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1-6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汇总

2014年1-6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汇总

人民时评:领导带头才有“无烟清风”

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不只是对个人健康的保护,更能带来上行下效的“清新之风”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人嘀咕,如此高规格要求领导干部带头禁烟,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

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抽烟,看似个人嗜好、个人习惯,却影响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控烟进程。上行下效,管理学认为,一个团队的行为习惯80%由领导决定。如果单位领导不吸烟,工作场所吸烟的人会明显减少;反之,如果单位领导认为吸烟无大碍,工作场所可能就会“烟雾缭绕”,建设无烟机关就变成一句空话。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人群的男性吸烟率,中国在130个国家中处于第八位,男性公务员吸烟率更是居高不下。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是对所有人而言的。但在不少领导干部那里,公共场所成了禁烟“盲区”、吸烟“特区”。一些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吸烟,司空见惯,无人敢管,成为控烟工作的难中之难。据1996年、2002年、2010年我国三次全国吸烟率调查,领导干部吸烟率已超过50%,明显高于医务人员和教师等群体。为此,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曾呼吁领导干部要带头戒烟。

有句话说得没错:“你有吸烟自由,但不能自由吸烟。”作为领导干部,尤其应该以身作则,约束甚至放弃损人不利己的吸烟行为。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抽烟,台下有代表递上纸条反对,他立刻掐灭烟头。随后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提出禁止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会场吸烟,烟灰缸从此在会场销声匿迹。美国总统奥巴马有着至少20年的烟龄,但他在竞选中提倡的“变革”,首先从自身做起——从一个烟民变为非烟民。领导干部理应在公共场所带头禁烟,为全社会做出控烟的表率,为建设无烟公共场所尽力。

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不只是对领导个人健康的保护,也能给机关带来上行下效的“清新之风”。一些人喜欢投领导所好,吸烟因而容易滋生腐败,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消费天价烟就是例证。这些来路不明的权力之烟,不仅含有损害健康的焦油尼古丁,而且有攀比消费、贪图享受、权力滥用的毒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公款消费烟草的现象。由于公款消费烟草市场的存在,烟草企业竞相生产天价卷烟,价格高出普通卷烟十几倍甚至数十倍。这些天价烟大多为公款消费或收礼消费,助长了奢靡之风,败坏了党风政风。希望两办通知能为此敲响警钟、画上句号。

领导干部带头禁烟无疑是好事,但公共场所禁烟不能单靠一个通知。从今年1月1日起,《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施行,但我国至今还缺乏一部全国性公共场所禁烟法规。领导干部带头禁烟,不仅有助于摒弃吸烟陋习,引领社会健康之风,更希望能由此推动全国无烟法律出台,建设风清气正的“无烟中国”。

人民时评:破两难须做好价值排序

在迎接挑战中权衡利弊,在兼及次要矛盾的同时攻破主要矛盾,或许正是拼车问题背后的普遍方法论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正式出台《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鼓励出行线路相同的市民在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合乘,并分摊相应费用。这是内地首个拼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拼车在首都被正名,驶上了规范化的坦途。

私家车合拼问题备受舆论关注的原因在于,它一直游走在法律边缘。现实中拼车的大量需求与实际存在,并未赋予其合法性。“有偿拼车是不是非法营运”、“发生意外谁来负责”等合理性的疑问,总会在讨论时浮出水面。北京的做法之所以具有普遍意义,在于权衡利弊之后,从长期议而不决的犹豫中挣脱出来,有条件地把拼车从灰色地带拉入白色地带,“第四种交通方式”的受益者乃至呼吁少开车不开车的爱护环境人士,因而纷纷点赞。

不过,走出这一步,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了争议和风险。有专家分析《意见》时说,尽管对拼车与黑车做出了明确区分,并要求合乘各方签订协议、禁止临时起意拼车,但是通过协议造假、各方合谋,仍然可能让黑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事实上,允许拼车收费,客观上增加了管理黑车的难度,为交通治理增加了一道新考题。从“应然”到“实然”,中间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既要释放拼车的民生红利、环境红利,又要避免放开可能带来的无序、调整可能招致的麻烦;解决了出行者“拼,还是不拼”的犹豫,又增加了管理者“管,但怎么管到位”的难度,拼车问题面临的矛盾,在两个层面上成为社会治理乃至推进改革的缩影:一方面,解决旧矛盾的努力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问题,趋利避害,需要更精细更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两难总是存在,但是公众承受还是治理者承受,算公益的得失还是一己的短长,价值排序更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正如汽车文明急速到来引发拼车纠结,社会转型期应接不暇的各种变化,很多都考验着社会治理者的改革智慧和治理水平。重拳整治公款送礼,一些行业出现需求短缺;淘汰落后产能,引发部分职工需要转岗分流;提高社保水平,一些小工厂成本上升面临倒逼……对风险多一份警觉、对问题多一份预案,才能避免面对新问题手足无措,做到化两难为两全。这些更要求社会治理者,在根本性问题、关键性环节的改革上,要眼界高一点、担当多几分,分清轻重、算清大账。

诚然,智慧再高超、方案再缜密,推进改革都会遭遇激流和暗礁,完善治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两难。不过,换个角度看,世界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行的。如果说改革果实就像刀尖上的蜂蜜,鲁莽而为会被利刃误伤,但望而却步则肯定无缘蜂蜜的甘甜。在迎接挑战中权衡利弊,在兼及次要矛盾的同时攻破主要矛盾,或许正是拼车问题背后的普遍方法论。

岁末年初,紧张的春运仍然延续着“一票难求”的节奏,抢票的苦恼也让“过年顺风车”悄然流行,正印证推进拼车合法化是顺应民意之举。既然迈出第一步,就再也不用往回走了,接下来的是进一步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治理能力,才能真正涉过险滩、啃下硬骨头。这不仅是对北京的期待。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3日 05 版)

申论、面试辅导,Q1016287650

人民时评:“乡愁车票”里的解题布局

王石川 2014年01月06日08:10 来源:人民日报一个网站技术进步的细节,也折射出社会治理者在更大层面的解题布局春运时节,乡愁就是一枚薄薄的火车票。而一票难求的境况,再次将这乡愁演绎得如此尴尬。

一名安徽籍同事正在微信群“求安慰”:“出票5秒内三趟高铁全部卖完!”这样的沮丧,其实是一个群体的无奈。央视直播上海—成都K696次网络售票情况:开始售票仅40秒,就只剩下300多张票,2分钟后票基本售罄。

“我不在乎有没有梦里的天堂,握在手中的票根是我唯一的方向,回家的感

觉就在那不远的前方”。回家过年,堪称中国人的情感信仰。然而,统计显示,我国铁路的人均长度还不到一根香烟,而每年春运一个月,“在路上”的中国人却高达30多亿人次。作为春运一大主力的火车,一票难求可以想象。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12306购票网站会一再成为众矢之的。尽管出身“名门”,但从一开始被讥为蜗牛般网速,到消费者反映网站经常“闹情绪”,再到被抢票插件“捣乱”,以及如今的网站购票验证码,不满与挑剔的背后说明,购票网站这一春运产物,何尝不是艰难前行的中国社会治理的象征?

“只看到我的失败,却没看到我的努力”,这句话正可为12306代言。实际上,购票网站也确实在进步。面对抢票浏览器、抢票插件的冲击,将静态验证码更换为动态验证码,遏制了抢票软件的自动识别,却增加了旅客识别验证码的难度。吸纳网民建议后改为增加了底纹或干扰线的静态验证码,终于相对圆满地解决了问题。验证码的调整,表面上看是技术的升级,毋宁说是解决问题、回应关切的姿态转变。

这也反映了昔日“铁老大”改革一年来的悄然变化。去年6月,铁路总公司启动了被誉为“铁路政企分开后走向市场的第一枪”的铁路货运改革,简化手续、敞开收货,根据客户运输需求编制运输计划、清理规范货运收费……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更加重视满足客户要求。从“要车皮、拼关系”的潜规则,到打个电话上上网完成发货申请……放低身段、尊重市场、尊重客户的良好体验,正是铁路系统改革的核心环节。货运如此,客运也该这样,这或许正是“一分为三”改革最好的成绩单。

也正是在这样的改变中,更多人有了信心。春运仍然是让世界惊叹的举国“大迁徙”,但一个网站技术进步的细节,也折射出社会治理者在更大层面的解题布局。去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铁路“十二五”投资从原计划的 2.8万亿元调增至3.3万亿元。而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的大战略,要“记得住乡愁”,这无疑将是抢票问题、春运问题走入历史的宏观背景。

春运已经准备上路。让每个人的乡愁找到归路,让行走在外的游子走得了、走得好,考验着铁路系统经营者的应对智慧与人文关怀,也是在时代景深中的改革命题。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6日 05 版)

人民时评:“解救”童工,还需治本之策

李浩燃 2014年01月07日08:12 来源:人民日报只有以更科学均衡的发展消除贫困,只有更好发挥法律法规的守护作用,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留住美好童年

稚嫩的脸庞中透着粗糙,红肿的手指上满是皲裂,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月固定工资仅2000元……近日,随着深圳一家电子厂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的行为曝光,一群来自四川凉山儿童的命运引发关注。令人心酸的是,当孩子们被“解救”准备送返老家和他们的监护人时,其中一位孩子竟对记者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我不想回家”。

宁愿做“有肉吃”的童工,这名未成年人的内心选择,不具有普遍性,却足以让成年人警惕、深思。我们在为孩子们丧失快乐无忧的童年慨叹时,当追问:本应在校园里安享琅琅读书声的花朵们,为什么会早早上了生产流水线?我们努

力构建的儿童权利保障机制,为什么在一些地方还有被撕破的网线?

拒绝容忍童工的存在,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我国早已批准国际劳工组织“禁止童工劳动公约”,《劳动法》也明文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此外,《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着眼于优化儿童成长的外部环境、密织保护网,旨在祛除童工出现的社会土壤。实际上,就在孩子们不愿回去的“家”,也和其他任何地方一样,可以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仍然受法律的保护。面对这群解救回来的孩子,当地政府也正在联系学校,让他们重返校园。

然而,检视酿成童工事件的各环节,家长认为读书不如早早出去打工,招工中介利欲熏心,厂商对虚假手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劳动监察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没有一方能推脱责任。如果每一道关口都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悲剧就不会发生。而面对调查询问,孩子们自觉结成“同盟”、虚报年龄拒绝承认童工身份,也反过来警示我们,孩子们两难处境的形成,背后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典型的现实图景,勾勒出快速行进之中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剪影。

这一方面表现在,法律在一些地区、一些人面前,还难以显现其应有的守护神作用。比如,农村地区正成为治理的最薄弱环节,许多法律政策在这里存在着“虚防”、“失守”的现象。另一方面,还要看到“童工”背后的贫穷。凉山是四川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加上当地老百姓还有一种“读书不如打工”的心理,近年来,孩子辍学外出打工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贫困造成的愚昧、落后与生存困境,加剧了“读书无用论”扩张,催生了“及早走出去”的念头,一旦与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成本用工的需求相对接,就会迅速催生出铤而走险、违法用工的黑色产业链。

今天的中国号列车,正在改革创新的引擎牵引下疾驰,努力远离“中等收入陷阱”。然而,必须清醒看到,我们既有引以为傲的高速铁路网,也有流动时代的留守之殇;既有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也有生活艰辛的过亿贫困人口。置身于城镇化、现代化的历史大潮,就要直面转型期真实而复杂的国情。

培根曾说,“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然而在另一方面,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乡村,越贫困往往意味着越容易失学,而过早离开学校,也就等于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破除这种悖论与怪圈,唯有全社会携手努力。只有以更科学均衡的发展消除贫困,只有更好发挥法律法规的守护作用,才能真正“解救”童工,让更多孩子留住美好童年。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7日 05 版)

人民时评:管的不仅是“差旅歪风”

张志锋 2014年01月08日08:11 来源:人民日报一系列具体的规定,既是行为的约束,也是思想的警醒

财政部近日新修订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正是要管住由漏洞可能导致的腐败。今后,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出差时,花钱可得悠着点了。

此前的差旅费管理办法是2006年制定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确有必要修改,甚至有些提高也可以理解。但从这一办法看,“严”字仍是关键词。从严控出差人数、天数到严管差旅费预算,再到严禁任何名义和方式的变相旅游,虽然住宿、伙食费等还没有具体数字,但严字当头,看住的是差旅费的“七寸”,

让公众眼前一亮。

近期,一系列规定收紧了党政机关工作的各个环节。培训费被戴上了紧箍咒,节俭治丧领导要带头,非招标采购方式被规范,甚至对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抽烟,都有明确规定。有人会说,管这么细,至于吗?殊不知,“魔鬼就在细节中”,改作风同样是在细节中见成败的。

一张小卡背后可能隐藏着权钱交易,一块月饼可能撬动刚性规定……毛毛细雨湿衣裳,小东西的背后往往滋生形形色色的大问题。从地毯、鲜花,到粽子、月饼,再到贺卡、挂历,去年以来改作风的扎实举措,很多都是从小处开刀。“祸自微而成”,但也有“道自微而生”。一些“微小的巨变”,在切切实实地发生。近日的青海省委全会上,桌上摆放的铅笔全是旧的,省领导用的也是半截子,可说是半截铅笔见作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打破不良作风的坚冰,正该从一点一滴突破。面对厚厚的坚冰,一巴掌拍上去,连个手印都不会留。换个小锤子,瞄准一小点,就会砸出一个小洞。由点到面逐步击破,终会揭开一池春水。改作风从小处入手,措施微观具体,但操作性强,既让党员干部看到真抓实改的决心,又让社会公众感受立竿见影的成效,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是“积小胜为大胜”。

行百里者半九十。八项规定已经执行一年多,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也马上要开展,但还远远没到松口气的时候。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人爬得累了,喜欢在此歇脚。一松气就泄气,再抬脚爬山,会觉得格外累,可能就放弃了。改作风、反“四风”,的确让一些党员干部感到官不好当、日子不好混。“转段”之时,难免会有一些人产生松一口气的情绪。这不仅可能影响到前期的努力和成果,也会让活动无法持续深入开展下去。这么看来,从差旅费、培训费到因公出国、节俭治丧的一系列规定,可说既是行为的约束,也是思想的警醒,正可打掉那些“闯关”“歇脚”的思想。

作风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小抓起,也不能“因小失大”。既要显微镜,也要望远镜,这样才能避免庸俗化和碎片化。出台更加严格的差旅费管理办法,不仅是为了管住一把差旅发票,更重要的是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堵住各种漏洞。从根本上说,还是通过整风肃纪,真正触动党员干部的灵魂。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养成习惯,成为自然,以风清气正取信于民。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8日 05 版)

人民时评:重启IPO,更需共享“赢的可能”

周人杰 2014年01月09日08:09 来源:人民日报保障市场参与者平等享有“赢的可能”,是我们之前暂停IPO的现实考量,也理应成为重启IPO后的价值准则

历经一年多等待,首次公开募股(IPO)重启的靴子终于落地。1月8日,我武生物、新宝股份启动申购,成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之后的首批试水者。然而,敏感的资本市场传递出的情绪不都是兴奋——企业的融资需求固然应当满足,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

IPO开闸不是股市毒药。从诞生于深圳宝安的第一张股票面世至今,在沪深交易所开户的股民已达9000万,一只只股票的一声声鸣锣上市,助力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也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核准制转向注册制后,新股何时发、怎么发,将由市场自我约束、自主决定。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会在中长期为实

体经济注入信心与活力,这是投资者分享改革发展红利的基础。

长线的利好,不一定促成短线的繁荣。当下市场的忧虑情绪,来自IPO对不宽裕的资金面的稀释效应,更是源于融资者强、投资者弱的失衡格局。一直以来,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老鼠仓屡禁不止……“被人算计”的风险始终令投资者心有余悸。

跌宕起伏的红绿线背后,投资金额少于50万元的中小投资者占股市投资者总数的比例超过99%、交易约占60%,人数占到我国城镇人口的14%,是全球最多、最活跃的个人投资者群体。“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就是保护全体投资者”,时时守护他们的利益、回应他们的关切,乃是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底,国办专门出台意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从平衡市场格局到建立补偿机制,再到培育理性观念,都有详尽规定。中小投资者保护伞的钢铁骨架可说正渐次伸展。

当然,撑起保护伞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不赔钱。以往,一些中小投资者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保护投资就是托市、救市,投资亏损就大骂监管部门,甚至以过激方式表达义愤。这当然是对监管理念的莫大误解。令人遗憾的是,监管部门过去对自己的职责也多多少少存在认识误区。事实上,中小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实现他们的实质平等,矫正“资本多数决”的滥用,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这才是监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所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总会有弱者,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到公平竞争的秩序维护上,市场参与各方才能共享获利的机遇、出彩的机会。市场经济更是法治经济,说到底还得靠法治建设来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市场经济愈发达,投资者保护愈紧迫、弱势群体救助愈必要。不为投资价值背书,但对虚假信息亮剑,才有买者自慎与卖者有责的统一。保障市场参与者平等享有“赢的可能”,是我们之前暂停IPO的现实考量,也理应成为重启IPO后的价值准则。

中国股市牵动人心。每次熊市牛市时,总有摄像师在或红或绿的一片背景之下,定格或欣喜、或忧虑的股民表情。这样的阴晴雨晦,也必将镌刻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而只有舒展开一张强劲的保护伞,才能让中小投资者有能力、有机会从发展中获利,才能让中国股民钱袋更实、内心更安、眉头更舒展。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9日 05 版)

人民时评:用心于正才有媒体文明

程晓宇 2014年01月10日08:11 来源:人民日报一时的注意力不如恒久的信任度,用心于正,媒体才能不负手中的话语权媒体本应抓新闻,却让自己成了新闻。

近日,两家地方卫视因商业广告播出超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给予停播商业广告7天和15天的处罚。之前,几家报刊也因虚假低俗内容而被处理,其中就包括两家报纸在报道李某某事件时使用的标题。这两起重拳处罚体现导向,也让媒体伦理问题再次引发讨论。

在市场化、商业化的时代,媒体需要赚取利润,这点无可厚非。不管是把报道标题做得更抓人,还是让商业广告卖个好价钱,都是正常的方式。不过,这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味赚眼球、只顾向钱看,打擦边球用脏字儿、一个广告半小时,就有违相关规定、有悖职业道德,踩了线被处罚是理所应当。

传播学有句名言:“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惟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可见媒体在提供信息、娱乐等服务之外,更有着重要的伦理功能:传递道德信息、

进行价值教育、营造良好风尚。有人说,人类文明也是一种媒体文明,因为所有的思想观念文化,莫不需要通过媒体被塑造、被表现。媒体如若失守,社会的文明也必然会遭遇破坏。

当前媒体的伦理失范虽属少数,但也值得警惕。从纸馅包子到“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顾新闻真实性,这是“信息虚假化”;从“前任张太声明”到标题使用脏字,迎合猎奇心理感官刺激,这是“取向低俗化”;从消息让位软文到新闻被广告绑架,这是“商业过度化”;从各种恶搞戏说到专报明星绯闻,这是“娱乐泛滥化”。凡此种种,短期或许能得点好处,但长期来看,不仅会对社会文化产生负影响,更会因没有品质、苍白无聊而被市场抛弃。试想,谁会看只有广告的频道,谁又会买污言秽语的报纸?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拥有巨大的从业人群,媒体业的伦理失范,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网络媒体生死往往由点击决定,传统媒体又备受挤压,都可谓“压力山大”,从采编到经营都考虑经济效益重于社会效益,导致伦理责任被放在一边。从内部看,新闻从业者大量增加,少数人急功近利,累石成峰的劲头松了,搞轰动性报道一夜成名的想法多了,理念的偏差导致道德的失守。

纠正伦理失范,修复媒体文明,正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行政规章的严格执行等,从外部来加以约束,增强他律。另一方面,媒体也要倡导正确的伦理文化,切实提高从业者素养。而作为管理部门,除了重拳打击之外,也应思考:如何为改善媒体生存环境尽一份力?促进媒体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树立善待善用善管的理念,都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媒体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一时的注意力不如恒久的信任度,媒体用心于正,以真实信息、负责言论,取信于受众、取信于社会,才不负“社会良心”的称誉。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0日 05 版)

人民时评:终结不动产“信息孤岛”意义深远

翟志勇 2014年01月13日08:08 来源:人民日报不动产统一登记是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重大完善,与正在开展的信用、代码、交易的“统一”工作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性工程

据报道,我国今年将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建立和实施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国土资源部将按中央部署,协调有关部门,围绕“统一登记机构、统一登记依据、统一登记簿证、统一登记信息平台”逐步落实到位。不动产统一登记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中就已经明确,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2007年施行的物权法,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因此,从法律角度来讲,《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是对物权法中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进一步落实。而这一条例之所以成为舆论焦点,与其说人们关注的是“登记”,毋宁说是“统一”。

“统一”的意义,在于结束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诸侯纷争”的状态:土地在土地管理部门登记,房屋在房产管理部门登记,草原、滩涂在农业部登记,林业资源在林业局登记。即便是同种类的不动产,各省登记也处于“信息孤岛”状

态,全国不动产登记基本上处于网格化的孤立状态。媒体曝光的“房多多”,多是信息隔绝导致。而统一登记的实质是要将各种不动产登记的部门、依据、簿证、信息平台完全衔接起来,实现全国一盘棋。这也只有在大数据时代才可能实现。

实行房屋统一登记,对于公众关注的反腐败、抑制房价、开征房产税等,的确会有积极意义。不过,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这一改革,这一制度还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在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不动产统一登记是与土地调查监测放在一起讲的;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中,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并列为2014年重点工作。如果再将其放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大背景下思考,就会发现不动产统一登记有着更为根本的意义:

首先,这是全国范围内的不动产大摸底、大排查。这些年全国到底盖了多少商品房,始终是一笔糊涂账。对于各类不动产数量和权属关系的整体掌握,有助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中长期发展战略。

其次,有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促进不动产登记信息更加完备、准确、可靠,方便不动产的查询,从而促进不动产的交易,保证不动产交易的便捷与安全。

最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依赖于统一产权制度的确立,不动产统一登记,有助于各类产权在市场中合理地流动和配置。特别是农村地籍调查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助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动产统一登记是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重大完善,与正在开展的信用、代码、交易的“统一”工作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性工程。结束“信息孤岛”,最终是服务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夯实我国的产权制度的地基迈出重要一步。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3日 05 版)

人民时评:正视改革路上的“12306现象”

刘天亮 2014年01月14日08:11 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多一些“过程意识”,公共资源提供者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双方形成更默契的互动配合,改革发展才能更加接近人民期待,让更多人早日拿到通往梦想的“车票”

每年春运,“购票难”都会遭遇各种吐槽,铁路购票网站12306是大家最现成的“靶子”。继高峰时段瘫痪、验证码复杂难以登陆、串号等诸多问题后,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网友用日本动漫人物名字购买动车票,照样通行无阻。这成为12306“无能”的最新证明。

铁路方面表示,只要乘客身份证号码正确,不是恶意用化名,一般都会让他们取票上车,这是出于人性化考虑。但显然,许多人对这一解释并不满意,对这种人性化也并不领情。在他们看来,12306网站的防御系统一直状况不断,技术升级总是赶不上“网络黄牛”的破解速度,正是监管的粗疏,让实名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如此这般的批评、解释,解释、批评,循环往复,让12306网站满心委屈。“你只看到我的差距,没看到我的努力”——据报道,春运高峰到来之际,12306客服中心里专门布置起“发泄墙”,供“压力山大”的接线员们心理减压。

平心而论,差距客观存在,努力也不是虚言。从技术上看,改进12306网站这种大规模实时交易系统,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最近,网上就有几名“技术控”出来扫盲,称众望所归的“救星”马云也帮不了12306,因为它面临的技术难度远超过淘宝。最关键的是数据关联度高,网站每卖一张票,就要刷新整个线路的余票信息,其间的复杂计算,堪称“比海量还要海量”。正因如此,许多类似的大型电子售票系统时常捉襟见肘、窘态百出。去年国际足联预售2014年巴西世界杯门票,购买者仅到达购票页面就平均需要45分钟。

再复杂的技术障碍,终归可以解释清楚,问题是,很多人懒得去了解这些技术细节,他们真正想问的仅仅是:为什么票一上来就被抢光?为什么有人买到票我却买不到?这恐怕才是12306网站遭遇口水的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讲,12306的困境,不完全是它自己的困境。无论售票环节如何改进,春运期间铁路系统运力不足的现实都难以改变。纵使12306做到永不崩溃,用户买到票的概率恐怕也不会提升。某种程度上,它所充当的,只是那些被“买票难”逼急了的乘客们宣泄怒火的“发泄墙”而已。

努力不曾停止,差距一时难消,骂声滔滔不绝,“12306现象”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并不鲜见。无论是看病难、就学难,还是空气差、社保低,每一个问题都没有短时间内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如果骂就可以解决问题,相信会有人不惜甘当“骂柄”,加班加点坐在窗口供大家过瘾。可惜骂过之后,饭仍要一口一口地吃、路仍要一步一步地走,倒不如静下心来想想缘由,涵养几分“过程意识”,然后大家一起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之道。

当然,号召大家有“过程意识”,是为了给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绝非宽容改革惰性,更不是替不作为辩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许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越是如此,越要有“问题意识”,从能做的做起,从能改的改起,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还拿12306网站来说,自办运行不畅,可不可以试试外包?一家独大不行,能不能引进合作伙伴?暂时不能全部满足所有需求,让公众清楚票都去哪儿了行不行呢?无论答案如何,这种努力都将是一个汲取智慧、凝聚力量的过程。假如“理解”了就“万岁”,重新回到不急不慢自行其是的老路上去,自然谁也不可能给你多少“理解”。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任务多担子重,迈好第一步很关键。公众多一些“过程意识”,公共资源提供者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双方形成更默契的互动配合,改革发展才能更加接近人民期待,让更多人早日拿到通往梦想的“车票”。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4日 05 版)

人民时评:让生态损害者“无路可逃”

梅凤乔 2014年01月15日08:11 来源:人民日报只有相关主体各负其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才能行之有效,成为护卫生态环境的“法宝”

广东珠海日前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一种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环保决心。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公众最为关注的雾霾问题为例,尽管自然因素如气象条件不容忽视,但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于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包括建筑施工、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餐饮服务等。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既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又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比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少耗一度电,少漏一滴水,都有助于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许多时候,引进一个污染企业,就足以抵消这些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落实地方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的环境责任,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实中,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政治资本,不惜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本,在以“漂亮”的政绩得到重用、提拔后心安理得地离开,留下的却是难解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受害的是当地百姓。此风日长,致使各地的生态环境“欠账”越积越多。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国大气、土壤、水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是“人祸”。

根治“人祸”,不能靠“人治”,只能靠“法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是迈向生态环境问题“法治”的重要一步。我国《环境保护法》早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遗憾的是,这项规定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迄今为止,很少听说哪个城市的市长因为任期内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而受到追责。反倒是听闻一些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大开绿灯”,甚至在引发严重污染损害后依然对污染企业加以袒护。如果建立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类似的问题即使不能绝迹,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

当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不能仅仅针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也应当终身追究其责任。毕竟直接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通常不是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而是相关企业和个人。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完全推到前者身上,也有失公允。同时,只有明确相关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损害应当承担的责任,才能厘清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责任。只有相关主体各负其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才能行之有效,成为护卫生态环境的“法宝”。

毫无疑问,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还要逾越现实中存在的诸多桎梏。我们期待,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珠海经济特区,能够以《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基础,大胆探索,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得到具体化,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蹚路,为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5日 05 版)

人民时评:让“会所歪风”无所凭恃

王石川 2014年01月16日08:12 来源:人民日报清理公园里的会所,关乎反“四风”,也关乎公众的生活品质,关乎法律法规的尊严

近期,中央纪委等部门下发通知,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北京市政府要求,市属公园内的私人会所和高档娱乐场所一律关闭,公园内租用合同到期且与公园功能无关的场所一律不得出租,确保公园服务质量。目前北海公园内的乙十六御膳堂、上林苑饭庄等会所已停业整顿。

“门关上了,人都走了”,“我们这儿现在不能订餐”,相关会所工作人员的

失落,印证了治理效果正在彰显。此前,藏身公园里的一些会所,菜品价格畸高,且“非请莫入”,不仅迎合了一些公款吃喝者“从地上转移至地下”的奢侈诉求,更是挂羊头卖狗肉,为一些灰色的利益输送提供隐秘的场所,甚至成为少数人蝇营狗苟之地。“会所中的歪风”,既助长奢靡之风,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从治理“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再到如今狠刹“会所中的歪风”,反腐的触角从台前伸到幕后,从看得见的领域走向看不见的暗色地带。它充分证明,反“四风”行动绝非一阵风,而是将常抓不懈,直至荡涤一切暗角,实现天朗风清。

治理“会所里的腐败”,令人击节叫好,更激发起一些欣喜的市民产生更浪漫的联想。比如有人说,“跑步的朋友,喜讯!公园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围墙很快就没喽,跑步道清出来了。”这就提出一个现实命题:公园里该不该有会所?一提及公园里的会所,不少人就愤愤不平,对其高档消费啧有烦言。问题是,高档会所不该存在,低档会所就可大行其道?按照《北京市公园条例》的规定,“不得侵占公园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公园用地性质”,兴建会所已然属于擅自改变公园用地性质。

公园姓公,其一山一水、一丘一壑,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都是公共资源,理应为公众所共享,惟其如此,才能名副其实,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如果公园被会所侵蚀,而会所让寻常百姓可望而不可进,或不敢进,这样的现象岂非怪事?这样的会所有何理由存在?

早在2006年,建设部颁布执行的《国家重点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即明确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国家重点公园的功能,不得侵占国家重点公园的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国家重点公园的用地性质,不得出让、变相买卖国家重点公园的资源,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和上市。而去年5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次重申,严禁在公园内设立为少数人服务的会所、高档餐馆、茶楼等。遗憾的是,一些地方阳奉阴违,并未真正清理公园里的非法会所。

如今,北京已经迈出了清理公园会所的步伐,其他地方呢?除了公园,那些风景名胜区里的非法占用呢?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公共资源是公众共同的财富。清理公园里的会所,关乎反“四风”,也关乎公众的生活品质,关乎法律法规的尊严。依法依规将公园里的会所拔掉,会所的歪风才无所凭恃,风吹云散。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6日 05 版)

人民时评:安全生产如何“闯年关”

鲍丹 2014年01月17日08:13 来源:人民日报安全生产工作没有缓冲期,也没有休整期,反而时时刻刻都是关键期,时时刻刻都要绷紧神经、如履薄冰

年关难过,用来形容安全生产工作最恰当不过。

1月11日,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烧掉了“半壁江山”。

1月14日,浙江温岭一鞋厂发生火灾,造成16人死亡;同日,安徽淮南矿业煤矿坍塌,造成1人死亡,21人被困井下,幸而获救。

1月15日上午,云南禄劝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12人死亡;中午,江苏

南京一废品收购站发生火灾,造成2人死亡。

春节渐近,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警钟频响。痛定思痛,到底要怎样才能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岁末年初,历来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造成这种高危形势的原因有很多:冬季气候干燥,取暖和燃放烟花爆竹都会造成火灾隐患;一些企业年底赶任务,超能生产;人口流动进入高峰期,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安全生产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众多行业,不安全因素本就千头万绪、千差万别,监管难、挑战大,岁末年初的特殊性更是增添了风险和难度。

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任何时候都极端重要。岁末年初,阖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情感需求,更加凸显了人们对平安的期盼。安全是幸福的基石,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全过年,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思想麻痹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一些人认为,忙忙碌碌辛苦一年,该喘口气了,安全意识松懈。殊不知这种“喘口气、歇一歇”的思想,对安全生产是致命风险。少看了一眼、少查了一项,很可能就会产生巨大安全隐患。“编箩编筐,重在收尾”,越到年关,越要谨慎行事。能不能多提个醒、多拉个警,把典型案例再通报一遍,对安全意识进行一次再教育?放假离岗之前,能不能再进行一次隐患大检查?安全生产制度已经存在,能不能在落实上再加把劲?安全隐患防不胜防,能不能把应急预案再梳理一遍?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抓重点行业领域、层层落实责任,这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的积极经验。具体在春节期间,就是要强化春运组织、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工矿企业节日停产检修和复产验收程序,严防煤气中毒、天然气爆炸,节日期间要特别关注老人和小孩,尽可能减少因取暖和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人员伤亡。2013年,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出了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等重要论述。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要关头,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起责、站好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工作没有缓冲期,也没有休整期,反而时时刻刻都是关键期,时时刻刻都要绷紧神经、如履薄冰。安全生产闯年关,才是幸福祥和年。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7日 05 版)

人民时评:以务实行动坚定“环保信心”

王社坤 2014年01月20日08:10 来源:人民日报把掷地有声的环保决心转化为科学有效的环保行动,这是实现生态环境好转、提升环保信心的关键

“治理空气污染就得有一股狠劲。”近日在北京市人代会分组审议《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时,北京市长王安顺表示,“去年我代表北京市跟中央签订了责任状,也立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如果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到2017年实现不了,领导说了既是句玩笑话,也是句分量很重的话,‘提头来见’。”旗帜鲜明的话语,让人们看到北京市的环保决心。

近年来,从松花江污染到紫金矿业溃坝、从血铅中毒到海洋溢油、从饮用水

安全到农产品安全、从环境监测信息造假到环评报告造假,一系列环境事件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环保信心。而过去一年来全国范围的严重空气污染,更是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命题:政府需要以何种担当和勇气,用多大的环保决心赢得人们的环保信心?

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有很多,GDP至上的发展观、偏重经济指标的政绩观、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等都是重要原因。回顾过去30多年的环保历程,不能说我们没有努力过,各种雄心勃勃的立法、规划、专项行动也不少。然而,环保许多时候陷入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窘境。这背后,既有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原因,也与一些地方的环保“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密切相关。

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务实有效的行动。英国伦敦曾以雾都闻名世界,在“伦敦烟雾事件”之后痛定思痛,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行动,历时近半个世纪,完成了从浓雾弥漫到蓝天白云的巨变。上世纪40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而为了治理污染,历经燃油控制、新能源替代、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坚定行动,洛杉矶打赢环境保卫战用了50年。

对今天的中国环保而言,这些历史经验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一方面,我们既然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要有信心和决心,用更短的时间解决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从这个角度,“环保决心”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环境污染非一朝一夕形成,治理也不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求真务实的环保规划,并以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地落实,才能扎实地推动生态环境一步步好转,从而让人民群众看到治理成效、坚定环保信心。

就此而言,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到《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所强调的政府责任、共同防治和法律责任,再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战略决策,不仅清晰地勾画出了用严密的环保法治规范环保行动重铸环保信心的路线图,也再次明确这样的理念:把掷地有声的环保决心转化为科学有效的环保行动,这是实现生态环境好转、提升环保信心的关键。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0日 05 版)

人民时评: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

詹勇 2014年01月21日08:09 来源:人民日报以公开透明、人人遵守的规则面向社会,以不偏不倚、不折不扣的执行取信于民,就一定能突破“关系藩篱”,走出遇事找人不找规则的怪圈

“找熟人才能办成事”“看脸色托关系不好受”……在各地最近召开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的“吐槽”,引起广泛共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日前则表示,要为群众办好每一个户口、每一个身份证,让老百姓不用找人就能办成事。群众的忧心、政府部门的决心,从两个侧面反映出风气转变的大背景下,破解“办事难”在大家心中的分量。

近日,网上发起了一项“你对求人办事怎么看”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曾求人办过事,更有七成人认为“没熟人办不成事”。有人慨叹,生老病死都要求人,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交织成一张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网”,愈演愈烈的“求人办事”现象,何时是个头?个中症结,又在哪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来,办个证照,走个审批,怎么办、办多久,需要多少手续、要经哪些程序,已经载之于制度,明之于规则。然而,一些部门和办事人员却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有的大搞“土政策”,添置一道道“弹簧门”“玻璃门”,让群众跑断腿、等个够。有的做起了“选择题”,看人下菜,随意变通,该办的不给办,不该办的却给办了,让人心不平、气不顺。还有的把公权力变成部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的敲门砖,总想着雁过拔毛,让百姓付出高昂代价。

规则,既是白纸黑字的制度设计,也隐含看不见的社会预期。当照章办事屡屡碰壁,而走关系、托门子、给好处却能顺风顺水把事情办了;当平头百姓备受冷落,而有来头、有门路者却能独占“绿色通道”,人们对规则的信心、对法治的信仰,就会逐渐淹没于日益复杂的“关系藩篱”之中。劣币驱逐良币,正是因为守规则者常常无助,“找对人好办事”的潜规则才会不翼风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解“办事难”困局,转变工作作风是重要突破口,重塑规则体系、增强规则意识,更需补课。作风建设越是深入,就越要净化权力运行的政治生态。近一年多来,在反腐倡廉、正风肃纪的清风激荡之下,“高压线”压掉了多少办事过程中的饭局和礼品,简政放权又简化了多少繁文缛节,让群众感受到依法依规办事的阳光。诚然,目前“办事难”“求人难”等问题依然严峻,但知难就不难,以公开透明、人人遵守的规则面向社会,以不偏不倚、不折不扣的执行取信于民,就一定能突破“关系藩篱”,走出遇事找人不找规则的怪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紧紧扭住反对“四风”,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党风政风连着社风民风,涵养规则意识何尝不是一个社会课题?一位电视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去一个偏远乡村的小学教孩子们踢足球,教的时候不小心把球踢到了牛粪里,就把球洗洗之后接着踢,结果孩子们每踢一脚都会把球洗一遍,因为他们以为,这就是玩足球的规则。这个故事更像一个社会隐喻。很多时候,规则就是一种示范和导向,奉行什么样的规则,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什么样的风气。

因而,当规则意识开始改造政府办事窗口的时候,我们也应反思一下那些凑一拨就过马路的人群、那些买票队伍中的加塞者。每个人的行为就是他人的环境。只有按规则办事成为一种社会习惯,规则文明渗透于社会运行的各个细节,我们才能真正摆脱从关系网到人情债的一切束缚,享受自由惬意的生活。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05 版)

人民时评:剩男剩女能否“快乐回家”

李泓冰 2014年01月22日08:13 来源:人民日报倚门盼归的慈母意象,足以温暖古今中外,何以成了他们试图逃脱的压力?说到底,这是一种新的代沟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数以亿计的中国游子,正规划着归乡的旅程,或已经走在回家路上。这个冬天,水陆空交通工具,不管从哪里出发,都指向一个目标:家。

中国春节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团圆。千门万户里都有一位母亲,无数次想象着家门被游子敲响的那个甜蜜瞬间。然而,很多被叫作“剩女”或“剩男”的大龄未婚青年,宁可舍弃堆积了整整一年甚至数年的蚀骨乡思,因为担心被父母亲

友逼嫁逼婚而不愿回家。她,宁肯“芳树无人花自落”,而他也宁愿“春山一路鸟空啼”,以逃避婚嫁压力,换取暂时孤独的自由。

倚门盼归的慈母意象,足以温暖古今中外,何以成了他们试图逃脱的压力?

父母们有错吗?在他们看来,子女进入婚姻是一生幸福的起点,平时帮不上忙,趁着春节打探情况包括动用社会关系为适龄青年牵线搭桥,无可厚非。孩子们也委屈,婚恋与否属非常隐私,凭什么要在父母的社交圈里公然晾晒,还被分析盘算?

所谓大龄青年问题古已有之,何以于今为烈?要像被拐儿童一般仰仗“微博解救”,要被广场相亲大会消化瓦解,要让婚恋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还要成为父母亲友喋喋不休的焦点话题,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如今30岁上下的青年,赶上史无前例的三碰头时代:第一批进入婚嫁年龄的独生子女,父母的热切期盼高度集中,比任何年代都厚重;人口“流动性过剩”则进入第二期,流动劳动力年龄结构大幅下降,不像第一代那样往往是在家乡嫁娶后才远赴异乡求职,而今年轻游子数量大大高于往昔;城乡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代际关系正在重构之中,家庭概念在地理上的分崩离析与在心理上的纠结相依形成鲜明对照,远离乡土的熟人社会,年轻人的离心力与中老年人依恋独生子女的向心力同样强烈。这样的“三碰头”,使得所谓“剩男”“剩女”与家庭的矛盾被陡然放大,并在春节这个几乎是中国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里,集中呈现。

说到底,这是一种新的代沟。地理的、教育的与年龄的距离,一同拉远了父母子女的心理距离。年轻一代或者认为,孤独是一种权利;年长者则认定,身为独生子女,你的幸福与否维系着家族荣辱。而不管男女老少,在一个生存竞争日益严峻的物质社会,择配也被商业化浪潮裹挟得踉踉跄跄,诸如职位、出身、住房、收入、发展机会甚至身高、外貌的权衡,都似乎成了天经地义,而爱情则鲜被提及,甚至扬弃进了被遗忘的角落……

当婚恋问题超越私域,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时,需要重视的可能就是相伴而来的阶层固化问题。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择偶的利益变现?是否因为依靠个人奋斗实现自己梦想的空间并不宽广,成功难以预期?

这让我们对新一轮的改革寄予厚望。唯有深化改革,才能让全体国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也才能让年轻人更好地拥有爱的梦想,争取创业的机会,享受奋斗的甜美果实,让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到了那一天,游子的回家,才会更加欣然,更加坦然。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2日 05 版)

人民时评:县级驻京办如何说“再见”

范正伟 2014年01月23日07:17 来源:人民日报比驻京办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驻京办需求”。需求不变,即便撤了也是“名亡实存”。在这个意义上,让县级驻京办真正成为历史,就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思维定势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近期通报,各驻京办事处接待数量同比平均降幅达70%。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严令撤销,一些县级驻京办改名为服务中心、联络处、会馆等,仍在私下运行。

这则新闻,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早在2010年国务院发出撤销令时,就有媒体预测,有的县级驻京办会改头换面、借壳重生。如今,或穿上迷彩

服,或“大隐隐于市”,一些县级驻京办成了请不走的菩萨,其背后的隐情,值得深思。

电影《神鞭》有一句台词,“辫子没了,神还在”。如果驻京办撤了,但“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那么驻京办注定难以说再见。因此,比驻京办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驻京办需求”。需求不变,即便撤了也是“名亡实存”。在这个意义上,让县级驻京办真正成为历史,就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思维定势。

平心而论,驻京办并非一无是处。在方便中央地方交流、提高进京办事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后来的驻京办越设越多,其职能不断被扩大异化,成为接待和应酬的场所,甚至演变为滋生腐败的机构。正因如此,改革驻京办就要区分:哪些职能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一级是必需的,哪一级是不必要的?

县级驻京办撤销、市级驻京办报批、省级驻京办保留,当初国务院文件体现的就是这一务实思路。同样,沿着这一思路,舆论盯着县级驻京办,并不意味着省市驻京办就高枕无忧了。县级驻京办背后的“另类需求”,省市一级驻京办有没有?而造成这种需求的,除了省市县自身,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跑部钱进”问题。有论者指出,只要跑项目、要资金需求不止,驻京办就会找到存在的理由,以各种方式延续其“跑部经济学”。去年以来,国务院已经取消、下放了数百项审批权。釜底抽薪解决驻京办的“跑部钱进”问题,就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速度,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从根本上铲除“跑部钱进”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驻京办是衡量简政放权的一把尺子。

比如,上访维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缓解驻京办在这方面的压力,就要切实按照法律要求,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同时要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既不能搞粗暴执法、“委托暴力”那一套,又要坚持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严肃依法处理,走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误区,并由此捍卫法律尊严、稳定人们预期。在这个意义上,驻京办是衡量依法行政的一面镜子。

再比如,接待应酬问题。除了承担公务,一些驻京办还成了领导的“生活秘书”,要为领导及其家人来京就医、子女就学等提供“一条龙”服务。驻京办成为继豪华酒店、神秘会所之后的又一值得关注的公款消费场所。反“四风”没有自留地,八项规定更不会设保护区。在这个意义上,驻京办也是反“四风”的一块试金石。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如何抓住驻京办这个“末梢神经”,见微知著查摆问题、举一反三整改落实,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力度的考验,也是对改进作风成效的检验。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3日 05 版)

人民时评:深化改革需要“蹄疾而步稳”

叶小文 2014年01月24日07:32 来源:人民日报梦想让人激动,步子更当稳健。“蹄疾而步稳”,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节奏

2014年的第一个月进入下旬,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近日,备受关注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改革优势——具备有利条件,具备实践基础,具备理论准备,也具备良好氛围。但同时也强调,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蹄疾而步稳”,无疑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节奏。

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近代百年为了从积贫积弱走向民族复兴,经历过多少苦难、挣扎和悲伤,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好不容易走到现在,切切不可再耽误!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说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丈量。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各项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但正因为越来越近,每一步都可能是惊险的一跳,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

历史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功亏一篑的教训不少。百年之前美国和阿根廷的人均GDP都在4000美元左右,现在的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思想难以统一,心理常常失衡,顾此往往失彼,步子容易迈错,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机遇容易错失!

前车之鉴不可覆。走不好可惜,走好了不易,但走好了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让人激动,步子更当稳健。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改革已经铺开。从废止劳教制度到放开“单独两孩”,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雷厉风行的举措,让群众感受到强劲的改革之风。这些“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如疾风骤雨,“积小胜为大胜”,激活了深化改革的大棋盘。

接下来,还会有“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会有“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硬骨头,是改革航船一定要涉过的险滩。无论是提出改革方案,还是大胆先行先试,都需要在“小步快跑”中不断探索、找出规律、凝聚共识。这样,奋蹄向前时,步子就能更稳。

说到底,改革是人在改革,是改革者催动着改革骏马飞奔。“蹄疾而步稳”,对改革骑手来说,需要多么高超的本领!然而,我们的本领,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正如毛泽东同志1939年在延安的讲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我们必须把高度的责任感、清醒的危机感化为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把外部的巨大压力转化为内部的高度自觉,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践,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虚妄的空谈,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

一面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一面克服我们的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马年将至,试看跃马扬鞭、万马奔腾,试看蹄疾走日月、步稳度关山!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4日 05 版)

人民时评:管住选人,就管住了根本

张铁 2014年01月27日07:23 来源:人民日报

组织在人事任免上的监督权,决不能够走过场;群众在干部选任上的监督权,决不允许被架空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违规用人、拉票贿选……干部选任上的这些不正之风,我们党坚决反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近日,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再次为干部选任工作戴上金箍、敲响警钟。

此前颁发的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选什么人、用什么干部划定标准。恰如列宁所说,“把希望寄托于人的优秀品质上,这在政治上是不严肃的”,同样,把希望寄托在制度能够自动生效上,也是不行的。从强调“认真查阅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情况”,到对跑官要官者“一律不得提拔使用,并记录在案”,此次出台的意见,正是对好制度能得到好执行的一个强力保证。

毛泽东同志曾说,“治国就是治吏”,而治吏的第一步,就是选人用人。对于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可说是一种根本上的监督。如果缺少监督,提拔任用的都是“自己人”“关系户”,很容易形成小圈子、小团体,成为密不透风的腐败共同体;而管住了选人用人,形成内部的监督约束力量,整个班子的风清气正就有了组织人事上的保障。所以说,管住了干部选任,就是管住了根子。

现实中,凡选人用人上出现的问题,无不与监督不力有关。无论是一些落马贪官的带病提拔、边腐边升,还是少数地方“一个局用了27个领导亲戚”,很多事后都发现有程序不对、标准不严、权力影响等问题。以屡屡遭受质疑的“火箭提拔”为例,被曝光后往往只是对当事人一免了之。此次《意见》中提出建立倒查制度,对那些敢于制造问题的“幕后推手”们不啻一声响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所谓“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因此,组织在人事任免上的监督权,决不能够走过场;群众在干部选任上的监督权,决不允许被架空。要达到“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要求,更需要强化监督,防止被人钻了空子。

建立12380举报受理平台,出台选任干部责任追究办法,深化巡视检查工作……我们在干部选任方面的监督,进展很大,成绩很多。但也要看到,这一监督工作之难,有其客观原因。从被监督者来看,一些人把用人权当作自己的“核心权力”“根本权力”,容不得他人插手。而从监督者来看,或担心影响团结、或害怕打击报复,或受制于人、或唯权是从,往往不愿、不敢、不便、不会监督。如若干部选任遇上这样的监督短板,就会成为滋长腐败的第一步。

管住干部选任,靠制度,更需要制度化的监督。《条例》已对相关监督制度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意见》则从细节上进一步提供了规范和保障。备受关注的倒查机制,可说是干部选任责任制的重要一环,而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决策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等,都应根据《意见》的要求,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同时,也需以更多信息公开、更好制度手段、更强处理问责,建立一个开放式、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督网络。

德不当其位、功不当其禄、能不当其官,《管子》中被视为治乱之原的这“三本”,无不指向选人用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提高治理能力进行时,做好干部选任监督,已不仅是工作要求、群众期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了。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7日 05 版)

人民时评:地方“军令状”折射发展之变

张广昭 2014年01月28日08:32 来源:人民日报“军令状”呈现了我国改革发展的问题图谱,重新定义着发展的内涵和评价标准

治理大气污染,化解过剩产能……盘点今年的地方两会,此起彼伏的“军令状”现象令人印象深刻。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决心,也解读出发展的变化。

如果把视线拉长,就会发现,近年来地方两会上的“军令状”正在经历一场“主题变奏”。国际金融危机黑云压城之时,我国经济增长面临挑战,地方政府纷纷立下“保八”军令状。而随着房价不断上涨,“居者有其屋”的呼声愈渐强烈,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又成了“硬杠杠”。在今年地方两会上,超九成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空气污染治理内容,至少15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的“军令状”。从经济到社会再到生态,地方两会的“军令状”,呈现了改革发展的问题图谱。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军令状”折射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家发展较优先的位置。然而经济指数上去以后,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年,普通百姓面对高房价“望洋兴叹”,一些地方频现“十面霾伏”,“约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呼声不时出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治理挑战的变化。而挑战的变化,带来的是发展观念的变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比较经验证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近些年,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政策、生态政策倾向愈加明显,党和政府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生态保护。这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升级。

这种理念之变,体现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就是重新定义发展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在已公布的28个省份的今年GDP目标增速中,21个省份调低。这与前两年多数省份调高或维持不变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更体现在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各地开始用经济转型、保障民生、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及安全生产等来考核官员。如北京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陕西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机制,湖北和安徽则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

这正说明,完成军令状,关键靠深化改革。啃下产能过剩和环境治理等硬骨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也需要重塑政府权力,还涉及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没有统筹谋划的智慧,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没有周密可行的方案,就容易议而不决、决而难行,只听喊嗓子,不见甩膀子。

责任重于泰山。军令状一签,就是一份政治承诺,一种政治担当。立了军令状就要看结果,这对政府是压力,也是动力。“再难也得干,越拖越被动”,能不能完成军令状,不仅事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更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在解决一些旧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新问题。越是这个时候,改革越要把握节奏、分类推进、务求实效,再也不能以改革之名、转型之托,制造新的数字泡沫和政绩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创、进、实、绿、转……日前,九位地方“一把手”的“新年汉字”令人眼前一亮。微言大义,这些汉字背后的内涵,与地方两会凸显的发展之变,形成了同频共振。我们期待着,“军令状”能化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行动,在马年绘就革故鼎新、奔腾向前的动人画卷。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8日 05 版)

人民时评:在敬畏中守护古城的未来

詹勇 2014年01月29日08:10 来源:人民日报古城失火现象,不只是一个消防问题。没有对欲望的约束、对文化的敬畏,文物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在单纯的逐利逻辑中陷入歧途

日前的两场大火,让很多人都有灼痛感。灰烬与余烟之中,300年历史的贵州报京侗寨已被毁掉上千间房屋。而仅在半月之前,云南的“月光之城”独克宗古城陷入火海,“半壁江山”顿成绝响。古城、古寨频频失火,熊熊火光照见了什么?

唐人杜牧反思阿房宫,写下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千古警语。以之观察古城失火现象,更觉沉痛。独克宗古城火灾发生后,有媒体调查后坦言,这几乎是丽江古城火灾的“翻版”。再算上湖南洪江和凤凰古城、重庆风雨廊桥,一次次火警,“烧”出了相似的问题:土木结构、电路老化、道路狭窄、消防设施落后……

有人说,丽江古城是一堆堆数百年的干柴垒起来的木房子,七级大地震震不垮它,一把大火却能让它毁灭。从消防角度看,古城的特色往往也是其软肋所在,尤其当建筑街巷的古代“躯壳”与现代电气化设备“拧”在一起,各种隐患潜滋暗长。许多古城“坐在火堆上”,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之中,风险与应对之间的强烈反差令人触目惊心。

此前的独克宗火灾,起因是商户用火不慎,但一点火星就能“火烧连营”,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大火过后,人们才发现,尽管有两套消防系统却无一管用,房墙上满是房主自己拉设的电箱以及电线,一些消防栓压在地基之下。消防基础之脆弱、观念之淡薄,火灾如何不趁虚而入?人们才惊觉,满街满巷的房子鳞次栉比,一眼望去密不透风,既无防火墙,又无防火间距,怎能不一损俱损?

其实,在独克宗古城,曾有传统村规民约,每年秋冬季节,“有司”会用一把特制的“大刀”,把建筑“超规突出”的部分砍掉,以保持建筑之间的安全距离。这种“一刀切”,既是一种防治火患的民间智慧,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味。概莫能外的“一刀”下去,砍掉的是私搭乱建,何尝不也是在遏制过分生长的欲望,以有序的安排,向养育一方人民的土地和文化,表达一种敬意?

从这个方面反思,一些古城之所以危机四伏,一些城市之所以搞得杂乱横陈,背后则是失去控制的欲望之火。游客蜂拥而至,心里只想着门票收入、经营利润,就会无休止地捕捉商机,让文物古建的承受力突破极限;古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只想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会重开发轻保护,熙熙攘攘的店铺背后,往往是不出水的消防栓、无知觉的烟感探头。更有甚者,为了一时之利,不惜拆真古董建假古迹,搞什么阿房宫重建、潘金莲故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实在令人痛心。

古城失火现象,不只是一个消防问题。没有对欲望的约束、对文化的敬畏,文物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在单纯的逐利逻辑中陷入歧途。许多去欧洲参观古城堡的游客发现,当地导游常常会特意讲解他们是如何进行火灾防护的,像传奇轶闻一样津津乐道。这一个细节,其实与严密的文物保护法律、巨大的维修投入、广泛的社会参与等息息相通,它们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念:保护古城就是守护历史,守护历史就能开启未来。

“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一座庙,一栋楼,一条街,一个巷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