谱法和多元校正被用来评估sA和sh氧化混合物在整个过程中的电化学竞争效果。 水杨酸和水杨醛是从sigma-Aldrich采购的且未经过任何纯化,所用的水经过了纳米水处理系统的纯化,电极是用热分解法制备的。 结果与讨论: (A)30ppms水杨酸在置于0.5摩尔40摄氏度硫酸中,电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题目: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目录 引言 (3) 地质背景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机制........... .6超高压变质作用力学模型. (7)

大陆地壳俯冲过程..................... 8... 大陆地壳的快速折返过程 (12)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15) 参考文献............................... .1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世界上22条变质带中的柯石英、金刚石和其他超高压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相继被发现,证明密度相对较小的大陆地壳曾俯冲到至少80 km深的地幔内部,然后折返回地表。这些发现在全球引发了超高压变质和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热潮。 在我国东部的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矿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国内外科学家针对大别一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证明 大别-苏鲁造山带由华南陆块俯冲进入华北陆块之下所形成的大陆碰撞型造山带(图1),出露有世界上规模最大(30000 km2)、保存最好的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

深度 /km (据郑永飞等[1]) 地质背景 大别造山带(图2)位于扬子克拉通与中-朝克拉通之间,是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其中,大别地块主要由大别杂岩、红安(宿松)群、随县群及耀岭河群等不同的构造岩石单位组成,它们分别经历过区域麻粒岩相 -高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根据已有同位素年龄资料,原岩时代分别属于新太古-古元古、中-新元古及新元古代。大别地块南缘被扬子克拉通型上震旦系 -古生界沉积盖层覆盖, 北缘以晓天-磨子潭断裂与北淮阳构造带为界.超高压(UHP)变质岩石主要分布在大另U杂岩内,高压(HP)变质岩石分布于红安(宿松)群内,含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红帘石等矿物

仪器分析作业读书报告

有机质谱仪的组成及MS的发展与应用 化学工程专硕 S1560 宋佳雄 201531510028 1.质谱分析概述 1.1 质谱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的测定来获得物质分子量的一种分析方法。而把化合物分子用一定方式裂解后生成的各种离子,按其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称为质谱。 1.2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MS)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它们的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的方法。测出了离子的准确质量,就可以确定离子的化合物组成。这是由于核素的准确质量是一多位小数,决不会有两个核素的质量是一样的,而且决不会有一种核素的质量恰好是另一核素质量的整数倍。 1.3原理 待测化合物分子吸收能量(在离子源的电离室中)后产生电离,生成分子离子,分子离子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会进一步按化合物自身特有的碎裂规律分裂,生成一系列确定组成的碎片离子,将所有不同质量的离子和各离子的多少按质荷比记录下来,就得到一张质谱图。由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每种化合物都有其确定的质谱图,因此将所得谱图与已知谱图对照,就可确定待测化合物。 1.4应用 质谱法特别是它与色谱仪及计算机联用的方法,已广泛应用在有机化学、生化、药物代谢、临床、毒物学、农药测定、环境保护、石油化学、地球化学、食品化学、植物化学、宇宙化学和国防化学等领域。近年的仪器都具有单离子和多离子检测的功能,提高了灵敏度及专一性。用质谱计作多离子检测,可用于定性分析,例如,在药理生物学研究中能以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气相色谱图上的保留时间和相应质量碎片图为基础,确定药物和代谢产物的存在;也可用于定量分析,用被检化合物的稳定性同位素异构物作为内标,以取得更准确的结果。 在无机化学和核化学方面,许多挥发性低的物质可采用高频火花源由质谱法测定。该电离方式需要一根纯样品电极。如果待测样品呈粉末状,可和镍粉混合压成电极。此法对合金、矿物、原子能和半导体等工艺中高纯物质的分析尤其有

附表一地球化学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良好的学风,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备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地球化学专业是地质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709)下设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070902),设以下4个研究方向。 1.化学地球动力学 综合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岩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岩石形成与板块构造和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 2.岩石地球化学 采用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和同位素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中的存在相态和元素分配理论,示踪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3.资源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迁移与沉淀、分散与富集的物理化学条件,揭示区域成矿规律,探索元素地球化学过程与自然环境质量和生态效应关系。 4.行星岩石与地球化学 通过陨石和航天器对类地行星直接或间接分析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研究类地行星——月球、火星等星球的岩石以及元素、同位素等物质组成,揭示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3年。 2.在职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4年。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报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年。未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或延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 四、课程设置(附表)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和封盖是形成油气田(藏)必要的条件之一,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勘探油气过程中,还是开发油气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和石油工程技术人员都十分关注储集层(体)的研究。为了寻找更多的大油气田,研究者们在不断的加速提高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储集层(体)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近期国内外皆召开过专门的会议,探讨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储集层地质学的发展有如下方面。 1储层地质学理论和内容方面 1.1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深部都找到了孔隙带 研究者们认为存在二种模式:一种是次生孔隙模式(Mctunna,1979) ;另一种是原生孔隙模式(S.Apixon,1989)。这个进展为勘探家们寻找油气指出了方向。这对从事储集层地质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研究任务:寻找深部的孔隙带。关于深部次生孔隙带,是根据在碎屑岩深部找到的孔隙带提出的。关于它的成因解释,已出现两种理论,一种是广泛运用的由Schmidt和McDonald(1979)提出的,认为深部次生孔隙带的出现是由于有机质尚烃类转化时,在成熟阶段出现的脱梭基作用放出大量的co2,形成弱酸性溶液发生溶解作用而成。这就是说在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中,势必发生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这些孔隙必将储存油气。另一种理论是被人们忽视的挪威学者Kmiit(1984)提出的,他根据大量的盆地计算,认为深部有机物质向烃类转化、脱梭基作用放出的CO: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次生孔隙带,相反是地下水淋滤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两种理论,通过我们的实践,实际都是存在的。运用这些理论,关键取决于研究地区的本身特征,不能简单套用。 1.2微孔是储集油气的一个重要的场所 国内外一些盆地(阿巴拉契盆地、落基山地区的尤莫塔盆地、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图拉盆地、墨西哥湾第三系、西伯利亚盆地、厄瓜多尔;我国柴达木盆地、江汉盆地、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等)中都发现了泥岩油气藏及工业性油气藏。自然其中部分是裂缝起着作用。而有一些油气藏,研究证明是微孔储油。其孔径达1 m左右。这为寻找油气又揭开了新的领域。但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开始。除此之外,90年代不少资料证明,缝合线是一种有意义的储集空间。不仅为实际观察所证

现代地质学读书报告

煤地质学研究的盆地的分析 本人结合韦重韬教授《现代地质学》的课堂内容,对煤地质学研究的盆地分析方面的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使得沉积盆地研究长期处于地质学的热点领域。煤、油、气和沉积铀矿等能源资源的形成均受控于盆地的沉积充填、构造及其动力过程。从盆地整体研究的角度来说, 煤和油气地质等分支学科的界限正趋于淡化,其相互间的成因联系日益被揭示。世纪年代盆地分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包括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学、盆地流体系统、定量动力学模拟以及用于盆地研究的地质、地球物理及测试等方面的新技术,这些方面都将对煤地质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盆地是一种天然的热—化学反应器, 不仅有机质在其中实现转化过程, 盆地中的流体也在与地层中的化学物质进行着相互作用,形成重要的金属、非金属矿床,沉积盆地又作为地球表面沉降与充填的地区是各种能源资源形成与聚集的场所,包括煤、油气和沉积型核资源都形成于盆地中,并受控于盆地演化的动力系统。因而没有盆地, 没有盆地中进行的热—化学过程, 就没有煤、油气等能源资源和沉积、层控矿床。正因此,基于人类社会生存和繁荣发展对能源及矿产资源的需求,对沉积盆地的研究始终成为地球科学的热点领域,这一领域汇聚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计算机技术等许多学科进行交叉和联合研究,因此盆地研究具有学科的综合性,其发展又与各学科领域的进展及新技术成就密切相关。80年代以来是盆地与能源研究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本文仅涉及其中几个领域的成就与发展趋向, 探讨其对煤地质研究的影响。 1 层序地层学在煤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形成于80年代,其前身经历了地震地层学的阶段。在研究大量地震剖面的过程中,直观地发现了盆地中存在着大量的间断面,而层序地层的基本单元恰恰是以间断面及其相应的整合面划分的,因此它为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各种关键性界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层序地层序列是旋回性序列,受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和物源补给的综合控制。北美的石油地质及沉积学家首先在大陆边缘盆地中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性,在层序内部识别了沉积体系域的有规律交替,并提出了层序内部构成的模式。 含能源盆地分析中应用层序地层方法首先划分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和沉积体系配置规律的研究。含油气盆地中可有效地预测储集体、烃源岩和盖层的分布和配置。近年来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在深水海域对低位体系域中各种储集体和圈闭的成功预测,如墨西哥湾,北海和非洲西南海域。在煤地质领域也进行了广泛探索,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内陆表海及陆相含煤地层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功,并揭示了层序内部构成的特色。我国晚古生代煤田其形成条件是地台基底上发育的内陆表海环境,通常缺少深水及斜坡部分,层序内部构成是由高频基准面变化产生的副层序,低位体系域经常缺失或仅有下切谷砂体等横向上不连续的沉积。在出现边缘裂陷时则低位域较发育,如我国南方扬子地台南缘晚二叠世的层序。在含煤岩系中古土壤层及其上区域性分布的煤层以及碳酸盐台地区古喀斯特风化面等都是识别古间断面的重要标志。在扬子地台区可以进行跨相带追索。根据煤层赋存的体系域背景可以预测煤的含硫性, 以寻找有害物质含量低的优质煤。 陆相含煤及含油气盆地中作为划分层序的古间断面常常更显著和易于识别,

测井地质学读书报告

测井地质学——读书报告测井沉积学方面的研究或应用 组长:师凯歌 201302030233 组员:钟寿康 201302030208 杨燕茹 201302010107 朱晨蔚 201302010107 陈佳作 201532020018 王雅萍 20153202014 2016.4.20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以及必要性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测井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测井资料的解释,不能局限于单井或者单一岩层的局部层面上,我们更应该做出区域性、多层岩层关联性的地质解释。这种要求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将测井知识和地质中的沉积相知识联系起来,把两门学科从原理层面上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测井沉积这一边缘性学科研究课题。 随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测井资料的解释变得更加具有宏观性,使得测井资料解释而来的地质数据回归到地质体系中,这将使得测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提升到区域层面上来,如此看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2、学科的产生 做为这一学科的主体—沉积相,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它,沉积相是指古代沉积的产物,它是根据沉积环境或沉积作用加以定义的岩石体或沉积物特征的组合。沉积相的识别必须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第一,宏观层面:相与相之间的组合。根据沃尔索相律:“只有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这一规律指导了在沉积相分析过程中进行沉积相的平面组合。第二,局部层面:岩石组合(类型及结构)、沉积构造(冲刷面、层理类型、纹层

组系产状及其垂向变化)、垂向序列变化关系(正粒序、反粒序、复合粒序、无粒序)、古水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几个方面。 在了解沉积相的知识以后,如何解决两门学科的联系成为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测井沉积学的本体—沉积相的识别,然后利用两门学科的关联性,将测井“嫁接”到沉积相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测井相。测井相是由法国地质学家O.SERRA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一组测井响应集合,它代表一定的地质相,并能将其它相体相区分。测井相又称电相。 二、测井相 1、测井相的定义 测井相的提出,目的在于利用测井资料(即数据集)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测井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且可以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别

高等地球化学

高等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关键词: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同位素 摘要: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解决的一些问题,着重介绍了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中的原子,研究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问题,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其学科特点是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及地质作用体系。着重研究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原子的自然历史,必然联系到元素自身的性质及其所处的热动力学条件。与有关学科密切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得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并繁衍出众多分支学科。运用学科自身的知识、理论、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研究矿产资源、资源利用以及农田、畜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进行大规模的土壤分散流和基岩地球化学测量。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地球化学专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一批新的地球化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相继建立,并建立了一批具有先进测试设备和技术的实验室和计算中心。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微疾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以及陨石化学、宇宙化学、岩石圈地球化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已全面展开,目前我国地球化学研究已逐渐进入到与国际合作研究并同步发展的阶段。 一.基本内容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定量地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个部分(如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质体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演化,即研究地球各个部分,如

流体地球化学 报告

《流体地球化学》 题目: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读书报告 教师:张成江教授 指导老师:何明有教授 姓名: 张建军 学号: 2011050169 学院:核自学院 专业: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2011年12月15日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1 地幔流体组成和特点 地幔流体是指赋存于地球内部由原始气体元素(He3、A r36等)、挥发分(幔 源CO 2、S、H2O等) 所组成的气体、稀溶液及具挥发分的富碱的硅酸盐熔体。 现代火山喷气、玄武岩圈闭气体、地幔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包体成分分析及金刚石 包裹体分析表明, 地幔流体是以C2H2O 为主的体系, 并且含有一定的金属氧化 物〔6〕, 其流体种类受地幔氧逸度f O 2 及深度的制约〔7〕, 当f O 2 在Q FW —MW (氧缓冲反应限定的范围) 时, 流体种类以CO 22H2O 为主; 接近IW 时以CH42H2O为主。W yllie〔8〕用微量CO 2、H2O 和橄榄岩(假定地幔中CO 2?(CO 2+ H2O ) = 018) 进行的成岩试验表明, H2O、CO 2 含量在深度上是分层的, 以地 盾区地热曲线、固相线位置、矿物稳定组合区间三者之间关系, 推测120 km 深 度以下时金云母、白云石、橄榄石与富H2O 气相共存; 较浅处(约90 km ) 时, 随 着角闪石等含水矿物形成, 大量的H2O 被消耗, 气相中CO 2 与H2O 含量比值 随之增大, 形成上地幔中相对富CO 2 的区域; 在260~120 km 之间则为碳酸盐、金云母、C2H2O 挥发分溶解于熔体中, 无独立的H2O 和CO 2 相存在。Sh iano 等〔9〕在研究Kerguelen 地区超镁铁质捕虏体时发现了富硅质熔体、富碳酸盐 的熔体和富CO 2 流体包裹体共生, 显示是地幔深部均一的熔融相在到达上地幔 温压条件时形成不混溶的三相, 并充填于橄榄岩形成的裂隙中。这同样证明了 C2H2O 随深度变化的推断。包裹体一直被作为了解深部流体的重要窗口, 然而 已有的资料表明地幔流体包裹体在随寄主岩上升过程中已发生了次生变化, 并 且显示出几乎所有的捕虏体中多为纯CO 2 包裹体,缺少甚至没有H2O 的成分。 对此认为主要由4 种原因引起: ①在硅酸盐熔体中H2O 的溶解度比CO 2 更大, 熔融时H2O 比CO 2 优先进入熔体中, 形成相对富集的CO 2 相; ②氢的扩散作 用引起在低f O 2 时流体主要成分是CH4, 在达到一定温度和压力时H 发生迁移, 留下相对较富的CO 2; ③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再平衡的结果,H2O 比CO 2 更易 与含氧的硅酸盐发生反应, 剩下相对较富的CO 2; ④变形过程中H2O 比CO 2 更 易进入位错而被泄漏掉。因此, 多数地幔包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在被寄主岩从深 部带到地表过程中已发生了次生变化, 其成分已有所改变。由于我们对地幔流 体还缺乏详细研究和了解, 大多数地幔流体性质仍是有待研究的前沿课题。 2 地幔流体的来源及成矿作用 按照目前的了解, 地幔流体主要以两种方式形成: 一种由地核及下地幔脱 气作用; 另一种为洋壳俯冲作用带入大量富含挥发分物质的再循环〔1, 3, 4〕。 稀有气体的He2A r 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地幔流体主要有3 种源区〔10〕: ①地 幔柱型源区; ②洋中脊玄武岩型源区; ③岛弧型源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地 幔柱源区, 推测地幔柱构造起源于地幔深部热边界层, 具有800~ 1 200km 直 径的头部和100~200 km 的尾部〔11, 12〕, 由地幔深部穿越不同的上覆圈层 直抵地表, 且因直接来自富集地幔, 含有大量挥发分和不相容元素, 其成矿意 义值得重视。流体在上地幔的富集是地幔流体成矿的基础, 前已述及流体是由 深部地幔或地核脱气作用和再循环物质脱水作用形成, 形成的流体可能在上地 幔顶部附近富集, 特别是在软流圈上隆引起减压变薄时, 溶解于地幔橄榄岩高 压围岩矿物相中的挥发分出溶, 形成细小的早期流体包裹体, 并在地幔蠕变过 程中往有利的部位运移〔13〕, 从而促进流体的更进一步富集。聚集的挥发分

地球化学模式读书报告

地球化学模式读书报告 在学习完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掌握了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之后,在史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了地球化学模式,经过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的练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化学模式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要求,并且重点学习和掌握了PHREEQC程序的基本功能,达到了能够应用它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球化学模式问题的要求,地球化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好、非常先进的计算工具,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它,以便能更加熟练地运用。本文着重介绍一下PHREEQC的基本原理和存在的局限性。 一 PHREEQC简介 PHREEQC是由美国地调所开发的程序,现在已改进为2.8版本.由于它的适用性很广,因而是美国应用的最广的一个地球化学模式程序, 在核废料处置研究工作中也常有不少应用。它是在 PHREEQE[1]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PHREEQC是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软件,适用于地球化学中水方面的计算。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描述局部平衡反应、动态生物化学反应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它基于离子团的水模型,可以应用于:(1)物种形成和饱和度的计算;(2)反应途径和平流传输计算,包括不可逆反应、溶液混合、矿物和气态均衡等, 它可以计算沸腾、冷却、围岩蚀变、地下水同热水混合以及蒸发的各种具体特征,能对水中组分的存在形式和化合物的饱和指数进行模拟计算,能对地球化学作用进行正向模拟计算,也能根据规定的地球化学作用来对水化学的成分和性质进行反向模拟计算。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地球化学模拟软件[2]。 二 PHREEQC 模型及原理简介 与传统的水化学反应模型相比,目前的 PHREEQC不仅可以描述局部平衡反应,还可以模拟动态生物化学反应以及双重介质中多组分溶质的一维对流 - 弥散过程。 对于多溶质的溶液,PHREEQC 使用了一系列的方程来描述水的活度、离子强度、不同相物质溶解平衡、溶液电荷平衡、元素组分平衡、吸附剂表面的质量守 1

同位素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同位素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015112周磊磊 【前言】同位素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门分支科学,研究天然物质中同位素的丰度、变异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同位素地球化学不仅研究地球及其圈层和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同位素变化规律,而且研究范围已扩展到太阳系的其他星体并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同位素地球化学,又称核素地球化学、核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自然界元素的同位素按其原子核的稳定性可以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同位素两大类。下面按分类各引用一篇文献来说明介绍。 【稳定同位素及应用】 介绍;一般认为凡原子能稳定存在长时间不衰变为其他元素的和素就称为稳定同位素。应用举例;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且具有分析结果精确稳定、在迁移与反应过程中组成稳定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仲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析研究。下面介绍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分馏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①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技术 稳定同位素的常规分析方法主要有: 质谱法、核磁共振谱法、气相色谱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光谱法等。 ②稳定同位素的分馏 由于同位素分子之间存在着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差异,在各种地质、化学、生物过程中常常引起元素的同位素丰度涨落,造成同位素在不同化合物或在不同物相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通常把这种同位素在不同物质或在不同物相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同位素分馏。 ③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环境科学应用研究中的进展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且具有分析结果精确稳定、在迁移与反应过程中组成稳定的特点,故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仲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中。此外,由于稳定同位素没有放射性,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人们已把环境监测用的指示剂从放射性标记物转向稳定同位素标记物。稳定同位素也在污染物质迁移转化与降解无害化过程中作为示踪剂而广泛应。 【放射性同位素及应用】 介绍:自然界中不稳定核素自发地不断放射出质点和能量,从而转变为稳定的核素,这种过程称为和衰变或蜕变。和衰变是放射性核素的一种特性,不受任何天然物理化学条件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