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摘要: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

理论依据,针对泰特勒三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从与严复“信、达、雅”加以比

较和中译三原则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泰特勒三原则。

关键词:泰特勒三原则“信、达、雅”中译

一、引言

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

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

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泰特勒的理论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似乎是西方翻译史上尝试将翻译目的与手段区分开来的第一人。

他的翻译三法则和翻译标准恰似一条自然科学定律,包含了该定律的必要条

件和结果。这对后世的翻译论者,尤其是翻译科学派影响极大,因而可以认为是

泰特勒对现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贡献。泰特勒对传统译论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澄

清并深化了人们对译者是画家这一译界传统比喻的认识。对于这个流行于18世

纪西方的著名比喻,泰特勒着重指出了两者的区别:

译者(与画家)的工作则有天壤之别。译者所使用的色彩与原文不一样,却需

要令译文有与原文相同的感染力和效果。译者愈是战战兢兢地模仿原文,他的译文便愈不能像原文般流畅。译者同时又要行文流畅,又要忠于原文,哪里会容易做得到呢?(张南峰,2000:14)

泰特勒对译者与画家工作性质相异之处的独到分析同样源自他对翻译目的

与手段的区分。译者与画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追求其作品与原作的最大程度的

相似,但是,两者所采用的手段截然不同:画家使用的是与原作完全相同的色彩,且

模仿原作时受到的约束和羁绊较少;译者使用的却是与原作不同的色彩(另一种

语言和文化),因而翻译时面对着巨大的束缚和障碍。它们往往把译者逼入流畅和忠实难求两全的尴尬处境,因此,译者的工作难度比画家大得多,以上比喻也就不

太妥当了。

二、相关研究

(一)与严复信达雅分析比较

1.具体内容的差异

严复翻译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语义含混,对“信、达、雅”没有做出

明确的界定。如果严复的“信”包含了行文风格在内,那么一个“信”字就足

以统摄泰氏的三原则,“达”和“雅”就没有了比照的对象。其次,“达”普

遍理解为畅达,通顺。按严复本意,由于中英文之间句法差异太大,翻译过程

中必须相应采取一些灵活变通手段,用通顺流畅的语言以使原文命意显赫。而“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罗新璋,1984:136)可见,“达”和泰氏第三条原则“译文应当完全跟创作一样流畅”非常接近。另外,“雅”按照严复的原意是指雅正、古雅,用严复自己的翻译实践来验证,

就是为求达而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罗新璋,1984:136)这是严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吸引特定的目标读者,以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特殊手段。而无论泰氏所说的内容忠实,表达流畅,还是手法风格的一致都并无此意。后

人所说的“雅”相当于“手法风格的一致”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严复本意。

2.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国翻译理论传统的侧重点,历来在于立论的实用性。翻译思想的提出要

能指导翻译实践,对实践有参考价值。严复的“信达雅”原本是用来描述翻译

之难,并非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来的。他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关

心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问题。而泰特勒的三原则是忠实的三个层次的详细界说,从内容忠实到风格手法一致再到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步步深入、层次井然。反

映出的逻辑形式清晰明了,与洗练含蓄、充满暗示的“信达雅”的重大不同。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起,就开始强调哲学的在于它满足了人性自在

的思辨兴趣,体现了人的自有本性,不在于征服自然的实用目的。即西方学术

是本着“认知”的目的,为着严肃的“科学”追求而建立的。西方译论重细致

分析,理性抽象及理论推演,语言表述上注重逻辑的条理性,层次性及内容上

的清晰明确。

3.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悟性思维使得传统译论在表述上表现出模糊性与含蓄性,无法科

学明晰地界定相关学术概念,从而使得理论概念不具有现代翻译理论所要求的

严密的逻辑性。严复的“信达雅”说,三个字简练含蓄,留给我们无限演绎、

解读和扩展的空间。要想理解“信达雅”,须靠我们对先辈思想融会贯通的联

想与领悟。西方译论受传统哲学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者强烈的主客体意识,

如从多莱到泰特勒都强调译文应以原文为指归,突出原文的重要地位,字面上

也交代得一清二楚。以“达”为例,严复的“达”和泰特勒的第三条原则“译

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意思大致相同,只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得更为

明显。在这最为接近的原则中,最能反应出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差异,以及

对原文的尊重程度的不同。严复不具体阐释“信、达、雅”的具体含义,不是

语义疏漏,而是受我国传统思想影响,心领神会,点到为止。

(二)中译“泰特勒三原则”

对于三原则的研究,有学者表示,第三条中文译为“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

语言同样流畅”,其原文是第三条原则中,泰特勒用的是original composition。在这个词组中没有定冠词,又特地用了composition一词。根据《牛津英语搭配

辞典》,original composition的意思是“原创艺术作品”。泰特勒此文主要探讨

文学作品的翻译。因此,这儿显然指的是“原创的文学作品”;也就是说,译

作应该具备“原创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通顺。当然,单就“原创的文学作品”(original composition)而言,

可以是指翻译所依据的源语中的原创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指目的语中的原

创文学作品。但不管是源语中的原创文学作品,还是目的语中的原创文学作品,都应该具备“通顺”这一条件。这里的“原创的文学作品”是泛指,并不特指

翻译所依据的“原作”。但我们必须说明的是,泰特勒在这里所说的“原创的

文学作品”,是与“原作”(the original work)相对的,主要是指“用原文写

成的作品”;而这里的“原文”指的是“目的语”;“用原文写成的作品”,

就是指用目的语写成的“原创作品”,而不是“原作”。所以,泰特勒的意思

是“译作应具备(目的语)原创作品所具有的通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译作读起来不像译作,而像用目的语写的原创作品一样通顺。”

我国较早较详细介绍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是1921年郑振铎发表在《小说

月报》第十二卷第三号上《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一文。他对泰特勒第三条原

则的翻译是:“译文必须含有原文(original composition)中所有的流利(ease)”(罗新璋,1984: 370),以致对泰特勒第三条原则的误解与误译一

直来就以讹传讹。

三、结论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就是强调译文意义忠实于原文、再现原作的风格和译

文通顺流畅。这是翻译的基础,是评价译作优劣的标准。除此之外,关于文学

翻译,泰特勒赞成以诗译诗,不赞成将诗译成散文。将诗译成散文,就会丧失

诗的优美音调,更不可能译出诗句中的奔放、丰富的想象、众多的比喻和快速

的转变。以下是我对这三个原则的理解与看法:

译文应该完全复制原作的思想内容。泰特勒认为译者必须精通原作与译作

两种语言及原文题材,如原文意义不明或有歧义则译者需要有足够的判断力,

不可一味模仿原文的暧昧。译者有适度增删的自由,但这种增删是有限制的,

即“增补的内容必须与原作思想有必不可少的联系,并实际上能加强原作的思想”,而删减的内容必须是“明显多余而有损坏于原作思想的东西”,即“句

子中的次要成分”。保证意义的忠实性无疑是任何翻译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

译者翻译任何一句话,都必须对原著的上下文有充分的理解,充分揣摩出作者

想要表达的意思。

行文的风格笔调应当与原作的特点相同。根据泰特勒的第二项原则,译者

必须能够辨认原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准确判断风格于严肃、高雅、活泼、顺畅、华丽、考究,还是朴实无华,并使译文的风格与手法与之相仿。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关于第三项原则,泰特勒认为译者好

比画家,两者都从事模仿,画家的临摹是使用与原作相同的色彩,忠实地模仿

原作的笔法和形态,但译者却不能照搬原作的笔法,而要用另外一种手法和语

言来表达原作的神韵,即通过创造来达到“同样的感染力和效果”。也就是说“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官来说话。”(谭载喜,2004)

泰特勒还认为,如果要做到译文与原文具有同样的神韵和流畅,译者应该具有

与原作者相似的天分。但泰特勒并不同意译者必须与原作者等同,原作者是大

演说家,并不要求译者也是大演说家,但译者必须能够判断原作品的全部价值、领悟原作者的思维推理、品位原文的全部美感。

参考文献:

郭建中.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中译辨正[J].《中国翻译》 ,2013(3).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杨秋娟.泰特勒“三原则”与“信、达、雅”的比较[M].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学报,2011(15).

张南峰,陈德鸿.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

宁波大红鹰学院金融贸易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或选题虽末最终确定,但至少已确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方向),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若选题尚未最终确定,也可以以研究方向为名)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做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加句型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章教育基础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公认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对班级授课制做了充分的理论论 证,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 4.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5.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6.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情境中观 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观察的实施方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8.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正文和主要文献目录四个方面。 9.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 验室为标志的。 10.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反对教师中心论。杜威主 张的思想被称作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的体现是非制度化教育。 1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 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 14.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 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 15.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5611822167.html, 2010年02月09日12:42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1991:167)。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

3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单击此处添加文献综述题目] 以下是说明文字,正式成文后请删除。 1、模板的使用方法 (1)请不要删除任何具有格式的模板文字。 (2)按照提示直接单击或单击后选择“编辑”→“选择性粘贴”—“无格式文本”就可添加相应内容。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出综合性和评价的报告。在文献综述中,要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也要指出该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文献综述的具体撰写内容应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1、文献综述题目; 2、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代表性文献的主要观点及作者; 4、围绕选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与分析; 5、对存在问题进行评述,阐明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6、简要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7、列出所有查阅过的文献,包括外文翻译和导师在任务书中推荐的文献。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还应注意: 1、掌握全面、大量、新颖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首先应选择近期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网上文献等,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数据和事实,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 2、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使撰写时易于归纳。 3、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科学性和来源的准确性。 4、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应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的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观点的误解。 2、文献综述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从而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前人的工作,文献综述应当全面而概括地描述在作者将要开展研究的领域中,前人已经发表的研究的意义、观点、内容、方法、结果。一般应在开题报告之前完成。 3、文献综述是在针对选题相关的研究领域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能较全面地反映课题的历史背景、争论焦点、研究现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 1、开阔我们的理论视野,明确我们研究工作的意义 2、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3、熟悉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1、几种主要的文献媒介:报纸:报纸的类别;报纸的特点;书籍:书籍的类别;书籍的特点;杂志:杂志的类别;杂志的特点;网络:网络的类别;网络的特点; 2、选择媒体的原则: *科学性、真实性 *学术性、前沿性 (三)文献综述的意义及写作 1、文献综述的意义 *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生长点 *区别本研究与别人的研究 *作为一种文体有利于他人的研究 2、文献综述的要求 *参考的文献在15篇以上 *要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 1*文献综述要有层次和比较全面

*注好出处 3、文献综述的样式 见附件 4、文献综述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克服 常见问题: (1)综述的内容和所要研究的内容相脱节,为综述而综述。 (2)综述的文献水平低,不全面,使研究的基础不牢固。 (3)综述中只有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取舍和评价,综述者的研究角度和立场不鲜明。 (4)综述中的层次不清晰,内容不全面,使我们的研究基础有漏洞。 克服的方法: (1)围绕自己研究的题目和关键词确定要综述的范围 (2)选择学术性强的媒介中的文献进行综述。可以从人的角度了解本研究 的前沿人物,从他们入手综述研究文献 (3)明确综述的目的,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概念和研究体例。 (4)综述的框架要覆盖主要研究内容,表述体现逻辑性。 2二、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研究的意义 1、概念是理论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单位,所以一切研究都离不开概念,一切研究都始于对概念的界定。

3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3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山东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硕士, MBA,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硕士生姓名研究方向导师姓名、职称副导师姓名、职称 山东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制表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及对文献的评述 1.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 1. 1发展动态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技术,它通过规则的细化和系统化,运用标准化、数据化、程序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企业持续.协同、精确、高效运行。精细化管理的范围包括组织管理的各个单元和环节,涉及组织的所有过程和人员,其实施基础是流程化、标准化、全员化。 精细化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学管理。20世纪初,美国学者泰勒等人以研究工厂内部生产管理为頃点,以提高生产效率为U标,提出了生产组织科学化和生产程序标准化方面的科学管理理论。第二阶段,丰田生产方式。20世纪40年代,在大野耐一主持下开始实行多品种、少批量的丰田生产方式,其U的在与彻底杜绝企业内部各种浪费,以提高生产效率。第三阶段,中国式的精细化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众多企业,通过对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吸收与实践,并经过一些优秀管理专家的总结、提炼。U前,正在形成符合中国国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1. 1.2国外研究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强调工作步骤和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定量化;强调对工人的培训和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管理方法大量涌现出来,并逐渐形成了科学管理体系。1957年,美国杜邦公司组建了山数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综合技术管理小组,在兰徳公司的配合下,结合工厂的生产实践,提出了关键线路法,它是一种运用网络图制定生产计划的方法。19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最早开始使用精益生产方式。日本企业丰田在学习了福特的汽车生产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从避免浪费为出发点,设法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所有无用的动作和无用的材料。日本企业以精益化改革为动力,切实改进了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随后美国学习了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由 James P. Womack等人撰写了《改造世界的机器》书中对日本新的生产方式进行了 命名:精益生产。1996年James P. Womack和Daniel Jones —本书《精益思想》问世,精益生产方式由经验变为理论。 1. 1.3国内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部分有先进童识的企业开始学习和引进国外管理理念,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营和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改革开放以后,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随着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方法,从粗放式管理模式逐渐转向精细化管理模式。如海尔集团的山“U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有效激励机制”三个基本框架构成的OEC模式,就是国内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典型。国内学者温徳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绩效管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绩效管理 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企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绩效考核作为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绩效管理也日益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帮助企业维持和提高生产力, 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目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从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及功能、应用入手,深入简析的窥视出绩效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便人们更好认识、实践绩效管

理,进而帮助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 一、绩效以及绩效管理的概念 1.绩效的内涵 对于绩效的理解,历来学者们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把绩效看做结果;第二种则是把绩效看做是个体行为;第三种把绩效看做是素质。 1)把绩效看做是结果的观点 伯纳丁(Bernadin,1995)等学者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密切”。 2)把绩效看做行为的观点 坎贝尔(Campbell,1990)指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回受系统因素的影响”,他在1993年提出“绩效是行为的同义词,它是人们实际的能观察到的行为表现”。 伯曼和莫特维多(Borman & Motowidlo,1993)则提出了绩效的二维模型,认为行为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和关联绩效两方面。 3)把绩效看作是素质的观点 这一观点在伯姆瑞(Brumbrach,1998)的定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即“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该观点强调员工潜能与绩效的关系,不再认为绩效是对历史的反应,而更关注员工素质,关注未来发展。① 2.绩效管理的内涵 同绩效一样,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总体来看,关于绩效管理的定义有三种观点: 观点1: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该观点将绩效管理理解为组织绩效,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改进等过程对组织绩效进行管理。 观点2:绩效管理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该观点将绩效理解为单纯的员工绩效,强调以员工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概念,将绩效管理看作组织对个人绩效成绩及其发展潜力的评估和奖惩。 观点3:绩效管理是综合管理组织和员工绩效的系统。对任一组织进行绩效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对员工的绩效管理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组织背景中;而对组织进行绩效管理也离不开对员工的管理,因为组织的目标是通过员工来实现的。② 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林筠主编:《绩效管理》,2~3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②参见林筠主编:《绩效管理》,6~7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二、绩效管理的起源 绩效管理始于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等Deris人的考证,中国人至少在公元三世纪已经开始应用正式的绩效评估。在西方工业领域,罗泊特·欧文斯最先于19世纪初将绩效评估引入苏格兰。美国军方于1814年开始采用绩效评估,美国联邦政府则于1842年开始对政府公务员进行绩效评估。 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Spangengerg(1992)认为传统的绩效评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中的其他背景因素相脱离,如组织目标和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而这些背景因素对于成功地实施绩效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 正文3

文献综述正文3

农民工手机阅读行为的文献综述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并逐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成为现代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手机这个载体是农民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比起捧着书手留余香的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在农民工中更加普遍。农民工的手机阅读行为也因为农民工手机阅读的目的、内容、方式、使用技术及读物形态的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中国目前的农民工人数达两亿四千万,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如何满足农民工的闲余时光,让他们尽快熟悉、融入城市,这是一个现代化、社会化的大命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整理出农民工手机阅读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启示。关键字:手机阅读农民工数字鸿沟 一、研究现状 1、手机阅读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信息设备的普遍使用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而移动手机已然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可以完成上网、新闻阅读、收发电子邮件、游戏娱乐、网上购物等多种行为,超越了单纯的通讯功能。国际调查的意向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手机网民

据2013 年5 月2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 01 2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 0 1 2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 万人。21-30 岁“新生代农民工”占到总数的31.9%。从人口基数来看,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有待挖掘的、群体特征明显的阅读群体。同时,“民工荒现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刘易斯拐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指出,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发生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变化,过去廉价的劳动力要素价格要上升,而过去稀缺的资本要素将变得相对充裕。 早期研究有学者对“弱势群体”的涵义进行探讨,如孙迪亮指出:“一般认为,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6]这就是为什么本文一直在强调农民工在信息化新媒体面前是弱势群体的原因,在信息社会,弱势群体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更严重的是“信息弱势”,他们在使用媒体的技能,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相关媒介素养问题,更需要加以考察和分析。因此,填补群体数字鸿沟可对手机互联网有所寄望。 在马天剑(2009年)[7]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农民工这个群体自身存在着一些弱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经济地位弱势 2.社会参与弱势 3.心理弱势。这些弱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民工对信息接收和手机阅读使用的需求。具体来说,这些弱势表现在: (1)经济地位弱势。农民工社会保障收入低,就业相对困难。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社会底层工作。 (2)社会地位弱势。经济地位的低下,导致农民工社会地位的弱化。农民工无法掌握和利用媒介为自己说话。在教育方面,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农民工受职业培训和教育难。 (3)心理弱势。农民工在心理上受到城市居民的偏见,感受到制度方面的压力。城市人对他们的偏见和媒体千篇一律的负面报道为其贴上了刻板偏见的“标签”。 因此,在以上各方面均处于弱势的群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长期处于“一个知识、信息不对称的传、受关系当中”,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会一直继续下去,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其文化程度高、上进心强而成为农民工阅读的引领力量,他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和强力的自我意识。这一现象给予我们启示,农民工对于数字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该群体自身的限制条件降低了其行为的可行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探讨影响农民工手机阅读行为的因素,只有明确了问题的根源,推进和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这些弱势不但阻碍农民工手机阅读的推广,也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出现。郭化(2006年)指出,“信息传播长期的不均衡,极易导致在信息时代数字鸿沟的分化和裂变。”如果这种情况久而未决,极易引起弱势群体对新媒体的回避与冷漠,在信息世界中越来越缺乏自信心,减少对社会生活应有的参与,生活在封闭的信息空间中,导致知识鸿沟的裂变。[8] 二、数字鸿沟与农民工的关系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 一、格式 文献综述包括摘要、引言、主题和参考文献 1、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2、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在综述的引言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课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3、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 插图应精选,具有自明性,勿与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复。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并具有自明性,内容勿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主要内容 (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特点、应用范围、相关技术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可包括国内外现状等)。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格式同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求的参考文献格式。 二、要求: 1、为了使开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在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应说明自己课题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差别原则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研究综述 摘要:《正义论》阐释正义的两个原则中,差别原则体现了罗尔斯正义论的精髓所在。国内学者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关于差别原则的解读、差别原则的立论依据、差别原则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说明国内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大致研究情况,并简要说明了《正义论》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罗尔斯差别原则正义论 罗尔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于1971年出版了《正义论》。书中,他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同时复兴了契约论传统,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这个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正义的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特别是作为第二原则子原则的“差别原则”是讨论的热点,具有很大的争议性。罗尔斯的这些原则是在他所假设的原初状态下,人们透过无知之幕进行反思平衡,于众多的原则中沟通与比较,选择出来的。通过许多复杂的推论,罗尔斯将这两个原则表述为:“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在这里,罗尔斯的第一个正义原则是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总之,罗尔斯正义原则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各种基础———都应该平等地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 罗尔斯进一步提出这两个正义原则处在一种辞典式的序列中:第一个原则用来处理社会基本结构中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部分;第二个原则用以处理关于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 一、关于差别原则的解读 差别原则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精髓与独到之处所在,国内的许多学者敏锐地把握这一原则,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该原则的解读。 在对差别原则的含义理解上,高园与卢昌军都指出:罗尔斯强调不允许在基本自由方面出现不平等,不允许以较大的经济利益来补偿较少的自由,不允许这两者之间的交换;其次,这种不平等即使在社会经济利益的领域里也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真实含义。 在对差别原则的表述方面,王海明指出罗尔斯的表述是不确切的。其一,罗尔斯之前的平等理论一直都是一种“比例平等”,是在差别、不平等的权利分配之中确立比例平等原则的:它的现象是差别、不平等,而其实质则是一种特殊的平等,即比例平等。王海明认为这种比例平等是一种真知灼见,而罗尔斯对“差别、不平等”原则的表述则未免有点肤浅,它使得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两个平等原则退化成一个是平等原则、一个是差别原则。其二,王海明认为,罗尔斯把应该

文献综述 超强整合

综述 *****文献综述(标题) 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文章的轮廓(300) 回答清楚三个问题: 1、为什么做 2、怎么做 3、做后可以取得的效果如何 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1引言(前言)300 (为什么研究) 说明写作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焦点问题与趋势;交待文献的写作思路。 第一步:引出课题; 第二步:评述与总结各研究成果的争论热点,进而阐述自己观点; 第三步:引出文章结构。 2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背景及其意义)700 注意: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提出使用到的相关技术 3科技学院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1600-1800) 3.1设计思路 3.2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注意: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200)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 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四、参考文献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起止页码.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综述规范与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 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 ( 设计 ) 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 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 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 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 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 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 3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 2000 字左右的设计方 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 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 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 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 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 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