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 第1课时

专题1 第1课时

专题1 第1课时
专题1 第1课时

第1课时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目标导读] 1.通过回顾“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2.结合教材P3“图1-3”,理解并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过程。3.结合教材P4“图1-4b及操作提示”,学会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重难点击] 1.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3.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依此为分类依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1)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2)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

3.氧气会抑制生物的无氧呼吸,下图是酵母菌释放二氧化碳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请在其中画出无氧呼吸强度变化曲线。

答案

4.酒精的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和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课堂导入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有趣的传说,近几年国内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果醋。

果酒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对于抑制脂肪堆积、保护心脏、调节女性情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品种的果酒中,葡萄酒醇厚、浓郁,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以葡萄酒为例探讨果酒的制作方法。

探究点一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果酒制作中需要用到酵母菌,酿造果醋需要用到醋酸菌。

1.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1)酵母菌

繁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2)制作原理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3) 果酒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①流程中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要在去枝梗之前进行,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同时要注意避免反复冲洗,防止酵母菌菌种数量减少。

②传统工艺制作葡萄酒时,并没有专门加入酵母菌的菌种,生产中的酵母菌主要来自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③葡萄酒通常呈深红色,原因是:发酵中,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深红色。

2.果醋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1)醋酸菌:又名醋酸杆菌。

①繁殖方式:二分裂。

②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①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能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②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并进一步变为醋酸。

反应式:C2H5OH+O2―→CH3COOH+H2O

(3)果醋的制作流程:酒精发酵→醋酸发酵→果醋。

变酸的酒表面有菌膜,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在溶液内部,由于氧气含量不足,醋酸菌不能大量繁殖,无法形成菌膜。

归纳提炼

1.发酵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发酵≠无氧呼吸。

2.酒厂用含丰富淀粉的农产品作原料发酵酿酒时,向原料中充入足够空气,目的是让酵

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酵母菌菌种,当氧气耗尽时,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3.醋酸菌是需氧异养菌,严格好氧,从不进行厌氧发酵。醋酸菌能氧化多种有机碳源,其氧化能力随菌种而异。

活学活用

1.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都加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能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问题导析](1)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产生酒精需要的营养条件为葡萄糖、水,环境条件为无氧。

(2)B中缺水,C装置中缺葡萄糖,D装置中有氧气,这三个装置均不能产生酒精。

答案 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楚酒精发酵的条件:①要有葡萄糖、水和酵母菌;②必须在密封的条件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有氧存在,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不产生酒精。本题易错选D,因为与A条件相同并搅拌混合均匀,看起来似乎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是D没有密封,暴露在有氧的环境中,酵母菌不进行无氧呼吸。探究点二实验设计与操作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实验装置中

(1)充气口:在果酒发酵时要关闭,在醋酸发酵时要连接充气泵充入无菌空气。

(2)排气口:在果酒发酵中的作用是排出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气口胶管长而弯曲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发酵瓶。

(3)出料口:作用是便于取样。

2.发酵条件的控制

(1)防止杂菌污染: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发酵装置清洗干净后要用70%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

(2)控制氧气含量

①果酒发酵中,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开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来随着氧气的消耗,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②醋酸发酵中,要从充气孔持续泵入无菌空气。

(3)温度、pH和发酵时间

归纳提炼

从以葡萄糖为底物发生酒精发酵的反应式来看,1个葡萄糖分子经酒精发酵后要产生2个二氧化碳分子,因此,发酵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如果发酵液装满容器,则液体将外溢,一则发酵液会损失,二则瓶口等处会被许多杂菌污染,特别是被霉菌污染,影响产物品质,所以发酵液不能装满,起到缓冲作用。

活学活用

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果酒、果醋的制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图是果酒制作果醋的发酵装置,分析回答:

(1)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向发酵瓶中通入空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醋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酒制作果醋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果醋的制作中,提供碳源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导析](1)醋酸菌为异养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_℃~35℃,醋酸发酵过程中,要从充气孔不断泵入无菌空气。

(2)醋酸发酵可以利用葡萄糖先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再充入氧气生成醋酸;也可以直接利用乙醇进行发酵。

答案(1)醋酸菌是好氧细菌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

(2)C2H5OH+O2―→CH3COOH+H2O

(3)葡萄糖或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及所涉及的物质变化和条件控制,对应分析如下:

探究点三结果分析与评价

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得当,最后要看是否达到了我们的实验目的。

1.实现现象

2.检验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

(1)检验方法:发酵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重铬酸钾溶液来检验。

(2)检验原理: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和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3)检验步骤: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

3.检验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

可通过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做进一步的鉴定。

归纳提炼

1.无论是葡萄酒或葡萄醋,实验时所检测的发酵液,并非商品意义上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沉淀过滤、灭菌装瓶等获得成品酒或醋。葡萄酒还需在一定设施和条件下(如橡木桶和地窖)进行后续发酵,以获得特定的风味和色泽。

2.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进行更为全面周详的考虑,如原料的来源与选择、菌种的培育与选择、发酵的设备、发酵条件的自动化控制,以及如何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等等。

活学活用

3.若在制作葡萄酒时,在发酵液中同时生成了葡萄醋,不可能的原因是()

A.密封不严,有氧气进入

B.有空气中的醋酸菌进入

C.发酵罐消毒不彻底

D.发酵液灭菌不彻底

[问题导析] (1)醋酸发酵的物质条件为需要乙醇作原料,环境条件为需要氧气,微生物条件为需要醋酸菌。

(2)发酵罐、发酵液只能进行消毒不能进行灭菌,否则会将所有的菌种杀死,不能进行发酵。

答案

D

果酒制作????? 菌种:酵母菌原理:①有氧条件进行大量繁殖;

反应式: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②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 反应式:C 6H 12O 6→2C 2H 5OH +2CO 2

果醋制作????? 菌种:醋酸菌原理:①氧气、糖源充足,把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②氧气、糖源不充足,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再转 变成醋酸

1.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

B.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C.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罐必须不断充入无菌空气

D.为防止杂菌污染,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发酵罐和发酵液进行灭菌

答案 C

解析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果酒发酵温度为18~25℃左右,而醋酸发酵温度为30~35℃,且醋酸菌是需氧型,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还需充足的氧气;发酵罐和发酵液只能进行消毒,不能进行灭菌。

2.下列关于果醋制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制作果醋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入氧气

B.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左右

C.醋酸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

D.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答案 B

解析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在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通入氧气。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B.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酵母菌细胞的线粒体中

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答案 C

解析据图分析,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④是果醋的制作。其中过程①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因此判断A、B项错误;过程③需要氧气参与,过程④是果醋制作,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乙醇转变为醋酸时需要氧气的参与,由此判断C项正确;酵母菌最适生长繁殖温度在20℃左右,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由此判断D项错误。

4.如图简单表示了葡萄酒的酿制过程,请据图分析:

(1)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进行________,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________获得葡萄酒。

(2)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液体密度会逐渐变小(可用密度计测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甲中进行搅拌是为了增加溶氧量

B.在甲中,酵母菌的能量来源将全部消耗

C.甲与乙放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D.揭开丙容器的盖子,可能会有醋酸产生

(4)如果用葡萄酒来制作葡萄醋,请写出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氧呼吸密封(2)由于发酵时糖被消耗,产生酒精和CO2,酒精的密度比葡萄糖溶液低(3)B

(4)C2H5OH+O2―→CH3COOH+H2O30~35℃

解析果酒酿制的原理是先通气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使酵母菌繁殖,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密封发酵使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随着发酵程度加深,糖被消耗,酒精含量增加,酒精的密度比葡萄糖溶液低,液体密度会逐渐降低。在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时,酵母菌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不可能被全部消耗,否则缺少原料,酵母菌不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当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时,葡萄酒可转化为葡萄醋。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30~35℃。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如果向培养酵母菌的葡萄糖悬浊液中通入空气。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是()

①乙醇的产量增加②乙醇的产量降低③葡萄糖消耗下降④葡萄糖消耗明显增加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乙醇的产量降低。而酵母菌数量大大增加,使葡萄糖的消耗明显增加。

2.制作果醋时,要适时通过充气口进行充气是因为()

A.醋酸菌是好氧菌,将酒精变成醋酸时需要O2的参与

B.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需要O2

C.通气以防止发酵液霉变

D.防止发酵时产生的CO2气体过多而引起发酵瓶的爆裂

答案 A

解析醋酸菌为好氧菌,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可正常生活。

3.下列各曲线图表示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酵母菌产生酒精速率(v)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C

知识点二实验设计与操作

4.下列关于果酒制作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冲洗,这样洗得彻底

B.使发酵装置的温度维持在20℃左右最好

C.在发酵过程中,需从充气口不断通入空气

D.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因此不需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

答案 B

解析在选葡萄时应先冲洗1~2次,再去除枝梗,以防葡萄破损被杂菌污染;酵母菌的繁殖力虽然很强,但仍要对所用装臵进行消毒处理,因为其内含有对葡萄酒有害的微生物,影响酒的品质;酵母菌只有在20℃左右的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

5.关于用塑料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提高果酒的产出量,果汁应尽量装满发酵瓶

B.醋酸发酵阶段应封闭瓶口,防止杂菌污染

C.制作果酒过程中每天需适时打开瓶盖

D.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制作果醋

答案 D

解析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既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又可防止果酒发酵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果汁溢出。醋酸发酵是需氧发酵,应通入氧气,发酵时应敞开瓶口并在瓶口盖上纱布以防杂菌污染。制作果酒过程中定时拧松瓶盖既可排出气体又可避免杂菌污染。醋酸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比酵母菌高。

6.小李尝试制作果酒,他将葡萄汁放入已灭菌的发酵装置中进行试验(如图),其恰当的做法是()

A.加入适量的酵母菌

B.一直打开阀b通气

C.一直打开阀a,偶尔打开阀b几秒钟

D.把发酵装置放到4℃冰箱中进行实验

答案 A

解析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果酒的制作即应用了此原理。4℃的环境不利于酵母菌进行发酵,所以选项A正确,B、C、D错误。

知识点三结果分析与评价

7.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不包括()

A.温度控制

B.溶氧控制

C.pH控制

D.酶的控制

答案 D

解析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溶氧、通气与转速等。酶是自身调节物质,不属于发酵条件。

8.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A.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

B.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碳源

C.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

D.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

答案 C

解析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在冲洗过程中,杂菌和酵母菌被洗掉的机会是均等的;异养微生物都能利用糖;根本的原因是其他微生物不适应缺氧和酸性环境。

能力提升

9.下列哪种条件下,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A.氧气、糖源充足

B.氧气充足、缺少糖源

C.缺少氧气、糖源充足

D.氧气、糖源都缺少

答案 A

解析醋酸菌可以利用糖类或酒精作为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可以将酒精先转化成

乙醛,再转化成醋酸。

10.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作果酒时瓶口要密闭,而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B.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C.温度对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酸菌进行的发酵影响不大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进行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答案 C

解析制作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在无氧呼吸时发酵产生酒精,制作果醋时利用的醋酸菌是好氧菌。温度对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菌进行发酵都有影响。

11.下列关于果醋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制作过程中要一直打开发酵瓶

B.在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8~25℃

C.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先将酒精转变成乙醛,再将乙醛转变为醋酸

D.在糖源和氧气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答案 C

解析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醋酸;在果醋制作过程中不宜一直打开发酵瓶,以防止污染;在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30~35℃。

12.在一个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图,下列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是先快速增加,随后增加速率放慢,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定水平,最后由于营养缺乏,pH极度不适和酒精浓度过高导致繁殖速率小于死亡速率,数量下降。

13.如图是果醋和果酒的发酵装置,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出料口可以用来取样

B.排气口能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C.充气口在醋酸发酵时要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

D.充气口的开关始终要处于打开状态

答案 D

解析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酿制果醋时需一直充气维持有氧环境。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酿造果酒时,先通过充气口充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关闭充气口,造成无氧环境,使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所以D选项充气口的开关始终要处于打开状态是错误的。

14.下面是有关食醋制作的实验。

食醋可用大米为原料经三步发酵来制作:

第一步:大米经蒸熟、冷却后加入淀粉酶,将原料中的淀粉分解成糊精,然后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这一过程可用________(填淀粉指示剂)来检测,因为该试剂遇淀粉呈蓝色,遇上述中间产物呈红色。

第二步:用________菌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这一发酵过程中,玻璃发酵瓶不应完全密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用__________菌将乙醇转化成乙酸,这一过程______________氧气。

答案碘液酵母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使瓶内压力升高而可能引起爆裂醋酸需要消耗

解析大米经蒸熟、冷却后加入淀粉酶,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糊精(主要含麦芽糖等),这一过程可用碘液来检测反应情况。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成乙醇的过程中产生CO2,随反应的进行,发酵瓶中CO2逐渐增多,瓶内压力升高,可能引起爆裂,所以不要完全密闭。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将乙醇转化成乙酸的过程中消耗氧气。

15.山楂酒具有活血、补气、健脾等功效,对恢复体力、增加精力、促进食欲有较显著的功效。以下为山楂酒制作的有关过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山楂酒制作的原理(用反应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山楂酒发酵有关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__,在山楂酒制作中菌种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

(3)发酵的温度应该在________℃,在发酵过程中要先通气后密封,先通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是否产生酒精可在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用________________试剂检验。

(5)若要进一步制作果醋,应在发酵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菌种。

答案 (1)C 6H 12O 6――→酶

2C 2H 5OH +2CO 2 (2)酵母菌 野生的酵母菌 (3)18~25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增加菌种数量 (4)酸性 重铬酸钾 (5)醋酸菌

解析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如下: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发酵需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无论在有氧还是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代谢均产生CO 2,因此要适时排出。 个性拓展

16.下面是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待冷却至30℃时加一定量的“酒药”,与米饭混匀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中间要挖一个洞,加盖并简单密封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18~25℃左右)12h 即成。现请你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先将米煮一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冷却后再加“酒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米饭中央挖一个洞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庭酿造米酒过程中,会发现坛内总是先“来水”后“来酒”。先“来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酒”过程的反应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作过程并未对用具专门进行灭菌,坛口也未严格密封,但一般情况下,坛内的米饭不会被杂菌污染,试简要阐明理由:

①发酵前期(初始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酵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推测,在此酿制过程中,坛内物质的重量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俗语“一坛子好酒叫你弄酸了”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会做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什么生物学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杀死其他微生物 防止酵母菌受热而死亡

(2)提供有氧环境,利于酵母菌繁殖

(3)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 后期造成无氧环境,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

(4)①煮熟杀死了一些其他微生物,18~25℃不适于其他微生物繁殖,而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占据了生存空间

②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大多数其他微生物无法适应而受抑制

(5)减轻 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有CO 2产生,生产过程中不断排出CO 2

(6)体现了酒变醋的发酵过程

解析 (1)将米煮一煮是杀死其他杂菌,防止其他杂菌污染发酵液;煮后冷却至酵母菌的最适温度18~25℃。(2)米饭中央挖一洞,密封后,提供有氧环境,有利于酒药中的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增加菌种的数量。(3)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水和CO 2,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所以先有水后有酒。(4)初始阶段,先煮熟杀死某些微生物,温度控制在18~25℃有利于酵母菌生长繁殖,而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发酵过程中,由于酒精和CO 2的产生,易使发酵液呈酸性,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8-19 专题2 第1单元 第3课时 溴、碘的提取

第3课时溴、碘的提取学习目标:1.了解溴、碘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2.了解溴、碘的提取和反应原理。(重难点)3.掌握Cl-、Br-、I-的检验方法。(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溴、碘的制备与性质 (1)Br2、I2的制备 ①制取溴单质: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 mL K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分层,上层为无色溶液,下层为橙红色液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Br===2KCl+Br2。 ②制取碘单质: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 mL K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分层,上层为无色溶液,下层为紫红色液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I===2KCl+I2。 (2)Br2、I2的物理性质 ①溴单质具有氧化性,能将碘化钾溶液中的碘置换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2+2KI===2KBr+I2。 ②在水溶液中,溴离子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和稀硝酸的浅黄色溴化银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Br+AgNO3===AgBr↓+NaNO3,实验室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检验Br-。 ③在水溶液中,碘离子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和稀硝酸的黄色碘化银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I+AgNO3===AgI↓+NaNO3,实验室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检验I-。 ④I2遇淀粉变蓝色,该性质可用于检验I2。 (4)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①溴可用于生产多种药剂,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溴化银是一种重

要的感光材料,是胶卷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②碘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元素,含碘食品的生产也需要碘元素,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 2.溴、碘的提取 (1)海水提溴 提取粗食盐后的母液――→Cl 2Br 2的水溶液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冷凝粗溴 ――→精制溴单质。 (2)从海产品中提取碘的流程 说明:海带中所含的碘在浸泡时可以I -的形式进入溶液。 [基础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海水提溴的过程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2)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加碘食盐中的KIO 3。( ) (3)用CCl 4萃取碘水中的碘,先振荡,后静置,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4)反应Br 2+2KI===I 2+2KBr 说明还原性Br 2大于I 2。( ) (5)海带用水浸泡可以使I 2直接溶于水。( ) (6)检验Cl -、Br -、I -可以加入HNO 3和AgNO 3溶液。( ) 【答案】 (1)× (2)× (3)× (4)× (5)× (6)√ 2.某学生往一支试管里按一定次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A.KI 溶液,B.淀粉溶液,C.NaOH 溶液,D.氯水。发现溶液颜色按下面次序变化: 【导学号:90512056】 ①无色→②棕黄色→③蓝色→④无色。 依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①→②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若为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 2与NaOH 反应类似Cl 2与NaOH 反应,写出③→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1)

会城创新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基础知识 一、按要求默写12% 1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 2 苏轼《浣溪沙》中,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自我勉励的诗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 《三峡》中,写出山连绵不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4刘禹锡的《秋词》中,抒发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5 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不同的两项是( B )(C )4% 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发夕至B其间千二百里/挑拨离间 C素湍绿潭/ 素不相识D沿溯阻绝/ 络绎不绝 生活就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需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生活是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kuān shù( )那些蹉跎岁月的“玩者”。如果没有①做事踏实,不虚浮的bá shè( ),一切幻想都是②非常空虚不切实际的。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我们要踏着青春的脚步,快快追赶,追赶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开拓者。 3 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 kuān shù( 宽恕 ) bá shè(跋涉 ) 4文中划线的部分,如果改用成语来表述,这两个成语分别是:2% ①脚踏实地②海市蜃楼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7至9题 据统计,广东省有公路桥梁2万余座,不仅是我国公路桥梁最多的省份,而且自古以来广东的桥梁建设都处于全国甚至世界同期的领先水平。对于桥,你一定印象很深,请你回忆一下,拿来和我们分享,好吗? 7 请写出一句与桥有关的诗词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 请你用简单的语言说出一个有关桥的传说故事。3% 鹊桥相会 9 广东省有许多著名的桥,请你向我们简单介绍一座你熟悉的桥。(说明、描绘皆可)3% 崖门大桥全桥长1289.22米,桥形为特大型单索面斜拉桥,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总投资为5.29亿元人民币的崖门大桥,是国内同类型双塔单索面结构桥梁中主跨度最大的桥梁,在亚洲排名第二。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教案】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第三课时

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课时内容 B let’s learn Match and say 课时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围绕How heavy are you?这一话题展开,主要通过对话学习词汇bigger, smaller, stronger, thinner, heavier及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kilograms. You’re ...than me.的表达。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注意合理的膳食和运 动,保持身体的健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在第一课时中学习了句型How tall are you? I’m... 在第二课时中学习了句型How tall is…? It’s...为本课时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时的重点是四会单词的掌握以及能够运用四会单词描述人物的外貌特点。 本课时包括Let’s learn 和Match and say两个板块。Let’s learn呈现了Mike 和同学 们去郊游,John和Jim比较体重,Mike 和吴一凡比较脚的大小,张鹏比Sarah强壮,帮助Sarah背书包的情景,呈现了单词比较级的词性和意义。此板块呈现的对话情境是John通过问Tim体重,得出了Tim更重的结论。此情景是发生在公园里,一帮同学去郊游,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Match and say 板块是用于操练B Let’s learn 板块中的形容词比较级。通过学生的描述并比较小朋友调到的鱼的特征,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本课时虽然是新授课,但是四会单词的原级已经学过,所以学生接受新知会很容易。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动手操作、玩游戏、小调查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自主的学习。 课时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stronger, thinner, heavier, bigger, smaller 2.能够正确运用上述单词描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3.了解部分形容词变比较级,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加er或变y为I, 加-er. 4.能够听、说、运用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kilograms. 5.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注意合理的膳食,多运动,保持身体的健康。 6.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时重难点 1. 重点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stronger, thinner, heavier, bigger, smaller (2)能够正确运用上述单词描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3)了解部分形容词变比较级,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加er或变y为I, 加-er. (4)能够听、说、运用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kilograms. 2. 难点 (1)能够正确运用上述单词描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高中化学 专题2 第1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教案 苏教版选修3

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的差异,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2.理解“电子云”的概念,会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模型来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及电子云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1)电子的质量很小,带负电荷。 (2)相对于原子和电子的体积而言,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 (3)电子运动的速度很快,接近光速。 2.电子云图:用小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的大小所得到的图形。3.电子云轮廓图:是指量子力学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主要区域。一般是将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制作电子云的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如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的绘制: (1)电子云中的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而是代表电子在该处出现过一次。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大小。小黑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小;小黑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大。 (2)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概率越大,小黑点越密集。 例1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数目多

B.黑点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C.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 D.电子云图是对运动无规律性的描述 答案 B 解析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大小,不表示电子数目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出现的频率高,故A错误,B正确;小黑点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不代表电子的运动轨迹,故C错误;电子云图反映电子在核外无规则运动时在某点出现的概率,是对运动的描述,故D错误。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电子层 (1)电子层:如图所示,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里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里运动。这也说明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不同的电子在核外不同的区域内运动,这种不同的区域称为电子层(n)。 (2)电子层的表示方法: 电子层(n) 1 2 3 4 5 6 7 …… 符号K L M N O P Q …… 离核远近由近到远 能量高低由低到高 2.原子轨道 (1)类型及形状 ①类型:即同一电子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的轨道其形状不相同。 ②形状: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

高中化学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作业 苏教版选修4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 一、选择题 1.量热计能够用于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中,该仪器直接测得的数据是()A.体系质量的变化B.体系能量的变化 C.体系温度的变化D.体系电流的变化 2.相同条件下,均为50 mL 0.50 mol/L的溶液被分成3组反应:①盐酸与NaOH溶液; ②盐酸与KOH溶液;③硝酸与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相同B.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不等 C.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不等D.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3.相同条件下,向l L 0.5 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稀醋酸;②浓H2SO4; ③稀HNO3;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Q3,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Q l > Q2 > Q3 B.Q2 > Q3 >Q1 C.Q3 > Q2 > Q1D.Q1 > Q3 > Q2 4.“中和热”是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强酸强碱反应,可用如下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热:H+(aq) + OH-(aq) = H2O(1) △H = -57.3 kJ/mo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稀溶液中,所有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都叫中和热 B.在稀溶液中1 mol酸和1 mol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不一定相等 C.含1 mol Ba(OH)2的稀溶液和1 mol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即为中和热D.将浓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刚好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5.有些反应的反应热难以直接由实验测得,运用盖斯定律则可以间接计算求出。 已知:①Zn(s) + 1/2O2(g) = ZnO(s) ΔH = -348.3 kJ/mol;②2Ag(s) + 1/2O2(g) = Ag2O(s) ΔH= -31.0 kJ/mol;则Zn(s) + Ag2O(s) = ZnO(s) + 2Ag(s) 的ΔH等于()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6.分析下面四个热化学方程式,则选项中关系正确的是()①H2(g) + 1/2O2(g) = H2O(g) H = a kJ/mol;②2H2(g) + O2(g) = 2H2O(g) H = b kJ/mol ③H2(g) + 1/2O2(g) = H2O(l) H = c kJ/mol;④2H2(g) + O2(g) = 2H2O(l) H = d kJ/mol A.a <c <0 B.b >d >0 C.2a =b <0 D.2c =d >0 7.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 + 2HCl(aq) = SnCl2(aq) + H2(g) △H1 ②Sn(s、灰) + 2HCl(aq) = SnCl2(aq) + H2(g) △H2 ③Sn(s、灰) Sn(s、白) △H3 = +2.1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H1 >△H2 C.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二、非选择题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 第1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作业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课时跟踪检测 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都是大概相同的,分子很小,此时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分子数,A错,B正确;N= nN A=V V m N A,若体积不同,不同状态下气体的V m也不同,故它们所含的分子数 可能相同,C错;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1,必须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D错。 答案:B 2.相同物质的量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A.微粒大小不同B.微粒质量不同 C.微粒间距离不同D.温度、压强不同 解析:固体、液体微粒间间距差不多,当微粒数一定时,微粒大小就成了决定体积的主要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3.下列各项数据中,表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是() A.22.4 mol·L-1B.22.4 g·L-1 C.0.022 4 m3·mol-1D.22.4 mol·kg-1 解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或m3·mol-1,C项正确。 答案: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石墨的体积约是22.4 L B.常温常压下,44 g CO2和28 g CO所占的体积相同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 L D.当微粒数目相同时,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本身的大小 解析:A中石墨为固体,1 mol体积小于22.4 L,C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体积可以是22.4 L,D中体积取决于外界条件。故选B。 答案:B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5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 D.常温常压下,44 g CO2体积为22.4 L 解析: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是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故A对;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 A,故B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 A,故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44 g 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为22.4 L,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6.标准状况下,与11.2 L NH3含有相同数目氢原子的物质是() A.8.4 L CH4B.0.5 mol HCl C.98 g H3PO4D.12 g H2O 解析:n(NH3)=11.2 L 22.4 L/mol=0.5 mol,NH3中n(H)=0.5 mol×3=1.5 mol。

高中化学 专题2 第1单元 第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作业苏教版选修4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一、选择题 1.在2 L容器中发生3A+B===2C的反应,最初加入的A、B都是4 mol,A的反应速率为0.12 mol/(L·s),10 s后容器内的B的物质的量为( ) A.1.6 mol B.2.8 mol C.3.2 mol D.3.6 mol 2.已知反应4CO+2NO2N2+4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CO)=1. 5 mol·L-1·min-1 B.v(NO2)=0.7 mol·L-1·min-1 C.v (N2)=0.4 mol·L-1·min-1 D.v(CO2)=1.1 mol·L-1·min-1 3.把0.6 mol X气体和0.4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 3X(g)+Y(g)n Z (g)+2W(g),5 min末已生成0.2 mol 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来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01 mol/(L·min),则上述反应中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n的值是( ) A.1 B.2 C.3 D.4 4.已知反应4NH 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H2O)、v(NO)[mol/(L·min)]来表示,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4 5 v(NH3)=v(O2) B. 5 6 v(O2)=v(H2O) C.2 3 v(NH3)=v(H2O) D. 4 5 v(O2)=v(NO) 5.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 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对 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6A+2C B.反应进行到1 s时,v(A)=v(D) C.反应进行到 6 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s) D.反应进行到6 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 6.某温度下按如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锥形瓶内盛6.5 g锌粒 (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加入40 mL 2.5 mol/L的硫酸, 将产生的H2收集在一个注射器中,用时10 s时恰好收集到气体的 体积为50 mL(若折合成0℃、101 kPa条件下的H2体积为44.8 mL), 在该温度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锌粒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3 g/s B.忽略锥形瓶溶液体积的变化,用H+来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 mol/(L·s) C.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Zn2+来表示10 s内反应的速率为0.01 mol/(L·s)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 作业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2.标准状况下,若11.2 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A.4n B.3n C.2n D.n D[根据恒等式 V 22.4= N N A可知N A= n×22.4 L·mol-1 2×11.2 L =n mol-1。] 3.在标准状况下,由0.5 g H2、11 g CO2和4 g 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体积约为() A.8.4 L B.11.2 L C.14 L D.16.8 L C[根据n=m M,0.5 g H2的物质的量为 0.5 g 2 g·mol-1 =0.25 mol,11 g CO2的物 质的量为 11 g 44 g·mol-1 =0.25 mol,4 g O2的物质的量为 4 g 32 g·mol-1 =0.125 mol,V= (0.25+0.25+0.125) mol×22.4 L·mol-1=14 L,故C项正确。]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人教PEP)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Unit1 第三课时

Unit 1 教学设计示例(3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掌握的语言点,主要是使学生在学完两个课时的知识后轻松一下,在制作英文名卡的基础上学唱英语歌曲"Hello"。复习热身环节的活动对前两个课时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名卡的制作过程需要教师亲自演示、指导,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扩展性活动设计的记忆名字游戏是让师生、生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有助于今后教学的开展,增进师生、生生间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 学唱歌曲,复习打招呼用语:Hello! (二)能力 学会用英语向别人介绍各种文具; 学会唱英文歌曲; 通过Let’s do部分,锻炼学生听到英文口令的反应能力; (三)情感 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通过活动,师生、生生之间多进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理解教师用英语讲述的制作步骤。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述与演示同时进行。 四、教学媒体 1.教学课件 2.本课相应的文具(实物)和教师卡片 3.学生用卡片 五、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游戏——抛球 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由教师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Hello, I’m …,之后由教师将小球随意抛给另一名学生,提示他做自我介绍,以此类推,练习自我介绍和打招呼。 (2)复习Show me your …教师先发指令请全班共同练习,之后可请“小老师”

带领同学们进行操练。注意此时教师应多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说词水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3)再次用抛球游戏,此次重点练习打招呼和文具的表述。 由教师开始,将球抛给谁(Mike)就和谁打招呼说Hello! Mike. 同时说一种文具如pencil ,接到球的学生则找到相应的文具(铅笔),边出示边说“Yes. Pencil.”。随后由第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练习。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告诉学生,英语名卡可让我们彼此了解得更快。教师将完整的名卡制作过程一边用英语讲解一边进行实际操作,将整个过程呈现给学生。 3.趣味操练(Practice) (1)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按步骤制作。每句话中的第一个动词都是教师要强调的部分,一定要配合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 让学生用Hello/Hi , I’m …的句型来展示自己制作好的名卡,对做得好的学生可给与表扬或适当的奖励。 (3)让学生跟录音一起学唱歌曲Hello。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演唱时打出相应的节拍或做些简单的动作。如果学生对书上的歌曲掌握较快较好,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歌曲中的人名该换成其他主人公或学生自己的名字进行演唱。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第一单元的第3部分练习。方法如下: (1)教师在做活动手册之前,先做一个Show me your (pen…)的活动作铺垫。 (2)学生看图,说说图中学生手中的物品 (3)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图中人物所拿之物与录音相同就画笑脸,不同就画哭脸。 (4)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5)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5.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记忆名字游戏 (1)每一个人在说自己名字之前都要加上和前面说过名字的人打招呼,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尤其是最后一个学生要记下全组或全排学生的名字。

18 19专题1第1单元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重点)3.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1. 原子序数 (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 数量关系:原子序数二核电荷数三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 化合价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高正价:土J- 土 7(第2周期为+ 5),负价:二4一二J-0]0 微点拨: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0、F除外),最低负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8, 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8o 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 金属性强弱比较 ①按表中实验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由上述实验可知: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是 Na>Mg>AI。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NaOH>Mg(OH) ?>AI(OH) 3。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2)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填写下表空格:

分析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条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I>S>P>Si 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CIO4>H2SO4>H3PO4>H2SiO3。 ③硅、磷、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I>S>P>S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旦2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 元素周期律 ⑴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基础自测]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1个电子递增至8个电 子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 (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 (4)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答案】(1)X ⑵X (3)X⑷X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 D. 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0、F除外)

苏教版化学1专题1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课时作业(解析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基础过关 1.某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4,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 A ) A.14 B.15 C.16 D.17 解析: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4,则前两层电子数分别为2、8。总的电子数为14,质子数也是14。 2.R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20,其阳离子可用R n+表示,且其最外层已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则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所含质子数为A-n B.所含中子数为A-Z C.所含电子数为Z+n D.Z-n=8 解析: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Z,电子数为Z-n,Z-n可能是10,也可能是18。 3.在1~18号元素中,有A、B两种原子,A原子的第三层比B原子的第三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第二层电子数的2倍。A和B分别是( D ) A.Si和Na B.B和He C.Cl和O D.C和Al 解析:A原子的第三层比B原子的第三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第二层电子数的2倍。只能是A的第二层为8个,B的第二层为4个电子,A的第三层为3个电子,B第三层没有电子。

4.金属钛对人体体液无毒且有惰性,能与肌肉和骨骼生长在一起,有 “生物金属”之称。下列有关Ti和Ti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Ti和Ti的质量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B Ti和Ti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 Ti和Ti的质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Ti与Ti核外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解析Ti和Ti是同种元素,但是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5.I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I 的含量变化来监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I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 I的化学性质与I相同 B I的原子序数为53 C I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unit 1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Unit One Hello 教学重点:制作英文名卡和学唱英语歌曲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教师用英语讲述的制作步骤。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述与演示同时进行。教具准备:教师课前准备一个名卡,以及本课时所用的制作名卡所需的彩笔、线绳和硬卡等,并要求学生带来他们的彩笔、线绳和硬纸卡;文具(实物)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一)游戏——抛球 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由教师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Hello, I’m …,之后由教师将小球随意抛给另一名学生,提示他做自我介绍,以此类推,练习自我介绍和打招呼。 (二)复习Show me your …教师先发指令请全班共同练习,之后可请“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操练。注意此时教师应多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说词水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三)再次用抛球游戏,此次重点练习打招呼和文具的表述。 由教师开始,将球抛给谁(Mike)就和谁打招呼说Hello! Mike. 同时说一种文具如pencil ,接到球的学生则找到相应的文具(铅笔),边出示边说“Y es. Pencil.”。随后由第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练习。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告诉学生,英语名卡可让我们彼此了解得更快。教师将完整的名卡制作过程一边用英语讲解一边进行实际操作,将整个过程呈现给学生。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一)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按步骤制作。每句话中的第一个动词都是教师要强调的部分,一定要配合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 让学生用Hello/Hi , I’m …的句型来展示自己制作好的名卡,对做得好的学生可给与表扬或适当的奖励。 (三)让学生跟录音一起学唱歌曲Hello。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演唱时打出相应的节拍或做些简单的动作。如果学生对书上的歌曲掌握较快较好,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歌曲中的人名该换成其他主人公或学生自己的名字进行演唱。 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第一单元的第3部分练习。方法如下: (一)教师在做活动手册之前,先做一个Show me your (pen…)的活动作铺垫。 (二)学生看图,说说图中学生手中的物品 (三)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图中人物所拿之物与录音相同就画笑脸,不同就画哭脸。 (四)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五)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五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记忆名字游戏 (一)每一个人在说自己名字之前都要加上和前面说过名字的人打招呼,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尤其是最后一个学生要记下全组或全排学生的名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