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日期:2011-09-19 16:51作者:来源:农业部乡镇企业局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闲功能强、顾客认同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五是产业效益初步显现。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一些地区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三)休闲农业发展机遇难得。“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地方党委政府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三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持续高涨,个性化休闲体验渐成新宠;我国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广大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必将成为休闲消费的主阵地。四是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国民休闲纲要、带薪休假制度以及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优化,居民休闲时间明显增多,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拉力。五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势头强劲,大量农民已经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这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保障。

(四)休闲农业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猛,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企业迅速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规划引导不到位、行业管理不规范、政策扶持滞后、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运行负担重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和规范的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顺应城乡居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快速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重点,立足“富裕农民、改造农业、建设农村”,按照“夯实基础、加快转变、提升水平、引领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完善设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夯实基础,是通过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发挥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强化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基础、队伍基础和平台基础,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加快转变,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促进联合与协作,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

提升水平,就是以科技为支撑,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自我发展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重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增强休闲产品科技含量、文化特色和转化增值能力,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整体规模、层次、素质和水平。

引领发展,就是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为动力,通过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引领农村新型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分类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各地有序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加大教育培训、宣传推介、营造环境力度,制定规范标准,创建示范典型,引导行业自律,实现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的标准化、规范化。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形成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产业类型丰富多元。创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等模式,新颖性、趣味性、体验性进一步增强。

增收贡献显著提高。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比本地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一倍。

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三)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地位。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村消费,使休闲农业成为“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地位。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重点开展政策法规、宏观管理、发展理念、农业创意、信贷融资、生产安全、综合服务等知识培训。对一线员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作业内容、操作规程、工作方法、产品知识、安全生产等知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五)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创新、集成和推广休闲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支撑保障能力。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四、区域布局

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分为四类区域: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

(一)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大中城市周边的农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已经构建起集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雏形。该区域要以满足市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建设以大型设施农业为基础,以新、奇、特等高档农产品生产为主,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努力打造现代农业新型产业模式。名胜景区周边客源丰富,需求量大,具备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要以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满足多元需求。

(二)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山区、滨水地区与草原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优势,承载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涵养等重要生产生态功能。该类地区要以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紧密依托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历史文化与独特民风,打破区域界限,营造特色休闲农业功能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游为主的休闲农(山、渔)庄和农(牧、渔)家乐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基础。应依托丰富的特色民风、民俗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空间,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有效途径。着力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特色乡村游、民族风情游、村落风光游等为特色的休闲农业新兴休闲度假方式。

(四)传统特色农区。传统特色农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战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以及农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增加文化内涵,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拓宽农民致富途径,努力在传统特色农区建成一批农业与休闲产业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区,提升传统特色农区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重点工程

(一)示范基地创建工程。为进一步调动地方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逐步使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服务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国建成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创建工程。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接待能力、就业人数、休闲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统筹设计评价指标,分类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到2015年全国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

(三)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加强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一批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中心。

(四)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参加过专门培训。

(五)乡土文化挖掘工程。乡土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乡土文化艺术园创建活动。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乡土民俗文化区,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和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行业管理体系。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基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安排专人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工作,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要按照规划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支持,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和规范经营,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政策体系。各地要加大休闲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争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贯彻《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依法对休闲农业用地进行管理。要加大相关政策衔接力度,争取“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农业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指导本地区休闲农业的规范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争取在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三)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服务的力度,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有效衔接供需,进一步宣传推介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普及农业知识,让消费者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农业的真实信息。做好休闲农业的统计分析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现有基本建设和财政资金项目要向休闲农业倾斜。要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

(五)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项目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贫困地区要积极协调,争取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扶贫开发贷款扶持范畴。

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初稿) 海南省农业厅 编制 海南大学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 (1) 1.1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形势要求 (1) 1.2 热带农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3) 1.3 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意义 (7) 1.4 规划编制期限与依据 (10) 第2章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SWOT分析 (12) 2.1发展现状 (12) 2.2 SWOT分析 (13) 2.2.1优势 (13) 2.2.2劣势 (16) 2.2.3机会 (17) 2.2.4挑战 (19) 第3章规划总体思路与目标 (23) 3.1指导思想 (23) 3.2 规划原则 (24) 3.3 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7) 3.3.1 总体目标 (27) 3.3.2 近期(2011—2015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7) 3.3.2 中长期(2016至2020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8) 第4章海南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区划 (30) 4.1 都市休闲农业区 (30) I

4.2 黎苗族农业文明示范区 (31) 4.3 森林公园与山庄度假区 (32) 4.4 其他类型休闲农业区 (33) 4.4.1观光采摘园 (33) 4.4.2教育农园 (34) 4.4.3科技示范园 (34) 第5章海南休闲农业相关产业规划 (36) 5.1农业产业规划 (36) 5.2 林业产业规划 (37) 5.3牧业产业规划 (38) 5.4渔业产业规划 (38) 5.5 副业产业规划 (39) 5.6文化产业 (40) 5.7 服务业产业规划 (40) 第6章休闲农业区域规划 (42) 6.1北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42) 6.1.1规划区域范围 (42) 6.1.2规划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3) 6.1.3具体休闲农业规划 (44) 6.2南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45) 6.2.1规划区范围 (45) 6.2.2规划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5) II

休闲农业园(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书

****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书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短期和双休日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加之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食物,体验农业生产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休闲农业园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园区将建成以山林、田园、溪流等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为、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经营、观光、娱乐、运动、健身、住宿、餐饮、购物等生产、服务、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二、规划目标(市场定位) ****休闲农业园的目标市场:首先是区域居民,包括市区及周边县市,目标人群350万;其次是周边的居民,包括我省的市、市、市及周边接壤省份的市、市及市等相邻区域居民,目标人群1800万人;最后是其他城市乃至东北地区及、天津等广大区域,目标人群极其庞大。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休闲农业园成为集生态农业示、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庄园。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三大类生态产品:1、生态农业示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温室及裸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达到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2、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瓜果、特色禽畜和高档水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形成本园的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绿色餐饮文化;再者就是推广生态绿色品牌,销售我们品牌的农副产品。3、生态旅游、健身娱乐、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健身娱乐(滑草场/滑雪场、狩猎场、垂钓园、温泉洗浴);休闲度假(营造生态酒店,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本园区及****集团产业链项目中生产的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采摘,鱼虾可以自我捕捉);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等)。 三、建设主要容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人们有了这样的需求,必然促使一个新的行业发展,从而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休闲农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1 台湾经济状况等条件分析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 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 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 思想,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现在规划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当然农业园区规划也不例外。制定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是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统筹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的规划是保证项目成功和回避风险的关键。 农业园区规划有利于园区内部统一思想,增强凝聚力;科学的园区规划可保证园区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优

秀的园区规划是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保证。 常见的规划误区: 盲目开展,初衷和目标不正确 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农业园区发展建设出现过热状态。民间资本一哄而上开始大规模涉足农业领域,而国家对农业园区建设又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政策滞后于发展。有些地方政府为树立政绩而跟风建设园区,较为盲目,造成大量形象面子工程,而没有结合市场及地域特色设定园区规划目标,造成资源的浪费园区规划建设步入迷局难以突围。 缺乏专业规划团队指导 在各界社会资本注入的同时,很多不懂农业的投资者开始涉足农业,以致于造成一些地方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不仅造成建设资金的大量浪费,而且影响农业资源区域优势的发挥。这就要求有专业的农业规划团队对农业园区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为企业或者管委会提供及时的建议和指导。 一种是一些投资者以为面积越大越好,还要包罗万象,盲目地从工业或者商业投资的视角看农业园区建设,几年就想收

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发展迅速,正逐步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和扩大内需的朝阳产业。**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和优越的地理区位,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对于优化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拓展旅游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我市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在我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调查,到目前全市形成了有一定规模,以体会农家生活、品农家酒菜、赏农家风景、垂钓登山等各种形式的休闲、旅游农业园近百家,规模不一的农家乐200余家,从业人数约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万人,带动农户万户,年接待人次达50余万人。我市现有国家五

星级示范园区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位于美丽的柘林湖边的**市新光山水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企业)。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休闲农业开发依托地域资源特色发展模式多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丽、名胜众多,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集名山名湖于一体。**自古就有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美称,有“金花”、“银花”遍地开花的美景,有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我市休闲农业的开发依托这些旅游和农业资源,模式多样,主要有:自然景观休闲观光旅游模式,即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载体,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民俗风情观光休闲农业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载体,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休闲旅游模式,即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各种农业观光采摘园、农(渔)家乐等;综合型休闲农业模式,即以含休闲、娱乐、美食、度假等多功能的休闲山庄、度假村为主。 2、休闲农业开发注重短期休闲度假,投资主体多元化。休闲农业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 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

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闲功能强、顾客认同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五是产业效益初步显现。

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XX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3年) 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见,特制定2009-2013年XX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各级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2%和20.5%。 (一)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奶畜基地。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204.9万吨,产值40.6亿元;水果总产388.4万吨,产值72.8亿元;蔬菜总产286.5万吨,产值67.5亿元;肉蛋奶总产74.5万吨,牧业产值61.6亿元,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3.7%,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6%。 (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初步建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产业带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通过积极推广果园四项关键技术,初步建成了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和南部时令鲜果基地,XX苹果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初步建成了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基地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通过加快发展设施栽培,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初步建成了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基地。 (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培育壮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 (四)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现有果菜营销重点企业41家、果品专业市场66个、蔬菜专业市场44家、机械化储藏冷库90余座,XX新阳光等五家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泾阳龙泉市场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 (五)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要求,制定完善了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成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4个、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X 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9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 (六)一村一品亮点纷呈。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X千村推进工程。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X村354个,其中省级示X 村160个,市级示X村100个,2008年省级示X村主导产业总收入17.4亿元,主导产业收入比重达到78%以上,示X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07元。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一村一品知名品牌,涌现出了一系列一村一品先进典型,一村一品板块经济初具雏形。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XX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

现代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2

新乡市现代旅游休闲农 庄发展规划 xinxiang City Modern Tourism Leisure Farms Development Planning 项目建设单位:新乡市xxx有限公司 规划编制人:园艺园林学院园林104班王雪丽 编制日期:2012.12.12

新乡市现代旅游休闲农庄建设组织 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项目顾问: 三、技术顾问: 四、实施单位:

目录 一、项目提要 (1) (一)项目名称 (1) (二)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1) (三)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及负责人 (1) (四)规划编制单位及编制负责人 (1) (五)项目建设地点 (1) (六)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1) (七)投资与资金筹措 (1) (八)经济效益分析 (2) (九)规划分年度实施目标 (2) (十)运行机制 (2) 二、项目区概况 (3) (一)项目区的提出及建设现状 (3) 1. 项目的立项背景 (3) 2. 项目区建设现状 (3) (二)自然资源概况 (3) 三、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4) (一)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 1. 规划的指导思想 (4) 2. 规划的基本原则 (4) 3. 项目区建设标准 (4) (二)规划水平年度与目标 (4) 1. 规划水平年度 (5) 2. 规划的具体目标 (5) 四、项目区的布局与功能 (5) (一)项目功能分区及评价 (5) (二)项目区内各功能区的布局 (6) 五、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 (8) (一)项目区建设内容 (8) 1、有机蔬菜生产区 (9) 2、花果苗木种植园 (9) 3、畜禽养殖区 (10) 4、水产养殖区 (10) 5、农产品加工园 (10) 6、休闲观光旅游区 (10)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功能及意义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围,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2、休闲农业的特性 1)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2)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 3)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4)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无法连续生产。 5)休闲农业具有市场性,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6)休闲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可以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3、休闲农业的功能 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

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要。 2)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 3)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增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4)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 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并为游客进行现场的环保教育。 6)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7)文化功能。休闲农业与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4、休闲农业的意义 1)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3)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4)休闲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为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背景与需求分析

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地

北京市 (7个): 北京韩村河、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北京南宫旅游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朝来农业园、北京留民营生态农尝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天津市 (4个): 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区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 河北省 (8个): 平山巨龟苑旅游区、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邢台内邱长寿百果庄园、邢台前南峪生态观光园、保定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顺平县万顷桃源农庄民俗文化园、怀来容辰庄园、衡水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 山西省 (3个): 昔阳大寨村生态农业园、忻州市前郝村生态农业园、汾阳市贾家庄生态农业园; 内蒙古自治区 (7个): 呼和浩特市蒙丰锦绣园、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人家旅游度假村、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旅游区、乌兰察布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呼伦贝尔呼和诺尔旅游区、锡林郭勒蒙古汗城旅游区、临河隆胜乡星月集团农业高科技旅游区; 辽宁省 (9个): 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区、大连弘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溪市虹鳟鱼良种尝本溪市绿色生态园、北宁闾山农业旅游区、凤城大梨树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锦鑫安源绿色生态园; 吉林省 (3个): 吉林左家特产观光农业生态园、公主岭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图国营福满林场; 黑龙江省 (9个): 哈尔滨北方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示范园、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哈拉新村、齐齐哈尔铁农园艺园、宁安渤海农业旅游示范园、牡丹江黑宝熊乐园、牡丹江春城园艺科技旅游示范园、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渔猎文化旅游示范区; 上海市 (3个): 东平林尝崇明前卫村、孙桥现代; 江苏省 (16个): 南京江心洲镇、溧水傅家边科技园、昆山市生态农业旅游区、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江苏天一度假村、无锡太湖花卉园、江阴华西村、无锡龙寺农业生态园、宜兴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连云港现代农业示范园、赣榆县宋口村、江都现代花木产业园、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常州横山桥镇、如皋花木大世界、徐州稼悦园; 浙江省 (6个):

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

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体规划 陕西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 2010年3月20日

前言 《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体规划》的编制,是受靖边县人民政府委托,在县人大办、政府办、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乡镇和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靖边县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短期的实地调研,是在与县政府交流沟通、查阅数据资料、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编撰的。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编制《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体规划》,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靖边县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二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关联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引资,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植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三是明确“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推动靖边县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靖边县新农村建设进程,为靖边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产业

2013年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方案

2013 年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方案 根据省、市休闲农业发展工作要求,以及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制订2013 年县休闲农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2013 年,新培育休闲农业企业5 家,新增规模以上“农家乐”10 家,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 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 个。创建和评选县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5个,年接待能力超过50 万人次,新增直接就业0.2 万人、带动间接就业1 万人,年培训从业人员50 人以上,从业农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 二、重点工作 指导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编制。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县农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抓好重点休闲农业项目建设。抓好县重点项目凉舟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麻州湘江绿洲休闲观光农业园、庄埠寨富龙腾休闲观光茶园建设。完善园区规划设计,突显产业特色和丰富休闲观光功能,发展成休闲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项目。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县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以满足休闲观光旅游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统筹安排,突出推进交通、饮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完善休闲农业项目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企业的接待质量和水平。 (四)培育休闲农业精品。依托我县产业优势、旅游资源、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等自然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业领域,着力打造农业产业特色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农耕文化展示游、休闲乡村游、农业科普教育游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培育和申报一批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及国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开展宣传与推介。充分发挥互联网、报刊、电视等媒体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休闲农业宣传推介。新建休闲项目上报农业部魅力城乡网宣传平台,展示我县休闲农业形象。县电视台开设休闲农业宣传专题栏目。引导开展西瓜、葡萄、枇杷、草莓、蔬菜等采摘活动。积极开展影视院校与园区对接活动,拓展国内外友好交流与合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电子教案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张广海包乌兰托亚 2012-10-9 11:25:10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6期上 一、引言 休闲农业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使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受到大众青睐。20世纪3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并逐步向美洲、亚洲等部分国家扩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70年代后,各主要国家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也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4亿人次,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开发的相关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研究、休闲农业开发现状与经济效益研究、休闲农业区域开发与规划个案实例研究。 (一)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研究 在国外文献中对休闲农业并没有统一定义,有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农庄旅

游、田园旅游、观光农业等不同提法,但表述的意义基本相同。因此,在资料搜集整理中均理解为休闲农业。对休闲农业概念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 在早期的休闲农业概念研究中,国外主要学者Dart(1974)、Hoyland(1982)、Murphy (1985)、Wales (1986)、Denman(1990)、Davies(1992)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基于营运农场中提供的休闲游憩设施,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下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Bramwell(1994)、clarke (1996)、 weaver (1997)、IIbery (1998)、sonnino (2008)等学者进一步深化了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将休闲农业理解为目的在于娱乐、教育、休闲、体验农业劳动的一项经营活动。Lane.B(1994)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从地域、旅游活动本身、规模、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及类型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本质进行了界定。MikeWoodS(2000)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地区所从事的所有旅游活动,以实现对乡村自然、人文的感知、体验,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DeboI’ ah等(2005)采用了这样一个定义:“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参观农业耕作、栽培、园艺或农业经营的活动,其目的是娱乐、教育或亲自体验农业劳动。” 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界定尚未统一,但对休闲农业“乡村性”的本质基本认同,也是对休闲农业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 (二)休闲农业发展动力与经济效益研究 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基于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两个层面,分别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促进休闲农业的兴起与扩展。Greffe从物质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现代的与传统的为分界,对乡村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划分,

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3年) 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见,特制定2009-2013年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各级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2%和20.5%。 (一)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奶畜基地。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204.9万吨,产值40.6亿元;水果总产388.4万吨,产值72.8亿元;蔬菜总产286.5万吨,产值67.5亿元;肉蛋奶总产74.5万吨,牧业产值61.6亿元,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3.7%,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6%。 (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初步建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产业带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通过积极推广果园四项关键技术,初步建成了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和南部时令鲜果基地,咸阳苹果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初步建成了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基地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通过加快发展设施栽培,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初步建成了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基地。 (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培育壮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 (四)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现有果菜营销重点企业41家、果品专业市场66个、蔬菜专业市场44家、机械化储藏冷库90余座,咸阳新阳光等五家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泾阳龙泉市场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 (五)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要求,制定完善了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成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4个、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范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9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 (六)一村一品亮点纷呈。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354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60个,市级示范村100个,2008年省级示范村主导产业总收入17.4亿元,主导产业收入比重达到78%以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07元。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一村一品知名品牌,涌现出了一系列一村一品先进典型,一村一品板块经济初具雏形。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咸阳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

某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项目背景分析 一、国民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转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以长三角为例,2005年长三角人均GDP(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由于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要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林草、开阔的田野,于是许多人开始走出城市,走进自然,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增进健康。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本区域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休闲旅游消费群体,如宁波市民追求“回归自然”、“享受静谧的乡村环境”的休闲旅游消费的比重累计达66.7%。另一方面,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每周五天工作日和每年三个长假期制度,使中国公民的公共假期和双休日增加到114天,也就是说,每年上班的人用于休息的时间接近于全年总天数的1/3。同时,由于经济收入增加,私家车增多,外出旅游休闲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这些都为城市人到郊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而且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006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

关于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迅速发展比常规农业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经营价值的休闲观光农业,在保障生态、文化传承、丰富生活、教育展示、旅游观光、促进增收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摸清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便分类指导、规范发展,我们采取全面统计,深入县区、园区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会等方式,从今年5月初~6月底,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十个县的休闲农业发展情 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市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在21世纪初,农家乐才星星点点出现,但发展迅速,正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几年,市农委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略

目标,突出太原都市农业的优势特色,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 截至目前,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万亩,总投资额亿元。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吸纳农村劳动力万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增收110元左右,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功能较全、发展较好、具备接待能力的有6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园2个:XX县葡峰山庄、XX县茂盛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省级示范园6个:XX县通和农场、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经典案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311611444.html,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经典案例 作者: 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6年第11期 1 江苏华西村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华西村依托休闲农业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示范村,其推出的“农家乐趣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满足了都市人们体验农家生活、追求休闲、度假的需求,同时开辟了农家乐特色游。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自饮自娱,让城市游客不仅尝到鲜美地道的农家菜,也感受到农村和农家生活的新鲜和乐趣。这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也为华西村提供了一个有效致富之道。 可借鉴之处:传统特色项目的深度挖掘,产品多样化发展。开展了“农家乐趣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的同时,通过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等方式体现了乡村特色。 2 成都:“五朵金花” 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五朵金花”是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雅称。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该区域的农户依托特色农居,推出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多样化的休闲农业项目,现已形成了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篙花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等著名休闲农业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休闲农业开发的典范。 可借鉴之处:发挥区域合作优势,突出主题产业载体,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瓶颈之一就是力量单薄,无论是资金、基础设施还是所依托的景区资源,这已基本上成为每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相关问题,所以在“五朵金花”的案例中,将五个村子联合起来,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区域合作发展、增加项目发展的凝聚力提供了突破口。 3 嘉善休闲农业 嘉善县通过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以碧云花园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型,以浙北桃花岛为代表的基地拓展型,以汾湖休闲观光农业带为代表的资源景观型,以祥盛休闲农业园、龙洲休闲渔业园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型,以西塘荷池村、陶庄渔民公园为代表的“农家乐”型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并于2011年3月获得了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可借鉴之处:休闲农业的休闲化,随着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产业转换的过程中,嘉善休闲农业将观光业和休闲业很好的结合起来为乡村旅游的与时俱进开辟了一条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