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大政方针

国家大政方针

国家大政方针
国家大政方针

1.科学发展观

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进一步转变经济体质;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五、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着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绝不动摇。

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四、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质: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明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五个方面: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服务型政府

定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平、透明、高效的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必须提供服务,政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三、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四、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一、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制和有效的政府

四、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原因: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原因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性。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要转变观念,把管理的观念转变为服务的观念

二、政府权力归位,抑制部门权力扩张

三、坚持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

4.法治政府

定义:法治政府是政府的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目前政府法制建设还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企职责不分,政府职责“错位”、“缺失”的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权利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行政机关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

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完备而又得到良好实施的法制,而且这种法制能够真正的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的取得和运作。

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的立法工作

二、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规范正确实施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

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五、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5.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是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

一、经济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摆脱国际经融危机影响,巩固和发展经济良好势头的当务之急。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长远措施。

三、经济结构调整是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战略

措施。

意义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调整经济结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调整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调整经济结构的举措

首先,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其次,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最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6.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的内容: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反腐倡廉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步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和改进反腐

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二、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

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有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

系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四、要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建立

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

反腐倡廉建设的意义: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适当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从

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

反腐倡廉的原则:

一、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三、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抓住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反腐倡廉必须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

反腐倡廉的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防预

7.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原则: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意义:

一、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形成若干个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关系我国发展的大局;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

三、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

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十一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

第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第三,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8.统筹城乡发展

概念: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三农”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城乡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分布,这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这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这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这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促进城乡经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

首先,要按照城乡统筹战略部署,彻底转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歧视甚至剥夺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

其次,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再次,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最后,以民主与法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

9.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创新型国家就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21世纪仍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人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欲”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两大动力。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依靠进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并带来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

家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更是实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加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

第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第二,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第三,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第四,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第五,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优化创新载体。

第六,培养创业创新精神。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当前看,是中国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好势头的紧迫任务。从长远看,是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耗能、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延伸,标志着执政党执政理念实现了向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回归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最终消费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二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三是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区域结构。促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承接能力,鼓励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文化和谐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战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一是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2.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概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中华民族文化从来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题,不断融合各民族的文化逐渐丰富发展起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纽带,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是支撑民族复兴

二是标识民族身份。

三是推动民族产业。

四是促进世界和谐。

弘扬民族文化的举措

在实施国家软实力建设战略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对中华文明进行创造性转换,为中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资源。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战略高度制定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二,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发掘文化优势。

第四,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第五,第四,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上升到全民族的高度

13.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其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和安置等方面组成。

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消费的一种分配方式。它一方面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不同形式的劳动机会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方式,保证社会成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满足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其必要性:

第一,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安全地运行。

第二,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第三,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保障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历经多次世界经济大萧条而日益完善,显示出其在调节收入分配、纾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强大功能。健全和发展社会保障,不仅有利于启动消费、扩大内需,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

配置;不仅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在经济危机条件下,社会保障不仅是消除民众恐惧、安定人心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于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复苏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

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

第二,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

第三;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第四,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五,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影响;

第六,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缺乏相关的法制法规。

完善社会保障的措施

(一)宏观措施

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第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三方合理的筹资机制。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必须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

第二,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作为社会保障最后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建立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建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一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系,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衡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基金来源不规范、投保账户混乱以及挤占、挪用基金等违规现象,无不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法规有关。为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性,尽快制定配套完备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14.医疗改革

医疗改革的目的

2009-2011年,我国医疗改革重点抓好五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行这五项改革的目的如下:

一是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是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三是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

医疗改革的意义

医改是我国从“基本制度”的高度规划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一大创新。将缓解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从源头上降低疾病风险,保障人民“不生病、少生病、少生大病”。从长远看,实施医改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增长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新医改方案的启动也将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影响,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原动力。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应比较强烈。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三是公立医院趋利化。

四是医保保障水平低。

五是药品价格虚高。

此外,由于医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药、新技术不断出现,加上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卫生服务成本增长很快;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提供大检查、多开贵重药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进医疗改革的举措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第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第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第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

第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第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

第二,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第三,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第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第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第三,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第四,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第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第二,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第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第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第二,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第三,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15.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之上,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等手段,采取市场、行政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为目标,在环境资源承载力范围内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的一种社会状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的对策和措施

“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完善资源节约体制机制、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一)完善资源节约体制机制

第一,构建资源节约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机制。

第二,构建资源节约的市场定价与运行机制

第三,构建资源节约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第四,构建资源节约的社会协调与保障机制。

(二)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

第一,构建城市群“环境同治”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第二,建立区域性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第三,健全环境保护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四,构建城市群统一的环境保护执法机制。

第五,建立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机制。

16.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界定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第二,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第四,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一)原因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为扩内需、保增长提供重要支撑,而且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独特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

第三,完善经济全球化机制,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环境。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大政方针简编

一、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大政方针简编 1.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的宗旨:对中央负责,为五省(区)服务。(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五省) 2. 主题形象语:万家灯火、南网情深。 3. 核心价值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4. 企业精神: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 5. 工作作风: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 6. “两型两化”战略目标:打造经营型、服务型、一体化、现代化国内领先、国际著名企业。 7. “一号令”:《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确保电网稳定运行的规定》。 8. “二号令”:《关于强化依法经营确保经济活动合规合法的规定》。 9. 安全理念: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 10. 经营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 11.管理理念:以绩效为导向、实现管理到位。 12.服务理念:服务永无止境。 13.团队建设理念:上下同欲,政令畅通,人人快乐工作;讲原则,重感情,严爱结合带队伍。 14.廉洁理念: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15.行为理念:忠诚、敬业、责任、服从。 16.“六个更加注重”的工作方针: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更加注重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更加注重管理出实力、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更加

注重人的发展。 17.五个概念:一是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二是建设一个讲原则、重感情、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三是弘扬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倡的“三个五”、四是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五是人人快乐工作。 18.公司战略定位:公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以电网为主营业务的运营商,是区域电力市场交易的主体,在接受政府监管的同时,积极培育电力市场,协助政府维护电力市场秩序,实现电力市场的规范化运营。 19.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把公司建设成为一个经营型、服务型、一体化、现代化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企业。 20.公司工作方针:“六个更加注重” 21.南方电网发展目标:把南方电网建设成为统一开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大电网。 22.南方电网标识公司标识释义:核心释义:统一开放的电网,宣扬光明的旗帜。 23.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赵建国 24.社会责任;核心责任:一是确保安全 二是做好供应三 三是提升服务

思想政治及大政方针学习材料

思想政治及方针政策理论学习材料 【名词解释】 1.中国梦: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3.“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的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7.“五大思维”能力: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8.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9.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0.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11.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2.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握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13.三个维护: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14.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15.四个合格: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 16.三个确保:确保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7.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18.四个自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19.八项规定: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2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

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在申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闫文涛

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在申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华图教育山东分公司闫文涛 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对于申论考试的作用在认识上有两种极端:一种是认为背会了之后,申论就可以考高分;一种是认为没有太大的用处,读懂了材料,自己知识储备够好,文笔够好,申论就没问题了。其实,根据笔者对申论的研究,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在申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引领命题的方向和趋势。申论考试命题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文件展开。实际上,每一年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文件和时事热点都是申论命题的热点、重点。比如2012年9月多省联考试题围绕的核心主题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国考省部级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这些都是这两年党和政府在文化领域强调和着重解决的问题,比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有体现。所以,申论想要有针对性的复习,对于国家政策文件的关注必不可缺。 二、规范申论语言的表述。很多考生面临的问题是:客观题和文章写作,自己的语言表述罗嗦、口语化,不会用规范性的语言表述。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官方文件是最好的语言素材,比如说“优化”、“机制”、“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研发机制”、“以信贷、政府补贴、担保、入股、引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等,这些都是历年考过的真题答案的要点,这样的规范化表述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使考生的答卷较易得到高分。考生可以自己写写东西,比照官方语言进行修正,逐渐会有大的提高和收获。 三、分析题中作为引申答题的基础知识。很多考生做分析题时,发现一些市面上讲的分析方法并不好用,尤其是对于一些新题型,从材料中引申答题,需要很强的知识背景,这里的知识背景讲的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比如09年国考林老板心态一题和产业转移到内地一题,需要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系统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做好这两道题。 四、申论作文的主题。申论文章写作要求见解深刻,视野开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整个申论材料的主题所在,否则写的文章就是泛泛而谈,如2012

国家教育大政方针_总

Rejuvenate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科教兴国 Action Plan for Education Rejuven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 The 10th 5-Y ear Plan for 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Education policy 教育方针 Be oriented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Bring into play the precursory and fundamental nature and overall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Accomplish general outreach of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chieve general access to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General elimination of illiteracy among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Two generals “两基” Promote forward looking and leap-frog development 实施适度超前和跨越式发展 Realization of 90% enrollment in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0% Enrollment oin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高中生入学率 Strive for providing higher education to a majority of people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Provide an education with all-rounded development in all schools and higher-learning institutions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With moral education at the core 以德育为核心 Instill a sound outlook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Enhance students’ moral integrity,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品质 Foster student s’ development of their innovative awareness, ability to innovate,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ability to apply these skills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Enable students to receive an education to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phys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Respect the dignity of students 尊重学生人格 Ensure the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of students 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Advance and enrich the fin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Promote advanced culture 传播先进文化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Produce stud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well-rounded abilities培养复合型人才 Competition for qualified human resources 人才的竞争 Competition for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people 全民素质的竞争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增强综合国力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素质教育 Adult education 成人教育 Self-taught testing program 自学考试教育 TV education 电视教育 Distance learning 远程教育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函授教育 Continuing education 继续教育 Lifelong learning 终身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通才教育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题(简答题)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题(简答题) 1.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做到的五个坚持是什么? 2.200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重要进展? 3.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4.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答: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2.答:200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完善体制第一步,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 2003年成为我国改革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中央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按照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4)金

融改革不断推进。(5)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6)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并不断深入进行。 3.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大部署,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快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任。(3)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4)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4.答: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5.答:(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2)实施西部大开发是适应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3)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4)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大政方针

1.科学发展观 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进一步转变经济体质;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五、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着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绝不动摇。 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四、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质: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明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试题

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试题 1、单项选择题 1.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 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使( )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合伙制 D.股份制 2.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 研究制定鼓励( )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办法。 A.公有制企业 B,非公有制企业 C.私营企业 D.外资企业 3.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A.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推进西部大开发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A.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C.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D.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5.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 A.从深化改革入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B.树立新的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发展 C.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经济发展寻求新增长点 D.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集中精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今后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国有经济 D.公有民营 7.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 )。 A.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B.适度规模经营

C.资本所有与家庭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D.农村专业户经营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 A.基本国策 B.基本方针 C.基本政策 D.基本方略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是处理所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B.只是处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C.只是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D.只是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 )的新型投资体制。 A.银行独立审贷 B.融资方式多样 C.中介服务规范 D.宏观调控有效 2.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 ),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A.推进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3.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要( )。 A.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B.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国家大政方针

国家大政方针 第一节政治篇 专题一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 一、科学发展观的界定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必然在发展中解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和政府领导各项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 ()就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及群众生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A. 政治协商 B. 民主监督 C. 参政议政 D. 合作共事 2. 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个范围的联盟。 A. 两 B. 三 C. 四 D. 多个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抑恶扬善 D.为人民服务 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艰苦创业的精神仍需要在()。 A.全民族保持和发展B.青少年继承和发扬 C.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和发扬 D. 大学生中继承和发扬 5.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加强()。 A.社会公德建设B.家庭美德建设C.职业道德建设 D.党风廉政建设 6.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有价值的思想文化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的问题,是树立和落实()。 A. 正确的发展观 B. 科学发展观 C. 整体战略观 D. 五个统筹观 8. 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是()。 A. 党的十五大 B.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C. 党的十六大 D.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9.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都是人类的客观规律 B.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C.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10.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 11.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A.理论创新B.制度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 12.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A.10%左右B.20%左右C.30%左右D.40%左右 13.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为()。 A.800元B.1200元C.1600元D.2000元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发展生产力B.人与自然的和谐 C.社会公平正义D.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5.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 C.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D.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1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民主集中制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D.人民当家作主 17. 十七大提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 A. 改革开放 B. 快速发展 C. 与时俱进 D. 和谐社会

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

解决民生问题,发展节约型社会,为国家的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6、转变政府职能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8、理顺分配关系 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党和国家关于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摘录

党和国家关于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摘录 2008-5-21 来源: 长安区国学传习会跟帖已关闭 1 、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介经典名作,引导人们在欣赏品读中受到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 摘自《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见2006 年 5 月24 日《人民日报》 2 、要以“公民道德宣传日”和重要历史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活动为载体,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摘自《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见2006 年 5 月24 日《人民日报》 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摘自《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见2006 年9 月14 日《人民日报》 4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着眼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摘自《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见2006 年9 月14 日《人民日报》 5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摘自《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见2006 年 6 月14 日《人民日报》、 6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

国家教育大政方针-总

国家教育大政方针-总

Rejuvenate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科教兴国 Action Plan for Education Rejuven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 The 10th 5-Year Plan for 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Education policy 教育方针 Be oriented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Bring into play the precursory and fundamental nature and overall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Accomplish general outreach of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chieve general access to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General elimination of illiteracy among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Two generals “两基” Promote forward looking and leap-frog development 实施适度超前和跨越式发展 Realization of 90% enrollment in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0% Enrollment oin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高中生入学率 Strive for providing higher education to a majority of people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Provide an education with all-rounded development in all schools and higher-learning institutions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With moral education at the core 以德育为核心 Instill a sound outlook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Enhance students’ moral integrity,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品质 Foster student s’development of their innovative awareness, ability to innovate,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ability to apply these skills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Enable students to receive an education to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phys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Respect the dignity of students 尊重学生人格 Ensure the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of students 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Advance and enrich the fin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Promote advanced culture 传播先进文化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Produce stud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well-rounded abilities培养复合型人才Competition for qualified human resources 人才的竞争 Competition for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people 全民素质的竞争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增强综合国力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素质教育 Adult education 成人教育 Self-taught testing program 自学考试教育 TV education 电视教育 Distance learning 远程教育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函授教育 Continuing education 继续教育 Lifelong learning 终身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通才教育

党和国家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党的基本路线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共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党的基本路线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实践中开创新路。 1、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最新国家政策五大方面

最新国家政策五大方面 第一节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前言 这一讲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全面发展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七、“三农问题”与农村改革 八、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九、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转变 十、扩大就业与就业体制改革 十一、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1. 传统发展观及其主要特征 传统的发展观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把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环境的指标,把自然界单纯地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全面发展

1. 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就没有持久的动力和坚实的支撑。 2. 统筹区域发展 一方面,继续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有效发挥中部地区地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切实关注即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 (2)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 (3)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 (4)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利益;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我们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主要有以下内涵:

国家方针政策

第二编旅游政策 第三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江泽民。 ☆邓小平理论的实质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③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要求,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12个观点,勾画和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1997年,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更加系统、全面、集中地总结概括了邓小平理论,并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中国最大实际),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