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

简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弥补了史书记载之不足,拓宽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本世纪以来,大批秦汉简牍的考古发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许多学者专门从事简牍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湖北省许多秦汉墓中都出土了竹木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全国首见或仅见的,还有一些为史书未记或略而不详。因此,这些秦汉简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主要就湖北省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发现秦代和西汉时期简牍情况及其主要内容,略作概述,使人们对秦汉简牍有更多的了解。

一、秦代简牍

(一) 考古发现概况

1975年冬,在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棺内墓主的头部、右侧、腹部和足部等部位,发现堆放有序的竹简一千五百五十五枚,依其放置的位置分为八组,保存基本完好。清理时,简上残存上、中、下三道编连丝线痕迹,原应是整卷入葬的。整简长23-27.8厘米、宽0.5-0.6厘米、厚0.1厘米。秦代隶书大多清晰可辨,绝大多数墨书於篾黄上,极少数墨书於篾青上。这批竹简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编年记》、《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中和乙种等十种。这写竹简出自入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纪年墓中,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大量秦代竹简,对於研究秦代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年,还在云梦睡虎地四好秦墓的头箱中发现二见秦代木牍,与石砚(附研墨石)、墨相邻。其中一件保存完好,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正面墨书秦隶5行,249字;背面墨书秦隶6行,可辨识110字。另一件下部残缺,残长16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正面墨书秦隶5行,87字;背面墨书秦隶5行,81字。文字绝大部分清晰,共计527字。木牍的主要内容是从军的黑夫与惊写的两封家信。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两件秦代木牍,也是第一次见到的年代最早的家信。

1989年在云梦龙岗六号秦墓棺内足档处,发现竹简一百五十馀枚,保存较差,多残断散乱。清理时,简上保留上、中、下三道编连丝线痕迹,原应是整卷入葬的。整简长28厘米、宽0.5-2.7厘米、厚约0.1厘米。篾黄上墨书秦隶文字,风格统一,似系一人所书。简文内容以秦律为主。在这座墓棺内的墓主腰部,还发现一件木牍,完整无朽缺,牍面较平,尚可见刀削之痕。长36.5厘米、宽3.2厘米、厚0.5厘米。正背面均有墨书秦隶文字,其中正面2行,35字;背面1行,3字,总共38字。文字尚较清晰可辨识。牍文的主要内容,也是秦代法律令。

1993年在江陵王家台十五号秦墓棺内足端,发现竹简八百十三枚,保存较差,多已残断散乱。清理时,简上尚保留上、中、下三道编连的丝线痕迹,原应是整卷入葬的。整简的长度有两种规格,一种长45厘米,另一种长23厘米;宽度均约为0.7-1.1厘米。均墨书秦隶於篾黄上,字迹大部分可以识读。简文内容主要有效律、日书和易占三种。在这座墓棺内的墓主头端,还出土一件竹牍,残甚,保存很差。残长21厘米、宽4厘米。字迹模糊,内容不详。

1933年在沙市周家台三十好秦墓棺椁北档板之间西南部的椁底板上,发现竹简387枚,出土时为竹笥编席包裹,简首向东。保存基本完好,依简的长短各自成卷入葬,长简在上,短简在下。长简的整简长29.3-29.6厘米、宽0.5-0.7厘米、厚0.08-0.09厘米;短简的整

简长21.7-23厘米、宽0.4-1厘米、厚0.06-0.15厘米。简文除一枚墨书於篾青之外,馀均墨书於篾黄上,文字均为秦隶,大多清晰可辨,共计5300馀字。竹简的主要内容有历谱、日书、病方及其他文字资料。在这座墓的棺椁与档板之间的淤泥中还发现一件大牍,出土时与漆耳杯、夕勺等随葬器物混在一起,保存完好。长23厘米、宽4.4厘米、厚0.25厘米。正、背面均有墨书秦隶文字,为顶头分栏横排书写。文字大部分较清晰,共149字。牍文的主要内容为秦二世元年(公元209年)的历谱,为秦牍中首次所见。

关於我国考古发现的秦代竹木简牍,依据报道还有三批。在四川青川郝家坪五十号墓发现一件木牍,保存完好,两面修治平整。长46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两面均有墨书秦隶,正面三行,共有121字;背面四行,共33字。木牍的主要内容是武王二年命丞相茂、内史郾更修田律,律令的内容为修改封疆,修治浍,筑堤修桥,疏通河道等事。

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竹简460枚。大多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科上尚有上中下三道编连的绳痕,竹简右侧有三角形小契口,上下端各空出1厘米的天地头。简文的内容有《曰书》和纪年文书两类,《曰书》和云梦睡虎地秦简基本相同,其长短不一,内容稍有差别,细分为甲、乙两种;纪年文书系□丞向御史呈奏的“谒书”,叙述一名叫丹的人的事故。这批秦简的内容相当广泛,是研究当时社会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江陵扬家山一三五号墓出土75枚竹简,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字迹大多清晰。系整卷入葬,堆放有序。简文内容为遣策,详尽地记载了墓中的随葬器物。报告编写者认为此墓的年代为秦代,这批竹简系秦简。但是,仔细分析比较此墓出土的铜、陶、漆器,与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仍有一些差别,其年代似定为秦汉之际至西汉初年较为妥当;且简文内容为遣策,通观目前已发现的秦代简牍均无此类内容,很可能与秦人葬俗有关;而西汉时期简牍内容为遣策的已是常见,也应与当时的葬俗有关。因此,我们暂将这批竹简划归西汉简牍一并论述。

(二)秦代简牍的主要内容

湖北秦代简牍的内容,主要有法律令、文书、关于秦统一六国战争、疾病与药方、历谱、家信、曰书和易占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1、法律令

秦律在我国法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惜早已佚失无存。睡虎地秦简有一半以上的内容为秦代的法律令,第一次使人们了解秦律的具体内容。尔后,在云梦龙岗发现的竹简和木牍的内容,也是秦代法律令,许多内容与睡虎地秦律的内容相同,但也有些为前所未见。这些法律令并非秦律的全部,但许多简文均有律名,如田律、仓律、金布律、工律、司空、置吏律、内史杂等等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秦王朝制定了各种严格规定的法律令,并依法进行管理,违者严惩。列如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十八种·关布》:“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如《效律》记有:“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甬(桶)不正,二升以上,赀一甲;不盈二升到一升,赀一盾。”又如《秦律杂抄》中也记有:“·为(伪)听命书,法(废)弗行,耐为侯(候);不辟(避)席立,赀二甲,法(废)。”这些内容丰富的律文,对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文书

仅见于睡虎地秦简,即《南郡守腾文书》。这是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四月二日南郡之守腾颁发给郡属各县、道官史的文书,由于南郡地区“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的情况严重存在,因而腾发布这件文书,重新公布秦的法令,要求各县、道的官吏贯彻执行,并派人巡视各县、道,检举违法之人,依治惩治。文书依次传送南

郡各县、道,另抄送江陵。文书还对良吏与恶吏作了分析对比,其最主要的标准是能否执行秦的法令。对于恶吏,是“不可不为罚”。经过考验,在执行法令有严重过犯的,要记录在卷册上,作为恶吏的典型。

3、关于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在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与二件木牍均记有这类内容。《编年记》逐年记载了自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秦统一六国的历次战争等大事。而且《编年记》所记述的史实,大都与传世的史书记载相符。例如秦昭王“四年(公元前303年)攻封陵”与“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攻长平”。有些记载,弥补了史书之阙。如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攻安陆”,以及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南郡备敬(警)”,“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兴,攻荆,□□守阳死。四月,□文君死”等有关南郡地区的历史情况。有的史实虽然史书也有记载,但不如竹简记载得详细。例如秦昭王“六年(公元前306年),攻新城”,“七年(公元前300年),新城陷”,“八年(公元前299年),新城归”;而《史记·秦本纪》只记载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拔新城”。有些简文所记与史书所载的时间相错一年或更多些。总之,《编年记》是继公元三世纪发现《竹书纪年》之後出土的唯一的战国晚期至秦代编年史,有助於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四号墓出土的两件木牍,也记有关於秦统一六国战争的情况。例如11号木牍记有“直佐淮阳,攻反城”;6号木牍记有“以惊居反城中故”。并谈到秦在统一六国战争中的军需问题,为史书所未载。两件木牍均记有向家里要布、衣服和钱,反映了秦军士兵需自备衣服和费用。

4、疾病与病方

在沙市周家台三十号秦墓出土的丙组简,出土时成卷入葬,有几十枚之多,简文内容属于这类,即医药病方,由於具体内容与竹简资料尚未发表,具体内容不详。在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有条律文对麻风病的诊断作了详细的记载,还有条律文对孕妇流产的检验也作了详尽的论述,而且至今仍是较科学准确的。这些简文内容在我国系最早发现的,对研究当代医学发展水平有一定的价值。

5、历谱

在睡虎地秦简与沙市周家台三十号墓秦简与木牍,都有这类内容。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还记载了“喜”及其亲属的一些私事,类似以後的年谱。喜生於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在秦王政元年仅17岁即登记名籍为秦国服徭役,尔后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治狱鄢等与刑法有关的低级官吏,以及他在秦王政三年、四年和十三年曾三次从军。这些简文对於考证这座墓的墓主身份和入葬年代,研究秦的名籍制度、兵役制度、地方官吏制度及历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周家台三十号墓第一组简,共130枚,记有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三十六年和三十一年的历谱;木牍一件,记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的历谱,均为墓主生前的记事。

6、日书

在睡虎地秦简、周家台三十号墓秦简和王家台十五号墓秦简,都发现这类内容的简文。周家台三十号墓的第二组秦简,计178枚,其内容为二十八宿占、五时段占、戒磨日占、五行占等,归为日书类。王家台十五号墓的日书内容与睡虎地秦简基本相似,但有写内容较为详细。睡虎地十一号墓的秦简《日书》,分加以两种,甲种置於墓主头部右侧,共166枚;乙种置于墓主足部,共257枚,总计423枚,简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吉凶日,例如“成决光之日,利以起大事、祭、家(嫁)子、吉。居有食,行有得,生子美”。简文也曲折反映一些社会情况,如“阴,先辱後庆。利居室、入货人民畜生。可取妇□”。简文还记有秦与楚的记月之法的关系:秦“正月,楚刑夷”;秦“二月,楚夏□”;秦“三月,楚丝月”;秦“四月,楚七月”;秦“五月,楚八月”;秦”六月,楚九月”;秦“七月,楚十月”;秦“八月,楚爨月”;秦“九月,楚鬲马”;秦“十月,楚冬夕”;秦“十一月,楚屈夕”;秦“十二月,楚援夕”。它对於研

究秦、楚所用历法的相互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7、易占

仅在王家台十五号墓的秦简中见到。这类简虽残缺不堪,但它使人们第一次对《归藏》的内容、体例有较全面的了解。古书所引《归藏》语句,皆与竹简文句相合,说明《归藏》一书的存在,并曾在一定时期内流传,这批简文属《归藏》之《本蓍篇》。简文证实了前人所录《归藏》卦名绝大部分是准确的,但误将大明、荧惑、蓍老等三位筮人姓名当封名。这批简文还反映了在商末以前就产生了八经卦和六十四卦别卦,其后在流传中形成了三大派系,同时还证明《归藏》成书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

二、西汉简牍

(一)发现概况

1972年云梦大坟头一号墓发现一件木牍,这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的西汉简牍。木牍为长方形,长24.6、宽6.1、厚0.3厘米。正、背面均有墨书汉隶文字,正面三行116字,背面四行105字,共计221字。每行最末一字下面都有一道刮削痕迹,还有的字系刮削后重写。其内容。其内容为遗策。

1973年,在江陵凤凰山八号墓发现一批竹简,共175枚,保存较好。整简长23、宽0.7、厚0.25厘米。简文墨书于篾黄上,字迹清晰。内容为遣策。凤凰山九号墓也发现一批竹简,共80枚,保存较差,整简长23、宽0.7、厚0.25厘米。简文墨书于篾黄上,字迹大多模糊。内容也是遣策。此墓还出土3件木牍,当年已经裁切。每件长16.5、宽3.8或4.9、厚0.25-0.4厘米。两面均有墨书文字,大多可识读,共77字。内容为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安陆守丞绾收到郡中、县中的信牒后所上郡中文书。凤凰山十号墓发现竹简170余枚,保存较好。其中有2枚宽简,长37.3、宽2.9、厚0.25厘米,其余整简长23、宽0.7、厚0.15厘米。墨书文字较清楚,共1200余字。简文内容主要有郑里户籍薄、郑里廪簿、市阳里征收田租簿等。该墓还出土6件木牍,保存基本完好。长23-23.5、宽4.6-5.8、厚0.3-0.4厘米。除1件正面墨书文字这外,余均两面墨书文字,共计970余字。主要内容有商贩契约、征收田租簿、刍稿、遣策和告地书等。光化五座坟三号墓也飞行一批竹简,保存很差,约30枚,但残缺较甚,残简最长的只有12.5厘米。有五枚尚可见墨迹,但字迹已不清晰。内容为遣策。

1974年,在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发现一批竹简,共66枚,保存较好。整简长24.2-24.7、宽0.7-0.9、厚0.1厘米。竹简系书写後,再以细麻绳分上下两道将竹简按顺序编连成册。简文墨书於篾黄上,字迹清晰,共计346字。内容为遣策。该墓还出土1件竹牍,保存完好。长23.2、宽4.1-4.4、厚0.3厘米。正面削成五行长条形平面,墨书隶体,字迹清晰,直书自右而左四行共67字。内容为地下官吏书。凤凰山一六九号墓也出土一批竹简,保存较差,共58枚。整简长25-25.6、宽0.6-1.1厘米。简文墨书于篾黄上,字迹尚较清楚,共计230馀字。内容为遣策。

1976年,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墓又发现一批竹简,74枚,保存完整,颜色如初,在距简首7厘米处用一道麻绳编连成册,出土时成卷状,使此批竹简可按原来顺序复原。整简长23、宽1-1.5、厚0.2-0.3厘米。简文内容为遣策。

1984年,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发现大批竹简,保存尚好,共一千馀枚。字迹清晰,各篇多有书题。简文内容非常丰富,有一半以上为汉律还飞行《秦献书》、《盖庐》、《脉书》、《算数书》等五部佚书,还有历书、遣策等等。这批简文涉及西汉社会的各个方面,弥补了史书记载之不足,对研究西汉历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张家山二四九号墓也发现一批竹简,

保存较差,出土时已散乱。简文内容与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大体相仿,故暂收此书题。张家山二五四号墓也出土少量竹简,分散在淤泥中,无一定排列顺序,均残断,数量少。简文内容为历谱,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较早的历谱之一。

1986年,在江陵毛家园一号墓出土一批竹简,保存较好,共74枚。简文墨书於篾黄上,字迹清晰,内容为遣策。此墓还发现1件木牍,保存完好。正面墨书汉隶文字,字迹清晰。自名“碟书”,内容系告地下官吏书。

1992年,在江陵杨家山一三五号墓出土一批竹简,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整捆竹简堆放有序,共75枚。整简长22.9、宽0.6、厚0.1厘米。简文墨书於篾黄上,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内容为遣策。还在江陵高台六号墓发现一批竹简,保存较差,共53枚。残缺较甚,残简长5-23、宽0.5-0.8、厚0.1厘米。墨书汉隶,字迹多残缺不清。内容为遣策。在江陵高台一八号墓还发现4件木牍,保存基本完好。均为长方形,厚0.4厘米,但各件的长宽不同:甲牍长14.8、宽3.15厘米;乙牍长23.2、宽4.5厘米;丙牍长23、宽3.7厘米;丁牍长23.1、宽5.5厘米。只有乙牍的正、背面有墨书文字,馀均在正面墨书文字。主要内容有告地下官吏书和遣策两类。

1993年,在沙市萧家草场二六号墓飞行一批竹简,保存较好,共35枚。简上保留有丝线编连的上下两道痕迹。整简长23.7-24.2、宽0.6-0.9、厚0.1-1.1厘米。简文墨书于篾黄上,字迹不够清晰,公139字。内容为遣策。

2000年,在随州砖瓦厂八号墓发现一批竹简,保存基本完好,约500馀枚,分两堆放置,堆放有序,整简尺寸有两种,长简整简长34、宽0.7-0.9、厚0.2厘米;短简整简长27、宽0.5-0.7、厚0.2厘米。简文墨书于篾黄上,字迹清晰,文字达1万馀字。长简约460枚,简文内容为日书,主要也是选吉凶日,但内容相当广泛,有些内容为睡虎地秦简《日书》所未见。短简约68枚,简文内容为历谱。该墓还发现4件木牍,其中3件无字,1件有墨书文字书于正面,字迹清晰。内容为告地下官吏书。

(二)汉代简牍的主要内容

湖北发现的秦代和西汉时期的简牍,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归纳为法律令、文书、医学、军事、数学、田租赋税、商贩契约、历谱、日书、告地下官吏书和遣策等等。

1、法律令

竹简汉律出于张家山二四七号墓,计有五百馀枚。已发现的书题有《二年律令》、《律令二十□种》、《津关令》等篇题。这此发现的律名绝大部分个标在一枚简上,不与律文相连。已清理出的律名有金布律、徭律、效律、传食律、行书律等,与睡虎地秦简相同;杂律、□市律、均输律、史律、告律、钱律、赐律等,则不相同。还有一些律名在简文内,如奴婢律、变(蛮)夷律等。这次发现的汉律包括有《盗》、《贼》等方面的内容,有汉律的主体或至少有其一部分,这是十分珍贵的。这批汉律的年代始於萧何制订的汉律,还有些为吕后之後制订的律文,并涉及到是否存在所谓“谤章十八篇”的问题。者批汉律的内容十分丰富,对研究西汉历史有重要意义。此墓发现的《秦献书》佚书,也是有关法律的重要文献,约二百馀枚。此书是议罪案例的汇集,除收录了两条春秋案例,馀均为汉代的案例,涉及的人物“爵皆大庶长”,大庶长是当时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等,还有的案中人“皆关内侯”,更是当时显贵的高爵。这些案例,对於了解汉代的制度何社会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书

仅见于江陵凤凰山发现的三件木牍,全文共77字。这是安陆宋丞馆收到郡中和县中的信牒几所上郡中的三封文书。例如其中一牍的正面墨书“月戊申朔壬戌安陆守丞谨上十六年付县中短言之逮毂丞行为郡买马”,背面墨书文字为“□邮人手”。又如另一牍正面书有“戊

申朔壬戌安陆守丞谨上十六年受县中长之”,背面书有“寄手”。这三件木牍中有二件的缺口形似八号墓车器木片零件缺口,似作为木车零件之用,故文书不全。

3、医学

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的汉简《脉书》与《引书》等二本佚书,均属于此类。《脉书》是《内经·灵枢·经脉》的一种祖本,其内容相当与马王堆帛书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三种。《引书》是用文字讲述导引的专门著作,书中详述导引的各种单个动作、治疗各种疾病的导引方法,对动作的解说相当细致;可弥补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中题记残缺之不足。所以这两本书的发现,可与帛书相得益彰,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军事

张家山二四七号木竹简《盖庐》佚书系春秋时期的一篇兵家著作。此书系以吴王阖闾问、伍子胥答的形式,实际上是记述伍子胥的军事思想。简文详论“用五行之道”、“用日月之道”以及“四时五行,以更相攻,天地为方圜,水火为阴骒,日月为刑德”等等,其兵阴阳家的倾向十分明显。它反映了兵阴阳的思想在先秦以存在,在马王堆帛书中乃有许多用语一致之处。

5、田租赋税

在凤凰山十号墓的《郑里廪簿》、《郑里户籍簿》、《平里和稿上的刍稿簿》、《市阳里征收田租簿》等等,都属于此类内容。《郑里户籍簿》记载了江陵西乡郑里的人口。西汉时期非常注意控制户籍,以便作为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的依据。西汉王朝还把各郡县人口的增减,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郑里廪簿》是关於江陵西乡郑里贷种食的记载。当时郑里有25户,110人,能田者69人,占有田地617亩,按每亩一斗发给贷种食。《市阳里征收田租簿》记载了市阳里的田租为三十税一。田租是当时农民的主要负担之一,这些简文所记与《汉书·食货志》的记载是相符的。《平里和稿上的刍稿簿》,记载了平里和稿上所交纳的刍稿。它与秦代一样,刍稿也是按石、斗、升来计算的。这批竹简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6、商贩契约

仅在江陵凤凰山十号墓见到。二号木牍正面墨书有《中贩共侍约》五字,背面是此合伙经商的契约全文,即合伙经商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一些规定。一号木牍及十余枚竹简所记的内容,与二号木牍的内容相类似。

7、算数书

《算数书》出于张家山二四七号墓,是部数学著作。其形式是部数学问题集,目前已清理出书中的小标题60个。有些是以算法为题,如《分乘》、《□(增)减》、《相乘》、《合分》等等;还有些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如《里田》、《税田》、《金贾价》、《程禾》等等。它的形式与许多内容,都与我国现在的最早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相似,并比《九章算术》早300年,是中国数学史上一次惊人发现。

8、历谱

在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墓、二五八号墓和随州砖瓦厂八号墓等三座墓均有发现。这些简文内容,记载了与墓主生前社会活动相关的一些事件,对于推算墓葬的年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如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的年代,在吕后至文帝初年。又如张家山二五八号墓的年代,在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或稍后。

9、日书

这类内容的竹简,在江陵张家山二四九号墓和随州砖瓦厂八号墓发现。这些简文所记,主要也是选吉凶日,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的内容大体相同,其中随州砖瓦厂八号墓出土的《日书》竹简,不仅数量多达460枚,而且简文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有许多与睡虎的秦简相

同,但也有不少为睡虎地秦简所未见的,所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10、告地下官吏书

在江陵凤凰山十号墓六号木牍背面和一六八号竹牍、毛家园一号墓木牍、高台一八号墓的甲、乙、丙三件木牍,随州砖瓦厂八号墓的木牍上,均发现这类内容。例如凤凰山一六八号墓竹牍的主要内容,记载了此墓入葬于汉文帝十三年五月庚辰,墓主名遂,市阳里人,生前爵位为五大夫,以及随葬的奴婢和车马等,并记明其性质。毛家园一号墓自记为“牒”,基本内容与一六八号墓相似。高台一八号墓的告地下官吏书,基本内容也与凤凰一六八号相同,但也略有差别,大女燕已葬于江陵,但牍文中记有“徒安都”,应是希望魂归安都,将告地下官吏书放在墓中的习俗,始见于西汉初年。它对于考证墓主及其身份、籍贯,以及墓葬的年代和主要的随葬品,都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类似的情况还见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

11、遣策

发现这类内容的简牍最多,云梦大坟头一号墓,江陵凤凰山八、九、十、一六七、一六八、一六九号墓、高台六号墓、张家山二四七号墓、毛家园一号墓、杨家山一三五号墓,沙市萧家草场二六号墓等十二座墓。它系随葬器物清单,一般记有器物名称、质地、数量和放置的位置及器物分类小结等内容,而且与墓中的出土物基本相符。从保存较完整的凤凰山一六七号木简看,其内容编排的先后顺序是有一定的规律,即以轺车、婢、奴、漆器、陶器、钱财和食品杂物等为序。一六八号墓的竹简编连丝绳已朽而次序不清,但参照同出的竹牍复原其它后顺序为车马、奴婢、漆器、丝麻织品、竹器、食物及其它。这些遣策所记,对于研究当时的葬制、葬俗,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凤凰山一六八号墓的遣策中,还记有当时使用家内奴婢种田的情况,为研究西汉社会经济提供了文字资料。

小编阳澄湖大闸蟹编辑https://www.doczj.com/doc/5411597216.html,/谢谢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 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武帝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 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 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中主张诗歌 “,”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枚乘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马第伯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 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 期和期四个阶段。 二.简答 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

从秦汉简牍看秦汉赋税制度

从秦汉简牍看秦汉赋税制度 赋税是支撑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秦汉赋税,主要有两类,一是土地税,按田地亩数征收,如田租、刍稿税等;二是户税,为人头税,按户征收,如户赋、户刍等。 标签:田租;刍藳税;户赋;户刍 赋税是支撑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税是政府向国民征收的用以供养政府人员的财物,赋是政府向国民征收的用以供养军队的财物,在战国秦汉时期,税赋泾渭分明。秦代国家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掌握小农家庭的人口、年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占有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向农户征收赋税。秦代赋税,主要有三类,一是土地税,按田地亩数征收,如田租、刍稿税等;二是户税,为人头税,按户征收,如户赋、户刍等;三是杂税,如关税、市租、矿产税、酒税、鱼税等。〔1〕秦汉简牍不断出土,为我们探讨秦汉赋税制度提供了可能。 一、秦汉田租征收 田租乃国家向土地经营者按田地多少征收的田地收益税,秦统一全国后仍征收田租,但史无明文记载,征收标准难以考证。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中有关田租征收的记载,为我们探讨秦汉田租问题提供了帮助。张信通(2012)认为秦国及以前按土地亩数征收,统一全国后的秦代按田地产量定额征收。〔2〕 关于秦代土地性质及田租征收,张金光(2004)指出:“在普遍土地国有制下,秦土地有两种基本占有形态和经营方式,一部分是由国家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一部分则是通过国家授田给私人经营使用。”〔3〕肖灿(2010)认为,“税田”是由国家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的耕地(即公田),收益归国家所有;“舆田”是国家授给私人使用的耕地,按一定税率缴纳田租。〔4〕里耶秦简给他们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里耶秦简J1(8)1519号简载:“迁陵卅五年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户百五十二,租六百七十七石,率之,亩一石五,户婴四石四斗五升,奇不率六斗。启田九顷十亩,租九十七石六斗。都田十七顷五十一亩,租二百卌一石。贰田廿六顷卅四亩,租三百卅九石三。凡田七十顷卌二亩,租凡九百一十。”〔5〕(释文,七五)根据于振波(2012)的推断,当时征收田租,乃分别从各农户田地中划出一定数量的“税田”用于交租,“税田”上的产出全部作为田租上交国家。因此,有关部门在登记田租征收情况时,既要注明田地总数,又要注明税田总数,以及平均亩产量(即产出率)。〔6〕由上可知:1顷为100亩,10斗为1石,平均每亩地的产量为1.5石(即产出率)。税田亩数等于田租量(石)/每亩地产出率,田租率等于税田亩数(亩)/总垦田亩数(亩)。为此,我们可以得出秦始皇35年迁陵县都乡、启陵乡、贰春乡的垦田亩数(亩)、田租数量(石)、税田亩数(亩)及田租率(%)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第一,秦代征收田租主要是实物,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启陵乡、都乡、贰春乡的田租率平均为8.3%,三乡之中,田租率最低的为启陵乡,为7%;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 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后者是李斯为谏阻秦王拟驱逐六国来客而作。文章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气势;而在文辞的修饰整齐、音节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又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 秦王朝覆灭后,又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重新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 汉承秦制,是指汉王朝从本质上承继了秦王朝以郡县制为典型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国家政体,以及制定了与此相应的诸如律令、军法、历法、礼仪等一整套制度,而并非是说也继承了秦王朝极为酷虐的政治统治。 汉代逐渐繁荣起来的文学,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产生于战国后期的赋。因为赋才是两汉四百年间,从总体创作实况来看发展得最昌盛,最富于艺术的审美价值,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最先表现出堪称为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品种。早在西汉初期,这种文学体裁就已经开始风靡,不仅有此时最杰出的文学家贾谊的传世名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而且甚至先后在吴楚地区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的府中,集中枚乘、庄忌、枚皋、司马相如等一大批艺术风格各异的名家,形成了影响很大的创作中心。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1093330707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的汉王朝在秦代的基础上又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深入研究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秦汉;西南夷;开发;初郡政策;现实意义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汉代中央王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对南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地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这些富于开创性的民族治理方略,不仅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而且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汉以前“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秦朝的初步开发 自先秦以来,我国巴蜀以西以南一带,主要是在今川西南、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分布着众多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各异的氏族、部落、民族,秦汉时期统称之为“西南夷”。西南夷内部族群繁多,分布地域广泛,他们或聚居或交错杂居在一起,发展着自己的经济与文化。当中原趋向统一之时,历史的洪流也把他们纷纷推上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舞台。 “西南夷”这一历史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此后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广志》等历史典籍都设有专篇对“西南夷”进行了更为丰富翔实的记载。《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录:“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榆,名为■、昆明……地方可数千里。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皆氐类也。”[1]可见西南夷族群的繁杂与分布地域的广泛。 在西南夷地区纷繁复杂的族属当中,可大体将其分为氐羌、百越、濮人三个族系。“南夷”地区主要是僚、濮等“百越”系统的民族;邛都、■、昆明、滇池等地区主要是氐羌、濮等系统的民族。这数十百个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分散,文化习俗各异,而且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的还停留在氏族社会,如羌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2];有的正向阶级社会转化;而有的原始部落甚至“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2]

秦汉文学

1、班固所作的历史著作是【】 A.《史记》 B.《汉书》 C.《吴越春秋》 D.《越绝书》 2、《昌言》的作者是【】 A.恒谭 B.王充 C.仲长统 D.崔寔 3、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不包括【】 A.“互现法”的使用 B.对比衬托方法 C.重视心理描写 D.非个性语言描写 4、张衡所作《二京赋》的谋篇立意大抵模仿的作品是【】 A.《两都赋》 B.《述行赋》 C.《幽通赋》 D.《幽通不遇赋》 5、杨恽的主要散文作品有【】 A.《新序》 B.《春秋繁露》 C.《盐铁论》 D.《报孙会宗书》 6.《赠四王冠诗》的作者是【】 A.班固 B.应亨 C.张衡 D.秦嘉 7、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两都赋》 B.《二京赋》 C.《归田赋》 D.《鹦鹉赋》 8、在汉代被称为“群儒首”的人是【】 A.贾谊 B.司马迁 C.董仲舒 D.刘向 9、《李夫人赋》的作者是【】 A.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10、《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刘向 B.董仲舒 C.桓宽 D.杨恽 11、开创大赋的是【】 A.司马相如 B.枚乘 C.贾谊 D.班固 12、《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A.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13、桓宽散文的代表作是【】 A.《盐铁论》 B.《过秦论》 C.《昌言》 D.《新序》和《说苑》 14.《新论》的作者【】 A.桓谭 B.王充 C.仲长统 D.崔颢

15、下列作品属于枚乘所作的是【】 A.《至言》 B.《上书谏吴王》 C.《论积贮疏》 D.《论贵粟疏》 16、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不包括【】 A.“互现法”的使用 B.对比衬托方法 C.重视心理描写 D.非个性语言描写 17、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A.《归田赋》 B.《鹦鹉赋》 C.《二京赋》 D.《刺世疾邪赋》 18、王充的散文作品是【】 A. 《新论》 B. 《论衡》 C.《昌言》 D. 《政论》 19、《遂初赋》的作者是【】 A. 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20、目前学术界认定为蔡琰所做的诗是【】 A.五言《悲愤诗》 B.七言《悲愤诗》 C.《胡茄十八拍》 D.《饮马长城窟行》 21、《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A.道家著作 B.法家著作 C.儒家著作 D.杂家著作 22、《史记》中的表有平【】 A.8篇 B.10篇 C.30篇 D.70篇 23、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体类型属于【】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抒情小赋 D.骈赋 24、汉乐府民歌中倾诉生活困顿的诗篇是【】 A.《东门行》 B.《十五从军征》 C.《上邪》 D.《相逢行》 25、《上书谏吴王》的作者【】 A.贾山 B.贾谊 C.晁错 D.枚乘 26、“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子虚赋》 B.《赋篇》 C.《上林赋》 D.《两都赋》 27、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的赋体类型属于【】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抒情小赋 D.骈赋 28.汉乐府民歌中讥刺达官显贵德尔诗篇是【】 A.《东门行》 B.《十五从军征》 C.《上邪》 D.《相逢行》 29、蔡邕创作的骚体赋是【】

从秦汉简牍看秦汉赋税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411597216.html, 从秦汉简牍看秦汉赋税制度 作者:秦其文姚茂香 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1期 [摘要]赋税是支撑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秦汉赋税,主要有两类,一是土地税,按田地亩数征收,如田租、刍稿税等;二是户税,为人头税,按户征收,如户赋、户刍等。 [关键词]田租;刍藳税;户赋;户刍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68 — 02 赋税是支撑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税是政府向国民征收的用以供养政府人员的财物,赋是政府向国民征收的用以供养军队的财物,在战国秦汉时期,税赋泾渭分明。秦代国家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掌握小农家庭的人口、年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占有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向农户征收赋税。秦代赋税,主要有三类,一是土地税,按田地亩数征收,如田租、刍稿税等;二是户税,为人头税,按户征收,如户赋、户刍等;三是杂税,如关税、市租、矿产税、酒税、鱼税等。〔1〕秦汉简牍不断出土,为我们探讨秦汉赋税制度提供了可能。 一、秦汉田租征收 田租乃国家向土地经营者按田地多少征收的田地收益税,秦统一全国后仍征收田租,但史无明文记载,征收标准难以考证。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中有关田租征收的记载,为我们探讨秦汉田租问题提供了帮助。张信通(2012)认为秦国及以前按土地亩数征收,统一全国后的秦代按田地产量定额征收。〔2〕 关于秦代土地性质及田租征收,张金光(2004)指出:“在普遍土地国有制下,秦土地有两种基本占有形态和经营方式,一部分是由国家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一部分则是通过国家授田给私人经营使用。”〔3〕肖灿(2010)认为,“税田”是由国家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的耕地(即公田),收益归国家所有;“舆田”是国家授给私人使用的耕地,按一定税率缴纳田租。〔4〕里耶秦简给他们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里耶秦简J1(8)1519号简载:“迁陵卅五年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户百五十二,租六百七十七石,率之,亩一石五,户婴四石四斗五升,奇不率六斗。启田九顷十亩,租九十七石六斗。都田十七顷五十一亩,租二百卌一石。贰田廿六顷卅四亩,租三百卅九石三。凡田七十顷卌二亩,租凡九百一十。”〔5〕 (释文,七五)根据于振波(2012)的推断,当时征收田租,乃分别从各农户田地中划出一定数量的“税田”用于交租,“税田”上的产出全部作为田租上交国家。因此,有关部门在登记田租征收情况时,既要注明田地总数,又要注明税田总数,以及平均亩产量(即产出率)。〔6〕由上可知:1顷为100亩,10斗为1石,平均每亩地的产量为1.5石(即产出率)。税田亩数等于田租量(石)/每亩地产出率,田租率等于税田亩数(亩)/总垦田亩数(亩)。为此,我

秦汉文学

汉赋 一、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 (一)楚辞与汉赋乃两种不同的文体。(区别) 1、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域内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方言声韵)、名物(楚地的风土物产)而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 2、赋体一般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楚辞体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也往往含有某些叙事成分,但它却是以抒了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真正的诗歌。 3、刘熙载《艺概》论述“楚辞汉赋之别”:“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所谓“按之而逾深”和“尚神理”指的是楚辞中所含有的情和所具有的诗歌韵味说的;所谓“恢之而弥广”和“尚事实”是指汉赋以铺陈为能事,以叙述事实为主说的。因此,汉赋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二)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联系) 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在文体分类上确有不精确的地方,但这也正好说明了辞与赋的联系。 1、辞、赋相对于“诗三百篇”和汉乐府诗来说,同属于“不歌而颂”的不入乐的作品。 2、汉赋的产生和发展,曾受楚辞的直接影响,所谓“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屈原的诗歌作品,特别是《离骚》,结构宏伟、文采华美,其间又设为问答,引譬连类,就语言描写而言,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汉赋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骚体赋及“九体” ?汉初骚体赋为主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九体:贾谊《吊屈原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作品,它们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淮南小山《招隐士》 ?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 (二)枚乘与“七体” ?枚乘:梁园文学群体杰出代表《七发》 ?七体:枚乘《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李善《文选》注以为“《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自《七发》问世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如张衡的《七辩》、马融《七厉》等。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三)司马相如与天子游猎赋 ?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当垆沽酒 ?《子虚赋》《上林赋》 标志着汉赋主题转变,由讽谏转为润色鸿业。 ?《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而睡,涣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四)扬雄四赋

从简牍材料看秦汉时期“磔”的含义-最新文档

从简牍材料看秦汉时期“磔”的含义 磔可以是一种死刑。出土文献中的用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 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可(何)论?67 页)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来诱及为奸者,磔。亡之”(3页)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群盗及亡从群盗,欧折 人枳(肢),?] 体,及令跛蹇,若缚守将人而强盗之,及投书,县(悬)人书,恐?n 人以求钱财,盗杀伤人,盗发冢,略卖人若已略未卖,桥(矫)相以为吏,自以为吏以盗,皆磔。”(65?66 页) 这里的磔均指死刑。我们可以参看类似的秦汉律文。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同母异父相与奸,可(何)论?弃市。”(172 页)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杀人,弃市。”(252页)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亡人、略妻、略卖人、 强奸、伪写印者弃市罪,一人购金十两。”(137 页) 汉书?景帝纪》:“改磔曰弃市,勿复磔 清人沈家本在他的《历代刑法考》中指出:《周礼?掌戮》 郑注:‘杀以刀刃,若今弃市也。'是汉之弃市乃斩首之刑。”

弃市是斩首的死刑,与之效力相同的磔当也是死刑。 从前人对磔的释义我们也可看出这一点。《说文》解释为: 磔,辜也。从桀,石声。”段注:“《辛部》曰:‘辜,罪也,掌戮杀王之亲者辜之。'注:‘辜之言枯也。'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字汇?石部》:“磔,裂也。” 但是,《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中的用例使我们认识到秦汉时的磔刑可能还有另外的含义。 《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107 —108]:“史铫初讯谓讲, 讲与毛盗牛,讲谓不也,铫即磔治(笞)讲北(背)可□余,北 (背)□数日,复谓讲盗牛状何如,讲谓实不盗牛,铫有(又) 磔讲地,以水责(渍)讲北(背)。”(107?108页) 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毛改言请(情),曰盗和 牛,腾曰谁与盗?毛谓独也,腾曰毛不能独盗,即磔治(笞)毛 北(背)殿(臀)股,不审伐数,血下污池(地)。毛不能支治 疾痛,即诬指讲。”(113?114页) 这条案例据其纪年当是秦王政元年时的案例,案情大致是这样的:士伍毛卖牛,被亭长庆怀疑是倒卖偷来的牛,送交审讯。 此案由令史腾审讯,毛先说是独自偷牛,经核对不实,毛改口与乐人讲共盗士伍和的牛。讲被捕,由史铫审讯,讲开始再三辩解,后遭拷打,只得认罪。丞昭、史敢、铫、赐判决讲有罪,黥讲为城旦。讲提出申诉,案件重审。在重审中,重审官员听取了讲和

中国历史 前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 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前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教学设计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二节 目的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中国文化的起源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先秦时期的概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2. 原始陶器艺术,甲骨文 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图腾崇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先秦:指我国自有人类居住直到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讲授新课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一.我国的原始社会 1. 早期人类 问:什么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元谋人) 原始社会我国境内主要的人群: 元谋人(一百七八十万年前、最早的远古居民)、 北京人(70-20万年前、最为世界闻名、头盖骨、原始石器、使用原始的石制工具、使用火、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2. 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三万年前、体型、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 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物业、手工业;固定的房屋;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3. 神话和传说——黄帝、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 二.夏、商、周奴隶王朝(1600多年) 禹建夏(公元前2070年、——汤灭夏) 商(汤 BC1600年—BC1046年迁都武王伐纣) 周(西周、东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三.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东周(春秋、战国)春秋五霸、初税亩; 四.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事业:都江堰、郑国渠 2. 各国的变法——重点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在原始人群阶段的旧石器遗址这中,迄今还未发现可能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中国最早的艺术品,现有的考古成果告诉我们,开始创作于已经进入了氏族公社的山顶洞人时期。 一.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1.山顶洞人的装饰艺术——中国文化的起源 2、原始陶器艺术* 河姆渡陶纹,半坡彩陶,红山陶塑,卡诺陶绘等分别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 3、原始玉器艺术 4、原始音乐 5、图腾崇拜 图腾:是英文Totem的译音,原为北美印弟安人的语言,意为某一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秦汉史

秦汉史 一、参考文献 (一)古籍 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①(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8年;②(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③(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④(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⑤徐蜀编:《史记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⑥(日)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⑦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①(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③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4年;④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①(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汉纪》(东汉荀悦)、《后汉纪》(东晋袁宏)中华书局,2002年,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5.《三辅黄图》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辑,中华书局,1990年。 9.《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新语》陆贾撰、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